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蛋鸡的高产养殖技术 笼养蛋鸡的日常的饲养管理

笼养蛋鸡的优点较多,节约面积和饲料,提高工作效率,便于日常的管理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减少疫病的传播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投资较高、产蛋量相对较少,并且易发生产蛋疲劳症。为了实现笼养蛋鸡的高产的目的要加强饲养管理技术。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笼养蛋鸡的高产养殖技术笼养蛋鸡的日常的饲养管理。

1、笼养蛋鸡的优缺点

优点。笼养蛋鸡模式要比平养蛋鸡的饲养数量多3~5倍,充分的利用的场地面积,提高了饲养密度和工作效率,笼养蛋鸡运用多层鸡笼技术,可充分的利用空间,并可便于管理,采用此种方法养殖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可不必设专门的饲养人员,可在上下班前将饲料添足即可,其他时间则可用于拣蛋、清粪等工作。使用此种方法可以节约饲料,减少饲料的浪费,因蛋鸡在笼内采食、运动和休息,在喂料时采用较为合理的添料和喂水的方法,不易造成饲料抛撒浪费的现象,每只的耗料量要比散养蛋鸡少25g左右,可节约饲料20%左右,对于规模化的蛋鸡养殖来说可显著的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便于疾病的防控工作,笼养蛋鸡在笼内生活,粪便通过缝隙落入地面,避免了蛋鸡与粪便直接接触,从而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另外,由于蛋鸡的位置固定,当个别蛋鸡发病时,便于准确定位,将病鸡挑出隔离饲养和治疗,同时可以减少其他健康鸡感染的机会,可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笼养蛋鸡的产蛋率较为稳定,因其受外界自然条件的变化影响较小。在舍内饲养,养殖环境较为稳定,减少了不良环境的干扰,从而使产蛋率较为稳定,并且所产的蛋的表面清洁,粪污较少。

缺点。虽然笼养蛋鸡存在较多的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在这种养殖模式下的产蛋量比平养蛋鸡相对要少一些。因养殖需要大量的鸡笼,增加了养殖成本,生产投资较大。笼养条件下,蛋鸡的运动受阻,运动量不足等其地因素,蛋鸡的外观和骨骼的发育较差,还会影响到蛋的质量,种蛋的合理率偏低,并且笼养蛋鸡全年产蛋易发生产蛋疲劳症而影响蛋鸡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

2、笼养蛋鸡的高产养殖技术

科学饲喂。饲喂时要根据实际的养殖情况科学合理的配制日粮。笼养蛋鸡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及产蛋的各个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不同,因此所提供的饲料的营养成分和配比也不同。在供料时要注意既要满足笼养鸡的生长发育,也要满足产蛋的需求。在饲喂时要注意不可饲喂过量造成营养过剩,引起饲料浪费,也不可营养不足影响蛋鸡的健康和生产性能。在配制饲料时要注意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量和比例。另外,在饲料的性状上应选择饲喂颗粒饲料,饲喂时要做到定时、定量、定质。在饲喂过程中要控制好笼养蛋鸡的体重,调整鸡群的均匀度,因此在育成期要实行限制饲喂,使蛋鸡的生长发育速度、体重和跖骨长度符合该品种的标准。因鸡没有牙齿,需要采食坚硬的食物代替牙齿磨碎食物,而笼养蛋鸡无法采食到砂粒,因此需要人工提供适量的砂粒以助消化,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还可以补充矿物质,饲喂时可每2周喂1次,喂量为日粮的1%~2%。

3、加强日常的管理

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给雏鸡进行正确断喙,防止发生啄羽、啄肛等恶癖,还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对鸡群的生长发育,提高整齐度和成活率都有帮助。断喙工作一般选择在夜间进行,可有效的减少应激。

笼养蛋鸡并不是全程都在笼中养殖,有一个从地面向笼上转变的过程,在转群上笼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过早,蛋鸡骨骼的发育还不完全,体质还不够强健,会影响到产蛋率;如果上笼时间过晚,则蛋鸡没有充足的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即开始产蛋,易发生应激反应,影响到产蛋率,还易导致蛋的破损率升高。因此要掌握适宜的上笼时间,一般以开产前3~4周上笼为佳。

光照时间和强度对蛋鸡的产蛋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合理的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一般在育成期每天要保持光照时间为8h,在开产初期光照时间保持在10~12h,产蛋高峰期则要保持在16~17h,可通过自然光照加上人工补光的方法进行,光照强度以2~3W/m2为宜。

给蛋鸡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笼养蛋鸡的特点是饲养密度大,而鸡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体温也较高,呼吸量大,会导致相对湿度过高,有害气体的浓度过大,易引发蛋鸡发生多种疾病。因此,要加强日常的环境控制工作,及时的清理粪便,搞好舍内的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的工作,以降低温度、相对湿度,同时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即使在冬季也不可忽略通风的重要性,但是要注意维持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因我国北方地区的温差较大,要做好冬季的防寒和夏季的防暑工作,给蛋鸡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加强疾病的防控工作。做好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和定期的消毒工作。根据本地制定的免疫程序严格的免疫接种。做好日常的观察工作,以便于及时的发现发病鸡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治疗无效或者失去治疗价值的蛋鸡则要及时的淘汰。

笼养蛋鸡的日常的饲养管理
目前,农户养鸡采用立体笼养的越来越多。笼养蛋鸡有很多好处,既扩大了空间利用率,又减少鸡患病。同时,便于使用自动捡蛋机,节约人力,减轻了劳动强度。
一、选购鸡笼
全阶梯式三层蛋鸡笼适宜农户采用,每笼可装3-4只鸡。这种三层笼,鸡粪可直接落地,不需再安装承粪板和接粪装置,很适合规模养鸡使用。鸡笼市场有售,购买回来后即可安装使用。
二、适时上笼
育成鸡应从17-18周龄时转入产蛋笼中饲养,使其在开产前有足够的时间熟悉新环境,尽快从迁移应激中恢复过来。育成鸡上笼前,应将病、弱和有啄癖、脱肛、跛脚鸡挑出,进行单笼饲养或淘汰。
三、饲养
笼养蛋鸡一般饲喂从市场上购买的全价配合饲料或浓缩料,以干粉料的形式供给,料中必须添加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开产前1-2周时,就应由育成鸡日粮改为产蛋鸡日粮,日粮供给方式为自由采食,一直维持到产蛋高峰。为了减少饲料的浪费,每次添料不要超过饲槽深度的1/3。另外,笼养蛋鸡应定期补喂砂砾,每100只鸡,每周补喂250-350克砂砾。砂砾必须是不溶性砂,以花岗岩碎砾为好,大小以能吃进为度。每次砂砾的喂量应在1天内喂完。若日粮中已添加颗粒状贝壳,砂砾可以不喂或少喂。不要无限量的喂砂砾,否则会引起硬嗉症。笼养蛋鸡要供给充足的清洁饮水。

相关推荐

笼养蛋鸡疲劳症的病因 笼养蛋鸡疲劳症的防治措施


笼养蛋鸡疲劳症是由于笼养蛋鸡营养代谢障碍而引起的骨骼疾病。本病几乎在所有的笼养蛋鸡产蛋鸡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尤其是夏季笼养高产蛋鸡非常容易发生,往往转群入茏经过几星期,进入产蛋高峰时发病.主要特征是骨质疏松、骨质结构低劣,会导致机体瘫痪,甚至出现死亡,导致鸡蛋破损率提高,产蛋量减少,严重损害经济效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笼养蛋鸡疲劳症的病因笼养蛋鸡疲劳症的防治措施。

1、发病原因

饲料因素。饲料中缺乏钙、磷和维生素D会导致鸡体内钙的含量不足而导致该病的发生。维生素D不足时会影响机体对钙的吸收,可促使该病发生。在更换饲料时没有使用过渡料,而是过早的使用蛋鸡料,从而导致钙的摄入量过高。另外,钙、磷的比例不适宜,如钙过高会导致甲状旁腺机能障碍,使机体不能正常的调节钙、磷的代谢,导致蛋鸡在开产后对钙的利用率降低,则需要动用骨骼中的钙,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

饲养管理因素。笼养蛋鸡的活动空间小,运动量不足,导致蛋鸡的体质较弱,还易导致腿部肌肉和骨骼发育不良,从而产生疲劳症;当蛋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应激反应,如高温、噪声、不合理的光照和突然的换料等会使生理机能发生障碍,从而引发该病;初产母鸡开产过早,性成熟和体成熟不同步会也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环境因素。饲养环境较差,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缺氧等不良的环境因素会导致鸡群的抵抗力下降,加大了蛋鸡患该病的几率。

2、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鸡往往突然发生死亡,当初开产的蛋鸡产蛋率达到40%~60%时死亡数最多,通常最急性病例在死亡前没有明显的发病症状,表现为鸡的健康状态及产蛋性能良好,但是在第二天早上可见笼内有死亡的蛋鸡,并且越高产的蛋鸡死亡率越高。病死鸡常出现泄殖腔突出这一典型症状。

急性病鸡表现为长期产蛋后无法站立,常侧卧于笼内,严重时会发生瘫痪与骨折。病鸡的产蛋量、蛋壳的质量和蛋的品质无变化。发病初期病鸡的精神状态良好,在后期则表现为精神沉郁,发生脱水,最后衰竭死亡。如及时加强饲养管理,大多数的病情会有所好转。

慢性型病鸡表现为采食量下降,饮水量增加,张口呼吸,腹泻,羽毛蓬乱,发热。鸡冠发些,皮肤发红。病鸡会瘫痪,无法站立。这一类型主要发生在产蛋日龄较长的蛋鸡,蛋壳的质量下降,变薄、粗糙、强度差、破损率增加,并且产蛋量会明显的下降,病鸡的反应变得迟钝,最后会因不能采食和饮水而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死亡时会出现慢死亡的现象,死亡时尾部颤抖,两腿后伸,颈地、翅和腿软弱无力。如果及时的采取措施可以很快的恢复。

3、病理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剖检大多可见蛋鸡有憋蛋的表现,腺胃发生糜烂、溃疡,腺胃壁变薄,严重者会发生穿孔,腺胃的乳头会流出黄褐色的液体;肠道发生病变,肠道内出血,肠黏膜发生脱落,肠内容物为灰白色或者黑褐色;肝脏肿大、发黄、淤血,表现有出血斑;肺淤血,有时表面有出血点;心脏扩张;腹部的脂肪有出现点;卵泡充血、出血,输卵管充血、水肿,其中有未排出的硬壳蛋滞留在输卵管的泄殖腔前。

4、防治措施

预防。首先要合理的搭配日粮,对于初开产的母鸡要加强饲养,使得性成熟与体成熟达到同步,在育成青年母鸡快达到性成熟时,要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同时还不能忽略对钙、磷以及维生素D的补充,注意钙、磷的比例,在补充时要注意日粮中骨粉的质量和数量。通常,为了产蛋需求,在开产前的2~4周,钙的饲喂量应为2%~3%,在产蛋高峰期对钙的需求较高,应提高到3.5%,磷为0.9%,另外日粮中还要添加多种维生素以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在蛋鸡的产蛋率达到1%时,要及时的使用产蛋鸡饲料,但是要注意在更换产蛋料时不可一次性的完全更换,要逐渐进行,以免蛋鸡发生换料应激,同时也可以避免刚开产的母鸡钙的摄入量过高,影响吸收。加强饲养管理,合理的调控饲养密度,及时的分群饲养,并且上笼的时间不宜过早。做好蛋鸡夏季防暑降温的工作,给鸡饮用清凉的饮用,可在水中加入电解多维,以减少应激的发生。鸡舍内要加强通风换风,控制好舍内的温度,保证蛋鸡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上笼产蛋前最好实行散养的方式,让其有充足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在养殖过程中要避免蛋鸡发生应激反应,因此要排除一切引起应激的不良因素。

治疗。如果发现病鸡要及时将病鸡从笼内挑出,进行平地单独饲养,保证病鸡正常的饮水和采食,一般可在1周内自行康复。对于钙含量低的鸡群,要在饲料中再添加2%~3%的碳酸钙,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0万IU的维生素D,2~3周可将鸡群的血钙调整到正常水平,可有效的减少发病率,但是见效后不可以立即停止治疗,要持续补充1个月。如果病鸡出现肠炎或者输卵管炎则要配合使用抗生素,可在每只鸡的饮水中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2万IU。

笼养蛋鸡疲劳综合征
概述
笼养蛋鸡疲劳综合症是青年母鸡的一种营养紊乱性骨骼疾病。随着饲料业提高了蛋鸡饲料中钙的水平,如今本病的发生率与30年前相比降低了许多,但本病所造成的蛋鸡死淘率在总死淘率中占的比例还很高。
发病特点
本病多在炎热的夏季发生,高产蛋鸡在产蛋上升期至高峰期(140~210日龄)发病,产蛋高峰过后不再出现,产蛋上升快的鸡群多发。
发病时鸡群表现正常,采食、饮水、产蛋、精神都无明显异常变化,在晚上关灯时也无病鸡,而在早晨喂料时发现有死鸡,或有病鸡瘫在笼子里,若发现早,将病鸡放在舍外,自行产出1枚蛋或人工助产后便恢复正常,也不再发病。
症状
病鸡表现颈、翅、腿软弱无力,任人摆布,站立困难。病初产软壳蛋、薄壳蛋,鸡蛋的破损率增加,蛋清水样。食欲、精神、羽毛均无明显异常。鸡易骨折,胸骨软、变形。死鸡的口内常有粘液,常伴有脱水、体重下降。
病理变化
肺脏充血、水肿。心肌松弛。腺胃黏膜糜烂、柔软、变薄,腺胃乳头平坦,几乎消失,腺胃乳头内可挤出红褐色液体,有时腺胃壁(多在腺胃与肌胃交界处)出现穿孔。卵泡有出血斑。输卵管黏膜干燥,常在子宫部有一硬壳蛋。肝脏有浅黄白色条纹,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容物淡黄色,较稀,肠黏膜大量脱落。泄殖腔黏膜出血。
发病原因
各种原因造成的机体缺钙及体质发育不良是导致该病的直接原因。
钙的添加不及时。饲料中钙的添加太晚,已经开产的鸡体的钙不能满足产蛋的需要,导致机体缺钙而发病。

蛋鸡料用的太早。由于过高的钙影响甲状旁腺的机能,使其不能正常调节钙、磷代谢,导致鸡在开产后对钙的利用率降低,鸡群也会发病。而适时用过度料的鸡群发病少。

钙、磷比例不当。由于蛋鸡对钙、磷是按照一定比例来吸收的,当钙、磷比例失当,也不能充分吸收,影响钙往骨骼的沉积。

维生素D添加不足。产蛋鸡缺乏维生素D时,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液中钙、磷浓度下降,钙、磷不能在骨骼中沉积,使成骨作用发生障碍,造成钙盐再溶解而发生鸡瘫痪。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就是有充足的钙,鸡也不能充分吸收。

鸣群性成熟过早。由于鸡群开产过早,初产时鸡的生殖机能还没有发育完全,性成熟和体成熟同步。

缺乏运动。如育雏、育成期笼养或上笼早、笼内密度过大、鸡的运动不足等,导致鸡的体质较弱而易发该病。

光照不足和应激反应。由于缺乏光照,使鸡体内的维生素D含量减少,从而发生体内钙、磷代谢障碍;另外,高温、严寒、疾病、噪声、不合理的用药、光照和饲料突然改变等应激均能造成生理机能障碍,也常引起鸡群发病。炎热季节,蛋鸡采食量减少而饲料中钙水平未相应增加,也会导致发病。

还有某些寄生虫病、中毒病、管理的原因以及遗传因素也能导致发病。

预防措施加强管理
鸡的饲养密度不可过大,育雏、育成期及时分群,上笼不可过早,一般在100天左右上笼较宜。
在炎热的天气,给鸡饮用凉水,在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做好鸡舍内的通风降温工作。
每天早起观察鸡群,以便及时发现病鸡,及时采取措施。
按照鸡龄适时换料,一般在开产前两星期开始使用预产料。
加强营养

保证全价营养,使育成鸡性成熟时达到最佳的体重和体况。笼养高产蛋鸡饲料中钙的含量不要低于3.5%,并保证适宜的钙、磷比例,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32000国际单位以上。平时要做好血钙的监测,当发现产软壳蛋时就应做血钙的检验。
治疗措施发现病鸡,及时从笼中取出,放在地面单独饲养,补充骨粒或粗颗粒碳酸钙,让鸡自由采食,病鸡1星期内即可康复。对于血钙低的同群鸡,在饲料中再添加2%~3%的粗颗粒碳酸钙,每千克饲料中添加20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3,经过2~3星期,鸡群的血钙就可以上升到正常水平。而粗颗粒碳酸钙和维生素D3的补充需要持续1个月左右。如果病情发现较晚,一般20天左右才能康复,个别病情严重的瘫痪病鸡可能会死亡。

安泽县笼养蛋鸡饲养技术


笼养蛋鸡是见效快、收益高、资金周转快的项目。本文从安泽县当地笼养蛋鸡品种、饲料饮水、蛋鸡不同日龄的管理、常见疫病防治和场址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为广大养殖朋友提供参考。

笼养蛋鸡生产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资金周转快的项目。鸡具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的特征。我县饲料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生态环境好,形成了天然隔离带,发展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蛋鸡生产不仅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丰富菜篮子,鸡的粪便又是种植业优质有机肥,同时可增加就业岗位,对农业产业化调整,缩小城乡二元化差距,促进新农村建设有重大意义。

影响笼养蛋鸡生产效益主要有优良品种、优质饲料、科学管理、严格防疫和经营管理等因素,蛋鸡生产只有实行标准化饲养管理和技术支撑才能健康发展。

一、蛋鸡品种

适合我县笼养的蛋鸡主要优良品种有海兰、罗曼褐壳蛋鸡等。

这些品种具有产蛋多、性情温顺、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二、蛋鸡饲料与饮水

1.蛋鸡饲料按饲养阶段分雏鸡料、中鸡料、后备鸡料、产蛋鸡料(按产蛋率高低又分开产料、高峰料和高峰后期料)。

根据生长、产蛋阶段饲喂相应饲料,不可乱用。

按商品饲料分预混料、浓缩饲料和全价饲料。预混料+蛋白饲料+玉米=全价饲料,浓缩饲料+玉米=全价饲料,全价饲料省工、省事可直接饲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不可直接喂鸡,需二次加工配制成全价饲料才能喂鸡。

雏鸡开食一般在出壳后20到30小时进行,100只雏鸡每天采食量1.2斤左右,以后每天增加0.2斤左右为宜。

更换饲料要由少到多经7天逐渐过渡,不可突然更换。

2.雏鸡、生长鸡、产蛋鸡均要供给充足清洁饮水,冬季要供给井水或温水。

雏鸡购入后应在半小时左右供水,饮水中应加入电解多维、Vc、阿莫西林(或氧氟沙星)按说明连饮3-5天。

缺水影响鸡的生长和产蛋率。

3.严禁在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苏丹红等非法添加剂(确保蛋鸡产品质量安全)。

禁止饲喂发霉饲料、变质饲料、过期饲料和三无产品饲料(无生产许可证号、无产品标签、无产品批号)。

对单一蛋白饲料要有资质检验报告的才可配料喂鸡。

三、蛋鸡管理

1.雏鸡购入前7天应对鸡舍进行消毒,准备好饲料、药品等物品。

2.温度:雏鸡没有自温能力,需要生火加温。

购入雏鸡前3天鸡舍温度(雏鸡床温)35-37℃。

4-7天35℃以后每周下降2-3℃,直到与外界温度相同为止,但不能低于20℃。

适宜的温度雏鸡表现正常、分散均匀。

温度过高雏鸡表现张嘴呼吸。

温度过低容易挤堆(扎群)造成死亡。

3.湿度:鸡舍湿度60%为宜。

干燥易发生粉尘飞扬。

湿度过大容易滋生病菌。

一般伸手有湿感为宜。

4.光照:雏鸡前3日龄24小时光照。

4-14日龄每天减少1小时。

15-21日后每天减少半小时。

4-15周光照时间8-9小时为宜。

16-18周增至11小时。

19周每周增光0.5小时。

产蛋鸡产蛋期间需早晚补充光照每天恒定为16小时。

光照强度为3瓦/㎡,灯泡高度2m左右。

5.防暑防寒:夏季要防暑,鸡舍加大通风和带鸡喷水。

冬季要防寒,封闭出粪口、门窗,增加密度(鸡舍满笼)可提高舍温。

6.淘汰:及时淘汰弱鸡、低产鸡和低产鸡群,可降低成本(一只不产蛋鸡月耗料在5到6斤,折合6元多)。

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7.蛋鸡管理一般采取全进全出制,即一排或几排同一鸡舍养同一日龄的鸡、同时淘汰,有利于控制疫病和饲养管理。

四、蛋鸡疫病防治

蛋鸡的疫病防治不是简单的注射疫苗和有病治疗,应是全面的综合防治,要强化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疫病防治意识。

1.雏鸡来源:购买雏鸡应选择无疫区。

在马立克、鸡白痢净化的种鸡场购雏。

2.制定疫病防治免疫程序,科学的免疫程序能有效预防疫病,注射疫苗是预防疫病最有效、最经济的途径。

要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按时注射疫苗,确保蛋鸡健康安全发展。如禽流感、新城疫、马立克、传支、法氏囊、鸡痘、传染性喉气管炎、大肠杆菌、减蛋综合症等。

注射疫苗要按标签说明使用,冻干苗(活毒苗)要冷冻保存,油苗(灭活苗)要低温保存。

3.药物预防(动物福利):

注射疫苗不是高枕无忧,万事大吉,采取定期喂药预防是注射疫苗预防疾病的补充和完善。

定期喂抗生素(预防输卵管炎)。

应激时喂电解多维和Vc(如高温、忽冷忽热、转群、注射疫苗、产蛋下降、饲料品种更换、发生疫病等),做到有病早治,无病预防。

4.消毒

在鸡场大门口处应设立消毒池和消毒间。

消毒能有效控制和杀灭引发动物疾病和危害健康的各种病源微生物。

养鸡场应定期消毒,发生疫病时要天天消毒,出售鸡蛋和淘汰鸡后要立即消毒。

在注射活毒疫苗日不许消毒,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冬季消毒水温在20℃左右。

5.断喙

断喙一般在8-10日龄进行,断喙一般上喙切1/2,下喙切1/3。鸡群有病和弱鸡可推迟断喙;

可防止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

减少饲料浪费。

6.驱虫

雏鸡生长到1月龄驱虫一次(产蛋鸡产蛋前也要驱虫),第一次驱虫后间隔7-10天应再驱虫一次,主要驱体内外寄生虫,驱虫药可用伊维菌素,每公斤体重用伊维菌素0.14克一次拌料喂饲。

拌料要均匀。

7.养鸡场禁止饲养其它畜禽。

8.无害化处理

对不明原因死亡和发生疫病死亡的鸡只,以及注射疫苗空瓶均应全部焚烧或深埋无害化处理。

五、鸡场的选址与场区布局

养鸡场场址的选择,首先要考虑交通方便,水电有保障,排水方便。

在居民区下风向,远离河道,距主要交通干线,村庄500米以上,距屠宰场、风景旅游区1000米以上。

养殖场办公区、生产区应严格区分。

上风向为办公区,中间为生产区,堆粪场应在下风向距场区100米以外。

场内净道、污道要严格区分,有利于控制疾病传播。

笼养蛋鸡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笼养蛋鸡由于高生产性能和较少运动,加之营养的不平衡和消耗过大,容易造成蛋鸡疲劳征、脂肪肝综合征、蛋鸡脱肛等疾病,严重影响蛋鸡的生产性能,甚至造成蛋鸡死亡。笔者在农村从事兽医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常对笼养蛋鸡进行指导和诊治,现将笔者对笼养蛋鸡常见病诊治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1笼养蛋鸡疲劳征

笼养蛋鸡疲劳征是笼养鸡骨骼病中最为严重的,它主要引起产蛋鸡的瘫痪、产蛋下降及死亡,发病的大多是进笼不久和产蛋高峰期的鸡。

1.1临床症状

病初鸡产软壳蛋或薄壳蛋,鸡蛋破损率增加,但食欲、精神、羽毛均无明显变化,随后病鸡腿软弱无力,站立困难,伏于笼底,两腿以飞节着地和尾呈三脚负重,如企鹅状。如及时发现,采取适当的措施,大多能在3~5天恢复,否则症状会加剧,病鸡明显消瘦,嗉囊内无食,停产,骨质疏松脆弱,易骨折,关节处变形、肿大,瘫痪,最后衰竭死亡。

1.2剖检变化

血液凝固不良,喙、爪、龙骨变软,胸骨、肋骨均易弯曲,肋骨和胸骨与椎骨结合处内陷,呈内向弧形,有的呈串珠状节结,股骨和胫骨自发性骨折,断面有凝固的血块,骨磨片中可见大量钙质脱落的空间,在输卵管后半部分常滞留有未产出的鸡蛋,输卵管黏膜充血,卵泡充血,呈血红色,肝稍肿大,心包有淡黄色液体,其他脏器无明显的变化。

1.3诊断与治疗

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结合病因调查及发病规律,不难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细菌病和病毒病的鉴别诊断。发现病鸡时,及时将病鸡从笼中挑出,改为平养,让鸡自由采食,增加运动量,在饮水中加入多维,让鸡充足饮水,在饲料中增加2%~5%粗颗粒过磷酸钙,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3,连喂2~3周,在夜间稍增加光照。

2脂肪肝综合征

脂肪肝综合征又名脂肪肝出血征、蛋鸡脂肪肝、肝肥大、肝破裂或肝出血,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产蛋鸡,诸多病因共同作用,常见和多发的营养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突然发病、产蛋量下降和高产蛋鸡暴亡为主要特点。

2.1临床症状

病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个别鸡突然死亡。死鸡外观过度肥胖,腹部膨大,冠和肉髯大而苍白,喙及跖部鳞片呈不同程度的黄白色。鸡群采食、饮水、精神、粪便均正常,产蛋无明显下降。

2.2剖检变化

突然死亡的母鸡,发育良好,肌肉丰满白嫩,切开皮肤可见皮下脂肪沉积,腹腔和肠系膜均有过量脂肪沉积,肝脏破裂,肝表面和体腔中有大的出血块或血凝块。肝脏因脂肪沉积而肥大呈黄色油腻状,边缘钝圆,质脆易碎如泥,轻压时似浆糊状,并有油滴出现。可见发育正常的不同阶段的卵泡。个别病鸡还继发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充满大量的淡黄色腥臭的液体和破裂的卵黄,有的卵黄凝固成大小不等的小块或碎片,肠系膜发炎,肠管相互粘连,很难分离。

2.3诊断与治疗

根据鸡死亡突然、肥胖、腹腔内有大量血凝块,结合病因调查确诊为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致富经//

防治是对发病鸡群每500千克饲料中加氯化胆碱1000克、蛋氨酸100克、亚硒酸钠1克、维生素E40毫克、麦麸5千克,连续饲喂半个月,效果良好,基本上控制该病的发生。防止开产前的母鸡积蓄过量的体脂,严格按照饲养标准,育成期要限制饲养,日粮中应保持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添加氯化胆碱、蛋氨酸、亚硒酸钠、多种维生素等嗜脂因子。氯化胆碱是防治蛋鸡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较理想的药物,早期应用预防效果最佳,一旦发病再治疗需要较长时间。

3蛋鸡脱肛

蛋鸡脱肛是蛋鸡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产蛋初期和产蛋高峰期尤为多发。由于蛋鸡脱肛在临床上死亡率不高,养殖户多对此病的重视不够,以至于给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

3.1临床症状

蛋鸡脱肛初期,可见肛门周围绒毛湿润,有时从肛门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以后约有3~4厘米长的肉红色物脱出体外,时间稍久,脱出物由枣红色变成暗红色,脱出的泄殖腔常会被其他鸡啄食出血,导致鸡死亡。

3.2防治措施

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制定合理的光照时间,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对患有脱肛的鸡要及早隔离,以防止其他鸡的啄食,用温热的5%高锰酸钾或3%的硼酸溶液将脱出部分洗净,人工辅助复位。有炎症的可用抗生素加以治疗,对病情严重的鸡及时淘汰。

总之,笼养蛋鸡的蛋鸡疲劳征、脂肪肝综合征、蛋鸡脱肛对蛋鸡生产危害极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制定合理的光照制度,保证饲料营养全面,保持笼养蛋鸡鸡群的健康,发现疾病,应及时隔离治疗。

蛋鸡的饲养管理技术


进入冬季后,气温急剧下降,这对蛋鸡的生产性能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一些养殖户为了保证鸡舍温度而容易忽视鸡舍空气质量,从而引起疫病高发,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在近几年的生产实践中,笔者对蛋鸡冬季饲养管理进行了调查和总结,认为蛋鸡冬季饲养管理应抓好4项关键技术。
1合理营养
能量是提高蛋鸡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进入冬季后,蛋鸡对能量的需求会更高,它既要满足产蛋需求和维持鸡的正常生理需要,又要增加鸡只抵御寒冷所需的能量,因此,冬季必须保证鸡只能量的有效供给。首先要保证饲料中玉米的质量,选择颗粒饱满、无霉变、含水量较低(12%~14)的玉米饲喂蛋鸡;其次,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的供给。凡使用浓缩饲料的,应将玉米用量提高2~3个百分点,保持浓缩料配比不变,同时降低麸皮用量2~3个百分点;第三,在产蛋高峰期,适当增加浓缩料2~3个百分点,同时降低麸皮2~3个百分点,以满足粗蛋白需求;第四,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和多种维生素,以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第五,适当增加维生素C和益生素的供给,降低冷应激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2合理光照
2.1补充光照时间
蛋鸡在产蛋高峰期的最佳光照时间为14.5~15.5h/d,在冬季须人工补光5~6h/d。一般在早晨6:30~7:00和晚上5:30~10:00进行人工补光。。
2.2光照强度
关照强度以3W1m2为宜。
2.3灯光布置
补光灯宜选用普通照明灯泡,以功率25W为宜,()产蛋后期可用40W灯泡。灯泡架设高度应距地面2m左右,间距为2m。
2.4补光的注意事项
2.4.1光照强度不能太强或太弱
光照强度太强会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导致蛋色变浅和产蛋率下降。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开产和产蛋高峰期严禁使用40W以上的灯泡,否则会造成产蛋高峰期缩短、蛋变小和畸形蛋增多。光照强度太弱则会导致蛋鸡由于视线不清而减少采食量,造成营养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光线太弱还会影响卵泡的形成和发育,导致产蛋量下降。
2.4.2光照时间不能太长
蛋壳的形成一般在凌晨1:00~4:00之间,如果蛋鸡在这个时段内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会出现产软壳蛋或者产蛋率严重下降的现象。
3合理保温通风
3.1保温
蛋鸡的最佳产蛋温度为13~26℃,最低临界温度为5℃,成年鸡的最低耐受温度是-5℃。温度在13~-5℃之间,随着温度下降,蛋鸡的生产性能也随之下降,因此,必须保证鸡舍温度不低于5℃。养殖户应在鸡舍内悬挂3~5个温度计,及时对温度做出正确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保温问题。
3.2通风
通风是降低鸡舍温度和净化空气的关键措施。鸡舍通风不良会导致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传支病毒)在空气中聚积,从而直接威胁鸡群健康;另一方面,通风不良会使鸡舍湿度升高,鸡粪发酵产生的大量氨气和硫化氢气体易引起鸡只轻微中毒,刺激鸡上呼吸道黏膜发生炎症,病原微生物可从损伤黏膜侵入体内而引起发病。由此可见,通风是蛋鸡冬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风和保温是一对难解的矛盾,要保证蛋鸡的生产性能,就必须解决好这对矛盾。对此,通常可采用定时通风法,每天进行3次通风,第一次在上午10:00,第二次在中午12:00,第三次在下午5:00,每次通风0.5h,然后关闭门窗,使鸡舍温度迅速回升。这样既可提高鸡舍的空气质量,又不会使鸡舍温度下降太低。在通风时,一定要形成空气对流,否则达不到通风效果。
4合理运动
运动是防止蛋鸡过肥和难产发生综合征、提高蛋鸡生产性能的有效措施。在冬季,每10d内连续2d采用2次间歇光照法来加强鸡只运动,一般在晚上6:00~10:00之间进行,采用开灯30min关灯30min开灯60min关灯30min开灯120min关灯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要在料槽中添加足够的饲料,利用明暗光照间歇,使鸡只啄料加速,从而提高鸡只的活动量,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作者简介:
徐雅梅(1968-),女,陕西彬县人,大专,助理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49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