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助明墩村走上富裕路


偏僻的明墩村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全村有2200人,2400亩耕地,是个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该村引导农民发展黄鳝养殖,走上了富民兴村之路。2005年,全村养黄鳝面积750亩,产量3500吨,产值1400万元,人均养鳝纯收入3200元,仅此一项就高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4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发展黄鳝养殖给该村带来了巨大变化,现在路通了、村靓了、农民的钱袋子鼓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今年该村养鳝又有新发展,面积增加了200亩,并着手筹建黄鳝苗种繁育基地、鳝鱼批发市场和明墩鳝鱼开发公司,采用“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黄鳝产业。

因势利导 激发村民养鳝创业的热情

明墩村是如何走上养殖黄鳝这条致富路的,这要从2000年说起。当时明墩村农民吕少平利用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养鳝技术,在自家的责任田中开展稻田养鳝,当年养鳝3亩,获利1.8万元。周边群众见养鳝效益高、方法简单,纷纷效仿,第二年就有20户村民跟着养,面积发展到100亩,随后逐年发展更为迅猛,并涌现出一批养殖能手和专业大户。面对蓬勃兴起的养鳝热潮,村“两委”一班人因势利导,大力宣传养殖成功的典型事例,积极培植典型示范户,发挥其带动作用,营造发展养鳝的氛围,激发群众养鳝创业的热情。

政府扶持 推动养鳝产业发展

2003年裕安区政府把该村确定为“黄鳝养殖标准化示范村”,安排专项资金完善了养殖区域内的水、电、路、渠的配套设施,实现了电接通、路相连、渠成网。区水产局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制定了“明墩村鳝鱼发展规划”,出资为“明墩黄鳝”申报了无公害品牌,并为黄鳝人工繁殖育苗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丁集镇政府帮助该村成立了鳝鱼养殖协会,安排专人负责黄鳝养殖的协调和服务工作。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创业热情,加快了养鳝产业的发展步伐。

优质服务 降低养殖风险

黄鳝养殖投入多、效益高,但也有一定的风险,不能有丝毫麻痹。对此,渔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主动为养殖户提供系列优质服务。一是技术服务。在生产过程中,始终把科技放在第一位,经常开展技术培训,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制定了黄鳝养殖操作规程,开通了“科技110”,随时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二是苗种服务。大规模养鳝存在购苗难的问题。为此,区水产局主动与高校、科研部门联合,开展了黄鳝人工繁殖研究,采用自然产卵、人工孵化技术,基本解决了养鳝的苗种问题;三是销售服务。镇政府的网站定期为农户发布销售信息,并以召开定货会、培养经纪人等形式,拓展销售渠道;四是渔需物资服务。镇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农户做好饲料、渔网、药品等供应服务,保证质优价廉、无假货;五是治安服务。镇派出所推行治安承诺,为养殖户全程维护生产秩序。

2003年,“明墩黄鳝”获得“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了打响这个品牌,在生产过程中,区水产部门很抓了质量安全监控,努力提升黄鳝品质。一是注重对养殖水域和周边的环境保护。要求养殖基地水源充足,水质优良,周边无工厂“三废”、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污染的排放,保持基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严把饲料入口关。坚决杜绝在饲料中添加任何激素或影响鳝鱼品质的添加剂;三是杜绝使用禁用药品。平时加强对鳝病的预防工作,控制或减少病害发生,禁止滥用渔药,绝对不准使用禁用药品,倡导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渔药和中草药防治鳝病。



相关推荐

养殖藏香猪走上致富路


听说信丰县万隆乡龙头村有一名靠养殖藏香猪致富的能人。近日,笔者来到龙头村的藏香猪养殖场,见到养殖场的主人刘章福正赶着一群黑黑的藏香猪到田园里吃草。

据了解,今年55岁的刘章福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90年他和朋友一起南下广东务工,在外辗转奔波了4年后,他回到了家乡,除了种地干农活,还在家乡做过多种工作,由于勤劳肯吃苦,攒了一些积蓄。为此,他想自己创业大干一场。

除了能吃苦,刘章福还非常善于捕捉商机。他通过看电视等途径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他拿出多年来的积蓄,从浙江引进了12头藏香猪,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开始了藏香猪特色养殖。

刘章福介绍说,他引进的这批藏香猪生长能力很强,适应山区生长,喜欢吃野生植物,所以成活率高,肉质很好,并且猪在外面生长抗病力强,基本上不发病,属于一种绿色产品。为了提高养殖水平,他订阅了《农村百事通》《致富快报》等报纸、杂志,认真学习藏香猪养殖技术。同时,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刘章福建起了39亩的李子园,让猪在果园里觅食,栽种了四五亩黑麦草和番薯藤,用青草、米糠等配料进行喂养。

经过4年的摸索和努力,刘章福的藏香猪养殖场已经形成规模,现在猪场有母猪40多头、公猪2头,存栏商品猪300多头、仔猪3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600多头,总收入200多万元,生猪畅销广东、深圳、福建等地。

谈到今后的打算,刘章福说,一人富不是富,最大的梦想是让大家一起致富。他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成立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养殖狐狸和貉子走上了致富路


龙嘉镇和平村二社的拱宪武,瞄准市场,独辟蹊径,依靠养殖狐狸和貉子走上了致富。

为了选准好养殖项目,拱宪武经多次考察市场,最终把目光放在了貉子和狐狸养殖上。貉子和狐狸都是属于是一种抗病力强,易饲养、繁殖快的动物。它们的毛皮名贵,肉可食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而且易于饲养,食量小,食料简单。貉子皮和狐狸皮质地轻软,珍贵,毛皮是目前在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供不应求,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一张小小的貉子皮和狐狸皮可以卖到六七百元,一组种貉(3只)可卖到2000元。

每到狐狸和貉子的销售季节,皮货商们都上门收购,使拱宪武家不会为销售问题而担忧。只要保证狐狸和貉子的皮毛质量,坐在家里就可以挣钱了。

通过十多年的养殖,现在拱宪武家已经有乌苏里貉子100多只、兰狐200多只。他家每年的狐狸养殖和貉子养殖收入可达3、4万元。时值5月份,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拱宪武家的狐狸和貉子又到了产崽季节。

拱宪武高兴地告诉记者,狐狸和貉子一年之后就可以产崽了,而且每窝可产下5到8只幼崽,幼崽三个多月之后就可以出售了。并且,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养殖狐狸和貉子的好处,都纷纷开始养殖,他家的狐狸和貉子的幼崽也都卖的非常好。

拱宪武还告诉记者,狐狸和貉子饲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它们的价格,狐狸和貉子的皮毛优良之分可使它们的价格上下相差200多元钱。因此,饲养狐狸和貉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它们的脾气秉性,必须要精心喂养,只有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得到高的回报。

相关新闻:谢颜金养殖狐狸赚了10多万

狐狸骚、臭、脏,怕惊吓,但想发家致富,必须钻冷门,就得做别人不做的事。家住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双合村农民谢颜金风趣地说。

1997年谢颜金向亲戚朋友借来4000元,到河北省一家狐狸养殖场,买了一公两母3只狐狸。当时因饲养技术不行,产仔成活率不高,毛皮质量也上不去,投入大于收入,挣不够本钱。但他没有放弃,还是多次外出参观学习,购买狐狸养殖书籍,翻阅报纸杂志学习技术,试配饲料,观察狐狸习性逐步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谢颜金在两年多的饲养中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养殖狐狸经验。2000年,他又投资一万余元从黑龙江引进了稀特新品种白狐、蓝狐和银狐。正月交配,三月产仔,五月分窝,十月取皮,第二年一年就发展到了220只,3个品种。去年又引进了30只乌苏里貉,今年繁殖的26窝203只狐狸仔全部成活。

谢颜金小有名气了,收购商都找上门来,他还与东北三省和临沂做皮毛生意的老板们签订了回收合同,年收入10万多元。

科学养猪走上致富路


现年48岁的胡玲,是驻马店市泌阳县花园街道张庄居委王岗组村民。她钟情于养猪事业,率先走上了致富路子。

2006年以前,胡玲家庭并不富裕,一家4口人,住在4间平房里,仅靠种地维持生活,一年收入1000多元。当时,两个孩子都在县城读书,家庭开支入不敷出,不知不觉间,竟欠下几万元的外债。

穷则思变。胡玲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又如何能摆脱困境呢?经过调查和思考,胡玲与丈夫商议决定—养殖生猪。

目标一定,胡玲就带头苦干。没有资金,她向信用社争取贷款,还向亲友借贷,共筹资6万元。为了节省费用,胡玲和丈夫自己动手砌砖垒墙,修建起200平方米的养猪房,购买了猪崽,很快发展43头猪。当胡玲回顾创业历程时,不禁感慨万千:“那些日子,我和丈夫真是累坏了,可我们用心血创造出了自己的基业,心里感到无比甜美!”

2009年初秋,胡玲又投资扩建厂房,扩大了养殖规模,生猪存栏发展到300多头。正当她和丈夫高兴地走向实现年收入20万元的目标时,突然一场“灾难”把她打得晕头转向,她养殖的生猪生病了,相继死去40多头,造成近10万元的损失!母猪也被迫卖光,圈里几乎连一根“猪毛”都看不到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胡玲冷静思考,与丈夫一起总结失败的原因,发现主要是自己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来养猪,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懂得常见病处置。

原因找到了,胡玲决心勤学技术,稳步发展,寻机再次大干。

要致富发展,首先要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于是,每天夫妻俩忙碌完农活,就坐在一起读书看报,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胡玲和丈夫还多次到县畜牧局拜访专家,学习科学养殖技术。

2010年5月,胡玲从外地引进良种猪,科学喂养,当年就获利9万余元。如今,胡玲扩大养殖场地760平方米,喂养母猪300多头,生猪存栏达1000多头,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

大白鹅养殖让村民走上幸福致富路


玄滩镇扶贫基金会于2014年3月份组织了38名农民前往自贡市富顺县参观学习养鹅技术,而如今已过去半年多时间,玄滩镇的多家养鹅农户已经见到成效,目前全镇有近20家规模以上养殖户,已出栏66000余只,利润达80余万元。

在参观过程中,代表们认真向当地农户请教,回来后,玄滩镇扶贫基金会多次组织动员,鼓励农户们参与养殖,增强他们的信心。当月就有7位农户参与投入养殖,首批出栏就达6000余只。镇扶贫基金会负责人告诉笔者:“玄滩镇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适合大白鹅养殖,同时离收购地荣昌县较近,运输成本低,我相信大白鹅养殖产业一定能发展起来。”

在参观富顺养鹅场后,农户们都十分兴奋,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又让他们犹豫不决,如何引进鹅苗、养殖技术、市场销路、资金投入等。面对这样的情况,玄滩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扶贫基金会牵头的大白鹅养殖协会,对大白鹅养殖户给予每只鹅5元的首批养殖扶助金;养殖协会还定期聘请养殖专家作大白鹅养殖培训,指导养殖户搭建鹅棚,科学建设养殖基地;统一为各养殖户订购优质鹅苗,统一聘请兽医专家为鹅苗打疫苗;养殖协会还为各养殖户打通销售渠道,统一上门收购,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大白鹅养殖协会还积极向市、县扶贫基金会争取资金,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

此外,养殖协会还积极动员养殖户们互相交流经验,在养殖期间的每个繁忙时节互相帮助,保障养殖达到最佳效果。哪家要引进鹅苗了,要进行打针免疫了,要出栏装车了,附近的几户养殖户都会聚集在一起,借众人之手,快速完成。金龙寺村养殖户唐克平告诉笔者:“我每次出栏大白鹅1000多只,如果仅靠自己一只一只地栓捆,再装车,可能要一天的时间,这样,可能由于空气流通、挤压等造成死亡,遭受损失,现在大家互相帮忙,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玄滩镇是农业大镇,广大村民的经济主要来源是靠外出打工挣钱,所以存在不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家庭,因此解决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广大群众的愿望。大白鹅养殖是正是解决了部分群众的迫切需求,不仅让他们能够致富,而且让家庭更加和谐,子女能够健康成长。

金龙寺村胡伯容是个年轻妇女,以前和丈夫一起在外地打工,为了照顾孩子便回家务农,成为留守妇女。自从到自贡参观了大白鹅养殖,她便大胆养殖,现已经形成规模。胡伯容兴奋地告诉笔者,她已养殖大白鹅近7000只,最近出栏了1000只,每只纯利润12-15元,照这样计算,一年养殖1万只鹅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看到养殖利润可观,她把在外打工的老公也叫了回来,一起养鹅,既解决了经济收入问题,又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和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问题。大白鹅养殖让胡伯容一家的收入增加了,让她的家庭更加幸福了。

天津有个黄鳝村



“鸡鸭鱼蛋,不如火烧黄鳝。”细嫩少刺、补益上品、市场价居高不下的鳝鱼,野生者今已濒临绝迹。然而津市市保河堤镇中南村,年出网500多吨,几乎为环洞庭年产的一半。冷不丁冒出了个“鳝鱼村”。

中南村为洞庭、澧水尾闾、省内第二大内湖——9万亩西湖所夹,天赐的黄鳝养殖水域。昔日,民谣唱:“驾起桨,搬起罾,白鹤望水中南村。水漫屋,墙打撑,湿柴进灶眼不睁……”靠水吃水,泥腿杆子对水产致富的尝试从没停止过。2000年起,民兵营长兰品国就承包水面30亩,搞过长江大口鲢、黄板鲷、桂花鱼、羊澄湖大闸蟹……人吃了亏,戏却一般般,不过混个肚儿圆。

2004年,党支部书记兰品国到千湖之省的湖北洪湖考察,九头鸟养的黄鳝令他豁然开朗,黄鳝喜江、河、沟、溪,本村汊洼密布,水淹田无数,不正好养鳝吗?当即请回在此投资的北京丰台水产老板郑天学,在自己30亩水面内投放鳝苗2700公斤,年底起网13500公斤,纯利润12万多元。每亩较以前多赚3000块。

看到岩土过水的村民跃跃欲试,全村共推出水面680亩,人均1亩。去年,几个敢先吃螃蟹的老乡投入97万,养鳝90亩,收入120万,亩均1.3万元,成为“万元田亩”,还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

今年,这个村借新农村建设东风,借的借,贷的贷,筹资244万元,新投产298亩,网箱11900口。

兰品国带领养殖户,选择深1米、1亩以上水域,制作4米×3米×1米聚乙烯网箱,箱内移入当地丛生的水花生(革命草),走村串户收购15-70克重深黄鳝苗,在5-7月下旬投放。教大家消毒,以白鲢打成糜为料,早晚巡箱,定期换水。每箱4平米,投苗5公斤,每公斤30元,11900口网箱,仅苗即投入178万,不能有丝毫闪失!村里成立了黄鳝养殖协会,主动外出学习4次,并专程请来北京智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顾问柳林教授到鳝池边授课。

亩均投入1万大几,大家哪敢马虎?给鳝苗洗澡,在水草上设食台(如北方炕上之台),驱虫健胃,防“小三阳”、“大三阳”,治败血病,痔疮、口腔炎、疥疮……一一学以致用,很少鳝鱼儿夭折或英年早逝。今年5月以来,箱均每月净重7余公斤,状员——协会会长杨明生箱均增重6公斤100克。

目前,中南村共有网箱11900口,为洞庭湖区之最,现存网8万公斤(“黄鳝员外”李本林有网箱3200口,存网22500公斤),国庆节后,将有535500公斤黄鳝出水,仅以38元/公斤计(时令价64元/公斤以上),年产值2000万以上,人均30000多元,如此规模,在常德乃至全国,均独占“鳝头”。

中南村的黄鳝,引起津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该村已成为市长尹正锡的点村,将迅速突破产值3000万规模。

也不知谁改编了民谣:撑出船,提水草,鳝儿千头网内跳;也种棉,也种稻,有了黄金条(黄鳝),谁养黄鸭叫(黄鲴鱼)……

盛亚红:带领妇女走上水产养殖致富路


年味未尽,浙江象山县黄避岙马滩巾帼水产专业合作社社长盛亚红就穿梭在西沪港的海带养殖棚间,开始为一个月后的收割忙碌起来。“今年的海带还没开始收,这几天就有好几个经销户打电话来问了,好多事情要趁早拾掇起来。”盛亚红说。

在成立合作社前,西沪港一带从事海带、紫菜等水产养殖的妇女不少,大多是自产自销,生产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低下。为改变这一现状,2011年3月,曾荣获全国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的白屿村妇女主任盛亚红与同村的5名妇女一起,筹措30万元资金组建了马滩巾帼水产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创业致富。

“我们的东西不愁卖,每到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的客户就会主动上门来收购,一年到头是零库存。”盛亚红介绍,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她对社员实行民主化管理,大家互帮互助,共谋集体利益。做好水产养殖,技术和经验是关键,当社员们由于缺乏经验而陷入困境时,盛亚红就邀请专家亲临现场作指导,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提高各养殖户的风险抵御能力。她还以“马滩巾帼”作为合作社产品的注册商标,通过精心包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拓宽了销售渠道。

现在,马滩巾帼水产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省内知名的“妇”字号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56人,主要从事2000余亩海带和1000余亩紫菜的养殖与销售。2014年,合作社的销售额超过了300万元。

度假区朱老庄镇:养鸡走上致富路


一身鹅黄的衣裳,一阵唧喳的叫声,看见有人便扑棱着翅膀四处散开……走进朱老庄镇新城海村宓庆敏的鸡棚,只见一群群的小鸡在里面撒着欢。

看着这群长势不错的小鸡,宓庆敏脸上的笑容荡漾开来:"这群鸡真是我家的宝贝,发家致富全靠它了!买车盖房,可都是它们的功劳!"

7年前,宓庆敏开始接触养鸡这一行业,"我是搭上了别人的快车才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哦?这话怎么说?"笔者不解的问道。接着,宓大哥就跟我们打开了话匣子。"要说这事还得感谢俺村里的宓瑞翔,就是现在奥祥集团的老总。"经过一番交流才知道奥祥集团是新城海村的一家大型企业。8年前开始创建了欣奥祥的牌子,企业开始实行自孵自养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模式一经推广就带动了全村甚至朱老庄镇的经济发展。"咱自从加入了奥祥集团以后,人家给咱鸡苗,给饲料,给药,给技术服务,这都不用拿钱,都是公司先赊给我们,等这群鸡一出栏,公司再把提供的本钱去除,剩下的就是我们的纯利润。""那你们自己不用出资吗?"望着眼前这两个近两亩地的鸡棚笔者问道。"得建鸡棚啊,这个需要投点资,我当年养鸡没本钱,老板就支援我两万块钱建鸡棚,虽说是投点资,那咱自己的风险小多了不是?""那养鸡会不会怕气候或者是其他原因造成损失啊?""也怕,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遇到那种事公司也就是让咱搭个人工钱,搭个电钱,其他的损失都给赔偿。基本上也算是零风险了。"

"公司提供了这么有力的保障,您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变化就大了,现在我一年最多养7窝鸡,价格公司按市场价定,我这一年弄好了能挣10多万呢!现在我也买车了,也盖房了,以前是解决温饱,现在可是跑步奔上小康了。"宓大哥还沉浸在养鸡致富的喜悦中。在新城海村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有企业和农民真正和谐共享,才能更快实现发家致富。

白占国:“养狐让我走上致富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内蒙古森工集团金河森工公司金寒北极狐养殖基地,家家户户挂起了火红的灯笼,门上贴着喜庆的春联。年味儿仍浓,2月17日一早,养殖户白占国和胡丽艳夫妇俩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

白占国曾在山场一线做了20余年的采伐工,1997年从金森公司防火办内退,妻子胡丽艳是金森公司大集体职工,当时家中有2个孩子上学,生活压力大、负担重。2001年,金森公司结合“冷”资源优势鼓励职工发展以北极狐为龙头的特色养殖业,于是白占国夫妇开始尝试养狐狸,从8只种狐到几百只种狐和皮狐,养狐14年的辛勤的付出,使他们先后荣获“十佳文明户”、“家庭经济能手”、“再就业带头人”、“全国绿色小康户”等称号。

“养狐让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如今咱林区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给北极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坚定了咱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白占国说道。

白占国的妻子胡丽艳粗略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2年种狐12只,由于起初没经验,基本没挣钱;2003年种狐达25只,存栏165只;2004年种狐达到43只,存栏360只;2005年种狐达到55只,存栏420只……截至目前,销售狐皮2800张,种狐600余只,狐皮最高达到每张2000元,种狐达到每只3200元,现已实现纯利润160余万元。

一家致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几年来,白占国夫妇俩先后扶持3户困难户脱贫致富,不仅在种狐上给予帮助和扶持,饲料、笼具、疫苗上都是以个人名义为他们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在养殖技术上也大力支持。

在白占国家的院内,一条笔直的小路两旁高架起一排排铁艺饲养笼,毛茸茸的狐狸大小、颜色不一,有的发出阵阵的叫声、有的在笼中走动、有的眯着眼享受着暖阳。

走进操作间,墙角处整齐地码着狐狸专用饲料,旁边摆放着白占国自己用大油桶改装的上料推车,炉子上偌大的铁锅内是狐狸们最爱吃的肉和鱼干,里屋挂着待出售的狐狸皮。据胡丽艳介绍,金河镇气温低、饲养的狐狸品种好,该基地的狐皮大、毛针长、皮质厚,是衣服装饰和羽绒服毛领的优质选材,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由于裘皮市场不稳定,今年狐皮价格不佳,近400张狐皮未急于出售。

胡丽艳说:“目前在金河镇从事狐狸养殖的共有200余户,为了缓解市场价格持续下跌,该地部分养殖户们成立了微信群,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走上科学养兔创业路带动乡邻共致富


近日,记者在武都区隆兴乡集昌村村民武红芳獭兔养殖大棚里看到一排排兔笼整齐划一,笼内满是膘肥体壮的獭兔,有的正在酣睡,有的嬉闹游戏,而武红芳正忙着给獭兔投料。

獭兔是一种毛皮经济动物,价位低易让更多百姓接受,隆兴乡又是高寒地区,特别适合兔子皮毛的生长。养兔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以草换肉、皮毛再换钱,是一项可靠的致富项目。看到养獭兔可以有这么好的效益,2013年6月武红芳夫妻二人搭建厂房自己办起了养兔场,并于9月中旬引进了第一批种兔。发展到现在,养殖场拥有獭兔1500多只,种兔600多只,仔獭兔1000余只,还成立了武都区隆兴农民专业合作社鑫盛獭兔养殖场,示范带动更多乡邻创业致富。

清扫兔舍、喂料、做防疫、消毒等流程已经成了武红芳每天的主要工作,武红芳告诉记者,养獭兔是个新鲜事,许多养殖技术都需要向有关技术人员请教和学习,但她对养殖獭兔发家致富充满信心。

武红芳告诉记者,2月至9月是獭兔的繁殖旺季。现在她的合作社共有獭兔3000多只,除了自己增收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周围乡亲看到养殖獭兔的效益,带动更多乡邻创业致富。她坚信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獭兔养殖业将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15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