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低磷性红尿病的症状和冶疗方法

奶牛低磷性红尿病是一种营养代谢病,临床上以低磷酸盐血症、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特征。常发生于产后不久的3~6胎高产奶牛,病死率高达25%~30%。

一、病因

主要是因奶牛饲料中磷缺乏或含量低,加上母牛产奶量高,磷排出量增加,导致磷供应不足出现低磷酸盐血症,从而引发本病。

二、发病原理

有研究证实,无机磷是红细胞无氧糖酵解过程中的一个必要因子,磷缺乏时,红细胞的无氧糖酵解不能正常进行,作为酵解产物的三磷酸腺苷相应减少,而三磷酸腺苷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红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三磷酸腺苷减少,会造成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红细胞发生变形、溶解,产生血红蛋白。

三、临床症状

红尿是本病的明显症状。轻症的多在分娩后不久突然排出泡沫状血红蛋白尿,颜色逐渐由淡红色、红色、赤褐色到咖啡色;病牛排尿次数增多,但每次排尿量相对减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食欲下降,反刍、嗳气功能紊乱,瘤胃蠕动减弱;呼吸次数增加,脉搏增数,心搏动加快加强,颈静脉怒张,产奶量降低;可视黏膜苍白、黄染,血液稀薄,凝固性降低,血清呈樱桃红色;心脏听诊,偶尔发现杂音,肝区叩诊呈现疼痛反应。

四、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数减少,由正常的(5~6)1012个/升降到(1.5~2.0)1012个/升,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比容降低。血清无机磷含量由正常的1.29~2.58毫摩尔/升降到0.13~0.48毫摩尔/升,个别严重的病牛甚至可降到0.06毫摩尔/升。血清钾含量也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增多,尿液含有血红蛋白、蛋白质、尿素氮。

五、诊断

根据奶牛的发病特点、特征性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但应注意与临床常见的奶牛焦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相鉴别。

奶牛焦虫病是环形泰勒焦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所致的以高热、贫血、血红蛋白尿为特征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流行依靠蜱传播,多发于气温较高的6~9月份。病牛体温升高,消化紊乱,贫血,黏膜苍白、黄染,出现血红蛋白尿。血液涂片在红细胞中可见到环形焦虫虫体。

钩端螺旋体病是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以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黏膜和皮肤坏死及短期发热为特征。此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夏秋鼠类大量繁殖活动时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病牛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可视黏膜苍白、黄染,鼻唇部黏膜坏死,并表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通过微生物学和血清学检查可确诊。

六、防治

1.给予病牛全价日粮,注意添加麸皮、高粱、米糠、骨粉、豆饼等含磷丰富的饲料。

2.根据病牛体重大小,静脉注射磷酸二氢钠300~500毫升,间隔12小时第二次注射,一般注射用药两次后红尿即可消失。

3.病重牛同时口服速补磷(主要成分为磷酸二氢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B族维生素、氨基酸),每次250毫升,每天两次,连用3天。

4.为补充血容量,增加机体能量,应适当补给生理盐水、氨基酸、维生素C、葡萄糖和维生素A等。

5.对于奶牛贫血,可使用右旋糖酐铁、叶酸、维生素B12等造血物质,严重贫血的要及时采取输血疗法。

(作者联系地址:河北省行唐县兽医防疫站邮编:050600)

相关推荐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预防和冶疗方法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以呕吐、严重腹泻、脱水、致2周龄内仔猪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能引起各种日龄的猪发病,发病猪的日龄越小,病情愈重,死亡率也愈高,2周龄内的仔猪死亡率可达90%~100%。

【临床症状】

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小时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杂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体重迅速下降,仔猪明显脱水,发病2~7天死亡,死亡率可达100%。该病在2~3周龄的仔猪中死亡率相对较低。断乳猪感染后2天发病,表现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有呕吐,在5~8天后腹泻停止,死亡少(/),但体重下降,常表现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也有些哺乳母猪不表现临床症状。

【预防】

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在母猪产前20~30天于后海穴注射2毫升,对1~2日龄仔猪于后海穴注射0.5毫升。定期使用神五消毒液与远征金碘交替进行环境消毒。

【治疗】

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抗病毒,用抗生素防继发感染,并注意对症治疗。

方法1:利特灵配合瘟毒克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口服普美仙,防止肠道的继发感染。

方法2:安痢配合瘟毒克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口服庆大霉素,进行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对症治疗十分重要,预防脱水及酸中毒,可以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碳酸氢钠,也可口服补液盐;并可采用药用炭、鞣酸蛋白或次硝酸铋进行收敛止泻,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畜牧良种工作站刘兴华邮编:05006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冶疗和预防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主要特征为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发病率十分高,将近100%,但是死亡率较低,只有5%~15%。

1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只感染鸡,而且所有品种的鸡均可感染,不过在这些不同品种的鸡中,白来航鸡相对于其他品种的鸡更易感,肉鸡相对于蛋鸡更敏感。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的鸡最易感。病毒传播途径是发病鸡的粪便污染饮水、饲料以及环境,导致同群鸡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眼结膜等感染;另外饲养用的工具、饲养员以及昆虫也会携带病毒传播;再有就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可通过蛋传播。

本病特点为突然发生,并且传播非常迅速,可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导致鸡舍内所有鸡被感染,通常在感染后的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死亡率差异很大,一般死亡率为15%~20%,但是有些仅为3%~5%,严重的发病鸡群死亡率60%以上。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死亡率也可提高。

2症状

目前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长,但死亡率低。而以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病程多在3~5d,一般不超过7d,呈尖峰式死亡曲线,死亡多集中在发病后的2~3d。本病潜伏期很短,2~3d后即可出现临床症状,在鸡群中首先出现数只死亡,其后更多的鸡出现减食、萎顿、打堆、昏睡、羽毛蓬松。特征性的表现有:排出白色水样稀粪;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脚爪与皮肤干枯;发病初期少数鸡调头啄自己的肛门,可能是法氏囊痛痒的缘故;发病前期体温升高达43℃以上,临死前下降。以上症状有一过性的特点,发病一周后,病亡鸡数逐渐减少,迅速康复。

过去该病常突然发病,传播速度极快,但现在在发病初期,除一部分鸡群发病速度较快以外,另一部分鸡群症状极其轻微,在鸡群处于安静状态下,仅见个别鸡只精神异常,似打盹状,但在添加饲料或饮水时病鸡又趋于正常,此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第12~15d,养殖户在观察不仔细的情况下,常常误以为鸡群健康状况正常而给鸡免疫接种法氏囊疫苗,从而造成鸡群大面积发病。

根据经验,鸡群在发病前常出现一些反常的表现,如采食量突然比平时增加20%以上或在气温正常时饮欲异常增加等,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第2天即会表现出症状。鸡群发病后,精神不振,常蹲伏于墙角处,卧地不起。羽毛蓬乱或逆立,特别是头部和颈部羽毛更为明显,两翅下垂,颤抖,昏睡。一些鸡走路摇晃,步态不稳。病鸡排出白色石灰水样或奶油状稀便,肛门周围的羽毛常被粪便污染。发病后食欲迅速减退,但饮欲增加。

3病理变化

发病初期死亡的病例,常不表现明显的病变,仅肾脏微肿且有轻度花斑。病情继续发展,则病死鸡皮下组织和肌肉明显脱水,肌肉发干、色暗,嗉囔空虚,有的积气或积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常出现条纹状、斑块状和放射状出血,在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点。法氏囊的病变在发病中后期具有典型性,发病初期,法氏囊由于充血水肿而肿大,2~3d后可肿大至正常的2倍,外观变圆,浆膜覆盖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表面纵行条纹明显,法氏囊变为奶油黄色,严重时出血,外观呈紫黑色,似紫葡萄状,切开囊腔后,常见黏膜皱褶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囊腔中有脓性分泌物,时间稍长则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肾脏肿大,有花斑,呈灰白色,两侧输尿管中常见有尿酸盐沉积。脾脏肿大,表面常有均匀散布的小坏死点。盲肠扁桃体和胸腺多肿大、充血、出血。

4治疗

鸡群发生本病后,应结合鸡群的日龄、病情轻重以及并发或继发病等因素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

(1)30日龄以内的商品肉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时,应尽量在发病初期逐只注射质量合格的卵黄抗体,根据日龄和体重,注射用量为1~2ml。为同时预防或治疗大肠杆菌等并发或继发病,可在抗体内加入头孢曲松钠,用量为每250ml抗体加入2g,为避免过度刺激肾脏,不要在抗体内加入链霉素等对肾脏刺激性较大的药物。

(2)30日龄以上的肉鸡发病,如病情较重,也应及时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如零星发病且病情较轻,为防止鸡群遭受应激反应,可以采取个别发病鸡注射抗体与中西药物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养殖户也可以用双花、连翘、地丁、茵陈、黄连、黄柏、黄芩、党参、黄芪、茯苓、甘草等中药自己组方,对本病早期治疗也有较好效果。

(3)本病整个发病过程在5~7d,因此不建议养殖户在发病初期大剂量饮水免疫法氏囊疫苗。相反,在12~14日龄或25~28日龄给鸡群接种疫苗时,应仔细观察鸡群在安静时的精神状态,如发现个别鸡只异常,应在诊治好所发病之后再进行疫苗免疫,以免将疫苗接种于该病的潜伏期或发病初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难度。

(4)鸡群发生本病后,要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各种应激因素,鸡群密度要适中,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保证通风良好。在饮用中西药物的同时,要在饮水中加入优质的电解多维。由于本病能造成鸡的肾脏肿大,在鸡群发病较重时,为减轻肾脏负担,可适当饲喂一些解除肾肿的药物。同时,在全价颗粒饲料中加入20%的粉碎玉米颗粒,以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从而减少尿酸盐的生成与沉积,减轻肾脏的负担。为防止发生并发或继发病,在积极治疗该病的同时,应投喂一些抗菌药物,如氟苯尼考等。在预防和治疗球虫病,特别是盲肠球虫暴发时,应选择一些中药制剂和止血剂合用,要避免使用磺胺类药物,以免刺激肾脏而加重病情。

鲟鱼气泡病的症状及冶疗方法


1.症状:鲟鱼发病时,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有的反游游速快、活泼者不属病鱼。严重时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就可以看到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镜检,腮发白,鳃丝间粘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外观无其它症状,如同失血而死之鱼,有的鱼也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而使口不能闭合。

2.病因: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大于10mg/L,使得鲟鱼的肠道、鳃内、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较大的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致死。在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3.危害:该病对鲟鱼幼鱼15cm以上造成危害最大。据介绍,严重时,3~5天就可使过半数或大部分的鱼儿死亡,危害极大。本人在养殖中也曾遇过此病,所幸救治及时,损失不大。

4.治疗方法:

病重的鲟鱼是较难恢复的。如果发现早,措施得当,此病是可以控制和治愈的。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经验:

(1)根本的方法是解决水源中过饱和的氮气或氧气。可用如下方法:

a.经沉淀―――曝气―――晒水之后再用

b.生物过滤或物理过滤水源

c.如果能换水源那就彻底解决问题了

(2)继续进行治疗

a.我们可以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上述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

b.

①内服药饵。氟哌酸2-6,干酵母8-12,鱼肝油5-8,食盐5-10,大蒜8-10,同时可在饲料中增加一些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把以上药同饲料一起作成药饵,连续喂养7天,可以鲨司提内的有海细菌,以免造成感染,同时增加他的营养,提高抗病力。第一餐用药时,建议增加25-30%药量,第二餐回复正常用量。

②进行体外和水体消毒:采用聚维酮碘或二氧化氯进行药浴消毒。方法为留20-30厘米水深对鱼进行药浴消毒,30-45分钟后加入新水。鱿鱼一般的消毒剂药性都比较烈,而且每个渔场的水质情况都不相同。这里介绍一个简单、实用、安全的方法,让你自己找出一个适合自己鱼池用药浓度,在你确定病因选准用药后,你不妨花2-3小时做一个药物浓度的梯度毒性食盐,这会比照搬别人的经验浓度有更切合实际一些,第一次用药就有效,这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在说明用药(说明书)的浓度之上设3-4个浓度梯度,每个梯度增加0.25ppm或0.5ppm或1.00ppm等,以这些浓度的药液进行试验取水20升5条鲟鱼,防在不同浓度药液的大盆中进行观察、计时,当两个小时左右,最高浓度盆里的鲟鱼有不适应时,取次高浓度作为治疗的标准浓度,治疗时间为30-45分钟。这个浓度可作为以后用药的知道标准。

这里寻定2.5ppm浓度作为用药的标准浓度,外用消毒应该连续3天之后停止3天,再次连续消毒3天。

鸭传染性鼻炎的冶疗方法


(一)鸭传染性鼻炎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可见鸭采食量下降,有部分鸭出现流泪,眼眶积聚泪泡,鼻孔中有稀薄的水样鼻液,打喷嚏,甩鼻。病情进一步发展时,鼻腔内流出浆液状或黏液状分泌物,逐渐变浓稠,并有臭味,出现呼吸困难,病鸭常摇头,用瓜搔抓鼻部。病鸭颜面肿胀,眼结膜发炎,一侧眼眶周围组织肿胀,严重的可造成失明,鼻、口腔有带血的泡沫。病鸭体重明显减轻,产蛋鸭的产蛋量下降,产出畸形蛋、小蛋,打破鸭蛋可看到蛋清稀薄、无浓蛋白。

(二)鸭传染性鼻炎防治措施:

平时对环境每周用3%的氢氧化钠消毒1次,鸭舍每天要清扫,清除粪便、垃圾和污物,可用0.3%过氧乙酸或0.5%百毒杀进行喷雾消毒。食槽、饮水器及用具用2%的氢氧化钠刷洗,再用清水冲洗后使用。

(三)鸭传染性鼻炎治疗方法:

(1)当鸭群食欲尚好时,可用磺胺二甲基嘧啶0.2克/公斤+碳酸氢钠0.2克/公斤+三甲氧苄氨嘧啶0.04克/公斤拌在饲料中饲喂,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左旋氧氟沙星0.1克/升水,连用3~4天。

(2)对于没有食欲不能采食的病鸭,可用链霉素注射,100~200毫克/只,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也可用阿莫西林进行肌肉注射,10毫克/公斤,每天2次,连用3~4天。

(3)如果病鸭转为慢性,病程较长时,可用中药进行治疗。其方剂为:白芷、防风、乌梅、泽泻、诃子、猪苓各150克,黄芩、桔梗、半夏、生姜、辛荑、葶苈、甘草各100克,粉碎成细末,混在饲料中喂给。上方为500只鸭1天的药量(按每只鸭子体重平均为40克计算),连用7天,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奶牛产后子宫炎的冶疗和处理方法


子宫炎是造成奶牛不孕的主要生殖疾病之一,主要是在分娩时或产后子宫感染而引起的,如不及时治疗,往往会造成长期不孕。在临床上以慢性子宫炎较常见,常由急性子宫炎转化而来。

一、产后各阶段子宫炎的类型及其发病特点

1.产后早期(产后20天以内):

多为急性子宫炎,发病时间通常在产后5~6天,而最危险的感染期是产后第一天。其发病特点是:子宫颈开张,微生物易于侵入;胎衣不下及恶露滞留形成微生物大量繁殖的良好环境;子宫阜组织的损伤,使微生物从子宫内膜创口扩散到机体:产后母牛抗病力下降,卵巢缺乏活性,生殖系统局部组织抗病力明显减弱。

2.产后中期(产后20~40天):

多为慢性子宫炎。这一阶段的炎症多为产后早期急性炎症转化而来。这时奶牛已处于高产泌乳阶段,营养处于负平衡,体质消瘦,易于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干扰产后生殖机能的恢复过程,炎症呈现局限性,但部分恢复差的病牛常常由于炎性细胞的大量渗出,在子宫腔内积聚炎症渗出物,所以在卵巢活动产生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颈管松弛开张,不时排出灸性产物。

3.产后晚期(产后40天以上):此期子宫炎可根据卵巢机能恢复时阴道内流出分泌物性状,结合触摸子宫性状可分为3个类型:

(1)隐性子宫内膜炎。发情时流出的黏液比正常发情黏液稀薄,黏性弱,且不透明。子宫形态、收缩均正常。

(2)卡他性子宫炎。分泌物浑浊或含有絮状物、小脓点。子宫角粗,子宫壁增厚松软,收缩性微弱。

(3)脓性子宫炎。分泌物白色、黄褐色,呈脓性。子宫肥大而软,无收缩反应。

二、奶牛产后子宫炎的处理方法

1.产后早期:

(1)胎衣不下。严禁剥离胎衣,产后第2天一次性灌注土霉素5克+10%氯化钠500毫升,隔日1次,连续2~4次。当有全身症状时,还应全身治疗,并同时辅助激素治疗(雌激素20毫克,垂体后叶100单位)促进胎衣排出。胎衣出来后,可改用利土剂(土霉素5克+利凡诺0.5克+蒸馏水300~500毫升)冲洗。

(2)恶露滞留。恶露排出正常的不冲洗,让其自净。当恶露出现异常或有臭味时可用利土剂500毫升冲洗,间隔1~2天,连续2~3次。若产后2~3天未见恶露,应注意恶露滞留,注意观察及进行宫颈检查,根据情况可采用肌注雌激素和氯前列烯醇,促进恶露排出,并用利土剂灌注子宫,有全身症状时应立即全身治疗。

2.产后中期:

子宫分泌物数量逐渐减少且透明,不冲洗。当子宫分泌物有脓性分泌物时可用金霉素0.8克+蒸馏水150~200毫升冲洗,间隔3~5天,直到透明为止。为了促进炎症渗出物的排出,对子宫弛缓可肌注氯前列烯醇。

3.产后晚期:

观察到子宫分泌物异常的,应根据分泌物性状,结合子宫检查来确定炎症性质,再制定处理方案。患牛同时做卵巢机能检查,对卵巢出现异常的如卵巢静止、囊肿、持久黄体,应及时治疗,使母牛早发情,以提高母牛子宫局部组织防御能力。

(1)隐性子宫炎:庆大霉素50万国际单位牛50毫升生理盐水或0.8克金霉素溶液一次灌注,

(2)慢性卡他子宫炎:0.1%碘溶液冲洗1~2次,隔日再用0.8克金霉素溶液冲洗。

(3)慢性脓性子宫炎:0.2%碘溶液隔日冲洗2次,再用5%~10%盐水冲洗1次,最后用金霉素溶液冲洗。由于慢性脓性子宫炎比较顽固,对严重病例还要坚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48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