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暴雨过后的河蟹池管理


一场暴雨,给大江南北带来好的空气,同时也带来大量的雨水,有网友反映,最高池塘中下了38公分雨水,最少的也在22公分,雨水的到来不仅是给池塘中加注了新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惊喜,水草下沉生长了,池水变清变爽了,溶解氧明显提高了,前面脱不了壳的螃蟹己集中开始脱壳了。
但暴雨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1)水位的暴涨,池塘底部压力突然变大,螃蟹原来生长的水压突然之间出现大的差距,对螃蟹是个挑战。(2)水温的突变,从前两天的平均27~28℃,一下了降到20℃左右,螃蟹容易感冒。(3)突降的暴雨,由于突然的应激反映,螃蟹吃食明显减少。(4)突然下降的水温,适合纤毛虫,病菌,病毒的生长温度,纤毛虫,病菌病毒容易暴发。
综合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把池塘水位往下降,但也不能一下子降到原有水位;其次,适当泼洒葡萄糖,Vc等抗应激药物;再者,饲料适当少喂,以防因螃蟹吃不了引起的水质变坏,勤观察饵料台的残饵;最后要密切关注螃蟹的活动情况,是否感冒呀,是否长纤毛虫呀,是否病菌病毒暴发呀等等不利因素。
最后我要补充说一下,这回还真的要补点钙了,否则脱下壳的螃蟹壳不容易发硬,苏南水质底质的调控还应该跟上,因为我们螃蟹的集中上市还有一个半月呢。

相关知识

梅雨过后河蟹养殖管理要点


持续暴雨对河蟹养殖造成极大危害,雨后天气高温闷热,河蟹易产生应激、发生病害和死亡。养殖户必须树立信心,重视和加强灾后管理,将洪涝灾害损失降至最小。梅雨过后应迅速投入灾后生产,检查塘埂、电力、防逃等重点渔用设施,及时修缮完好。对河蟹逃逸较少的养殖池塘,养殖生产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减少应激反应。雨后气温升高,水草腐烂坏水,池塘水环境发生突变,河蟹易产生应激反应,可采用外泼抗应激制剂和内服复合维生素或中药制剂等,减少应激和增强河蟹体质。
2、防止池水缺氧。科学开启增氧机,促进水体对流和曝气,保持水中充足溶氧,缓解河蟹应激和增强食欲。天气不好时少投或不投饲料,减少池中有机质累积和减少河蟹因摄食而增加活动量。
3、防止池水恶化。降低水位,及时调节水位至正常PH值,全池消毒杀菌,泼洒调水底改类有益微生物制剂净化水质和加快污染物分解,保持水质清爽。降低水位后,及时捞除池中漂浮水草,防止腐烂坏水,使用壮根护草制剂,促进水草生长。
4、防止疫病暴发。梅雨过后池水突变和暴雨冲刷导致河蟹受伤和体质较弱,极易感染发病,应及时消毒杀菌,调水改底,稳定藻相菌相,防止细菌性疾病暴发。
5、重视投喂管理。梅雨过后建议投喂优质膨化颗粒料配合新鲜小鱼投喂,投喂量应坚持第二天无残料、饵料新鲜。饲料中可添加0.5%的大蒜素防病。有条件的可补投鲜活小螺,活螺不易对池水造成污染。投喂时一定要坚持“四看”看水质、水温、天气、活动情况及“四定”,注意前期减少日投喂量,池水稳定后正常投喂。

暴雨过后,鱼虾蟹和贝类养殖的池塘应及时换水


夏秋池塘养鱼常常遭遇暴雨危害,从而引起多种疾病。如不及时防治,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1.及时换水

暴雨过后,对鱼、虾、蟹和贝类养殖的池塘应及时换水。通过几次换水逐渐将池水pH值和盐度调节到鱼、虾、蟹和贝类正常的生理需要范围。换水不能操之过急,第一次换水以排去表层水为好。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因已能适应淡水养殖,暴雨后不要立即排去大量淡水,加注海水,应使池水有一个逐渐咸化的过程。可每天排去塘水20~30厘米,再加满海水。

2.全面消毒

换水后,应对养殖池水、进排水沟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处理。消毒药物可选用漂白粉、二氧化氯、溴制剂、碘制剂等。5~7天后即可投放水质、底质改良剂,如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投放沸石粉25~50千克,生石灰8~1.5千克,或底质改良剂(如底净宝等)。

3.防止应激

防止鱼类应激的有效措施是及时开动增氧机,有效增加水体溶氧,迅速改善鱼类生存环境。应激反应严重的池塘,应以换水后开机增氧及时消除应激反应为主。然后,水深1米,每亩池塘泼洒活性黑土1千克+益生爽水宝(有益微生物)500克+Vc250克;夜间11时后每亩泼洒葡萄糖500克+粒粒氧200克。待消除应激反应后再如上法消毒池水即可。

4.适用药物

集约化养殖应适当补充有益微生物制剂。饵料中可添加Vc、免疫多糖、保肝健、免疫多肽等,连投3~5天。梭子蟹养殖池宜投喂蟹病康1~3次,以预防细菌性疾病。

相关知识:

暴雨后猪场应防两种病

①猪流行性感冒:并非H1N1流感,而是由猪A型流行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旦发生该病,应对病猪立即就地隔离治疗。被病猪污染的圈舍、用具和食槽等用强力消杀灵、灭毒威等消毒药物进行彻底消毒。避免猪群拥挤,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圈清洁干燥。加强饲养管理,定期驱虫。②流行性腹泻:从母猪抓起,提高母猪的健康水平,提高母乳品质和仔猪特异性免疫力。提高舍内温度,加强通风。断奶前后在饲料中添加保健药物。

降雨过后河蟹塘青苔爆发怎么处理?



青苔河蟹养殖永恒的话题,今年天气好像格外适合青苔生长,从水加到平滩的那刻起,“一塘的青苔怎么弄”一直是养殖户见我的第一句话。处理青苔方法千千万,但是想要效果好又不伤害螃蟹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肥水。
说到这儿好多养殖户就要跳出来反驳我,我肥水多少次了,青苔还是爆发,肥水没用。我想说的是前期肥水您肥到平滩上了吗,肥水量下足了吗,水体要脱肥时您及时追肥了吗?没有!大部分养殖户还都只在环沟里肥水。
而在青苔刚长起来时,大部分人的处理方法也不到位不科学,致使青苔爆发。捞可能是养殖户能想到的最直接的方法,然而大部分的青苔都是水绵藻,捞是不可能捞绝的,零碎青苔散落满塘,随着气温营养空间对其越来越有利,青苔会在短期内爆发。尤其在雨后,雨水带入营养,下雨水中为数不多的有益藻类倒藻死亡,塘里环境极适合青苔生长,这就是为什么青苔会在雨后长满全塘的原因。
呈云朵状青苔,一般分布于草头草边及土上与棉絮性状相似。青苔呈布状量大,多覆盖于坂田水草上,极大得影响水草的生长。还有一种粘附于草上,草头多根部少,这样的草草根发黄,由于草根部光照较弱,所以青苔相对较少,这种青苔较为顽固,极难处理,就算割完草还会随草再次生长。
青苔爆发原因:
1.水浅光照强适合青苔光合作用生长;
2.水瘦藻类过于单一,青苔形成优势种群越长越旺,最后形成水越瘦越长青苔的恶性循环;
3.草活力差,在营养空间竞争过程中输给了青苔,青苔不断挤压水草的空间,导致水草光合作用差,草吸收营养有限,随着温度的升高,伊乐藻根部开始发黄。
处理方法:
1.遮光影响青苔光合作用(黑能/全能);
2.营养空间竞争培养有益藻类(藻博士/藻乐肥+膏博士/膏肥专家),强化水草根部(草立健/众草乐),让水草重新焕发青春,水草在长势上及营养竞争上能压抑青苔的生存;
3.破坏青苔细胞;
4.处理青苔最佳时机就是刚刚看到青苔丝出现的时候,这时量少易处理,可用少量黑能/全能泼洒于此处,青苔丝受到压制就很难生长。

养殖户一定要警惕梅雨过后河蟹发病



七月,河蟹将完成第四次蜕壳,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次蜕壳。由于现在正处于梅雨季节,气温气压不稳定,本月也是梅雨期向高温期过渡的时期,高温、闷热、暴雨、烈日等极端天气频发,加之高温期河蟹吃食量大、排泄物多,往往会出现水质和底质恶化,水中有害物质增多。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起河蟹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抵御病害侵袭的能力下降,造成病害高发,所以这一阶段对于河蟹养殖也是一种挑战。对于这一时期的养殖管理要求高、难度大,养殖户朋友千万不要麻痹大意,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免疫力
提高河蟹免疫力,是从河蟹自身的机体出发,由内而外的抵抗病原的侵害,增强其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河蟹免疫力强则病害少,免疫力弱则病害多。
可以通过投喂优质饵料,保障河蟹充足的营养,促进免疫消化器官的健康发育,尤其是肝胰腺的健康发育,可以定期内服肝肠舒颗粒一袋拌一包饲料或是肝胆泰勒加生命元加高稳维西一组拌两包饲料,连续内服一个星期,能够明显提高河蟹摄食,河蟹食线明显,降低河蟹肝胰腺负担,提高免疫力。
二、减少病原积累
水体中一直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随着水温的升高,饵料残渣、粪便的大量积累,给病原微生物提供繁殖需要的营养,造成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会引起病害的爆发。所以需要定期使用弧菌天敌或者金碘等,定期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其浓度,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消毒改善水环境。
三、保持水质稳定
水质达标很重要,但水质稳定更重要。蟹塘水质稳定,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当外部环境变化时,水体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可以减少因水环境波动造成河蟹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消耗过多的能量。定期使用全效底改片或者强效底净,分解池底有机物,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5-7天为一个周期,定期使用黄金益菌素和优加益生菌等微生物,去改善水质,保障水体的藻相和菌相的动态平衡,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减少河蟹的应激引起的免疫力下降。

夏至过后河蟹塘管理方法



夏至气候特点:
1.对流气流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2.暴雨天气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
3.江淮梅雨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4.高温天气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后要加强蟹塘底质维护
俗话说:养水先养底,底质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水质的优劣,更是河蟹赖以生存的场所,直接关系到河蟹的蜕壳生长。在高密度精养模式的环境下,最先出问题的往往是底质,特别是到了养殖中后期,池塘摄入的含氮物(残饵、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不断增多,随着温度的升高开始腐败变质,导致池底酸化、发热、淤泥蓄积,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氨氮、亚盐、硫化氢等),底质的恶化还滋生大量有害菌,诱发多种疾病(烂鳃、肠炎、锈底板、水肿等),因此,要保证河蟹安全度过高温期,建议首先从底质方面加强预防,定期改善底部环境,抑制有害菌和毒素,控制池底有机物浓度,不要等出现水质恶化(变浓、发红发黑、倒藻、油膜水等)后再去急救,费时费力,而且见效甚微。
底质恶化的元凶——有机污染物
池底的有机污染物包括残饵粪便、浮游生物尸体、腐烂水草等,这些大分子的有机物往往需要大量的微生物去分解,分解时间也较长,消耗底部溶氧,如果遇上缺氧、水温高、PH值变化等情况,会阻碍整个分解过程,未被分解的有机物则会腐烂变质,败坏底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
勤改底,多用菌——减轻底部污染物蓄积
预防底质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定期改底配合生物菌的协同作用,最大程度分解消耗池底有机污染物,减轻底质负担。针对养殖中后期不同池塘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改善底质。
1.老塘口、淤泥较深塘口
此类塘口底泥较厚,底部蓄积的有机物过多,中后期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建议使用强氧化性底改,快速氧化底部有机污染物,同时提高底部氧化水平,增加溶氧,预防亚溶氧状态。推荐产品:卫底+FS活力菌(分开使用)
2.新塘口,水质清瘦塘口
新塘口一般底泥较浅、较疏松,前期低温水中藻类较少,可使用生物型改底,分解有机物,分解后的产物正好被藻类吸收利用,促进藻类生长繁殖,建议配合肥水产品,辅助肥水。推荐产品:FS底改菌+AA绿源
3.水体浑浊,透明度低的塘口
水混的塘口由于其水体悬浮杂质较多,因此要求底改产品要有一定的吸附能力,同时建议搭配生物菌使用,分解水中有机碎屑,特别是水草上有轻微挂脏时,可在水草集中处重点泼洒,能起到净水清污效果。推荐产品:底福康+靓水
4.经常使用消毒杀虫剂的塘口
药残过重会导致河蟹慢性中毒,损伤其肝脏及鳃,经常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现象。尤其是经常使用杀青苔、杀虫药物的塘口,中后期温度的上升,其毒性也越强,因此这类塘口建议使用解毒类底改,降解底质毒素,防止河蟹慢性中毒。推荐产品:底居速解安
5.泥皮较多的塘口
泥皮大部分是倒藻后或者底栖藻类死亡,大量尸体沉积在底部产生的,通常在雨后天晴气温升高的时候会出现泥皮上浮,耗氧的同时产生有毒物质,处理方法:下风口先捞出部分泥皮,然后第一天晴天上午使用全能(3亩/袋)+靓水(3亩/瓶)化水泼洒(与泥皮集中处多泼),第二天使用整底(2亩/袋)全池干撒,分解底部藻类尸体。
小贴士:
中后期的底质管理除了使用药物外,其实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源头上抓起,也就是控料,尤其是高温季节,很容易造成饵料浪费,特别是一些高蛋白饲料,大量积累导致底质恶化。底质的管理还是以防控为主,只有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水质恶化和疾病的暴发,如遇水质发浓、水草腐败时,建议先换掉部分水再改底用菌。

河蟹池日常管理要点



如何科学地养好一塘河蟹?常言说得好“三分养,七分管”。巡塘工作是了解河蟹生长情况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每天的巡塘次数最好不低于3~4次,分别在黎明、午后、傍晚或午夜各巡查一次。巡塘时应注意观察:
1.注意蟹情动态,观察河蟹活力情况,是否有病害或其它反常行为;
2.观察河蟹是否蜕壳,蜕壳是否顺利,蜕壳的数量是多是少;
3.查看河蟹的摄食情况,检查饲料流失和消耗状况;
4.检查养殖池塘的阀门是否严密,堤坝有无缺口;
5.注意观察蟹池水位、水质与水色的变化;
6.观察蟹池内的水草与螺蛳的生长情况;
7.注意观察蟹池内的丝状藻类与蓝藻繁殖生长情况;
8.观察河蟹上岸等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
9.注意观察同一蟹池内河蟹个体有无出现大小悬殊的情况;
10.注意查看蟹池内有无敌害生物,并随时消灭掉。
认真做好了河蟹养殖日常巡塘工作,才能及早发现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科学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的成活率,达到提高河蟹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32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