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的静水池养殖法


静水池养鳝法是指专门建池或利用废水池进行改选,用以饲养黄鳝的方法。其特点是水体交换量小,池底有泥土供黄鳝打洞或设有人工洞穴,多是专业化经营黄鳝饲养。

(1)鳝池的建造
就是一般的建池方法,前面已经介绍。

(2)幼鳝的放养
幼鳝入池前要做两项准备工作,一是幼鳝消毒,二是鳝池消毒。幼鳝入池前,要用药物制成的溶液中浸泡,以杀死体表的寄生虫和病菌,防止其在养鳝池中传染。每立方米水体放孔雀石绿10克,在水温24~26℃的情况下浸泡25~30分钟或用3%~4%的食盐水浸泡5~10分钟。对于上一年曾养过黄鳝的池子,在鳝种入池前15天,要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每平方米用0.2千克。放养时间和密度前面已介绍。

(3)黄鳝的饲料
人工饲养时,其饵料因地制宜,多渠道筹集。在天然水域较丰富的地区应捕捉或收购低价的小鱼虾、蝌蚪、田螺、河蚌等;在农田比较集中的地区,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晚上在鳝池上安装黑光灯,诱捕飞虫。较大的养殖场,可安排专池人工培育活饵(这后面有专门链接)。

(4)饲养和管理
黄鳝的生长季节在4~6月,摄食旺盛季节在5~9月。在黄鳝的饲养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投饵黄鳝投饵量应根据饵料的种类以及水温、水质等情况确定,一般前期为黄鳝总重量的3%~4%,中期为5%~7%,后期又降为3%~4%。黄鳝的忍饥能力很强,长期不进食也不会饿死,但会导致体力衰竭。因此,应坚持每日投饵1~2次。黄鳝每日的投饵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黄鳝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握,以第二天清晨基本没有剩余为原则。投饵少,会影响生长;投饵多,会造成浪费,也会污染水体。投饵时间宜选在天黑前,如果投喂两次,可在中午加投一次,但量要少,饵要鲜活,占日总投饵量的25%,每日清晨结合巡池捞出残饵。投饵顺序要先大后小,先粗后细。对于较大的饵料要切碎后投喂,以免黄鳝吞不下而拒绝摄食。

②水质保持良好的水质对饲养黄鳝很重要。因此,高温季节要增加换水次数,由3~4天换一次改为每天换一次,换水时注意温差并及时清除残饵。在池水中种植水生植物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在池中放养红虫,不仅有很好的净水效果,而且可为仔鳝提供鲜活优质的饵料(成鳝不吃红虫)。在黄鳝池周围种上丝瓜等爬架植物,夏日可遮挡阳光,降低水温,也能改善水质。

③防逃成鳝个体大,逃跑能力强。因此,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上的塑料网或铁丝网是否完好,发现漏洞,及时修补。雨天,要及时排掉多余的水。既能防逃,又有利于黄鳝呼吸。

④防害黄鳝饲养池水浅,畜禽等很容易进入捕食,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5)起捕
饲养黄鳝的起捕时间一般是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水温在10~15℃时进行。此时,黄鳝已基本停止摄食和生长;活动少,捕捉时不易受伤,也便于运输。捕捉时间选在晚上,先用手抄网抄捕,捕到差不多时,把水放干再用手捕,必要时,可将底泥一块清除。捕到的黄鳝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暂养到水缸或水族箱中,每日换水1~2次,待黄鳝将肠内食物排泄干净,即可起运,如果要保留到春节时出售,可将池水放干,使黄鳝钻入泥中,然后在上面覆盖草包或稻草,以保湿保温,春节时翻土捕捉。


相关推荐

牙鲆静水养殖


这是一种在没有流水条件,利用现有或闲置的对虾、河蟹育苗场的水泥池进行牙鲆养殖的方式。其特点是投资少,一般不需要增添新的设施,而使虾蟹育苗池得到充分利用。具体养殖操作过程如下:
养殖池多为20~60立方米长方形水泥池,池深1.5~1.8米,池上方遮光。
一般多在每年6月(对虾、河蟹育苗结束后)购进平均全长50厘米以上的牙鲆苗种,开始放养密度为200尾/米2左右。池水深保持在1.0~1.2米,放苗后全天充气,每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80%左右,同时吸污,吸出残饵和粪便等。饵料主要为卤虫成虫、杂鱼的幼鱼,切成适合摄食大小的杂鱼肉及配合饵料等,日投饵3~4次。每1~2个月换池清扫1次。养到当年的11月,个体长达到15厘米以上时,调整放养密度为80~90尾/米2(3干克/米2左右。从11月底到第2年的3月底为越冬期,用锅炉增温,水温保持在10~16℃,日投饵2次,每1~2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80%左右,同时吸污。从4月初到7月底为自然水温,调整放养密度为40~50尾/米2(约为12~15千克/米2,饲养达到商品规格(400克/尾以上)出售,日投饵2次,生饵杂鱼整条投喂。日换水1~2次,每次换水80%左右。从7月底至9月10日左右,饲养密度调整为20~25尾/米2(约为8~10千克/米2),每天换水2次,同时吸污。用地下水井,水温调节为23~25℃,使之安全度夏。每天投饵1次。
上述方式,养殖工周年,个体重达到400克以上商品规格即可上市;养殖1年半达到500~800克,存活率为50%~90%,饵料系数(用杂鱼)为3.5~4.5。
静水换水充气吸污式养殖应注意以下事项:
(1)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不能停止充气,尤其应注意的是因停电无法充气而造成鱼的死亡。
(2)当年苗种培育至当年夏天,一般不需要采取降温措施。但养殖密度不宜过大,同时要增加换水次数,一般在早晨和傍晚各换水1次。
(3)如第2年夏天继续饲养,则需要采取降温措施。换水可在清晨或夜间进行,避开白天高温时间;另外,可采取兑换地下井水(地下海水最好,如果没有地下海水可用淡水井的水兑换海水至含盐度达到1.6%以上,使水温保持在 23~25℃。
(4)每次换水,必须将残饵和粪便等吸出,同时将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捞出,清洗池壁。
(5)饲养过程中,要及时进行选别,大小分开饲养。
(6)必须投喂鲜度良好的生物饵料,尽可能整条投喂。高温期和越冬期要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避免长期投喂单一饵料。投喂量不宜过大,尽量保持池内无残饵。
(7)每年4~5月对虾、河蟹育苗用池期间,可将养殖牙鲆移放到室外土池(面积1~2亩),池底以沙底为好。如果是泥底,可清除淤泥,消毒洗池后,按池的大小铺一大网,水深在1~1.5米。每亩可放养全长20厘米以上牙鲆600尾左右。每2~3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1/2左右。日投饵2次,到不食为止。养到对虾、河蟹育苗结束后,再将室外土池中牙鲆放回到室内水泥池中,继续饲养达到商品规格。
(8)夏季注意室内通风。
用这种静水换水充气吸污式饲养,一般养殖周期为1周年至1周年半,个体重才能达到400~800克。

收集黄鳝种苗三法


黄鳝人工繁殖技术尚未解决,养黄鳝须收集自然种苗,其方法是:

一、采集受精卵

 5~8月为黄鳝产卵期。黄鳝产卵大都在雷雨后夜晚或凌晨,产卵时亲鳝先打洞并吐泡沫堆成巢,然后把卵产在泡沫中,产卵数一百至数百粒。卵直径4mm左右,卵膜半透明,卵黄淡黄色,内有油球。产卵后周围如有水草,且无大风,泡沫能保持到鳝苗出膜;如遇大风雨,鳝卵会沉人洞口附近水底。鳝卵用纱布做的小摄网采集,然后放人盆缸,置于室内孵化,每天换水一次,每百粒卵放半脸盆水。6~7d鳝苗逐步出膜,出膜后5~7d开食,此时需扩大容器,加喂些浮游动物,如摇蚊幼虫或丝蚯蚓作饲料,待鳝苗长到3cm时,转入鳝苗池培育。鳝苗池为2~5m2的水泥池,池深50~60cm,水深20~30cm,池底铺lO~20cm厚的肥泥,加适量有机肥料,以培育浮游生物。鳝苗进池后,投喂丝蚯蚓和蝇蛆作饲料。高温季节种苗池要适当遮荫,池水经常更换。第二年当鳝苗长到20g左右时,转入养殖池饲养。

二、收集鳝苗 

 在自然条件下刚孵出的鳝苗集中在一起,呈黑色一团,用纱布撮网收集后放人鳝苗池培育。已开始分散活动的开食鳝苗,可用牛粪与泥土拌和成粪泥饼,放入水中,插上标记,培育丝蚯蚓,鳝苗即会钻进粪泥饼觅食,用撮网收集鳝苗人池培育。

三、笼捕鳝种

 4~10月在稻田和浅水沟渠,用鳝笼诱捕,笼内放菜饼和米饭揉成的饭团,黄鳝人笼觅食,进得去出不来,黎明收笼即可得到黄鳝供选种。饲养种鳝须掌握它的繁殖习性。黄鳝具有性逆转特性。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右侧生殖腺退化,左侧生殖腺全部发育成卵巢,产卵后这条生殖腺又逆转发育成精巢,且以后不再逆转为卵巢。一般体长30cm以内的全为雌性。体长46cm以上的基本为雄性。种鳝按5:l的雌雄比搭配。种鳝池与商品鳝饲养池一样,以长方形为好,池深1m,池底铺泥层30~40cm,水深lO~20cm,池壁池底砖砌,水泥抹光,有进排水管。池壁高出地面loom,防止雨水人池,壁沿向池内侧伸5cm,防止黄鳝逃遁。夏季在池周种葡萄、丝瓜遮荫。第二年种鳝产卵时取出孵化。

鳝鱼静水无土养殖新技术



相对有土养殖而言,鳝鱼无土养殖具有管理方便、驯化容易、放养密度大、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无土养殖可分为流水无土养殖和静水无土养殖两种类型,现将鳝鱼静水无土养殖技术的要点介绍如下:

一、鱼池设计

1.鱼池规格一般为6平方米~10平方米,池高度25厘米~30厘米,室外养殖池稍高。鱼池形状以长方形或正方形为好。

2.“三水口”(进水口、排水口、溢水口)的要求:排水口稍低于池底;进水口设置在食台正上方,与排水口相对,位置一般距池底15厘米~20厘米;溢水口距池底20厘米(室内养殖可不设溢水口)。各水口直径5厘米~6厘米。

3.在鱼池四角处设置鱼巢,可将瓦片或断砖石块堆放一起,也可用竹管、PVC管等代替。

二、鱼种处理

1.鱼种质量

成鳝鱼种规格要一致,40条/公斤~80条/公斤为宜,鱼种要健康活跃,体表无伤,鱼种体色以黄色、青黄色为好。

2.鱼种消毒

(1)用3%~5%食盐水浸泡5分钟左右,但该方法刺激性强,操作时一定要谨慎;(2)用10ppm高锰酸钾溶液或8ppm~10ppm漂白粉溶液浸泡10分钟,效果较好;(3)有寄生虫时,可用8ppm硫酸铜液浸洗5分钟。

3.高密度锻炼

鱼种放入鱼池之前用大塑料盆暂养1天~2天进行高密度锻炼(密度为5公斤/平方米),每3小时~4小时彻底换水一次。

4.放养密度

一般为1.5公斤/平方米~2.5公斤/平方米,管理技术水平高时密度可稍高,但不宜超过5公斤/平方米。

三、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

室内养殖水深保持在5厘米~8厘米,室外养殖水深保持在10厘米左右,炎热季节可加深到15厘米~20厘米。水位浅,鳝鱼排泄量大,水质极易恶化,因此应勤换水,这是静水无土养殖的关键,一般夏季3天~4天换水一次,春秋季7天换一次,且每次换水要彻底。生产实践表明,彻底换水利于防治虫害,不会影响鳝鱼生长发育。

2.投饵

鱼种放养后,要用7天~10天甚至更长时间驯化鳝鱼吃食配合饲料。

3.病虫害防治

静水无土养殖的主要病虫害有毛细线虫病、肠炎病、细菌性烂尾病、打印病和赤皮病等。驯化吃食成功后,要立即用药物(如驱虫净)拌饵防治病虫害。

4.越夏

相对而言,室内越夏很容易,室外养殖一定要考虑遮荫,高温时要加深水位,用地下水调节温度。

5.越冬

越冬一般在有土养殖池进行,分为带水和不带水越冬两种。带水越冬水深20厘米左右,但要放草、树枝等物防止全池结冰。不带水越冬即在鳝鱼冬眠前将水排干,泥层保持湿润,上盖稻草等保温物即可安全越冬。有条件的地方,冬季可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5℃以上,使鳝鱼不冬眠,其冬季仍可生长,春节前后出售商品鳝,这样经济效益更为理想。

海参海水池塘养殖技术


大型藻类的控制一直是海参池塘养殖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和难题。结合2012~2013年中央财政农业推广项目《海水池塘海水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我们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探索,现就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大型藻类的种类
目前我地区海参池塘养殖常见的大型藻类品种有:刚毛藻(钢丝藻)、水绵(海绵花)、浒苔(管菜)、石莼等。
2大型藻类的产生
由于海水池塘大型藻类种类较多,每种个体的产生条件各有不同,通过总结其共性发现,海水池塘大型藻类暴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春季气温较低或养殖池肥水不足,导致池水水质清瘦,阳光直射池底,造成各种大型藻类疯长,继而对池塘养殖海参造成危害。
3大型藻类的益处
在实际养殖中,大型藻类对池塘海参养殖也有益处:一是在高温季节可遮阴,使池底水温变化不大;二是有些种类还能作为海参的栖息隐蔽物,有利于海参安全度夏;三是池内生长的大型藻类可以吸收池中和池底有害物质,减少对海参的危害,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4大型藻类的危害
大型藻类的危害远大于它的益处。过多的大型藻类腐烂会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会给海参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特别是在夏季高温期,其过量生长死亡之后,这一影响更为严重;另外大型藻类如刚毛藻、浒苔等由于过量繁殖生长,其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优势生物种,抑制了海参适口饵料底栖硅藻的繁殖生长,严重影响海参的摄食活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刚毛藻(俗称青苔)和海绵花的危害较大,生长旺盛时不易清除。
5大型藻类的防治方法
5.1物理方法控制
一是在发生初期泼洒小麦麸皮,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原因是小麦麸皮在干撒后10~20min内就沉入池底,覆盖在藻体表面,有效遮挡了阳光的射入,藻类因缺光而死,同时,小麦麸皮腐烂后可成为海参饵料,每667㎡池塘用小麦麸皮15~20kg。使用小麦麸皮时要选择无风的时候进行,有风时应选择在上风向泼洒。二是施放草木灰防控。()选晴天上午,在池塘上风头抛撒。每667㎡池塘用草木灰20~30kg,使其均匀覆盖在藻体表面,一般3d后藻体开始死亡。
5.2药物方法控制
除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除草剂杀灭,但除草剂不但会造成药物残留还会对海参造成伤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结合我们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经过反复试验,我们总结开发出一种生物除草剂,它是利用芽孢杆菌抑制杂草生长,最终达到杀死杂草的目的,这样不仅抑制了杂草、改善了底质,同时还能去除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5.3通过肥水方法控制
(1)大型藻类的预防要从池塘认真清淤消毒开始,发生过大型藻类泛滥的池塘尤其要彻底清除干净往年遗留的大型藻类。一般在池塘清淤后,每667㎡用100~150kg生石灰进行消毒,施用时池塘留少许水,水深控制在10~30cm后用生石灰对水全池泼洒,既可有效防止大型藻类滋生和大量繁殖,又可起到改善池塘底质和增加钙质的作用。
(2)新池塘进水后要及时肥水,控制池水透明度在50~80cm。较低的透明度可抑制大型藻类的光合作用,控制其繁殖生长。
(3)老池塘及时肥水。老池塘要密切观测水色和透明度的变化,春季温度在13~14℃时开始使用适合硅藻的肥水产品进行低温肥水,此时是低栖硅藻繁殖的旺盛期,适时肥水可降低水体透明度,既可以抑制大型藻类的大量繁殖生长,又可以为海参提供优质天然饵料。
(4)适时加深水位,保持适宜透明度。春季降低水位肥水,在海参春季捕捞完毕后,逐渐加深水位,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40cm,让阳光不能照射到池底,可有效防止和控制大型藻类的发生和繁殖生长。
(5)如果突然发生微藻死亡等透明度大幅增加的情况,应查找原因,并迅速大量换水和立即追肥。换水的作用一方面是更新水质,另一方面是重新引进海区微藻类,通过追肥使其快速繁殖以达平衡生态。
(6)春夏秋季保持池塘水色和透明度是预防的关键。池塘有较低的透明度是微藻类成为水体中优势群体的表现,能有效抑制大型藻类的繁殖生长。养殖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水色、透明度的变化,通过施肥、换水、施用EM菌等措施来保持水色、水质的稳定。
5.4人工捞除
当池塘内出现了较多的大型藻类时就必须使用工具直接捞出,尽管费力费时且无法根除,但它成本低、简单易行,而且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是其他方法的必要补充措施。
参考文献
毛玉泽,杨红生,王如才.大型藻类在综合海水养殖系统中的生物修复作用.中国水产科学,2005(2).
葛长宇.大型藻类在海水养殖系统中的生物净化作用.渔业现代化,2006(4).
潘双叶.水体藻类的危害及控制方法.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30(1).
刘学光,郑怀东,刘彤.浅议北方海水池塘养殖海参在透明度生产上的调控技术.农业与技术,2013,33(5).

杂色鲍潮间带水池养殖


1.投苗。小苗成活率低,且生长周期长,故以投放大规格鲍苗为好,要求壳长在20毫米以上,投放密度为每平方米50~250粒。投放鲍苗后的前几天,由于鲍苗对新的环境不甚适应,往往要越过防逃网爬出养殖池,作为防范措施,可用聚乙烯网片蒙住养殖池的1/10~1/5的面积,把鲍苗放在里面,待5~7天后鲍苗基本稳定下来时,再揭去网片。
2.管理。经常巡视养殖池,观察鲍的活动情况;每隔10天左右放水检查鲍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记录;检查防逃网是否破损,网上的杂藻、浮泥是否多,必要时加以处理;每4~5天投放一次鲍喜爱的新鲜海藻,上次投放前要称重,本次投放前再称残饵,计算出摄食量,以确定本次的投饵量;洪汛期要防止淡水进入养殖池,遇风浪太大、水变浑时,要适时排水,以防浮泥覆盖;高温期如遇中午低潮,要用水泵向池内加水降温;每年进行两次洗池,清除石头面上的沉积物和池内的敌害生物,必要时,可在池内放置捕蟹笼,诱捕蟹类。

林蛙室内水池越冬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是我国著名的经济蚌种。林蛙的越冬曾经是困扰养殖户的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通过室内水池越冬的方式大大地提高林蛙越冬的成活率。中国林蛙不具备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不能维持恒定的体温,冬季严寒时,需要寻找适宜的地点入蛰休眠,此时不食不动,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靠夏秋活动期蓄积的脂肪供给能量;肺呼吸基本停止,皮肤成为呼吸器官;并依靠皮肤的渗透,从土壤中或水中吸收水分,获取维持生命的最低水量。为了适应这种生存的状况,首先林蛙要有良好的体质,还要做好越冬准备,营造良好的越冬环境。林蛙越冬受多种外界环境条件制约,有些条件更为敏感和难以把握,水中越冬时必须遵循低温、富氧、微流、安静的原则。此外,水的pH值、水质、光线等因素对林蛙越冬也有较大影响,要力争做到水体中性、水质清澈、光线暗淡、远离噪声。只有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同时具备,林蛀才能安全越冬。

一、越冬前的准备

1.越冬设施

室内人工水池越冬是在室内建造的人工越冬池内越冬的方式。用于建池的房舍必须保温、安静、有电源和水源。并设有水循环设备、增氧设备,有条件的可安装控温设备、溶氧监控设备。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前提下,即可建造林蛙越冬池。越冬池规模,可视越冬林蛙的数量而定,基本原则是宜大不宜小,林蛙宜疏不宜密。要注意的是新建池须确保无渗漏;水泵质量好,不漏油;新建的水泥池注满水浸泡一周后,再反复清洗脱碱,方可放入林蛙:砂石、鹅卵石等洁净无污染;所用水质要清澈,pH值要在6.5~7.5之间。

2.入越冬池时间

越冬入池时间因地而异。林蛙入池的具体时间需根据当地的大气及养殖设施条件而定。一般情况下,东北地区入池时间为10月15~25日。初步确定林蛙入池时间的选择需要考虑两个指标,即室内越冬池内的温度和室外温度。一般情况下,越冬池内的水温维持在5~6℃、室外白天温度一直处于0~2℃时,将林蛙从蛙圈多功能池中移入越冬池内。

3.捕捉和药浴

林蛙从蛙圈的多功能池移入越冬池时,可在圈内放置草帘子或蒿草,从草帘子或蒿草下边捕捉,尽量减少蛙体受伤,从而提高林蛙的越冬成活率。药浴一般为消毒剂浸泡,消毒剂要安全,无刺激。

二、越冬期间的管理

1.水的管理

(1)水深在入蛰活动期,林蛙由肺呼吸向皮肤呼吸转化,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这一时期,林蛙在水中生活是不稳定的。受气候变化影响,林蛙在不断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当水温低丁3℃时,林蛙入水;当水温高于3℃时,林蛙则爬出水面,在越冬池内的鹅卵石上活动。在林蛙适应期,要将室内温度降为2~3℃。越冬池内注水不宜太深,一般5~10厘米即可,要求越冬初期池内的鹅卵石大部分能露出水面,待林蛙随外界气温的降低全部入水、且不复出时封闭门窗,随气温的再度降低,再逐渐将越冬池内的水加深到50~70厘米。幼蛙入越冬池初期,室温在10℃以下,池内水温4℃以上。因此,若此时水太深,没有给林蛙留活动的陆地区域,而将其强行入水越冬,林蛙很难适应自身生理机能的转变,必然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在林蛙活动期,我们不应将水深直接加到冬眠期水位线。

(2)水温越冬最佳水温控制在3℃,如果冬季气温低、水池表层结冰时,采取窜水的方法,将水表层结的冰絮融化。

(3)水循环水循环时间每日不得少于8小时,当水溶氧低于下限值5毫克/升时,适当增加水泵工作时间,以保证水中溶解氧充足。越冬池内微流水是林蛙越冬的一个重要环节,微流可及时更换林蛙越冬区域的水体,冲洗沉积林蛙皮肤表面杂质,降低呼吸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水中溶氧,更好地维持林蛙的表皮呼吸。

(4)换水越冬期间净化水质主要是换水,尽量少用药物进行水体消毒。一般每7~10天换1次水,换水量不超过1/3;要注意水温的温差不能过大,防止应激的发生。

(5)水的酸碱度酸碱度是林蛙越冬的关键条件之一。水中的pH值和越冬林蛙的密度及水质有关。pH值偏低,会在林蛙皮肤表层形成一种酸性膜,制约林蛙的皮肤呼吸,甚至导致林蛙窒息死亡。林蛙越冬池中的pH值低于5.5时,林蚌有死亡现象,因此,越冬池水的pH值下限为5.5。根据生产实践,pH值为6.5~8.0,呈弱碱性较好。

(6)溶氧溶氧是林蛙水中越冬的关键,冬眠状态的林蛙,活动微弱,生理代谢不停地进行,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低于5毫克/升时,林蛙开始出现游动,低于1毫克/升时出现死亡,越冬期水中最佳溶解氧为7~9毫克/升。

除了以上几方面的水质因素外,越冬池水中的铁、碳酸钙、二氧化碳、硫化氢、氨等的含量也影响林蛀的越冬。含铁量不应超过0.2~0.3毫克/升。过多的铁盐氧化耗氧易粘附在林蛙皮肤上,影响其皮肤呼吸;铁还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水缺氧,同时使水质呈偏酸性。

2.密度

对于林蛙的室内水池越冬,1000只/平方米是集约化养殖条件下比较合理的密度。林蛙越冬密度是越冬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越冬密度要合理,过密会影响林蛙安全越冬,死亡率高;密度过稀,虽然成活率高,但既浪费水面又浪费人工,经济效益差,尤其对规模化养殖更是如此。林蛙密度过大,没有空隙可钻,没有越冬栖息地,八能爬在池底的砂上,缺乏稳定的越冬环境,集堆的林蛙个体数过多,影响了林蛙的皮肤呼吸。林蛙单位面积内数量过多,产生了过多的代谢物,而循环水朋;能完全将其冲走,从而影响林蛙呼吸且污染水质。

3.噪音

在林蛙入蛰活动期,噪音对于林蛙有较强的影响。在这一时期,除了越冬管理人员外,其他人不能随便进入越冬房内。进入深眠期后,一般的噪音对其没有较大影响。但是,刷烈的震动或长期的噪音对其也有一定的聊虬有时会一致其提前活动,从而影响越冬成活率。

4.光照

林蛙越冬需要较暗的散射光线,较强的直射光线会导致林蛙活动,从而影响林蛙越冬。此外,过强的光照还会造成水温的升高,从而引起林蛙活动。对于室内越冬池,在白天关闭越冬房四周的窗户,防止光线进入,维持低温I佝越冬环境。

5.房舍内的温度

越冬用的房舍要能够保温和降温。在出河和入河期间要能够降温,仅水温比外界要低。一般可以在出河和入河期间封闭门窗,有条件的可以加设制冷装置,春季可以用冰块降温。

在越冬深眠期间要注意室内的温度变化,注意观察越冬池表面结冰情况,若发现有大片结冰现象,立即在房舍内用火炉加温,当冰面消融后,停止加熟。也可通过窜水或注入井水控制冰层的形成。

6.越冬期间每天要进行检查,做好记录

越冬期间要每天进行检查,要及时记录林蛙的死亡状况、水的温度、深度、溶氧等。经常观察林蛙越冬状态是否安定平稳,溶氧监控仪的数字指数是否灵敏准确,发现异常及时调整;越冬池要定期测水中溶氧量,越冬池水溶氧量要达到了毫克/升以上,溶氧量低于5毫克/升以下,越冬蚌会患病或缺氧窒息死亡。同时还要防止鼠害发生。

三、出蛰和繁殖孵化

1.出蛰活动期

随着气温的升高,水温也开始升高,当气温高于5℃、水温高于3℃时,林蛙开始活动。这一时期是林蛙从解除休眠至陆地生活的适应过程。随着春季气温回升,昼夜温差较大,林蛙出蛰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适应温度变化。低温时,会找隐蔽遮盖物或进入水中保持体能高温时,若爬出隐蔽物不方便,会造成林蛙大量死亡。这时,应立即降低水位,使大鹅卵石等露出水面,从而使林蛙有活动的陆地区域。但是,水位也不宜太低,防止水温变化过大。在此期间,水温尽可能控制到最低,此外,尽量使水温缓慢变化,防止其急剧变化。

2.繁殖和孵化的准备

从3月末到4月初,气温逐渐转暖,冬眠的林蛙开始苏醒并开始分散,在水池短距离游动。这一时期,雌蛙处于跌卵期,卵细胞从卵巢跌入体腔,经输孵管进入子宫。雄蛙精巢发育,大量成熟精子形成,为繁殖期做好准备。林蛙在产卵前7~10天即开始跌卵,当水温低于1℃时雌蛙不能跌卵;林蛙抱对的适宜气温在5℃以上,水温在3℃以上。此时要适时控温跌卵、抱对和孵化蝌蚪。

黄鳝养殖-黄鳝苗的培育



1、仔鳝为何要专池培育?
自然界的野生鳝苗成活率低,其主要原因是被敌害吞吃所致,加之环境变化无常。人工培育鳝苗为提高成活率,保证鳝苗的快速生长,因而需要进行专门建池培育。

2、仔鳝苗如何培育?
种鳝产卵10天后,一般鳝苗即会孵出。待鳝苗孵出后,应在5天之内将其捞入培育池进行专池培育。
仔鳝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在入池前,应将培育池的水温调整至与原池或运输容器内的水温相近(温差不超过2℃),具体方法在以后的有关资料中有详细介绍。
刚孵出的鳝苗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生活,这期间可不投喂食物。5天以后,其卵黄囊已基本吸收完,此时即可投喂煮熟的鸡蛋黄,最初每3万尾约投喂一个鸡蛋的蛋黄,以后逐步增加,以“吃完不欠,吃饱不剩”为宜。投喂3天以后,即可在蛋黄中加入少量的蚯蚓浆,蚯蚓浆要打细,最初可先按总量的10%加入,以后逐步增加,直至全部投喂蚯蚓,切碎的蚯蚓以黄鳝能顺利吞吃为准,若鳝苗咬住食物在水面旋转,则证明食物过大,可再切细一点,同时在蚯蚓中逐步加入黄粉虫,蚌肉,猪肺等,培育有水蚯蚓(水丝蚓)的,可直接向池内投入水蚯蚓,供幼苗自行取食。
当鳝苗长至体长10厘米以上时,即可按大小分级,并将达到10厘米的鳝苗选出移入育肥池饲养。由于自繁自养野生黄鳝,从产卵孵化到条重50克左右,一般需2-3年,故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因此,我们仅对自然繁殖作一概略介绍。具体技术将在学员学习或引种时作详细的讲解。

甲鱼粗放式养殖亲鳖池的水池建造



水池是亲鳖主要的栖息场所,所以按照鳖的生活习性要建好水池。如为土池,池深1.5米左右,鳖鱼混养池,池深可为1.5~2.5米、池周四壁与陆地呈1:2的坡度相接,或水池的东、南、西三面池壁与池底垂直,不留边坡,只在池北面以相同的坡度与产卵场陆地相接,以利亲鳖上岸产卵。
亲鳖池底部应有一定的坡度,最好是中间深、向四周逐渐变浅,也可一端深、逐渐向另一端浅构成斜面,致成池水深浅不一,最浅处0.6米,最深处可达1.2~2米。池底深处铺25厘米厚的泥沙。或黏性不大的自然土,以供鳖冬眠和休息,浅处多铺细沙,供亲鳖夏天潜水休息或摄食。这种构造的池底,增加了池水水位,尤其鳖鱼混养池对鳖的越冬和鱼的高产关系重大。如水池面积较大,可在池中央设置小岛,小岛周围以一定坡度与池水相接。岛上铺些壤土可种植绿色植物。池中岛环境僻静、安全,可供做亲鳖产卵和休息场所。
水池进水口应设置在东、南、西三面任何一方。可用明渠进水,明渠口径20厘米左右见方为宜,在防逃墙内侧明渠上加防逃铁丝网。在进水口对侧下方设出水口,出水口外接出水沟,出水口也要加防逃铁丝网,出水口与出水沟底部应低于池底,以便池水排干。如养殖规模不大,可不设排水沟,干池时可用抽水机抽水排干。
另外,还需在池水正常水位稍上方的一侧池壁上加溢水管,以保证亲鳖池内常年保持所需的一定水位。溢水管口要加设防逃网。

北方淡水池塘丁桂鱼养殖技术


丁桂鱼又名欧洲丁桂鱼、金鲑鱼、丁鲑鱼、须桂鱼、丁穗负,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了桂属,是我同各地近年引进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该鱼共有绿、黄、蓝、白等多种表现色,因此有黄丁桂和绿丁桂、蓝丁桂和白丁桂之称。此鱼形态优美,体形略呈圆筒形,身体披极端细小而致密的鳞片。既是鱼中食用佳肴,又是养殖、观赏、垂钓极品。

丁桂鱼是温水性杂食鱼类,苗种有来源,养殖技术简便,摄食配合饲料,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市场行情看好。适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是一个极有发展前途的优良品种。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丁桂鱼体较高,侧扁,腹部圆,尾柄的高度比尾柄的长度略小。头较短,口小,端位,口角有一对很短的须。眼中等大,位于头侧正中轴之稍上方,眼间稍隆起,颊部窄。鳞细小,排列非常紧密,侧线直。背鳍短且呈圆形,无硬刺,起点在腹鳍之稍后。尾鳍后缘几乎平切,或微凹。体色在水中多呈麦黄色,捕起后很快变灰黑色,体背部淡黄色或黑褐色,腹部灰白,各鳍呈灰黑色。

2.生活习性丁桂鱼为淡水底栖鱼类。生存水温0.5~41℃,适宜生长水温为22~28℃。PH值7~10。皮肤具有呼吸功能,对水中含氧量变化适应力强.离水可长时间不死亡。

3.食性丁桂鱼为杂食性,以浮游动物为食,鱼种和成鱼以植物残渣及水生昆虫幼虫为食。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能较好地摄食各种配合饲料。经驯化可集中抢食。肠短,其长度与体长约相等。

4.生长人工养殖当年幼鱼可达50~80克,2年体重可达300~500克。

5.繁殖丁桂鱼2~3龄性成熟,通常雄体较雌体成熟为早。可自然产卵,产卵温度为20~26℃。产卵期为5~7月,分批产卵,产出后附于水草上。2~3天可孵化出鱼苗。

二、鱼种培育

1,池塘条件培育池以2~3亩为宜。水深1.5米左右。蓄水保持在1.2米左右,池塘四周浅水区有一定的水草为好。要求注、排水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

2.池塘消毒用常规的方法清塘消毒。用生石灰75千克/亩进行清塘消毒。放养前应施用有机肥.确保有足量的浮游生物作为开口饵料。

3.鱼苗放养在清塘消毒一周后即可放苗。放养密库一般以体长2~3厘米,2500~5000尾/亩。下塘前用3~4%食盐水浸洗5~8分钟。经三个月的培育可获得全长为12~16厘米的大规格鱼种。

4.饲养管理丁桂鱼养殖初期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适量补充人工饲料。前期应投喂一些豆浆、后期经驯食可投喂配合饲料,饲料的粒径应略小于鱼的口径,开始时可用粉料或微粒料,以后改用小粒径料。投饲量约占鱼体量的5%左右//wwW.nczfj.com//,饵料投放在池塘的浅水处,并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体长5厘米以上。可驯食鲫鱼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2~35%,并实行定质、定时、定量、定位投喂。经过3~4个月饲养,鱼种规格可达到30~50克/尾,亩产量达到150~200千克。定期施肥,保证充足的活饵供应;适时加注新水,定期施用光合细菌,改善水质。

三、池塘养成鱼

1.池塘主养

①池塘条件:池塘面积3~5亩,东西向,长方形。池中可有少量沉水植物,要求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

②池塘消毒:以常规方法消毒,用生石灰75千克/亩进行清塘消毒。

③鱼种放养:在清塘消毒一周后即可投放鱼种,提倡早放养、早开食、早生长,一般在水温10℃左右进行,亩放体长8~15厘米的丁桂鱼种1000~1500尾。下塘前用3~4%食盐水浸洗5~8分钟。

④饲料:投喂含粗蛋白28~32%配合饲料。放养前要施足基肥,饲养期间根据水质、水色,定期施追肥,有机肥和无机肥可结合使用,培养足够的浮游生物。但要注意调节水质,适时加注新水。主养丁桂鱼时不宜混养鲤、草、鳙等食物竞争激烈的鱼类,可适量混养鲢鱼。

黄鳝养殖-如何识别黄鳝的雌雄?



据观察,一般野生黄鳝在体长24厘米以下时都是雌性,体长42厘米以上的黄鳝都是雄的,24-42厘米之间的黄鳝有雄的也有雌的。人工养殖的黄鳝由于营养供应充足且品种有异,而出现超乎寻常的体长,故不能依靠以上标准来作大致判定,而应以年龄来作基本判定:一般两年龄以内的都是雌鳝,3年以上的一般都是雄鳝。雌黄鳝头部细小,不隆起,背部是青褐色,没有斑纹花点,有的时候能看见3条平行的褐色素斑;身体两侧从上到下颜色逐渐变浅,褐色斑点细密而且分布均匀;腹部呈浅黄或淡青色;腹部肌肉较薄,繁殖时节用手握住雌鳝,将腹部朝上,能看见肛门前面肿胀,稍微有点透明;雌鳝不善于跳跃逃逸,性情较温和。雄的黄鳝头部相对较大,稍微鼓起,背部一般由褐色斑点形成3条平等的带状纹,身体两侧沿中线分别可见1行色素带,其余的色素斑点均匀分布;雄的黄鳝腹部呈土黄色,个体大的呈桔红色,腹部朝上,膨胀不明显;解剖腹腔,未成熟的精巢细长,灰白色,表面分布有色素斑点,性成熟的精巢,比原来粗大,表面有形状不一样的黑色素斑纹。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14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