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蜕壳后伤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地 点:南京溧水
养殖户:李老板
面 积:33亩
【池塘情况】
水质上风口浑浊、略有透明度,下风口较浓,有少量油膜,平均水位70公分左右,伊乐藻暂时正常,无脏物附着且有白根。3-4天前巡塘可见草下边上有大量空壳,草上饵料剩余较多,最近几天突然发现螃蟹伤亡,一天伤亡20-30只不等,而且逐步增加。观察伤亡螃蟹有部分软壳,肝脏、鳃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主要表现为肝脏颜色部分发白,鳃丝发黑,肠道无食,池边上发现少量螃蟹白天伏草,活力较差。
【水质指标】
PH:9.2
氨氮:0.5mg/L
亚硝酸盐:0.2mg/l
【情况分析】
池塘水质情况较差,表现为有机污染物较多,滋生大量有害细菌。同时由于不注重改底,底部吃剩的小鱼等脏物发酵分解,产生油膜,导致水浓,溶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升高。正逢螃蟹大量蜕壳,严重影响螃蟹蜕壳,螃蟹蜕完壳后体质较弱,毒素和有害菌的侵袭导致部分螃蟹蜕完壳后伤亡。
【处理措施】
1.第一天上午,使用卫底(2亩/袋)全池干撒,改底增氧,氧化底部过多残饵。
2.第一天下午使用FS活力菌(2亩/袋),全池泼洒,分解水中过多有机污染物。
3.第二天上午,全池泼洒优碘(2亩/瓶),杀灭有害菌,控制细菌性疾病蔓延,隔一天再用一次。
4.第二天下午,使用金维安(3亩/袋),全池泼洒,增强体质,同时用利肝舒拌料,连喂3天,保肝护肝。
【处理后回访】
用药2天后,回访李老板,发现伤亡有所控制,基本维持在3-5个一天,水体透明度有所提高,白天无螃蟹上岸伏草。
【总结】
到了养殖中后期,水质环境较差,螃蟹蜕壳往往会出现大量伤亡,因此建议一定要在大量蜕壳前将水质调好,做好预防工作,并且在蜕壳后一定要及时消毒,减少蜕壳后螃蟹不明原因死亡,只有做好“蜕壳前解毒、蜕壳时强体、蜕壳后消毒”这三步,才能从根本上预防螃蟹蜕壳期伤亡,提高蜕壳成功率。

相关推荐

近期河蟹拉脚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自二壳以来,许多河蟹养殖区(溧水、金坛、溧阳等地)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河蟹拉脚现象,通过大量走访,笔者发现今年的拉脚现象比去年严重得多,且爆发晚持续时间长(去年集中在1-2壳之间,今年从2壳一直持续到现在)。
许多养殖户起先不注意,等到二壳后拉水草时才发现草中大量拉脚蟹,拉脚蟹体质差、不吃食、残肢很难再生,大部分无法坚持到下次蜕壳,更不用说度过高温了。因此在高温季节来临前,一定要做好防控工作。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归纳出以下四点河蟹拉脚的原因:
1、苗种:许多人把拉脚现象简单归结为营养和环境因素,而忽略了苗种自身的问题。有些养殖户认为:第一壳蜕得很好,没有伤亡,肯定跟苗种无关。然而笔者发现在第二壳出现拉脚的螃蟹中,很多蟹的规格大小明显比正常二壳的螃蟹小得多,其实这些拉脚蟹都是正在蜕第一壳,由于苗种质量差导致其蜕壳极其缓慢(懒蟹),形成大量拉脚现象。
2、营养:河蟹每次蜕壳前都要先进行营养储备,很多养殖户认为前期吃小鱼因此只要补钙就行了,而忽略了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的加强,造成蜕壳无力。同时二壳以后许多人都还是两天喂一次,河蟹营养积累不够,导致拉脚频繁。
3、缺氧:今年拉脚现象严重的塘口,大部分呈现两种状态,一是水草长势旺盛,清澈见底;二是水体浑浊、透明度极低。这两种水质的共性就是藻类较少、晚上溶氧低。水草虽旺但前期水位浅,白天溶氧溢出,晚上耗氧剧烈,形成“氧债”,螃蟹在草中蜕壳,水草过密,一旦缺氧,蜕壳无力,形成拉脚现象。
4、应激:今年4、5月份阴雨天居多,天晴后温度一下子回升,加上水位浅,导致早晚、昼夜温差较大,河蟹应激反应重。同时水质过清、水草过密的塘口PH波多较大,易引起刺激而出现拉脚现象。
针对拉脚现象提出的几点建议:
1、饵料要天天喂,定期添加金维安+离子钙拌料,保证蜕壳期所需营养。
2、拉水草避开蜕壳期,在蜕壳前水草要及时疏通。
3、草旺水清的塘口拉完草后用藻乐肥+膏肥专家肥水,防止水体缺氧。
4、适时提高水位,及时肥水,缓解温差、PH变化过大。
老塘口要经常改底,缓解底部缺氧和毒素产生,使用卫底(2亩/袋)定期干撒。

河蟹吃料差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进入小满后,许多养殖户都反应最近河蟹吃料非常差,不管是投喂小鱼还是商品饲料、粗饲料,河蟹不怎么吃,草上、周围浅滩处及料台上大量剩饵,造成浪费、败坏水质。
其实这种情况经常发生,跟水质、天气及河蟹本身的代谢能力有关,河蟹属杂食性,光靠吃池底的腐殖质、螺蛳、水草等动植物就能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偶尔不上来吃料不必担心,但若长时间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
笔者通过调查走访,总结出以下几点常见原因:
1、螺蛳过多。清明时节螺蛳投得过多(600斤/亩以上),一方面导致水质难肥透明度极高,光照过强,河蟹天生惰性、惧强光,长时间伏于水底,活动量少,觅食行为减少;另一方面螺蛳前期繁殖导致中期底部大量螺蛳(特别是幼体,皮脆肉嫩,蟹喜食),相比于传统精粗饲料河蟹更爱吃螺蛳,出现不吃料的情况。
2、水温低。今年前期气温较低,持续时间长,河蟹新陈代谢能力差,蜕壳较同期稍晚,并且长时间在低温水体环境中,活动量大大减少,导致食欲不佳,吃食减少。
3、青苔过多。水草上及四周浅滩处大量青苔,导致饵料投下去后河蟹摄食不到,活动范围受限,体质差及规格小的河蟹进了青苔丛往往就出不来了。
4、水草过密。许多养殖户水草种植量过大、过密,导致饵料投不下去,大多投在上层水草上,河蟹有抱食习惯,需要遮蔽物,投喂于水体表层(上层水草)的饵料吃不到。
5、应激反应重。近期天气十分不稳定,冷热交替,加上前期水位浅,温差、PH波动大,导致河蟹应激反应重,将水搅浑,处于应激状态下的河蟹很少摄食。
6、水体及生理性缺氧。今年由于低温光照弱,水草活力不强,水质浑浊严重,缺氧现象较多。水中杂质、丝状藻等附着于河蟹腮部影响呼吸,同时大量残饵导致亚硝酸盐偏高,生理性缺氧。
7、肝脏病变。由于部分苗种质量差,温度低药残重及缺氧、营养不足等原因,导致二壳后部分河蟹肝脏开始病变,出现花肝、白肝,导致蜕壳不遂、拉脚现象频繁。肝脏出现病变的河蟹摄食量骤减,长期伏于水草下及底部不动,时间一长,必然伤亡。
针对吃食差的几点建议:
1、螺蛳分两次放,清明一次、芒种一次,每次投放量控制在300-400斤/亩左右。
2、保持水体肥度,缓解温差,维持溶氧。
3、草多草密要及时拉,疏通草路,但坂田及周围浅滩处要保持合理的水草量,方便摄食。
4、定期使用卫底,处理底部残饵,使用FS活力菌保持水质清爽不浑浊。
5、每个月使用金维安+肝舒康拌料内服2-3个疗程,每个疗程5天,修复肝脏,提高食欲。

母猪发情异常的原因分析 母猪断奶后发情异常的处理方法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有传染性疾病因素,也有非传染性因素。母猪的发情率决定着母猪的繁殖性能,对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引起母猪发情异常的原因主要包括初配过早、体况不适宜、饲养管理不到位、环境温度过高以及疾病因素等,在母猪的养殖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促进母猪正常发情排卵。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猪发情异常的原因分析母猪断奶后发情异常的处理方法。

1、母猪发情异常的原因分析

初配年龄过早。青年母猪进入初情期,虽然已达到了性成熟,生殖器官已具备正常的生殖机能,但是体成熟还未完全,此时不可正式的参与配种,如果青年母猪配种过早,不但会导致产仔数少、仔猪的初生重小、成活率低,还会影响青年母猪继续的生长发育和增重,导致其在成年后的个体要小于其他同龄母猪,使得繁殖性能下降,影响终身的繁殖力。

体况不适宜。母猪的体况对其在断奶后能否正常的发情排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母猪的体况过肥,体内沉积大量的脂肪,脂肪在卵巢上沉积会造成母猪卵泡发育异常,甚至停止发育而不能正常的发情和排卵;而母猪的体况过瘦,常表现为母猪在断奶后失重过多,主要是由于母猪在经历了一个泌乳期后,体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如果失重的比例在25%左右,并不会影响母猪断奶后的正常发情,但是如果母猪的营养供给不足,泌乳量大,哺乳仔猪数量多,就会导致其在断奶后的体重损失严重,造成身体异常的消瘦,使母猪断奶后发情配种明显的推迟。

饲养管理不到位。母猪的饲养管理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对母猪的用料不科学方面。因母猪在不同的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有所不同,有些养猪场不根据母猪实际的营养需求,用料不科学,如将生长育肥猪的饲料用来饲喂母猪,或者在断奶后仍然使用哺乳母猪料,如果长时间饲喂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季节凶素。母猪为多周期发情家畜,全年都可发情,但是不同季节的发情率不同,夏季炎热季节的发情率要明显的低于其他季节,这一点在初产母猪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另外,日前我国养殖场养殖的品种多为瘦肉型品种或者为二元杂交母猪,对高温的表现更为敏感,如果夏季环境温度高于29.4℃,就会干扰母猪的发情,使母猪的采食量和排卵数量降低,如果母猪持续的生活在高温环境下,甚至会停止发情。

疾病因素。由于对母猪日常的饲养管理不到位、产后的护理不到位等会导致母猪患多种疾病,尤其是当母猪患有生殖系统疾病时,如产道损伤、受到污染、胎衣不下或者恶露滞留,助产不合理、人工授精时消毒不彻底,或者是由于配种公猪的精液中含有炎性分泌物等都使母猪的生殖系统发生炎症,而患有生殖系统疾病,导致母猪的发情推迟,甚至不发情。

2、母猪断奶后发情异常的处理方法

正确掌握青牛母猪的初配期。青年母猪的初配年龄对于母猪一生的繁殖性能都影响较大,凶此要掌握正确的初配期。研究表明,我国培育的品种以及杂交青年母猪初配年龄不宜早于8周龄,体重不宜低于100kg,日前大多数养猪场都在青年母猪经过三个发情期后冉配种,一般一个发情期为18~21天,因此青年母猪最佳的配种时间为初情期后的2个月左有,即在第四个发情期参与配种。

采取科学的饲养方式。对母猪进行科学的饲养,采取“低妊娠,高泌乳”的饲养方式,保证母猪在泌乳期有最大的体况储备,而使其在断奶时不至于失重过多,对于体况较差的母猪则要加强饲养。哺乳期母猪的饲养还要根据母猪的泌乳量以及哺育仔数的数量来确定,以使母猪在整个哺乳期的失重控制在10kg以内。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凶母猪在配种前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母猪在发情期的排卵数和卵子的质量,凶此要加强母猪配种前的饲养管理,进行短期优饲。母猪在断奶后,配种前负担减轻,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此时食欲较为旺盛,采食量也较大,此时提供优质的饲料,保持营养的均衡可以促进母猪早发情,并多排卵,而且可以提高卵子的质量。

做好夏季的防暑降温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母猪的发情率,可采取滴水降温的方式,即在舍温升到33℃以上时,每隔2~3h喷水1次,但是在采用此法降温时,一定要结合良好的通风,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否则易导致舍内相对湿度过大,不但起不到降温的效果,反而对母猪不利。

做好疾病的预防T作。做好母猪的免疫接种工作,如会引起母猪发情排卵异常的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布氏杆菌病等疾病的免疫。母猪在分娩时要做好消毒,如果遇到难产要科学助产,人工授精时要做好消毒T作,加强母猪产后的护理工作。对于患有生殖器官疾病的母猪要及时的治疗。

当母猪ILIJ现发情排卵异常的现象后,面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催情。可以通过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者孕马血清,经生产实践表明,如果使用300万N500万IU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10~15mL孕马血清混合液肌注母猪,不但会促进母猪发情,还会提高母猪的产仔数。另外,还可以采取中草药催情的方式,如果发情异常的母猪经催情后效果仍不明显,则要将这类母猪及时的淘汰,以免影响群体的繁殖力。

引起发情不正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饲养管理因素
母猪过肥和过瘦,缺乏运动,光照,营养不良(蛋白不足或氨基酸不平衡,维生素矿物质不足等)。
后备母猪在第一胎哺乳过程中,出现了过度哺乳的现象,从而使母猪子宫恢复过程延长。
没有受到公猪的相应刺激,可用公猪追逐爬跨或调到离公猪圈近的圈舍,一般约有近一半的母猪在调栏后的10天左右出现发情症状。
年龄与胎次,母猪年龄大未达到绝情期,未老先衰,即出现不发情或发情期不明显。
初配体重,据观察,体重在120公斤~130公斤初配产仔数较高,断奶后乏情发生较少,断配间距小,此时断奶当日注射PMSG或PG—600,一般约有80%以上的猪在7天~8天内发情。
2、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对母猪的影响
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存在于玉米、麦类、高粱、稻谷中,主要危害猪的生殖系统。
临床症状:猪群发生F-2毒素中毒的临床症状随接触剂量和猪年龄不同而异。①玉米赤霉烯酮可引起初情期前的后备母猪阴道炎,分泌物增多,外阴红肿,出现假发情;早熟性乳房发育,乳腺肿大;黄体滞留、不发情。②断奶后母猪发情延迟,返情率上升,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或假怀孕现象;长期饲喂则引起卵巢萎缩、发情停止或发情周期延长。怀孕母猪出现胚胎早期死亡或胎儿畸形,引起流产、死胎、产仔数减少(产仔数可减少0.8头~1.5头),严重时直肠、阴道、子宫脱出。③哺乳母猪饲料采食量减少、泌乳量下降,仔猪断奶体重轻、不好养、抗病能力低。断奶后母猪发情延迟、配种率不理想,部分屡配不孕;受胎率可下降12%左右,母猪可用年限少。母猪卵泡变性,淘汰率偏高,使用年限缩减。
解决方法:母猪饲料长期添加高档脱霉剂,因为只有好的脱霉剂才能有效吸附霉菌毒素,并且不会对饲料中的维生素产生影响,从而不会出现由维生素缺乏引起的繁殖障碍。建议使用中威纽曼星,每吨饲料添加1公斤。
3、母猪内分泌异常
如卵巢囊肿、持久黄体时母猪也不发情。患有卵泡囊肿的病母猪多肥壮,发情周期紊乱。个别猪性欲亢进、频繁、不规则、长时间持续发情,达7天~10天(慕雄狂),这些猪外阴充血、肿胀,常流出大量透明黏液分泌物,但屡配不孕或个别受孕,但产仔多在7头以下。此病多数都是断奶猪,后备猪很少发生卵泡囊肿。一侧单个小囊肿也许不干扰发情周期,有的也可受孕,但是母猪排卵数以及胚胎存活率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黄体囊肿的病母猪临床表现为缺乏性欲,间隙或长期的不发情,容易误认为怀孕。
卵泡囊肿应用垂体促黄体素(LH):虽然此药是传统用药,但实践证明现在仍然是治疗卵泡囊肿的良药,应用LH100IU~200IU,肌肉注射2次~3次。LH可用绒毛膜促性腺素(HCG)代替,用药量为每头500IU~1000IU,肌肉注射2次~3次。LH或HCG可促进囊肿的卵泡黄体化,注射后14天注射氯前列烯醇钠,将敏感期间的黄体消除,可促使新一轮发情周期的开始。
黄体囊肿可用前列腺素(PGF2α)及其类似物:PGF2α对黄体有强烈的溶解作用,目前国内常见的PGF2α类似物有氯前列烯醇钠(PG-CI)和律胎素等。氯前列醇钠肌注为0.1毫克~0.2毫克/头,律胎素1头份。
4、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许多传染性疾病如猪瘟、阴性蓝耳、布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细小病毒病、支原体病、衣原体病、乙型脑炎、阴道滴虫病等均可造成流产、木乃伊、胎衣排出不全而导致断奶后长期不发情。
解决方法:定期给母猪做保健,预防疾病,可每吨饲料添加中威银翘散1000克、妙立素125克、威普健500克、中威聚能星500克,每月连用7天;对于已经出现发情不正常的猪群,可以按照每吨饲料添加雅博3000克、利呼宁1000克、中威聚能星500克,连用7天~10天,效果明显。
当然还有一些属于先天性因素:生殖道畸形,这种母猪的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有障碍且发育异常。这种母猪一般不会性成熟或不能正常发情;卵巢发育不全,小母猪长期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寄生虫病等易发生卵巢发育不全,从而导致不能分泌足够的激素而不能引起发情;两性畸形,从外观看上去像母猪,但实际上这种“母猪”具有公猪的性腺——睾丸,对这几种情况应及时淘汰。


猪病难治的原因分析及正确处理方法


摘要: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市场上对于猪肉及其相关制品的需求量也逐年上升,所以在实际生产中,猪只的饲养量越来越大,饲养过程中随之会产生许多不良的饲养方式,导致猪群疾病的频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直接影响饲养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饲养者应该了解猪只的正确饲养,并且掌握猪病的相关治疗方法。现主要阐述目前猪群发生疾病难于治疗的原因,并且介绍正确的饲养与处理方法,以期减少损失。

目前,猪场中疾病不断的发生,甚至是暴发的情况多见,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而且难度逐渐增大,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当前养猪业面临的较大难题,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饲养者的不当处理,所以生产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恰当的方法处理疾病。

1照搬国外的饲养模式

目前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模式大多没有进行过太多的选择,而是直接从国外照搬的饲养模式和方法,生产中大多会参考国外优良品种的选育模式,单纯并且过分的追求猪只的瘦肉率,而并没有重视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猪只的体质状况对瘦肉率的影响,所以导致目前猪只的瘦肉率的确越来越高,也同样导致猪只对营养的要求更高,对于粗饲越来越不耐受,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体质逐渐变差,在很短的时间内饲养者单纯的采用药物对猪只进行催肥得到的结果也只是假象而已,一旦遇到疾病的侵袭,就会彻底暴露体质差的根本。所以应该根据情况采取适合自场的饲养方式和用药方法,以期获得真实可靠的经济效益,保证猪场长久稳定健康的发展。

2.矿物质元素的添加不当

许多饲养者为使猪只的皮红毛亮,随意的将阿散酸等有毒的砷制剂添加在饲料中,但是从促进猪只生长的方面看,在饲料中添加任何剂量的砷制剂都没有什么正面的效果,只是一些饲养者单纯的为了迎合消费者追求眼观效果,而从主观上误导了消费者的意图。除此之外,饲料中添加了高比例的铜,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会促进仔猪的生长,而且效果立竿见影,但是正因为这种效果,会导致大多的饲养者为追求片面的效果,却完全忽视了社会利益,如果铜过量的添加,不仅导致猪只肝脏难以承受对铜过分的分解,还会导致毒素的不断蓄积。而对于腹泻的仔猪,在饲料中添加高锌可见明显的缓解效果,但是砷的毒素、高铜、高锌等矿物质元素,甚至一些非法添加剂损伤本不堪重负的肝脏的解毒能力,还会逐渐削弱肾脏的排毒能力,最终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肝肾慢性损伤和不可逆转。

3过度添加抗生素

市场中的一些高档乳猪料中通常会添加大量的抗生素,以缓解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腹泻情况,更有甚者会在饲料中违规的添加常规的治疗药物,这么操作的结果就是大大的降低猪只免疫力。导致在临床生产中根本不能通过注射疫苗而得到相应的免疫效果,更加严重的结果就是给猪只接种何种疫苗就会发生何种疫病。此外,饲料中过分的添加药物,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增强,造成猪只发病后很难治疗。

4给予过多的高蛋白

目前,很多的饲养者一味单纯的追求饲料的高蛋白和仔猪快速的生长。所以许多的饲料厂家都在这种激烈的竞争过程中推出高档的仔猪饲料,也就是饲料中的蛋白添加高比例,但是却忽略了高蛋白的摄入对肝脏造成了过分的压力,完全超出其具有的分解能力,无形中给肝脏、消化系统造成过分的压力,也造成不必要的饲料浪费,仔猪时期对肝脏的损伤使猪成年后生长减缓,料肉比不合理,浪费更加严重而使人不易发现。

5用抗生素对猪群进行保健

自国内养殖业发展起来后,国外制药厂看到了这一广阔市场,纷纷推出一些用抗生素保健措施,国内一些兽药厂也效仿,本来用于治病的抗生素变成了猪场保健产品,正是这种误导,钱花得越来越多,效果却越来越差,疾病反而越来越难治,耐药菌群逐渐增多。此外,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同样使猪的免疫力下降,这也是高热病几年来频发的原因所在。

6正确的解决方法

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必须依靠于生物技术,以新的技术取代老套的所谓的先进技术成果,以更优异的生物产品保证猪只有良好的生长速度和拥有健康的体质以应付复杂的养殖环境。

活性乳酸菌发酵保健型添加剂,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重大突破,必将对养殖业产生深远影响。将引领了养殖业向绿色、安全、高效的发展方向,猪场使用活性乳酸菌发酵微生态制剂保健,猪群的整体免疫能力得到提高,成活率、饲料利用率得到提高,养殖环境得到改善。从应用情况来看,活性乳酸菌发酵微生态制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活性乳酸菌发酵中药微生态制剂是饲料添加剂技术变革中的先锋,必将带动整个微生态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必将推动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养殖场带来更高的收益。

温室甲鱼采食量不多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1、基本情况:
杭州临平沈华良是温室甲鱼养殖户,拥有2个温室大棚,2013年6月8-13日陆续放入3万只杂交鳖小苗,6月10日开始投喂天邦甲鱼全熟化颗粒料。养殖前45天,甲鱼生长良好,1万甲鱼每天吃料15.5斤,水体清瘦,水质指标:pH7.4、氨氮2.0mg/L、亚硝酸盐0.05mg/L,水温32℃。当时给他的建议:用EM菌加糖拌料投喂,用爱水5302、糖、EM菌进行肥水。但是沈老板根据往年养殖经验,在甲鱼吃料、生长均很好的情况下,拒绝了我们的调水方案。养殖61天时,我到沈老板甲鱼场如期进行技术服务,沈老板反应有近半个月没有加料,而且偶尔还有部分水池剩料。
2、技术服务过程:
8月13日,我们进行技术服务,对其养殖情况进行调查,投喂次数:3次(以前2次,刚刚变为三次);增氧:两个棚0.75千瓦/时,3次/天,8小时左右;水温:33℃;水质指标:pH7.4、氨氮:大于10mg/L、亚硝酸盐0mg/L;最近没有吃药,也未进行水体消毒,只在饲料中拌入多维等营养品;有3个水池甲鱼个别死亡。
原因分析:
1)气泵气压太小,增氧不充足,部分水池甚至无法泛起水花,导致水体含氧量下降,水体中有益菌无法生长、繁殖,这样甲鱼粪便和部分少量剩料无法获得充分的分解,水体中氨氮积累;
2)水温高于32℃,甲鱼吃料会大受影响;
3)水体中物质不平衡,随着甲鱼吃料增加,投入水体中的氮也在增加,而水体中并没有额外补充碳源,有益菌无法正常生长、繁殖,会导致氨氮积累;
4)水体有益菌未有及时补充,无法形成优势菌,不能对氨氮等物质进行及时转化。
3、处理方式:
1)拌料投喂:1kg饲料中拌入5-10gEM菌(拌料王)和20g糖(葡萄糖或红糖)、75g水;
2)肥水:用爱水(5302)40ppm+葡萄糖80ppm+EM原露40ppm,7天后减半补充一次。
4、结果:

河蟹第四次蜕壳期间及蜕壳后的养殖管理技术



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河蟹成蟹养殖将进入第四次蜕壳过程。就对成蟹养殖而言,河蟹第四次蜕壳只要管理措施得当,一般不会出现较大伤亡。但是,这一阶段已进入梅雨季节,临近盛夏高温季节,河蟹养殖管理具有要求高、难度大的特点,不能有丝毫松懈麻痹思想,必须一着不让抓好这一阶段的养殖管理。
一、环境的营造
蟹池中旱期布局的各类水草均处于生长旺盛期,应做好水草的养护工作,板田上水草长势不好的池塘应在水草区域适度施肥,水草不足的区域要及时补种或移植,争取做到池塘中水草疏密相间,合理布局,池塘生态环境良好。围网种植轮叶黑藻的池塘,应视水草生长情况决定围网撤除,大部分围网撤除时间在6月中旬-下旬;环沟深处的伊乐藻应进行部分清除与移栽,防止高温季节因水草腐烂而败坏水质从而引发疾病。在清除伊乐藻过程中,应做到少量多次,边改底边清除,防止池塘底层有毒的害物质泛池败水。对尚未补放螺丝的池塘,可在蜕壳后投放一批优质活螺丝,投放量视螺丝存塘量而定,普遍可投每亩300斤左右。
二、饵料的投喂
进入6月份河蟹摄食量已较大,第四次蜕壳以后食量将增加,应及时调整投饵量,日投喂量一般应控制在其存塘量的8﹪-12﹪,饵料的投喂重点以小鱼为主,日投喂小鱼每亩达3斤左右,并搭配适量的颗粒饲料、小麦、豆粕、玉米、黄豆、蚕豆等,动物性饲料所占比例应不低于60﹪。
三、水质的管理
河蟹养殖池塘水质应保持鲜、活、嫩、爽,池塘水位一般要求达到较高水位,在蜕壳前可泼洒一次生石灰进行调节水质,生石灰用量不宜过高,要求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0斤左右,适度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含量。由于气温较高,河蟹活动量增加,可能由于投喂量不足、水质调节不好、水体活动空间小、杀菌消毒不到位等因素造成池水浑浊,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如调整饵料、品种,调节水质、增加水位,杀菌消毒、使用微生物制剂等相应措施,保持池塘水质清爽,水质清瘦的池塘应应考虑适度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50公分左右,有利于河蟹的的健康生长。
四、病害的防治
现在正处于梅雨季节,天气变化无常,气压低、湿度大、光照少,伊乐藻、苦草顶端出水水部分易腐烂,致病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质分解不彻底,产生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当前是河蟹病害防治的关键时刻,应结合养殖过程中饵料投喂、水质调控、水体生态环境营造等开展防治工作。在第四次蜕壳以后要进行1次杀菌消毒,特别是在第三次蜕壳以后这项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尤为重要。现在也是微生物制剂应用效果较好的时期,可广泛使用、定期使用,一般7-10天左右用一次,既可调节水质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河蟹上岸不下水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到了7、8月份,河蟹养殖池塘经常会出现河蟹上岸不下水症状,尤其是梅雨过后以及连续闷热天气,河蟹大量上草上岸,时间一长就会引起部分伤亡,表现为活动乏力,岸边吐白沫,不吃食、易受惊吓等。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导致:
1.缺氧。
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恶化严重,耗氧因子增多,水体自净能力差,导致水体严重缺氧,河蟹上岸。
2.底质恶化。
池塘底质积累大量腐败物质,没有及时改底,导致底质发酸发热,河蟹待不住而大量上岸。
3.毒素偏高。
长时间不改底调水导致底部积累的氨氮、亚盐等毒素偏高,尤其是梅雨过后很容易短时间内浓度升高,造成河蟹不适,此类河蟹上岸后有部分直接死亡。
4.应激加重。
恶劣天气来临后表现的应激反应,同时过量的刺激性药物使用也会导致河蟹上岸上草,一般换掉部分水及时解毒后,症状会有所缓解。
5.寄生虫。
在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很容易滋生大量寄生虫,尤其是到了养殖中后期,大量寄生虫附着于河蟹鳃部,导致其呼吸困难,上岸上草,时间一长就发展为黑鳃、烂鳃,同时身体上附着的寄生虫也会引起河蟹不适,使得其活动量增大,导致水混。
防治方法:
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抓好两点,即“改善环境、增强体质”。
对于河蟹经常上岸的塘口,建议高温季节要定期换水(3-5天一次),然后使用卫底改底,遇恶劣天气提前使用3倍解毒应激精华液,同时辅以金维安+离子钙拌料内服,增强河蟹体抗力。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41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