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白鹅

品种名称黑龙江白鹅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肉蛋兼用型品种。黑龙江省各地农村均有饲养。

外貌特征:体型较大,体躯呈长方形。头大小中等,额肉瘤为标准橘红色,圆形,向上突出。有的颌下有垂皮。颈粗而长。胸宽,臀宽,腹部下垂较大。全身羽毛白色。胫粗而直立,蹼平宽,胫、蹼橘红色。公鹅体型比母鹅大一些,前额肉瘤也较大,姿态雄威,叫声高昂、宏亮。m.yZ023.COm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6日龄91克;11日龄179克;60日龄2480克;成年公鹅4690克,母鹅3770克。未经育肥的成年鹅,公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3.33%,母鹅78.67%;公鹅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1.11%,母鹅70.67%。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鹅平均开产日龄255天。平均年产蛋80枚,平均蛋重132克,高者达152克。公母鹅配种比例1:(6-7)。平均种蛋受精率90%,平均受精蛋孵化率94%。公鹅利用年限3-4年,母鹅4-5年。

相关推荐

黑龙江麻鸭


黑龙江麻鸭(公)

黑龙江麻鸭(母)

【品种名称】 黑龙江麻鸭
【来源】 地方
【信息来源】 黑龙江省家畜家禽品种志
【中心产区】 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嫩江、合江等地区及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市
【主要分布区】 黑龙江全省农林和城市郊区  
【生态适应性】 具有抗寒、耐粗饲
【抗病能力】 抗病力强
【填报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采集日期】 01/01/1982
【群体总数(万只)】 20.0000  
【濒危依据及说明】
体型较大,呈长方形。虹彩为土褐色。喙、胫和蹼均为黄色和带有黑斑。公鸭性成熟前为麻褐色。性成熟后头,颈黑色带翠绿色光泽,颈部有白色颈环,肩、胸为褐红色 ,成为鱼鳞状深浅不同的褐红色花纹。下腹部为白色。翼羽为黑褐色,有9根翠绿色境羽。尾黑色,中央有24根向上卷曲的性羽。母鸭全身羽毛为麻褐色,即深褐色或浅褐色带有黑斑。部分眼上方有白毛,形成白眉毛,少数颈部有白色颈环。颈羽呈紫蓝色光泽。


【体貌概述】 体型较小,呈长方形。
【体型】 公鸭颈黑色带翠绿色光泽,颈部有白色颈环,肩、胸为褐红色 ,成为鱼鳞状深浅不同的褐红色花纹。下腹部为白色。翼羽为黑褐色。母鸭全身羽毛为麻褐色,即深褐色或浅褐色带有黑斑,少数颈部有白色颈环。
【头型】 虹彩为红褐色,喙为黄色换带有黑斑
【胫趾爪蹼特征】 胫、蹼为黄色或带有黑斑。
【体斜长(公)(cm)】 19.4
【胸宽(公)(cm)】 8.5
【胸深(公)(cm)】 7.7
【胫长(公)(cm)】 7.4
【半潜水长(公)(cm)】 46.7
【体重(公)(g)】 1740.00
【体斜长(母)(cm)】 18.7
【胸宽(母)(cm)】 8.1
【胸深(母)(cm)】 7.4
【胫长(母)(cm)】 7.1
【半潜水长(母)(cm)】 43.2
【体重(母)(g)】 1620.00
【性成熟日龄(公)(天)】  
【性成熟日龄(母)(天)】 285
【种蛋受精率(%)】 90.0
【受精蛋孵化率(%)】 70.0
【雏鸡一月成活率(%)】 98.0
【日龄60体重(母)(g)】 1100.0
【日龄90体重(母)(g)】 1450.0
【平均年产蛋数(个)】 70
【平均蛋重(g)】 70.0
【蛋壳颜色】 蛋壳为绿色  
【饲养类型】 散养
【管理容易否】 易管理
【品种评价及开发利用】 具有抗寒、耐粗饲、容易管理、抗病力强等特点。

黑龙江茴鱼


[学名]: 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i
[资源名称]: 黑龙江茴鱼
[外文名]: grayling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口端位,上下颌等长,具细齿。眼较大,背鳍基部延长,呈旗状,具脂鳍,尾鳍深叉状。体色为紫灰色,体侧具许多黑褐色小斑点;生殖期体侧有许多大红色斑点,背鳍有2~4条赤褐色的纹带。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黑龙江  [原产地区]:黑龙江水系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60  
[地理分布]:分布于北纬45以北水域。我国仅有1种3亚种,分布于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的上游支流和溪流中。属黑龙江水系的特有种,以嫩江上游数量为最多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涧溪流的水草丰盛的急流河川中。冬季在深水处越冬。

黑龙江普通鮈


中文名称黑龙江普通鮈

拉丁名称Gobio gobio cynocephalus Dybowski

英文名称Siberian gudeon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鮈属

拉丁属名Gobio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黑龙江水系。

形态特征
背鳍Ⅲ 7,臀鳍Ⅱ-Ⅲ 5-6(一般Ⅱ 6)。侧线鳞43-48,平均45.2个。

头长为体长的22%-27%,平均为24.6%;眼径为体长的5%-8%,平均为6.0%;吻长为体长的8%-13%,平均为10.1%;眼后距为体长的8%-11%,平均为9.8%;吻宽为体长的4%-8%,平均为6.1%,须长为体长的6%-12%,平均为8.5%;最大体高为体长的15%-21%,平均为18.0%;最小体高为体长的7%-10%,平均为8.3%;尾柄长为体长的18%-24%,平均为21.3%;吻至背鳍长为体长的43%-50%,平均为46.6%;背鳍基底长为体长的11%-16%,平均为12.5%;背鳍高为体长的18%-25%,平均为21.4%;臀鳍基底长为体长的6%-10%,平均为7.7%;臀鳍高为体长的13%-20%,平均为15.9;胸鳍长为体长的18%-23%,平均20.2%;腹鳍长为体长的14%-19%,平均16.7%;前腹长为体长的20%-29%,平均24.8%;腹鳍前外缘至肛门长为体长的12%-18%,平均15.0%;腹鳍后缘至肛门长为体长的8%-13%,平均10.7%;臀鳍基部至肛门长为体长的7%-13%,平均9.2%。体侧的斑点8-11个,平均9个。

生活习性
喜爱生活于河道中,一般生活在水流相当缓慢的地方,食底栖无脊椎动物。

淡水生。

繁殖习性
普通鮈在黑龙江于2+-3+龄性成熟,当时长约8厘米。一般在河道中产卵,似乎也在砾石和沙质底上产卵。

黑龙江马口鱼


中文名称黑龙江马口鱼

拉丁名称Opsariichthys uncirostris amurensis Berg

英文名称piscivorous chub,triplelip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马口鱼属

拉丁属名Opsariichthys Bleeker,1863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辽河水系、内蒙古、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等支流,嫩江中上游数量也很多。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9,侧线鳞47-50,鳃耙10-13,下咽齿三行,124-442(144-541;135-441)。

头长为体长的26%-28.2%,体高为体长的20.8%-23%,尾辆长为体长的18.4%-20.1%,尾柄高为体长的9.7%-10.4%,吻长为头长的35.7%-38%,眼径为头长的15%-19%。

体侧扁,头部较大,头长大于体高。吻钝,口裂大,延至眼的后缘,下颌突出,倾斜向前,前端有突起,与下颌凹部吻合,形如马嘴,所以称为马口鱼。眼小,侧上位。下咽齿呈钩状。鳞大。背鳍与腹鳍相对。胸鳍尖状,不达腹鳍,臀鳍条显著伸长,雄鱼尤为长大,形成雌雄鱼间的区别。

腹腔膜银白色,鳔二室,前室短,后室长而失。

背部灰绿色,体例和腹部银白,体侧有垂直的条纹。背鳍和尾鳍灰白色,其余鳍略带浅黄色。在产卵期间,雄鱼的体例条纹明显加深,臀鳍淡红色。头部和胸鳍、臀鳍条上有珠星。

生活习性
黑龙江马口鱼喜栖息于水温较低的流水中,居于水的上层,一般不进入湖泊中,在山谷水库能大量繁殖生长。

黑龙江马口鱼为肉食性鱼类。在仔鱼阶段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也吃食水生甲壳类。成鱼以它种幼鱼为主,往往也食昆虫。被食鱼类多为鮈亚科鱼。

淡水生。

繁殖习性
黑龙江马口鱼的性成熟需三年。产卵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产漂浮性卵。

黑龙江鳑鮍


中文名称 黑龙江鳑鮍
拉丁名称 Rhodeus sericeus(Pallas)
地方名称 胡芦子
中文门名 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鲤形目
拉丁目名 Cypriniformes
中文科名 鲤科
拉丁科名 Cyprinidae
中文属名 鳑鮍属
拉丁属名 Rhodeus Agassiz,1835
分布类别 淡水
形态特征 背鳍条II―8~11;臀鳍条II-8~10。侧线不完全,侧线鳞5~7,纵裂鳞34~40。下咽齿一行,5-5,齿面平滑无锯齿。鳃耙9~13。
体长为体高的2.5~3.2(2.8)倍,为头长的3.8~4.8(4.2)倍,为尾柄长的4.4~6.1(5.3)倍。头长为吻长的2.7~3.5(3.0)倍,为眼径的3.0~4.3(3.4)倍,为眼间距的2.1~2.6(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4~2.2(1.7)倍。

体极侧扁,体高而短,外形呈扁叶状的长椭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略比上颌短,无须。背鳍和臀鳍不具硬棘。侧线不完全,仅在头后有5~7枚侧线鳞。背鳍起点距吻端近于或稍大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在背鳍起点相对位置的前下方,臀鳍起点在背鳍第五和第六根鳍条下方,尾鳍叉形。

背部深灰色或呈绿灰色,体侧呈紫青色,近腹部为银白色,近腹缘略带红色。眼球上缘红色。尾柄中线上有一段黑色纵纹,向前伸延到背鳍起点下方。背鳍、尾鳍与背部颜色相似。臀鳍和偶鳍除繁殖期外略带黄色。虹膜银白色。幼鱼背鳍前部有一大的黑斑点。

繁殖季节雄鱼婚姻色十分鲜艳,体侧呈青紫色。


生活习性 喜欢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库的静水区。

黑龙江中杜父鱼


中文名称黑龙江中杜父鱼

拉丁名称Mesocottus haitej (Dybowski, 1869)

英文名称Amur sculpin

异名鲤鱼舅舅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杜父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Cottoidei

中文科名杜父鱼科

拉丁科名Cottidae

中文属名中杜父鱼属

拉丁属名Mesocottus Graclanov,190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我国东北黑龙江、松花江、鸭绿江,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体长5-17厘米测定:背鳍Ⅷ-Ⅸ、12-15,臀鳍11-13。

头长为体长的33%-43%,体高为体长的16%-25%,吻长为体长的10%-16%,眼径为体长的3.5%-6.5%,尾柄长为体长的12%-19%,尾柄高为体长的4%-6.5%。

体呈锥形,头部扁平而大,尾柄较细。口端位,口裂大,上、下颌和锄骨生有绒毛状锐齿。眼顶位,眼间隔较窄。前。鳃盖骨后缘有四个刺状突起物。鱼体表皮除腹部外,均密布小刺。背鳍两个,胸鳍较大。腹鳍小,胸位。臀鳍大,尾鳍扇圆形。

鱼体黄褐色,腹部较淡,在侧线上方有三块黑斑,尾鳍上有小黑点,其他鳍灰白色。

生活习性
黑龙江杜父鱼是生活在江道中耐寒的底层鱼类。夏季进入山涧支流。食性以水生昆虫为主。

淡水生。

繁殖习性
产卵期较早,为5月份。怀卵量3 000粒左右。

黑龙江:森林野猪“跑出”林区致富新路


“哎…哎…哎……”“梆!梆!梆!”,在伊春市南岔林业局柳树经营所的一片林地里,董振友一边呼喊着号子、一边使劲敲打着饲料桶,两种声音在茫茫森林里还未散尽,毛色黝黑的山野猪就已经三五成群地奔向董振友,它们知道这是喂食的信号。董振友看着眼前的山野猪打心眼里高兴,因为这些牲口让自己的账本越来越厚、钱包越来越鼓。

51岁的董振友曾经是柳树经营所的一名林业职工,2007年他承包了一片林地开始养殖山野猪,最开始的时候养了30头,经过几年的发展,董振友的山野猪数量已经达到760头,自己不仅成立了公司,还为猪肉注册了品牌。北京、石家庄、秦皇岛和哈尔滨都有董振友的猪肉专营店,近三年他靠销售山野猪获得了平均100万元的纯年利润,现在董振友以企业法人的身份雇了9名林业职工帮忙经营公司,自己则忙着在全国各地开拓市场。

董振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山野猪喂养成本非常低,除了每天喂两顿用盐泡过的苞米粒子,其他的时间均在野外采食,猪产仔也都是在野外,山野猪体质好于家猪,一般给它们打一次猪瘟疫苗就不用管了。”

经营所为了培植养殖业,让董振友无偿使用2.2万亩林地,刨除必需的养殖成本,一头猪最少能赚2000元纯利。董振友养的山野猪为野猪与民猪的杂交品种,与家猪相比,胆固醇低一些,口感也好一些。

提到养山野猪的初衷,董振友告诉记者,自己完全是“被逼出来的”。2004年开始小兴安岭林区因过度采伐逐年减产,那时候董振友与同是林业职工的爱人一年赚不上1万元的工资,随着20世纪90年代大批林业工人下岗失业,董振友与爱人在两年内相继选择买断工龄,抽身闯市场。

“刚下岗的时候我跟媳妇很迷茫,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啥,我尝试养过鸡鸭、养过牛羊,都不赚钱。最后才确定养山野猪,最开始的时候一年赚10万,一直到现在的100万。现在看来扔掉斧头锯不是坏事,关键要转变思想观念。”董振友说。

除了董振友,柳树经营所其他职工群众也没闲着,有搞食用菌种植的,有养蜂的,有种植反季蔬菜、西瓜、香瓜等高附加值的作物的,有种植北药“返魂草”的……柳树经营所所长陈敬宇说:“自伊春市从2000年开始逐步停伐以来,经营所开始调整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根据我们的林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经营所已经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柳树经营所只是伊春市转型的一个缩影。伊春市停伐后扎实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2014年新增蓝莓等小浆果种植面积1万亩、红松坚果林7200亩,改培药材32万亩,食用菌5.8亿袋,“森林猪”存栏达到6.2万头。

黑龙江籽鹅的品种特性及保种技术


籽鹅原产地东北松辽平原,是我国优良的地方鹅品种之一,因其突出的产蛋性能而得名。黑龙江籽鹅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体型小、产蛋量高、早期产肉性能佳、抗寒能力强、性成熟早等优点,是在黑龙江省特有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地方品种。通过对籽鹅品种资源的保护,可保持籽鹅较高的生产性能。现介绍了籽鹅的品种特性和保种技术。

1、黑龙江籽鹅的现状

黑龙江籽鹅是优良的地方蛋用鹅品种,因其较高的产蛋性能而得名,原产自黑龙江的绥化市和松花江地区,主产区为肇东、肇源、肇州。籽鹅在黑龙江省特有的自然环境下已形成了性能较为稳定的种源群体,具用很高的繁殖性能,是我国重要的鹅种之一。但是目前对于籽鹅的保种工作开展的较少,缺乏系统的选育和性能测定,使得籽鹅的生产性能降低。另外,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籽鹅长期无组织的选育,公鹅的饲养量少,而使母鹅与其他鹅种杂交,造成品种混杂,出现产蛋量下降,籽鹅的数量减少等情况,如果长期按此现状发展下去,会有品种覆灭的可能,因此对籽鹅的提纯复壮,进行品种的保护非常重要。同时要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籽鹅的生产性能。

2、黑龙江籽鹅的品种特性

籽鹅的体型小而紧凑,略呈长圆形,劲细长,头上肉瘤小,头顶有缨,颈细长,胸部丰满向前突出,全身羽毛为白色,尾部短平,尾羽上翘。虹彩为蓝灰色,皮肤为黄色,喙、胫、蹼为橙黄色。籽鹅适应性较强,具有抗寒能力和抗粗放的特点,饲料的利用率较高。籽鹅早期的生长速度快,产蛋量高,肉质好,因此其早期的产肉性能较好,仔鹅性成熟较早,一般在6月龄开产,每年产蛋量可高达80-100枚,平均蛋重为131g。在较为寒冷的季节仍然可保持较高的产蛋性能,有的在换羽期仍可产蛋。籽鹅无就巢性,靠人工孵化,公鹅的利用年限一般为3~4年、母鹅为4-5年。

3、黑龙江籽鹅的保种技术措施

种鹅的选择。在籽鹅的中心产区选择多个血缘,要符合籽鹅的外貌和体型标准,羽毛和体形都要具备该品种的特征。种鹅必须发育正常,且健康无病。在选择公鹅时要重点选择体格健壮,雄性特征强的个体公鹅,以提高品种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产肉性能、种蛋的授精率以及孵化率。在选择母鹅时要重点选择骨盆和腹部较宽的个体,以提高品种繁殖性能。无论是选择公鹅还是母鹅都要选择精神状态良好,姿态平稳,羽毛光亮,无病无残,性征明显的个体。保种工作要采取家系保种,要按记录记载进行选择,留为种用的籽鹅要有详细的个体和家系记录,并且要根据记录选择优良的个体。在选种时要分阶段进行,因籽鹅的不同阶段其外貌和记录体重不同,要按照外貌和记录进行综合的的选择。

做好选配工作。实施家系配种,保种场对核心群进行饲养、繁殖和选育,将繁殖的仔鹅作为生产群体,每年都要从生产群体中选择后备种鹅,以更新核心群。各家系都要留种,以保证籽鹅的血缘不被缩小,每年每个核心群要选留30个家系后代,达到保种家系数目不变。还要建立合格的选配制度,降低近交率,可使用各家系间公母鹅轮回配种的方法。

人工孵化。因籽鹅无就巢性,完全依靠人工孵化,将收集的种蛋在孵化器内进行分区孵化和落盘,将同一母鹅所产的种蛋放在同一区域内,以便于出雏后及时的配上个体翅号,以明确血缘。在孵化前要做好种蛋的选择工作,种蛋在收集后要进行1次初选,将破壳蛋、沙壳蛋、畸形蛋挑出。选择好的种蛋要进行熏蒸消毒后才可入库存放。在入孵前再进行1次选择,可用照蛋器检查,以剔除不合格的种蛋。然后放入孵化机进行孵化。在孵化时要控制好孵化的温度、湿度,做好通风换气工作。在孵化的过程中要适时的翻蛋。

仔鹅培育。将配带有翅号的雏鹅按要求放在保种区内进行放牧饲养,以防止籽鹅固有的耐粗放性和抗逆性因在保种场优越的饲养环境下而发生退化。待饲养到一定阶段后再进行回收饲养。

种鹅的饲养。留种时仍要以家系选择的方法为主,并从亲本家系中产蛋量高的群体中选留下一代的种鹅。下一代的后备种鹅在选种时也是在外貌和体型要符合标准的前提下留种。为了加快选育的进度,应该从仔鹅中选择下一世代的后备种鹅,因后备种鹅无产蛋成绩,因此,在早期选种时要依据亲本的生产成绩来估算育种值。

做好疫病的防治工作。种鹅要按照免疫程度进行科学的免疫接种,同时还要实施科学的消毒制度,严格的进行消毒。要建立封闭、隔离的场来进行育种和保种的工作,工作人员进出时均要消毒,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在饲养种鹅和商品鹅时都要严格的执行无公害的养殖规程,建立各项生产记录,为科学保种提供依据。

籽鹅的品种特性
一、外貌特征
籽鹅体型较小,紧凑,略呈长圆形,头上额包较小,颌下垂皮(烟袋)较小,颈细长,背平直,胸部丰满略向前突出,腹部一般不下垂。羽毛白色,多数头顶有缨状头髻,颈羽平滑而不卷曲,尾部短而平,尾羽上翘。眼虹彩为灰色,喙、胫及蹼皆为橙黄色。
二、生长发育
籽鹅出生公雏重70.53±6.89g,母雏重70.83±7.13g。4周龄公鹅重949.53±221.04g,母鹅重864.92±193.32g。12周龄公鹅重2859.64±502.11g,母鹅重2658.17±466.26g。16周龄公鹅重3775.40±374.77g,母鹅重3081.50±442.48g。300日龄龄公鹅重4.31±0.43kg,母鹅重3.48±0.59kg。籽鹅羽毛生长较快,出生后20日龄左右长出尾羽,60日龄左右全身羽毛长全。
三、繁殖性能
籽鹅成熟早,无就巢性。公、母配种比例1∶5~7。春季受精率高,夏季下降。种蛋受精率85%~90%,受精蛋孵化率78%~83%。
四、产蛋性能
开产日龄是180天。年平均产蛋量为100枚左右,多者可达180枚。蛋重在94.8~154.4g之间,平均蛋重(123.3±9.5)g;蛋形指数在1.63~1.24之间,平均蛋形指数1.45±0.05。蛋壳为白色,蛋壳厚度0.574±5.13mm。蛋黄色泽7.5±0.67,哈氏单位74.55±8.68,蛋黄比率33.425%。
五、产肉性能
13周龄公鹅半净膛率75.89%,母鹅76.95%;公鹅全净膛率67.68%,母鹅66.09%。300日龄公鹅半净膛率79.0%,母鹅79.1%;公鹅全净膛率70.9%,母鹅70.8%。
六、产绒性能
16周龄公鹅产绒50.69±11.16g,产绒率35.89%;母鹅产绒41.64±6.58g,产绒率36.39%。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07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