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的结构

1.蜂箱的结构

有活动巢框的蜂箱(活动蜂箱)是科学养蜂的重要生产工具。应用活框蜂箱养蜂,可以随时打开蜂箱,拿出巢脾检查,了解蜂群的情况,观察蜜蜂的生活活动,根据需要和可能,产各种蜂产品,而且便于进行转地饲养。

蜂箱长期放置在露天,经受风吹、雨淋、日晒,而且蜜蜂蜂箱里生活抚育蜂子,贮存饲料,所以蜂箱的结构必须蜂的生活习性,尺寸标准统一,坚固耐用。制造蜂箱需选用坚实、质轻、不易变形的木材,而且要充分干燥。北方多以白松、椴木、桐木制造,南方以杉木制造较好。

目前我国饲养欧洲蜜蜂普遍使用的蜂箱是10框标准蜂箱匡卧式蜂箱,饲养中蜂使用中蜂标准蜂箱。

(1)10框标准蜂箱

10框标准蜂箱是世界上饲养欧洲蜜最普遍的蜂箱,又称朗氏蜂箱。它由10巢框、箱身、箱底、巢门板、副盖(或纱盖)、箱盖以及隔板组成。需要时可在箱身叠加继箱。继箱与活底蜂箱的箱身通用。蜂群发展到810框蜂时,向上叠加继箱,可以及时扩大蜂巢,充分发挥蜂王的产卵力,培养强群,使用隔王板可把巢箱的育虫区和继箱的贮蜜区分隔开,有利于提高蜂蜜的质量和加速蜂蜜的成熟。为了便于运输、转地饲养,多采用固定箱底蜂箱,还可以在蜂箱和继箱的前后壁设置可开闭的纱窗。

(2)12框方形蜂箱

12框方形蜂箱是由前苏联传人的,主要在东北和新疆北部使用。这种蜂箱容积大,等于10框标准蜂箱的1.5倍,制造蜂箱所用的木板特别厚,通常25毫米以上,在寒冷地区使用有利保温、饲养强群和强群越冬。12框方形蜂箱的内围尺寸为455毫米455毫米330毫米,也采用450毫米450毫米330毫米的;每个蜂箱容纳12个435毫米300毫米的巢框,继箱的高度为310毫米。

(3)16框卧式蜂箱

16框卧式蜂箱是含有16个标准巢框的横卧式蜂箱,是在扩大蜂巢容积时,通过加脾可横向扩大蜂巢,也可用闸板把蜂箱分隔成2~3区,实行多群同箱饲养。

(4)中蜂标准箱

中蜂标准箱是专为科学饲养中蜂设计的蜂箱。它使用高135毫米的浅继箱,继箱外围长420毫米,高125毫米。

(5)简便转运蜂箱

浙江农业大学设计的转运蜂箱,特别适合转地饲养,结构基本上和10框标准蜂箱相同。特殊结构是:

①前后箱壁内侧承框槽60~100毫米处,装设巢脾快速固定器;

②两侧壁下部的箱板,向前伸出箱前壁55毫米,高10毫米的一段,既可安装巢门翻板,其上钉上盖板,关上巢门,翻板时,又可作为蜜蜂的栖息走廊;

③箱底距前缘120~220毫米处开一底气窗,有滑板,可开闭;

2.蜂箱的巢门档

在巢箱与箱底之间设有巢门,供饲养时蜜蜂出入。在不同季节蜜蜂出入口的大小不同,这就需要用巢门档来更好地调节巢门的大小。对活动箱底的蜂箱,一般用方条木巢门档,其长为380毫米,宽与高都是22毫米。在方条木的不同方向上,开有两个大小不同的缺口,大缺口宽165毫米、高9毫米,小缺口宽50毫米、高8毫米,这样可组成蜜蜂三种不同的出人口。盛花期需要大的出入口,可将整个巢门口成为出入口;在准盛花期酌情选择巢门档上的一大一小两个缺口其中之一做为蜜蜂的出入口。对固定箱底,巢门档一般用复式巢门档,即长380毫米,厚10毫米,高30毫米的长方形木条。木条放在巢门踏板上,高度部分盖住巢门的。木条上开有两个大小不同的凹槽,凹槽高9毫米,宽度是60毫米和40毫米,使凹槽对着巢门踏板,凹槽之内各嵌人大小与凹槽一样的小板条,小板条用钉子穿在木条的凹槽内,使小板条能活动自如。其巢门口大小的调节,一是调节整个巢门档与巢门踏板的距离;二是固定好巢门档,仅调节两活动板条的高度来控制开口大小。

3.隔板与隔离板

用于隔离蜜蜂的为隔板,它可切断蜂路。当在蜂箱中需要饲养两群或两群以上的独立蜂群时,就要求在一个蜂箱内分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空间,这时就应用隔离板,使其插入蜂箱中,作为墙壁。将空间隔开,切断前、后、上、下的蜂路,使各群的蜜蜂不能来往。

相关阅读

蜂箱生虫怎么办


养过蜂的都知道,蜜蜂在酿蜜期间,会因各种因素长出虫子,而有的虫子未必是巢虫,所以碰到时要及时处理,那蜂箱生虫怎么办?

方法一、处理巢脾

如果我们的蜂箱中已经发现了蛆,说明巢虫已经泛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整个蜂箱中的蜂脾都不建议使用了,因为很可能巢脾上已经有巢虫,所以对于巢脾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部化蜡处理。

方法二、覆布与巢框的处理

对于覆布来说,处理方式比较简单,直接采用食盐水来煮,煮了之后用清水冲洗几次,然后晾干备用。

方法三、蜂箱和大概以及副盖的处理

蜂箱、大概和副盖都是比较厚的,容易经得住高温,如果我们可以用高温来煮的话,可以采用上面的方式,用食盐水来猪后清洗干净备用,煮的时候先用起刮刀将蜂箱缝隙里面的蛆虫全部清理干净。

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容器或者不像拆开蜂箱蒸煮,可以采用火焰喷灯来灼烧,方法还是先将蜂箱表面的污物刮干净,然后采用火焰喷灯来全部灼烧一遍,灼烧的时候要小心一点,不要把蜂箱烧坏了。

在实际养殖中我们可能很多朋友没有喷灯,所以可以采用火烧的方式,先把蜂箱中的污物处理掉,然后烧一堆火,把蜂箱放在火焰上烤,把巢框以及大盖也考一下,这样可以彻底的杀灭蜂箱内部遗留的蛆虫。

河蟹大眼幼体的形态结构



Ⅴ期溞状幼体蜕皮后变态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Ⅰ期,是指浮游生活的,只能在咸水环境中存活的溞状幼体,发育至营底栖生活,适宜于淡水环境的幼蟹阶段的中间过渡期。大眼幼体期在自然条件下将自行索饵洄游,从半咸水水域向淡水水域迁移,这一点对以后的生长发育极为重要。大眼幼体的步足和口器发育已趋完善,腹部游泳足也较发达。所以,大眼幼体既能在潮汐推动下随波逐流,又能逆流游泳进入渗入水水域,并且具有很强的攀附和爬行能力,可以攀附爬行于岸边浅滩和水生植物的茎叶上,而不致被水流再次带入半咸水区。达到4日龄以上的大眼幼体,已具备调节体液渗透压的生理功能,故既能在半咸水环境中生活,又能适应淡水环境。大眼幼体的形态也是介于溞状幼体和幼蟹之间的。
大眼幼体体长4~5毫米;头胸甲平扁,长2.2~2.3毫米,宽1.5~1.6毫米。原有属浮游生物特征的背刺、侧刺、尾叉均已消失。复眼生于伸长的眼柄末端,显露于头胸甲前之两端,由于眼大而明显,故名大眼幼体。额刺部弯成一缺刻,两侧成双角状突起,腹部7节,第五节后缘两角成尖刺,尾节无尾叉,两侧各有3根短毛,后缘中部有4根羽状刚毛。第一触角内肢内侧有1根刚毛,外肢分为4节,后3节内均有4根刚毛,2、4节外侧各有刚毛1根。第二触角分11节,呈鞭状,末端具12~13根刚毛,有感觉功能。第一小颚底节、基节各具约20根短粗刚毛;内肢顶端爪状,内侧有2~3根长刚毛。第二小颚度节的基节叶甚大,有12根刚毛,末叶狭长,具5根刚毛;内肢不分节,外侧有3根刚毛;颚舟片边缘布满刚毛;第一颚足基节的基叶具9根刚毛,末叶具11根刚毛;内肢不分节,末端具2根刚毛,内末角有一个突起及1根刚毛;外肢分3节,末节顶端具5根刚毛,第一节末外角位有2根刚毛;上肢呈三角状,边缘具13根细毛。第二颚足内肢4节,刚毛簇生于后2节;外肢3节,末节具5根刚毛;上肢细长,外侧和末端约有10根细软毛;第三颚足内肢5节,均有较多刚毛;外肢3节,第一节内侧有刚毛3根,末端有刚毛5根。上肢发达,长有很多刚毛和细软毛。胸足5对,均有7节。第一对钳形,为螯足,两指节内侧均生锯齿状突起。第二、第三、第四胸足的指节腹缘各具3、4、4根刺。第五胸足末端具3根不等长的细长毛,尖端弯曲呈钩状,内侧具细锯齿,腹缘排列成梳状刚毛,适于钩攀之用。腹肢5对,前4对由前向后变短,每节有较多的长羽状刚毛,作为游泳之用,也称浆状肢,羽状刚毛数依次为26、23、22、21根,均为双肢型,内肢角上具2~3个小钩。第五对腹肢之原肢外侧具2~3根刚毛,外肢具14~16根羽状刚毛,这些刚毛最长。

中蜂巢脾子圈的圆形趋势与蜂箱设计


笔者使用过10余种卧式到立式的巢框或无底巢框及相应的l0框蜂箱来饲养中蜂。发现在巢框内围尺寸较充裕的情况下,巢脾子圈的形状会随巢框的高度和宽度比例的变化而变化。蜂巢繁育区的椭圆球体形状也会随之改变。根据子圈变化的规律,可以求得理想子圈的半径,亦是繁育区理想椭圆球的半径。并测得巢脾的一些常规数据,计算出理想巢框的内围高度和宽度,使蜂箱设计变得更科学。笔者以上叙原理设计了 Q一77中蜂巢框和立式蜂箱、蜂柜、蜂窖。经过2o14年使用效果良好。

一、设计原理

蜜蜂蜂箱的设计,应首先弄清中蜂蜂巢,在自然状态下的构造和功能,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设计出适合中蜂居住的巢框和蜂箱来。在自然界,我们所常见到的中蜂蜂巢大多数为1 个由蜜蜂层层包裹着的半椭圆形球体,蜂群固着在物体下面。它的内部是由中间较大,两边逐次减小的巢脾构成,边脾多为蜜脾,蜂巢中间的下部为育虫区。中间较大的巢脾的功能分区:

贮蜜区:也就是巢脾上部专门用于贮蜜的区域。蜜蜂造脾完成后,专门用于贮蜜的部分。除有时贮存少量花粉外,贮蜜区一经确定,就不会再用于繁育后代。即使人为地把平卧的巢框竖起来,部分贮蜜区的蜂房已经转移到1张巢脾的中下部。蜂王也不会在上面产卵繁育后代。

子圈:主要供蜂王产卵繁育后代。随着季节变化,群势变化子圈的大小也会随之变化。子圈巢房有时也会被临时用于贮蜜和花粉。

过渡区:多数供工蜂栖居和少量贮存蜜粉。蜜蜂繁殖盛期有时没有过渡区。

工蜂栖居保护层:平时栖居厚厚的工蜂,特别是蜂巢的下部较厚。工蜂栖居层包裹着蜂巢,就是平时看到的不是蜂巢而是蜂球。工蜂栖居层形成了对核心繁育区的隔离、保护和调控,使繁育区的温度、湿度和通气量达到育虫的最佳状态,确保蜂群的生息繁衍。

通过近几年对内围高20 cm,宽33 cm;高30 cm,宽22 cm;高50cm,宽30 cm;高68cm,宽22 cm等多种无底和有充裕下延空间的巢框及相应立式蜂箱的饲养过程中发现了一个规律。即所有巢框上的子圈,均呈椭圆形,这些椭圆形状会随巢框内围的高度与宽度变化而变化。子圈椭圆的形状会由平卧的形状向直立的形状变化,图1、图2的巢脾也就是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的长度会随巢框内围的高宽比的变化而变化。当椭圆长短半轴长度相等时,这时的椭圆实际上也成为圆形。即巢脾的子圈也成了圆形。依次排列大小不等的巢脾繁育区也应成为圆球状。

巢脾子圈的椭圆形状的变化也说明了子圈始终都有成为圆形的趋势。繁育区有成为圆球体的趋势,这说明蜂巢繁育区的形状同样也符合自然界的一个基本体规律,就是同样大小表面积的物体,以球体体积最大。所以中蜂繁育区随着巢框尺寸的变化有向圆球体变化的趋势。按照这一规律,如果中蜂繁育区成为圆球形,那么就意味着蜂群将以最少的物质、能量的消耗,繁育出数量最多而且健康的后代,也有利于渡过恶劣环境如越冬、渡夏,对种群繁衍和生存最为有利。若椭圆的长半轴和短半轴相差越大,其所形成的表面积相对越大,蜂群繁育后代和生活所消耗的物质、能量相对就越多,这种低效率势必给蜂群带来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如爱分蜂,群体小,产量低下,易遭巢虫为害,抵御自然灾害和病害能力差等。

笔者认为,这就是我们用平箱养中蜂常见的结果和原因。因此,要想养好中蜂就必须选择设计出巢框的内围高度,宽度比例恰当和空间相适应的蜂箱,这样就能饲养出中蜂巢脾的子圈成为圆形,繁育区接近圆球形的理想蜂群。

蜈蚣的身体内部结构


蜈蚣属于唇足类。唇足类的体内各系统与其他陆生节肢动物。的相同,它包括肌肉、消化、循环、呼吸、神经和生殖等系统。

(一)肌肉系统

作为唇足类的蜈蚣,其肌肉系统起源于胚胎早期的中胚层,是由横纹肌组成的系统。但是,它们不像蚯蚓那样,只能由肌纤维形成的肌肉层作简单的伸缩运动。而唇足类蜈蚣的肌纤维成束状,肌肉束的端点固着在几丁质内壁的固着点上,成为系列的肌序,在神经纤维的支配下,可作各种随意的复杂运动。

最简单的肌序在触角上,可以发现肌肉的一端固着在某一触角节的近侧缘,另一端则固着在前一触角的近侧缘,按照这种方式节节相连。如果弯曲的时候,这个简单的肌肉系统也要在神经支配下发生相互对立的拮抗作用。

蜈蚣步足本身的肌序(不包括步足与体节之间的肌肉束),包括举肌和下掣肌,还可以看到肌肉速一端有一肌腱,肌腱的末端固着在跗节末端的固着点上。

躯干部的肌肉系统十分复杂,它的复杂性是与蜈蚣的似蛇爬行的运动方式相适应的。如果从身体中轴线与这些肌肉系统的关系加以分析,则可以分成纵肌、横肌和斜肌的组合。而肌肉系统的运动原理仍然是发生拮抗作用。

(二)消化系统

如果把蜈蚣口器的各对附肢除去以后,在上唇的下面就可以看到1条纵行的裂口,这时,只要把上唇向前上方反转上去,就会看到口腔。

1.口腔

由上咽构成口腔的顶盖,在反转过去的上唇和上咽之间有一个横咽头板。在咽头板的内侧有许多细小的腺孔。由下咽头构成的口腔的底部具有毛丛。

2.前肠

又称食道。它与口腔的下咽头相连。前肠的末端有砂囊的作用。前肠内壁有许多横纹肌,内壁表面具有波纹状的纵褶。与砂囊相连的是幽胃,而幽胃的内壁表面具有特殊的针状毛。

3.中肠

中肠的前端与前肠的末端相连,内壁表面有许多类似高等动物小肠绒毛的毛状突起。这是吸收食物营养的主要部分。

4.后肠

后肠较短。它位于末端3个有足体节的体腔内。后肠的褶皱厚,肌肉发达。它是贮存消化后残余废物的场所。后肠的后部有一显著的弯曲。

肛门位于肛生殖节生殖孔的背面,是消化道末端的开口。

5.消化腺

蜈蚣的消化腺共有5对。它们都是由许多球状腺组成的群体,有总导管通至各自的开口,并依开口的部位而命名。

(1)咽腺

蜈蚣的消化腺咽腺,有两对,位于头的前半部内,腺体很小,各自i有1对导管通人咽部。

(2)颚腺

又称唾腺,2对。它位于前体部消化道的4两侧,腺体较大,容易观察,有细长的管道通入第一小颚基部的开口。

(3)第一步足基节腺

第一步足基节腺,有1对。它与颚腺平行排列,也较显著,它的导管开口在第一步足的基节上。

6.马尔皮基氏管

它是在中肠和后肠之间伸出的1对细长的盲管。盲端向前伸展可以达到身体前端,是1对与高等动物的肾脏功能相类似的排泄器官。

(三)呼吸系统

唇足类的蜈蚣也是典型的陆生节肢动物之一,具有气管呼吸系统,这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1.气门

呼吸系统的气门,是动物与外界交换气体的门户。在唇足类各目中,气门的多少及其构造,各不相同。如地蜈蚣,除第一体节和最末的体节不具气门外,每个体节都有1对气门,气门的构造十分简单。蚰蜒(钱串)背面共有7个气门。它的气门构造十分复杂。蜈蚣有8对(或9对)气门,气门构造也比较复杂。

蜈蚣气门的构造大体上分为三个类型:

(1)如火山口状

这种像火山口形状的气门,其边缘呈圆形或椭圆形,由气门底部生有几条气管深入到体内。

(2)浅气门

这种气门的周缘与底部在同一平面上,底部有许多小孔构成筛状,还分出许多气管深入体内。

(3)气门边缘呈长三角形

在三角形的气门中间,有1条横向的裂口。整个气门分成前庭和内盏,在这两者中间有Y形的裂缝,把它分成3片瓣扉,瓣扉的边缘有许多毛状棘,并由其内盏底部发生许多气管伸人体内。药用蜈蚣的气门属于第三类型。

2.气管

地蜈蚣的气管,在它每一体节的气门底部发生许多根,其中两根较粗大的气管,与各个体节主背板的中央相连,成为气管的联合。然后,再由各节的气管联合形成菱形连锁的气管系统。

蜈蚣属的药用种类,它的气管非常复杂,除有如上述组织外,还有如下几种配合:

(1)联通前后气管药用蜈蚣的气门能联络前后两个相邻的气门,这样的气管称为气管联合。

(2)与前后左右气管相连药用蜈蚣的气门既与前后两个气门相连,又与左右两个气门相连。

(3)一条气管进入步足该气门不仅能与前后相连,而且还可以同其中一支进入步足。

(4)一条不同根源气管进入步足两条气管直接进人步足,其中一条是不同根源的。在药用蜈蚣的头部附近的肢体内,也可以发现同样有条理的气管配合。

在此同时,在药用蜈蚣头内的气管中,有两对分支气管,分别进入触角,其中一对是左右交叉的气管。这些气管都是来自第一个(即第三有足体节的)气门,而这个气门比其他气门要大一些。

(四)循环系统

蜈蚣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它是由心脏管、腹主动第五章蜈蚣内部结构特征脉、环状血管和侧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

1.心脏管

又称背血管。它位于消化道的背面,是一根纵行的管状血管,由来自背板内壁的皮肤把它悬挂起来,并浮在转心腔内的血液中。在-b脏管的前端有分成两叉的头大动脉。

2.腹主动脉

它位于腹神经索上面,一根与心脏管平行的主动脉,或称腹血管。

3.环状血管

环状血管在第二有足体节的里面,是心脏血管最粗壮的一部分。由此处发出的侧动脉,也较其他侧动脉粗壮,与弯曲到下方的血管形成环状,称为环状血管,或称为大动脉弓。

4.侧脉

这是由-b脏管向侧方发出的几条侧脉,侧脉末端再分出细小的分支。上述血管系统的基本构造,与环节动物的循环系统十分相似。在心脏管的侧面有许多成对的瓣孔,能使围心腔的血液由此孔进入,并流向前方。在蜈蚣目的若干体节内的侧脉细支末端常常有淋巴体存在。

5。血液与循环

蜈蚣体内的血液,通常是无色透明的,含有血细胞;血细胞或呈圆形,或呈椭圆形,或有不定型的。每个血细胞通常只有一个细胞核。在血浆中还有脂肪球等。

当血液通过瓣膜进入心脏管,就被推向前方,进人头大动脉,再由它的末端流出来。另一部分血液,由大动脉弓进入腹主动脉,或由两侧进入侧脉管,再各自从它们的末端流出来(www.nczfj.Com/)。这些血液经过各个组织,逐渐汇集在体腔里,再经转心腔回到一b脏管。这样的血液流动的过程,称为开管式循环。

(五)神经系统

作为唇足类的蜈蚣,其神经系统与其他陆生节肢动物的一样,为梯状神经型。中枢神经为脑和各个神经节,以及它们派生的末梢神经。

1.脑

脑为中枢神经的前端膨大部分,可以区分为前叶、中叶和后叶。在脑的后下方有食道下神经节;把脑和食道下神经节联合起来的1对神经包围着食道,构成围食道神经环。

头部的触角和单眼是主要的感觉器官,它们都与脑有神经相连通;在脑的前叶顶端分出1对神经进入触角;在脑的后叶末端有视神经叶,分出4对神经分别进入4对单眼。

食道下的神经节,呈纵行的纺锤形。由该神经节的前部伸出5对神经,其中的前2对进入颚肢的端肢,而后3节则分布在颚肢的基节。

颚肢体节缺少神经节,这是由于这个体节原有的神经节与原食道下的神经节合并成为现有的食道下神经节的结果。这种情况,在小胸节发达的昆虫里也是如此。

2。腹神经

索腹神经索位于食道下神经节后面。每个有足体节各有1个神经节,并且由纵行的神经把它们相互连接起来成为神经索。这个神经索末端的一节较大,可能是与生殖节的原有神经节联合在一起的。因为生殖节发育不全,未发现神经节。

在蜈蚣头壳的额部里有1对称为前额器的感觉器官,与脑的交感神经节的神经相连接。这对前额器属于交感神经系统。

(六)生殖系统

唇足类动物为雌雄异体,药用蜈蚣也是如此。虽然在蜈蚣外形上不易于区分,但在解剖它们的内脏时,两性的生殖系统却是显著各不相同的。在不同类群中,雌性生殖系统构造是同样的,但雄性生殖系统在唇足类的不同目中差别很大。

1.雌性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系统是由卵巢、输卵管、副腺和纳精囊4个主要部分组成。

(1)卵巢

它位于消化道的背面,是一根瘦长的圆筒状的生殖器官。成体的卵巢内壁有许多白色球状的胚细胞,进一步发育成具有丰富卵黄的卵细胞,产生胚细胞的卵巢内壁为胚表皮。由胚细胞分化到发育成为成熟的卵粒是个复杂的过程。

(2)输卵管

它与卵巢后端相连通,并无明显的界限。在输卵管的尾部分成两支,把后肠包围起来,并在后肠的下面再合成一根。输卵管的开口是生殖孔。

(3)纳精囊

药用蜈蚣的纳精囊,仅有1对。而纳精囊的副腺在地蜈蚣目和蜈蚣目种类中,都是1对。但在石蜈蚣目和蚰蜒目中,则有2对,即第一副腺和第二副腺。

2.雄性生殖系统

雄性蜈蚣的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贮精囊、副腺和附属物组成。在蜈蚣目中,精巢有十几个至几十个不等,呈纺锤形。耳盲蜈蚣有30个精巢,精巢呈椭圆形。精巢由身体前部一直排至后部,大体上排成两行;每个精巢由两条细精管连通纵行在中央的单根输精管上。单根的输精管下端与肌肉发达的射精管相连,而射精管的末端向体外开El。在输精管内常有若干椭圆形的精胞,精胞内有无数精子。射精管末端有2对副腺与它相连通。

罗非鱼流水养鱼池的结构怎么建造



流水养鱼是一种小水体、高密度、水体不断交换的养鱼方法。其优点是养殖周期短,占地少,管理方便,产量高。但要有一定的动力设备,充足的饵料和较高的技术水平。

由于罗非鱼具有适应性强、疾病少、耐氧能力强、生长快等特点,很适合流水养殖。近年来在我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北京、上海、湖北、四川等地都在养殖。一般亩产3~5万千克,最高产量达6.7万千克,是一种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具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流水鱼池是海水养鱼的主要部分之一,它包括:

1、鱼池面积和深度

一般为30~50平方米,最大不超过160平方米。水深1.2~2米。

2、形状与水的流动

形状不同,水的流向不同。原则上要求水能流遍整个池子,各部分都能水交换,并能集污排污。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圆形、椭圆形等,以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池较为普遍。

3、鱼池排列

一般有串联和并联两种,以并联方式好。

4、注水、排水、排污系统

注水方式多种多样,有溢水式、散射式、水帘式、喷雾式。排污口设在池底的中央,并设拦鱼栅。


图文结合,带你全面认识河蟹的形态结构!



“河蟹甲壳表面为什么是凹凸不平的呢?它的胃在哪里呢?”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河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一起来认识它们吧!
一、外部形态
头胸部
第2对为实心棍状物,长度为第1对腹肢的1/5。(见图5.)
(图4.雄蟹的腹部)
(图5.雄蟹的腹肢)
胸足
胸足5对。(见图6.)
第1对称“螯足”——功能:捕食,挖掘,防御。
后4对称“步足”——功能:爬行,游泳,挖掘。
(图6.河蟹的胸足)
二、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中肠,后肠和肛门。
食道——食道很短,末端通入胃。
胃——呈三角形,胃内有咀嚼器(又称“胃磨”),胃磨在肌肉收缩下可以转动,磨碎进入胃内的食物,所以河蟹的消化能力比较强。(见图7.图8.及下方视频)
中肠、后肠、肛门——肠道连接胃,胃内被研磨后的食物与消化液一起进入中肠消化吸收,消化不了的食物通过蟹脐中央的后肠,最后从末端的肛门排出。(见图9.图10.)
(图7.河蟹内部结构图.雄蟹)
(图8.河蟹的胃解剖图)
(图9.中肠位置)
(图10.后肠、肛门位置图)
肝胰脏
肝胰脏(俗称蟹黄)是河蟹重要的消化腺,分为左右两叶,由很多细枝状的盲管组成,有一对肝管通入中肠,输送消化液帮助食物消化。健康的肝胰脏颜色为橘黄色(或菜花黄)。(见图7.)
思考:食物必须要有消化液的帮助才能更好的消化,河蟹的消化液主要是肝胰脏提供的。实践过程中,河蟹后肠阻塞,消化不良,原因之一可能是肝胰脏出问题影响了消化液的供给,继而引起肠道问题。河蟹的任一消化器官出现问题,都不能只考虑单一方面,而要考虑整个消化系统。
2.循环系统
心脏——打开背甲,头胸部中央不断跳动的位置就是心脏,呈六角形。(见图11.)心脏发出7条动脉,分布到身体各个部位。河蟹的循环系统是开放式的,由心脏将血液压出,经动脉到微血管,流入各细胞间隙,再汇集到心血窦,经过鳃血管,在鳃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汇入心腔,从心腔的3对心孔回到心脏,如此循环往复。
(图11.河蟹心脏位置)
三.呼吸系统
河蟹的鳃位于头胸部两侧的鳃腔内,共有6对鳃片(见图7.及图12.),海绵状,健康鳃的颜色呈灰白色。鳃腔具有进、出水孔,进水孔位置在螯足基部,出水孔位置在口器附近(见图13.)。血液从鳃中的血管中流过,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过程。
(图12.鳃,可参照图7)
(图13.鳃腔的进、出水孔位置)
四.神经系统
河蟹具有两个中枢神经系统:
1、脑神经节发出触角神经、眼神经等。
2、胸神经节向两侧发出神经分布到5对胸足,向后发出到腹部,为腹神经节,所以我们触碰河蟹腹部时,河蟹有反应,因为腹神经节的原因,河蟹腹部感觉尤其灵敏。此外,河蟹身体和腹肢上的刚毛也有触觉功能。
五.生殖系统
雌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和输卵管。卵巢呈H形,成熟时是酱紫色,俗称“红膏”。卵巢有一对很短的输卵管,输卵管末端各附一个纳精囊,开口于腹甲第5节的雌孔。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乳白色,左右两个,位于胃的两侧,两页精巢的下方各有一个输精管。输精管前端细,后端粗大,为储精囊。副性腺在储精囊的后方,分泌物粘稠,呈乳白色。射精管在三角膜下内侧与副性腺汇合后的一段管径变细,穿过肌肉开口在腹甲第7节的突起,长约0.5厘米,就是阴茎。精巢、射精管、输精管和副性腺俗称“白膏”。(见图13.)
(图14.雄蟹生殖系统)
六.排泄系统
触角腺是河蟹的排泄器官,是一对卵圆形的囊状物,由腺体和膀胱组成,在胃的上方,开口在第二触角的基部。
只有认识了河蟹的形态结构,才能更加准确地诊断河蟹疾病。例如,诊断河蟹肝胰脏,可从以下几方面观察:(针对成蟹养殖)
1、看头胸甲肝区颜色,从实践中得出:肝胰脏病变明显的河蟹,头胸甲的肝区颜色较其它区域深。如“水瘪子”头胸甲前部颜色偏深,整个头胸甲黑乎乎的。
2、看肠道。看后肠是否有“断肠”现象,肠道有问题,肝胰脏可能出现问题。再看后肠前端是否有“拉黄”现象,如果有黄色的肝胰脏进入后肠前端,那么肝胰脏肿大。
3、看腹甲沟。如果腹甲沟能看到内部肝脏呈黄色,那么肝胰脏颜色基本正常;腹甲沟看不到黄色,肝胰脏可能有问题。
4、看刚胰脏。最后扒开河蟹的头胸甲进一步诊断。

黄鳝网箱的结构与架设-网箱成本与架设



1.网箱的成本制作1口10平方米的网箱需成本100元左右。浙江省舒妙安等人对28.5平方米/口的网箱折旧为40元/年,江苏潘建林每平方米的网箱折旧为2元。

2.网箱的架设网箱架设分单箱架设和多箱排列的群箱架设。单箱架设只要求将网箱拉伸拉紧,箱体有30%以上的高度在水面以上;群箱架设还要考虑箱与箱的间距和行距,一般间距要求在1.0米左右;行距2米左右。池塘中网箱的面积不要超过池面积的50%。不论是单箱还是群箱,都要将箱体露出水面一部分。

3.附属设施网箱养鳝的附属设施有食台、栈桥等。食台是供黄鳝摄食饲料用的小台。一般用木板制成小长方形的框状。如浙江省舒妙安等人设计的食台为高0.1米、边长0.4米x0.6米的木框,框底为聚乙烯网片编织围成,食台固定在箱内水面下0.1米处。湖南省柳富荣等制作的食台面积为2平方米,设置的箱内水面下0.2米处。还有人将食台制成边框为0.5米左右、高0.1米的方框,框底和四周用筛绢布围成。食台一般每10平方米左右的网箱设置1~2个,20平方米以上的面积可设置2~3个。

栈桥对于规模养鳝较为重要,它是供管理人员在较多网箱之间进行操作的纽带和桥梁。栈桥可用木桩、竹桩搭成,桥面宽度和所用材料要能使管理人员在桥上能顺利进行各项操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816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