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养殖常见的六个问题

一、消毒意识不强。

不少奶牛养殖户认为牛抗病力强,不需讲究,结果往往使奶牛发病死亡。认真做好消毒工作是养好奶牛的基础环节,冬春应每周对牛舍及周围环境消毒1次,夏秋每周应消毒2次,并做到饲料、饮水卫生,严防喂霉变的饲料。

二、急于求成。

不少养奶牛户在犊牛出生未足18月龄、体重仅250公斤时就配种,结果第1胎常发生难产、阴户破裂,影响下一胎正常繁殖。因此,养牛户不能急于求成,应加强犊牛、育成牛的饲养管理,只有当犊牛性成熟并体重达到350~400公斤时,方可进行初配。

三、超量挤奶。

一般奶牛泌乳期为305天,而一些养奶牛户却无视奶牛的生理周期,对奶牛挤奶从产后一直挤到没有奶时才停止,结果奶牛过度消耗体内营养,致使奶牛较难受孕,进而影响到奶牛总体泌乳量的提高。所以只能在泌乳期内挤奶,以让奶牛有充分时间弥补体内损失的营养。

四、干奶期减料。

奶牛经过产犊泌乳,体内营养损失多,加上怀孕、胚胎发育对营养的需要,均需在干奶期恢复补充,不少奶牛养殖户误认为不挤奶时应喂营养差些的饲料,于是大幅减少精料喂量,结果造成临产前膘情差(),产犊费时费力,犊牛体质弱,母牛产奶量低。由此可见,奶牛除刚干奶后几天和临产前几天可适当减少精料喂量外,干奶期日喂精料量以占母牛体重的0.8%~0.9%为宜。

五、系桩拴养。

大多数奶牛养殖户不分四季把牛用绳系颈部拴养,不仅限制了犊牛活动,而且严重阻碍了犊牛的生长发育,导致奶牛难产,胎衣不下,发情不明显,体质差等不良反应。应让犊牛在犊牛栏内自由活动,定时饲喂,以促进奶牛的新陈代谢,增加食欲,保持正常繁殖,提高抗病能力。

六、不刷拭牛体。

奶牛皮肤对外界尘土敏感,当被毛上附有干粪便时,奶牛就会感到不舒服,常用舌舔,用身体擦墙、槽等以解除身上的奇痒,严重影响奶牛身体健康。所以应保持牛体清洁卫生,每天要用刷子刷拭牛体一次。

(山东省东平县畜牧局侯甲兰邮编:271500)

相关推荐

甲鱼养殖常见疾病的六个预防措施



1、把好苗种质量关:坚持自繁自育,杜绝疫病传染源。选购鳖苗时,应选择种质纯正、体质健壮、个体活跃、体型较大和无伤无病的第一、第二类鳖苗,尽量不进未经海关动检部门的境外鳖苗。
2、合理放养:根据养殖经验,一般稚鳖的放养密度控制在20-40只/平方米,幼鳖的放养密度不要超过15只/平方米,成鳖的养殖密度以2-3只/平方米,鱼鳖或虾鳖混养时,鳖种的放养数量掌握在300-500只/亩。
3、把好饲料质量关:饲料应选择信誉和质量过硬厂家生产的全价配合饲料。首先保证饲料新鲜不变质,颗粒大小适宜。其次是控制调整好投饲量。每天的投饲量主要根据鳖的摄食情况和水质、温度而定。
4、水质调控:(1)甲鱼池水体要求微碱性,pH值要求在7.5-8.0,盐度要求在1.5‰以下,温度要保持相对稳定。(2)透明度以30-35厘米为宜,水色为黄绿色或黄褐色。(3)溶氧甲鱼虽然要求不高,但尽量能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4)水质调节和底质改良:应用微生物制剂培养水质能提高水体的稳定性和自净能力。一般可用EM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产酶益生素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来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有效分解底层有机质和其它有害物质。(5)排污与换水:定期排污是控制水质的有效手段。换水是调节水质最直接的方法,但频繁换水一方面费用太高,另一方面换水容易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换水应根据水体情况决定换水量的多少。
5、实行鱼、虾、鳖、贝、藻、萍等混养,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多品种混养是生物防病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预防方法。它可以克服化学药物或抗生素长期和大量使用而产生的耐药性,又可避免因其造成的副作用和环境污染,促进各种生物共生共长。现介绍几种较好的混养模式供参考:
(1)鳖虾混养:冬季在鳖池内套养6-8公斤/亩虾种或抱卵虾;(2)鱼鳖混养:在常规鱼养殖池中,于6月上旬将温室培育的幼鳖每亩放50-100只;(3)鳖鱼混养:在养鳖池中放养一部分当年育成的5厘米以上的鳜鱼种10-20尾,或其它鱼种如黄颡鱼、花(鱼骨)、湘云鲫等,每亩投放100-150尾。同时在春季也可在鳖池内放养150-200公斤/亩的螺蛳。
6、注重甲鱼疾病的预防。根据甲鱼生长阶段发病特点与日常观察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平时每隔20—25天要消毒一次,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溴氯制剂、二氯异氰尿酸钠、EM菌等安全环保药物,交替消毒。同时定期在饲料中交替添加1‰-2‰的维生素C、适可耐、氟苯尼考、病毒净、EM原露或产酶益生素等,以增强甲鱼自身的免疫力。尤其是在气候、水温等环境因子变化明显或突变时,如温室甲鱼转入外塘养殖时、梅雨和台风暴雨季节及高温天气等,应及时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水质的调控,防止甲鱼应激反应增强,以致内分泌失调而导致发病。

网箱养殖泥鳅的六个技术要点


,大的为20---40m,一般以10--20m为宜。箱体由聚乙烯机织网片做成,网目0.5—1.ocm,网高视养殖水体而定,但网箱上半部须高出水面40cm以上,防止泥鳅逃逸,箱底要着泥,底层铺上20cm厚的粪肥、泥土,最上层为泥土。放养5一6cm的鳅种900--1200尾。的食台,食台距池底20—25cm,投喂时将饵料投在食台上。人工投饵可投喂糠麸、蚕蛹、蚯蚓做成的团状饲料或人工配合硬颗粒饲料。人工配合饲料中动物蛋白应占50%以上。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3%--5%,分早、中、晚三次投喂。

五、日常管理

平时要勤刷洗网衣,保持网箱内外水体的通透性,并能使足够的饵料生物进入箱内,同时要经常检查网衣,如有漏洞立即补好。此外还要防止农药、化肥等污染和敌害生物侵袭。

六、病害防治

平时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投饵时要坚持“四定”原则,及时清除食台上残饵,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或用漂白粉挂袋。漂白粉挂袋方法:用二层纱布包裹modi白粉于食台周围,一次挂袋2--3只,能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河蟹蜕壳期管理与应注意的六个问题



一、蜕壳期管理
(1)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二、蜕壳期间应注意的问题:
(1)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可口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2)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每亩用生石灰7.5-12.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开,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6)蜕壳期间要注意防病、治病。

高效养殖河蟹的六个技术要点



河蟹养殖如要形成一条高产量、高规格、低成本无公害的养殖路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池塘进行标准化的改造,蟹池的规格一般在20—30亩左右;池埂埂面宽2—3米,坡比为1.5—2.5,清除蟹池过多的淤泥。每亩用200公斤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
二、种植复合型水草,水草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保持水草覆盖率在58%左右:每亩螺蛳500公斤,同时根据蟹池内螺蛳实际数量,7月—8月再补放一次,亩放100公斤左右。
三、把好苗种质量关。做到品种纯正,规格整齐,行动敏捷,体表完整,选长江系的优质蟹种。亩放量达1500只,合理混养青虾及套养鳜鱼。
四、把好水质水位的调控关,根据池塘前、中、后期的水质情况、定期不定期加注新水或换水,保持水质的肥、活、爽、清和较高的溶氧,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PH值控制在7.0—8.5之间;溶氧量稳定在5毫克/升以上。每隔10—15天亩田新鲜生石灰10—15公斤全池泼洒一次,增加池塘自净能力,协调池塘生态环境,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
五、把好科学投喂关,注意营养均衡,以小鱼、自制颗粒及玉米饲料为主,采取“两头精、中间青、精粗结合,荤素搭配”的科学方法,投饵做到“四看”“四定”的原则。
六、把好病害防治的关,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外用含氯含碘制剂等水体消毒剂和生物制剂,高温季节用“甲壳净”“纤虫净”等杀虫剂全池泼洒,交替使用,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连续投喂3—5天,通过外用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

河蟹安全度夏六个关键措施



一、稳水保水。高温天气池水深稳定在1米左右,过浅日温差大对蟹生长不利,过深容易使水草漂浮,暴雨季节及时排水,夏季通常5-7天换水1次。
二、管草护草。水草是河蟹的栖息场所,也是池塘自净的重要载体,蟹池内可视具体情况多品种栽种水生植物或移入漂浮性植物均可,总体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池塘面积1/3左右为宜。
三、清除残饵。夏天饵料容易变质,视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投饵量及投饵品种,若剩饵多加上不及时清除,必然影响水质。
四、增加植物性饵料投喂比例。夏季河蟹生长速度快,所需各类营养物质多,在投喂配合饵料中适当添加一些植物性饵料如南瓜、小麦等可有效起到降本增效作用。
五、调节酸碱度,补充水中无机盐。夏天经常下雨导致蟹池酸性水质会引起河蟹蜕壳不正常,可用生石灰10-15PPM泼洒;如水质PH过高可通过适当换水和使用果酸等进行调节。
六、加强巡池,做好防病工作。夏天最容易发生蟹池缺氧,需密切注意河蟹的反常行为,如果清晨或傍晚大量河蟹聚集在池塘岸边,受了惊动仍不下水,说明池水缺氧,需立即增氧、换水。巡池还应注意河蟹摄食状况、蜕壳数量,检查防光设施、修补漏洞、防止敌害等。
夏季是河蟹发病季节,投饵应保持饲料的新鲜程度,经常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拌饵投喂,同时合理使用底改改良底质,保持水质肥、活、嫩、爽,另外每半个月应泼洒一次二氧化氯等消毒剂。一旦发现河蟹死亡,应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对症下药采取治疗措施,切实做到防治结合,防重于治。

投放泥鳅苗把握六个技术要点



泥鳅苗一般在春分前后投放,刚买的泥鳅苗身体纤弱,入池时稍不注意,就有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甚至“全军覆没”。因此,在泥鳅苗入池时,一定要注意以下要点:

1、密网拉塘清害

泥鳅苗在入池前一天要用密眼网拉几次空塘。一方面使堆积在池底的剩余清塘药物充分溶解,以防毒害鳅苗;另一方面进一步清除敌害,如果发现敌害可用0.5克/立方米浓度的敌百虫全池泼洒进行杀灭。

2、试验清塘效果

在泥鳅苗入池前一定要检查清塘的药物毒力是否消失,以及水的肥度是否合适。首先取半桶水,因有时表层水毒力已消失,但底层的毒力仍然很强,将泥鳅苗放入水中观察8~10个小时,看是否正常,以确定泥鳅苗能否入池。其次可根据水色、透明度和饵料生物情况判断水的肥度,如发现池水过肥,可加注清水调剂;池水的肥度不够,应立即补施少量化肥或发过酵的粪或增投人工饵料。

3、做好缓苗处理

泥鳅苗入池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能低于运鱼水温3℃。如果水温相差过大,就应先逐渐调整温差,泥鳅苗适应后再入池。用塑料袋运输的泥鳅苗,在入池前应先将塑料袋开口缓慢放入预先安置好的水箱内,10~20分钟后再将泥鳅苗连水一起缓慢倒入箱内,借此调节水温差和泥鳅苗对袋内气压改变的适应,称为“缓苗”。如果开袋时发现泥鳅苗呈仰卧状态,这是二氧化碳中毒现象,只要经过缓苗,放入清水一段时间即可恢复。如果将泥鳅苗从袋中直接倾入池内,即使在放养时肉眼观察生活正常,下塘后也会发生死亡,即运输后死亡。因此缓苗处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另外,泥鳅苗入池前应进行药物消毒。可用1%的小苏打水浸洗20~30分钟。

4、坚持饱食下塘

鳅苗饲养的生产实践证明,鳅苗入池前喂1~2次熟蛋黄或饲料酵母,如能捞取轮虫投喂更理想,其成活率或成长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显提高。鳅苗运到后,先用网箱喂饵,再重新过数入池。在网箱内取苗时,上风头的鳅苗一般体质较强,个体较大,下风头的鳅苗体质较差,个体较小,这样就可将个体大小不同、体质强弱有别的鳅苗基本分开。

5、深水贴面放苗

据试验,鳅苗从30厘米高处倒入水中,只损伤5%~10%;距水面60厘米高时,鱼苗损伤率可达20%~30%。因此,鳅苗下塘时要选择深水处,紧贴水面慢慢放苗,如发现鳅苗密集成团,要用水滴轻轻泼洒,使其散开游入池中。遇到起风天气,要在上风头深水处入池,以免鳅苗被风吹到池坡或压到池底而造成伤亡。

6、放养规格一致

同一池塘应放养规格一致的同种鳅苗。尽量一次放足,以免发生大鱼吃小鱼及出池规格不齐的情况。规格不一致的鳅苗放养在一起,大鳅苗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小鳅苗,两极分化就更加明显。另外,鳅苗下塘的时间选择无风晴天的上午。避免风天、雨天或夜间入池。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6826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