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鲩内变形虫病的症状和防冶方法

变形虫病是由鲩内变形虫寄生于草鱼直肠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病原:

本虫的生活史分为营养体期和胞囊期。营养体淡灰色,运动活泼,胞质分内外两层,内质比较浓密,具细小空泡,外质透明,能不断伸出叶状伪足,使虫体向前推进。细胞核透明、圆形。当环境不良时,伪足消失,体积变小,不活动也不摄食,分泌一层薄膜把身体包围,形成胞囊,随寄主粪便排出体外,被鱼吞食而感染。

症状:

鲩内变形虫寄生在肠内,常聚集在离肛门6-9厘米的直肠附近。肠粘膜组织遭到破坏,充血发炎,出现rǔ黄色粘液,最后形成溃疡。因此与细菌性肠炎病有些相似,但无细菌性肠炎的其他症状。本病原常与六鞭毛虫、肠袋虫同时存在,或与细菌性肠炎形成并发症。

流行情况

鲩内变形虫主要寄生在2龄以上草鱼的后肠,长江中下游和西江流域各养鱼地区都有分布,但以两广地区流行最普遍,6-9月为流行季节,且常与细菌性肠炎病同时暴发。

诊断

取后肠粘液在镜下观察发现大量变形虫为确诊依据。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1)可采用生石灰清塘等措施,以杀灭落在水中的胞囊。m.yZ023.cOm

(2)加强鱼池的卫生管理,防止有病原体的水流或其他媒介物把病原体带入池中。

相关阅读

鹅棘头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棘头虫病是由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寄生于鹅的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本病可以引起鹅,尤其是幼鹅的大批死亡。除鹅之外,鸭也可以感染发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成年鹅患病后往往症状不明显。幼鹅,尤其严重感染时,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下痢,粪便常常带血,造成患鹅消瘦,生长发育迟缓。当棘头虫虫体固着部位由于发生脓肿或肠穿孔而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时,可以导致病鹅死亡。

二、病理变化虫体用其前端吻突和吻钩深刺人鹅只肠壁肌层而穿过肠壁的浆膜层时,可以造成肠穿孔,使局部组织受到损伤而为细菌的继发感染创造了条件,从而继发腹膜炎。有时可见肠道的浆膜面上看到突出的黄白色的小结节;肠壁上有大量的虫体。肠黏膜发炎或化脓,有出血点和出血斑。

三、流行特点棘头虫的中间宿主均为钩虾、河虾、岸蟹和栉水虱。以大多形棘头虫为例,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被中间宿主吞食,经一昼夜孵化出棘头蚴。经18~20天发育成椭圆形的棘头体,被一厚膜包围,游离于体腔内。以后就进一步发育为卵圆形的棘头囊(有感染性)。再经54~60天,则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鹅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钩虾后,幼虫在鹅消化道逸出,附着在小肠壁,经27~30天,发育成为成虫并产卵。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体有大多形棘头虫、小多形棘头虫和细颈棘头虫三种。

1.大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magnus(skrjabin1913)虫体为橘红色,纺锤形,前端大,后端狭细。吻突上有18个纵列的小钩,每个纵列7~8个,其前4个钩比较大,并有发达的尖端和基部,其余的钩不甚发达,呈小针状。吻囊呈圆柱形,为双层构造。雄虫长9.2~11毫米。睾丸呈卵圆形,位于虫体前1/3部分内,靠近吻囊处。雌虫长12.4~14.7毫米。体内充满大量虫卵,阴门位于虫体末端正中。虫卵呈纺锤形,大小为113~129微米17~22微米,在卵胚两端有特殊的突出物(图4-5A)。

2.小多形棘头虫Polymorphusminutus(schrank1788)虫体较小,呈纺锤形,新鲜时呈橘红色,吻突呈卵圆形,具有16纵列的钩,每列7~10个,前部的钩大,向后逐渐变小。虫体前部有棘,排成56~60纵列,每列有18~20个小棘。吻囊发达。雄虫长3毫米。睾丸近于圆形,前后斜列于虫体的前半部内。雌虫长10毫米。卵呈纺锤形,有3层膜,大小为100微米20微米,内含一黄而带红色的棘头蚴(图4-5B)。

3.细颈棘头虫Filicollisanatis(Schrank1788)虫体白色,呈纺锤形,前部有小刺。雄虫长4~6毫米,宽1.5~2毫米。吻突呈椭圆形,具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6个。吻腺长,呈纽带形。睾丸前后排列,其下方有6个椭圆形的黏液腺。雌虫比雄虫大,呈黄白色。长10~25毫米,宽4毫米。吻突特殊,呈球形膨大,直径为2~3毫米,其前端有18纵列的小钩,每列10~11个,呈星芒状排列。小钩仅位于膨大部顶端,其排列和数目与雄虫的相似。虫卵椭圆形,大小为62~70微米20~25微米。

防治策略

一、预防(1)成年鹅为带虫传播者,所以应将幼鹅和成鹅分开饲养或放牧。

(2)在本病的流行区域,经常对成年鹅和幼鹅进行预防性驱虫,并防止棘头虫卵落入水中。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将驱虫后的鹅群转到安全的水池放牧。加强粪:便处理工作,防止散布病原。

二、治疗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

国产硝硫氰醚:按每千克体重用100~125毫克,一次灌服。四氯化碳:按每千克体重用0.5~2毫克,一次灌服。

丙硫苯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10~25毫克,一次灌服。

住白细胞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住白细胞虫病又名住白虫病、白细胞孢子病或嗜白细胞体病,它是由西氏住白细胞原虫侵入鹅只血液和内脏器官的组织细胞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病状本病的潜伏期为6~10天。雏鹅发病后,病情急,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消失,渴感增加,体重下降,虚弱,瀛涎,贫血。下痢,粪便呈淡黄绿色。运动共济失调,两脚轻瘫,走路困难,摇摆不稳,常伏卧地上。呼吸急促,流泪,流鼻液,眼睑粘连。

二、病理变化死鹅尸体消瘦,肌肉苍白。肝、脾肿大,呈淡黄色,暗淡无光。消化道黏膜充血。心包积液,心肌松弛,色苍白。全身性皮下出血,肌肉(尤其是胸肌、腿肌、心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并有灰白色或稍带黄色的针尖至粟粒大的小结节。

三、流行特点本病原的传播媒介是蚋一金毛真蚋。病愈鹅体内可以长期带虫,当有蚋出现时,就能在鹅群中传播疫病。本病多发生于7月份,雏鹅易感,多呈急性经过,24小时内死亡,死亡率达35%,成鹅呈慢性,症状轻,死亡率低。

本病流行地区鹅的发病率可高达20%。小鹅的死亡率高达70%,在产蛋期的鹅有80%可出现虫血症。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是西氏住白细胞虫。这种虫在鹅的内脏器官(肝、脾、肺、心等)内进行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和多核体。一些裂殖子进入肝的实质细胞,进行新的裂殖生殖;另一些则进入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并发育为配子体。这时的白细胞呈纺锤形,当吸血昆虫蚋叮咬鹅只吸血时,同时也吸进配子体。西氏住白细胞虫的孢子生殖在蚋体内经3~4天内完成发育。大配子体受精后发育成合子,继而成为动合子,在蚋的胃内形成卵囊,产生子孢子。子孢子从卵囊逸出后,进入蚋的唾液腺,当蚋再叮咬健康的鹅时,传播子孢子,使鹅致病。

防治策略

一、预防(1)本病的预防措施中,设法消灭中间宿主蚋类吸血昆虫,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可用0.2%敌百虫或0.5%~1%有机磷杀虫剂喷洒鹅舍,每隔6~7天喷洒一次。

(2)避免幼鹅和成年鹅混养。

(3)在流行季节,可用乙胺嘧啶拌料,每千克饲料中均匀加入2.5毫克;或用磺胺喹嗯啉,每千克饲料均匀加入50毫克,有预防作用。

二、治疗药物治疗应及时用药,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若能在疾病即将流行前或在流行初期用药,更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磺胺二甲基嘧啶:预防量为2.510-5~7.510-5,混于饲料或饮水。治疗量用510-4,混入饮水,连用2天。

百乐君:按每千克体重用0.15克,每天日服1次,连用3天。

复方新诺明:每只每天用0.125克口服,以后减半,连用3~5天。

为了防止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可交替使用上述药物。

小瓜虫病的症状和防冶技术


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小瓜虫侵入皮肤和鳃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其生活周期可分为营养期和胞囊期。营养期自幼虫钻进皮肤或鳃上后,在皮肤组织间不停地来回钻动,吸收养料生长发育成虫。同时刺激寄主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脓泡。虫体在脓胞内分裂繁殖,至一定时期冲出脓泡,在水中自由游泳相当时期后,在池边或草上形成胞囊,虫体在脓胞内分裂成数百至数千个,幼虫冲破胞囊出来在水中游泳找寻寄生,接触鱼体后,即进人体表上皮层或鳃组织间,进行新的生活周期。

病症症状:

小瓜虫寄生处形成许多直径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故又名白点病。当病情严重时,躯干、头、鳍、鳃、口腔等处都布满小白点,有时眼角膜上也有小白点,同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病鱼体色发黑、消瘦、游动异常、呼吸困难而死。

流行情况

此病在华南地区广泛流行,每年3-5月和8-10月,水温15-25℃时最易流行,高温季节(28℃以上)此病较为少见。对高密度养殖的幼鱼及观赏性鱼类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引起大批死亡。主要危害夏花鱼和越冬鱼种。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放养。

(2)每立方米水用0.2-0.4克孔雀石绿浸洗病鱼2小时。

(3)每立方米水用2克硝酸亚汞浸洗病鱼2-3小时;或每立方米用药0.1克,全池泼洒。

兔舌形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兔舌形虫病(Linguatulosis)

家兔舌形虫病是由五日虫纲(Pentastomida)、舌虫科(Ling-uatulidae)的锯齿舌形虫(Linguatulaserrata)的幼虫所引起的疾病。幼虫寄生于家兔等草食动物的肝脏、肺脏、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内脏器官,成虫寄生于犬,狐狸、狼等肉食动物的呼吸道及鼻道中。人的感染主要是由于经常与患犬接触所致。

病原体

舌形虫的成虫呈舌形,背腹面稍隆起,腹面扁平,体表具有明显的横纹。前端口孔周围有2对钧。雌虫呈灰黄色,当体内充满虫卵时则为褐色,长约80--130mm雄虫呈白色,长约1820mm。

生活史

雌虫产卵,卵呈椭圆形,大小为9070m,内含一四足幼虫。虫卵随同终末宿主一犬、狐狸、狼的鼻粘液流至外界。当粘附于青草上或落入水中的虫卵被兔、牛、绵羊、山羊,马等中间宿主吞食时,卵在胃中孵出幼虫。幼虫很小,长约75m。幼虫穿过肠壁,移行至肝脏、肺脏、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等内脏器官中,,经过两次蜕皮后,幼虫由包囊围绕。幼虫在包囊中再经数次蜕皮,约在56个月后发育为着虫。着虫的形态与成虫相似,呈白色,体长约4--6mm.有2对钩,体表有80-90条横纹,每条横纹的后缘有一排刺。发育至第7个月时,若虫脱离包囊,向浆膜腔移行,部分向气管和肠道移行。在移行过程中可引起出血。若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可生活2--3年之久。

犬等肉食动物在嗅触或吞食含有若虫的草食动物的脏器时遭受感染。若虫可以直接经过鼻孔进入鼻道中,也可从咽腔或胃进入鼻道。若虫到达鼻道后,再蜕化一次变为成虫。有时,动物自身肺部的若虫,也可直接经气管移行至鼻道内,发育为成虫。若虫变为成虫时,体表横纹上的小刺脱落。成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可生活达2年之久。

对于寄生于兔等草食动物内脏中的舌形虫幼虫,目前尚无生前诊断及治疗方法。

鹅隐孢子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鹅的隐孢子虫病是由隐孢子虫寄生于呼吸道黏膜上皮纤毛和消化道黏膜上皮的微绒毛而引起的疾病。隐孢子虫还可寄生于泌尿道和法氏囊等黏膜上皮细胞。

诊断依据

一、临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5天。病程长短不一,约2~14天。

经呼吸道感染的隐孢子虫病,患鹅出现咳嗽,精神沉郁,嗜眠,打喷嚏,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随着病的发展,,严重病例伏地不起,不愿活动,失声,食欲下降,羽毛粗乱,两翅下垂。

经消化道感染的隐孢子虫病,患鹅表现厌食,精神委顿,闭目嗜眠,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受阻。下痢,粪便呈水样,为白色或淡黄色,有时粪便呈糊状。

其他器官感染的隐孢子虫病,由于感染部位不同,其表现的症状各异。当沁尿道感染时,见肾苍白、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当眼结膜感染时,见眼结膜水肿,流泪。当隐孢子虫与支原体、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痘病毒等混合感染时,便给临诊上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病理变化鼻道、喉头、气管、支气管水肿,并有大量黏液性、泡沫状的渗出物,气囊壁增厚,气囊膜混浊。两侧腔下窦内有大量白色液体。肺出现肝变或出现浅红色斑点。胸腔积水。

小肠、回肠积液,黏膜充血。法氏囊内有黏液。

雏鹅人工感染隐孢子虫的潜伏期为8~17天,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气喘,咳嗽,张口呼吸,打喷嚏,发生喉鸣音,严重者失声,双侧面部眶下窦肿大。

三、流行特点根据报导,我国各地的鹅、鸭、鸡的隐孢子虫感染普遍存在。

这就说明隐孢子虫是一种多宿主寄生原虫。主要危害雏鹅,成年鹅则是带虫而不显症状。隐孢子虫既可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引起感染。消化道感染是由于隐性带虫者的粪便中的卵囊污染了鹅的饲料、饮水等。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吸人环境中存在的卵囊。隐孢子虫卵囊不需要在外界环境中发育,一经排出便具有感染性。迄今也尚未发现有传播媒介。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容易流行本病。

四、病原诊断本病的病原是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baileyi,其卵囊的大小平均为6.3微米5.1微米,呈卵圆形,卵囊壁光滑无色,厚度为0.5微米。囊内无孢子囊,只含4个裸露的香蕉形子孢体和一个颗粒状残体。其发育可分为脱囊、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等4个阶段。其生活史不需中间宿主,孢子化的卵囊随受感染的宿主粪便排出,污染环境、食物和饮水,鹅吞食卵囊或经呼吸道而感染。在鹅的胃肠道或呼吸道,有感染性子孢子从卵囊中释放出来。进入呼吸道和法氏囊上皮细胞,头部变圆,子孢子缩短,形成滋养体,进一步发育为含有8个裂殖子的第一代裂殖体。成熟的裂殖子释放出8个裂殖子。第一代裂殖子经滋养体发育为第二代裂殖体,内含4个裂殖子。第二代裂殖子以类似的方式形成含有8个裂殖子的第三代裂殖体,进一步发育为小配子体和大配子。成熟的小配子体含有16个子弹形的小配子和一个大残体,小配子无鞭毛。小配子体附着于大配子上受精,受精后大配子即发育为合子。合子外层形成卵囊壁后即发育为卵囊。在卵囊内形成感染性的子孢子。隐孢子虫卵囊有厚壁型和薄壁型两种,厚壁型卵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可直接感染新的宿主;薄壁型卵囊囊壁破裂释放出有感染性的子孢子,在宿主体内立即钻人附近的细胞进行自身感染。

防治策略

对隐孢子虫病目前尚未有可推荐的预防策略,其原因是业已证明一些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抗球虫药物均属无效;其卵囊对常用的消毒剂均有很强的抵抗力,如卵囊在25%次氯酸钠(漂白粉)中10~15分钟仍有活力,在4℃条件下贮存数月仍能保持活力。据报道,10%的福尔马林、52%的氨水和50%的漂白粉对隐孢子虫卵囊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因此,目前只能从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增强机体免疫力人手,才可控制隐孢子虫病的流行。保持饲养场地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减少病原散播。

至今尚未有防治孢子虫病的特效药物和疫苗。

兔住肉孢子虫病(兔)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名称】住肉孢子虫病(Sarcosporidiosis)

兔住肉孢子虫病是由兔住肉孢子虫(Sarcocoystiscuniculi)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兔住肉孢子虫属孢子虫纲,真球虫目、住肉孢子虫科、住肉孢子虫属。它是由德国的Mauz在1867年首次发现的,直到1913年Brumpt报道欧溯野兔有一种原虫,并命名为兔佳肉孢子虫(S.cuniculi).1914年Grawley报道在美国棉尾兔(cottantailrabbits)有一种住肉孢子虫,并命名为S.leporum。Levine认为寄生于家兔和野兔的住肉孢子虫只有一个种,即S.cuniculi。

家兔的住肉孢子虫病比较少见,但在白尾灰兔则经常发生。

病原体

住肉孢子虫寄生在宿主的肌肉中形成包裹.在兔体内,包囊长达5cm,外围有囊壁,内有许多中隔,其同充满滋养体。滋养体呈香蕉形,一端稍尖,大小为1213m45m,在用姬姆萨氏染色的抹片上,可见到细胞核位于钝端,核周围有许多糖原颗粒。

生活史

七十年代以前对住肉孢子虫的生活史尚不清楚。自发现弓形虫的发育史以后,对研究住肉孢子虫的生活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经过Fayer(1970)和Heydon(1972)等人的研究,发现住肉孢子虫的发育必须更换宿主。中间宿主是爬虫类、禽类、啮齿类和草食动物等,终宋宿主是肉食动物一猫、犬及人等。终末宿主吞食了中间宿主肌肉内的包囊之后,共间的滋养体,越过裂殖生殖期,直接发育为有性阶段,并进行配子生殖,产生卵囊。卵囊在肠壁上完成孢子化。孢子化的卵囊内含有2个孢子囊,其内备形成4个子孢子。卵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肠内自行破裂。因此,在粪便中常见的虫体为含有子孢予的孢子囊。孢子囊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子孢子经血液循环到达各脏器,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进行裂殖生殖,产生裂殖子,再侵入肌纤维内形成包囊(又称米氏囊,因这种包囊是1843年由MieschCr氏首次在家鼠肌肉中发现的,故以此命名)。

关于兔住肉孢予虫生活史的细节尚待进行研究。

症状

轻度和中度感染是无症状的,严重感染时可出现跛行、运动障碍等症状。

病理变化

在心肌和骨骼肌,特别是后肢,侧腹和腰部肌肉容易发现病变,严重感染时,肉眼可见大量的顺着肌纤维方向着生的许多白色条纹。显徽镜检有时可见到肌肉中有完整的包囊而不伴有灸性反应,但也可见到包囊破裂,释出的滋养体导致严重的心肌炎和肌炎,共病理特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浸润和钙化。包囊产生的内毒紊称为住肉孢子虫毒素(sarcocytin),其毒力很强,兔对此毒素最为敏感,静脉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0.005mg/kg,一般认为这种毒素与舰炎有关。诊断

死后诊断比较容易,可根据在肌肉组织中发现包囊而确诊。肉眼可见与肌纤维平行的白色带状包囊。制作涂片时可取病变肌肉压碎,在显微镜下检查香蕉状的滋养体,也可用姬姆萨氏染色法染色后再观察。作缎织切片时,可见到住肉孢子虫囊壁上有辐射状棘突,包囊内有中隔。

Arcay-de-Peraza等试用色素试验、补体结合反应、沉淀反应和血凝反应诊断反刍兽的住肉孢子虫病,但上述方法对兔住肉孢子虫病的诊断价值尚待作进一步的研究。防治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的传播方式目前虽然尚未完全阐明,但应将家兔与白尾灰兔分开饲养。作为住肉孢子虫病肉品卫生评价,应将病变严重的肉作无害化处理之后,方可食用。

蜜蜂孢子虫病的防冶方法


蜜蜂孢子虫病又叫微粒子病,是蜜蜂的一种常见消化道传染病。欧美一些国家发生较普遍,在我国一些地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生,东北地区蜂群越冬时间长,发病较普遍而且严重。患孢子虫病的蜜蜂寿命缩短,产蜜及产王浆能力明显下降。

1.病原

蜜蜂孢子虫病是由蜜蜂孢子虫寄生于蜜蜂中肠上皮细胞引起成年蜂中肠上皮细胞病变为特征的原虫病。其生活史有二种生殖形态,即无性裂殖和孢子生殖。在蜜蜂体外以孢子形态存活。

在巢脾上可存活3个月至2年。孢子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蜜蜂的粪便中可存活2年;孢子虫在直射阳光下,经15~32小时才能杀死;在10%的漂白粉溶液里,需10~12小时;而在1%的石炭酸溶液中,只需10分钟就可将其杀死。

2.症状

病初行动缓慢,萎靡不振。后期则完全失去飞行能力。病蜂常集中在巢脾下面边缘和蜂箱底部,也有的病蜂爬在巢脾框梁上。由于病蜂常受到健康蜂的驱逐,致有些病蜂的翅边缘出现缺裂。也有的病蜂在蜂箱巢门前和场地上无力爬行。病蜂体色较正常蜂暗淡,以意大利蜂为例,病蜂腹部末端暗黑色,故又称黑尾病。病蜂体内白细胞通常较正常蜜蜂减少50%左右。

3.诊断方法

①蜜蜂的检验

取10只病工蜂,拉出消化道,剪取中肠,放入研钵内加10毫升蒸馏水研磨,制备悬浮液,取1滴涂于载玻片上加盖片,置450~600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发现长椭圆形孢子,则可确诊为孢子虫病。

②蜂王的检验

检验蜂王是否患病,采取活体检验法。抓取蜂王,将其扣在小玻璃杯内或纱笼中,下面铺张白纸,使蜂王排泄粪便,然后再将蜂王送回原群,取少许粪便涂片,加1滴蒸馏水盖片镜检。

③蜂蜜的检验

取待检样品蜜l份,用9份水稀释,混匀后,以4000转/分离心5分钟,取沉淀物涂片镜检。

④孢子虫孢子与其类似物的区分

用苏丹Ⅲ染色液处理,以区分孢子虫和真菌孢子、脂肪球及花粉粒:涂片制备液加几滴苏丹Ⅲ染色液,数分钟后镜检,结果是孢子虫孢子无色,真菌孢子染成浓淡不等的红色,脂肪球橙黄色,花粉粒呈蓝黑色。

4.流行特点

①发病规律

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出现在春季。江苏、浙江发病高峰期为3~4月份,华北、东北和西北为5~6月份,而广东、广西、云南和四川发病高峰期出现在l~2月份。发病轻微的蜂群如遇丰富的蜜源条件,病情可暂时得到控制。//致富经//

②与发病相关因素

蜂群越冬饲料不良,尤其是在蜂蜜中含有甘露蜜的情况下,易引起蜜蜂消化不良,促使孢子虫病发生,工蜂感染率最高,其次是蜂王,在工蜂中又以青壮年蜂感染率最高,而幼年蜂和老龄蜂较低;幼虫和蜂蛹则不感染。在蜂种之间,存在抗病性差异,西方蜜蜂发生较普遍,而东方蜜蜂很少发病。

③传播途径

蜜蜂孢子虫病传染的唯一途径是消化道感染。被病蜂污染的饲料和巢脾是病害传染的主要来源。孢子虫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蜂箱、巢脾、蜂蜜、花粉及水源,尤其是当病蜂伴有下痢症状时,污染更为严重,孢子便经蜜蜂口器进入消化道,并在肠道内发育繁殖,新的孢子体与肠壁坏死细胞一起脱落,排出体外,由此继续传播蔓延。

5.蜜蜂孢子虫病的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

蜂群越冬需要优质的饲料,越冬蜜中不能含有甘露蜜;北方蜂群越冬室温以2~4℃为宜,并具有干燥和通风的环境条件;早春应及时更换病蜂群中的蜂王。

②严格消毒

对养蜂用具、蜂箱及巢脾等,在春季蜂群陈列以后要彻底消毒;蜂箱及巢框用火焰喷灯灼烧;巢脾可用4%甲醛溶液或冰醋酸消毒。

③药物防治

(1)药物预防:

根据孢子虫在酸性溶液中受到抑制的特性,选择柠檬酸、米醋、山楂水,分别制成酸性糖浆,浓度是1千克糖浆内加柠檬酸1克、米醋50毫升、山楂水50毫升,早春结合对蜂群奖励饲喂,任选其中一种喂蜂。

(2)药物治疗:

保蜂健粉剂,使用浓度为0.2%。将药粉1包溶于500毫升糖浆内,傍晚对蜂群喷喂,隔日1次,3次为一疗程,可防治2~4群(10框群)。间隔10~15天可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

兔卡氏肺孢子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卡氏肺孢子虫病是由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carinii)寄生于肺脏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它既能感染人,也能感染多种动物,如大鼠、小鼠、兔、马、羊、猪、猫、犬和灵长类等,动物的感染常常是隐性的,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变,但在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如考的松之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大鼠、小鼠、家兔可作为研究人类卡氏肺孢子虫病的动物模型。

病原体

卡氏肺孢子虫的分类地位尚无定论。在病畜肺组织的涂片和切片上,小滋养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小约为1m,有一个核,胞膜薄而光滑;大滋养体形状不规则,有伪足,具活动力,胞膜表面较粗糙。包囊前期呈圆形,具单核,壁较厚,体内有散在的染色质团块,大小为5~12m,含有8个不规则分散的或呈玫瑰花结形排列的小体,可能是子孢子。

生活史

尚未完全阐明,据推测,当孢子囊被宿主吞食后,子孢子即溢出,穿过肠壁侵入上皮细胞。在患病动物的肺泡及小支气管的泡沫状分泌物中即可见到卡氏肺孢子虫,体小、单核,呈圆形或长圆形,以二分裂法繁殖,最后形成8个子孢子,这种8核包囊即为诊断上的重要依据。

传播方式

本病是以直接传播的方式而传播的。有人用患肺孢子虫的病人和病兔的肺组织经鼻内感染健康兔而获得成功,由此证明本病可通过呼吸道感染。也有人报道本病可通过子宫传播,动物的隐性感染也可能是通过胎盘感染的(Frenkel,1971)。

症状

动物的卡氏肺孢子虫病的症状不明显。Frenkel氏等(1966)对大鼠使用考的松(免疫抑制剂)后出现了呼吸困难等症状;但Sheldan氏(1959)报道,对兔使用考的松后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本病多流行于早产儿、婴幼儿及营养不良者,且可出现高热,气促,干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发生死亡。

诊断

主要依靠对肺组织的涂片和切片进行检查,当发现肺脏中有包囊和滋养体时即可确诊。在医学上,可用针头作肺穿刺进行活组织检查,或以患者的气管冲洗物和肺组织作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及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防治

由于其传播途径未明,故尚缺乏预防措施。有人认为使用磺胺嘧啶(100~200mg/100g饲料)和乙胺嘧啶(30mg/100g饲料)效果很好。但这种疗法可导致骨髓中粒细胞的成熟受到阻碍。磺胺嘧啶抑制叶酸的生物合成,乙胺嘧啶干扰叶酸转变成四氢叶酸,这可通过补充叶酸来拮抗这种副作用。单独使用任何一种药物效果都较差。在医学上,用戊烷脒治疗人的卡氏肺孢子虫病有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5816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