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

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牛疱疹病毒、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侵入牛体后,导致持续性感染,病牛长期乃至终生带毒,给控制和消灭本病带来极大困难.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和防治。

1、发生和传播

病原体为疱疹病毒科的牛疱疹病毒1型。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0℃时21min即死亡。常用消毒药液,如0.5%氢氧化钠溶液、5%福尔马林溶液、1%石炭酸均能在数分钟内将其灭活。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及隐性带毒牛。病毒随患牛的鼻液、眼液、阴道分泌物不时排出体外,有的牛康复后带毒时间长达17个月以上。隐性感染牛可在牛群中散布病毒.使该病长期存在,难以根除。易感牛通过吸入污染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感染。病牛的精液中可带毒,故可通过交配感染,在冷冻保存的精液中,病毒可存活4~12个月。

2、临床特征

该病的潜伏期为3~7天,有时超过3周。由于病毒重点侵害的脏器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但通常是不同程度地同时发生,很少单独表现。

呼吸道型。为最常见的病型,有时表现为轻微感染,仅见有水样的鼻汁和流泪。也可表现为很严重的疾病。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40℃以上),大量流涎、流泪、流黏液脓样鼻汁。鼻黏膜高度充血,并散在灰黄色粟粒大脓疱性颗粒,以后出现浅溃疡。频发咳嗽,呼吸增数、浅表。

生殖器官型。①母牛:该型主要见于性成熟的母牛,母牛患该病型时,以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道炎为主症。病牛摇摆不安,频频举尾,阴门红肿,流出黏脓性分泌物。阴道黏膜有灰白色粟粒大的脓疱。大量小脓疱形成特征的颗粒状外观。小脓疱相互融合形成广泛的伪膜,脱落后形成浅溃疡,产奶量下降。②公牛:患该病型时以传染性脓疱性包皮一龟头炎为主症。阴茎、包皮水肿,有小脓疱或溃疡,同时多数病牛精囊腺变性、坏死。公牛因此而失去繁殖配种的价值,即使康复也将长期带毒,须坚决予以淘汰。

流产型。有的病毒株可以侵害胎盘和胎儿,引起流产,且以头胎怀孕牛多见,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流产率2%~20%。该病型可与上述两种病型并发,也可能无任何其他症状而突然流产。

肠炎型。以2~3周龄的犊牛多见。病犊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还可导致腹泻症,甚至粪便中带血。犊牛的病死率可达20%~80%。

脑膜脑炎型。4~6月龄的犊牛最易发生,病犊在出现上呼吸道症状之后3~5天出现神经症状;共济失调,肌肉震颤甚至倒地、惊厥、抽搐、角弓反张;兴奋和沉郁交替发作,病程大约为5~7天。本型发病率很低(1%~2%),但病死率很高(50%以上)。

角膜结膜型。该型一般与呼吸道型并发。轻症患牛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大量流泪;重症患牛眼结膜表面形成灰白色伪膜,呈颗粒状外观。重症患牛角膜呈白色混浊,一般无溃疡,流黏液脓样分泌物。

3、病理剖检

不同临床病型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主要病变是重剧的呼吸道黏膜炎症,有浅溃疡,覆盖灰色、恶臭的黏液脓性渗出物。继发细菌感染时,还可见支气管肺炎。生殖道型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相同。流产胎儿皮肤有水肿和出血,肝、肾和淋巴结有小坏死灶。脑膜脑炎型可见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4、诊断要点

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特点,可初诊。最可靠的确诊方法是通过实验室诊断法检测病毒是否存在。用灭菌棉拭子沾取疑似患牛的鼻分泌物、泪液、生殖器官分泌物、公牛精液,以及流产胎儿的胸水、气管、肺、肝、脾等病料后妥善保存,送往有关实验室诊断;或者通过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核酸探针技术进行检测。中和试验是最常用的血清学方法,可于急性期和恢复期各采取1份血清送检,中和抗体可持续5年之久。

5、防治方案

防止传染源传人牛群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措施。杜绝从已知疫区引牛,确实需要引进牛的,对引进牛须先隔离检疫3周;对种公牛要进行精液检验,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进而参与配种。一经发生该病后,要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国外已生产有弱毒疫苗,除妊娠母牛和种公牛外都可以应用,老疫区只对5~7月龄犊牛接种疫苗。妊娠母牛和种公牛可用灭活疫苗。据报道,免疫期可达3年。康复牛可终生免疫。犊牛吮吸康复牛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2~4个月。但据报道,使用疫苗并不能阻止持续感染,因此认为捕杀病牛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该病尚无特效药物可供治疗。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病原学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或牛疱疹病毒I型(BHV-Ⅰ)引起,IBRV在分类地位上属疱疹病毒科a疱疹病毒亚科。该病毒呈球形,带囊膜,成熟病毒粒子的直径约150~220nm,主要由核心、衣壳和囊膜三部分组成。核心由双股DNA与蛋白质缠绕而成,包含基因组的核衣壳为立体对称的正二十面体,外观呈六角形,有162个壳粒,周围为一层含脂质的囊膜。双股DNA分子量为8.4x106,其中G+C含量为72%,浮密度为1.731g/cm。IBRV基因组是138Kb的线性双股DNA分子,分成特异长区(UL,106Kb)和短区(US,10Kb),后者被两个反向重复序列(IRS,TRS各为11Kb)包围,因而短区能够反转方向,使病毒DNA具有两种异构体。据测IBRV基因组可编码大约70个蛋白质,其结构和功能目前大部分已知,存在于病毒囊膜的gB、gC、gD和gE四个主要精蛋白基因已经测序并在哺乳动物中表达。gB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显示出引起细胞融合和多核体的形成,对病毒复制是必需的;gC对病毒吸附组织培养细胞是重要的,但它在牛细胞内的表达并不影响病毒蚀斑的数量和病毒的存在;gD被认为是病毒粒子表面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分子,抗体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在病毒吸附后中和病毒并显示出较高的中和滴度,表明gD可能参与病毒进入细胞,并为病毒复制非必需基因。鼠和牛的免疫试验显示出gD能够引起比gB、gC更强和持久的细胞免疫。
诊断
本病的典型病例(上呼吸道炎)具有鼻黏膜充血、脓疱、呼吸困难、鼻腔流脓等特征性症状,结合流行病学,可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必须依靠实验室诊断,包括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通常检测血清样品中BHV1抗体的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VN)和各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另外,还有琼脂扩散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因为IBRV感染后一般发生病毒潜伏,所以,鉴定血清学中阳性动物是检查动物感染状态非常有用而且理想的指标。抗体阳性动物可认为是病毒携带者和潜在的间歇性排毒者,从初乳获得母源抗体的犊牛和经灭活疫苗免疫的非感染牛除外。
(一)病毒中和试验
中和试验是以测定病毒的感染力为基础的,以比较病毒受免疫血清中和后的残存感染力为依据,判定免疫血清中和病毒的能力。它被认为是血清抗体检测最标准的方法。IBRV只有1个血清型,只要有1个已知标准毒株的免疫血清,通过在敏感细胞培养后所进行的中和试验就可以作出鉴定,但该方法存在费时费力、试验周期长、易受不确定因素影响,如病毒毒价的准确性、细胞量的多少及生长情况、病毒/血清孵育时间长短不同等因素将直接影响中和试验的结果,目前在检疫中逐步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所替代。
(二)ELISA
ELISA法是将酶与抗原结合成酶标记物,这些酶标记物仍保持原有的免疫学活性和酶的活性,它可与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滴加底物溶液后,底物可在酶作用下使其所含的供氢体由无色的还原型变成有色的氧化型,出现颜色反应。因此,可通过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有无相应的免疫反应,颜色反应的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体量呈正比,此种显色反应可通过ELISA检测仪进行定量测定。ELISA法因其具有快速、敏感、简便、易于标准化等优点,在大批量动物进口时作为首选方法被推广使用,但经长期应用发现,目前市场上已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或多或少存在有质量问题,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几率较大,很难确保检疫质量,而且进口的试剂盒价格普遍偏高,无形中又增加了检疫的成本。
(三)琼脂扩散试验
可用已知的IBR抗原检查被检血清中的沉淀抗体,也可用IBR阳性血清来检测病料标本或细胞培养物中的相应抗原。
(四)间接血凝试验
将已知抗原结合在鞣酸处理的绵羊红细胞上,采用常规的试管凝集法或微量凝集法来检查被检测血清中的相应抗体,这是一种简便、快速、实用的诊断方法。由于IBRV有潜伏感染性,自然感染病牛中和抗体滴度在感染2周时才达到高峰,并且在持续2周或4周后即逐渐下降,且可能降到零,进入潜伏感染期。此后,一旦应激因素刺激,抗体滴度又上升,并排毒,如此反复,IBR感染牛的抗体滴度也随之呈现波浪式的起伏。因此,即便通过中和试验或ELISA法判定牛群IBR抗体呈阴性反应,仍难保证牛群确无IBRV感染。由此可认为,要确定1个牛群是否有IBRV感染的最根本的方法应当是检测IBR抗原。
(五)病毒分离鉴定
1.样品的收集和处理:从早期感染牛采集鼻腔拭子。对于外阴道炎和**炎病例,采取生殖道拭子,用拭子在生殖道阴道黏膜表面上用力刮取,**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包皮,收集其洗液。所有样品均应悬浮于运输培养基(含抗生素和2%犊牛血清的组织培养液),储存于4℃,并迅速送达实验室。样品送到实验室后,将拭子在运输培养基中充分搅动以便将病毒洗脱,室温放置30min再取出拭子,将运输液1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作病毒分离的样品。用做病毒分离的精液需经特殊处理,因为精液中含有对细胞有毒或对病毒增殖有抑制作用的酶和其它因子。
2.病毒分离:多种细胞可用于IBRV分离,牛胎儿肺、鼻甲或气管等组织制备的细胞株及已建立的传代细胞系(如MDBK细胞)都比较合适。当使用24孔塑料培养板时,每孔需接种细胞培养物上清液100μl~200μl,吸附1h后倾去液体,然后,加入维持液。每天观察细胞病变情况,一般于接种后3d出现细胞病变现象(CPE)。细胞的典型变化是圆缩,聚集成葡萄样群落,在单层细胞上形成空洞,有时会发现有数个细胞核的巨大细胞。若7d还不出现CPE,应再盲传1次,将培养物经反复冻溶后离心,取其上清液用于接种新的单层细胞做进一步病毒分离。为鉴定致细胞病变的病毒是否为IBRV,细胞培养的上清液必须与单特异IBRV抗血清或单克隆抗体(MAb)作中和试验。
(六)免疫荧光试验
用来检查眼结膜触片、组织切片和细胞培养物涂片中的IBRV。
(七)PCR法
1993年,Vilcek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用于IBR的诊断。试验证明,PCR比病毒分离更加敏感,阳性检出率比病毒分离高出5倍。甚至可检出3个分子的病毒。由于其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而能够在检测牛血清中微量的IBRV等方面得到重要应用。因此,将PCR技术应用到进出境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的检疫,将会大大降低检疫成本和检疫周期,并有效的提高检出率,为打破贸易技术壁垒、促进我国外贸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安全发挥出极大的作用。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6天,人工感染(气管内、鼻内、阴道滴注接种)时,潜伏期可缩短至18-72小时,可表现以下临诊类型:
(一)鼻气管炎最常见的症状,有轻有重。病初高热(40-42℃),精神萎顿,厌食,流泪,流涎,流粘脓性鼻液。母牛乳产量突然下降。鼻粘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并出现浅的、粘膜坏死。呼吸高度困难,呼出气体恶臭,咳嗽不常见。一般经10-14天左右症状消失。
(二)传染性脓疱性阴道炎病初轻度发热,食欲无影响,产奶量无明显改变。动物表现不安,频尿,排尿时因疼痛而尾部高举。外阴和阴道粘膜充血潮红,有时粘膜上面散在有灰黄色、粟粒大的脓疱,阴道内见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重症病例,阴道粘膜被覆伪膜,并见有溃疡。孕牛一般不发生流产。病程约2周左右。
(三)传染性龟头包皮炎龟头、包皮、阴茎等充血,有时可见阴茎弯曲或形成溃疡等。多数病例见有精囊腺变性、坏死。通常在出现病变后一周开始痊愈,彻底痊愈需两周左右。若为种公牛,患病后3-4月间,失去配种能力,但可成为传染源,应及时淘汰。
(四)角膜结膜炎多与上呼吸道炎症合并发生,病初由于眼睑水肿和眼结膜高度充血,流泪,角膜轻度混浊,一般无溃疡,无明显的全身反应。重症病例,可见眼结膜形成灰黄色针头大颗粒,致使眼睑粘着和眼结膜外翻。眼、鼻流浆性或脓性分泌物。
(五)流产一般见于初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有时亦见于经产牛。常于怀孕的第5-8个月发生流产,多无前驱症状,约有50%流产牛见有胎衣滞留,流产胎儿不见有特征性肉眼病变。
(六)肠炎生后2-3周的犊牛感染不娠妊的原因。
上述症状往往不同程度的同时存在,很少单独发生。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病毒常常经上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粘膜侵入,还可经眼结膜上皮和软壳蜱侵入,是否经口腔感染仍未证实。经上呼吸道入侵的病毒沿粘膜、神经纤维、淋巴管扩散到邻近部位引起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虽然血液的细胞成分在病毒复制、扩散中起重要作用,但很少观察到病毒血症。在病毒血症期间,病毒可侵入呼吸道深部、中枢神经系统、胎犊中,在这些部位引起病变,表现发热性全身性呼吸器官疾病、脑膜脑炎或流产。因条件致病菌易在发炎的粘膜中繁殖,所以有时还可能发生继发性炎症病变如肺炎。
呼吸道病变表现在上呼吸道粘膜的炎症,窦内充满渗出物,粘膜上覆有粘脓性、恶臭的渗出物组成的伪膜。在极少数病例,肺小叶间水肿,一般不发生肺炎。组织学检查,粘膜面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在疾病早期,气管上皮细胞内见有CowdryA型包涵体。
受侵害的消化道表现颊粘膜、唇、齿龈和硬腭溃疡(与粘膜病不同),在食道、前胃、真胃也可见同样的病变,肠表现卡他性炎症。组织学检查,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派伊尔结(Peyer’spatches)坏死,肝可见坏死灶、核内包涵体。
生殖道型的病例,表现外阴、阴道、宫颈粘膜、包皮、阴茎粘膜的炎症,一些病例可发生子宫内膜炎。组织学检查,见有坏死灶区积聚大量嗜中性白细胞,坏死灶周围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并能检出包涵体。
流产胎儿体内所见的肉眼变化,几乎是由于死后所致。组织学检查,在肝、肺、脾、胸腺、淋巴结和肾等脏器常发生弥漫性的灶状坏死。由于胎儿物均系死后排出,因机体自溶,包涵体多已消失,很难检出。
患有脑膜脑炎的病例,除脑膜轻度充血外,眼观上无明显变化。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及由单核细胞形成血管套为主的病变。

相关阅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I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和发热,有鼻炎、鼻窦炎、喉炎和气管炎。急性IBRV呼吸道感染还可以继发细菌性肺炎。此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乳牛的产奶量、公牛的繁殖力及役用牛的使役力均有较大影响。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人工感染潜伏期1~3天,自然感染一般为4~7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该病可表现五种临床类型。

呼吸型。是最重要的一种类型。可能表现为一种很轻的不受注意的传染,也可能表现为很严重的疾病。常发生于转舍后或从牧场转入舍饲后。急性病例主要是整个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受害。病初体温突然升高(40~42℃),严重委顿,不食,流大量黏液脓性鼻液。鼻黏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故又名“红鼻病”)并出现浅溃疡,鼻翼和鼻镜部坏死。由于病牛鼻孔塞满炎性渗出物而使呼吸高度困难甚至张口呼吸,可见结膜炎和流泪,呼出气体由于鼻黏膜坏死而发臭。呼吸次数增加,频频听到发白深部支气管的咳嗽声。有时可见血染的下痢。

生殖器型。病初通常表现轻度发热,严重感染者表现尾竖起和挥动不安,频频排尿而有痛苦状,阴户水肿性肿胀,阴户毛染有血样渗ILIJ物。最初病症是阴道黏膜发红及形成脓疱,后者使阴户前庭及阴道壁出现颗粒状外观。然后在阴道底壁积集黏液样至黏液脓性渗出物。有些病例,小脓疱越变越多,并融合在一起,随后在前庭和阴道壁形成一种广泛的灰色坏死膜,当擦掉或脱掉后剩下一个发红的擦破表现,一般此型不并发流产。病程一般2周左有,如有并发症则可达3~8周。公畜表现为传染性脓疱龟头包皮炎,其龟头包皮的病变类似阴户阴道的病变,波及的组织伴有脓疱形成而呈颗粒肉芽状外观。包皮和阴茎水肿时引起包茎皮炎,则有阴囊肿胀,但未证实有睾丸炎。

结膜型。由于病毒对患牛黏膜的亲嗜性,有时也可引起角膜结膜炎,通常不致发生角膜溃疡。此种类型的传染一般无明显全身反应,有时可同时发生呼吸型。一般在结膜下可有水肿,其上可形成灰色坏死膜,造成颗粒状外观,角膜可变为轻度云雾状,患牛眼鼻流浆液脓性分泌物。

流产型。在某些情况下野毒或人工致弱病毒(疫苗)可引起牛发生流产,通常见于头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该病毒引起流产的病例发病率还不清楚,但近年来发现引起流产的病例有所减少,这可能是由于改进了诊断方法以及对该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之故。在许多病例中,流产发生前1~2个月时牛群中可能流行过一种未经诊断的呼吸道传染病。从流产的犊牛中分离到该病毒,且将此病毒接种于易感青年母牛可引起流产。

脑炎型。该病可表现为脑膜脑炎。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有报道,但发病率很低。病牛的特征是共济失调、抑郁,随后兴奋、吐沫、惊厥,最后倒卧、角弓反张、腿甩动、磨齿。病程短促,通常死亡。

总的来说,该病的病程根据发病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轻性病例很难察觉,有些呼吸型或脑炎型可在发现症状后几小时内死亡,而大多数病例病期为几天。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大有差别,根据病毒的毒力、病牛的年龄、临床类型、牛群饲养管理条件、体况等而定。

2、诊断要点

病牛死亡,剖检时发现在鼻腔和气管有纤维蛋白性渗出物,是该病的指示病变。

结膜型的诊断困难较小。颗粒状外观、纤维蛋白性坏死膜、结膜下水肿以及眼和外鼻孔有浆液脓性分泌物,是该病的显著病变。在上呼吸道传染而发生卡他性结膜炎时,有助于支持该病的诊断。同样,对表现为生殖器型的任何公母牛不难做出临床诊断。

由该病毒所致流产,能借助于病毒分离做出诊断(可从胎儿胸腔液或胎膜分离病毒)。流产时母牛血清中抗体滴度增高。该病的脑炎型也可用病毒分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的方法来诊断。

分离病毒可从有病变的部位采取病料,最好在发热期间分离,可用牛肾细胞或猪肾细胞等组织培养分离病毒。病毒的初步鉴定可以根据其在组织培养上迅速产生特征性的细胞病变(细胞变圆、皱缩、颗粒增大并凝聚、最后脱落)而判定,也可进行血清中和试验和荧光抗体检查作为诊断指征。

3、防治措施

该病尚无特效疗法。广谱抗菌素的作用是阻止细菌的继发感染,使用综合性的对症治疗可使死亡率降低。康复牛能终身免疫。采用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一般是对半岁左有的犊牛进行预防接种,接种后10~14天产生免疫力,有9%免疫牛体内抗体能保存较长时间。犊牛吃母牛初奶可获被动免疫达2~4个月。怀孕牛不能接种,因有可能引起流产。

1、主要症状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由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引起的发热性传染性疾病。本病最多见于传染性鼻气管炎,并常伴发结膜炎、流产和脑膜炎。其次是以局部过程为主的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或龟头皮包炎。
传染性鼻气管炎型。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2~3天,自然感染潜伏期可达1星期。病毒首先侵入牛上呼吸道黏膜,引起急性卡他性炎症,经24~48小时体温升高至39.5~42.0℃,鼻分泌物开始呈浆液性,后呈粘液性,最终为脓性,常混有血液。随病情发展,牛鼻黏膜高度充血、溃疡,鼻镜、鼻翼坏死,病牛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食欲严重减退时,体重下降,产奶量减少,常伴发结膜炎。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病程为7~9天,随后好转,病牛恢复正常。
结膜炎型,常为鼻气管炎的伴发症,但有时呼吸症状不明显,而结膜炎症和角膜混浊为此型的主要临诊特征,病初见浆性分泌物,后期即成脓性分泌物。仔细检查结膜和角膜可见脓疱或白色坏死性斑点,患部水肿、潮红、疼痛,患牛拒绝诊治。
流产型。妊娠的任何阶段,特别是妊娠5~7.5个月的母牛,在感染后数天至数个月发生流产,在暴发结膜炎型的某些牛群里流产率很高。在野外暴发疫情,病毒毒力较强时,能使25%的孕牛流产。妊娠后期感染牛鼻气管炎的孕牛可产死胎或木乃伊胎。
脑膜脑炎型,多见于3~6个月的犊牛和青年牛,病牛表现为共济失调、转圈、乱撞,阵发性痉挛,沉郁和兴奋交替出现。本病病程一般持续4~5天,几乎都以死亡而告终。
传染性脓疱性外阴-阴道炎型,潜伏期为24~72小时,之后是持续数天的轻度体温反应。轻症不易发现,重症可见病畜站立时常举尾,排便、排尿有明显的疼痛感,外阴部见轻度肿胀和少量脓性分泌物。轻症者外阴黏膜发炎,表面散在大量白色小脓疱,阴道黏膜轻度充血,阴道壁上附着淡黄色渗出物。重症者外阴表面的脓疱融合成淡黄色斑块和痂皮,当阴道黏膜发生出血灶时,其分泌物大量增加,几天后出血灶结痂脱落,形成圆形裸露的表面。临诊康复需10~14天,阴道渗出液的排出可持续数星期。公牛发生龟头包皮炎,包皮皱褶和阴茎头出现脓疱、肿胀,有时脓疱也可见于阴茎体,病程1~2星期。
2、剖检特征
患牛有鼻、喉、气管黏膜炎症,并有出血点和浅在性的糜烂或坏死。当侵及肺脏并继发细菌感染时,形成支气管肺炎,侵害眼结膜时,结膜和角膜表面形成白斑。经组织学检查,牛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坏死的表皮黏膜会有大量的噬中性白细胞。发病早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能发现典型的嗜酸性核内包涵体。流产胎儿主要是各脏器的灶性坏死,遍及肝、脾、胸腺、淋巴结、肾和肺等任何组织,并伴有局限性的炎症反应,但常因胎儿的自溶作用,而难于检出包涵体。
死于脑膜脑炎的犊牛,除脑膜轻度充血外,表面病变并不明显。组织学检查,中枢神经系统见有非化脓性的脑膜脑炎,由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构成血管周围套,并有弥漫性的小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后者在白质更为常见。神经细胞广泛性坏死,大脑半球和中脑内的血管和神经周围的空隙可明显增宽。脑部各处均受损害,切片经布安氏固定液固定和苏木紫伊红染色,可见脑细胞内的包涵体。生殖器感染,组织学变化以坏死为特征,坏死区集聚大量中性白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并能检出核内包涵体。
3、诊断
根据临诊症状和剖检特征,有经验的兽医进行初步诊断并不困难。但确切诊断,尤其在新发生地区,需要依靠病毒的分离或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也可用荧光抗体组织切片或DNA探针检查。
4、防治
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卫生条件和防疫隔离措施可防止本病的传播。但由于易感牛对本病十分敏感,这些措施只能限制活动型或隐性型的广泛扩散。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10%~96%血清抗体阳性的牛是隐性感染源,因此,使用疫苗仍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若控制合并症,可采取对症疗法。如呼吸道型,当确定有细菌合并症时,可用磺胺类药和抗生素,但应考虑这些药物在乳和肉中残留的问题。对脓疱性外阴-阴道炎和龟头包皮炎可局部施以抗生素软膏以减少后遗症。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控措施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I型牛疱疹病毒(BHV-1)引起的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以呼吸道为主,伴有结膜炎、流产、乳腺炎,有时诱发小牛脑炎等。病牛主要是出现鼻气管发炎、发热、呼吸困难、咳嗽以及流鼻液等症状,且会伴有角膜炎、结膜炎、脑膜脑炎以及流产、子宫内膜炎和阴道炎。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临床症状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

在自然感染情况下,只有牛易感。任何品种和年龄牛都能够感染,其中易感性最高的是20~60日龄的犊牛,且肉用牛易感性要高于乳用牛。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毒动物,尤其是呈隐性感染的种公牛,由于精液带毒,会成为危害性最大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在鼻、眼、排泄物以及阴道分泌物中存在。病牛康复后,依旧在6~12个月带毒,有时甚至能够持续19个月左右。该病能够经由直接接触病牛、飞沫、空气、物体以及交配感染病毒,并通过经呼吸道黏膜、眼结膜、生殖道黏膜进行传播,其中飞沫通过呼吸道传播是主要方式。另外,该病还可经由蜱虫等吸血昆虫进行传播。在牛群过于拥挤、频繁接触时更容易造成快速传播。此外,该病的发病率与应激凶素、卫生条件、运动、运输、发情、分娩等都相关。一般来说,该病的发病率在20%~100%范围内变化,而死亡率只有1%~12%。

2、临床症状

该病主要在冬春季节发生,一般具有4~5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牛体温明显升高,通常能够达到大约39~42℃,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鼻黏膜明显充血,有时还会形成溃疡面。同时,伴有结膜炎,眼周存在较多分泌物。病牛往往张口呼吸,且由于黏膜发生坏死会导致呼吸气散发腐臭味。呼吸道黏膜也发生严重炎症,且引起深度支气管炎。在临床上主要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眼炎型,病牛主要是发生结膜炎和角膜炎,结膜水肿、充血,眼角膜变得浑浊,通常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较少发生死亡。脑膜炎型,病牛体温明显升高,往往超过_O℃,初期精神沉郁,后期呈现神经症状,过于兴奋,通常是犊牛群体容易发生,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生殖系统感染型,通常具有1~3天的潜伏期,患病母牛初期明显发热,精神沉郁,并伴有尿急、尿频现象,繁殖能力明显下降,阴道潮红,并有黏性分泌物流出,且阴门黏膜分布大量的白色小病灶,非常容易形成溃疡;公牛感染后具有2~3天的潜伏期,精神较差,停止采食,症状轻时经过1~2天症状就会消退,并完全康复,症状严重时体温明显升高,且在阴茎和包皮上存在脓包,导致肿胀和水肿,通常从表现出症状的2周内能够逐渐恢复。

3、病理变化

将病死牛鼻腔打开,可见黏膜呈深红色,且鼻甲骨上出现坏死病灶,口腔黏膜有所潮红,将气管剥离后打开可见大量的出血点,且气管内含有很多混杂血丝的黏液。另外,鼻腔和气管中都含有很多纤维蛋白渗出物。肾脏发生出血,具有黄灰色的坏死病灶。肺脏发生肿胀、出血,具有灰白色的坏死病灶。

4、防控措施

一般治疗。病牛要立即进行隔离,直到体温降低后的2天。病牛初期要充分休息,增加饮水,并饲喂容易消化且含有丰富营养的饲料,且采食结束后要供给一盆温盐水(含有5%~10%的盐分)任其自由饮用。确保病牛鼻、眼睛、口腔、咽以及生殖道清洁,避免出现继发感染,防止症状加重。

西药治疗。病毒可在每侧鼻孔滴加6滴唑滴鼻,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口服600mg金刚烷胺盐酸盐,每天早晚各1次,连续使用3~5天。另外,病牛还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发生高热,可肌肉注射20~10ml}复方氨基比林,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在大椎、阴陵泉穴使用三棱针点刺,确保ILIJ血,且无需进行止血,通常白行停止出血,经过15mln就能够退热;如果咳嗽比较严重,可每次口服15~30mg可待因,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配合在天突、颊车穴进行针刺,采取平补平泻法。当病牛ILIJ现继发感染时,可肌肉注射800万IU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病牛并发性肺炎,且呼吸极度困难,可采取药物雾化加氧吸人,如支气管扩张剂、磺胺制剂和抗生素等,一般使用5mg地塞米松、1~8mg硫酸庆大霉素、2.5~5mg-糜蛋白酶以及25~30mL生理盐水,且控制氧流量为6~10L/min,每次吸人10~20min,每天吸入2~3次。如果病牛关节肿痛,较难稳定站立,可采取胸腔内注射10~20mL10%~20%水杨酸钠溶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

疫苗免疫。在发生疫病地区或者受威胁的牛群,要及时给没有感染牛免疫接种油乳剂灭活疫苗或者弱毒疫苗。其中弱毒疫苗是指强毒株使用牛肾细胞等进行传代培养致弱后形成的产物,尽管对牛失去病原性,但依旧具有免疫原性,采取肌肉注射就能够形成免疫力。但由于弱毒苗具有毒力返强的特点,从而可能导致免疫接种后的牛群变成潜在传染源,要慎重使用。油乳剂灭活疫苗安全性好,但免疫期持续时间非常短,且无法完全避免强毒攻击。犊牛一般适宜在6月龄免疫接种疫苗,能够至少保护半年之久。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为4-6天,人工感染(气管内、鼻内、阴道滴注接种)时,潜伏期可缩短至18-72小时,可表现以下临诊类型:
(一)鼻气管炎最常见的症状,有轻有重。病初高热(40-42℃),精神萎顿,厌食,流泪,流涎,流粘脓性鼻液。母牛乳产量突然下降。鼻粘膜高度充血,呈火红色,并出现浅的、粘膜坏死。呼吸高度困难,呼出气体恶臭,咳嗽不常见。一般经10-14天左右症状消失。
(二)传染性脓疱性阴道炎病初轻度发热,食欲无影响,产奶量无明显改变。动物表现不安,频尿,排尿时因疼痛而尾部高举。外阴和阴道粘膜充血潮红,有时粘膜上面散在有灰黄色、粟粒大的脓疱,阴道内见有多量的粘脓性分泌物。重症病例,阴道粘膜被覆伪膜,并见有溃疡。孕牛一般不发生流产。病程约2周左右。
(三)传染性龟头包皮炎龟头、包皮、阴茎等充血,有时可见阴茎弯曲或形成溃疡等。多数病例见有精囊腺变性、坏死。通常在出现病变后一周开始痊愈,彻底痊愈需两周左右。若为种公牛,患病后3-4月间,失去配种能力,但可成为传染源,应及时淘汰。
(四)角膜结膜炎多与上呼吸道炎症合并发生,病初由于眼睑水肿和眼结膜高度充血,流泪,角膜轻度混浊,一般无溃疡,无明显的全身反应。重症病例,可见眼结膜形成灰黄色针头大颗粒,致使眼睑粘着和眼结膜外翻。眼、鼻流浆性或脓性分泌物。
(五)流产一般见于初胎青年母牛怀孕期的任何阶段,有时亦见于经产牛。常于怀孕的第5-8个月发生流产,多无前驱症状,约有50%流产牛见有胎衣滞留,流产胎儿不见有特征性肉眼病变。
(六)肠炎生后2-3周的犊牛感染不娠妊的原因。
上述症状往往不同程度的同时存在,很少单独发生。
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病毒常常经上呼吸道粘膜、生殖道粘膜侵入,还可经眼结膜上皮和软壳蜱侵入,是否经口腔感染仍未证实。经上呼吸道入侵的病毒沿粘膜、神经纤维、淋巴管扩散到邻近部位引起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虽然血液的细胞成分在病毒复制、扩散中起重要作用,但很少观察到病毒血症。在病毒血症期间,病毒可侵入呼吸道深部、中枢神经系统、胎犊中,在这些部位引起病变,表现发热性全身性呼吸器官疾病、脑膜脑炎或流产。因条件致病菌易在发炎的粘膜中繁殖,所以有时还可能发生继发性炎症病变如肺炎。
呼吸道病变表现在上呼吸道粘膜的炎症,窦内充满渗出物,粘膜上覆有粘脓性、恶臭的渗出物组成的伪膜。在极少数病例,肺小叶间水肿,一般不发生肺炎。组织学检查,粘膜面可见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在疾病早期,气管上皮细胞内见有CowdryA型包涵体。
受侵害的消化道表现颊粘膜、唇、齿龈和硬腭溃疡(与粘膜病不同),在食道、前胃、真胃也可见同样的病变,肠表现卡他性炎症。组织学检查,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派伊尔结(Peyer’spatches)坏死,肝可见坏死灶、核内包涵体。
生殖道型的病例,表现外阴、阴道、宫颈粘膜、包皮、阴茎粘膜的炎症,一些病例可发生子宫内膜炎。组织学检查,见有坏死灶区积聚大量嗜中性白细胞,坏死灶周围组织有淋巴细胞浸润,并能检出包涵体。
流产胎儿体内所见的肉眼变化,几乎是由于死后所致。组织学检查,在肝、肺、脾、胸腺、淋巴结和肾等脏器常发生弥漫性的灶状坏死。由于胎儿物均系死后排出,因机体自溶,包涵体多已消失,很难检出。
患有脑膜脑炎的病例,除脑膜轻度充血外,眼观上无明显变化。组织学检查可见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及由单核细胞形成血管套为主的病变。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症状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治措施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秋季节、气候骤变时发病相对严重。病鸡以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突发呼吸困难,且频繁打喷嚏甩头,常见咕噜声。应加强检疫工作,坚持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疾病,以呼吸困难、喘气、咳出血样渗出物为特征。该病各季均可发生,但以冬秋季节、气候骤变、饲养管理粗放时发病相对严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症状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防治措施。

1、症状分析

1.1喉气管炎型

病鸡会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困难等症状,且鼻孔内存在分泌物。而在羽毛、墙壁等处也都可以看到血样的分泌物。病鸡的鸡冠一般呈现紫色,会排出白色及绿色的粪便,且蛋鸡的产蛋率也会快速下降,薄壳蛋与波纹蛋的数量明显增多。

1.2眼型

此种病症一般常见于雏鸡及重复感染的鸡群,且主要症状是流鼻涕,眼睑出现泡沫状的分泌物质,眼内也会流出脓性分泌物。多数鸡群一侧眼睛发病,个别会两侧眼睛都发病,虽然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但其却具备较低的死亡率。

2、类型鉴别

相较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患有喉气管炎的病鸡会突发呼吸困难,且频繁打喷嚏甩头,呼吸中常见咕噜声音,翅膀也会呈下垂状并挤在一起。解剖后可以发现,病鸡气管内存在黏稠液体,而支气管炎则可见炎症及水肿现象。

相较禽流行性感冒,两种疾病都会出现流鼻涕、咳嗽症状,但喉气管炎的病原体为禽流感病毒,且病鸡羽毛下垂,鼻咽内存在血状渗出物质。解剖后可以发现,病鸡的肝脏严重肿大,且存在淤血现象。

相较鸡毒支原体感染,两种疾病都具备传染性,且都会导致病鸡咳嗽、打喷嚏。但患喉气管炎的病鸡鼻孔会存在大量黏稠性鼻液,且羽翅也会沾有鼻涕。解剖后可以发现,病鸡鼻孔、器官等处存在较多的分泌物。

相较鸡传染性鼻炎,两种疾病都会出现结膜炎及流鼻涕现象,但喉气管炎传播更为迅速,且病鸡眼睑出现肿胀现象。解剖后可以发现,病鸡鼻腔及眼眶下均存在炎症,其他内脏并无明显变化。

3、防治措施

3.1对症治疗

对于患有结膜炎的病鸡,可以利用眼药水滴眼,并选用环丙沙星、甲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于患有喉气管炎型的病鸡还可以用板蓝根、桔梗、麻黄以及甘草等中药进行清热解毒,缓解疾病症状。

3.2防控措施

一方面应加强检疫工作,坚持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并封锁疫点,做好饲养人员、饲料以及设备的检查工作。同时,各养殖场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并选用有机氯、有机碘等物质作为消毒剂,做好鸡舍的除尘消毒工作。另一方面应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避免将康复鸡与感染鸡进行混养,且未感染过的鸡场尽量不要使用活疫苗。当前,免疫接种较为常见的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弱毒疫苗,点眼、滴鼻进行免疫,但一般毒性较强,可以引起不同反应,甚至会导致病鸡死亡,因此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二是强毒疫苗,主要治疗出现水肿及出血炎症的病鸡,但排毒危险性较大,因而主要被用于发病鸡场;三是灭活疫苗,但此种疫苗效果并不理想;四是正在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可以克服常规疫苗易引起潜伏期感染的缺陷。

4、结束语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可以导致蛋鸡死亡,并降低其产蛋率,为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病发病初期,蛋鸡会出现呼吸困难,且喘息加快,经常会咳出带血黏稠物,其典型的病理变化则是鸡喉部与气管发生肿胀,并出血糜烂,且早期患部细胞还会形成核内包涵体。当前,多数国家都有流行此病,作为一种严重疫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对养鸡业产生了较大威胁,为此养殖户应全面了解其诊断及防控措施,以便最大程度的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病原介绍病毒组成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病原属疱疹病毒I型,病毒核酸为双股DNA。病毒颗粒呈球形,为二十面立体对称,核衣壳由162个壳粒组成,在细胞核内呈散在或结晶状排列。该病毒分成熟和未成熟病毒两种,成熟的病毒粒子直径为195~250nm。成熟粒子有囊膜,囊膜表面有纤突。未成熟的病毒颗粒直径约为100nm。
存在位置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气管组织及其渗出物中。肝、脾和血液中较少见。
病毒最适宜在鸡胚中增殖,病料接种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鸡胚于接种后2~12天死亡,病料接种的初代
鸡胚往往不死亡,随着在鸡胚继代次数的增加,鸡胚死亡时间缩短,并逐渐有规律地死亡。死亡胚体变小,鸡胚绒毛尿囊膜增生和坏死,形成混浊的散在的边缘隆起、中心低陷的痘斑样坏死病灶。一般在接毒后48h开始出现,以后逐渐增大。
病毒易在鸡胚细胞(鸡胚肝细胞、鸡胚肾细胞)及鸡肾细胞中增殖,病毒接种后4~6h,就可引起细胞肿胀,核染色质变位和核仁变圆,胞浆融合,36~48h后,可成为多核的巨细胞(合胞体),接种后12h,可在细胞核内检出包涵体,30~60h包涵体的密度最高。
传染性喉气管炎不同的病毒株,在致病性和抗原性均有差异,被认为只有一个血清型。由于病毒株毒力上的差异,对鸡的致病力不同,给本病的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鸡群常有带毒鸡的存在,病愈鸡可带毒1年以上。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对鸡和其他常用实验动物的红细胞无凝集特性。
本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均敏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加热55℃存活10~15min.37℃存活22~
24h;在死亡鸡只的气管组织中病毒,在13~23℃可存活10天。37℃44h死亡;气管粘液中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6~8h死亡,但在黑暗的房舍内可存活110天;在绒毛尿囊膜中,在25℃经5h被灭活。病毒在于燥环境下可存活1年以上。在低温条件下,存活时间长,如在-20℃~-60℃时,能长期保存其毒力。煮沸立即死亡。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如3%来苏尔、1%苛性钠溶液或5%石炭酸lmin可以杀死。甲醛、过氧乙酸等消毒药也有较好消毒效果。
流行病学易感动物
在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侵害鸡,各种年龄及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但以成年鸡症状最为特征。幼龄火鸡、野鸡、鹌鹑和孔雀也可感染。鸭、鸽、珍珠鸡和麻雀不易感。哺乳动物不易感。
病鸡、康复后的带毒鸡和无症状的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来源。经呼吸道及眼传染,亦司经消化道感染。由呼吸器官及鼻分泌物污染的垫草、饲料、饮水及用具可成为传播媒介,人及野生动物的活动也可机械地传播。种蛋蛋内及蛋壳上的病毒不能传播,因为被感染的鸡怀存出壳前死亡。
病毒通常存在病鸡的气管组织中,感染后排毒6N8天。有少部分(2%)康复鸡可以带毒,并向外界不断排毒,排毒时间可长达2年,有报道最长带毒时间达741天。由于康复鸡和无症状带毒鸡的存在,本病难以扑灭,并可呈地区性流行。
易感时间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寒冷季节多发。
鸡群拥挤,通风不良,饲养管理不好,缺乏维生素,寄生虫感染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本病一旦传入鸡群,则迅速传开,感染率可达90%~100%,死亡率一般在10%~20%或以上,最急性型死亡率可达50%~70%,急性型一般在10%~30%之间,慢性或温和型死亡率约5%。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自然感染的潜伏期6~12天,人工气管接种后2~4天鸡只即可发病。潜伏期的长短与病毒株的毒力有关。
发病初期,常有数只病鸡突然死亡。患鸡初期有鼻液,半透明状,眼流泪,伴有结膜炎,其后表现为特征的

呼吸道症状,呼吸时发出湿性罗音,咳嗽,有喘鸣音,病鸡蹲伏地面或栖架上,每次吸气时头和颈部向前向上、张口、尽力吸气的姿势,有喘鸣叫声。严重病例,高度呼吸困难,痉挛咳嗽,可咳出带血的粘液,可污染喙角、颜面及头部羽毛。在鸡舍墙壁、垫草、鸡笼、鸡背羽毛或邻近鸡身上沾有血痕。若分泌物不能咳出堵住时,病鸡可窒息死亡。病鸡食欲减少或消失,迅速消瘦,鸡冠发慧:有时还排出绿色稀粪。最后多因衰竭死亡。产蛋鸡的产蛋量迅速减少(可达35%)或停止,康复后1~2个月才能恢复。
发病过程
病程:最急性病例可于24h左右死亡,多数5~10天或更长,不死者多经8~10天恢复,有的可成为带毒鸡。有些毒力较弱的毒株引起发病时,流行比较缓和,发病率低,症状较轻,只是无精打采,生长缓慢,产蛋减少,有结膜炎、眶下窦炎、鼻炎及气管炎。病程较长,长的可达1个月。死亡率一般较低(2%),大部分病鸡可以耐过。若有细菌继发感染和应激因素存在时,死亡率则会增加。
病理变化
总特征本病主要典型病变在气管和喉部组织,病初粘膜充血、肿胀,高度潮红,有粘液,进而粘膜发生变性、出血和坏死,气管中有含血粘液或血凝块,气管管腔变窄,病程2~3天后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干酪样假膜。
其它变化
由于剧烈咳嗽和痉挛性呼吸,咳出分泌物和混血凝块以及脱落的上皮组织,严重时,炎症也可波及到支气管、肺和气囊等部,甚至上行至鼻腔和眶下窦。肺一般正常或有肺充血及小区域的炎症变化。
病理组织学检查时,气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细胞水肿,纤毛脱落,气管粘膜和粘膜下层可见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粘膜细胞变性。病毒感染后12h时,在气管、喉头粘膜上皮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出现临诊症状48h内包涵体最多。病毒接种鸡胚组织细胞12h时后可见到核内包涵体。
诊断鉴别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如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有些相似,易发生误诊。因此,对本病应进行几方面检查综合诊断。

现场诊断
1.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快,成年鸡发生最多;发病率高,死亡因条件不同而差别大。
2.临诊症状较为典型:张口呼吸、喘气、有罗音,咳嗽时可咳出带血的粘液。有头向前向上吸气姿势。
3.剖检死鸡时,可见气管呈卡他性和出血性炎症病变,以后者最为特征。气管内还可见到数量不等的血凝块。
病毒分离、鉴定
1.用病料(气管或气管渗出物和肺组织)做成1:5~1:10的悬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双抗(青霉素、链霉素)在室温下作用30min,取0.1~0.2ml接种9~12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或尿囊腔,在2天以后,绒毛尿囊膜上可出现痘斑样坏死病灶,在周围细胞内可检出核内包涵体。
2.病毒接种在鸡胚肾细胞单层培养,24h后出现细胞病变,可检出多核细胞(合胞体)、核内包涵体和坏死病变。
3.在病的初期(1~5天),用气管和眼结膜组织,经固定、姬姆萨氏染色,可见上皮细胞核内包涵体。据报道,在60份样品中包涵体检出率为57%,病毒分离率为72%。
抗原、抗体检查
检查本病的抗原和抗体的方法有荧光抗体法、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核酸探针、PCR、ELISA、间接血凝、对流免疫电泳等。郑世军、甘孟侯建立的Dot—ELISA法,对发病鸡群口咽、泄殖腔拭子检查,检出抗原阳性率分别为80.2%(162/202)、75.41%(92/122),敏感性好。
动物接种
病鸡的气管分泌物或组织悬液,经喉头或鼻腔或气管接种易感鸡和雉鸡,2~5天可出现典型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症状和病变。

鉴别诊断
本病易与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病、传染性鼻炎、鸡新城疫、粘膜型鸡痘、维生素A缺乏等混淆,应重视鉴别工作。
防治措施
治疗
预防鸡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1头份用法:30日龄点眼,滴鼻。注意:由于接种疫苗能使鸡带毒,本处方仅在该病流行地区使用。
发病时,可用龙达三肽每套可注射1000羽成禽。并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饲养管理用具及鸡舍要进行消毒。病愈鸡不可与易感鸡混群饲养。
消毒
饲养管理用具及鸡舍进行消毒。来历不明的鸡要隔离观察,可放数只易感鸡与其同兼.观察2周,不发病,证明不带毒,这时方可混群饲养。
淘汰
病愈鸡不可和易感鸡混群饲养,耐过的康复鸡在一定时间内带毒、排毒,所以要严格控制易感鸡与康复鸡接触,最好将病愈鸡淘汰。
免疫力
鸡自然感染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后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获得至少1年以上,甚至终生免疫。易感鸡接种疫苗后可获得保护力半年至1年不等。母源抗体可通过卵传给子代,但其保护作用甚差,也不干扰鸡的免疫接种,因为疫苗毒属于细胞结合性病毒。作者认为:没有本病流行的地区最好不用弱毒疫苗免疫,更不能用自然强毒接种,它不仅可使本病疫源长期存在,还可能散布其他疫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29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