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的病原特点 山羊痘的主要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痘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山羊痘属于山羊常见的热性传染性疾病,并且具有接触性,会给饲养者造成损失。在山羊养殖过程中,需要对山羊痘进行认识,了解相关的防治措施。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山羊痘的病原特点山羊痘的主要症状及预防、治疗方法。

1、病原特点

山羊痘病毒为山羊痘病毒属的一种病毒,和绵羊痘毒十分相似。在自然条件下,山羊痘通常对同群饲养的绵羊也不感染,对其他家畜更无致病性,只在个别山羊群中流行。其他诸如发病季节、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和绵羊痘相同。

2、主要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为2~5天,轻症病例皮肤上散在稀少的痘疹,痘疹一般经过水疱一化脓一结痂过程,之后缓慢变成硬的结节,俗称“石痘”。随后痘疹消失,不留痕迹。山羊羔往往集中在口腔、舌黏膜及鼻腔发生病变,常继发脓性感染和坏死杆菌病。根据病程和症状能进行诊断,该病一般预后良好,病愈的山羊将产生较强的免疫力,且伴随终生。但该病应注意与传染性脓疱相鉴别。

3、预防

抓好秋膘,特别是冬春季适当补饲,冬季注意防寒。对发生过羊痘疫区或受羊痘疫区威胁的羊群,应每年在流行季节来临之前,应用山羊痘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注射4~6天即可产生有效的免疫力,免疫期1年。对圈舍、用具及一切被污染的场所用2%福尔马林溶液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对已发病的羊群立即隔离。注意消毒防疫措施,防止扩散病毒。病死羊的尸体应作烧毁处理(现已不建议深埋),严禁剥皮利用,羊粪需经过发酵消毒后使用。

4、治疗

该病尚无特效药治疗,主要进行对症治疗。

西兽药疗法。①对于眼结膜病患,可用0.5%鞣酸溶液或1%硫酸锌溶液治疗。②对于皮肤痘疮,用2%来苏儿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干燥后涂抹碘酊、碘甘油、紫药水等。③康复羊血清有一定防治作用。预防量,羔羊每2.5~5mL,成年羊每只5~10mL,严重时可以进行对症治疗(如强心等),以及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的使用,防止并发感染。

中草药处方。中兽医认为,羊痘是由湿热毒气引起的一种疫病,治宜解表祛邪、清热解毒、发表和里,内清五脏六腑之湿,外解肌肉皮毛之毒。①升麻葛根汤:升麻20g、葛根20g,苍术15g、赤芍15g、生甘草15g,煎汤灌服,1剂/d,连服3天。瘤胃运动弛缓、食欲不振者,加山楂、麦芽、枳壳、鸡内金各15g;咳嗽气喘者,加前胡、桔梗、杏仁、苏叶、桑皮各15g;大便干硬、小便短赤、结膜红肿者,加大黄20g。在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饮水中加绿豆汤以除热祛暑;饲喂全价饲料,保证全价营养。②连翘、银花、板蓝根各10g,白芷4g,牛蒡子、射干、陈皮、桔梗、甘草、荆芥、防风、葛根、升麻、生地、元参、当归各5g(以上为1只羊剂量),1剂/d,水煎分2次灌服,连服3~4剂。对唇结痂的患羊,用碘甘油或紫药水涂抹患部;对于头部肿胀者,配合肌注板蓝根注射液或银黄注射液,每只4~6mL/次,2次/d;③祛除湿邪,清热解毒,发表透疹:僵虫、薄荷、二花、赤芍、升麻各6g,佩兰、连翘、板蓝根各10g(小羊减半),煎汁候温灌服。④葛根汤合病毒灵:治宜清热解毒、健脾燥湿、解表和里,葛根、紫草、苍术各20g,黄连15g,白糖、绿豆各50g(以上为1只羊用量),水煎候温灌服,每天1剂,分3次灌服;同时肌注病毒灵,每次10mL,每天3次,连用2~4天。

中西兽药结合治疗。方案一:早期为实热证,用清热解表、祛风透疹为主,用柴葛解肌散加减:紫草、柴胡15~25g,葛根、连翘、桔梗、牛蒡子、大青叶、板蓝根、当归、赤芍各20~30g,蝉蜕10~15g,黄芩25~30g,甘草15~20g,水煎服,1剂/d,连用6天。后期为虚热证,以滋补津液、扶助正气为主,利用八珍汤增液汤加减:党参、元参、山药各25g,土炒白术15g,茯苓20g,当归、连翘、生地、赤芍、川芎、葛根、麦冬、板蓝根、金银花各30g,水煎服,1剂/d。糖盐水500~1000mL、30%安乃近10~20mL、三磷酸腺苷(ATP)10mL、盐酸林可霉素300万~400万IU、醋酸地塞米松10mg,混合静注,一般1~2周可痊愈。对病羊群中的健康羊及时补种山羊痘疫苗,能防止疾病蔓延。方案二:为防因该病而继发感染,对患部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再涂擦紫药水。后辅以中药汤剂——黄连解毒散:黄连30g,黄柏、黄芩各50g,栀子50g,共研粉,1g/kg,开水冲调候温灌服,1次/d,连续服用3天;或黄连解毒葛根汤(加减):黄连9g,黄芩、黄柏、葛根、紫草、苍术各15g,加少许白糖,煎成汤剂,灌服l剂/d,连续服用3剂。同时肌肉注射青霉素160万~300万IU,病毒灵10~20mL。

羊羊痘的治疗方法
羊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山羊,绵羊都易感染,羔羊感病后死亡率较高。山羊感染了就叫山羊痘。它多由病羊和含有羊痘病毒的皮屑随风和灰尘吸人呼吸道而感染,也有通过损伤的皮肤而感染的。发病初期,病羊精神不好,不吃不喝,流鼻涕,淌眼泪,体温升高,心跳和呼吸次数增加。在鼻子、眼睛周围和嘴唇、阴门外面,以及乳头等处出现小红点,并迅速形成直径3-5毫米的硬圆丘疹。过6天左右,丘疹增大,形成水泡,体温稍有下降。水泡经2-5天变成脓泡,体温再次上升,一般持续2天左右。最后脓泡干涸,变成黑褐色的痴皮。有的病羊还会出现腿瘸、眼瞎、咳嗽、拉稀等。

防治措施:

预防方法:

(1)封锁隔离发现病羊立即隔离、防疫、治疗,并派专人管理。对病死的羊应远离村庄、水源深埋无害化处理。禁止乱抛乱弃病羊。清除羊舍粪便,并用10%石灰水、20%草木灰水、2%烧碱水、2%福尔马林或菌毒敌等药水消毒,粪便须经热处理后作肥料。对被污染的畜舍、牧场、道路、水沟、环境等均应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疫源扩散。

(2)加强饲养管理经常清除羊舍粪便,保持羊舍干燥,防寒保温,通风透气。按时消毒羊舍,避免蚊虫叮咬。加强病羊护理,喂给优质饲料,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减少并发率,降低死亡率。

治疗方法:

(1)口腔病灶用稀醋冲洗,涂碘甘油或紫药水。对皮肤病灶用0.3%高锰酸钾液冲洗,溃疡处涂碘甘油或紫药水

(2)使用羊毒抗配合地塞米松。前期连用两针即可痊愈,严重者再加一针。见效快,治愈高。对皮肤上的痘疮,涂以碘酊或紫药水;水泡或脓疱破裂后,应先用3%来苏儿或石炭酸洗涤,然后涂药;对黏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锰酸钾洗涤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药水。

(3)用病毒唑与多种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恩诺沙星等)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4)病初红斑丘疹期,用金银花10g、升麻5g、葛根10g、茯苓10g、甘草5g煎服;痘疱破溃结痂期,用金银花15g、连翘12g、黄柏5g、黄连3g、黄芩6g、栀子6g、沙参6g、麦冬6g、桑叶3g、扁豆6g、花粉3g、玉竹6g、甘草6g煎服,有一定疗效。

相关知识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羊痘是羊感染一种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也发生羊痘。羊痘是畜禽痘病中症状最严重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羊痘病毒而导致。主要特征是在病羊少毛或者无毛的皮肤以及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痘疹。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痘的流行特点羊痘的临床症状和防控。

1、流行特点

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冬末春初季节发病率较高。开始是通常只有少数羊发病,然后逐渐扩散至全群。该病的传染源是病羊、恢复期的病羊以及病死羊尸体,尤其是处于痘疹成熟期、结痂期和以及脱痂期具有更强的传染力。病羊可经由痘疹渗出液、脓汁、呼吸道分泌物、脱落的痘痂以及上皮细胞排出病毒,并不断传播。病毒不仅能够经由空气通过呼吸道感染,也能够经由皮肤和黏膜损伤侵入机体。羊场引进了体表带病毒或者处于潜伏期的羊,或者与带毒或者发病的羊混群放牧,或者之前发生该病后没有完全将病原杀灭就再次引进下批不具有免疫力的羊等,都会导致羊群突然出现发病。所有接触病羊及其污染物的器具、土壤、垫草、饲料、饮水、栅栏、车辆、人,排出的粪便、皮毛产品以及体外寄生虫等,都可作为该病的传染媒介。一般来说,羔羊最容易感染该病,且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2、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情况下,该病具有大约1周的潜伏期,有时能够达到2周。病程初期只有少数羊出现发病,之后扩散至全群。病羊典型症状是初期体温急剧升高,且达到42℃时持续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黏膜潮红,早期流出清液,后期流出脓液,呼吸急促,脉搏加速,持续寒颤。发病经过4天,先是形成痘疹,之后出现红斑,再经过1~2天会形成丘疹,在皮肤表面突出,后期逐渐扩大,呈淡红色,并形成隆起的球状结节。再经过2~3天,随着内容物的持续增加,结节会形成水疱。病程后期,会呈脐状,中间存在凹陷。在发生以上变化的过程中,病羊体温有所降低,水疱发生化脓。如果病羊没有出现并发感染,几天内脓疱就会干瘪,最终变成痂块后脱落,形成灰褐色的瘢痕,并逐渐康复,病程一般可持续2~3周左右。另外,母羊患病后容易混合感染化脓性乳腺炎,促使妊娠母羊发生流产。

有些病羊会呈非典型经过,主要表现出体温略微升高,黏膜呈卡他性经过,有个别呈现痘疹经过。或者病程为良性经过,即形成丘疹后停止恶化,之后逐渐消散并恢复。少数病羊,早期症状类似于典型痘疹,但在丘疹期停止发展,且后期结节不断增大硬固,但无法形成水疱,而形成“石痘”。如果痘疹比较密集,会相互融合、黏连。发病过程中,如果病羊感染化脓菌,会导致大面积发生坏死,并散发明显的恶臭味,也就是“臭痘”。部分形成黑红色痘疹,也可叫做“黑痘”。这种情况下,死亡率能够达到20%~50%。

3、防控措施

免疫接种。对于容易流行该病的地区,在发病季节前要适时给健康羊免疫接种羊痘疫苗来预防发病,一般选择在腋下或者尾巴内面无毛处注射。一般来说,山羊采取皮下注射,每只接种2mL,能够持续6个月得到保护;绵羊采取皮内注射,每只接种0.5mL,能够持续1年得到保护。

西药治疗。病羊皮肤上的痘疮可涂抹适量的紫药水或者碘酒,水疱脓或者疱破裂后要先使用3%石炭酸或者来苏儿进行清洗,然后涂擦药物。也可取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10mL抗病毒1号(黄芪多糖注射液)或者板蓝根注射液,给2只病羊肌肉注射。对于恶性羊痘,还要配合采取静脉注射,即取100mL10%葡萄糖溶液、10mL维生素C,100mL10%葡萄糖溶液、5mL维生素B.100mL5%葡萄糖溶液、10mL10%安乃近注射液,10mL5%葡萄糖溶液、5mL地塞米松注射液,10mLO.9%氯化钠溶液、5g注射用头孢噻呋钠,混合均匀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同时配合肌肉注射有效治疗药品,治疗效果良好。

中药治疗。取葛根、升麻各20g,赤芍、苍术、甘草各15g,添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疗程为3天。上述处方为基础药方,根据病羊的具体病症可在以上方剂中添加其他药物,如出现高热,可添加麻黄、黄连、薄荷各15g;食欲不振且前胃弛缓,可添加鸡内金、麦芽、山楂、积壳各15g;结膜潮红,大便硬结,小便赤红,可添加20g大黄;气喘咳嗽,可添加桑皮、前胡、桔梗、苏叶各15g。也可取板蓝根、连翘、银花各10g,当归、葛根、射干、陈皮、升麻、生地、防风、元参各5g,25g牛芬子,4g白芷,添加适量水煎煮,取药液分成2次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周期为3~4天。基础配方的基础上,根据病羊病症不同,可在使用以上方剂情况下配合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好,如头部发生肿胀,可每头每天肌肉注射4~6mL银黄注射液或者板蓝根注射液,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口腔糜烂,可取2g青黛撒布在患处,每天2次,治疗效果较好。还可取苍术、葛根、紫草各20g,15g黄连,绿豆、白糖各50g,加水煎煮,带药液温度适宜后分成3次给病羊灌服,每天1剂,1个周期为2~3天,同时每头配合肌肉注射10mL吗琳肌,每天3次,连续使用3~4天,治疗效果较好。

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疱、痂皮内及鼻黏膜分泌物中,在发病羊体温升高时,其血液中存有大量病毒,病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传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工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及体外寄生虫都为传染媒介;绵羊中细毛羊比粗毛羊或土种羊易感染,病情严重;羔羊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气候寒冷、雨季、霜冻、枯草期和饲养管理因素都是发病和加重病情的诱因。
病因学
本症是羊痘病毒所致。这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于接触病羊污染的物质而被感染。故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尚无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的报导。传染后有终生免疫力,病毒接种在人体后获得成功。把人和动物的损害进行组织培养有病毒生长。
临床表现
潜伏期5~6天,初起为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以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能发展成出血性大疱或脓疱,中央可有脐凹,大小为3~5cm。在24~48小时内疱破表面覆盖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红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以后变成乳头瘤样结节。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而自愈。病程一般为3周,也可长达5~6周,获得永久性免疫。皮疹数目不多,为单个或数个,好发于手指、前臂及面等暴露部位。除了局部有轻微肿痛外,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有些人在发病后2周,于躯干部出现一过性斑丘疹,亦可在四肢伸侧出现多形红斑样皮疹。
1.绵羊痘: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结膜眼睑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鼻流出黏液,食欲丧失,弓背站立,经1~2天后出现痘疹,痘疹多见于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先出现红斑,后变成丘疹再逐渐形成水疱,最后变成脓疱,脓疱破溃后,若无继发感染逐渐干燥,形成痂皮,经2~3周痊愈。发生在舌和齿龈的痘疹往往形成溃疡。有的羊咽喉、支气管,肺脏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发生痘疹时,病羊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死于败血症。有的病羊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例痘疹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层溃疡,发出恶臭,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0%~50%以上。
2.山羊痘:病羊发热,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在尾根、乳房、阴唇、尾内肛门的周围、阴囊及四肢内侧,均可发生痘疹,有时还出现在头部、腹部及背部的毛丛中,痘疹大小不等,呈圆形红色结节、丘疹,迅速形成水疱、脓疱及痂皮,经3~4周痂皮脱落。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内有明显的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空泡形成及气球样变性,真皮有密集的细胞浸润,中央主要由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很少见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整个损害有许多内皮细胞增生和肿胀的小血管。在真皮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里可以见到嗜酸性包涵体。
羊痘传染途径为接触性感染,包括人、车子、牧草、饲料、土壤、器具等等,只要碰过羊痘病菌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成为媒介。而且羊只感染,死亡率相当高,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时约50%至80%左右。

加味荆防散治疗山羊痘病的体会


山羊痘病是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治疗方法各异。笔者在治疗该病过程中不断总结,找到了经济、有效且养殖户容易接受的加味荆防散治疗法。现将方剂、使用方法叙述于后,供同行参考。
一、临床症状
患羊病初表现为食欲下降,放牧离群,头部、口唇、腹部有小面积红疹点;不治疗则转为精神沉郁,不愿放牧,食欲大减或废绝,体温41~42℃,体表出现大面积丘疹或水疱,逐步形成溃疡,两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且有分泌物附着,呼吸高度困难,鼻孔流出脓性鼻液,口腔与喉头炎症易见,脉洪数。如不及时治疗或用药不当,最后造成山羊窒息而死、怀孕母羊流产等。
二、辩证施治
中兽医认为,痘病是由湿热毒气入侵、表里互不兼顾、阴阳失衡所致,治疗应用清热解毒、健脾燥湿、发表和里之方药,护理兼之,在增强机体抗病力的基础上,排出五脏六腑之湿和清外表肌肉之毒而愈。
三、方药与使用方法
1.方药。加味荆防散由荆芥、防风、黄柏、姜活、独活、柴胡和板蓝根组成。
2.使用方法。①烘干制粉拌料。②加水煎液,去渣灌服,并涂擦痘疹。③温水浸泡捣泥,涂在布上,包被患部严重痘疹。
四、方解
荆芥透疹解毒,防风除全身风邪祛湿,黄柏清热解毒,姜活、独活祛上邪风湿、利湿止痛,柴胡疏肝理气、抑制痘疹和升正气,板蓝根消疹、消肿毒凉血。以上7味中草药,()单用燥而不热、凉而不寒,可内清外表、里表互补;合用扶正祛邪,能解痘疹之毒,是缩短病程之良方。
五、典型病例
病例1:贵州省余庆县构皮滩镇高坡村温某饲养山羊5只,2013年8月8日发现1只体重20千克的山羊放牧时不愿吃草,且口流涎较多。经检查:患羊体温38.6℃,脉搏76次/分钟,体表有少量斑点。初步诊断为痘病初期。患羊隔离后,用加味荆防散按每味药8克煎水,灌服,3次/天,治疗3天后痊愈。
病例2:贵州省余庆县大乌江镇箐口村陈某饲养麻山羊6只,放牧时发现2只能繁母羊离群、食欲下降、口流涎,按口疮治疗2天无效果。2014年2月26日笔者接诊,发现患羊精神不振、卧地不起,两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且有分泌物附着,呼吸声大,口部红肿,鼻流脓液,痘疹遍布全身,在口、乳房处触摸,肿块凸起、有脓汁渗出,体温41.3℃,脉搏108次/分钟,一只羊食欲废绝,另一只羊吃少量饲料。根据症状诊断为山羊痘病。患羊隔离病后,每只用加味荆防散按每味药30克治疗(分为3份,第一份煎水灌服,第二份煎水涂擦全身,第三份用60℃温水浸泡半小时捣泥,涂在布上,包于口、乳房部,3次/天),同时喂给糖水,搞好圈舍消毒、保温工作,3月5日2只羊痊愈。对没有临床症状的羊群,按加味荆防散方剂将各味药(剂量均为20克)烘干研末,拌入饲料饲喂,1次/天,连用3天,未发生痘病。
六、治疗体会
痘病是一种传染性强的病毒性疾病,牛、羊、鸡均易感染,而羊以绵羊发病率高,山羊次之。山羊感染痘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各地引种不规范;②养殖户散养的山羊不愿接种羊痘疫苗;③误诊为口疮、口蹄疫;④治疗不对症下药和不连续用药;⑤护理不妥、消毒不严等。笔者曾用加味荆防散治疗轻症山羊痘病62例,用药2~3天痊愈,无病情加重死亡情况,药费8.6元;治疗重症山羊痘病34例,每天3次用药,治愈率96%以上,4天药费仅有26元,如果自采中草药,更能降低药费支出,养殖户易于接受。
(作者联系地址:杨胜富贵州省余庆县农牧局水产站邮编:564400;冉玲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农业服务中心邮编:564400;刘丰杰贵州省余庆县农牧局邮编:564400)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羊痘,也就是常说的羊天花,主要是由羊痘病毒入侵引起的,属于人畜共患的一种疾病类型。此病典型症状全身皮肤,尤其无毛处有特异性痘疹.山羊痘四季皆发,可经呼吸道、破损皮肤或黏膜、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等等。山羊痘的流行范围非常广泛,平均有6~8d的潜伏期,有典型羊痘、顿挫型羊痘和非典型羊痘三种,预防接种工作要注意找准注射部位、剂量准确等。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一、发病情况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典型的斑疹、丘疹,后变水泡、脓包和结痂的病理过程。继发全身感染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妊娠母羊易引起流产。
2014年7月以来,云南省盈江县平原镇、新城乡、勐弄乡等3个乡镇饲养的山羊发生疑似山羊痘病例,3个乡镇存栏山羊6642只,在短短几天内发病376只,发病率5.66%;死亡124只,死亡率32.98%。其中勐弄乡中山村彭某饲养74只羊并发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全群发病,死亡50只,死亡率达67.56%;新城乡新安村刘某饲养27只羊,全群发病,死亡15只,死亡率达55.55%,给盈江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盈江县畜牧兽医局专门成立疫病疫情调查专家组,前往发病地区开展调研工作。
二、发病原因
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不足,重养轻防,为该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良种覆盖率,四处引种,不注重产地检疫,将携带病原的羊只引入而发病;二是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和规模,不注重科学饲养管理,造成羊群的抗病力下降而发病;三是该病没有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不接种疫苗,造成羊群对该病无免疫能力,一旦该病发生会迅速造成暴发性流行;四是供销流通渠道多,科学引种措施不健全,疫病监测及产地检疫、出入境检疫技术滞后,也给该病的病原营造了滋生蔓延的机会,造成疾病流行。此次山羊痘的发生,主要是养殖户从外县购买了携带病原的羊只而引起发病。
三、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绵羊、鸡和猪较为常见,虽然山羊、牛和马很少发病,但长途运输、气候变化、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引发该病。病羊或带毒羊为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疱中。可经呼吸道感染,昆虫叮咬机械传播,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首次在盈江发病,主要是从外县购买羊群到该县饲养且正直炎热的5月到6月份而引起发病,发病明显,全群发病,死亡率高达55.56%。也与盈江高温高湿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传播快,流行区域广,对羊群危害大。

四、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平均为6~8天,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咳嗽、磨牙、呻吟,声音嘶哑,眼脸肿胀,有眼屎,流泪,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从嘴唇开始出现病症,如眼周围、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和尾内侧等毛短或无毛的部位出现红斑,1~2天后相继成为丘疹,症状明显于皮肤表面。3~4天后变成水痘,中央凹陷呈脐状,随后变成脓疮。孕羊易流产,继发全身感染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
五、防制措施
1.对症治疗,强心补液
(1)对症治疗: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清开灵(板蓝根)10毫升与青霉素24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小羊减半;毒痘康每公斤体重0.1克,肌肉注射;毒疮5号+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或氟苯尼考、盐酸林可霉素交替使用,每天两次,连用3天,防止感染。(2)强心补液:用5%葡萄糖250毫升、0.9%生理盐水250毫升加庆大霉素5毫升、维生素C5毫升静脉注射,增强羊的抗病力。
2.加强护理,精心饲养
对皮肤上有水疱、脓疱的应把它抓破,用生理盐水清洗、75%酒精消毒后涂上青霉素+敌百虫片(研成末);黏膜上的病灶,用0.1%高锰酸钾液或食醋冲洗后,涂搽碘甘油。给予柔软、适口性好的饲草和补饲适量的精料,圈舍及周围场地要认真消毒,做到精心饲养,降低死亡率。
3.对病死羊实行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的羊只实行深埋、撒上大碱(碳酸钠),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的无害化处理原则。
4.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勿从疫区引进羊只。发生疫情时,划区封锁,隔离消毒,精心护理。对发病区或受威胁区的羊只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山羊瘤胃膨胀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山羊瘤胃臌胀可分为泡沫型和气体型两类。泡沫型主要病因是采食大量的豆科牧草,日粮中豆粕等高蛋白饲料原料含量过高或者谷物等能量饲料粉碎粒度过小;气体型则是由于突然更换日粮中谷物等能量饲料,羊未能适应日粮所致。只要根据引发臌胀的原因,采用适当的措施,该病通常能治愈或控制。

1病因

1.1消化紊乱如羊采食过量的豆科牧草、有毒杂草或精饲料,瘤胃微生物区系发生较大改变,导致瘤胃消化发生紊乱,引起食物异常消化,产生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致使瘤胃臌胀。这是引起羊瘤胃臌胀的主要原因,如果患病动物得不到及时和恰当的治疗,死亡率很高。

1.2食道阻塞通常咀嚼和反刍食团不会导致食道阻塞,但羊快速采食体积较大的块茎和瓜果类饲料时,容易造成食道阻塞,无法正常进行反刍和嗳气,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气体滞留在瘤胃里,导致瘤胃臌胀。

1.3破伤风等疾病和下颚、面部肌肉麻木破伤风等疾病和下颚、面部肌肉麻木,致使动物反刍、嗳气和消化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瘤胃臌胀。

1.4瓣胃错位瓣胃位于腹部右侧,由于受外力及其它原因会移到腹部左侧,瘤胃中食物不能正常排空,且左移的瓣胃压迫瘤胃,动物消化紊乱,导致臌胀病发生。

1.5突然换料突然换料时,动物瘤胃在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起消化新饲料的微生物体系,消化发生紊乱,通常会产生瘤胃臌胀。羔羊饲喂代乳料时多会出现臌胀。但此类臌胀并不严重,一段时间后基本都能自行恢复。

1.6日粮中镁、钾元素缺乏山羊日粮中缺少镁、钾元素也会造成瘤胃臌胀,治疗此类臌胀需补充镁、钾元素。

1.7睡姿不对老年、残疾、怀孕羊睡觉时如头朝下,瘤胃代谢产生的气体不能正常排除,会造成瘤胃臌胀。当动物起身活动后,此类臌胀就会消失或减轻。

2治疗措施

2.1瘤胃穿刺对急性瘤胃臌胀,瘤胃穿刺是常采用的措施之一。用套管针或兽用注射大针头,从腹部左侧最凸起的地方插入瘤胃并按摩腹部,将瘤胃内气体放出。放气时宜缓慢进行,避免因瘤胃内压力突然降低而造成动物死亡。2.2插入导管插入导管也是比较有效的处理急性瘤胃臌胀的措施之一。用一根直径为0.5~1cm,长约1m的柔软橡胶管(/),从患羊口腔经食管插到瘤胃臌起的地方,将气体缓慢放出。

2.3灌服或瘤胃注射植物油以3g/kg体重的剂量灌服或直接瘤胃注射大豆油等植物油,灌服或注射后按摩患羊腹部1~2分钟,然后赶着羊奔跑约5分钟。

2.4人工辅助对于异物阻塞食道和瓣胃左移引起的瘤胃臌胀,一般需用人工辅助的方法。(1)如异物卡在食道里,用手从外沿食道向下摸,摸到异物后轻轻向外挤压,将异物挤出。也可用双臂环抱患羊腹部臌起部位,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借助压力排除异物。如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将异物排出,可使用一根直径小于1cm的柔软橡胶管插入食道将异物推入瘤胃。(2)对于瓣胃左移引起的瘤胃臌胀,患羊禁食一天后,将其仰卧、左右翻转帮助瓣胃复位。

2.5药物治疗(1)因采食过量精饲料引起瘤胃臌胀,可用10~15g小苏打溶于适量温水后,给羊灌服。(2)治疗因突然换料引起的瘤胃臌胀,可给患羊饲喂益生菌,或者从健康羊瘤胃内抽取瘤胃液给患羊灌服。(3)治疗因镁、钾元素缺乏引起的瘤胃臌胀,可用10g石粉+15g海藻粉+适量食醋给患羊灌服。3典型病例

病例1:2007年7月10日,我县安底镇某养殖户的黑山羊发病,反刍、嗳气停止,病畜不安,左腹膨大。主述该羊曾采食过大量新鲜苜蓿草。用2.2、2.3方法治疗而愈。

病例2:2007年9月2日,我县一养殖户所养山羊发病,呼吸迫促,反刍、嗳气停止,腹部急剧膨胀,腹痛不安,后肢踢腹,呻吟。

羊痘病的病因、症状和防控方法


1病因分析

饲养管理不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羊或者治愈的病羊,其排出的病毒会对周围环境、饮水、饲料等造成污染,如果没有及时采取隔离预防,使健康羊只与病羊混群放牧,彼此接触,同食同饮,吸入污染病毒的空气,都非常容易感染该病。羊舍过于狭窄,饲养密度过大,通风较差,没有及时清除粪污,从而引起发病。季节因素:在我国大多数四季分明的地区,随着季节不同会具有不同的发病率。由于羊痘病毒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干燥和寒冷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气候寒冷的冬末春初季节容易发生该病。疫苗因素:贮存疫苗没有完全符合规定,即羊痘疫苗必须储存在低于0℃环境中,但如果储存温度过高,就容易使其失效,不具有免疫效果,从而导致即使采取免疫接种也能够感染该病。寄生虫因素:寄生虫也能够携带该病毒,如果羊场没有及时进行驱虫或者加强灭虫,就会导致羊体抵抗力减弱,从而容易感染该病。人为因素:防疫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合理接种疫苗,注射前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没有选择在合适的部位注射或者注射方法不当等,都会影响接种预防效果,导致该病快速扩散。

2.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具有6~7天的潜伏期。发病初期,病羊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大约41℃,精神沉郁,脉搏和呼吸加速,食欲不振,拱背呆立,先是从眼角流出眼泪,之后逐渐流出脓性分泌物,流出的鼻液也从浆性变成脓性,母羊患病后泌乳量下降或者停止,有些病羊还会伴有轻度咳喘症状。体表皮肤先是出现丘疹,之后形成单个或者相互融合的水泡,叫做痘疹,最终形成褐色痂块。通过肉眼观察,能够在嘴唇、眼睑、四肢内侧、尾巴下面以及乳房发现痘疹,如果用手对体表各部位触摸,都能够触摸到痘疹。痘疹能够快速蔓延,病程持续大约半个月,痘疹结痂干燥脱落后机体逐渐康复。对于恶性病羊,往往在2~3星期内发生死亡。妊娠母羊患病后会发生流产,羔羊患病后具有非常高的死亡率。

3治疗措施

血清治疗:集中病愈后的羊只采取血液,加入烧瓶内室温下静置30min左右,用针管抽取析出的血清,给病羊进行肌肉注射,按每千克体重注射ImL,通常注射一次就能够痊愈。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可每天或者间隔1天注射1次,连续使用3次。除少数症状比较严重的病羊或者伴有痢疾等病的病羊,基本都能够痊愈,特别是受到威胁羊群产出的没有出现发病的羔羊,如果能够立即紧急接种病愈羊只的血清,通常不会再出现发病,也具有较好的紧急预防效果。

西药治疗:病羊形成的痘疹区要使用1%的盐水溶液或者0.1%高锰酸钾进行清洗,接着涂擦适量的碘甘油或者由蜂胶、酒精和云南白药组成的合剂,每天2~3次,连续使用数天。如果病羊患处发生破溃,可先涂擦适量的紫药水或者0.1%高锰酸钾溶液,同时配合按每千克体重分别肌肉注射0.05mL康帝和0.2mL克毒金刚,或者0.2mL-针红,每天1次,连续使用3~5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症状严重的病羊,可静脉注射500mL5%葡萄糖(按每千克体重添加0.2mL克毒金刚),治愈率较高。

中药疗法:取地骨皮、山枝子、柴胡各25g,射干、黄连各50g,添加lOkg后煎煮至3.Skg药液,之后使用滤纸进行过滤,待温度适宜后给病羊肌肉注射,一般大羊每次用量为lOmL,中羊为5~7mL,小羊为3~5mL,每天2次,连续使用2~3次,治疗效果也较好。还可取金银花、贯众、艾叶、防风和连翘各62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对病羊痘疮局部进行擦洗,注意清洗前要先将水痘用银针刺破,使破溃处逐渐形成结痂,之后将痂皮剥掉,再涂抹适量的菜籽油;取丹参、苦参、白芷各30g,柽柳、牛蒡子各50g,60g紫草,40g金银花,全部研成粉末,再添加500g白糖,充分混合均匀,每次每只病羊用量为50g,添加开水冲调,待温度适宜后灌服,连续使用2天。

4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引进羊只时,禁止从疫区购买种羊,尽可能不要经由外地渠道引进种羊。种羊引进后,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的消毒检验,并采取隔离饲养,通常持续30天左右。在此过程中,要随时对羊只进行观察,确定患病与否,只要发现患病就要立即采取相应的处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疾病,则需要再次进行消毒,之后才能够混入羊群饲养。羊舍保持光照和通风良好,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防寒保暖,最好不要使羊群进入牧区放牧,羊舍中的粪便要及时清除,定期进行消毒,抑制各种病原体的滋生,避免发生疾病。

疫苗接种:在羊只饲养过程中,要加强对羊群进行普查,即要定期对机体状况进行检查,确保机体健康。羊只还要定期接种疫苗,注意要严格遵守疫苗接种程序,一般选择在羊只股内侧、尾根内侧下方进行注射,每只皮下注射0.5mL的羊痘疫苗。大多数情况下,羊只接种经过4~5天就能够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能够有效抵抗多种疾病,尤其是羊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05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