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育肥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河蟹正处脱最后一次壳并进入育肥与快速增重阶段。此时饲养管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水质问题
这一阶段,尽管水温已经下降,但池中的河蟹、鱼类、虾类等存塘量处于较高的水平,所消耗溶解氧的量激增,加上处于脱壳期的河蟹对溶氧的要求远高于平时生长期,需要池水保持充足的溶氧。同时,池中水草进入老化阶段,断肢烂草时有出现,也会腐败水质。所以,此时更应重视水质问题,及时割去一部分水草并捞去残草,有效增加水体空间。
二、加强饲料投喂
河蟹脱壳、育肥与快速增重均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尤其是动物性营养物质的投喂更为重要。要增加小杂鱼或海水鱼的投喂,配合料也要提升蛋白含量,还要注意补充钙质类营养物质。
三、注意异常现象
河蟹脱最后一次壳往往先是母蟹集中脱壳,约一周后公蟹也相对集中开始脱壳,这属于正常现象。养殖户应当每日巡塘2-3次,观察河蟹摄食与活动情况以及观察河蟹脱壳情况,如果发现河蟹有脱壳不遂的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或是水质问题、或是营养不足引起等等,要及时发现、及时排除、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保证河蟹脱好最后一次壳并快速育肥与增重,以期增加产量、提高养殖效益。

相关推荐

肉牛育肥须注意的几个方面 肉牛育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饮食越来越重视,因此对肉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牛肉营养丰富,风味较好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前景良好。加强肉牛的饲养管理,采取科学的育肥技术,可提高肉牛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肉牛育肥须注意的几个方面肉牛育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采用科学的饲养技术

肉牛养殖要分阶段的进行,对于不同阶段的肉牛要提供不同的草料配方,以满足不同阶段肉牛的营养需要。因幼龄牛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主要以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发育为主,因此,对蛋白质和矿物质元素的需求量较多,需要增加日粮中蛋白质和矿物质,如钙、磷的量,多增加饼粕类饲料的比例;肉牛成年后,尤其在育肥后期,主要以脂肪的沉积为主,这时则要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的饲喂量。

牛是反刍动物,以采食粗饲料为主,但是为了提高育肥效果,同时要喂一些精饲料,注意日粮中的精粗饲料比例要适宜,可根据不同时期对营养的需求量不同合理的确定最佳的粗精比,通常有育肥前期粗料量为55%~65%,精料量为45%~35%;中期粗料为45%,精料为55%;后期为粗料15%~25%,精料85%~75%。

在提供饲料时要注意肉牛在育肥前期的营养水平不宜过高,以中高型为好,否则不利于肉牛的生长发育,在中期则可适当增加精料的饲喂量,尽量满足增重的营养需要,在育肥后期是肉牛脂肪的沉积期,此时要增加精饲料和食盐的饲喂量,以增强食欲,提高采食量,如果此时肉牛出现食欲较差的情况,则要注意减少精料的饲喂量和饮水量,并且控制运动。在饲料的性状上一般饲喂颗粒料要比粉状料好,因此,在对饲料进行加工时不宜加工过细,否则会影响到肉牛瘤胃的健康,还会导致饲料的利用率降低。

2、加强日常的管理

在育肥前要对肉牛进行分群,分群的原则是依据不同的品种、性别、体重、年龄、强弱和采食量来分群饲养,这样不但便于管理,还可以减少群体间发生打斗的现象。要注意一旦分群后不可随意的改动和突然的调群,以保证肉牛健康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增重。

良好的养殖环境是肉牛生产性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还可以保障肉牛的健康和提高繁殖力,因此要给肉牛提供适宜的环境。牛舍要求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做到冬暖夏凉。通常保持牛舍的温度在9~16℃,相对湿度在50%~70%即可。运动场内也要保持干燥无积水。做好日常卫生清理工作,及时的清理舍内和运动场的粪污,并定期的消毒。舍内和运动场内的料槽和水槽也要定期的进行清洗。

每天都要刷拭牛体1~2次,以保持肉牛体表清洁,同时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每天都要保持肉牛有一定的运动时间,让其接受阳光的照射,呼吸新鲜的空气,可以增加体质,但是要注意对育肥牛则要避免过度运动,以免造成体能的损耗,影响增重。另外,在炎热的夏季还要避免阳光直射牛体。

对肉牛进行合理的饲喂。注意饲料的质量,在饲喂前要检查好饲料中是否有杂物和污物,以免影响到肉牛的食欲,引起消化不良。不可饲喂肉牛发生霉变或者受污染的饲料。如果是炎热的夏季,则要适当的调整饲喂时间,选择在较为凉爽的时段喂牛,以提高采食量。每天可以饲喂2次,早晚各1次,以让肉牛有充分的时间反刍和休息。

3、严格免疫和消毒

肉牛养殖场要注重消毒的工作,除了日常的消毒外,还要注意在每年的春秋两季,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和繁殖的季节对场区、牛舍、用具和设施等进行全面的清扫和消毒,以后则要每月或者每周消毒1次。牛床要每天都用清水冲洗,并且在产犊前后以及饲养新牛前将产房和空舍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养牛场要建立健全的卫生消毒和防疫制度。牛场的各区要严格的区分,在各区和牛舍门口都要设置消毒池(盆),其中的消毒药液要及时的更换,以免失效。进出人员要严格的消毒。肉牛养殖场最好坚持自繁自养,尽量避免从外地购牛,以免带入传染病。如果从外地引进牛则要做好相关疫病的检查工作,并对新购入的牛进行全身的消毒和隔离观察、驱虫工作,确保没有问题后才可入舍养殖。

4、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驱虫是肉牛养殖的重要工作,可以增体肉牛的体质,预防和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每年都要在春秋两季对牛群分别驱虫1次,另外,犊牛在1月龄和6月龄时各驱虫1次。驱虫后的粪便要集中进行发酵处理,以杀灭虫源。选择的驱虫药要求广谱、高效、低毒。做好无害化的处理工作,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

如果发现肉牛患病,要及时的隔离,并进行准确诊断,对症治疗,如果肉牛患有传染病,要及时采取措施,隔离饲养或及时淘汰,并对全群检疫,对健康牛紧急预防接种,病牛接触过的地方要彻底消毒,或者实施烧毁,以彻底的消灭病原菌。

肉牛育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养牛业的迅速发展,短期育肥牛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以短期育肥牛作为发家致富的好项目,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真正搞好肉牛短期育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选择好育肥牛

育肥牛要选改良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等杂交改良健康无病、体重在250千克以上,年龄在1~2周龄的未去势杂种公牛,选择眼亮有神,鼻镜湿润,嘴巴大,食欲强,采食量大,四肢粗壮,被毛光亮,体躯长,胸深而宽。

2.选择好牛舍温度

牛舍内温度要保持在5℃~10℃之间,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增重,还会掉膘。冬季牛舍要保温,加盖塑料布,用稻草或泥堵住墙壁上的漏风处等,既保证舍内温度,又便于采光,同时牛体本身散发的热量也不会流失太大。牛也可正常育肥增重,夏秋季防止日头曝晒、雨淋,牛舍要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做到冬暖夏凉。

3.选择好饲喂方法

育肥前要进行驱除体内外寄生虫,用虫克星,每10千克体重皮下0.2毫升,或口服剂量为千克体重0.1克;驱虫三日后,每头牛口服大黄去火健胃散350~400克健胃。饮足水,先粗后精,最后饮水。为减少能量消耗,不放牧,不运动,舍饲拴系饲养,定时定量饲喂,定时饮水,冬季饮温水,水要干净、新鲜,每顿让牛吃饱,尤其是粗饲料,要铡细,饲草要干净。要选择春、秋、冬季育肥,因夏季天气炎热,蚊虻多,影响肉牛肥育效果。

4.选择好饲料搭配

要根据不同体重和增重速度制定饲料给量和搭配,育肥前期:酒糟6~8千克、玉米面2~3千克、豆粕0.75~1.0千克、食盐50克、添加剂50克、玉米秸5千克,开始喂酒糟时少量添加,待10天适应后再逐渐增加喂量;育肥中期:酒糟10~15千克、玉米面3千克、豆粕1千克、食盐50克、添加剂50克、玉米秸4~5千克;育肥后期:酒糟10~15千克、玉米面2千克、豆粕0.5~1千克(或尿素100克),食盐50克、添加剂50克、玉米秸3.5~5千克。吃剩下的饲草饲料不能过顿或过夜,洒糟要新鲜优质,腐败、发霉及冰冻或带砂土的不能饲喂,以防中毒。催肥用壮乐康效果更好。如利用尿素代替豆粕时,要将尿素先溶解在少量水中,拌在精料中喂给,切忌不能溶在水中直接饮用,尿素喂量一般成年牛每头日喂量不超过100克为宜,以免中毒。

5.搞好防疫和畜体卫生

牛在育肥前要搞好免疫及预防注射,牛体每天要刷拭1~2次,保持牛体卫生,饲喂用具要清洗干净每天消毒2次(早晨1次,下午1次)。牛床、过道、墙壁要定期用火碱或石灰消毒,闲杂人员不准出入牛舍。

6.选择好出栏时期

经过3-4个月短期育肥,牛已达到膘肥体壮,一般屠宰率可达58%,净肉率达50%,平均日增重可达1.25千克以上,此时育肥牛已增长到一定体重,如市场价格看好,应迅速出售,卖上好价。否则会增加饲养成本,降低增重速度,影响经济效益。

春天怎样养猪?春天养猪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阳春三月,天气渐暖,正是养猪的好季节。但是由于气温逐渐上升,各种病菌也会大量繁殖。而畜禽经过越冬,身体的抗病能力减弱。如果在饲养过程中消毒不彻底,管理失当,极易引发猪病,降低养殖效益。那么,春天怎样养好猪?春天养猪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消毒
消毒虽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春天特别重要,春季万物苏醒,同时病原菌繁殖的速度也会加快,所以猪场的日常消毒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消毒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细节,把这些细节做好了,会让消毒工作事半功倍。
二、免疫
免疫一直是猪场的重点工作,俗话说“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猪场把免疫做好了,心里才会踏实一点,免疫包括种猪(公猪和母猪)和商品猪的免疫,种猪除要做好常规的免疫(如猪瘟、伪狂犬等)外,还要做好细小病毒和乙型脑炎疫苗的免疫。
一般种猪的猪瘟一年免疫两次即可,可以跟胎或者普免;种猪伪狂犬一般一年免疫3-4次,普免;细小和乙脑一般每年的3月和9月各疫一次。圆环和蓝耳各个猪场根据情况选择免疫,在寒冷的季节还要注意口蹄疫和胃流二联苗的免疫。
商品猪的免疫:一般是首日龄伪狂犬滴鼻,7日龄支原体,14日龄圆环,30日龄猪瘟一免,50日龄伪狂犬二免,60日龄猪瘟二免,寒冷天气注意口蹄疫和胃流二联苗的免疫。

三、营养
饲料营养这块现在不是大问题,市场上有现成的全价饲料,浓缩料,预混料供选择;使用全价料的,只要认准大厂家、品牌产品,一般没有质量问题,只要喂够数量,营养就没有问题了;如果选择浓缩料或者预混料就要注意原料的问题,其中要注意的就是霉变和根据猪的不同阶段粉碎的粒度要不同,不然可能导致饲料的品质下降而影响猪的生产性能。
四、密度
春天,天气渐渐暖起来了,猪圈的密度也是关键,密度大了,猪应激大,严重影响猪的生长,还会增加猪患病的机会,密度小了,浪费圈舍。
一般的饲养密度为:保育猪(10-25公斤)0.3-0.4平方米每头;育成猪(25-60公斤)0.5-0.7平方米每头,育肥猪(60公斤以上)1.0-1.2平方米每头。
春天养猪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五、温度和通风
春天天气变暖,但又不太稳定,昼夜温差大,在白天温度高的时候可以适当开窗通风,降低猪舍的湿度和有害空气,但晚上要做好保温工作,下班前把窗户关好,防止夜里天气突变造成猪只受寒生病。

1、修复猪舍,搞好消毒
保持猪舍温暖、干燥、通风,搞好猪舍卫生,经常对猪圈消毒,消除病菌的生存环境,是搞好春季养猪的重要环节。猪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尤其是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发育完善,体表沉积脂肪少,抗寒能力差。而早春三月的天气变化无常,昼夜温差较大。所以保持猪舍温暖、环境干燥洁净、空气流畅,创造一个有利于猪只生长发育的小环境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北方地区,经产母猪一定要实行暖房产仔,这是保证仔猪全活全壮的基础。同时,在春季来临之前,要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防止病菌生长繁殖。具体做法是先对圈舍进行彻底清洗,再用20%~30%的石灰乳或20%的草木灰或2%~3%的火碱溶液对圈舍地面、墙壁及周围环境喷洒和涂刷,用具洗净后用3%~5%的来苏儿水消毒,然后用水冲洗。
2、加强防疫,注重营养
春季要严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猪只的免疫注射。一旦发现疫病,要严格封锁、消毒,强化预防注射,按要求处理好死猪尸体。如果周围地域发生了疫情,除搞好猪舍消毒外,还应严格禁止外来人员、车辆进入猪场,自己的车辆、人员从外疫区回来后要彻底消毒。同时,营养水平的高低对猪的健康也有重大影响。高水平的营养供给,可以满足猪的营养需要,保证猪有一个较好的体况,能有效提高猪抵御疾病的能力。因此,在生产中应按猪不同的生长阶段,科学地投饲不同营养标准的全价日粮,并根据猪体重、采食情况的变化等适时调整日粮配方。春季青绿饲料缺乏,要尽量在日粮中添加一些胡萝卜等多汁饲料和啤酒糟、饼类饲料,以增进猪的食欲,同时要补充一些维生素。
3、精细管理,科学喂养
育肥猪和种猪的饲养管理按常规进行即可,但仔猪的饲养管理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体温调节机能和消化功能不健全,在气候善变的春季,饲养管理稍有差错,极易引起仔猪患病,甚至大批死亡。因此,要改善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保持乳房的清洁卫生,做好开食、补饲、旺食的三个环节,使仔猪平安度过初生关、补料关和断奶关,应特别护理好断奶仔猪。预防仔猪痢疾应在母猪怀孕后期注射疫苗,同时注意母猪产后环境的卫生清洁和仔猪体质的改善。对各饲养阶段的猪只要注意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并适量添加复合添加剂。供给清洁的饮水、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运动,以促进猪的健康生长,使猪能够平安度过春季疾病多发的季节。
4、搞好常见猪病的预防和治疗
有许多猪病极易在春季发生,最常见的有腹泻病、霉形体肺炎、流感和仔猪水肿病。
4.1猪腹泻病猪腹泻病是春季多发的常见病,主要症状为拉稀。该病由多种病因引起,只有正确鉴别才能对症治疗,提高疗效。
①传染性胃肠炎。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的特点是,病猪出现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一旦有猪发病,会在整群中迅速传染。该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和继发感染,常用安维糖静脉注射或补液盐内服,同时使用氯霉素或磺胺脒等抗菌素对症治疗。
②轮状病毒病。该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冬春多发,而且只发生于2月龄以内的仔猪。该病的主要病状为仔猪厌食、呕吐、下痢,治疗可立即停止哺乳,内服葡萄糖盐水和复方葡萄糖溶液。
③仔猪黄痢。该病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初生仔猪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以排黄色稀粪为特征,少有呕吐,多发于7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该病的病程较急,发病后一般来不及治疗就死亡。如果发现猪群中有1只仔猪感染,应立即对全群进行预防性治疗,可内服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磺胺脒等抗菌素,并配合调痢生、乳康生、乳酶生等微生物活菌制剂。
④仔猪白痢。该病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多发于10~30日龄的仔猪,呈地方性流行。该病以排白色糊状稀粪为特征,发病季节不明显,病死率也不高,但治疗不及时易成僵猪。用磺胺脒、土霉素、强力霉素、氟哌酸、痢特灵、白痢散等药物治疗有良效。
⑤仔猪红痢。该病又称猪梭菌性肠炎,是一种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主要感染3日龄内新生仔猪的肠道传染病。病猪偶有呕吐,排红色黏粪,一般来不及治疗即死亡。预防是控制该病发生的关键措施,一方面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卫生,减少感染机会;另一方面,可在仔猪初生3日龄内每千克体重每次内服青霉素或链霉素8万iu,日服2次,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⑥仔猪副伤寒。该病是一种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主要侵害2~4日龄仔猪,无明显季节性。病猪急性型初期便秘,后下痢,排恶臭血便,腹部、耳下、四肢末端、嘴尖和尾尖等身体远端皮肤呈红色,后期变为青紫色,体温升高。慢性者便秘与下痢交替进行,粪便呈灰色、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湿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土霉素等抗菌素对该病无效,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等有一定治疗效果。
⑦猪痢疾。该病是由猪痢疾螺旋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发于架子猪,仔猪和成年猪很少发病。该病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可长期危害猪群。病猪排出混有多量黏液及血液的粪便,呈胶冻状。该病用药物治疗效果良好,但停药后易复发,较难根治。可选用痢菌净、黄连素、痢特灵、杆菌肽、喹乙醇、四环素等药物治疗,如果发现疗效欠佳时应尽快调换药物。

4.2猪霉形体肺炎
冬春季节是猪霉形体肺炎的多发季节。该病是猪的一种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11~16天左右,最长的可达1个月以上。该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
急性型以仔猪、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多发。病猪头下垂,精神不振,呼吸每分钟60~100次,张口喘气,并发出哮喘声,咳嗽少而低沉,黏膜发紫,体温变化不大,死亡率较高,病程7~10天。慢性型都是由急性型转化而来。病猪发病初期常见短而少的干咳,久之变为连续痉挛性咳嗽,尤其以早晚和运动以及进食后或气温骤变时最为常见。病程可拖至2~3个月甚至半年,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因影响其生长发育而致僵。防治可肌肉注射猪喘平,每日2~4万iu/kg体重,连续注射5天为1个疗程;盐酸土霉素1~1.5g一次肌注,7天为1个疗程;氢富马酸盐肌内注射,每日1次,剂量为11mg/kg体重,连续注射5天;1g枝原净粉剂溶于4.5kg饮水中,让猪自由饮服,连服7天。
4.3猪流感
猪流感多发生于冬春两季,呈地方性流行。该病的发病率高,潜伏期为2~7天,病程1周左右。病猪发病初期突然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常横卧在一起,不愿活动,呼吸困难,激烈咳嗽,眼鼻流出黏液。如果在发病期治疗不及时,则易并发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等,增加猪的病死率。
预防该病应铺垫和勤换干草,定期用5%的烧碱对猪舍消毒。注意天气变化,遇有降温要及时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易感猪与感染的动物接触。用猪流感佐剂灭活苗对猪连续接种2次,免疫期可达8个月。该病无特殊药物治疗,只能采用对症治疗的药物来减轻病情,同时服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以避免继发感染。可试用复方吗啉片或复方金刚烷片及板兰根冲剂防治,用量根据猪的体重和药品的含量确定。对病重猪可合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另加病毒灵同时肌注,每天2次,连续注射5天。在饲料中添加2%的抗生素和抗菌素,能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4.4仔猪水肿病
仔猪水肿病是一种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断乳后仔猪的肠毒血症。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多发,流行较广泛,致死率高达80%以上。
该病主要发生于断乳仔猪,尤以断奶后5~15天、生长快、膘情好的仔猪发病多。该病主要因断奶后饲料突然改变,引起肠道微生物群变化而导致发病。另外,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饲料中单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也都是致病因素。
该病发病突然,暴发初期常见不到临床症状病猪就突然死亡。发病稍慢的早期表现为精神沉郁,不食,眼睑、头部、颈部和肛门等部位水肿,有时全身水肿,指压留痕。病初病猪有神经症状,表现为兴奋、转圈、心跳增快、震颤、共济失调、叫声嘶哑,后期发生后肢麻痹。急性病例4~5小时死亡,多数在1~2天内死亡。年龄稍大的猪,病程可延长到5~7天。
补饲含硒和抗菌素的添加剂,给断奶仔猪适量饲喂大蒜,断奶时适当减少饲料饲喂量,一周后再足量饲喂等,对预防该病有良好的效果。如因缺硒诱发水肿病,可用0.1%的亚硒酸钠按每千克体重1ml肌注,每日1次,连续注射3天。治疗可用安维糖注射液,每头猪腹腔注射40~60m乙在治疗的同时停喂精料,加喂青料,并加强运动。也可选用地塞米松磷酸钠、磺胺嘧啶及维生素c注射液大剂量注射。治疗时还应配合利尿、缓泻、排毒,用速尿针剂肌注;灌服盐类泻剂如硫酸镁、硫酸钠、人工盐和大黄末、碳酸氢钠,每日1~2次,连续5天。

农村小型猪场建设及管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猪场选址随意,猪场建设成三乱。留守在农村的部分富余半劳力见这几年养猪有利可图,就土法上马,随意到处乱搭乱建圈舍。或利用闲置的公房、仓库、学校、空房舍等加以简单改造,养十头到百头不等数量的生猪,建成四不像的小型猪场,给人畜健康和环境留下了极大隐患。

2.消毒设施不到位,消毒制度不健全。健全的消毒设施和消毒制度是杀灭病源微生物的关键。猪场的内外环境、饮水、饲料、工具、猪群,以及工作人员正常出入和操作规程等都要有具体的消毒规定,并能保证这些规定实施到位,以保证猪群的健康,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而大多数小型猪场基本上无任何消毒设施,连进出门的消毒池都没有,猪场使用的喷雾器也都是农田用于喷农药的,不经处理就拿来在猪场使用。对消毒制度的概念缺乏了解,无猪场专用消毒过的工作服。另外,消毒用的药品单一,长期使用同一种类的消毒药品和采用同一种消毒方法,有的只注重场地消毒或猪发病后消毒,平时根本不注重常规饮水、饲料、进出猪舍人员等的消毒。

3.免疫无程序,操作不规范。有99%以上的小型猪场无生猪免疫程序,防疫对象和防疫时间很随意。对生猪重大疾病防疫不到位,防疫注射时生猪保定不到位,打飞针,用苗剂量随意加减,疫苗保存不按要求,平时不注重免疫抗体的检测。对使用后的疫苗瓶和剩余疫苗乱抛乱扔,不作深埋处埋,往往扔到河沟、粪池、垃圾堆、空地或田野里,却不知活毒疫苗在常温下会在空气中、水中、土壤中繁殖蔓延,强化毒力,直接受到其污染的水,可从消化道感染猪,当猪抵抗力下降或受到严重应激时,就有可能发病。

4.人员管理无序,随便串门。养殖户缺乏科学严谨的疾病防控意识,猪场门口不设任何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闲杂人员,尤其是屠宰生猪、经营生猪、其他猪场人员,不换衣换鞋,不经消毒,随便进入猪场。养猪场自身人员也经常东家聊天西家串门,回来时也不换洗消毒,就直接进入自家猪场,猪场还到处放养鸡鹅鸭和其他家畜,却不知这样的行为成了疾病传播的媒介,容易造成疾病混合感染。

5.病死猪乱抛乱扔,粪便乱堆乱放。大多数养猪户对病死猪不作任何的无害化处理,随便扔到河里或水沟、池塘里,有的就直接抛弃在自家猪场的粪堆或粪池中。小型猪场基本上建在农村的居民区内,对粪便处理无合理必要的基础设施,而是在猪场内外到处堆放。尤其在夏季,蚊蝇满天飞,臭气熏天,遇到阴雨天污水遍地流,严重地污染水源和环璄,给猪场里的生猪健康埋下了重大隐患,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6.饲养管理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完善。由于大多数小型猪场投入不足,猪场设施十分简陋,既不能防风遮雨,又不能防寒避暑,春冬贼风随处来,夏秋圈内热浪滚滚,雨天外面下大雨,舍内下小雨。普通病、传染病常年困扰,生长速度慢,严重降低了经济效益。还有约80%的小型猪场,平时不注重饲养管理,不遵守科学的管理措施,缺乏某些关键的管理环节,圈内多日不打扫/,粪便不清除,消毒不及时、不到位。对疾病的防治,遇小病乱用药,有大病乱投医,使生猪产生了抗药性,因而达不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有的用药剂量随意加减,给药途径不正确,将应添加在饮水中的药物用在饲料中拌料,应拌在饲料中的药物加在饮水中,完全达不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从而错过了防治疾病的最佳时机。

7.品种混杂,饲料质量不稳定。有90%的小型猪场不能做到自繁自养,有种猪的也不注重种猪的品种和品种改良,只要是母猪就用来做种,个别猪场还自然交配。到市场购猪苗时,不问土种良种,二元还是三元,有病没病,是猪就购进。由于猪场规模小,饲养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年龄偏大,接受新技术能力差。猪场根本不按生猪的品种、日龄配比饲料,对商品饲料的优劣无法鉴别,只注重饲料价格的高低,认为价格越高质量就越好。还有的猪场由于资金因素,钱多购好料,钱少购差料。个别猪场在自配料时,没有自己猪场适用的饲料配方,而是随意配比,饲料质量得不到保证,猪生长速度慢,加大了饲养成本,降低了经济收入。还有的猪场乱用饲料添加剂,不问违禁不违禁,有无规定停药期,不从正规渠道进货,有意无意乱使用,给食品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

(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夏顺华邮编:225828)

鲟鱼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鲟鱼属大型鱼类,其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和适应能力强,在池塘(土池和水泥池)和网箱中均可养殖,而在池塘养殖鲟鱼时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一、池塘条件

鲟鱼养殖池要求面积较大,池水较深,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区域,交通便利且通讯设施齐备。池塘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2-3亩为宜,水深2-3米,水质较稳定,水体溶解氧值高,最好5mg/L以上。池塘要有独立的进排水口、坡降,配备一台水车式增氧机,并设置饲料台。

二、清塘消毒

放苗前半个月,池塘进水15-20厘米,用100-150kg/亩生石灰兑水后全池泼洒,以消灭水中有害生物;池塘浸泡3-4天后把池水排出池外,再进水浸泡池底,进水口用60目筛绢过滤;用15-20kg/亩的茶子饼清塘消毒,消毒前先把茶子饼打碎并用水浸泡1天后,全池泼洒,可以杀灭池塘中的鱼、虾和鱼虾卵,清塘后的茶麸留在池中做肥料。放苗前10天,池塘加水到70-80厘米深,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三、培养浮游生物

放苗前7-8天,按照每亩池塘准备50kg干鸡粪,且鸡粪浸泡2天,最好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再去除杂物(过滤)后,全池泼洒。过滤物用纤维袋包扎好后,放到池塘中的下风口处,继续做培养浮游生物的肥料。

四、苗种放养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鲟鱼苗种,体长在20cm以上为好。一般大规格苗种的放养密度为400-600尾/亩。放苗时间既要考虑水温适宜,又要考虑成鱼上市。

苗种运输前1-2天应停止投喂,运输时选用38×82的聚乙烯包装袋,在袋中加水3/5,并用冰将水温调节到12-15℃,每袋放入体长20-30cm的鱼苗20尾,包装后运输。如果运输时间在8小时以内,可以用水车运输,但要随时注意运输途中的水温变化,效果出很好。

放苗前2天应先试水,用相同规格的鱼苗10条左右放入网箱中,观察鲟鱼的活动情况,如无异常,即可放苗。正常放苗时,不要先把运抵的苗种袋解开,应全袋放入池塘中,慢慢使袋内水温和池塘水温接近后,再打开袋口将苗种放入池塘中。有条件的养殖场,最好连鱼带水倒入一个大桶中保持连续充气,然后在桶中放入食盐,使盐度达到2%,浸浴鱼体10分钟后放苗入池。

五、饲料的选择及投喂

池塘养殖以投喂配合饲料为主,鲟鱼苗苗刚下塘时,尚未形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要及时驯化。可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也便于日常观察。有些鲟鱼,如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中华鲟等都有夜晚趋光的特性,夜间驯化时可在靠近饲料台的地方加以照明。

投喂应支持少量多餐的原则,饲料要适口,粒径不能过大或过小,一般以鱼的口裂的1/2为好。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3%左右,日投喂3-4次,视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投喂量。

六、日常管理

1、巡塘和生长情况观察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尤其在夜间巡塘和清晨巡塘,要注意观察鱼体的活动情况,防止缺氧;夏季多雨季节气压低时,要勤巡塘,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开启增氧机或加注新水等措施,防止泛塘。定期检查鲟鱼的生长情况及健康情况,及时调整投喂率和放养密度,当池中鲟鱼生长差异过大时,要按其规格及时分塘。

2、水质管理每天测量水温3次,p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态氮等理化因子要定期测定。值得注意的是:鲟鱼是典型的底栖息鱼类,一般不会上浮游动,有些种类如中华鲟,即使在水中溶解氧不足时也不象家鱼那样明显的浮头,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如水温过主、水色不对或天气闷热时,水体透明度低于25cm或溶解氧小于5mg/L时,池塘要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的清新。鲟鱼生长最适合的pH值为6.5-8.0,pH值过低会影响鲟鱼的代谢活动和生长,甚至危及生命。大多数鲟鱼生存的温度上限为32℃,水温超过30℃则对鲟鱼生长有危险。水温控制可以参考以下措施:选择合适的放养时间,投放大规格鱼种,以缩短养殖周期;争取在每年高温期过后再投放大规格鱼种,在翌年高温期到来之前达到养成规格上市,可以避开高温;在高温期到来时加深水位,减少放养密度;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采取加大换水量和搭棚遮光等措施。

七、病害防治

1、真菌性疾病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水霉属和棉霉属等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水棉霉等。病鱼症状是行动迟缓、鱼体消瘦、不摄食。防治方法是要防止鱼体受伤,对患病鱼体可以采用克霉唑和1%的食盐与小苏打水混合溶液浸泡患鱼10分钟左右。

2、细菌性疾病出血病由气单胞菌引起,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多危害鱼种,死亡率很高。防治方法为首先要进行好环境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和免疫多糖,用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也可以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无残留的抗生素和中草药预防。白身病的症状为体表缺乏黏液,鱼体体色变白,可以采用抗菌素治疗。细菌性肠炎的症状为鱼体腹部和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可以用诺氟杀星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治疗。

3、寄生虫鱼病主要有三代虫、车轮虫、小瓜虫等,防治方法可采用5%的食盐溶液浸液浸泡鱼体1小时,或用20%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鱼体;也可以采用中草药进行治疗。

4、非病原性疾病主要有肝性脑病、心外膜脓肿、黑体病、大肚子病等,该类病症的主要原因是养殖环境差,饲料成分不合理等原因造成,要注意改善环境,加强饲料质量管理。


养殖户在河蟹蜕壳期间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生产上,养殖户判断河蟹是否要蜕壳,可采用以下方法:
(1)检查河蟹体色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每次蜕壳来临前,不仅要投含有蜕壳素的配合饲料,力求同步蜕壳,而且必须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数量,使动物性饵料比例占投饵总量的1/2以上,保持饵料的喜食和充足,以避免残食软壳蟹。
(2)发现个别河蟹已蜕壳,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用生石灰7.5~12.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
(3)蜕壳期间,需保持水位稳定,一般不需换水。
(4)投饵区和蜕壳区必须严格分开,严禁在蜕壳区投放饵料,蜕壳区如水生植物少,应增投水生植物,并保持安静。
(5)清晨巡塘时,发现软壳蟹,可捡起放入水桶中暂养1~2小时,待河蟹吸水涨足,能自由爬动后,才放回原池。

有关河蟹苗质量的几个问题探讨



种田品系越纯,个体越大蟹苗的质量就越好?发展河蟹养殖业,保持不同水系河蟹的优良性状,选择个体较大的种系作为亲本合乎科学,仍需大力提倡。但是种田的地理品系和个体大小与蟹苗质量优劣没有根本的联系。地理品系和个体大小多与扣蟹和成蟹的养殖特性和养殖效果有密切关系。
丰年虫用得越多蟹苗质量就越好?回答是否定的。近两年的生产实践已经证明在沿海地区利用自然海水培育蟹苗,不投喂丰年虫一样能培育出优质健壮的蟹苗。用单细胞藻类、活体轮虫、十支角类、桡足类和鲜活的丰年虫幼体和成体等生物饵料进行育苗的育苗场,其育来的蟹苗质量就一定好吗?问答不一定,关键看是否掌握了健康育苗技术。鲜活饵料虽然营养价值高,不易污染水质:但河蟹幼体大量的排泄物,很易使水体巾的细菌繁殖过盛,幼体被感染或致病。而单细胞藻类如存育全过程中均被使用,其不仅可作为饵料并且可调节净化水质,有效控制弧菌的数量,预防和减少病占的发生,蟹苗质量有大幅度提高。
河蟹育苗期间随便给幼体喂点什么饵料就行了吗?为了降低育苗成本,增强育苗厂家的竞争力,降低养殖户的购苗成本,提高育苗技术水平,可以少用甚至不用鲜活的丰年虫幼体。但一定要加强蚤状幼体的营养和饵料的投喂,用多种鲜活或冰冻的动物性饵料来替代丰虫以保证幼体营养全面,个体健壮。
蟹苗个体大小除与种蟹个体大小、育苗方式和工艺过程有关外,还与幼体的营养条件有密切关系。某些育苗场待河蟹泽状幼体发变态至大眼幼体后的第3天起,为了防止水质恶化,就大大降低了投饵,大眼幼体摄食明显不够,营养不足,个体无法长膘,从而现出池蟹苗个体明显偏小的现象..
药源性和营养性疾病可从蟹苗的表现特征予以简单有效的推断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和采用高水温育苗造成营养积累不足以及饵料营养结构不合理、投喂不足等引起的营养性疾病对蟹苗质量的影响很大。健康育苗并不等于不用药。水域环境尤其是集约化育苗环境是病原体滋生的场所,水产动物幼体无时无刻不受着病原体的侵袭。我们提倡健康育苗,除了改善育苗环境之外,合理有计划科学地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育苗过程中用药过度的蟹苗,易引起水体中或幼体体内的菌群失衡,幼体大多会出现二重感染。未感染的幼体免疫力差,容易因环境条件剧变产生应急性反应,造成感染或引起并发症而导致大量死苗的现象。有营养性疾病的蟹苗南于个体小,体质弱,抵抗力差,也容易引起死亡。这些情况一般较难从育苗场家知道详细,也较难采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定量监测:但是药源性疾病或营养性疾病最终会反应到蟹苗身上我们可以从蟹的外观表现、活力、个体大小等状况进有效推断不同育苗方式所培育的大眼幼体,质量有一定的差异即恒温苗(工厂化苗)、土池苗、天然苗在变态发育为1期仔蟹过程中,蟹苗与1期仔蟹的成活率、发育时间等由于蟹苗所处的水环境条件不同.蟹苗质地、I期仔蟹变态成活率等参数无疑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一天然蟹苗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蟹情质量往往较高,其个体大,体色淡黄,体表光洁。而土池苗地由于育苗方式。技术水平不同所育成的蟹茁质量存着较大差异,那种低密度粗放式土地育苗所育来的蟹苗质量一般较好,而类似工厂化的高密度充气强化培育方式的土地蟹苗,依据育苗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其蟹苗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哪种为土池蟹苗质地很好的养殖者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只要运用健康育苗技术培育优质的工厂化蟹苗是完全实现的。不管是何种蟹苗.其质量的鉴别标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不能完全迷信任何一种蟹苗,也不能把某种蟹苗一棍子打死,应以科学的方法加以严格鉴别。
4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对培育效果的影响正确的养技术是提高l期在蟹成活率的基本保证选用优质的蟹苗是提高河蟹大眼幼体至Ⅱ期变态成活率的首要条件,采取积极的池塘消毒清塘1作,并运用正常的养技术,对养殖效果的影向不大,差异小养殖过程巾出现Ⅱ期仔蟹大量死亡的现象,往往是由于蟹苗体表上携带着丝状细菌、聚缩虫等肄物,或者是由于池塘的清塘消毒工作不彻底所造成的为了防止Ⅱ期在蟹后现大死亡现象,Ⅱ期仔蟹后可用5~10mg/L生石灰化浆均匀泼洒或用l~2m1的欣碘全地泼洒.并结合使用抗生素药饵有良好的效果。大眼幼体早期低水温时的培育效果略好于后期高水温期时的培育效果相同质量的蟹苗,采用同样严格的消毒和管理措施早期低水温时培育的成活率往往高于后期商水温期时的成活率.早期培育效果较好。4年的试验发现,早期大服幼体至Ⅲ一v期仔蟹的培育成活率一般可达73%~75%而后期天
气转暖、水温升高万物复苏,土壤中的青蛙、野杂鱼、虾蟹等敌害生物随之纷纷I叶J现于池塘内,由于敌害的摄食危害此时的培育效果就会适当降低大眼幼体至Ⅲ一v期仔蟹的培育成活率一般为68%~72%。除此以外后期蟹苗中往往会有少量白头苗出现,这些白头苗在变态发育过程中会不断死亡,一般不到Ⅱ期仔蟹就即死亡,对后期仔蟹的培育效果也有较大影响。我们这几年采取一些措施后,后期蟹苗中白头苗的比例可以控制在3%以下。一般来说,水处理条件好的育苗场凭借其良好清洁的水质优势可以预防白头苗的出现。水温高低不是I期仔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培育池池水水温的高低与大眼幼体至Ⅱ期仔蟹的变态成活率无明显关联。我们在早期低水温期的培育试验过程中,测量早晨塑料大栅内地水的最低水温只有12℃,中午也只有14℃。发现1~2d短期低水温对大眼幼体的成活无明显的影响,只是其变态所需的时间有一定的延长。后期高水温期,中午池水水温高达30℃,大眼幼体至I期住蟹的变态时间有所缩短,但对I期仔蟹的成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21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鹅鸭瘟病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