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疾病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养殖过程中采取长期的预防措施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为此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的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增强蟹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是预防疾病的一项主要措施。
1、饲料投喂
饲料是养殖业的基础,科学合理的使用饲料,不仅能满足蟹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还能提高蟹的防病抗病能力。养蟹常用的饵料种类有配合饵料、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蟹喜食的植物性饲料有豆饼、浸泡的大豆、花生饼、玉米、小麦、麸皮、南瓜、山芋、各种水草、草叶等。喜食的动物性饲料有小杂鱼虾等、螺蚌肉和动物内脏等。配合饲料应根据河蟹的生长发育的需要,要求营养全面、成本低、饵料系数低、使用方便、诱食性、不污染水质。
2、投喂饲料要根据四看、四定的原则
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四看——看天气,看季节,看水质,看河蟹摄食情况。
3、投喂方法:
投喂在浅水或岸边。
成蟹饲料一般不用加工,但是黄豆和玉米要煮熟。
“两头精,中间青”刚放苗要以动物性饲料为主,植物性饲料为辅。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为辅,后期多投动物性饲料。
疾病爆发的季节一般投饲平时的80%左右。
二、日常管理
1、六查六勤
此外,不要过多的干扰蟹的摄食、蜕壳过程以提高蟹的成活率。做好管理记录。
2、水质底质调控
水质好坏直接决定蟹是否能够健康快速生长和正常繁殖,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调节水质,保持良好的水环境,要定期使用一些底质水质改良剂,以减少河蟹疾病的发生。
整个养殖期间水质底质改良应采用四条措施
(1)解毒:解除藻毒素和氨氮、亚盐毒性用绿水解毒安;雨季预防农药残留用氨基酸解霸;使用硫酸铜等重金属解毒用鱼虾解毒安;抗生素和养护肝脏用低聚糖863。
(2)调水
换水:养殖前期,五至七天注水一次,十至十五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六至九厘米,三至五天换水一次。
水位:水位与水质的控制有一定的关系,按照养殖生产经验掌握:春浅、夏满、秋勤、冬深有利于蟹的生长发育。
管理水草:防伊乐草出水面灼伤死亡,在6月前割完水草用富草素,同时多改底防止草根腐烂。
调水色:使用利生素、强效EM、速调107、光合细菌等保持蟹池的水质清爽及改良不良水质。如果底热或池底缺乏菌相水浑可用絮凝或吸附类产品处理后,肥水精华素加利生素肥草。如果野杂鱼过多水浑可放鳜鱼,河蟹摄食活动活跃导致的水浑和雨后水浑可以不用刻意处理。
调优水化学指标:水草过盛导致的pH过高可拉水沟、平时多使用强效EM。氨氮、亚盐高,首先控制pH不要过高降低氨氮的毒性,多使用光合细菌和乳酸菌可有效降低氨氮。配合氧化型底改和注意底部增氧,硝诺按说明使用可以降低亚盐,降亚盐不可追求过快。
(3)改底:化学改底和生物改底交替进行,根据池塘情况选择改底产品。
生物性底改:底巧、底改、生物底爽。
氧化性底改:底速安。
增氧性底改:底生氧。
消毒性底改:爽底安。
(4)消毒:水体和底部消毒
生物消毒:菌克27、强力噬菌王。
化学消毒:特立灭。
底部消毒:爽底安。
三、内服保健方案
宝来利来一直在疾病防控上坚持的内服的理念:营养+促消化吸收+免疫增强剂
营养类:速调速补、电解活性多维、宝来多维
促消化吸收类:产酶益生素、生命激活酶
增强免疫类:激安C、低聚糖863、免疫多糖518等。
河蟹脱壳期间注意钙的补充:离子钙、钙加加、生物活性钙补。
四、疾病防治方案:
(1)增加免疫能力。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制剂制成药饵投喂,如:大蒜素、保肝灵、菌毒双克等。
(2)杜绝病原体。定期泼洒杀虫、灭菌药物。高温季节,每20天左右进行一次,先杀虫、后灭菌消毒,破坏病原体的生存环境。主要使用药物为硫酸锌、特立灭、菌克27等。同时定期对养蟹工具进行消毒,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3)对症下药。发现病死蟹要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另外要注意蜕壳期间的用药安全。
(4)加强巡塘通过巡塘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如发现病死蟹、青苔等要立即捞取,对病死蟹要作深埋;在降水较多时,防止池埂的渗、塌及河蟹逃跑;同时防止青蛙、水蛇、老鼠等敌害的入侵。

相关知识

河蟹养殖过程中常见的四种疾病防治方法



由于养殖集约化,和环境恶化,疾病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养殖过程中采取长期的预防措施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水质好坏直接决定蟹是否能够健康快速生长,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调节水质,保持良好的水环境,要定期使用一些底质水质改良剂,以减少河蟹疾病的发生。
水肿病
原因:该病是在养殖过程中腹部受伤导致病原菌感染所致。
病症: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明显肿胀,打开背壳后有大量积水流出,三角腺明显肿胀呈透明状,病蟹停止摄食,常常匍匐在池塘浅水边死亡。
防治:
1、河蟹脱壳时尽量减少惊扰,避免使其受伤。
2、全池泼洒土霉素0.5-1克每立方。
3、内服032,100公斤饵料拌1包,加免疫专用1包。
腐壳病
病因:运输或放养过程中使其机体表皮损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所侵害受伤导致细菌或真菌所感染。
症状:此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腐烂,然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胸部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防治:
1、池塘清除敌害如老鼠·青蛙·小龙虾等
2、全池泼洒立安洁每瓶6亩。
黑腮病
病因:此病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主要由水环境恶化所引起。
症状:病蟹鳃部受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防治:
1、保护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提高水体自净功能。
2、经常添加新水保持水体清新。
3、经常使用077或降解型改底,使用调水专用或em调水保持水体藻相菌相平衡。
纤毛虫
病因:该病是由于不经常换水,残饵不及时清除,池水过肥,使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
症状:病蟹体表长着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无敏感反应,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无力蜕壳而死亡。
防治:
1、彻底清塘消毒,经常加注新水。
2、定量投喂饵料,及时清除残饵。
3、经常使用调水专用或em调理水质,077或降解型改良底质保持水体菌相藻相平衡。
4、全池泼洒硫酸锌,严重隔天再泼洒一次。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泥鳅是营养丰富的水产动物,自古都是人们餐桌上的珍品佳肴,泥鳅养殖产业也因此发展迅猛,且前景越来越好。但随着泥鳅养殖产业的逐渐壮大,病害也逐渐呈现易发频发态势,特别是随着春夏季水温逐渐升高,池水易恶化,病害易发,因此,应全力做好此阶段的病害防治工作。

真菌性疾病防治

水霉病

由于鳅体受伤,开春后易感染水霉病。症状为病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

防治方法:①用2%~5%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分钟~10分钟;②也可用浓度为10mg/L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15分钟~3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鳃霉病

由鳃霉菌感染泥鳅鳃而引起。症状为病鳅失去食欲,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上黏液增多,鳃上有淤血或缺血的斑点,呈现花鳃,镜检可见鳃上有大量霉菌。

防治方法:①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②用碘制剂配合食盐水全池泼洒,可同时杀细菌和灭真菌;③内服水霉药与杀菌药。

寄生虫疾病防治

小瓜虫病

由小瓜虫寄生到鳅体上引起。症状为病鳅皮肤、鳍、鳃等处布满囊泡,表现为许多小白点,由于虫体的破坏和继发性细菌感染,使得病鳅体表黏液增多,鳍条腐烂,病鱼消瘦,游动异常,最后窒息而亡。

防治方法:①放鳅苗前,用150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浸洗10分钟~15分钟;②全池泼洒福尔马林,使池水呈15毫升/立方米~25毫升/立方米浓度。隔天遍洒1次,共泼药2次~3次;③降低水位,提高水温,在水温28℃以上时,小瓜虫停止增殖,自行脱落。

车轮虫

主要由车轮虫寄生于泥鳅鳃、体表引起。症状为病鳅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有的在池边狂窜。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引起鳅苗、鳅种的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②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10分钟~15分钟;③每立方米用0.5克硫酸铜和0.2克硫酸亚铁合剂,使池水呈0.7毫克/升浓度;④用车轮速杀(高碘酸钠溶液)全池泼洒,夏花用量减半。

三代虫

主要由三代虫寄生于泥鳅鳃、体表引起。症状为鱼体瘦弱,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表和鳃丝黏液增多,严重者鳍、鳃瓣边缘呈灰白色。

防治方法: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②鳅种放养前用5%食盐溶液浸洗5分钟~10分钟;③用浓度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分钟~15分钟;④按照每千克泥鳅用0.05毫克甲苯达唑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5天;⑤每立方米水体用0.2克~0.3克高效敌百虫,先用水稀释5000倍~6000倍,然后全池泼洒;同时每千克鱼体重用2g驱虫净拌料投喂,每天1次,连用3天。

细菌性疾病防治

肠炎病

由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症状为病鳅行动迟缓,停止摄食,头部乌青,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肠道紫红色,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①勤换水,保持池水水质清新;②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饲料;③每千克饲料用20克干制穿心莲粉,拌料投喂,连用5天~6天;④每立方水体使用0.04克~0.07克30%二溴海因,全池泼洒1次,同时每千克泥鳅用60毫克大蒜素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3天~5天;⑤每立方米水体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0.5毫升~2毫升,全池泼洒,1天1次,连用3天。

打印病

由点状产气单胞杆菌点状亚种感染而致。症状为病鳅身体上病灶浮肿,呈椭圆或圆形,红色患部主要在尾柄两侧,似打上印章。

防治方法:①用1毫克/升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②用0.3毫克/升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③用2毫克~4毫克/L的五倍子全池泼洒;④或用漂白粉和苦参交替治疗法:第一天,每立方米水泼洒1.5克漂白粉,第二天,每立方米水用5g苦参熬成的溶液,全池拨洒,连续3次交替使用,用药6天。

白尾病

由白皮假单胞菌感染引起。症状为鳅体尾柄部位灰白,随后扩展至背鳍基部后面的全部体表,并由灰白色转为白色,鳅苗头朝下,尾朝上,垂直于水面挣扎,严重者尾鳍部分或全部烂掉,不久即死亡。

防治方法:①注意拉网、捕捞、运输操作要细心,尽量不要损伤泥鳅体表;②保持池水清爽。不使用未发酵的粪肥,每月用生石灰全池泼洒;③将有效氯30%的漂白粉溶于水,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毫克/升。待4小时后,再泼洒五倍子浸泡液(磨碎后开水浸泡)使池水浓度为3毫克/升,促使病灶迅速愈合。

其它疾病防治

曲骨病

病鳅背骨弯曲,因孵化时水温异常及缺乏维生素所致。

防治方法:①孵化时保持适温,防止水温急剧变化;②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气泡病

主要由于池塘底质过厚,水质肥度大,水中的氧气或其他有害气体过饱和,通过渗透进入鳅体、鳍内和肠道内,造成泥鳅体内气泡积聚,从而导致病鳅在水面上浮动,有的已失去活力。

防治方法:①换水。换掉池中1/3的水体以减轻水体的肥度;②使用改底药物对池底进行改良,分解池底的残饵及排泄物,降低池底释放的气体的浓度;③用食盐溶液全池泼洒,调节鱼体内外渗透压;④使用二氧化氯0.3毫克/升,对水体进行消毒,3天后用EM原露加塘水培养8小时后稀释全池泼洒。

发烧病

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①减少放养密度,发现发病立即更换或补充新鲜凉水;②发病后可用0.5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敌害生物防治

泥鳅的主要敌害生物有蛙类、水生昆虫、鸟类及凶猛肉食性鱼类。

防治方法:①清除池边杂草,保持养殖环境卫生,严防蛙类侵入,发现蛙类应及时捕捉,蛙卵要及时捞除;②进水口要用筛绢网拦好,防止野杂鱼随进水时进入池中;③及时驱赶鸟类等飞禽。


河蟹养殖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河蟹疾病归纳起来有病毒病、细菌、真菌病,由原生动物、蠕虫和甲壳动物所引起的寄生虫病,寄生藻类病。另外,还有由于水质恶化和管理不当而引起的非寄生性疾病。下面就介绍一下河蟹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
1、“颤抖病”(又叫“抖抖病”)
1.1该病发病率较高,流行季节为6~9月份,其高峰期为7~8月份,发病水温范围在25~28℃,9月下旬以后,发病率将逐渐下降。主要症状:病蟹行动迟缓,摄食减少,活动减弱,步足连续颤抖,似“痉挛”,口器不停地吐泡沫。背部向下很难翻身。
1.2防治方法
1.2.1彻底清塘,在清除过厚的淤泥的同时,每亩用150kg生石灰溶水后消毒。
1.2.2蟹苗、蟹种在放养前必须进行药物浸泡消毒处理,可用苗种净0.5~1.0mg/L洗浴10~20分钟。
1.2.3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新,定期消毒,每周可用二溴海因0.1mg/L消毒一次,也可用二氧化氯和溴氯海因消毒。
1.2.4对投喂的天然动物饲料要浸泡消毒,有条件的最好采用河蟹配合饲料。
1.2.5对于发病鱼池,要换新水,全池连续泼洒0.2mg/L的二溴海因,同时可将病毒灵、土霉素等抗生素拌入饲料,每100kg饲料拌0.5kg药物,连续投喂一周,也可在100kg饲料中添加Lapp200g、中鱼尼考150g及免疫多糖400g,连续投喂5天为一个疗程。
2、肝脏坏死症
2.1流行于夏季,主要症状:病蟹肝脏发生病变,颜色呈灰白色或深黄色,呈豆腐渣状,易碎。
2.2防治方法
2.2.1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
2.2.2在饵料中拌服保肝宁5~7天,同时添加复合维生素或改喂新鲜饲料,保持营养平衡,促进肝脏修补。
3、水肿病
3.1流行季节为夏季,主要症状:病蟹腹部及背壳下方肿大透明,病蟹静伏于浅水或伏于池边,不久死亡。
3.2防治方法
3.2.1全池泼洒二溴海因或溴氯海因2~3次。
3.2.2在饲料中拌服恩诺沙星一周。
3.2.3也可全池泼洒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4、蜕壳不遂症
4.1症状:病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不能蜕去旧壳而死亡。后期的成蟹,特别是个体大的成蟹常发生此病。发病与蜕壳所必须的物质如钙质、甲壳素、蜕皮素等缺乏或离水时间较长等因素有关。
4.2防治方法
4.2.1注意增加含钙丰富的饵料。
4.2.2将甲壳动物的新鲜尸体捣碎后投喂或直接增加铒料中的甲壳素和蜕皮素。
4.2.3经常加注新水,定期使用生石灰,既可改善水质又可增加水中钙质。
5、河蟹蟹奴病
5.1症状:病蟹腹部内侧有一些形如绿豆大小的白色颗粒,数量几个到几十个。寄生蟹奴的蟹种没有什么养殖价值,其生长慢而成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病蟹的最大特点是雌雄难辨,足小而少绒毛。
5.2防治方法
5.2.1彻底清塘消毒,可使用漂白粉、生石灰,杀灭蟹奴幼虫。
5.2.2在水体中放养一些鲤鱼,抑制蟹奴幼体的数量。
5.2.3使用20mg/L的高锰酸钾或20mg/L硫酸铜浸泡病蟹10~20分钟。
5.2.4用0.7mg/L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6、河蟹步足溃疡病
6.1症状:病蟹步足上有块状溃疡斑点,有的向壳下组织发展成洞穴状。死后步足的指节烂掉,并可见蜕壳未遂的症状。
6.2防治方法:可用5‰~10‰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一周,可很好地控制此病。
7、河蟹急性中毒
7.1症状:主要是水体污染使水体中的有毒因子如底泥中的有毒气体硫化氢、氨,水体中的生物毒素浓度过大,使河蟹的鳃、三角膜呈红、黑等异色,使河蟹的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再有就是由于过度用药,使有毒因子进入河蟹体内,使河蟹内分泌失调所至。
7.2防治方法
7.2.1放养前彻底消除淤泥,保留15cm厚淤泥。
7.2.2放养前每亩用150kg生石灰化水消毒,高温季节每亩用15kg生石灰化水后全池泼洒。

河蟹养殖过程中四种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由于河蟹养殖集约化,和环境恶化,疾病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养殖过程中采取长期的预防措施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水质好坏直接决定蟹是否能够健康快速生长,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适时调节水质,保持良好的水环境,要定期使用一些底质水质改良剂,以减少河蟹疾病的发生。
水肿病
原因:该病是在养殖过程中腹部受伤导致病原菌感染所致。
病症:腹部,腹肌及背壳下方明显肿胀,打开背壳后有大量积水流出,三角腺明显肿胀呈透明状,病蟹停止摄食,常常匍匐在池塘浅水边死亡。
防治:
1、河蟹脱壳时尽量减少惊扰,避免使其受伤。
2、全池泼洒土霉素0.5-1克每立方。
3、内服032,100公斤饵料拌1包,加免疫专用1包。
腐壳病

病因:运输或放养过程中使其机体表皮损伤,或生长过程中被敌害所侵害受伤导致细菌或真菌所感染。
症状:此病是由于河蟹步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腐烂,然后侵袭步足各节及背甲。胸部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
防治:
1、池塘清除敌害如老鼠·青蛙·小龙虾等
2、全池泼洒立安洁每瓶6亩。
黑腮病
病因:此病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主要由水环境恶化所引起。
症状:病蟹鳃部受感染变为黑色,行动迟缓,呼吸困难。
防治:
1、保护水生植物正常生长,提高水体自净功能。
2、经常添加新水保持水体清新。
3、经常使用077或降解型改底,使用调水专用或em调水保持水体藻相菌相平衡。
纤毛虫
病因:该病是由于不经常换水,残饵不及时清除,池水过肥,使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大量繁殖并寄生所致。
症状:病蟹体表长着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无敏感反应,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无力蜕壳而死亡。
防治:
1、彻底清塘消毒,经常加注新水。
2、定量投喂饵料,及时清除残饵。
3、经常使用调水专用或em调理水质,077或降解型改良底质保持水体菌相藻相平衡。
4、全池泼洒硫酸锌,严重隔天再泼洒一次。

泥鳅藕田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介绍



泥鳅的病害较多,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水霉病


(1)病原:水霉、绵霉。
(2)症状:病鳅体表附着白色绵毛状水霉菌。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3)防治措施: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池塘消毒:用生石灰消毒池塘,可以减少此病发生;同时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密度不宜过大。盐水浸浴:用30%~40%食盐水浸洗病鱼5~30分钟。发病期间全池泼洒食盐和小苏打水合剂,用药剂量均为0.04%。

2.烂鳍病

(1)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2)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3)防治措施:按每立方米水体1克用量,全池撒入漂白粉。

3.寄生虫病

(1)病原:车轮虫、舌杯虫或三代虫。
(2)症状: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黏液增多。
(3)防治措施:①以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②用0.5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4.气泡病

(1)病因: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
(2)症状:鳅鱼苗浮于水面,失去平衡,不能自由游动。
(3)防治措施:①食盐4~6千克/亩全池抛撒。②在池中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③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疾病防治技术



1、斑点叉尾鱼鮰爆发性出血病(8月—9月)

病症:整个头部严重充血,眼睛突出,各鳍条基部明显出血,而背鳍和胸鳍整个鳍条都呈大量出血现象,头顶出现一块明显的白斑,表皮腐烂,腹部膨胀,肛门发红,有红色腹水流出,内脏肝细胞发生颗粒变性,肝脏肿大。
 防治:投喂“氟星+水产专用VC”,另加“肝速宁”
外用:“PV-菌毒嘉”挂袋。
以上病例在湖北长阳平洛镇出现过,发病前,死亡量没有明显上升,但死亡延持的时间比较长,在7—15天左右,使用以上防治方案后3—5天死亡量下降,逐步好转、正常,得到养殖户认可。

2、斑点叉尾鱼鮰烂腰烂尾烂鳃病(9—10月)

病例:症状主要出现在鱼苗进箱1个月,鱼体在8cm-15cm时,可见在鱼体身上、背鳍到尾部之间,呈现褐色或白色坏死,鳃丝缺损,粘液多,鳃盖张开,下颌一层呈黄色膜,触摸有粗糙感觉。
防治:投喂“金品嘉菌敌+水产专用VC”
外用:“PV-菌毒嘉”挂袋。
以上病例在湖北长阳隔河岩坝出现过,发病前死亡量大,传播快,严重时一天死亡量在1000尾以上,使用以上方案3天后,控制死亡量,5-7天后,病情稳定,转入正常阶段,方案得到养殖户认可。

3、斑点叉尾鱼鮰肝胆综合症、肠炎、胃充气(9月份为主)

病症:鱼体色不正,吃食量下降,厌食,投喂饮料后,有窜出水面、跳跃现象,在水中打圈圈,然后快速死亡,腹部肿大。腹水,解剖后肝部呈花肝、黄肝、土黄色,严重时出现白色或溶解,肠道充血肿大,肛门红肿,胃膨胀充气,胃肠无饲料残留。
防治:投喂“肠炎嘉+水产专用VC+肝速宁”另加“润生康”以开胃、消食,诱食,降低饵料系数作用。
以上病例在长阳鸭子口镇出现过,发病期死亡量在200-400尾左右,死亡的都以个体较大的为主,严重时死亡数量有逐步上升的情况,使用以上防治方案后5-7天病情稳定,转入正常阶段.

北京伟嘉集团湖北办事处田心海


鮸鱼人工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在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病虫害的威胁日益增大,这是水产养殖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遏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提高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加渔业产量,必须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对鮸鱼人工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鱼病案例进行分析,对鱼病的发生情况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综述水泥池内人工养殖娩鱼常见的疾病,分别为香鱼假单胞菌病、淀粉卵甲藻病、双阴道吸虫病、车轮虫病和盾纤毛虫病,分别描述各类疾病的病原、病症、流行情况及防控措施,提出人工养殖鮸鱼时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鮸鱼;人工养殖;疾病防治

鮸鱼(Miichthysmiiuy)俗称米鱼,属鲈形目,石首鱼科,鮸属。体色发暗,灰褐带有紫绿色,腹部为白色。鮸鱼为近海暖温性底层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沿海、朝鲜和日本。鮸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脂量高,为名贵食用鱼类,其鳔俗称“鱼肚”,为高级滋补品,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鮸鱼作为海水增养殖的优良种类,纷纷被各地开发利用。

鮸鱼为肉食性鱼类,饵料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鮸鱼成体一般通常体长50cm,重2kg左右,大者可达5kg,体长80cm。鮸鱼栖息于水深15~75m,底质为泥或者泥沙区域,喜欢在夜间上浮,小股分散活动。鮸鱼为小区域性洄游鱼类,产卵季节临近,鱼群较为集中。主要产于东海舟山洋面。以农历6—8月为渔汛期,7月为旺汛,每逢大潮汛,渔船出海作业。近年来,由于海洋环境的严重恶化以及人为的过度捕捞,导致近海鮸鱼产量逐年下降。在2003年,提出鮸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并取得成功。

在鮸鱼的苗种繁育和养殖过程中,随之而来便是病害,增大养殖难度,严重者更是带来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鮸鱼室内人工养殖,主要发现以下5种病例较为频发,并且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分别为香鱼假单胞菌病、淀粉卵甲藻病、双阴道吸虫病、车轮虫病、盾纤毛虫病,现将这些病例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疾病及其防治

按病原种类,鱼病主要分为病毒性、细菌性、真菌类和寄生虫类四大类。其中病毒、细菌、真菌均为微生物病原,此类疾病发病速度快、来势猛、死亡率高。而寄生虫为侵袭生物,主要指原生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甲壳动物引起的疾病,此类疾病直接致死率较低,通常引起继发性感染,影响鱼类正常生长,对鱼苗及成鱼造成较大威胁。

现阶段室内人工养殖鮸鱼共发现五种病例,其中香鱼假单胞菌病为细菌性疾病,另外四种均属于寄生虫类疾病,目前对这五种病例的高发季节及温度范围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并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1香鱼假单胞菌病

1.1.1病因该病病原为香鱼假单胞菌(Pseudomonasplecoglossicida)。腐烂变质、不新鲜的饵料是引发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1.1.2病症病鱼通常表现为食量减少,摄食不活跃或者停止进食,游动缓慢,体表并无明显病征,解剖可见脾脏、肾脏等器官有大量白点,白点大小1~2mm,因此也称之为“内脏白点病”。

1.1.3流行情况爆发该病一般集中在每年的3—5月份,水温15~20℃,自然状态下死亡率可达70%~80%。

1.1.4防治措施一般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如烂鳃肠炎宁,按每100kg饵料加100g药物拌料,投喂5~6d对控制病情有一定效果,注意施药5d后应停止施药,如病情并无好转,应在正常投喂3~5d后再重新施药。

使用抗生素投喂治疗时,辅佐添加免疫多糖及保肝护肝类药物,可以一定程度提升患病鱼免疫力。

1.2淀粉卵甲藻病

1.2.1病因该病病原为眼点淀粉卵涡鞭虫。之前归于植物界的甲藻门,现在将其分于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类,也叫淀粉卵涡鞭虫。

1.2.2病症该病原主要寄生于鱼鳃上,严重时也能在皮肤和鳍等处发现病原体。病鱼最初的症状表现为摄食减少,游动异常,呼吸加快,鳃盖开闭没有规律,鳃丝充血等。严重时,病鱼停止摄食,体表和鳍在水中可见有很多小白点,体表粘液增多。剪取鳃丝或从体表刮取粘液,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虫体即可确诊。

1.2.3流行情况一般流行于夏秋之间,水温范围在20~30℃。该病在亲鱼养殖及苗种繁育过程中多有发生,并逐渐有上升趋势。该病感染迅速,且传播快、死亡率高,往往造成较大伤害和经济损失,防治不及时,可导致50%~100%的死亡率,造成巨大损失。

1.2.4防控措施苗种放养、亲鱼人池前应当对其进行检疫操作,若发现病原,可用淡水浸泡法,浸2~5min(视当时病鱼状态而定),病鱼应及时捞出,对其隔离治疗,已无药可救的鱼及死鱼要立即捞出,防止传染。亲鱼暂养时发生此病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7:3)合剂,浓度1mg/L,严重时可用1.2mg/L,待24h后换水,连续施药3~4次,即可见效。

1.3双阴道吸虫病

1.3.1病因病原为双阴道吸虫。该寄生虫虫体扁平,呈长柳叶形,通常大小为(3~7.9)mm×(0.2~0.54)mm,吸食血液为生。

1.3.2病症虫体吸食鱼血,大量寄生时,鱼体贫血,鳃丝发白,肝、肾色泽变淡,体表粘液增多,病鱼离群独游,头部左右摆动,时而会蹦出水面或间接性快速游动,食欲锐减,最终呼吸困难而死。显微镜下观察鳃丝,发现数条双阴道吸虫活体即可确诊。

1.3.3流行情况主要发病于春、冬两季,2—5月份较为常见,危害当年鱼种及成鱼。

1.3.4防控措施全池泼洒敌百虫溶液,浓度为0.3~0.5mg/L左右,重复用药2~3次,基本可以治愈。如鱼体外表有损伤,配合聚维酮碘液消毒使用。不同水温及不同鱼种大小对敌百虫耐受性不同,使用前注意进行药物耐受性试验。1.4车轮虫病

1.4.1病因病原体主要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虫体呈帽子状,螺旋转动行进。

1.4.2病症病鱼体表及鳃部分泌大量粘液,鱼体消瘦,体色变黑,游动迟缓,呼吸困难最后导致死亡,死鱼鳃盖张开,刮取粘液或剪取鳃丝,在显微镜下可见大量车轮虫活体,即可确诊。

1.4.3流行情况车轮虫适宜水温为20~28℃,主要流行于4—7月份,可侵害各种海水鱼类。

1.4.4防控措施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7:3)合剂,浓度1~1.2mg/L,完全溶解后,全池泼洒,用药前进行耐受性试验,注意安全用药。

1.5盾纤毛虫病

1.5.1病因病原通常是盾纤类纤毛虫,喙部凸出,虫体呈瓜子形,大小为20~50μm,内质不透明,虫体的前半部稍向内侧弯曲,体披纤毛,后端有一根较长的尾毛,大核位于身体的中央,小核一个,以横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1.5.2病症病鱼表现为摄食量减少,在养殖池中分布散乱,且常不安地狂动、狂游,体色发黑或发红,眼球凸出,多数病鱼鳃盖和吻端出血,严重者体表以及鳍的基部糜烂,鳃丝苍白。刮取腐烂处粘液,显微镜下可发现大量葵花籽状活泼游动,全身被覆纤毛的虫体,即能确诊。

1.5.3流行情况养殖过程中,腐败变质的饵料与恶劣水质为主要发病原因,一年均有发现病例,主要集中在5—9月份的高温季节。

1.5.4防控措施发现有明显病症的鱼,应及时捞出隔离。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溶液,浓度为0.3~0.5mg/L,可减缓病情。发病期间,发现表皮轻微擦伤出现血红色的鱼也应捞出隔离,外部伤口最容易感染。日常照料应勤换水,保持良好水质,对于投喂饵料严格把关,避免病原体通过饵料侵害鱼体。

2鮸鱼疾病综合防治措施

2.1改善养殖环境

首先,要改良水质,因为水是养殖必不可少的资源,也是病原体侵入养殖鱼类的主要途径,因此水的理化指标必须要符合养殖鱼类的生存条件。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要不断更换池内不动水,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尽量一天内更换两次水,并定期往池中投入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其次,进行严格检疫。对养殖苗种的传染病原生物进行严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阻断传染性病原的传播。

在养殖过程中,对池体、工具、苗种、饵料等各方面采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定期进行消毒。在养殖室附近不可造成特别大的动静以惊吓鱼群,鱼体若应激反应长时间的持续或强度过大,会增加鱼体的能量消耗,降低鱼类免疫力,为传染性病原的侵入创造条件,不利鱼类健康生长。

2.2饵料安全

投喂优质的饵料可提高鱼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根据水温、水质与鱼的实际生长状况制定合理的投喂计划,投饵量要适宜,一般控制在七八分饱即可。在投饵中还要避免长时间单一投喂一种饵料,不然鱼会出现摄食不活跃等现象。在投喂配合饵料过程中,偶尔喂以活虾、小杂鱼等生物饵料,具体视鱼体大小而定。可定期往饵料中拌入维C或大蒜素等,对于提高鱼体免疫力有良好的效果,维C也可一定程度提高鱼体食欲以及缓解应激反应。

2.3针对性预防

除了对鱼池采取综合性的管理措施外,还需投入辅助药物进行针对性的防护,使鱼病的发病率降到最低。

对于传染性鱼病,一般可采用聚维酮碘液等消毒剂投入鱼池进行消毒。

对于侵蚀性病原体,可用低浓度(通常为O.7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7:3),完全溶解后全池泼洒。对于非寄生物类鱼病,一般在养殖过程中,每1~2周对养殖鱼进行倒池,对用过的池子用次氯酸钠或高锰酸钾溶液等消毒液进行全池消毒,降低鱼病发病率。

3总结

鱼病的防治工作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部分,掌握各类鱼病,做好防治措施,对于水产养殖有不可估量的效益。

在日常照料中,应不断提高鱼病的防治技术,加强鱼病防治工作,掌握技术要点,改善水质;合理投喂,提高鱼的免疫力;严格控制养殖密度。以预防为主,做好防治工作,为促进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泥鳅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疾病介绍



泥鳅养殖过程会遇到几种泥鳅常见病,比如以下介绍的几种泥鳅疾病。

泥鳅患病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水质恶化,二是外伤。现就其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赤鳍病: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症状为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有充血现象。

2、肠炎病:亦叫烂肠瘟、乌头瘟。患病表现为:行动缓慢,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者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3、水霉病:该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蓄水期。症状为鱼体表面附着白色棉毛状水霉病。

4、发烧病: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泥鳅焦燥不安,互相纠缠而造成大量死亡。

5、气泡病:由氧气或其他气体过多所致。其症状是肠中充气而浮于水面。

6、寄生虫病:泥鳅在苗种培育阶段常见有车轮虫、舌杯虫、三代虫寄生而引起死亡。泥鳅患寄生虫病时,体表黏液增多,食欲减退,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7、白身红环病:此病系因捕捉后长地间流水蓄养所致。病泥鳅身体呈灰白色,同时出现红色环纹。

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诊断方法



泥鳅发病以后,直接影响生长速度。因此,要及时诊治其病害。正确诊断泥鳅病是有效防病治病的关键技术,必须首先对有病的泥鳅进行正确的检查和诊断,才能对症下药,鳅病的诊断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1.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可为全面查明发病原因,及时发现和正确诊断鳅病提供依据。

泥鳅患病后,不仅在身体上表现出症状,而且在鳅池中也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现象。如有的病泥鳅身体消瘦、柔弱,食欲减退,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迟缓,手抓即着;有的病鳅在池中表现出不安状态,上下窜跃、翻滚,在洞穴内外钻进钻出;有的体表黏液脱落等。这些情况可能就是泥鳅发病了。诊断时应细心观察,一般先仔细观察鳅群体症状,再观察个体症状。

同时,有无有毒废水流入养鳅池,投饵、施肥是否过多而引起水质恶化,并对水温、水质、pH、溶氧和以前发病及用药等情况做详细调查。现场调查是诊断鳅病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2.鳅体检查

一般采用刚死没有腐烂变质或者是快死的病鳅或者是病害症状明显的病鳅,鳅体应保持湿润,方法是按照先体表后体内、先目检后镜检的顺序进行。

(l)体表检查将病鳅置于瓷盘中,按顺序从头部、嘴、眼睛、体表、肛门、尾部等处细致观察。大型的病原体通常很易见到,如水霉、车轮虫、小瓜虫等。小型的病原体,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根据所表现的症状来辨别。如泥鳅背部表皮出血发炎,严重时溃烂掉鳍条,为赤鳍病;鳅体特别是尾部出现圆形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时可看到骨骼,则为打印病等。

(2)体内检查体内检查以检查鳃为主。解剖鳅体,取出鳃,从前看到后是否有寄生虫,然后根据观察到的虫体及数量,确定可能为何种寄生病。

在诊断过程中,应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鳅体检查的情况综合分析,找出病因,做出正确的诊断,制定出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猪群的常见疾病与保健技术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目前,我国养猪业中个体养殖比较多,其养殖质量难以保证,经常会暴发疾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为养殖管理问题而引起疾病很常见,因此,养殖人员必须重视养殖过程中的各种细节,提高养殖的科学性,降低疾病发生率。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群的常见疾病与保健技术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1、哺乳仔猪

新生仔猪生理特征。无母源抗体,抗疾病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差,体内能源贮备有限;易发生贫血;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

保健与健康培育技术。一是注意保温。仔猪适宜环境温度,出生后6h以内为34~36℃,1~3日龄为30~32℃,4~7日龄为28~30℃,15~30日龄为22~25℃,2~3月龄为22℃,分娩猪舍应采用保温箱、地板、红外线灯保温。二是尽早哺食初乳(1日龄)。哺食初乳越早越好,只有在出生后4h内吮吸到足量初乳,约40~60g/头,才能确保仔猪获得所需IgG(免疫球蛋白),出生12h后才吃到初乳,就不能确保仔猪IgG浓度达到所需水平。为使同窝仔猪均等哺食初乳,可采用分期授乳、寄养、固定乳头的措施。三是补铁(2~3日龄)。初生仔猪体内铁贮存量少,约50mg,每天需约7mg,母乳中含铁少,仔猪每天从母乳中最多可获得铁1mg。因此,仔猪体内贮存铁很快会耗尽,如得不到补充,早者3~4日龄,晚者8~9日龄便可出现缺铁性贫血。所以,仔猪2~3日龄预防缺铁性贫血,补铁剂量150~200mg/头。补铁应口服铁铜合剂,采取硫酸亚铁2.5g,硫酸铜1g,溶于1000mL水中,自2~3日龄滴于母猪乳头上令其吸食,也可直接滴喂,每天1~2次,每天约10mL/头。肌肉注射补铁,市售产品,于2~3日龄注射100~150mg,2周龄再注射一次。舔剂法,生后5天补饲骨粉、食盐等,拌上铁铜合剂,自由采食。四是在缺硒地区应补硒,仔猪3~5日龄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维生素E合剂,0.5mL/头,断奶时再注射1次。五是补水、补料。哺乳仔猪生长迅速,代谢旺盛,母猪乳汁含脂率高,所以需水量较大。2~3日龄内补水,水中可添加0.8%盐酸或电解质多维。注意水质卫生,定温。3天补水,7天补料。六是预防仔猪腹泻(1~7日龄)。1~3日龄饲喂微生态制剂,仔猪出生后肌肉注射头孢噻呋5mg/头,3、7和21日龄注射20%长效土霉素0.5mL/头。七是仔猪去势(10日龄)。公仔猪10日龄去势,母仔猪20~50日龄去势。

2、断奶仔保育猪

常见疾病主要有断奶后腹泻、肺炎、非典型猪瘟、伪狂犬病、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仔猪水肿病、增生性肠炎。

保健技术。断奶转舍前后,仔猪在23~28日龄断奶,母猪下产床,仔猪在产房停留5d后转入保育舍。一是预防腹泻,在仔猪断奶前后7d进行药物保健。预防呼吸道病、腹泻,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必需氨基酸。饲料添加氟苯尼考40g/t;泰乐菌素50g/t、金霉素或土霉素或者强力霉素150g/t。二是仔猪在转群时进行预防驱虫1次,口服丙硫咪唑10~20mg/kg体重;5%芬苯哒唑和0.15%伊维菌素按0.5kg/t拌料,连用5d。

3、育肥猪

育肥猪较少发病,在14~18周龄易发生呼吸道综合征。常见疾病主要是猪瘟、伪狂犬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感染等。

保健方案。一是转群前,保育猪转入肥育舍前7天驱虫1次,丙硫苯咪唑10~20mg/kg,口服1次。补充维生素,电解多维。二是转群1周。育肥阶段重点预防呼吸系统病,在13~18周龄,每吨饲料加80%支原净125g,10%盐酸多西霉素2.5kg,饲喂7天,预防支原体、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病、螺旋体病等。

4、妊娠母猪

分娩前管理与保健。一是注意预防细小病毒、乙型脑炎、伪狂犬病、钩端螺旋体、衣原体、布氏杆菌等引起死胎的疾病。二是药物预防及用药。妊娠母猪在产前1~4周内驱虫1次,孕期用丙硫咪唑驱虫。围产期(分娩前后1周)预防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征、便秘和仔猪腹泻。如产前3~7d注射一次恩诺沙星注射液,或20%长效土霉素每头10~20mL/t,预防经产母体感染仔猪。

母猪分娩管理与保健。分娩前要保证分娩环境清洁和干燥。母猪临近分娩时每隔30~60min需进行产前观察。

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养猪常见病--口蹄疫
防治措施
1.注射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和防止继发感染;对溃烂处用消毒剂定期清洗;
2.对周围环境和猪舍内加强消毒,发病期每天1—2次,直至周围疫情全部控制半个月以上为止;
3.康复猪血清治疗;
4.销毁病猪。
养猪常见病--猪瘟
防治措施
1.做好免疫接种,最好使用脾
2.有疫情时紧急接种注射疫苗,并彻底消毒;
3.高免血清预防或治疗。
一、仔猪贫血病:发生在5-28日龄,症状:精神不振,活力减弱,皮肤和粘膜苍白,有轻度的黄疸现象,有的可发生下痢。防治:血多素、富来血、硫酸亚铁。

二、猪肺疫:病猪体温达40~41℃,初为干咳,呼吸困难,口鼻流出白沫,血液,后为湿咳,犬坐姿势,皮肤出现红斑。治疗: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药。

三、猪弓形虫:病猪呼吸困难,呈现腹式呼吸,部分有咳嗽、呕吐和流鼻液的症状,怀孕母猪出现流产。防治措施:猪场定期杀虫灭菌,禁止养猫。

四、附红细胞体病:仔猪贫血,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体温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便秘或拉稀。内侧皮肤红紫。治疗:血虫净。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186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