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池塘肥水培藻困难的十四个原因和对策分析

应先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解毒,然后按8~10亩将酵素钙肥1包+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钙半包加池塘水混匀后全池泼洒。

三.池底泛酸

池底泛酸不仅pH值偏低,而且重金属含量偏高,因此清塘时酌情加量使用生石灰,而且解毒和生物净化环节不可缺少。步骤:先用生石灰50~75公斤/亩加水溶化成石灰浆,全池泼洒,并翻耕塘底;然后按降解残毒→生物净化→健康肥水步骤操作。

四.铁锈水(水源或池底铁离子含量偏高)

先按3~4亩用1瓶解毒超爽或1瓶净水王解毒除铁锈;然后按上述“健康肥水”步骤培藻养水。

五.PH值偏高(8
2.施基肥:按4~5亩.米将1包酵素钙肥配1桶六抗培藻膏加水浸泡混匀全池泼洒;
3.待起水色后适时适当追肥;
4.施肥后适当增加水的深度。

十.底质老化,矿物质或微量元素缺乏

2.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按5~8亩.米用黑金神1包和特力钙1包;
3.
2.按“健康肥水”步骤培藻养水。

十四.泥浊水、藻种缺乏

1.解毒:按3亩.米用1瓶解毒超爽(或净水王);
2.选择晴天上午,添加5公分新鲜含藻水,全池泼洒六控底健康(200克/亩.米);
3.施基肥:按5~6亩.米将黑金神1包与酵素钙肥1包混合浸泡3小时后加入六抗培藻膏1桶混匀后全池泼洒;
4.追肥养水:将黑金神(或粉剂活菌王、或新活菌王)配合六抗培藻膏或藻幸福(1桶用6~8亩.米)使用。

相关知识

河蟹养殖池塘肥水新“妙招”分享



肥水是河蟹养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适当的肥水能够丰富水体藻相,增加池塘溶氧,保持各项水质指标合理而稳定;同时,合理的肥度能有效的控制有害藻类、青苔的生长。因此水体肥度的合理控制是河蟹养殖高产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基本情况
南京市高淳区楼下新村倪老板,养殖池塘35亩,环沟约15亩,水深60厘米,实际水体折合约10亩左右。4月10号上午10点左右检测水体指标(如图1从左到右):pH8.2,氨氮小于0.1mg/L,亚硝酸盐0.01mg/L,总硬度180(美国度)。水体清瘦,透明度大于30厘米,而且水草上有少量污垢(图2)。
图1
图2
二、肥水历史调查
倪老板往年将鸡粪、菜饼与过磷酸钙混合在一起进行肥水,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肥水后不久往往爆发沙虫(枝角类),同时产生大量地皮,高温时甚至亚硝酸盐出现严重超标。对此,倪老板非常苦恼,一心探讨肥水新方法。倪老板经过和我们的深入交流,采用了如下方案。
三、肥水方案
第一步:活菌发酵农家肥
使用“生力菌”发酵鸡粪等农家肥。将农家肥200斤左右倒入船舱,加入10瓶“生力菌”(图3~5),在气温15℃~20℃条件下连续发酵3天。
图3
图4
图5
第二步:双管齐下,效果倍儿棒
将发酵好的农家肥配合全价全溶有机肥及高活性活菌肥水套餐(“藻润”+“藻得力”+“活力源-肥水型”)加水搅拌均匀,在天气晴朗时全池泼洒。
四、反馈结果
倪老板于4月14号上午进行肥水,之后我们进行了跟踪调查。16号已经发现水色明显好转,经过指标检测,pH8.5,氨氮0.2mg/L,亚硝酸盐0.01mg/L,总硬度200(美国度)。
4月20号再次到倪老板塘口查看,发现水体清爽,水色嫩绿,伊乐草也非常干净(图6)。检测指标结果为:pH值8.6,氨氮0.2mg/L,亚硝酸盐0.005mg/L,总硬度200(美国度)。水样经过显微镜检测,水中有大量小球藻、硅藻等有益藻类(图7)。对此,倪老板非常满意!
图6
图7
五、分析
1.农家肥属于有机肥料,气味难闻,让人不敢靠近。直接将鸡粪、猪粪等农家肥投入池塘,其水溶性较差,很多小块、碎屑直接沉底,成为弧菌等有害菌附着的温床,而且容易滋生枝角类。通过“生力菌”发酵,可将农家肥中不能被藻类和水草吸收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转化成可吸收利用的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同时减少粪尿臭味,达到净化环境和肥水的效果。
2.好润肥水套餐富含高活性碳源、水溶性氨基酸、生物小肽、有益菌、酶、天然甲壳提取的全价微量元素、Vb、Vc、肌醇、菌体蛋白、核酸、表面活性物及促生长因子等。而且还有以下特点:
①既可作肥,又可当料,其所含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均可被养殖对象直接吸收利用。
②产品为特细粉末,全部水溶。
③营养全面、肥效持久,用后水质指标(氨氮、亚硝酸盐、pH)合理并且稳定。
④产品不耗氧,含有藻类分裂素,阴晴两用。

河蟹塘肥水困难原因及产品解决方案



肥水是河蟹养殖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肥水也决定着河蟹的个体生长及总体产量的大小。在养殖前期,肥水困难成为困扰很多河蟹养殖者的难题,下面介绍肥水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一、水温低、光照不足
水温低、光照不足首先会抑制藻类的生长,使肥料难以起到明显的效果。其次,水温低、光照不足还会导致营养成分的丢失,从而使藻类难以繁殖生长。
解决方案:
(1)使用“低温肥水专家+藻立生”进行肥水培藻。
(2)三天后再使用“肥水精华素”全池泼洒。
二、药物残留、重金属离子
在前期清塘时使用的氯制剂、碘制剂等清塘剂过量引起的药物残留及重金属指标过高会影响肥水的效果。
解决方案:
(1)加注新水或换水,全池泼洒“绿水解毒安”解毒调水。
(2)第二天使用“低温肥水专家+藻立生”肥水培藻。
(3)三天后,再使用“肥水精华素“适当追肥。
三、pH指标
在肥水过程中,pH值偏高或者偏低会使肥效难以得到发挥,影响肥水效果。
解决方案:
(1)先用“速调107”调水稳水。
(2)第二天用“低温肥水专家+藻立生”肥水培藻。
四、悬浮杂质
水体悬浮杂质过多会导致水体透明度降低,肥料中的有效成分会被悬浮物络合吸收,也不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
解决方案:
(1)先用“速调107”调水稳水。
(2)第二天用“低温肥水专家+藻立生”肥水培藻。
五、营养元素
传统的肥料难以满足肥水所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或者在肥水的过程中会出现搭配不合理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肥水的效果。
解决方案:
(1)传统的肥水方法可配合“强效EM+藻立生”使用效果更好。
(2)本公司肥水产品可提供全面的营养元素,可替代传统施肥方法。
综合来说,河蟹池塘的前期管理工作就是肥水培藻、抑制青苔及有害藻类的生长。药物残留的蟹塘必须先使用“绿水解毒安”进行解毒调水,然后再进行肥水。在3月份至4月份,随之气温的逐渐升高,河蟹的体质也慢慢恢复,在此阶段可以拌喂“低聚糖863+激安C”或“生物活性钙/钙加加+矿补100+低聚糖863”从而防病控病、补钙补矿、提高免疫力、增强抗应激能力,为后期的养殖做好良好铺垫。

黄鳝养殖越冬死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一般人工养殖的商品黄鳝到春节前后销售,小黄鳝则在第二年继续养成。网箱中养殖的黄鳝在冬季冬眠时常有死亡,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对多年的养殖实践进行总结,认为网箱黄鳝越冬死亡有多种原因,并可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

1.体质太差:由于黄鳝自身体质太差,对环境变化特别是水温剧变和病害的抗逆力差而造成死亡。因此,从越冬前的秋季开始就必须加强饲养管理,以增强黄鳝自身体质。主要措施是:投喂含丰富蛋白质和一定量脂肪的能量饲料,如蚯蚓、螺蚌肉、鲜鱼、蝇蛆、全价配合饲料等;增加投喂次数,由原来每天傍晚喂一次,在每天上午再增加一次;秋天水温逐渐降低,上午和晚上吃食减少时,可以把投喂时间逐步集中到水温较高的中午进行;每次投喂饲料数量要足。

2.水草不适:冬季网箱中的水草都枯萎,但黄鳝仍需要栖息在水体上层的水草中。这时如果水草太少或该层无纵横交错的密集水草,则黄鳝就无良好的栖息场所,最后落入网箱底部缺氧死亡。预防方法是:越冬前应在网箱中培植大量的水草。水草品种以水花生最好,因为它的水上水下部分都很发达,且其水下部分冬季仍不会死亡。

3.水质不良:冬眠期间,黄鳝主要依赖退化了的鳃和皮肤呼吸水体中的氧,如水质不良,水中缺氧,也会造成黄鳝死亡。因此,越冬期间需要保持良好的水质。方法是:保持水体一定的肥度,经常加注新水并保持高水位。

4.水面结冰:黄鳝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一般在1℃。严寒的冬季,网箱中水面枯萎的水草若不能覆盖水面而结冰,时间过长也会导致黄鳝死亡。防止方法是:正确选择养殖用的水草,如水花生、油草,而不宜用水葫芦。

5.病害侵袭:主要有水霉病、腐皮病和蚂蝗为害等。病害一是严重影响冬眠黄鳝的体质,二是带病个体越冬易死亡,三是带病个体疾病传播。因此,越冬前必须严格防病,有病则要及早治愈。冬眠前还要向水体泼洒一些杀菌灭虫药物预防。

6.人畜等为害:由于冬眠期黄鳝活动能力极弱,外界干扰会使它落入水质极差的网箱底部,又无法回到水面的水草中而缺氧窒息死亡。因此,冬季切莫随意拉动水草和搅动水体。

河蟹养殖池塘青苔处理和肥水方法分享



一、池塘基本情况
 
地点:安徽芜湖市无为县襄安镇;
时间:5月27日~5月28日;
塘口:21亩河蟹池,水深68公分。
当时气温:普遍在18~31度之间
症状:青苔(是对蟹池里主要生长的水绵藻、水网藻、转板藻、双星藻、刚毛藻、基枝藻等丝状藻类)较多基本上水面上三分之一全是、水较瘦和浑浊。
分析原因:
1、气温低早晚温差大导致青苔速度生长,导致水质变瘦,而影响水草生长
2、使用肥料较少;测定水质的三个指标氨氮、亚硝酸盐略高.
二、处理方案
针对这情况采取措施:
①、用纤苔净(1瓶/2亩)把青苔杀灭;
②第2天上午泼洒葡萄糖酸钙(6亩/袋)解毒和提高河蟹免疫力;
③第3天上午又泼洒杀青苔产品把棉花青苔杀掉泼洒后隔3天后再泼单胞藻生长素8亩/袋+EM调水王一起肥水。.
效果:3天后,盘在草上的丝状青苔基本消除,但网状青苔如棉花的基本没有死亡,继续泼洒杀青苔产品,泼葡萄糖酸钙主要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第6天后泼洒单胞藻生长素和EM调水王后,水色明显转变为嫩爽略绿,同时水草上清爽了很多。

河蟹池塘水体浑浊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经常听到养殖户反映蟹塘水体发生浑浊不清的情况,不仅影响池塘水质,而且影响河蟹的正常摄食生长,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控制,调节好水质,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有利于河蟹的健康生长。其主要原因和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杀虫不到位如果出现河蟹在晚上8点多钟上岸的情况,一般来说是杀虫不到位造成的,而不是缺氧造成的,出现这种情况容易浑水,只要及时杀虫,杀虫后,水会渐渐变清的。
2、饵料投喂不到位有的养殖户增加了苗种投放数量,有的养殖户对蟹、虾、鱼存塘量估计不足,按老文章投喂,没有及时增加饵料投喂量,使饵料投喂不足,河蟹因活动觅食而造成水体浑浊,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增加饵料投喂量,在目前投喂上要增加植物性饲料。
3、螺蛳投放不到位有的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减少螺蛳投放量,殊不知投放螺蛳不仅为河蟹提供天然的体质饵料,更重要的是对净化池塘水质有特殊的作用。如果池塘螺蛳不足,应及时补放优质仔螺蛳,亩投放量不少于300斤。
4、肥水不到位由于肥水不到位,池塘有益藻类少,藻相、水相不协调,水质清瘦,达不到河蟹健康生长对水质的要求,要及时肥水。在目前气温较高的情况下,要用生物肥肥水,而不可用有机肥肥水,防止败坏水质。
另外,池塘中小杂鱼过多也会引起水体浑浊,可用药物进行杀灭即可。

河蟹养殖池塘如何科学肥水



河蟹池塘肥水是关键,既可以促进池塘浮游生物繁殖、稳定水体,又可抑制青苔、促进水草生长,科学的肥水有利于提高早期河蟹成活率,是河蟹养殖池塘早期的重点工作,不容忽视。
一、前期肥水的好处
1、稳定水体。前期水草没长起来,适当肥水可以培养藻类,稳定溶氧,蟹苗不易缺氧。
2、促进水草生长。伊乐藻不仅可以通过根部吸收营养,也可以通过茎叶吸收水体中的养分,定期肥水可促进水草的生长。
3、减少光照对蟹苗的刺激。水太清,光照对蟹苗的刺激大,蟹苗钻泥多,影响蟹苗吃料。
4、可适当抑制青苔。青苔少量时,肥水可以防止青苔暴发,但是如果青苔量大,肥水也很难控制住青苔。
二、以下几种池塘情况,不要盲目肥水
盲目大量肥水,不仅增加成本,还会带来很多副作用。
肥水过度,前期温度低,池塘循环代谢慢,大量的肥会沉积在池塘底部,等到温度升高后极易导致水浓、水浑,底脏底臭、虫多,氨氮、亚硝酸盐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发生。
以下几种池塘情况,不要盲目肥水:
1、青苔暴发的池塘:这时候肥水大多数是在助长青苔,极可能越肥青苔生长越旺盛;
2、水浅的池塘:水越浅水体(温度和溶氧)越不稳定,藻类越不易存活,越难肥水,这种塘口要多种草。
3、沟中底肥较厚的池塘:建议适当放螺蛳,定期少量多次肥水,配合使用活菌(“三环活力源肥水型”、“利菌多”等)。
图1水浅、沟中伊乐藻多
图2青苔暴发
三、科学肥水方法建议
1、施肥时间以晴天上午为宜。
2、肥水时水位要深,建议在80公分以上,水浅(40公分以下)肥水效果大打折扣。
3、适当引入部分河水,引进藻种,更易肥水。
4、肥水前先解毒(“碧水安”),消除毒素对藻类的抑制作用,提高藻类繁殖能力,更易肥水。
5、定期补肥、及时追肥,事半功倍。3~5天后及时追肥,在水色漂亮时定期(10~15天)少量补肥一次,成本低,效果更好。
6、选好肥。“肥水肽”为低氮高碳的可溶性氨基酸有机肥,使用后不会造成短时间内氨氮急速升高;可全溶于水,利用率高;肥料本身没有抗生素、农药等药物残留,绿色安全、不臭底;“肥水肽”为复配而成(不是简单的农家肥发酵)的氨基酸肥,碳、氮、磷比例配比更科学,为藻类、水草提供全面营养,非常适合蟹塘前期肥水、长草使用。
7、前期肥水,配合活菌制剂使用,有助于快速提肥,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更加稳定,水色保持时间更长;对于老塘口肥水起到提肥改底、降低成本,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水草生长、保草效果好,水草干净清爽;抑制、分解青苔和泥皮等。
8、使用肥量要根据塘口具体情况而定,茶籽饼清塘的塘口,水质可能会较肥,要少量使用或暂不使用,可适当放螺蛳,配合活菌制剂(“利菌多”、芽孢杆菌等)调节水体肥度。
9、良好水质的标准:肥度适宜、水质稳定,透明度在40cm左右,隐约看到伊乐藻为宜。
图3

黄鳝暂养运输中的死亡原因及对策分析



1、“发烧”缺氧,使黄鳝窒息

所谓“发烧”,是指盛装黄鳝的容器内水温显著升高,如果不及时换水,水质进一步恶化,直至呈暗绿色,并有强烈的腥臭味,这标志着水中严重缺氧,大批黄鳝会因窒息而死。但是这时体质比较健壮的黄鳝,往往能挤到表层,奋力竖身昂头,直接呼吸空气,因而不会发生死亡。缺乏经验的人常被这种表层假象所蒙蔽,实际上表层以下的黄鳝已经相互纠缠成团,亟待抢救或已经大量死亡。产生“发烧”的原因,是因为黄鳝体表富含黏液,容器内鱼的密度又大,如果不及时换水,黏液越积越多,在被细菌的分解过程中,能很快地将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掉,并产生热量,从而使水温显著升高。所以在贮运时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抑制细菌增殖,并及时换水,可以提高成活率。

2、黄鳝受伤引起死亡

用钩捕获的黄鳝,往往会使头部受伤;用破损的篾篓或其他粗糙锋利的容器盛装,会使体表创伤;集中盛放时相互用嘴咬,一般是尾部被咬伤。据统计,这些受伤的黄鳝,在4天的贮存对比中,以头部受伤的成活率最低,只存活5%;体表受伤成活率为17.5%,而在同样条件下,无伤黄鳝的成活率为97.5%。受伤黄鳝,往往受强者的挤压而沉没于容器的底部。所以在暂养和运输时,要将病、伤的黄鳝剔出;容器要尽量光滑,无破损;密度要适量。

3、水温升高造成死亡

水温的上升能引起黄鳝本身耗氧量的剧增。比如水温在8.5~10℃时,黄鳝平均耗氧量每小时每千克为38.74毫克;在黄鳝最适水温23~25℃时,耗氧量跃增到每小时每千克为326.34毫克;水温上升至30~34℃时,耗氧量剧增到每小时每千克为697.54毫克,这样高的耗氧量,自然极易引起水中缺氧而死鱼。所以,贮运黄鳝最好是春、秋季节,水温在25℃以下;并要定时换水,经常搅拌,保持最适温度。


河蟹养殖池塘水质浑浊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在河蟹的实际养殖生产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水体浑浊现象。为此,很有必要作系统地分析和探究,以便于积极而科学地应对。
1.直接的物理因素

蟹池水体悬浮物质过多的原因颇为复杂,其中由直接物理因素作用产生的主要有:
①强暴雨冲涮地表沿岸(池梗)带入大流量泥浆产生的严重混浊(主要为黏土颗粒)。
②较大风浪冲刷下风岸、尤其是浅水条件下风力导致水的运动引起水层混合作用。
③在具备上层水超过4℃、且气候昼夜温差较大而同时水位较浅的条件下,白天水体受热处于“正分层”,夜里上层水向外辐射强烈而降温较快、密度增大,整个水层发生从水面到水底的垂直混合流转(全同温),带起了部分沉积物(一定数量表层淤泥的泛起产生的水体的混浊)。

这恰恰通常在处于春季中后期(4-6月)、多为浅水的蟹池中,极易经常性出现,因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叠加效应,导致混浊出现的时间相对较长、混浊度相对较高。夏季高温闷热天遇暴雨强风之后也会发生水体垂直混合流转而出现混浊现象。蟹池水位春季普遍较浅,实际平均水深大多为0.7-0.8米,这是长期以来出自于期盼“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加快促进河蟹、水草进入生长期”而形成的一种共性缪识或误区,也可以说是“通病”。

在此浅水条件下,实际多少存有“揠苗助长”之嫌,既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加重了时常所发生“倒春寒”的负面作用程度,水温变化加快,且温差变幅较为悬殊,影响河蟹当年第一次蜕壳的成活率)、又有悖于水草合理生长期的形成(增强了春季水体光强,使水温较快地上升,水草出现疯长),同时也极易导致水体垂直混合流转,并较长时期地反复作用产生严重混浊。因此,春季水位不宜过浅,保持0.9-1.0米的平均水深是十分必要的

2.间接的生物因素

一般多发生于上半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过度繁殖产生的大量泥鳅或河蟹因饵料严重不足引起强烈觅食活动,使水变得混浊,并且水体混浊度在一定程度上与水草种群覆盖率成负相关。一般连续阴雨天暂停投饲后就极易出现。只要清淤(保留10厘米左右)、消毒、晒塘到位,泥鳅就不会因此成害,这类塘口清塘时采用茶柏全池泼洒,清除效果尤佳。另外应注意合理的投饲量以保障河蟹摄食所需。

②叶足类的大量繁殖,较易发生在进行过为期不长的干池塘口,即所谓间隙性水体。蟹池常见的多为蚌壳虫等,通常发生在5-6月,蚌壳虫大量出现在水池底,挖掘泥土使水体变成泥汤水,对水草的危害极最大,且多为毁灭性的。蚌壳虫是黄颡鱼、花鲢等天然饵料之一,放种时可考虑套养如黄颡鱼30-50尾/亩(体长约8厘米)、花白鲢20尾左右/亩(规格0.5-0.75千克/尾),以及花骨鱼20-30尾/亩(体长约15厘米),青虾10-15千克/亩(体长约2-3厘米)等,既能增加养殖效益,又有利于食物链结构合理,较好的发挥生态调节作用,其中也包括对蚌壳虫的控制。必要时可通过放入小规格的鲫鱼对蚌壳虫加以吃食清除,不建议使用杀虫剂杀虫,因为杀虫导致河蟹长期应激导致水浑,而且枝角类是杀不光的,这批死了下批又长,掌握规律,虫子虽多,但看草有没有脏!除非虫子导致了泥浆浑,万不得己情况请不要使用杀虫药杀虫。

③有些蟹池水色有时会呈灰白色,表现水体中前期繁殖形成的大量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悬浮有机质较多。通过淤泥层、基肥的合理控制,套养花白鲢等措施,确保水草良好生长,并注意慎用浮游动植物颇为敏感的药物,通常就能得到较好的避免。

④水草生物性脱钙作用产生钙化物沉淀。水草长势情况,施加追肥2-3次,如每隔15天左右一次,如“旺旺单胞藻”2-3亩/袋,同时注意对水草根部的养护,15天左右施用“粒粒草根壮”5-8亩/袋。“超级硅藻王”的用法是选择晴天的9:00前兑水全池均匀泼洒,“粒粒草根壮”的用法是直接堆肥至水草四周。
下雨后水浑解决方案:第一天,“碧水灵”解毒,激活酶源稳定藻相,第二天“活力源”+“超浓氨基EM”以菌养藻,稳定藻相。

河蟹养殖池不良底质的防治对策分析



在今年的渔业科技入户夏季行动中,本人通过实地走访,发现部分养殖户由于日常管理不到位,从而导致在下风处和食台旁食物残渣、死亡藻类、污物和水产养殖动物的粪便等累积,在高温条件下腐烂、变质,滋生大量的细菌,从而导致水质的败坏、病害的流行,给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危害。
通常造成蟹塘底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残饵、粪便、死亡的藻类等有机物过量沉积,无法完全分解造成。沉积于水体底部的不良底质在风浪、水流的影响下,沉渣泛起,诱发水体的二次污染,导致水体溶氧下降、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浓度升高,同时不良底质也为病原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温床,以致病害频发。
现就蟹塘不良底质提出一些防治对策,供养殖户参考。
1、及时清理蟹塘下风处、食台边食物残渣、死亡藻类和污物等,必要时,可泼洒适量的二氧化氯进行消毒,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2、全池泼洒浓度为0.75~1.5×10-6水质保护解毒剂或调水解毒灵等,以降低水体中有害毒物的浓度。
3、用浓度为0.3×10-6底居安或底速净等底改药物,强力分解底质中有害物质,以确保河蟹的安全。
4、用浓度为0.3~0.5×10-6稳水利生素(含枯草芽孢杆菌)全池泼洒,15天一次。

引起黄鳝尾巴发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近日,连云港市一读者致电《渔技110》反映,他在4个水泥池中混养黄鳝和泥鳅,8月20日左右放的苗,每个池子约100个平方,放了30多公斤的泥鳅和150多公斤的黄鳝进行养殖。不久后黄鳝和泥鳅摄食减少,部分黄鳝还表现出尾巴发红、溃烂的症状。这是怎么回事?现在应该怎么治疗?

黄鳝体表发红,可能是细菌或者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若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出血病,病鳝一般表现为体表、鳃、尾部及肠道等出现病灶,发病后往往拒食、消瘦、红肿、腐烂等,体表无黏液,一抓就着。治疗时每立方米使用1克漂白粉或红霉素3万国际单位全池泼洒,也可在饲料中添加磺胺胍或呋喃西林进行治疗;若是寄生感染引起的体表发红,病鳝多消瘦,体表灰暗,甚至有瞎眼的情况出现,治疗时可每立方米水体用生石灰25克,连用2~3天,或泼洒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8毫克进行杀虫。

此外,饲养管理不当也可引起黄鳝昏迷、萎缩等症状,应注意池塘的换水以及加强饲料的投喂管理。

在新建的水泥池中养黄鳝,需对水泥池进行脱碱处理,换水12小时后测试pH值,要求在6~8之间,否则需加水继续浸泡。脱碱和铺草完成后,全池按30~50克/立方米泼洒生石灰或1克强氯精进行消毒,第二天按2毫升/立方米使用黄鳝水虫清进行杀虫处理。鳝池消毒杀虫处理后,全池更换新水后即可放苗,鳝苗投放前每立方米水用转安康5克、黄鳝益碘2毫升浸泡半小时。平均每平方米鳝池投苗1~3公斤。投苗后每立方米水使用黄鳝杀毒先锋2毫升对水进行泼洒。该读者投放的黄鳝苗、泥鳅苗密度过大。(周密)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00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