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户需要掌握的销售及运输小细节


每年的9~11月是河蟹交易市场最热闹的时候,河蟹在这段时间集中起捕上市,随着近年规模化养殖面积的扩大,河蟹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量大价低、养殖效益不高已经是众所周知的情况。下面就河蟹运输及上市时间细节做简要介绍:
对于河蟹的运输,为提高其存活率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证河蟹在运输途中始终处于潮湿的环境;二是蟹筐上还要用湿蒲包或草包盖好;三是装蟹卸蟹时要注意轻拿轻放;四是待到地点后,要立即打开包装袋,如确实无法及时销售,应将蟹散放于水泥池或大桶内。
控制上市时间是增收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在9月上中旬,可以将黄蟹先上市,9月底开始至11月将养殖量的大部分集中上市,剩下的一些河蟹囤养至春节销售。对于河蟹囤养需要注意的很多,比如:时间方面,在河蟹交配之前就要把雄雌分开;防逃方面,防逃设施一定要牢固,因为河蟹性成熟后它想寻找水流逃跑,会千方百计想逃到海里去繁殖后代。

相关知识

罗非鱼越冬,养殖户需要注意这几个细节



序言

罗非鱼被冻死冻伤,很有可能不是水温太低,而是气温骤降时,您的鱼在浮头。通过近三年的调研和实地检测,宁洱,思茅等地的罗非被冻死,十有八九为底质,水质不够好,夜间冷空气降临时,鱼出鱼浮头或暗浮头状态。罗非鱼越冬,为什么要做改底和肥水,核心原因有三:1、冬季池塘底层温度高于水体表层1-2℃,改底的目的是让池塘底部淤泥中的毒物浓度降低,底部环境净化,让鱼能沉底;2、肥水的温度高于瘦水0.5-1.2℃,培肥水体以提高池塘水体的整体水温,给越冬多一份保障;3、控制底部耗氧和增加水体溶氧,降低因昼夜温差过大,水体对流严重而引起缺氧浮头风险。
然而,罗非鱼越冬工作也需有章法,注意这几个细节,或能帮你减少越冬损失。

1、池塘进排水

越冬期间,池塘的进排水需要小心;外源水与原池塘水体存在较大温度差异,且溶氧,酸碱度,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均有不同,外源水进注池塘会造成较大的水体变动,鱼的应激强烈,且在水温低于18℃时,极易被冻伤,造成水霉病,引起鱼死亡,严重者引起池塘的强烈水质变化,鱼浮头而冻死冻伤。建议,在越冬中后期,水温低于22℃时,杜绝一切进水。而在越冬前期,水温高于22℃时,可选择在晴天的下午2-3点,排放底层水20-40公分,并在次日白天加注新水至池塘最高水位。

2、池塘改底及肥水

(1)改底
越冬期间,选择合适的改底产品非常关键。
进入冬季,水位气温骤降,具备分解性改底的生物制剂在低温期效果往往很不理想,且作用效果来的慢,甚至会造成鱼类的应激性浮头,对越冬很不利。因此,在越冬期,选用效果来得快,刺激性小,针对性强的化学制剂更为有用。在此,云南海大推荐冬季改底的黄金搭档3213+粒粒氧,短时间降解亚硝酸盐,偿还底部氧债,控制泛底造成的浮头且能在短时间内让罗非沉底,保障越冬。
(2)肥水
越冬期,水温气温偏低,光照时间短,光照强度低,在冬季肥水,所用的自养型肥水产品效果均不理想,原因在于藻类在水温和光照强度均不匹配的条件下,其生长和繁殖能力均非常弱,盲目下肥或增加水体负荷,加重耗氧,这里存在一定的风险。而在冬季低温期肥水,以异养型肥水产品(如氨基酸、多肽)为宜;该类产品化水后可被藻类直接利用,可在冬季期补充藻类营养,以维持水体的肥度。值得一提的是,农家肥尽管也具备较好的肥水功效,但该类肥的污染大,毒性重,易长虫,冬季使用不当,会引起鱼类的大面积浮头,弱遇夜间冷空气降临,该类鱼多数会被冻死冻伤。

3、杀虫及消毒

越冬期,杀虫和消毒工作普遍做的较少,但在鱼病期,此类工作却又不得不做。而在做杀虫消毒工作时,需要注意剂量,过量易中毒,鱼生理缺氧而浮头,且会造成大面积倒藻,水质恶化,对越冬极为不利。
4、投喂

对于变温动物的鱼类来讲,水温低下,其消化能力和摄食欲均会相应下降,而冬天所进饵料,有可能2-3天都还未被消化完全。因此,在越冬时,就算天气再好,投喂也切记过量。由于冬天雾大,时间长,天黑早,在冬天的投喂都应根据这些情况,合理进行投喂调整,甚至不投。

5、起捕卖鱼

切记轻易起捕。对于罗非鱼,冬季起捕风险极大,最不易控制的是起捕的量和卖鱼的量及动网过程中对存塘鱼的影响。在水温气温及卖鱼量和卖鱼周期均不匹配的条件下,最好别动网。

6、越冬前期分塘

现阶段,避免越冬风险而清塘者较多,紧跟的工作是将规格苗转塘越冬,需要注意的是清好底,肥好水,防好病。下塘前,对新进水体进行常规指标及浮游动物的检测,对于水清瘦,浮游动物过量的水体,需做杀虫消毒工作,并在下塘前完成解毒和肥水工作,以便快速培肥水体,并有效防控水霉病、竖鳞病等疾病,降低损失。

7、鱼苗塘,小规格成鱼塘的应急补救措施

对于面积较小的鱼苗塘或成鱼塘,升温快,降温也快,在冬季期是最易造成冻死的,而在现实当中,提升水位,改底,肥水等意义不大。有条件者,可搭建大棚,亦可在塘边四周堆积桔梗等,缓慢燃烧,释放烟雾;或使用塑料薄膜,覆盖在水体表层,以达到一定的保温效果。

注:以上观点,仅供各养户参考借鉴,希望能给与您一些帮助!!

河蟹养殖户应该如何掌握蟹池的水体环境



“清水养蟹”几乎是所有河蟹养殖户的观点,有些初养河蟹的人,一见蟹池里的水变肥、变色,就忙于换水,以防不测,池塘养蟹的水是否越清越好,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发现,中等肥度的水对河蟹养殖是相当有益的,这些池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规格、产量均要比其他池塘高,发病率特别是近两年流行的抖抖病的发生率远远低于其他池塘。那么为什么中度肥水能提高池塘养蟹的产量,如何判断和调节养蟹池水的肥度,现分析如下:
蟹池人为大量投饵后的剩饲、残饲,河蟹的排泄物经过分解加上池底土壤厚有肥力对池水的慢慢释放等,形成了池水的肥力,池水肥力是池中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基础因素之一。当池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生长,使池水呈某种藻类带来的固有色,有绿色、褐色、黄褐色等。水的肥度常按池水的颜色或透明度来判断。清水指水色清淡、水中浮游植物量少,水的透明度一般在35厘米以上,肥水指水色浓、水中浮游植物量多,一般呈褐色、茶褐色、油绿色,水的透明度较低。一般在15厘米以内,中度肥水介于二者之间,水色肥而嫩爽。
蟹池池水肥度的调节:
目前许多养蟹户普遍采用进排水的方法来调节蟹池水的肥度,这不是最佳办法。因为过多的进排水:一是浪费电力;二是流失水中有效成份;三是水位不定,河蟹洞穴变化频繁,部分河蟹迁移水面以上不吃食,不蜕壳,形成懒蟹;四是进排水稍有疏忽,就可造成河蟹的逃漏。养蟹池塘水的肥度可用以下办法来调节。
1、水质清瘦的池塘,往往池底淤泥少,池中肥力不足,可采用施肥的方法来调节,一般在池塘清整后,蟹种放养前15天,每亩施发酵过的粪肥3一5担,养殖中期如池水仍较瘦,可用化肥追吊,一般每次每亩用尿素3-4公斤,15-20天用一次。
2、投放鲢鱼、鲫鱼种或青虾苗。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鲫鱼和青虾能摄食河蟹吃剩的饵料碎屑,减少池塘有机物积累,繁池适当混养这些品种,可起到控制池水过肥的作用。一般亩放鲢鱼种100尾、鲫鱼种500-600尾(每公斤20-40尾)、青虾苗2万尾或2-3厘米的幼虾0.5-1公斤。
3、对池底淤泥较多,水中肥力较足的池塘,可通过栽植水草或投放浮游性水生植物如大、小叶浮萍、水花生等,吸收水中肥力,控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移栽或投放的水草面积约占总水面积的1/5-1/4。这样不但能满足河蟹的生长需要,还可改善水质及河蟹的肉味品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48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