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肝炎的冶疗和预防

鸭肝炎俗称花肝病,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雏鸭一旦感染,会迅速发病并出现死亡。该病已成为鸭的主要传染病之一,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流行特点

鸭肝炎四季均可发生,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的雏鸭,也可引起4~6周龄的幼鸭发病。不同周龄的雏鸭发病,死亡率也不同,1周龄内雏鸭死亡率高达90%以上,1~3周龄的雏鸭死亡率不到50%,4~6周龄的小鸭基本不会出现死亡。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潮湿或拥挤,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雏鸭发病后首先表现为精神沉郁,行动迟缓,离群,蹲伏或侧卧;发病12~24小时后,即出现神经症状,身体失去平衡歪向一侧,发生全身性抽搐,两腿痉挛性划动,有时在地上旋转,大部分雏鸭在出现抽搐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死亡,常见死亡鸭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有些病例,往往突然倒毙死亡,而看不到任何症状。

剖检见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严重时呈刷状出血,质软,呈黄褐色、浅黄色或淡红色,个别病例肝脏见有坏死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有的也出现胆囊破裂;脾脏有时肿大,外观呈斑驳状;脑充血、水肿、软化等症状。

三、鉴别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时需要通过专业实验室的诊断方法,如病毒分离鉴定、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等。在临床上要注意与以下几种鸭病进行鉴别诊断。

1.鸭瘟

该病是由鸭瘟病毒引起鸭的一种高死亡率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各种日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生死亡;与鸭病毒性肝炎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超过3周龄雏鸭不发病等明显不同。患鸭瘟的鸭食道、泄殖腔和眼睑黏膜呈出血性溃疡和假膜为主要特征性病变,但没有抽搐和角弓反张症状,与鸭病毒性肝炎主要以肝脏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等不同。

2.鸭曲霉菌病

鸭曲霉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主要是由烟曲霉等真菌引起的鸭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呼吸器官组织中发生炎症,尤其是在肺和气囊出现灰黄色的结节,胸腹部气囊也有霉菌斑。此病主要发生于雏鸡,多呈急性经过,发病率高,可造成大批死亡,成年鸭多为散发。本病没有像鸭病毒性肝炎的肝脏肿大出血的症状。

3.鸭大肠杆菌病

该病冬春季多见,夏秋季较少,1~5周龄小鸭常发生,1~3周龄最易发病。该病主要症状为咳嗽、拉黄绿色稀粪、恶臭、呈青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污秽;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可见心包粘连、心包内充满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瘀黑色,肠道肿大明显、肠内容或腹腔极易腐败。这些症状与鸭肝炎引起的症状和病变都不一样。

4.鸭传染性浆膜炎

该病以出现神经症状、腹泻等临床表现,与鸭病毒性肝炎相似,但鸭传染性浆膜炎可在各日龄均可发病,其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对抗生素治疗有效;鸭肝炎多发于2周龄内,对抗生素治疗无效;浆膜炎的主要病变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同大肠杆菌病相似,与鸭肝炎不同。

5.鸭伤寒

该病有时出现突然倒地,头向后仰、痉挛,数分钟后死亡,易与鸭病毒性肝炎相混淆。但鸭伤寒开始发病时粪便呈稀粥状,后为水样,眼流泪、眼结膜发炎,病鸭缩颈怕冷,呼吸困难。剖检肝脏肿大,呈古铜色,有灰白色的坏死点,与鸭病毒性肝炎的严重出血不一样。

四、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1)生物安全措施: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首先要建立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特别是对饲养员的流动、运输车辆的往来、用具和鸭舍垫草的卫生消毒方面尤为重要。对雏鸭进行自繁自养,可预防本病的传入。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搞好鸭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对鸭舍、设备、用具等进行仔细的清扫,先用3%~5%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地面,后用0.3%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

该病具有发病急,死亡快的特点,一旦出现疫情,应及时把发病鸭群与健康鸭群严格隔离,并实行专人管理,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向周围扩散。加强鸭舍通风,以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的有害气体,病死鸭要严格处理,可采取焚烧或深埋的方法。污染的垫料、粪便和饲养工具等未经消毒处理不能随便运去场外。鸭群密度大时,要适当分群,为防止鸭舍过度潮湿,还要及时更换垫草,避免因应激因素造成病情加重。

(2)疫苗免疫:由于治疗该病没有特效药,故疫苗免疫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种鸭开产前2~4周,用弱毒苗4头份/只肌肉注射,孵出雏鸭能获得被动免疫,以后每3~4个月免疫1次。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在7~10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头份/只;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出壳后1日龄即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头份/只,10日龄时再用同样方法重复免疫1次。或者在雏鸭刚出壳时,在腿部皮下注射卵黄抗体液或血清0.5~1毫升,能有效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生。

2.治疗方法

(1)抗体注射:当发生该病时,采取高免血清或康复鸭的特异性高免血清紧急注射,肌注0.5毫升/只,可以降低死亡率。初发病1~2天内接受治疗,效果最佳。也可注射免疫卵黄液,15日龄内的雏鸭背部皮下注射1毫升,15~20日龄1.5毫升,30日龄以上2毫升,一般注射1次即可治愈,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2)中药治疗:中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原则。板蓝根600克、大青叶600克、茵陈650克、龙胆草400克、金银花400克、栀子350克、柴胡350克、甘草200克。水煎拌料,1剂1天,连用4~6剂;也可以采取板蓝根50克、茵陈100克,栀子、柴胡、枳实、神曲、薄荷各30克,甘草20克。研磨,用开水浸泡1小时,晾后拌入5千克饲料饲喂(100只雏鸭用量),全群服用,每天1次,连服7天。

(3)辅助治疗:对于发病鸭群,无论病情轻重,都应该在饮水或饲料中加入抗病毒药物,及增加饲料营养,提高鸭群的抵抗能力,减少并发或继发病的发生,让病鸭早日康复。

相关推荐

肉鸡仔鸡发生弧菌肝炎的冶疗


2006年6月中旬,我市一肉鸡场饲养的肉仔鸡突然发生以下痢、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确诊为肉仔鸡弧菌性肝炎,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基本情况

该肉仔鸡饲养场为集约化商品肉仔鸡饲养场,建有长120米、宽13米的标准化鸡舍8栋,每栋一批可饲养商品肉仔鸡1.8万~2万只,全场每批可饲养肉仔鸡14万~16万只。鸡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全自动标准化饲养,饮水、喂料、通风、控温、防疫全部程序控制自动进行,饲养管理条件优良。该鸡场于2006年6月3日一次购进爱拔益加商品肉仔鸡苗14万只,分养在8栋标准化鸡舍中,一栋平均饲养约1.8万只。全部鸡只按肉仔鸡饲养标准常规供给饲料、饮水和用药,按肉仔鸡常规防疫程序进行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疫。鸡群在14天龄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防疫以前饲养状况无异常。

2发病情况和主要症状

6月16日雏鸡14天龄的进行了国产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疫苗的饮水免疫,6月17日雏鸡15天龄时,其中两栋鸡舍雏鸡突然发病,发病鸡只以水样下痢为主要特征,病鸡精神委靡沉郁,缩头,羽毛蓬乱,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呈糊状污秽。刚发病鸡只排黄白色糊状粪便,继而粪便呈水样,病鸡很快衰竭死亡。第一栋鸡舍发病第1天死亡560只,第2天死亡810只;第二栋鸡舍发病第1天死亡480只,第2天死亡910只。

3剖检变化

病死鸡普遍冠髯萎缩苍白,对病死180只鸡进行解剖检查,主要病变为:腹腔血水(肝破裂出血)(12/180),肝脏肿大、质脆易碎(83/180),肝脏瘀血、呈红褐色(76/180),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31/180),表面有不规则和星状黄白色坏死灶(15/180)。个别鸡只小肠出血(9/180),肠道臌气(5/180),其他器官无眼观病变。

4实验室诊断

4.1镜检:无菌操作采取病死鸡肝脏血液或胆汁,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呈S状细菌。

4.2病原分离确诊:病料划线接种于10%血琼脂平板上,在10%二氧化碳环境43℃条件下培养24小时,取单个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阴性弯曲杆菌,可以确诊。

4.3药敏试验:用庆大霉素、新诺明、土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噻肟钠、氧氟沙星作抑菌试验,以头孢噻肟钠抑菌效果最佳,氟苯尼考次之。

5治疗

发病鸡舍鸡群从发病第3天开始,用头孢噻肟钠可溶性粉按0.05%剂量饮水,每天连续饮水用药12小时,停药12小时,连用3天。不用药时饮水中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K3、葡萄糖连用5天。饲料中按0.05%添加氟苯尼考,连用5天。对未发病鸡舍鸡群用头孢噻肟钠可溶性粉按0.03%剂量全日饮水,连用3天。采取上述措施治疗,用药1天后,两栋发病鸡舍死亡鸡只降至158只和95只,用药2天后病情稳定,发病鸡舍每栋死亡50只以下,用药3天后只有零星死亡,鸡群基本情况正常。未发病鸡舍经过预防性用药,鸡群没有感染和发生该病,发病得到有效控制。

6小结

6.1鸡肝炎弧菌又称弯曲杆菌,属条件致病菌,常存在于受污染的垫料和饲料中,在鸡消化道中也能检测到,在受到应激(如防疫)或有其他疾病感染时,易使本病由潜伏感染变为暴发流行。该病多在产蛋鸡发生,死亡率不高,可引起产蛋量下降,在肉雏鸡暴发较为少见,一旦发生死亡率较高。目前该病尚无有效的免疫制剂,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防止本病发生。

6.2预防本病发生,需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和贯彻综合卫生措施。首先要注重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及时对鸡舍、水料槽、用具、垫料等彻底消毒,可用5%过氧乙酸、0.25%福尔马林溶液消毒,也可用0.15%有机酚消毒;其次要保证饲料卫生,要用新鲜全价饲料饲喂雏鸡,防止饲料污染,减少或防止中间传播媒介如昆虫、麻雀等接触鸡群和饲料;第三避免各种应激反应,特别是接种疫苗易诱发本病,免疫前2天应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和预防性药物。

6.3发生本病后要及时确诊,采取相应措施尽快治疗。首先要防止鸡只脱水,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K3、葡萄糖等,做到及时补水和增加营养;同时按治疗量在饮水和饲料中使用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6.4该鸡场这次肉仔鸡暴发弧菌肝炎,主要原因是肉鸡出栏后对鸡舍消毒不严和空栏时间短(鸡舍清粪消毒后仅过3天就养上雏鸡),加上鸡群在14天进行传染性法氏囊病防疫又没有采取应有的防应激措施。由于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了病情,才没有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这给高标准的饲养场敲响了警钟,再好的饲养条件也需要加强饲养管理,注重环境卫生和消毒,在鸡群建立健全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只有从基础做起,严格控制饲养条件,防微杜渐,才能保证标准化饲养场的高投入带来高效益。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和预防冶疗


肉鸡腹水综合症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以肉鸡腹腔内潴留大量淡黄色浆液性积液和右心室肥大为主要特征,并伴有明显的心、肝、肺等内脏器官病理性损伤的疾病。该病主要发生于4~6周龄的仔鸡,死亡率高达30%以上,是危害养鸡业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对肉鸡腹水综合症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其防制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制提供参考。

1肉鸡腹水综合症的流行特点

1.1季节性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冬春季节,养鸡场为了保温而忽视了通风,造成鸡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增高、氧气供应不足所致。

1.2发病日龄

该病多发于4~6周龄发育良好、生长快的肉鸡。

1.3品种与性别

虽然该病在各类家禽中均有发生,但多见于高产和快速生长品种的鸡。通常公鸡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母鸡,这与其生长快、耗能高、需氧多有很大关系。

2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肉鸡腹水综合症的病因很复杂,多数人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鸡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为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肺循环和心跳次数增加,结果不仅引起肺压升高,同时也增加了右心室负担,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大而扩张、松弛、衰竭,全身血液回流受阻而瘀积于外周血管内,致使腹腔内器官充血、血压升高,血液从肝、肾、心等器官表面漏出,蓄积于腹腔,形成腹水。引起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常见原因有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环境因素、生物毒素因素和其他因素等。

2.1遗传因素

长期以来,肉鸡的选育往往只注重生长性能方面的选育,而忽略其心肺功能的提高,以致心肺功能不能适应机体旺盛的代谢需求,潜伏着心肺衰竭的发病倾向,易导致机体缺氧而引起腹水。

2.2营养因素

少数肉鸡养殖户过分追求料肉比和生长速度,采用高能量高蛋白的颗粒饲料,有的甚至添加大量油脂,且不加限饲,使肉鸡生长更加迅速、耗氧量增多而导致机体相对缺氧,因此更易引起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生(/)。饲料中的营养物质缺乏,如维生素E、磷、铜、锌、锰、硒的缺乏也易引起腹水综合症的发生。

2.3环境因素

寒冷季节养殖户为了保持鸡舍的温度而忽视通风,导致鸡舍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氧气含量下降,造成一种缺氧的环境,而处于快速生长期的仔鸡代谢旺盛,因长时间不能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要,使鸡的肺脏造成损伤,加剧机体的缺氧,诱发腹水综合症。另外,饲养密度大、鸡舍寒冷潮湿、环境消毒剂用法不当或过量等原因,也易引起腹水综合症的发生。

2.4生物毒素因素

生物毒素以黄曲霉毒素危害最为严重,可引起鸡肝脏严重器质性损害,而导致出现腹水。凡饲喂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或使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垫料,都极易发生该病。

2.5其他因素

某些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可引起肉鸡心、肺、肝病变而引发该病。饲料中有毒性油脂或食盐等中毒,直接损伤肝脏造成肝病变,可引起大量腹水潴留。

3肉鸡腹水综合症的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乱,食欲减退、饮欲稍增加,生长迟缓,鸡冠和肉髯发绀。肉鸡腹水综合症病情严重者可见皮肤发红、呼吸急促、运动耐受力下降。该病典型性症状是病鸡腹围明显增加,腹部膨胀下垂,腹部皮肤变得发亮或发紫,行动迟缓,有的站立不稳甚至腹部着地如企鹅状。该病病情发展迅速,病鸡常在腹水出现后1~3天内死亡。

4剖检变化

肉鸡腹部膨大,触摸有波动感,剖开腹部,从腹腔中流出大量淡黄色或清亮透明的液体,有的混有纤维素性沉积物;心脏肿大、变形、柔软,尤以右心房扩张显著,右心肌变薄,心肌色淡并带有白色条纹,心腔积有大量血凝块;肺动脉和主动脉极度扩张,管腔内充满血液。部分鸡心包积有淡黄色液体;肝脏肿大或萎缩、质硬、瘀血、出血;胆囊肿大、突出于肝表面,内充满胆汁;肺瘀血、水肿,呈花斑状,质地稍坚韧,间质有灰白色条纹,切面流出多量带有小气泡的血样液体;脾呈暗红色,切面脾小体结构不清晰;肾稍有肿大、瘀血、出血;脑膜血管怒张、充血;胃稍肿、瘀血、出血;肠系膜及浆膜充血,肠黏膜有少量出血,肠壁水肿增厚。

5肉鸡腹水综合症防冶措施

5.1肉鸡腹水综合症的治疗

目前对肉鸡腹水综合症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能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使用强心药(如苯甲酸钠、咖啡因、士的宁、盐酸麻黄素、醋酸钾)对早期病鸡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具体治疗措施如下。

(1)患病鸡出现腹水,应先抽出腹水,用12号针头刺入病鸡腹腔,然后注入青霉素和链霉素各20万U,经2~4次治疗后可使部分病鸡康复。

(2)药物治疗。首先服用大黄苏打片,20日龄雏鸡1片/(只d),其他日龄鸡酌情增减,以清除胃肠道内容物;皮下注射亚硒酸钠0.1g,配合口服维生素C和利尿剂,选择敏感抗生素,以对症治疗和预防继发感染,同时加强鸡舍内外卫生管理和消毒工作。

5.2肉鸡腹水综合症的预防

(1)育种。由于肉鸡腹水综合症有严重的遗传倾向,在进行家禽遗传选育时,应选育出对缺氧和腹水综合症有良好抗性的品系,同时要求种鸡的心脏、肺脏系统较发达且发育较快,利用氧气的能力较强;坚决淘汰有腹水倾向的种鸡,从根本上解决肉鸡腹水问题。

(2)科学配制日粮。在确保日粮中氨基酸平衡的同时适当减少蛋白质的供给量,严禁饲喂霉变饲料,控制食盐的用量,不可饲喂含有过量菜子饼、棉子饼的饲料以减少各种中毒事件的发生;饲料中缺乏硒、维生素E、磷时也会导致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生,因此肉鸡饲料中硒含量应不低于0.12mg/kg,维生素E也应适当增加。控制日粮中脂肪的含量,6周龄前肉鸡饲料中油脂含量应保持在1%左右,7周龄出栏时不超过2%。

5.3改善饲养环境

在冬季要解决好保温与通风的矛盾,在保温的同时,每天定时对鸡舍进行通风换气,降低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管理好热源,严防煤气泄漏,及时清理粪便,控制好鸡群密度和鸡舍的湿度,以减少腹水综合症的发生。

5.4早期限饲

由于肉鸡腹水综合症的发病日龄越来越小,可以采用全价粉料代替颗粒饲料、合理限饲(减少5%~10%的日喂量)、控制光照时间等措施,以减少鸡的采食量,降低其生长速度,有效地减少腹水综合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可使死亡率降低25%左右。

5.5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防疫工作,提高鸡的抵抗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维生素C、维生素E及复合维生素B或抗应激多维素进行防治,也可适当添加利尿剂和抗菌药物,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鸡群一旦发生此病,应尽快消除病因,可在饲料中添加脲酶抑制剂以降低肠道脲酶活性,进而降低肠道的氨浓度,用量为125mg/kg饲料,可降低患腹水综合症仔鸡的死亡率。治疗用药要在兽医的指导下合理使用,不能长期使用对鸡心、肺、肝等有毒害的药物。

仔猪下痢的原因、预防及冶疗


仔猪下痢是仔猪的一种常见病,对仔猪危害很大,如不及时防治,会严重影响仔猪的育成质量和利用价值。

一、对仔猪下痢病因分析:

引起仔猪下痢的原因比较复杂,包括微生物及非微生物两类,但此两类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相互影响,又互为因果,一般认为以下原因:

(1)分娩舍环境卫生条件差,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大,地面积存污水,冬季有贼风等。

(2)仔猪生后护理不良,接产器具器具消毒不严,断尾,断脐处理不当等。

(3)仔猪生后未固定rǔ头,吸吮初rǔ不足,或母猪患无rǔ综合症而无rǔ,或未实行寄养。

(4)母rǔ不足,人工rǔ配制不当,奶温过高过低,造成仔猪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

(5)防疫措施不完善,免疫时间不理想,疫苗保管不良而失效。分娩舍环境卫生差,空栏后消毒不彻底,母猪进栏前猪体未很好消毒,饲养人员相互串访,造成人员带病毒感染。

(6)断奶时间不当,断奶过早或在哺rǔ期未提早补饲,仔猪由哺rǔ转为固体饲料,饲料抗原刺激,体内尚无相应抗体等。

二、仔猪下痢的原因:

1、病源性

大肠杆菌(肠毒性、肠病性)、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下痢病毒、轻状病毒、沙门氏杆菌、梭状菌、球虫、猪瘤病毒、仔猪伤寒等。

2、非病源性

1)营养性

①怀孕后期母猪饲管不当,造成新生仔猪弱小,抵抗力降低。

②母猪奶水缺乏,有rǔ房炎的母猪,无法提供仔猪必须的营养,使下痢的机会增加。

③初rǔ摄取不足,仔猪出生后六小时内必须吮吸到初rǔ,当母猪生病造成初rǔ在质与量的不足,或者仔猪遭受冷应激时,会造成仔猪初rǔ摄取不足,引起下痢。

2)管理性

①保温不够,仔猪出生后是否有足够的保温灯、保温板,位置是否正确等,仔猪的适当温度在30C左右。

②9m/mm的贼风,相当于空气温度下降4C。

③温差大,一般要求仔猪的床面温差不能超过1C,分娩舍温差不能超过2C。

④潮湿,在冲洗猪舍后没有保持适当干燥会造成仔猪下痢,潮湿的地面相当于温度下降6-9C。

⑤寄养,寄养的猪因吮吸的rǔ头位置改变而较易紧张,增加疾病的发生,造成仔猪下痢,成功的寄养仔猪应在仔猪出生后12-24小时内完成。

⑥仔猪出生后处理不当,弱小的仔猪需要特别的照顾,却被忽视,当发生下痢时,注射铁剂会降低其免疫力。

传染病,各种引起仔猪下痢的病源很容易经由工作人员的衣鞋和畜牧兽医器具而传染给猪。

⑦免疫不当,当给母猪注射控制仔猪下痢的疫苗时,必须保证注射疫苗的母猪健康良好,且疫苗要保存良好,注射剂量适当,注射部位和注射时间准确,且必须注射确实。

⑧分娩舍清洁消毒不彻底,当前一批猪发生下痢时,在转入下一批产仔母猪前,分娩舍必须彻底清洗、消毒,然后保持干燥和温暖。

三、预防仔猪下痢的措施

1、加强对怀孕后期母猪、泌rǔ母猪及哺rǔ仔猪的饲管

2、提供一个干燥、温暖、无贼风的环境及良好的营养,可防止各种病源入侵。

3、减少断奶仔猪移栏及料应激,可预防断奶仔猪下痢。彻底清洗及消毒猪舍,降低畜舍病源含量。

4、以抗生素治疗细菌引起的下痢,由诊断中心分离病源,做药敏试验,对症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以口服药物为主,比注射更有效。

5、股肱注射维他命电解质,可有效控制仔猪下痢,但要注意针头、针筒的消毒。

6、实行全进全出,切断平行传染源。

7、适时早期断奶,可控制仔猪下痢的发病机会。搞好猪舍卫生也是控制下痢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

对产前母猪进行免疫,使产后仔猪通过初rǔ获得免疫。

四、断奶仔猪下痢,生长下降的处理

1、发生的原因

1)断奶时将仔猪和母猪分开,仔猪日粮从全rǔ日粮变为干饲料,日粮剧烈的变化,加上环境的变化,还有和其它猪混圈饲养等因素对仔猪的刺激很大。

2)断奶应激:断奶越早,应激反应就越大,断奶日龄应根据

a)仔猪消化系统的成熟程度;

b)仔猪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c)使用设施的质量来制定,应该在3周龄,体重6公斤为适宜。

3)温度:刚断奶的仔猪对冷非常敏感,断奶时,短时的低采食量将导致产量下降,刚断奶的仔猪身体活动很大,这将增加能量的消耗,而使仔猪生长停止或下降,建议采用以下温度:

仔猪周龄需要的温度C

328-30

4-820-22

4)贼风:暴露在贼风条件下的仔猪其生长速度下降16%,饲料消耗增加16%。对仔猪尽可能保持气流的稳定。

5)圈舍:当仔猪拥挤时,饲料摄入将减少,生长速度将下降。

6)仔猪的营养和日粮成分:对于5-10公斤体重的断奶仔猪,建议日粮中的蛋白质20%。仔猪的消化系统适合于消化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如果日粮突然改变为谷物淀粉和植物脂肪,将对肠壁产生破坏作用,导致腹泻。给幼龄仔猪喂2-5mm的颗粒料,可获得最佳的生产性能。

7)传染病因素:如沙门氏杆菌、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猪痢疾、水肿病、梭菌性肠炎。

8)寄生虫因素:球虫病等。

猪断奶的日龄越小,仔猪日粮就越复杂。如图显示,3周龄的仔猪在断奶后体重都有下降。仔猪饲喂简单日粮后7天恢复失去的体重。与此相比,如果饲喂含营养成分如炒熟的谷物和脱脂奶粉的复合日粮,失去的体重3天就可恢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冶疗和预防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主要特征为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十分高,将近100%,但是死亡率较低,只有5%~15%。

1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只感染鸡,而且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不过在这些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相对于其他品种的鸡更易感,肉鸡相对于蛋鸡更敏感。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病毒传播途径是发病鸡的粪便污染饮水、饲料以及环境,导致同群鸡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另外饲养用的工具、饲养员以及昆虫也会携带病毒传播;再有就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通过蛋传播。

本病特点为突然发生,并且传播非常迅速,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鸡舍内所有鸡被感染,通常在感染后的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死亡率差异很大,一般死亡率为15%~20%,但是有些仅为3%~5%,严重的发病鸡群死亡率60%以上。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死亡率也可提高。

2症状

目前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长,但死亡率低。而以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多在3~5d,一般不超过7d,呈尖峰式死亡曲线,死亡多集中在发病后的2~3d。本病潜伏期很短,2~3d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在鸡群中首先出现数只死亡,其后更多的鸡出现减食、萎顿、打堆、昏睡、羽毛蓬松。特征性的表现有:排出白色水样稀粪;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脚爪与皮肤干枯;发病初期少数鸡调头啄自己的肛门,可能是法氏囊痛痒的缘故;发病前期体温升高达43℃以上,临死前下降。以上症状有一过性的特点,发病一周后,病亡鸡数逐渐减少,迅速康复。

过去该病常突然发病,传播速度极快,但现在在发病初期,除一部分鸡群发病速度较快以外,另一部分鸡群症状极其轻微,在鸡群处于安静状态下,仅见个别鸡只精神异常,似打盹状,但在添加饲料或饮水时病鸡又趋于正常,此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第12~15d,养殖户在观察不仔细的情况下,常常误以为鸡群健康状况正常而给鸡免疫接种法氏囊疫苗,从而造成鸡群大面积发病。

根据经验,鸡群在发病前常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如采食量突然比平时增加20%以上或在气温正常时饮欲异常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第2天即会表现出症状。鸡群发病后,精神不振,常蹲伏于墙角处,卧地不起。羽毛蓬乱或逆立,特别是头部和颈部羽毛更为明显,两翅下垂,颤抖,昏睡。一些鸡走路摇晃,步态不稳。病鸡排出白色石灰水样或奶油状稀便,肛门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发病后食欲迅速减退,但饮欲增加。

3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死亡的病例,常不表现明显的病变,仅肾脏微肿且有轻度花斑。病情继续发展,则病死鸡皮下组织和肌肉明显脱水,肌肉发干、色暗,嗉囔空虚,有的积气或积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常出现条纹状、斑块状和放射状出血,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点。法氏囊的病变在发病中后期具有典型性,发病初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而肿大,2~3d后可肿大至正常的2倍,外观变圆,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表面纵行条纹明显,法氏囊变为奶油黄色,严重时出血,外观呈紫黑色,似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后,常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囊腔中有脓性分泌物,时间稍长则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肾脏肿大,有花斑,呈灰白色,两侧输尿管中常见有尿酸盐沉积。脾脏肿大,表面常有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盲肠扁桃体和胸腺多肿大、充血、出血。

4治疗

鸡群发生本病后,应结合鸡群的日龄、病情轻重以及并发或继发病等因素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

(1)30日龄以内的商品肉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时,应尽量在发病初期逐只注射质量合格的卵黄抗体,根据日龄和体重,注射用量为1~2ml。为同时预防或治疗大肠杆菌等并发或继发病,可在抗体内加入头孢曲松钠,用量为每250ml抗体加入2g,为避免过度刺激肾脏,不要在抗体内加入链霉素等对肾脏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2)30日龄以上的肉鸡发病,如病情较重,也应及时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如零星发病且病情较轻,为防止鸡群遭受应激反应,可以采取个别发病鸡注射抗体与中西药物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养殖户也可以用双花、连翘、地丁、茵陈、黄连、黄柏、黄芩、党参、黄芪、茯苓、甘草等中药自己组方,对本病早期治疗也有较好效果。

(3)本病整个发病过程在5~7d,因此不建议养殖户在发病初期大剂量饮水免疫法氏囊疫苗。相反,在12~14日龄或25~28日龄给鸡群接种疫苗时,应仔细观察鸡群在安静时的精神状态,如发现个别鸡只异常,应在诊治好所发病之后再进行疫苗免疫,以免将疫苗接种于该病的潜伏期或发病初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4)鸡群发生本病后,要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各种应激因素,鸡群密度要适中,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保证通风良好。在饮用中西药物的同时,要在饮水中加入优质的电解多维。由于本病能造成鸡的肾脏肿大,在鸡群发病较重时,为减轻肾脏负担,可适当饲喂一些解除肾肿的药物。同时,在全价颗粒饲料中加入20%的粉碎玉米颗粒,以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从而减少尿酸盐的生成与沉积,减轻肾脏的负担。为防止发生并发或继发病,在积极治疗该病的同时,应投喂一些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等。在预防和治疗球虫病,特别是盲肠球虫暴发时,应选择一些中药制剂和止血剂合用,要避免使用磺胺类药物,以免刺激肾脏而加重病情。

鱼类爆发性出血病的预防和冶疗


近几年,济宁市任城区水产养殖业保持了高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底水产养殖面积已达10.74万亩,产量达4.04万吨,产值4.5亿元,逐步形成了沿湖水产养殖规模带,水产养殖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解决了渔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但是,随着鱼种放养密度的不断加大,以及大量投喂配合饲料和使用渔药,养殖水体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加之池塘老化等因素的影响,近几年水产养殖病害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细菌性败血症作为我区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困扰我区养殖户的一大难题。危害极大,严重制约了我区水产事业的发展。

细菌性败血症又称爆发性出血病,该病流行广、发病快、周期长、死亡率高(死亡率为10%~80%,如不及时治疗,其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为淡水养殖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

一、发病原因

1.水质恶化、由于农田中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流入养殖区域以及高密度的人工养殖,投喂了大量的人工饲料;还有的养殖户不分季节盲目大量施用有机肥,致使池中残饵、粪便等腐殖质增多。造成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多,严重污染了水质,从而导致鱼病频发。

2.营养失衡、由于饲料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过多或不足引起鱼体相关机能紊乱失衡,从而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有的养殖户出于增产增收的目的,促使鱼类快速生长,盲目加大投饲量,选用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投喂,使鱼类摄取的营养物质超过了正常的生理需求,鱼类生长过快。还有的饲料中添加了抗生素、激素之类,导致鱼体免疫力下降。

3.盲目用药、在养殖过程中有的养殖户不在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药,而是滥用药物。因药物之间搭配不科学造成药物间复杂的药理反应,对鱼体各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还有长期过量使用抗生素、杀虫剂等药物很容易造成鱼体损伤、诱发疾病。

4.管理不科学、许多连片养殖区,由于养殖的池塘分属不同的养殖户,防治鱼病时不能同时进行,没能做到统防统治,从而不能彻底阻断病菌传染源,有的养殖户随意丢弃死鱼,导致鱼病的传播、蔓延。

二、流行情况及主要症状

1.鱼病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病,主要流行于每年6月~10月份的高温季节,死亡高峰为7、8、9月,病菌以水温25℃~30℃时感染力最强,各种鱼类均有发病,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鲢、鲫、鳊、鲂和少量鲤、鳙。

2.主要特征:病鱼胸鳍、背鳍、尾鳍基部及眼眶周围有明显充血现象,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有的鳞片竖起,肛门拖粘液粪便。解剖鱼体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红色或淡黄色腹水,胃肠道内没有食物,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肝、脾、肾肿大,淤血、呈紫黑色,部分鱼可见鳔和脂肪允血和出血。还有少数体质瘦弱的鱼无明显症状就出现死亡。

3.该病致病病原体有三种:

(1)鲁克氏耶尔林氏菌;(2)嗜水气单胞菌;(3)弧菌。其特点是产生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导致病鱼表现出细菌性败血症症状。

三、防治方法

1.预防措施

(1)老鱼塘必须清淤过厚的淤泥会为各种病原体、寄生虫提供滋生场所,导致池塘生态条件恶化,因此彻底清淤是预防鱼病、改善池塘环境的重要措施。具体作法是,先排干池水,采用机械或人工清除池塘内黑色淤泥和杂草、野杂鱼,平整塘底,池塘清淤后,最好能暴晒数天,一般于12月~翌年1月间对池塘清淤,加固堤埂,整修进排水道。

(2)彻底清塘消毒

①生石灰清塘,一是干法清塘,在清塘前将池水排至5cm~10cm,然后在池底及四周挖若干个小坑,每亩用60kg~75kg生石灰(块状)倒入坑内加水溶化,趁热将石灰浆均匀地泼洒到池塘中。二是在排水困难的池塘中,也可带水清塘,池水深1米每亩用250kg~300kg块状生石灰化浆全池均匀泼洒。

②漂白粉清塘,可选含有效氯30%的漂白粉。水深5cm~10cm时每亩10kg~15kg水深1m时每亩20kg,化水全池泼洒,清塘7天~10天后可试水放鱼。

(3)选择健壮活泼,无病无伤的鱼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浸洗鱼体10分钟~15分钟,再用10ppm~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分钟~15分钟。

(4)合理调控水质良好的水质是养鱼成功的保证,6月~9月高温季节注意要勤换水(每隔3天~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20cm~30cm,能有效预防鱼类爆发性出血病)、微流水、使用增氧机等措施调节水质,根据情况也可选用专用水质改良剂,如芽苞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剂改良底质,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cm~30cm为益。

(5)鱼病高发季节每隔20天应杀虫消毒一次,并不定期在食台周围用消毒剂消毒,或挂药篓袋,同时注重营养平衡,在饲料中定期添加适量的免疫增强药物如维生素C等制成药饵投喂。

2.治疗方法

①发现并确诊鱼类发生暴发性出血病时,首先检查有无寄生虫存在,如有寄生虫寄生,应首先杀死寄生虫,一般宜选用阿维菌素之类比较温和的杀虫剂,因为此时鱼类体质较弱,使用刺激性较强的杀虫剂鱼体难以承受。

②杀灭寄生虫以后,用消毒剂消毒。消毒药的使用要根据养殖品种、养殖方法、发病时间的不同而选择用药。水温低或水质较肥时,用一些药力较强的药物,如强氯精、溴氯海因等,水温高时,一般用一些较温和的消毒剂如二氧化氯、苯扎溴铵(近几年苯扎溴铵溶液由于其成本低廉且治疗效果明显颇受我区广大养殖户特别是大水面养殖户的欢迎)等,另外应根据养殖对象的不同用药,还应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池塘的水质条件适当调整用药量,为了维持药物浓度一定时间以达到彻底治疗的目的,消毒药物一般要使用2次~3次。

③发生鱼类爆发性出血病时,在泼洒外用药物的同时,应投喂药饵,可用中草药如大青叶、板蓝根、大黄、石膏+维生素C+维生素K3粉+恩诺沙星(或甲砜霉素、氧苯尼考粉)拌饵内服,连服3天~5天不仅可以加速鱼病的好转,同时对未感染的个体能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迅速控制疫病的蔓延。

④注意事项用药剂量一定要足,几乎所有的消毒剂、杀虫剂在使用过程中都受到水体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多次用药以后,鱼易产生抗体,对水体较肥,水质恶化的水域,用药要适当加大剂量。在治疗期间一定要作好池塘的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捞出死鱼、焚烧和深埋,以免重复感染。对所使用的工具要进行消毒,饲料要新鲜,并根据需要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25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