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头鳅

[学名]: Lepidocephalus octocirrhus(van Hasselt)
[资源名称]: 鳞头鳅
[形态特征]:
 
身体较短,尾柄长不及尾柄高。吻短钝。前鼻孔短管状,与后鼻孔紧邻。眼位于头的中部。眼下刺分叉,后伸达眼球中部。颏叶发达。须3对,较长。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基部起点相对,胸鳍前数根鳍条变宽变硬。头侧鳞片成间断分布,躯体被鳞。无侧线。尾鳍后缘平截或近圆弧形。体侧沿中轴有6-12个不规则棕褐色大斑,身体和头部上方具棕褐色斑纹或斑点,尾鳍基上侧有一醒目的黑斑,背、尾鳍具3-5行斜纹。雄性个体偶鳍较长。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  [原产地区]:丽江、大理等地  
[气候带]:亚热带,温带
[地理分布]:澜沧江和伊洛瓦底江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生活于山溪、沟渠等砂砾底质的缓流水体

相关知识

寡鳞副鳅


中文名称寡鳞副鳅

拉丁名称Paracobitis variegatus o1igo1epis Cao et Zhu

异名Paracobitis oligolepis Cao Zhu, 1989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副鳅属

拉丁属名Paracobitis Bleeker,186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阳宗海。

形态特征
背鳍Ⅲ-8-9(多数为9);臀鳍Ⅱ-5;腹鳍Ⅰ-6-7;胸鳍Ⅰ-10;尾鳍分枝鳍条17。第一鳃弓内侧鳃耙9-11。脊椎骨4+39-41。

体长为体高的6.1-8.4倍,为头长的4.5-5.1倍,为尾柄长的5.0-6.1倍。头长为吻长的2.4-2.7倍,为眼径的5.2-6.3倍,为眼间距的3.7-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1.9倍。

身体延长,侧扁。头稍平扁。头宽稍大于头高。吻钝,吻长等于或稍短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唇狭,唇面光滑或有微皱褶。上颌中部有一齿形突起,下颌中部前缘稍凹入。须3对,较短,外侧吻须末端仅达到后鼻孔之下方。口角须末端达到眼前缘和眼中央的两垂线之间。身体裸露无鳞或在尾柄处有少数鳞片。侧线完全。

背鳍外缘稍外凸,其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为至尾鳍基部距离的0.8-1.0倍。腹鳍起点相对于背鳍起点或第一、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其末端远不达肛门。尾鳍后缘中部稍凹入或稍外凸,呈圆弧形。

体色浅黄色,背部较暗。背部在背鳍前后各有4-6条宽于其间距的褐色横斑,体侧的褐色横斑条大致背鳍前5-11条,背鳍下2-3条,背鳍后5-6条和尾鳍基部1条(颜色更深)。各鳍均有褐色斑点。头部多不规则的褐色细斑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颊鳞异条鳅


中文名称颊鳞异条鳅


拉丁名称Paranemachilus genilepis Zhu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鳅科

拉丁科名Cobitidae

中文属名异条鳅属

拉丁属名Paranemacheilus Zhu,198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绥县昌平的溶洞地下河中和左江。

形态特征
背鳍Ⅲ-8(个别为7);臀鳍Ⅱ-5;腹鳍Ⅰ-6-7;胸鳍Ⅰ-11-13;尾鳍分枝鳍条17。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5-21(18)。脊椎骨4+34-35。

体长为体高的3.8-4.8(4.3)倍,为头长的3.9-5.0(4.2)倍,为尾柄长的6.5-8.8(7.7)倍。头长为吻长的2.7-3.4(3.1)倍,为眼径的4.3-6.8(5.5)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6-2.7(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77-1.16(1.0)倍。

身体粗壮,头部稍微压低。吻长短于眼后头长。须3对,甚长,末端均超过眼后缘,达鳃盖或鳃孔。口下位;唇光滑或有浅皱褶,下唇在中部前缘有一凹刻。鳍均短小。背鳍起点在体长中点之后,其至吻端的距离为至尾鳍基部距离的1.12-1.40倍。腹鳍起点与背鳍起点或与其第一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末端不达肛门。尾鳍凹入,两叶圆。

鳔后室游离于腹腔中,末端可达到相当于腹鳍起点处。肠绕成Z形,肠长约为体长的1.5倍。

体背部褐色,有很多不规则的深褐色小斑点;体侧中部有很多不规则的深褐色短斑条,它们从鳃盖后方至尾鳍基部排成一宽的纵列。少数标本从头后方到尾鳍基部具一条深褐色纵纹,其宽度约与眼径相等。各鳍鳍条褐色,鳍膜透明。

生活习性
淡水生。

隆头高原鳅


[学名]: Triplophysa alticeps (Herzenstein)
[资源名称]: 隆头高原鳅
[别名]: 隆头条鳅
 
[形态特征]:
  背部有褐色横斑,体侧有不规则细点或斑纹,腹部淡黄色,背尾鳍具多数小黑点。体延长,头后背部高隆,体躯近似圆筒形。眼铡上位。须3对。口下位,口裂弧形。唇肉质。上唇边缘有1-3行乳突,下唇亦具乳突。下颌匙状,露出。尾柄起点处的宽等于尾柄高。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第1或第2分枝鳍条之基部相对。体无鳞。雄性个体体表具明显颗粒状突起。侧线不完全。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青海省  [原产地区]:青海湖地区  
[气候带]:寒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直至源头地区,柴达木盆地和青海湖附属河系中。  
[水域环境]: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小型鱼类,栖息于青海湖浅水区、湖岸边的沼泽和入湖河流的缓流河段,主要以丝状藻类、植物碎屑和底栖动物为食。

花腋鳞头鲉


中文名称花腋鳞头鲉

拉丁名称Sebastapistes nuchalis Gunther

英文名称Spineblotch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鲉亚目

拉丁亚目名Scorpaenoidei

中文科名鲉科

拉丁科名Scorpaenidea

中文属名鳞头鲉属

拉丁属名Sebastapiste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和中部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诸岛海域。

形态特征
头与体均被栉鳞。头部具中等强度棘。背鳍具7鳍棘。胸鳍有4-7分枝鳍条。

生活习性
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近岸珊瑚礁和岸礁间。棘有毒。食甲壳类。体长一般30-56毫米。

海洋生。

细鳞鲑(细鳞鱼)


中文名称 细鳞鲑(细鳞鱼)
拉丁名称 Brachymystax lenok(Pallas)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鲑科
拉丁科名 Salmonidea
中文属名 细鳞鲑属
拉丁属名 Brachymystax Gunther,1866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ⅱ,10~11;臀鳍条ⅲ,9~10;侧线鳞127~173枚,鳃耙数19~25枚,鳃弧骨数11~13枚,幽门垂数54~81枚,脊椎骨数57~59枚。体长/体高为3.9~5.2倍,体长/头长为4.4-~5.1倍 ,头长/吻长为3.1~4.5倍,头长/眼径为4.4~5.8倍,头长/眼间距为2.5~3.6倍,尾柄长/尾柄高为1.1~1.7倍。体长而侧扁。吻钝,口亚下位,上颌超过下颌,上颌骨后缘在眼中垂直线之前。具口齿,眼大,鳞小,具脂鳍。体色暗紫红色,散布有许多黑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温较低的江河中,春季溯河游向上游,秋季向大江大河中迁移。性贪食,肉食性。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3龄于开始性成熟,生殖期在5-6月,在水流湍急、水深1-1.2米、水温7-8℃,水底为砂砾的产卵场产卵。卵沉性,卵径4.0-4.1毫米。

经济价值
个体大,肉肥美,含脂量高,为很好的食用鱼类。卵味美,颇名贵。可作养殖品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北鳅


[学名]: Lefua costata(Kessler)
[资源名称]: 北鳅
[外文名]: eightbarbel loach
[形态特征]:
 
体长4.8~7.4厘米时测定:背鳍Ⅱ6一7,臀鳍Ⅱ5。 头长为体长的19~23%,体高为体长的11~17%,吻长为体长的5一9%,眼径为体长的2.5一4.5%。尾柄长为体长的12~19%,尾柄高为体长的7~12%。 体断面圆,后部侧扁。头长大于体高,上颌略长于下须,口端位略向下,口唇丰厚。鼻须一对,上颌须三对(二对在吻端,一对在口角),其中口角的一对为长,后延可达眼后缘。眼小,上侧位。 背鳍无硬刺,起点偏于后部,在腹鳍基部之后。胸鳍小。肛门接近臀鳍。尾鳍截形。 背部灰绿色或棕灰色。体侧和腹部浅黄色,具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或体中轴有暗色纹带,或整个斑点由纹带所代替,这是因地区而形成的变异。背鳍和尾鳍有黑色斑点,其它鳍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地区]:黑龙江  
[气候带]:暖温带,温带
[地理分布]:黑龙江、辽河水系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个体小,生活在水浅及水草丛生的河汊、沟渠和湖沼中,以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藻类和植物碎屑为食。产卵期为4月初至7月。

 
[性别类型]:异体 [品种特性]:其它
[食性]:杂食性
[栖息水层]:中上层
[生活方式]:自由
[资源类型]: [主要用途]:研究教学

鳅鮀


中文名称鳅鮀


拉丁名称Gobiobotia pappenheimi Kreyenberg

英文名称eightwhiskered gudg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鳅鮀属

拉丁属名Gobiobotia Kreyenberg,191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辽河、黄河、淮河、长江等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测线鳞37-42,下咽齿二行,25-52。

头长为体长的22.3%-25.4%,体高为体长的11%-21%,吻长为体长的8%-12%,眼径为体长的4%-7%,尾柄长为体长的18%-26%,尾柄高为体长的5%-8%。

体长,背部隆起。腹部平坦。头扁平,鼻孔前稍下凹,吻突出。口下位,呈马蹄形、上后具皱褶,下唇光滑。须四对,一对生于口角,三对长于颐部。头背面和颊部遍部皮质颗粒和条纹。侧线上方的鳞片具有发达的皮质棱脊。背鳍较大,与腹鳍相对,胸鳍发达。第二根鳍条突出鳍褶外。肛门近于腹鳍基部。尾鳍下叶稍长。

背部和体侧灰黄色,体侧有一列约3-8个的黑色斑块。3腹部灰白。背鳍和尾鳍上有小黑斑组成的暗色带纹。其余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鳅鮀生活在江河流水中,鳅鮀以底栖动物为食,鱼体虽小,但喜较急的河流。

淡水生。

繁殖习性
在流水中产卵。属于漂浮性卵,卵粒很小,为0.6毫米,膨胀后的膜径2.6毫米左右。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上旬。鳅鮀鱼苗易识别,除胸鳍巨大具有锯齿状外,在头顶部有红色素。

花鳅


中文名称 花鳅
拉丁名称 Cobitis taenia(Linnaeus)
英文名称 spined loach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花鳅属
拉丁属名 Cobitis Linnaeus,1758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7;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11~14;脊椎骨42~43。体长为体高的7.2~8.7倍,为头长的5.0~5.8倍,为尾柄长的5.4~6.6倍,为尾柄高的10.0~12.4倍。头长为吻长的2.2~2.4倍,为眼径的4.7~7.5倍,为眼间距的4.7~6.4倍。体细长,侧扁。一头部很小,侧扁。口亚下位。唇厚。口须4对,吻端、上颔、口角和下唇各有1对。吻突出而尖。前鼻孔呈管状。眼很小,侧上位。眼前下缘具有1枚基部分双叉的硬刺。眼间隔狭小。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的距离等于或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短小,呈圆扇形。腹鳍起点在背鳍基部中点的垂直下方。臀鳍短小,尾鳍切截形或稍带圆形。尾柄长不及尾柄高的2倍。侧线仅在鳃盖后缘至胸鳍中部上方之间。肛门靠近臀鳍起点。体腔膜灰色。鳔很小,包于骨囊内。 头部布满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吻到眼有1条细小的黑纹。背部褐色,有13个方形的褐色斑点。体例中线上方至背部中间散有不规则的褐色花纹,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的体侧有10~14个黄褐色斑点。腹部白色。尾鳍基上方有1个明显的黑点,胸鳍、腹鳍、臀鳍均为白色,背鳍和尾鳍有几条黑斑。
生活习性 花鳅是一种小型的底层鱼类,一般生活在水质较肥的江边或湖岸的浅水处。以藻类和高等植物的碎屑为食。

黄沙鳅


中文名称 黄沙鳅
拉丁名称 Botia xanthi(Gunther)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鳅科
拉丁科名 Cobitidae
中文属名 沙鳅属
拉丁属名 Botia Gray,1831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Ⅲ,9~10;臀鳍条Ⅲ,5;鳃耙外侧无,内侧12~15,脊椎骨33~34。体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尾柄侧扁。口亚下位,口裂呈马蹄形,唇的皮褶较厚。吻长,尖而突出,吻皮盖过上颌,须3对,2对在吻端,1对在口角。前后鼻孔靠近,中间有一分离的皮褶,鼻孔到吻端的距离大于至眼的距离。眼很小,侧上位。眼在吻端与鳃盖后缘的正中。眼前下缘具有1根基部分双叉的刺,末端伸至眼径中部的下方,鳃孔很小,鳃膜在胸鳍基部与峡部侧面相连。背鳍无硬刺,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呈圆扇形,仅伸至胸、腹鳍距离的2/5处,基部有1个长形的皮褶。臀鳍短小,无硬刺,尾鳍分叉较浅,上、下叶边缘略呈圆形。鳞片细小,侧线完全,横贯体侧正中。肛门在腹鳍基部至臀鳍起点之中点或略靠近腹鳍基部。头部深褐色,吻端至眼前缘有两条褐色斑纹。背部褐色,腹部灰白色。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之间有13~14条深褐色横斑纹,尾鳍基部上下各有1个黑色斑点,背鳍有排列不规则的深褐色圆点,尾鳍具有许多褐色斑点,并排列成行。胸鳍、腹鳍、臀鳍与腹部色泽相同。
生活习性 小型底栖鱼类,主要摄食水生昆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188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