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的症状 小鹅瘟病理变化及防控措施

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临诊特点,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并可经卵垂直传播。小鹅瘟主要是4-20日龄的雏鹅感染发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能够达到90%-100%,且可快速传播。随着日龄增大,发病率逐渐降低。成年鹅感染病毒通常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能够通过排泄物和卵来传播该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小鹅瘟的症状小鹅瘟病理变化及防控措施。

1、流行病学

任何品种的鹅都非常容易感染该病。但小鹅瘟不同毒株具有大小不同的毒力,凶此对雏鹅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另外,鹅对小鹅瘟的易感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日龄越小越容易感染,而日龄越大具有越小的易感性。这主要是由于雏鹅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免疫系统,具有相对较弱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一般来说,小于30日龄的雏鹅非常容易感染发病,而大于30日龄的鹅较少感染,尤其是出壳后3~25日龄的雏鹅最容易感染。但在该病流行的高峰期,有时35~45日龄的鹅也能够感染发病死亡,但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且症状较轻。患病雏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其排泄物与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导致垫草、饮水、饲料、水盆和食槽等被污染,从而变成该病的传染媒介。此外,孵房污染病原体后也是传播该病的重要传染媒介。在自然情况下,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在密集饲养的地区及高度集中孵化时,该病通常呈现周期性流行。

2、临床症状

雏鹅不同日龄感染具有长短不同的潜伏期,小于2周龄的雏鸭无论是自然感染还是人工感染,都具有2~3天的潜伏期;大于2周龄的雏鹅感染后具有4~7天的潜伏期。另外,雏鹅感染日龄不同,病程也有所不同,据此可分成三种类型,即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最急性型。通常是小于1周龄的雏鹅和初生番鸭容易发生该类型,且往往突然发病、死亡,快速传播,发病率一般达到100%,病死率超过95%。雏鹅在精神萎靡后的几小时内就会由于衰弱而倒地,两腿不断划动,并快速死亡。

急性型。通常是1~2周龄的雏鹅容易发生该类型,患病雏鹅具有明显的症状,主要表现出全身委顿,往往蹲伏,食欲不振或者完全废绝,增加饮水,明显下痢,排ILIJ青绿色或者灰白色稀粪,其往往混杂有纤维碎片或者没有消化的饲料,临死前头部通常触地,且两腿抽搐或者麻痹。病程可持续大约2天。

亚急性型。通常是大于2周龄雏鹅容易发生,主要在流行后期出现。患病雏鹅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腹泻,机体消瘦。个别存活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发育较差。病程通常能够持续3~7天,有时甚至更长。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鹅进行剖检,发现主要是消化道发生病变。小肠中段、下段明显膨大,至少达到正常大小的2倍以上,且质地坚硬,小肠黏膜充血、肿胀、发炎、坏死,存在大量淡黄色渗出物;肠管内含有脱落的带状假膜,肠腔中存在由淡黄色、灰白色的凝固物形成的栓子,从而导致肠管堵塞。栓子外层是由纤维素渗出物以及坏死的肠黏膜、组织构成的凝固物,中心为褐色的肠内容物,质地坚硬,如同腊肠样,长度一般在3~4cm左右。直肠内积聚大量稀粪。肝脏呈紫红色,明显肿大,胆囊扩大,含有浓稠胆汁。心脏颜色变深,肾脏轻度肿大,脑膜下血管发生充血。

4、防控措施

严格消毒。种蛋消毒,即种蛋室要使用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人孵的种蛋要使用药液进行彻底冲洗,避免通过种蛋传播病原。种蛋室一般按每立方米体积使用15mL福尔马林,添加7g高锰酸钾后进行12h薰蒸消毒;种蛋要浸入到0.2%新洁尔灭溶液中进行消毒,经过2~3min取出沥干,之后才能够入孵。设备消毒,即孵室内的所有用具、设备、室内以及地区都要按照消毒程序和要求操作,按每立方米使用25mL福尔马林,并配合添加12.5g高锰酸钾后进行12h薰蒸消毒。环境消毒,即经常清扫室外、道路等外部环境,确保清洁卫生,之后均匀喷洒1遍20%草木灰水或者2%氢氧化钠热碱水;墙壁和供排水系统要使用由3%来苏尔液和20%石灰水组成的混合液进行1遍粉刷。

合理免疫。免疫预防是预防发病的关键,养鹅户要积极、及时地给鹅群注射免疫疫苗、卵黄液、抗血清等。根据对象不同选择适宜的类型,一般雏鹅适宜选用灭活的免疫疫苗或者抗血清,而成鹅适宜选用活疫苗或者卵黄液。母鹅群要每半年免疫接种1次小鹅瘟弱毒疫苗,从而使后代雏鹅形成天然被动免疫力;或者母鹅群在产蛋前1个月免疫注射疫苗,经过半个月就能够建立免疫,也可使后代雏鹅获得被动免疫。如果种鹅没有经过免疫种,则其所产种蛋孵出的雏鹅要及时注射雏鹅用小鹅瘟疫苗,经过3天就能够形成免疫力。

紧急治疗。只要该病发生或者流行,不仅要进行严格封锁、隔离以及消毒,还要立即使用抗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并配合采取对症治疗。治疗时,小于15日龄的患病雏鹅每只适宜注射1mL,大于15日龄每只适宜注射2mL,间隔1天冉使用1次。

(1)大体病理变化本病大体病理变化以消化道炎症为主,全身皮下组织明显充血,呈弥漫红色或紫红色,血管分枝明显。
最急性型:由于雏鹅日龄小,多为l周龄以内雏鹅,病程短,病变不明显,仪见小肠前段黏膜肿胀充血,覆盖有大量黏稠的淡黄色黏液。有些病例小肠黏膜有少量出血点或出血斑,表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胆囊肿大,充满稀薄胆汁。
急性型:患病雏鹅一般在1~2周龄,病程2天左右,有比较明显的肉眼病理变化,尤其是肠道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脏器病变情况如下:
消化道:患雏食道扩张,腔内含有数量不等的绿色稀薄液体,混有黄绿色食物碎屑,黏膜无可见病变,腺胃黏膜表而均有多量淡灰色黏稠液附着,肌胃的角质膜很黏腻,容易剥落。肠道均有明显的病变,尤其是小肠部的病变最显著和突出。十二指肠,特别是其起始部分的黏膜呈弥漫性红色,肿胀有光泽,黏膜表面有散在节段性发红,少数病例黏膜有散在性出血斑。空肠和回肠的回盲部肠段,外观变得极度膨大,呈淡灰白色,体积比正常肠段增大2~3倍,形如香肠状,手触肠段质地很坚实。从膨大部与不肿胀的肠段连接处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肠道被阻塞现象。膨大的肠段有的病例仅有1处,有的病例见有2~3处。每段膨大部长短不一,最长达10厘米以上,短者仅2厘米。膨大部的肠腔内充塞着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将肠腔完全阻塞,很像肠腔内形成的管型。栓子物的头尾两端较细,栓子物很干燥,切面上可见中心为深褐色的干燥肠内容物,外面包裹着厚层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坏死物凝固而形成的假膜。有的病例栓子呈扁平带色,外形很像绦虫样。阻塞部的肠段由于极度扩张,使肠壁菲薄,黏膜平滑,干燥无光泽,呈淡红色或苍白色,或微黄色。无栓子的其他肠段,肠内容物呈棕褐色或棕黄色,很黏稠样。有些部分肠段见有纤维素性凝块或碎屑附着在黏膜表面,但不形成片状的假膜。肠黏膜呈淡红色至弥漫性红色,偶见出血斑点。结肠黏膜表面有多量黄色或棕黄色黏稠液附着,黏膜肿胀发红,靠近回盲部更加明显。盲肠黏膜变化与结肠相同。直肠无明显变化。泄殖腔显著扩张,充满灰黄绿色稀薄内容物,黏膜无可见病理变化。法氏囊无明显病理变化。
肝脏:稍肿火,表面光滑,质地变脆,呈紫红色或暗红色。有些病例呈黄色甚至深黄色。切面有淤血流出。少数病例肝实质有针头至粟粒大坏死灶。
胆囊:显著扩张,充满暗绿色胆汁,胆囊壁弛张,黏膜无明显病理变化。
肾脏:稍肿大,呈深红或紫红色,质脆易碎,表面和切面上血管分枝清
晰,有少量淤血流出。输尿管扩张,充满灰白色尿酸盐沉着物。
胰脏:呈淡红色,切面血管扩张充血。少数病例偶见有针头大的灰白色小结节。
脾脏:不肿大,质地柔软,呈紫红色或暗红色,切面上组织结构无明显病理变化。少数病例切面上可见有散在性针头火的灰白色小坏死灶。
心脏:右心房显著扩张,充满暗红色血液凝块或凝固不良的血液。心外膜表面血管分枝明显充血,稍微隆起于表面,个别病例有散在性淤斑。心内膜一般无可见病理变化,心壁弛张,心肌晦暗无光泽,个别病例心肌苍白。
肺:呈不同程度充血,两侧肺叶后缘有暗红色出血斑,质地较实。挤压肺脏,切面上有数量不等的稀薄泡沫流出。
气管黏膜和气囊:一般均无明显病理变化。
脑:脑壳充血、出血,尤其是小脑部最为显著。脑膜血管显著充血扩张,切面血管亦有同样变化,少数病例的软膜上有散在性针头大出血点。
皮下:全身皮肤,尤其是头部皮肤出现紫红色出血斑块,有的病例融合为大片紫癜。
亚急性型:患病雏鹅肠道栓子病变更加典型。
(2)显微病理变化
消化道:小肠膨大处的变化为典型的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假膜脱落处残留的黏膜组织仍保留原有轮廓,但结构已破坏。固有层中有多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数中性粒细胞浸润。黏膜层严重变性或分散成碎片,肠壁平滑肌纤维发生实质变性和空泡变性以及蜡样坏死。大多数病例的十二指肠和结肠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
肝脏:肝细胞严重颗粒变性和程度不一的脂肪变件,有些病例还有水泡变性。
肾脏:间质小血管扩张充血,有时发生小出血。肾小管上皮颗粒变性,少数病例实质中有小坏死灶,间质中也有炎性细胞弥漫浸润。
胰脏:间质血管充血。腺泡上皮变性,部分区域腺泡结构破坏,上皮脱落,形成小坏死灶。间质中有少数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脾脏:髓质脾窦轻度出血。淋巴滤泡数最减少和结构不清楚,坏死灶周围水肿,脾髓中单核细胞广泛增生,有的形成大片的增生区,混有少数中性白细胞。
心脏:心脏纤维有不同程度的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很多肌纤维断裂,排列零乱,肌间血管允血并有小出血区,肌纤维问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弥漫性浸润。
肺:间质血管显著充血,肺泡毛细血管同时发生充血扩张和散在出血,肺泡及副支气管腔中含有淡红水肿液,混有少最的红细胞及淋巴细胞。
脑:脑膜及实质血管显著扩张,充满红细胞,实质小血管扩张破裂,红细胞渗出于周围间隙中形成小出血灶。神经细胞变性,严重病例出现小坏死灶,胶质细胞增生。少数病例血管外膜细胞增生,周围有淋巴细胞及胶质细胞浸润,形成轻微的“套管”现象,表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相关知识

小鹅瘟的流行特点 小鹅瘟的诊断及防控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所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侵害对象为3~20日龄的雏鹅。,以传播快、高发病率、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本病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包括病鹅的分泌物、排泄物、种蛋及病鹅饮过的水、饲料、用具、场地等。该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病毒性传染病。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小鹅瘟的流行特点小鹅瘟的诊断及防控。

1、病原

小鹅瘟病毒(GPV)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粒子体积小、结构简单,粒子直径大小20-22nm,外观为圆形或六角形,无囊膜,呈20面体对称的单链线性DNA病毒。GPV在体内的肝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分布广泛,且病毒含量较高。GPV在外界环境中稳定性较强,在25-15℃的低温环境下,至少可存活9年以上,在56℃经3h,仍具有致病性,经脱氧胆酸钠盐、氯仿、0.5%酚、乙醚、1:1000福尔马林等溶液处理后,病毒仍然具有活性,且稳定性较强,接种鸭胚致病效果无明显变化。GPV与本属其他成员显著不同的特点是不能凝集哺乳动物和禽类的红细胞,从我国分离的GPV对鸡、鹅、大白鼠、小鼠、兔、猪和绵羊等动物的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与未处理的病毒接种鸭胚没有显著差异。

2、流行特点

鹅是该病的主要易感动物,特别是20日龄以内的雏鹅易感性最强,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年龄大的成年病鹅往往临床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鹅、耐过带毒鹅和健康带毒鹅。在自然情况下,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健康鹅通过直接接触患病鹅、带毒鹅或间接接触被患病鹅、带毒鹅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等被感染发病。养鹅场的卫生状况较差,饲养管理不当、防疫检疫工作不到位等因素,都会促进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3、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根据该病病程长短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三种类型,病程长短与日龄有关,一般日龄较小的鹅发病迅速,病情较重。最急性型表现为突然发病,一般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鹅,病鹅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短时间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100%。急性型是临床常见发病类型,多发生于1-3周龄的雏鹅,病程初期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或废绝,离群呆立,病鹅下痢,排出含有气泡或纤维碎片的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泄殖腔周围有稀粪沾污,泄殖腔扩张,病鹅发病1-2天后,病鹅迅速脱水、消瘦,出现神经症状,迅速死亡。亚急性型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雏鹅,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持续下痢,身体消瘦,病程大约持续3-7天,部分患病鹅可自愈。

对病死鹅进行剖检,可见其心肌苍白,心包积液。肝脏淤血肿大,颜色呈黄褐色,部分病例可见胆囊肿大,内有大量黄绿色胆汁。胰腺呈暗红色,表面可见坏死点。肾脏肿大,表面有坏死灶。该病的特征性病变是小肠(空肠、回肠)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肠管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长约2-15cm,状如香肠。剖开肠管,可见肠管内被灰色的栓子塞满,取出栓状物,可见肠壁变薄且光滑,直肠黏膜充血,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出现神经症状的病鹅还可见脑膜下血管出血。

4、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剖检,不难做出诊断,但是目前该病的发病年龄有增大的趋势,非典型症状和潜伏期感染的病例越来越多,因此,对于该病的确诊还需进一步采用病毒分离、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中和试验、免疫电镜、核酸探针和PCR等实验室检测技术。目前,ELISA是常见的检测小鹅瘟抗原的有效方法,此试验采用的酶标记单抗具有纯度高,容易制备,易于商品化的优点。试验将单抗的高度特异性与ELISA的高度敏感性结合在一起,使得检测方法特异而灵敏,且所需时间短。

5、预防措施

由于该病对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因此临床治疗和预防效果不明显。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小鹅瘟的发生,养鹅户要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为鹅群注射免疫疫苗、抗血清、卵黄液等药物。在疫苗的使用上,应合理地使用疫苗,注意使用药物的针对性,才能提高免疫预防的效果。可在种鹅开产前15-20天,给鹅肌肉注射小鹅瘟弱毒苗,这样可使所孵出的雏鹅获得被动免疫,抵抗小鹅瘟病毒的入侵。日龄较小的雏鹅可皮下注射小鹅瘟灭活疫苗或高免血清,日龄较大的成鹅则使用活疫苗或者卵黄液,并在日粮中加入环丙沙星、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这样可有效预防继发感染,治疗效果更好。

基本介绍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鹅业生产危害极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兽医临床实践经验,将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主要病变、临床诊疗方法作一总结,为养鹅业主防治本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希望本文对养鹅业主有所帮助。
发病情况
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病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天龄,但死亡率极低。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临床症状
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病理剖检
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粘液增多,粘膜呈现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区别诊断
区别鹅副粘病毒病、与小鹅瘟,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前者所有龄期的鹅都可发生。
防治措施
预防
1、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
2、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防治
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有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疫苗,或皮下注射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鹅瘟康肽皮下注射可治愈
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小鹅瘟病的临床症状 小鹅瘟病的诊断与防治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小鹅瘟病毒。本病主要侵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传染快、死亡率高。近几年来随着养鹅业的不断发展,小鹅瘟在很多地区呈现流行和传播趋势。在自然条件下可传至下一代。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小鹅瘟病的临床症状小鹅瘟病的诊断与防治。

1、流行病学

小鹅瘟病大多发生在1个月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可达90%以上,并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越快,死亡率越高。2~3日龄的雏鹅即开始发病,7日龄以内的雏鹅最易感染、发病最快、常呈最急性发病,死亡较快,往往没有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15日龄以下的雏鹅一般发病表现为急性症状,15日龄以上的雏鹅发病表现为亚急性症状。一般病鹅的日龄越大,病程越长,症状越轻,死亡率也比较低。

2、临床症状

急性患鹅临床症状表现为病鹅精神沉郁,萎顿不振,无精打采,似睡非睡,离群独处,缩头抱膀,松毛耷翅,行走困难,叫声无力,食欲不强甚至废绝,喜饮凉水,严重下痢,排灰白或淡黄绿色并混有气泡的稀粪,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呼吸用力,喙端色泽变暗,嗉囊中有多量气体或液体。有些病鹅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全身抽搐,两腿麻痹,2~3天内衰竭死亡。亚急性患鹅临床症状以精神萎顿、食欲不良、消瘦、腹泻为主要症状,病程长,少部分的病鹅可自愈但生长不良,大部分由于营养不良而死亡。

3、剖检变化

嗉囊松软,含有大量液体和气体,口腔、鼻腔内部蓄积有大量稀薄液体,胆囊膨胀,胆汁稀薄,十二指肠内粘液增多、黏膜呈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黏膜坏死脱落,有大量渗出物,脱落的黏膜与纤维渗出物凝固形成腊肠性栓塞,将肠塞满。直肠黏膜轻微出血,内含黄白色稀粪。肝脏肿大,呈深褐色和黄红色,肝上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点,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病死鹅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脾脏充血,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病死鹅剖检后,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有的病变不典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肠黏膜肿胀,并且具有出血点。

4、预防

建立严格的卫生制度,搞好饲养场的卫生,对养殖场和鹅舍及饮水、喂食等设备要定期消毒,及时清扫粪便、污水,保持舍内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干燥。有专人管理、饲养、孵化,进出饲养场和其他鹅舍要先消毒,穿防护服,养殖场和孵化场禁止外人进入。同时,在孵化前后必须对包括孵化器、出雏槽等一切设备、用具用福尔马林熏蒸法彻底熏蒸消毒;将种蛋清洗干净,并用低浓度的消毒药消毒,晾干装入孵化器。对开产前30天的种鹅用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进行4倍量的免疫注射,产蛋30天后再进行第2次加强免疫注射。雏鹅出壳1~2天进行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免疫注射;小鹅瘟病发病严重的地区,先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肌肉注射,5~7天后再用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注射。小鹅在育雏期间要注意保温、降湿,下水时间不宜过早;有条件的要尽量小群饲养,有利于饲养管理和疫病的控制;对从不同地区购买的雏鹅要单独饲喂,不能混群饲养。要用全价饲料饲喂,营养丰富、全面,饲料搭配合理,给予足够的清洁饮水。

5、治疗

对于发生小鹅瘟病的患鹅要立即采取紧急有效的治疗措施,将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雏鹅挑出,隔离出饲养场地,放在清洁无污染的地方饲养,用小鹅瘟高免血清2~4倍量肌肉注射;对已发生小鹅瘟病的雏鹅要立刻用小鹅瘟高免血清2~4倍量肌肉注射,根据病情,隔天1次,连续2~3次。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禽用抗病毒药物,添加电解质、多种维生素等增强雏鹅的体能;为了防止细菌性感染,可以用抗生素等进行口服或注射。对整个养殖场及病鹅所用的用具、设备、鹅舍用强效消毒药物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对病死的小鹅集中深埋或用火烧掉,进行无害化处理。

小鹅瘟的诊断与治疗技术
1发病情况

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雏鹅。鹅群发病常呈爆发流行,传播迅速,高传染率和死亡率。在饲养管理差,卫生环境差,潮湿阴冷,鹅龄小发病率较高,1~4日龄越大,死亡率越低,40龄以上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2临床诊断

病雏鹅发病经过多呈急性发作,精神出现颓废,弓背缩头,被毛蓬乱,步履蹒跚不稳,严重者倒地不能站立,并有“吱吱”叫声发出。饮欲增加,有食欲但不能正常采食。有乳白色或黄白色的粪便排出,粪便呈浑浊稀薄并伴有气泡,气味恶臭。失水消瘦现象迅速,体重锐减。鼻腔内有大量半透明状分泌物,患病鹅因鼻腔分泌物多影响呼吸而不停的甩头。大部分雏鹅在死亡前头向背颈弯曲,脚掌呈游泳状抽搐,张口喘气并发出“吱吱”惨叫声。病呈短一般1~2d内死亡,死亡尸体僵直。

3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死雏鹅肝脏有轻微肿大,部分死亡雏鹅肝脏颜色呈现土黄色,有少数病死鹅胆囊比正常肿大。脑、肾、心等器官肉眼观察无明显病变,气管、泄殖腔、关节等部位无出血点,胃肠无食物呈空虚,肌胃角质层出现脱落,肠道黏膜发生肿胀,并有充血和出血现象,黏膜部位被大量黏液覆盖,靠近卵黄囊的肠腔部位出现明显肿大,剪开肿大的肠管,可见灰白色状如绦虫腊肠样栓子,长度约为5~8cm,剪开栓子,内部为深褐色干燥的肠内容物,“栓子”外层被覆质地脆弱和厚薄不一的纤维素性假膜,假膜表面有类似出血的斑块。心房扩张,心壁松弛,心肌晦暗无光泽,呈苍白色。切片可见心肌纤维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颗粒变性以及肌纤维断裂。脑膜血管充血,并呈点或片状出血,神经细胞变性,血管周围间隙淋巴细胞浸。

4实验室诊断

4.1镜检

取心血涂片、肝脏触片,美兰染色镜检,未见可疑致病菌。

4.2抗血清保护实验

用无菌法取病死雏鹅的肝、脾、胰等组织研磨,加灭菌生理盐水作成悬液,取上清液备用。选健康雏鹅4只,分成实验、对照2组,每组2只,实验组肌注2ml小鹅瘟抗血清,对照组不注射。之后,用制备好的上清液分别对4只雏鹅注射0.5ml,8min后观察,对照组2只雏鹅精神萎顿、低头缩颈,相继抽搐死亡,实验组2只雏鹅存活。结合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确诊为急性型小鹅瘟。

5防控措施

5.1消毒灭源

将假定健康雏鹅转移到另一经过严格消毒过的圈舍饲喂,并精心护理。消毒灭源,对鹅舍、饲养场地、用具、周围环境用1:600的三氯异氰脲酸粉(大卫立康)进行彻底消毒,2次/d(早、晚各1次),连用5d,对死鹅及其污染过的饲料等挖坑深埋。

5.2特异性治疗

用抗小鹅瘟抗血清肌注,2ml/只,全群大腿肌肉注射。

5.3补液治疗

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饮水中加电解多维和氟派星等肠道抗菌药物,连用5d。整个鹅群继续饲喂广谱抗生素,以控制并发或继发感冒。治疗3d后,病情得到控制,除弱雏零星死亡外,再无死亡现象,7d后,全群基本健康恢复,采食正常。

6讨论

6.1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对种蛋和孵化器具、雏鹅及所用的设备都要严加清洗、消毒。严格控制引进来自疫区的种蛋和雏鹅。另外最好从非疫区鹅群中引进种蛋,不同地区种蛋和雏鹅不得混孵或混群,以避免感染发生。

6.2做好雏鹅免疫工作

对雏鹅注射抗小鹅瘟的血清进行免疫是防治该病的一项关键措施。出壳1~2d的雏鹅,每只皮下注射0.5ml,保护率达95%左右。发病的雏鹅每只注射0.5~1ml,治愈率为85%。

6.3做好成年母鹅的免疫工作

利用弱毒疫苗,甚至强毒疫苗给成年母鹅进行预防注射是预防本病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近年来,该病呈现流行趋势,但由于农户养鹅量较少,故未引起足够重视,以致本病没有得到及时确诊。随着养鹅专业户、重点户的日益增多和商品生产的不断扩大,小鹅瘟给农户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日趋严重。因此,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尽快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控制本病流行。

雏鹅小鹅瘟的流行病学 雏鹅小鹅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鹅瘟是雏鹅容易发生的一种亚急性或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小鹅瘟病毒而导致,主要是4~20日龄的雏鹅感染发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能够达到90%~100%,且可快速传播。随着日龄增大,发病率逐渐降低。成年鹅感染病毒通常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但能够通过排泄物和卵来传播该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雏鹅小鹅瘟的流行病学和雏鹅小鹅瘟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流行病学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鹅和带毒鹅群。该病毒主要是对雏鹅产生危害,青年鹅、成年鹅感染病毒后往往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但病毒能够在体内大量繁殖,并持续排毒。一般来说,鹅感染强毒性的小鹅瘟病毒后,经过24h就能够在十二指肠以及肠内容物检测到病毒,即说明此时就已经开始排毒;经过48h就能够在十二指肠以及肠内容物、脾脏、肝脏中都能够检测到病毒;经过15天就能够在肠内容物中检测到病毒。青年、成年鹅群内只要侵入强毒性的小鹅瘟病毒,就会有少数被感染鹅经由消化道将病毒排到体外,导致其他易感鹅发生感染,并如此持续传递,延长整个鹅群的带毒期,还能够从一个鹅群传递到另一个鹅群。鹅群带毒时间的长短,主要与鹅群饲养环境条件、饲养数量以及易感程度等紧密相关。特别是临产蛋期或者产蛋期的鹅群只要感染该病,就会产出带毒蛋。带毒蛋进行孵化时,不管是在孵化中形成的死胚,还是孵出外观正常的带毒雏鹅,都能够传播病毒,导致周围环境发生污染,从而导致雏鹅出壳后在3-5天内发生大批死亡。另外,带毒鹅群使用过的放牧场所、饲养地以及各种用具等都可成为该病的传染源。患病雏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是该病的重要传染源。

2、临床症状

小于10日龄的雏鹅感染病毒后,通常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要发病就会严重衰弱而倒地死亡。大于20日龄的雏鹅患病后,表现出精神萎靡,缩颈呆立不动,背部绒毛蓬乱、潮湿,且相互黏连,眼睑污秽,眼球发生塌陷,鼻塞,呼吸比较困难,有时会发出鼾声,出现甩头,并会流出黏液。口角周围以及鼻孔存在大量的棕色污物,将其倒提起时就会有大量的混浊黏液从口腔、鼻腔流出。排出灰白色、黄白色及高梁米样红色的粥样或者水样稀便,且粘污肛门周围。缺乏营养,体况明显消瘦,病程通常能够持续3-5天,部分头歪向一侧或者颈后仰,不停抽搐,接着卧地不起,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

3、防治措施

免疫预防。在严重流行该病的地区,可给母鹅免疫接种弱毒苗甚至强毒苗,或者油佐剂灭活苗,能够有效预防该病。也可接种活毒苗进行基础免疫,再接种油佐剂灭活苗进行加强免疫。母鹅选择在留种蛋前1个月进行第1次接种,经过15天进行第2次接种,再经过10天产出的鹅蛋才能够作为种蛋。这种种蛋孵出的雏鹅具有非常强的免疫力,且免疫效果能够持续整个产蛋期。如果雏鹅缺乏母源抗体,可在出壳的24h内皮下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在7日龄再接种小鹅瘟疫苗进行加强免疫。

抗体检测。预防该病的基础措施是定期进行小鹅瘟免疫监测,这是由于种鹅免疫的水平会对雏鹅的保护率产生直接影响,如果能够很好的掌握种鹅场的免疫抗体水平,就能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一般来说,在大规模孵化厂和养鹅场,要适时进行母源抗体监测。如果雏鹅体内母源抗体水平高低不同或者没有母源抗体时,要及时注射卵黄抗体或者抗血清,用于保护雏鹅。对于无法确定雏鹅是否进行小鹅瘟免疫,更要采取抗体监测。

加强饲养管理。育雏阶段,要根据雏鹅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采取合理饲养管理。要求饲喂品质优良且新鲜的全价饲料,确保满足雏鹅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控制育雏舍温度、湿度适宜,适当通风换气,饲养密度合理,确保舍内空气清新。经常更换垫料,及时清除粪便,确保育雏舍内外环境卫生良好,促使机体健康生长。

疫情处理。只要雏鹅群发生小鹅瘟,要先进行确诊。同时对全场进行紧急消毒,尤其是对病鹅可能接触过的鹅舍、道路、设备、用具以及其他建筑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并尽量消灭苍蝇,且停止使用2-3个月,对于病死鹅要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如果确诊鹅场发生小鹅瘟,要立即将没有表现出症状的雏鹅从饲养场地隔离出来,转移到没有被污染的清洁场地饲养,同时每只皮下注射o.5-0.8mL高效价抗血清,最好在血清中添加适量的广谱抗菌素。对于患病雏鹅,可每只皮下注射1.omL高效价抗血清。对于患病仔鹅,可按体重每500g注射1.omL抗血清。一般来说,病鹅注射高效价抗血清1次就能够有效控制疫情,尤其是发病初期使用大部分能够被治愈。对于患病雏鹅,还要配合采取辅助治疗,即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100mg维生素B、100mg肝泰乐、7-10粒鱼肝油丸,以及适量的矿物质和葡萄糖等,增强治疗效果。另外,全群鹅也可使用中药治疗,即取甘草、绿豆各50g,紫花地丁、地榆、白芨、大青叶各40g,黄芪、当归各60g,80g板蓝根,以上药量适宜420羽雏鹅每天使用1次,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用于自由饮用,剩余的药渣拌料混饲,每天1剂,连续使用3天,少数病鹅可采取人工滴服药液。

雏鹅小鹅瘟的基本介绍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精神委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鹅业生产危害极大。笔者根据多年来的兽医临床实践经验,将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主要病变、临床诊疗方法作一总结,为养鹅业主防治本病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希望本文对养鹅业主有所帮助。
发病情况
1.本病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
2.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3.饲养管理水平低,育雏温度低,鹅舍地面潮湿,卫生环境差,鹅只日龄小,其发病率较高。
4.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低,缺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发病的存在等均能诱发和加剧本病的发生和死亡。
5.患病的鹅群,若有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本病的单一感染。
6若发现有个别鹅场的患病鹅群发病日龄最迟的持续至33天龄,但死亡率极低。40日龄以上的鹅只,未见发生本病。
临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3-5天,以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扰乱为主要表现。根据病程的长短不同,可将其临诊类型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最急性型多发生于3-10日龄的雏鹅,通常是不见有任何前驱症状,发生败血症而突然死亡,或在发生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即呈现衰弱,倒地划腿,挣扎几下就死亡,病势传播迅速,数日内即可传播会群。
急性型急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左右的雏鹅,患病雏鹅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羽毛松乱,头颈缩起,闭眼呆立,离群独处,不愿走动,行动缓慢;虽能随群采食,但所采得的草并不吞下,随采随丢;病雏鹅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沾污鼻孔周围,病鹅频频摇头;进而饮水量增加,逐渐出现拉稀,排灰白色或灰黄色的水样稀粪,常为米浆样浑浊且带有气泡或有纤维状碎片,肛门周围绒毛被沾污;喙端和蹼色变暗(发绀);有个别患病雏鹅临死前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据临床所见,大多数雏鹅发生于急性型,病程一般为2-3天,随患病雏鹅日龄增大,病程渐而转为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亚急性型通常发生于流行的末期或20日龄以上的雏鹅,其症状轻微,主要以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拉稀,采食量减少,精神状态略差为特征。病程一般4-7天,间或有更长,有极少数病鹅可以自愈,但雏鹅吃料不正常,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成为“僵鹅”。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最急性型病例,剖检时仅见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时可见出血,在其上面覆盖有大量的淡黄色黏液;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易碎;胆囊胀大、充满胆汁,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
急性型急性型病例,解剖时可见肝脏肿大,充血出血,质脆;胆囊胀大,充满暗绿色胆汁;脾脏肿大,呈暗红色;肾脏稍为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肠道有明显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病例,小肠的中段和后段,尤其是在卵黄囊柄与回盲部的肠段,外观膨大,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发炎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长短不一(2-5厘米)的栓子,体积增大,形如腊肠状,手触腊肠状处质地坚实,剪开肠道后可见肠壁变薄,肠腔内充满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栓子状物(以上俗称为腊肠粪的变化,是小鹅瘟的一个特征性病理变化)。也有部分病鹅小肠中后段未见明显膨大,但可见到肠黏膜充血出血,肠腔内有大量的纤维素性凝块和碎片,未形成坚实栓子。
临床症状
发病鹅普遍出现下痢、口吐粘液、采食量减少等症状,个别鹅出现转脖、抽搐的情况。日龄较大一般没有出现神经症状,发病鹅表现为下痢、采食量减少。
病理剖检
可见肠道的血管怒张,十二指肠的粘液增多,粘膜呈现橘黄色,小肠中后段膨大增粗,肠壁变薄,里面有容易剥离的凝固性栓子。肝脏肿大,呈棕黄色,胆囊明显膨大,充满蓝绿色胆汁。胰腺颜色变暗,个别的胰腺出现小白点。心肌颜色变淡,肾脏肿胀。法氏囊质地坚硬,内部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有神经症状的鹅剖检时,可见脑膜下血管充血。
区别诊断
区别鹅副粘病毒病、与小鹅瘟,本病1-3周龄的雏鹅易发,前者所有龄期的鹅都可发生。
防治措施
预防
1、加强消毒:全场定期(建议每周一次)消毒,针对垫草、料槽、场地,应用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对病死鹅要作深埋,加入消毒粉(如三氯异氰尿酸钠、生石灰等)处理
2、把好引种关,引进健康鹅。防止带回疫病,已引进的要隔离饲养观察。
防治
孵出的雏鹅自身就有免疫力。如母鹅没有进行防疫,雏鹅要在1日龄内皮下注射疫苗,或皮下注射可起到预防作用;发病时用鹅瘟康肽皮下注射可治愈
加强管理,增强鹅体的抗病力,注意鹅舍通风干燥,定期消毒,冬天防寒保暖,平时可用土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饮水,注意每种药使用后必须换另一种药。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209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