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鸡技术

生态养鸡不同于传统的养鸡模式,已经慢慢变成了一种趋势。一般有两种形式,生态散养鸡模式和生态集约化养鸡模式。生态方式饲养出来的鸡野味浓郁,肉质鲜嫩,有嚼劲,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们的欢迎。

生态散养鸡一般是利用草地、农闲地、林地或者果园等地进行规模化的生态养鸡。这样鸡的活动范围比较广,还能觅食到昆虫等野外的天然食物。不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其他抗生素,养出纯天然的绿色、安全的生态散养鸡。

生态集约化养鸡是指在集约化的环境中,通过人工的措施,达到生态养鸡的要求。一般在鸡所吃的饲料或食用水中添加益生菌等微生物,可以保证鸡舍内没有别的异味,提高鸡的成活率,还能减少鸡患病,让人工饲养管理起来更加轻松。

生态方式养鸡需要配合使用微生物发酵饲料,使其可以发酵鸡粪等污染物,让鸡粪等转化为肥料,达到环保的效果。日常保健的时候只能使用草本保健药,不可以使用抗生素和各类添加剂,也不能使用有残留的、影响食用安全的化学消毒剂。

精选阅读

黄鳝的生态养殖技术 鳝鱼生态繁殖


【常见问题】黄鳝的生态养殖技术有哪些? 【专家解答】 1.亲鳝的催熟催产:5月下旬后,水温达25℃时,每尾亲鳝先注射LRH-A(促黄体素释放激素)12.5微克、药量0.5毫升,以催熟性腺;7天后,再注射DOM(地欧酮)0.5微克、药量0.5毫升或LRH-A+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5微克+3国际单位、药量0.5毫升用来催产,然后把亲鳝放入繁殖池。

2.亲鳝的投放: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1~2对亲鳝为宜,密度不能过高。

3.亲鳝的饲养管理:亲鳝入池后,水位可适当加高,保持在50厘米左右,防止日间水温的急剧升高,不利于黄鳝的性腺发育。一般头2天不用投食,至第3天后,投喂少量的蚯蚓,以方便诱食,然后可投人工饲料(生产养殖期间的饲料),将投饲食台放置于进水口边,使饲料气息随水流遍布全池以吸引亲鳝摄食,这样持续几天后直至吃食正常。繁殖池最好有微流水,保持水质清新,使黄鳝处于良好的水质、水温中。进水口用40目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的进入。

4.产卵期管理:密切注意繁殖池中有无泡巢出现,泡巢一旦形成,则说明再过3天左右雌鳝即会产卵,此间应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投料。此期间可见鳝洞口有2条黄鳝探头呼吸,若有其他雄鳝靠近,则洞内原雄鳝则会发生猛然攻击,一般来犯者不再进攻而败退。若发现洞口只有1条黄鳝探头呼吸,则证明雌鳝已产完卵并已离去,仅留雄鳝守护了。试验表明,这种生态繁殖的爱精率可达85%以上。

5.受精卵的孵化管理:一旦在繁殖池中发现有受精卵的泡沫巢,一般5~7天后仔鳝即会孵出。此时的孵化水温应保持在25~28℃,孵化池中适当放入一些水草,以便仔鳝隐蔽、栖息,也便于日后仔鳝的收集。试验表明,其自然孵化率可达80%。

6.鳝鱼的捞取和培育:鳝鱼孵出5天内可捞至鳝苗培育池养殖。鳝苗培育池内的水温与孵化池水温一致(相差不超过2℃)。捞苗时采用细纱布做成的小网兜,动作应快,以免因护仔雄亲鳝的攻击而影响捞苗。捞取的鳝苗入专池培育。

仔鳝孵出1周后,待卵黄囊消失,可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黄或水蚤,以后可喂丝蚯蚓、蝇蛆及切碎的蚯蚓、螺和蚌肉等。

已产卵的亲鳝还应精心培育,约过15~20天后还可进行第二次产卵。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鳝鱼生态繁殖的你整理了《黄鳝的生态养殖技术鳝鱼生态繁殖》一文。

鳗鱼生态养殖技术问答 鳗鱼可控生态养殖


【常见问题】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有哪些常见问题?

【专家解答】 1、什么是鳗鱼可控生态养殖?

答:当人们谈到生态养殖时,大多会理解为一种简单、天然、粗放、低产、低效的养殖方式。然而,当增加可控二字时,以上理解则是完全错误的。可控生态养殖是一种集约化、高效率的精养殖模式,具有健康安全、经济实用、节能减排、高效环保等特点。

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人为有意识地改变现有鳗鱼养殖设施,尽可能地调控和营造更加适合鳗鱼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利用生物相互抑制的原理,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减少用药或不用药;通过控温和保温减少因气候变化对鳗鱼养殖造成的影响,大大缩短生长周期,提高饲料效率;通过减少换水甚至不换水,节约大量能源,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适度光照和增氧提高水体生态系统的活力;通过物理方法处理鳗鱼粪便控制生物消化平衡,保持微生态的自净能力。通过这些措施,使水体生态系统超越自然,按照我们的愿望高效地生产健康、安全、优质的鳗鱼。

2、为什么可控生态养殖要保温?

答:鳗鱼是变温动物,其生长、代谢效率均取决于养殖水体温度,当温度适宜时(欧鳗25℃左右,日本鳗27℃左右),其体内代谢旺盛,对食物消化和吸收效率最高,生长速度最快。温度过高或过低,鳗鱼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受影响,生长相对较慢。在鳗鱼养殖中建造温棚、安装加温和控温系统,保持鳗鱼最适生长温度,不但有利于鳗鱼生长,也有利于各种浮游生物和细菌等微生物的繁衍,保持水体中微生态平衡。同时,搭建温棚可以适当采光以满足水体中光合浮游植物的生长需要,有效消耗水中营养物质,净化水质;温棚还有利于减少热量的散失,使水体温度保持相对恒定,使鳗鱼养殖基本不受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3、为什么可控生态养殖要加装增氧系统?

答:可控生态养殖与传统工厂化养殖不同,养殖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分解性微生物。在阴天和夜间,特别是后半夜,养殖水体中的所有生物降低或停止光合作用,而相对呼吸作用耗氧量大大增加,有可能造成水体短时缺氧,对鳗鱼健康造成威胁,这是可控生态养殖的瓶颈问题。若此时不增加水中溶氧,最容易发生鳗鱼浮头缺氧死亡、水质急剧恶化等后果。因此,有必要在鳗鱼养殖池中加装增氧设施,及时给养殖水体增加溶氧,突破每一天可能发生短时缺氧的瓶颈。通过加强增氧还可有效保持水中微生物的高消化能力,可大大提高水体中鳗鱼养殖密度,从而获得单位面积的相对高产,提高生产效率。

4、为什么可控生态养殖要避免大量换水?

答:大量换水几乎是我国工厂化水产精养模式的专利,由于养殖密度较高,水质容易恶化,不得不采取大量换水的方式,常常是日换水量达数倍,甚至十多倍。如此大换水养殖,造成水体中浮游生物和分解性微生物极少。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鱼长期生活在清水环境里,近似于人类生活在没有植被和湿地的沙漠里,生存环境是十分恶劣的。大换水造成的清水养鱼的害处很多,如:

A.养殖水体中鱼类排出的粪便,因缺乏浮游生物和分解性微生物,不能及时被分解而大量积累;

B.水体中溶解氧因养殖生物呼吸作用不断消耗,同时又缺少光合作用补充,容易导致水中溶解氧迅速减少;

C.水霉菌等有害病菌和鳗鱼常见寄生虫(如小瓜虫、拟指环虫、车轮虫等)最容易在这种单调的清水系统中先于藻类等光合浮游生物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容易造成鱼类暴发性疾病;

D.养殖过程中频繁换水,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而且每次换进的新水对于鱼类来说都是一个新的环境,造成鱼类经常处于条件应激状态,严重影响其摄食和生长;

E.大量换水造成养殖水温不容易恒定,不但造成鱼类应激,还造成加温耗能加大,生产成本提高;

F.因频繁换水而经常通过水源带来病原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大大增加了鱼类发病的几率;

G.鱼类在清水中没有安全感,容易受环境影响应激,摄食效率也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细数大换水这些弊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可控生态养殖模式不采用大量换水的道理。可控生态养殖讲究的就象人们常说的养鱼先养水,所谓养水,是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换水甚至不换水,在养殖水体中有意培养大量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分解性微生物等,让水体构成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让各种微生物高效地消化鱼类产生的粪便和水体中的其他有害物质,净化水质,为鱼类营造一个平衡、稳定的良好生态环境,能有效避免因清水养鱼造成的种种弊端。

5、为什么可控生态养殖不能使用水体消毒剂等药物?

答:可控生态养殖技术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是在养殖水体中培养大量的浮游动、植物和分解性微生物,有时也要在养殖水体中加入益生菌,其目的是通过水体的生态系统实现水质自净,同时抑制有害病菌和寄生虫的暴发,保护鱼类安全。如果养殖过程中使用水体消毒剂、抗生素或杀虫药物,将导致各种微生物大量死亡,使精心建立的水体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甚至崩溃。而当水中生态系统失衡,水体中的有害病菌和寄生虫总是捷足先登大量繁殖,继而引发病虫害。滥用药物将陷入用药~换水~疾病~用药的恶性循环中,鱼类常发生药物诱发性多种疾病,并可能造成鱼类中药物残留超标的风险。可控生态养殖需要一个稳定的多样性生物系统,任何药物的使用都有可能使该系统受到破坏,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6、为什么饲料配方对可控生态养殖有影响?

答:可控生态养殖系统中微生物的消化能力与鱼类粪便排放量是一个动态平衡,粪便排放过多,将造成微生态失衡,产生不良影响。饲料配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率和鱼类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含量。鳗鱼长期摄取营养配方不合理的饲料,会造成其本身健康状况不佳,进而影响饲料消化吸收率,增加生态系统负担,同时降低鱼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此外,鳗鱼饲料中若添加抗生素,将杀死鳗鱼肠道中的有益菌群,也会影响鳗鱼的消化吸收能力。选择良好的饲料配方有利于提高其消化吸收率,在饲料配方中添加发酵豆粕或其他活性发酵产物,对培养鳗鱼肠道有益菌群,帮助鳗鱼消化吸收十分有利。

7、为什么可控生态养殖需要合理密度?

答:在可控生态养殖系统中,鱼类产生的粪便主要依靠水中微生物及时进行消化,而水体生态系统对鱼类粪便的消化能力是有极限的,养殖密度过高,所产生的粪便有可能会超出生态系统的消化能力,生态平衡将被打破,水质将恶化。为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控制适当的养殖密度非常关键,经初步试验表明,在不换水、不排污、保持温度相对恒定的条件下,幼鳗培育密度500~800尾/平方米是可行的;成鳗养殖在不换水、不排污的条件下,放养密度可达6~8千克/平方米。

8、可控生态养殖模式如何实现更高密度养殖?

答:在可控生态养殖模式中,实现更高密度养殖的关键是如何突破水体生态系统对粪便的消化极限,这也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微生物消化的极限是不可以突破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采用物理方法将水体中部分鱼类粪便分离出来,减轻微生物的负担,实现人工控制下的平衡,这是可控生态养殖的一个关键环节。具体分离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如微粒过滤法、人工湿地过滤法、气旋发泡分离法等。人工分离鱼类粪便效率越高,则可放养的密度越高。

【小编补充】常规集约化的鳗鱼养殖依靠大量换水和药物防治病害,严重制约鳗鱼业的生存和发展。鳗鱼可控生态养殖技术,不仅节水节能,还能减少用药或不用药,是可行的鳗鱼养殖新技术。小编汤姆为探索鳗鱼可控生态养殖的你整理了《鳗鱼生态养殖技术问答鳗鱼可控生态养殖》一文。

养殖黄鳝的生态繁殖技术


1.亲鳝的催熟催产:5月下旬后,水温达25℃时,每尾亲鳝先注射LRH-A(促黄体素释放激素)12.5微克、药量0.5毫升,以催熟性腺;7天后,再注射DOM(地欧酮)0.5微克、药量0.5毫升或LRH-A+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0.5微克+3国际单位、药量0.5毫升用来催产,然后把亲鳝放入繁殖池。

2.亲鳝的投放: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1~2对亲鳝为宜,密度不能过高。3.亲鳝的饲养管理:亲鳝入池后,水位可适当加高,保持在50厘米左右,防止日间水温的急剧升高,不利于黄鳝的性腺发育。一般头2天不用投食,至第3天后,投喂少量的蚯蚓,以方便诱食,然后可投人工饲料(生产养殖期间的饲料),将投饲食台放置于进水口边,使饲料气息随水流遍布全池以吸引亲鳝摄食,这样持续几天后直至吃食正常。繁殖池最好有微流水,保持水质清新,使黄鳝处于良好的水质、水温中。进水口用40目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的进入。4.产卵期管理:密切注意繁殖池中有无泡巢出现,泡巢一旦形成,则说明再过3天左右雌鳝即会产卵,此间应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投料。此期间可见鳝洞口有2条黄鳝探头呼吸,若有其他雄鳝靠近,则洞内原雄鳝则会发生猛然攻击,一般来犯者不再进攻而败退。若发现洞口只有1条黄鳝探头呼吸,则证明雌鳝已产完卵并已离去,仅留雄鳝守护了。试验表明,这种生态繁殖的爱精率可达85%以上。5.受精卵的孵化管理:一旦在繁殖池中发现有受精卵的泡沫巢,一般5~7天后仔鳝即会孵出。此时的孵化水温应保持在25~28℃,孵化池中适当放入一些水草,以便仔鳝隐蔽、栖息,也便于日后仔鳝的收集。试验表明,其自然孵化率可达80%。6.鳝鱼的捞取和培育:鳝鱼孵出5天内可捞至鳝苗培育池养殖。鳝苗培育池内的水温与孵化池水温一致(相差不超过2℃)。捞苗时采用细纱布做成的小网兜,动作应快,以免因护仔雄亲鳝的攻击而影响捞苗。捞取的鳝苗入专池培育。仔鳝孵出1周后,待卵黄囊消失,可投喂一些煮熟的蛋黄或水蚤,以后可喂丝蚯蚓、蝇蛆及切碎的蚯蚓、螺和蚌肉等。已产卵的亲鳝还应精心培育,约过15~20天后还可进行第二次产卵。

泥鳅养殖 泥鳅生态养生技术


原始的泥鳅就输生长在田里的,如今养殖业大规模的兴起,所以恩多养殖户都在养殖泥鳅,实际上,在现代的养殖技术当中,养殖泥鳅还是可以回归稻田中养殖的,那么这种生态养殖的泥鳅应该要怎么养殖呢?

1.精整田块

养鳅田块要水源充足。放鳅之前,要将田埂筑好夯实,加宽田埂,田块四周插上木板或塑料板(入泥30cm)以防逃。养殖田沿田埂开一条围沟,在田中心开纵横厢沟,围沟与厢沟相通,沟宽50cm、深25~30cm,使养殖田块分成4小块,进、排水口要用铁丝网或塑料网拦挡,防鳅逃逸。

2.施足基肥

泥鳅在水田中主要捕食水蚤、丝蚯蚓、摇蚊幼虫等。因此在水田中施肥,促使饵料生物的生长,较之人工投饵更为经济有效,但施肥要适度。施肥方法:先将田水放干,让太阳晒3~4天,再按每亩撒米糠130kg。次日,每亩施发酵畜肥200~300kg,再在阳光下晒4~5天,使其腐烂分解,让土壤吸收,然后蓄水。

3.苗种放养

水田插秧后及时放养鳅种。选用3cm左右的泥鳅,一般每亩放鳅种2~2.5万尾。如有流水条件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养一点。

4.强化投喂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及屠宰下脚料等,和植物性饲料,如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要定时、定量、定位投喂。泥鳅食欲与水温有关。20℃以下,以植物性饲料为主(约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放了泥鳅的水田,放种后第1个月应投喂蚕蛹和炒米糠各半的混合饵料。投饵时间在每天下午1次投入,也可分早晚2次投喂,以次日早晨不见剩食或略有剩食为度,每次投饵量为泥鳅总体重的3~5%,水温高时,可增至85~100%。放养一个月后,每隔15天追施发酵的有机肥,猪、牛、羊粪等,每次追施量为15kg/100亩。同时投喂蚕蛹、米糠、豆饼、菜籽饼、动物下脚料等饵料,后期最好在集鱼坑或溜内施肥投饵,这样有利于集中起捕。

5.日常管理

要经常检查田埂及进、排水口防逃设施,发现漏洞及时修补,以免泥鳅逃逸。水田养殖水位应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并兼顾泥鳅的生活习性,从农作物插秧栽植到分蘖发棵,要浅灌水,以促进农作物生根分蘖发棵,生长期应适当加深水位(保持10~15cm),这样既能促进农作物生长,又适应泥鳅生长。露田期间围沟和厢沟中水深约15cm。泥鳅生长旺季要经常更换新水,及时捞除残食剩渣,以免污染水质。同时还要捕捉敌害,如老鼠、水蛇等,严禁鸭子进入水田。

6.疾病预防

生态养鳅要保持水质肥而不腐,活而不淡。鳅种放养前,须经过检疫或采用鳅种消毒等预防措施,这样泥鳅较少发病。如要施农药,则要首先把泥鳅诱至沟内安全水域,其次加深水位分批施药,并尽量减轻施药浓度,喷药后要及时换水,绝对禁止采用呋喃丹、五氯酚钠、毒杀酚等剧毒农药。由于泥鳅的病害治疗较为困难,应采取以防为主的原则,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10kg进行泼洒,可起着施肥增钙、消毒防病作用。

生态养殖泥鳅的有很多,既可实现泥鳅的养殖,还可以促进水稻的生长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如果能够加上科学的方法养殖的话,那么生态养殖泥鳅的系哦啊亿一定不会差的。

林下养鸡技术


林下饲养的土鸡肉质优,味道鲜美,市场价格高。比笼养鸡高40%~50%。林下养鸡模式,通俗点来说就是充分利用林果间隙地,用围栏的形式发展肉鸡养殖,既节省养鸡饲料成本,又为林地除害去杂,实现与畜牧业和谐发展。为此将林下养鸡技术视频介绍如下。

林下养鸡符合社会的消费观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来越严重,这就使得人们对于绿色无污染的环境和食品越来越重视。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要求对于养殖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养殖土鸡的过程中,除了满足人们对于量的需求,还应该注重提高土鸡的质量,进行;绿色无公害养殖。在林下养殖土鸡实现了生态养殖,这样养殖出来的土鸡肉质也会更加鲜美,市场的需求量也就会不断增加。同时,土鸡生长在林下环境中,可以有更多的食物选择,营养也会更加丰富。这样就会使土鸡的生长有更好的环境,其生长的周期也就会大大缩短,经济效益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证。

林下养鸡优势

1、鸡粪作为果树有机肥料,解决了粪便污染,减少了化肥用量

2、鸡粪中含有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物质,可作为林园中蚯蚓、昆虫等动物的食物,从而为鸡只提供丰富的蛋白质饲料

3、鸡在林园中能捕虫食草,替代了化学除草、除虫,减少了农药用量

4、林园养殖的鸡质优无公害,风味独特,经济效益较高

5、林下养鸡挖掘了立体种养生产潜能,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饲料资源和肥源,减少了污染,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下养鸡注意事项

1、搞好安全防范,预防天敌和兽害

各地生态不同,天敌也不相同,主要有鹰、黄鼠狼、山猫等,对林下养鸡造成很大的损失。预防天敌可采用以下办法:训练好家犬驱逐附近的鼠类,利用爆竹驱逐鹰的侵害,用尼龙网把放牧场围罩好,此法比较切实可行。

2、设置避雨(暑)棚

根据鸡群多少和林地面积,适当搭一些油毡棚,这对防止鸡群雨淋、烈曰暴晒、意外惊动等非常重要。

3、可采用丝网等围栏对林地进行分区轮牧

放一周换一块。这样鸡粪喂养林地小草、蚯蚓、昆虫等,给它们一个生息休养期,等下批仔鸡到来时又有较多的小草、蚯蚓等供鸡采食,形成生态食物链

4、如果在果园养鸡还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防治病虫和放养要巧妙安排,穿插闲置进行,因为为农药毒性大,对仔鸡及易造成中毒。应注意一要选用低毒农药;二要在安全期放养,即在农药毒性过后再进行放养。

5、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尤其是在放养的头一两周,更要注意保护,放养3周龄后抗逆力强了,一般问题不大。

6、抓好防疫灭病

林下养鸡与林地、滩地等外界接触广泛,随时都有可能受到传染疾病的威胁。并且由于生长期相对较长,一般需要4~5个月出栏,为防患于未然,必须有计划的对鸡进行免疫接种,以获得强免疫力。

酒糟养鸡技术


酒糟养鸡主要技术是酒糟制作,酒糟发酵的材料有玉米粉、豆腐渣、潲水、粗康等,菌液和材料发酵的比例按照1:200充分搅拌后放入消毒的容器中,密封好后放置在没有阳光的地方,发酵需要3~5天左右的时间完成,发酵酒糟适合每天喂食,可以促进鸡的食欲。酒糟液稀释后可用于鸡舍除臭,水和菌液在30:1就可以了。

酒糟养鸡是目前比较惯用的养鸡辅助饲料。关于技术前期酒糟的材,再到发酵容器的处理,这个过程是不能忽视的。发酵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存放位置和时间的控制。最后酒糟可以用在鸡饲料当中,还能作为鸡粪发酵和鸡舍消毒的作用。

1、酒糟发酵的材料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材料有玉米粉、豆腐渣、潲水、粗康等,菌液和材料发酵的比例一般在1:200比较合适。

2、准备发酵的时候,需要充分搅拌才可以发酵的比较快。发酵的容器一定要进行消毒,这是比较关键的步骤,并且密封技术也要做好。

3、发酵的过程中需要3~5天左右的时间,并且需要放置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比较好,因为太高的温度容易杀死发酵容器中的菌落。

4、由于发酵酒糟可以促进鸡的食欲增强,还能帮助鸡消化,因此可以适量每天喂食。但是必须注意喂养比例。一般500千克的酒糟搭配50~100斤的饲料。

5、如果想用酒糟用来发酵鸡粪,可以用酒糟的液体进行发酵,菌液和鸡粪的比例也在1:200比较合适,也需要经过密封才能比较发酵好。

6、为了节约成本可以用酒糟液进行鸡舍的除臭,但是必须进行稀释才能使用,水和菌液在30:1就可以了。

蝇蛆养鸡技术


为什么近期养殖蝇蛆比较热门,养殖蝇蛆能干些什么用?其实蝇蛆的利用价值特别的大,因为蝇蛆的营养价值特别高,尤其蛋白质丰富,用来养殖一些鸡、鸭、鹅等动物都是特别好的一种方法。

蝇蛆养鸡技术

蝇蛆粉蛋白质含量高达60%,且氨基酸平衡,是最好的饲料蛋白源,与鱼粉等价。一笼苍蝇所育出的蛆在温度适宜的夏来季节繁殖的蛆蛋白可养5千只山鸡,鸡饲料中掺11.3%的蝇蛆粉,可节省饲料40%,降低成本过半。利用蝇蛆养鸡的新技术有下列要点:

1、采用蝇蛆喂雏鸡,0-6周龄添喂鲜蛆每只鸡每天喂4克,7-12周龄喂8克,13周龄后喂10克。0-6周龄鸡的基础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为19%,7-12周龄鸡的基础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为15%,13周龄后鸡的基础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为16%。

2、在生长阶段利用鲜蛆喂鸡,每投喂1千克鲜蛆,可以使鸡多增重0.75千克,提早鸡开产日期,提高鸡全期产蛋量和平均蛋重。

3、采用10%的蝇蛆和10%的鱼粉分别别饲喂蛋鸡,基础日粮相同。喂蝇蛆的鸡,产蛋率比喂鱼粉的鸡提高20.3%,饲料报酬上升15.8%,饲料成本下降31.2%。鲜蛆直接撒入食槽或撒到地上,每天分两次投喂。

蝇蛆养鸡有哪些好处

1、补充蛋白质

动物的饲料主要由蛋白饲料(如鱼粉、豆饼、蚕蛹等)和能量饲料(如玉米、小麦、高粱等)组成,农家传统饲养土鸡因缺乏蛋白饲料,普遍进使用玉米、小麦等能量饲料进行投喂,导致蛋白饲料严重缺乏,所养的鸡饲料转化率极低,饲料成本太高。人工养殖的蝇蛆等虫子,是理想的廉价蛋白质饲料,其蛋白质含量与鱼粉非常接近。蝇蛆作为廉价的动物蛋白饲料用于养殖土鸡,完全可以大幅度降低饲料成本,同时生产出优质的无公害产品。

2、提高生产能力

重庆万州响水中学职教组幸奠权报道:采用鲜蝇蛆饲喂雏鸡,生长发育明显加快,可使蛋鸡提早1个月开产;每加喂1千克鲜蛆,产蛋量增加0。75千克,能提高产蛋率10%-20%,比添喂鱼粉的对照组每只鸡每年多产蛋1-1。5千克。用鲜蛆喂肉鸡,增重率比对照组(添喂等量的鱼粉)提高70%-139%,饲料报酬增加。在产蛋鸡日粮中添加8%-10%的蝇蛆粉,产蛋率要比添喂同样数量鱼粉的对照组提高16%-18%。

3、增强鸡的抗病能力

据有关科学检测,蝇蛆中含有丰富的抗菌肽,用于饲养动物,可以明显提高动物的免疫力,达到少生病甚至不生病的效果。养鸡使用蝇蛆等蛆虫,可以增大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并节省一大笔不必要的药费开支。

种蝇的饲养繁殖

种蝇要放在蝇房饲养。种蝇房的大小,根据需要建造,也可用旧房改装,门和窗安装玻璃和纱窗,以利于调温,壁上安装风扇,以调节空气。房内宜有加温设备,使冬天温度保持在20~23℃,房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通道上安装黑布帘,防止种蝇外逃。房内设饲养架,分上、中、下3层。饲养架用铁料或木料做成。每层架放置用尼龙纱网制成的蝇笼,笼长100厘米,高80厘米,将种蝇关在笼内饲养,每笼养种蝇1.2万只,每一个笼子都加上布袖,以便加料、加水和采卵,1.2万只成蝇每天喂奶粉20克,饲料放在有纱布垫面的料盆中,让成蝇站立在纱布上吸食。

饲料和水每天换1次。水盆放入纱布,产卵笼内放入湿麦皮供蝇种产卵,每天在种蝇笼内取卵1次,送到蛆房育蛆。种蝇产卵以每天上午8时至下午3时数量最多,取卵时间要适当。每批种蝇饲养15~20天即行淘汰,用热水或蒸汽将其杀死,烘干磨粉作畜禽饲料,然后重新换一批。在生产蝇蛆的同时,蝇蛆化蛹,作为新蝇种的有2种方法。一是让其自然化蛹,用水洗出蝇蛹;另一种是当蛆养到约5~6天变黄时,将蝇蛆取出促使化蛹。

蝇蛆养鸡的注意事项

1、总量以占饲料的20%为宜,高不超过30%。如果吃的过多,鸡吃蛆拉蛆,又吃回去。最可怕的是,有可能导致鸡蛋白过剩,鸡腹涨积水,突然死亡。

2、未成熟的小蝇蛆,不宜喂小鸡。不是人们常说的小蛆喂小鸡,大蛆喂大鸡。因为小蛆腹内带有未消化的细菌,身上也沾有细菌。成熟的蝇蛆不再吃食,肚子里没有黑丝。爬出来的成熟的蝇蛆,身上的脏东西也被檫干净了。

3、空腹鸡应该先吃一些其他饲料,然后喂蛆,利用率高。

小编说了这么变关于蝇蛆养鸡的一些好处,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蝇蛆的作用了吧。其实一直以来卖得特别好的土鸡、土鸡蛋都是主要吃蝇蛆的。吃了蝇蛆的鸡营养特别丰富而且味道也会更鲜美。

河蟹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技术


【常见问题】关于河蟹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技术有哪些要点?

【专家解答】渔业科技示范户顾艾军连续2年试验河蟹与南美白对虾主养模式,初步估产,125亩试验塘口实现亩产规格河蟹(母2.5两、公3两以上)65公斤左右、南美白对虾45公斤左右,亩产值近万元,亩平收益4000多元,较单养蟹增加产值2000元左右,增收近800元。具体养殖经验总结介绍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

1、池塘环境建设

开展蟹池整理、消毒、种草投螺及放苗准备。选择试验池塘1/5面积设置密网片拦网,添加微孔底层增氧机,便于投放虾苗集中饲养。或者选择蟹池中种草区域进行拦网。

2、苗种分批放养

按照蟹虾放养量600:12000的密度集中放养,套养少量鲢鱼、青虾。3月下旬先放600只规格达100-200只/千克的扣蟹。至5月底、6月初,放养经强化培育标粗到2厘米左右南美白对虾。

3、饲料科学投喂

在饵料投喂上,主要是以投喂河蟹料为主,严格实行两头精、中间粗、四定四看的科学投饵方法。为提高虾苗成活率,虾苗进入蟹池拦网区域中,专门投喂0号虾饲料20天后再放入蟹池进行混养。

4、水质生态调控

养蟹早期水深保持在0.8~1米,高温季节调节到1.2~1.5米。全程使用芽孢杆菌为主的复合菌来调节水质,控制有害细菌的滋生和繁殖。

5、病害综合防治

病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用施肥来培育水质,用微生态制剂调节好水质,用改底药物调节好底质。在放养虾苗前使用1-2次无公害杀虫药物对蟹池进行彻底杀虫防病(重点是防治河蟹抖抖病),放养虾苗时养殖池要使用虾类抗应急的VC药物,养殖全程通过生物、生态及药物的综合防治,有效防止蟹虾病害发生。

6、产品捕捞上市

进入8月中旬,部分虾达上市规格,适时捕捞上市,主要使用捕虾地笼网分批捕捞,下地笼网在池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及时捕,经过3-5次集中张网捕捞基本捕完。螃蟹另行暂养或分批上市。为此小编汤姆为探索河蟹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的你整理了《河蟹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技术》一文。

鳜鱼养殖技术 如何生态养殖鳜鱼?


【常见问题】如何生态养殖鳜鱼?

【专家解答】 一、池塘条件

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无污染源;每个池塘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1.5~2.5米,底质为砂壤土;配备增氧机和水泵等设备。池塘四周还应开挖宽50厘米左右、深30~40厘米的浅沟,以便于捕捞鳜鱼。

二、清塘消毒

冬季抽干池水,修补加固池埂,清除杂草和过多淤泥后暴晒池底。鱼种放养前20天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为100千克/亩左右,方法是化浆后趁热全池泼洒,次日用铁耙翻动底泥,让石灰浆与底泥充分混合,这样不仅能杀灭敌害生物和各种病原体,增加水中钙离子含量,而且还能使底泥里休眠的浮游生物卵露出泥面得以萌发,加快浮游生物的繁殖速度,有利于鳜鱼的生长。

三、饵料鱼培育

鳜鱼是典型的肉食性凶猛鱼类,一生以活鱼虾为食,因此,池塘主养商品鳜鱼的关键是提供适口、鲜活、量足的饵料鱼,以充分满足鳜鱼生长对营养的需求。

1.前期饵料鱼培育。清塘消毒后,饵料鱼放养前7~10天,每亩投施发酵好的畜禽粪肥300千克左右,以培育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在鳜鱼夏花放养前10~15天先分批放养饵料鱼,可选择鳊、鲢、鳙、鲮等鱼苗,放养总量为20万~30万尾/亩。鳜鱼下塘时这些饵料鱼规格为1.5厘米左右,刚好提供适口饵料。

2.配套饵料鱼培育。就近选择饵料鱼培育池,要求池底平坦,便于拉网,面积为主养池的3~4倍。饵料鱼采用一次性高密度放养,放养量为5万~6万尾/亩,以分期捕捞逐步降低密度的方法控制规格,保证其适口性。

四、鳜鱼种放养

鳜鱼种的质量要求是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活力好,规格3~5厘米的放养密度为900~1000尾/亩,规格6~8厘米的放养密度为700~800尾/亩。放养时间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溶液浸洗10分钟左右,以杀灭其体表病原菌和寄生虫。

五、饲养管理

1.饵料鱼投喂。当养殖池塘内饵料鱼不足时要及时补充,饵料鱼的规格为鳜鱼体长的1/3~1/2,养殖前期每4~5天投喂1次,7~9月份每2~3天投喂1次,10月份以后每7~10天投喂1次。日投喂量为池中鳜鱼总重量的5%~10%,并视鳜鱼吃食、天气和饵料鱼生长等情况适当增减。池中饵料鱼的多少可以通过观察鳜鱼捕食的情况确定:若鳜鱼在池水底层追食饵料鱼,池水表面只有零星的小水花,发出的水声也小,且间隔时间较长,则说明池中饵料鱼数量充足;若鳜鱼追食饵料鱼至池水上层,水花大,发出的声音也大,且持续时间较长,则说明池中饵料鱼数量不足,应适量补充;若鳜鱼成群在池边追食饵料鱼,则说明池中饵料鱼已基本被吃完,应及时足量投喂饵料鱼。饵料鱼在投喂前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处理。

2.水质调控。鳜鱼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措施主要有以下3种:一是加注新水。在鳜鱼养殖过程中,应经常加注新水,特别是高温季节(6~9月份),每5~7天加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深左右,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二是调节水体pH值。每20天亩用生石灰10千克,化浆后趁热全池泼洒,可以调节水体pH值,改良养殖环境。三是机械增氧。经常开启增氧机,保持水体溶氧充足,是鳜鱼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一般21~22时开机增氧至次日早上8时,不良天气时中午增加开机2小时。在增氧机出现故障无法使用时,应采用撒增氧灵的应急措施,以保证水体溶氧充足。

3.病害预防。预防鳜鱼病害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4种预防措施:一是水体消毒。每20天用生石灰或含氯30%的漂白粉对水体消毒1次,以预防鱼病的发生。二是饵料鱼消毒。饵料鱼投喂前用3%~5%食盐溶液浸洗消毒,防止将病原菌带入池内。三是水体杀虫。每月用硫酸铜等对水体进行1次杀虫处理。四是配制药饵。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光合细菌、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等,制成药饵投喂,以增强鳜鱼体质,提高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由于鳜鱼只捕食活鱼,药饵需先让饵料鱼吃进。药饵投喂前应在鳜鱼养殖池塘中放入充足的饵料鱼,药饵投喂量为饵料鱼体重的5%~6%,以保证饵料鱼摄入足量的药饵。

六、鳜鱼捕捞

1.刺网捕捞。刺网可用单层,也可用多层,但在实际操作中多采用单层。用刺网捕捞鳜鱼时,春季应在浅水区下网,冬季应在深水区下网,这样起捕率较高。

2.拉网捕捞。拉网捕捞一般在10月份进行,操作方法与常规鱼拉网捕捞相同,但拉第一网后应等池水平静鳜鱼出窝后再拉第二网,以提高起捕率。拉网捕捞鳜鱼时动作要迅速,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应及时回塘,以免受伤。

3.干塘捕捞。抽出池水,让鳜鱼集中至池塘四周的浅沟内,再用长柄捞海将鳜鱼全部捕捞出塘。

捕捞鳜鱼的方法较多,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捕捞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捕捞效果。由于死亡的鳜鱼市场售价较低,因此,起捕后的鳜鱼要及时放入清水中暂养,必要时还要安装充气设备,保证鳜鱼鲜活上市销售,以提高养殖效益。

【小编补充】鳜鱼又名桂花鱼、季花鱼等,属鲈形目、鳜鱼属,分布于各大河流水系和淡水湖泊中,其肉质细嫩、刺少味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是目前具有发展潜力的名贵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笔者根据多年的养殖实践经验,现小编汤姆为探索鳜鱼养殖技术的你整理了《鳜鱼养殖技术如何生态养殖鳜鱼?》一文,以供参考。

黄鳝养殖技术 如何生态养殖黄鳝?


【常见问题】如何生态养殖黄鳝?

【专家解答】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条件。黄鳝养殖池塘面积39.8亩,池埂水泥护坡,池底平坦无淤泥,池深2.5米,可保水2米,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水源为水库水,水源充足,无污染;池中设置5台1.5千瓦增氧机。配套水稻田2块共计10亩用于水蚯蚓养殖。

2.准备工作。①池塘消毒。4月10日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生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消毒后7天注水,注水至1.2米深,后期加深并保持水位相对稳定。②池塘套养。消毒15天后,每亩投放平均规格为0.4千克/尾的鲢、鳙鱼125尾和0.5千克/尾的青鱼4尾。③网箱设置。选用40目绞纱网片制作的网箱,规格为3米2米1.5米。网箱通过拴系在池塘两岸桩上的铁丝固定,呈一字形排列,箱距0.8米左右。网箱入水0.8米,箱底距池底0.7米以上,每亩池塘放置网箱25口。网箱安装后,在箱内投放用10毫克/升漂白粉溶液消毒处理过的水花生。④水蚯蚓养殖。4月3日将水田平整,按0.5亩/块分成小块,撒施猪粪3000千克/亩,接种水蚯蚓,以后培施猪粪。

3.黄鳝苗种放养。注水15天后(5月3日)投放黄鳝苗种。苗种为洞庭湖野生苗(用地笼网捕获),平均规格为75克/尾。按规格大小分箱分级饲养,放养密度为8千克/箱,共计7984千克。

4.饲养。投喂岳阳展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鑫富翔黄鳝料和培育的水蚯蚓,比例为1∶1。日喂2次,投喂量为黄鳝体重的5%。投饵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5.水质调节。保证水体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高温季节每周加注新水1次,并加强水体环境管理,及时捞出水中杂物和残饵,保持食场卫生,保证水质良好。

6.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巡塘,勤观察黄鳝的摄食与活动情况、水质变化等,夏季产蛋鸡饲养技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半个月左右清洗1次网箱,确保箱内外水体交换通畅。高温季节适时开启增氧机。定期用聚维酮碘、季铵盐络合碘对水体消毒。

二、试验结果

经过6个月的饲养,于11月4日出塘,产黄鳝31283千克,鲜鱼9360千克。共计产值1682876元(黄鳝价格52元/千克),平均亩产值42283元。总成本912422元(见表1),平均亩成本22925.2元。总利润770454元,平均亩利润19358.1元。黄鳝成活率为93%,鱼苗成活率为95%。

三、问题与讨论

1.试验表明,利用水蚯蚓与颗粒饲料养殖黄鳝效益好,黄鳝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

2.根据食物链原理、生态学原理以及水体承载能力、水体交换能力,合理确定黄鳝网箱数量、放养密度和水体中鲢、鳙鱼的比例、数量,合理确定水蚯蚓和黄鳝养殖面积的配比,进而建立黄鳝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3.本试验水蚯蚓养殖采用无水养殖,相对流水养殖更省时、省力、省钱,同时又不造成猪粪污染的扩散,产量高(亩产4000千克);但水蚯蚓生产人工成本偏高,生产工艺有待进一步改进。

4.利用水蚯蚓养殖黄鳝,不需驯食,既能解决黄鳝拒食人工饵料而出现闭口症难题,提高苗种成活率,又可以加快黄鳝生长、提高品质。水蚯蚓是许多名贵鱼类的优质开口饵料,可以推广运用于甲鱼、鳜鱼等名优水产品种养殖。

5.本试验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解决了猪粪处理难题,能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探索推动低碳渔业的发展、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总结出了成功经验。 【小编补充】黄鳝,又名鳝鱼,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有补血、补气与治疗风湿、黄肿等疾病的功效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水蚯蚓又名红线虫,营养价值极高,干品粗蛋白含量为62%,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达35%,是肉食性水生动物最理想的开口饵料。为促进湘乡市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低碳渔业的发展,中国农业网于2011年在湘乡市东郊乡浒洲村进行了猪粪养殖水蚯蚓、再用水蚯蚓养殖黄鳝的生态循环养殖试验。小编汤姆为探索黄鳝养殖技术的你整理了《黄鳝养殖技术如何生态养殖黄鳝?》一文。

双茬双吨养鱼技术 生态养鱼技术


【常见问题】什么是双茬双吨养鱼技术?

【专家解答】所谓双茬双吨养殖,即一年分两茬投放鱼种,两次捕捞,667平方米(亩)产量达到2000公斤以上。现将其生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生态养殖技术的内涵

1.放养SPF苗种。SPF的意思是无特定疾病带原。该苗种经过不断筛选保护、改良、育种优化等研究试验,达到不带病原的要求的鱼种,增强了鱼类的抵抗能力,可以不得病、少得病、健康快速生长。

2.投喂生态饲料。生态饲料是采用国际饲料界一流的先进配方,最新研制生产的水产专用饲料,其特点是在完全保证配比合理、营养平衡的前提下,特别添加生物活菌制剂。所有活菌在低温下容易繁殖,且耐100℃高温。从而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保持微生态平衡,减少污染,提高抗应激能力,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促进养殖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3.培养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主要指水体环境,一方面通过培育天然生物,使之形成种群优势,吸收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增强光合作用;另一方面直接接种有益菌,保持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

二、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1.池塘条件。面积2000~6667平方米,池底平坦,旱涝能抗,保持水深2米以上,有充足且良好的水源,并配备排灌、增氧机械,按常规消毒法于放种前彻底清塘。

2.鱼种放养。主体品种以建鲤为SPF种苗,其它配养品种均为体质健、规格好的优质种苗。具体放养:第1茬667平方米放建鲤1200尾,规格150克~200克/尾;鲫鱼300尾,规格50克~100克/尾;乌鳢10尾,规格100克~150克/尾;美国大口胭脂鱼200尾,规格150克~200克/尾;鲢鱼150尾,规格200克~250克/尾;鳙鱼50尾,规格250克~300克/尾。放养时间为上年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第2茬在6月下旬第一茬鱼出塘并清塘消毒后放苗,667平方米放建鲤1500尾,规格2.5克~3克/尾;鲫鱼300尾,规格2克/尾;鲢鱼150尾,规格150克~200克/尾;鳙鱼25尾,规格50克~100克/尾;美国大口胭脂鱼200尾,规格50克~100克/尾。鱼种放养时均用5%食盐水浸泡消毒5分钟~10分钟。

【小编补充-管理技巧】 (1)喂养管理。全程投喂鲤鱼专用生态饲料,并根据鱼的规格合理选用饲料规格。坚持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人投喂,驯化集中投喂40分钟~60分钟,采用先慢、后快、再慢的方法进行投喂,保证鱼吃匀、吃饱、吃鲜、吃好。

青虾养殖技术 如何生态养殖青虾?


【常见问题】如何生态养殖青虾?

【专家解答】青虾是中国常见的养殖品种,具有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的特点,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喜欢。青虾养殖本身具有集约化程度高、养殖规模易于扩大、苗种投入较少、价格稳定和养殖风险小的特征。但是在青虾养殖生产的过程之中,容易产生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青虾一旦产生性早熟,就会生长缓慢,将营养不断向性腺上累积,导致了商品虾的品格偏小,在市场上中国农业网缺乏价格优势,会对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第二,一旦青虾发生性早熟的状况,会大量的繁殖出青虾仔,增大了池塘内部青虾的密集程度,造成青虾和青虾仔抢夺食物、争空间和争氧等现象的发生,最终使青虾的价格降低,最终进一步影响青虾养殖的产量。在青虾养殖的过程之中,应该将经济效益和商品规格放在首位,因此在养殖青虾的过程之中,应该使用生态高效的养殖技术,最终达到高效生产和优质生产的目标。

一、培养良好的青虾养殖生态环境

在养殖青虾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养殖用水的水源充足和水质没有污染,养殖用水之中应该有较大的含氧量,尤其要使低层水的含氧量达到每升三毫克,PH值保持在7。5到8。0之间。养殖青虾的池塘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择,池塘的面积应该在2亩到5亩之间,水深保持在1。5米到1。8米之间,选择池塘的坡度应该在2。5到3。0之间,应该保持池塘池底的平坦,在每个池塘之中应该配置2台左右的功率在1。5kw的增氧机,对池塘进行增氧,在池塘进水口之中防止布袋对水质进行过滤,减少受精卵和野生的杂鱼进入到池塘之中。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在投放青虾苗的前一周,使用一定比例的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整体的消毒,杀死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在使用生石灰之后的2天到3天之后,对池塘进行加水和施肥,在池塘之中加入经过发酵的有机肥料,增加池塘之中以基础饵料为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在池塘之中设置隐蔽物体和水草,在青虾池塘之中加入水之后,应该种植相应的水草,水草的种类主要以轮叶黑藻为主,配合上少量的聚草,设置水草的距离应该保持的1米和2米之间,在池塘水深的地方种植聚草,在池塘水浅的地方种植苦草,应高保持水草的面积覆盖在池塘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水草可以为青虾的养殖提供蜕壳和栖息的场所,为青虾提供隐蔽之处,同时通过水草的光合作用使池塘之中的含氧量不断增加,对水质进行净化,避免水质发生恶化的现象。通过在池塘之中进行的实践可以证明,在水草较多的池塘之中,青虾的规格比较大,性成熟缓慢,同时,还可以在池塘的浅水之中放入一些茶叶的树枝,或者针对青虾养殖池塘的具体情况,铺设相应规格的网片,对青虾进行立体养殖,使青虾的生活场所不断增加,提高对水体的使用效率,使商品虾的产量、质量和规格都得到提高。

二、选择优质的青虾虾苗并进行科学的养殖

应该在正规的青虾种场之中购买青虾苗,应该避免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而自己进行繁殖和养育的状况,选择异地的青虾苗,保持在养殖的过程之中放养密度的疏密程度,应该保证每亩放养八十万尾到一百万尾之间,最终养殖出规格较大的青虾。同时,还应该注意在养殖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异地的虾苗进行养殖,减少因为青虾的近亲繁殖而产生的基因不断纯和的现象,最终使青虾的品种不断恶化,加快了青虾性成熟的速度,最终导致青虾的规格不断降低。应该适当的延迟投放青虾苗的时间,在经过2到3个月的饲养之后,大部分的青虾都已经进入了性成熟的阶段,会繁育出更多的青虾,但是如果将投放青虾苗的时间推迟一个月,会改变青虾的生存状况,减少了青虾仔秋天大量进行繁殖的状况。

青虾的放养密度和性成熟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青虾的放养密度和青虾的性成熟程度成反比。在放养青虾的过程之中保证合理的密度能够提高青虾的产量,延缓青虾的性成熟时间,最终使商品虾达到较大的规格。应该针对养殖的规模对具体的密度进行控制,如果在池塘之中只养殖青虾,应该保持每亩的放养量为6万尾到8万尾之间,如果和其它的鱼类进行混养,那么应该适当的减少青虾的放养量

三、保持优质的水质

青虾在养殖的过程之中对氧气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一旦在鱼塘之中发生了缺氧的现象,很容易导致的青虾的死亡,因为在养殖青虾的过程之中,必须对青虾的水质进行调控,使水质满足爽、嫩、活、肥的特点。使用增氧机对池塘进行增氧,因为在投放青虾的过程中数量较大,因此具有较高的养殖密度,应该保证青虾养殖池塘之中的含氧量,提前对池塘进行增氧的措施,避免青虾苗因为缺氧而导致的死亡现象。在养殖青虾的池塘之中应该施加一些微生物制剂,改善青虾的养殖环境,提高水质。同时通过对放养模式的改善,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青虾的性早熟状况进行控制,一旦池塘之中出现了过多的青虾苗,可以使用生石灰化成浆之后对池塘进行泼洒,改变池水的酸碱度,最终使青虾仔死亡。

【小编补充】在预防青虾养殖疾病的过程之中应该坚持健康管理和预防为主的观点,选择适当的鱼苗,对青虾进行套养,避免青虾繁殖速度过快的现象。养殖青虾的池塘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选择,保证养殖用水的水源充足和水质没有污染,使用增氧机对池塘进行增氧,最终提高对水体的使用效率,使商品虾的产量、质量和规格都得到提高。小编汤姆为探索青虾养殖技术的你整理了《青虾养殖技术如何生态养殖青虾?》一文。

yz023.com养殖网养殖技巧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科学的养殖方法,其中《生态养鸡技术》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点,如不满足请访问“土鸡养鸡技术”专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34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