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狐狸和貉子走上了致富路

龙嘉镇和平村二社的拱宪武,瞄准市场,独辟蹊径,依靠养殖狐狸和貉子走上了致富。

为了选准好养殖项目,拱宪武经多次考察市场,最终把目光放在了貉子和狐狸养殖上。貉子和狐狸都是属于是一种抗病力强,易饲养、繁殖快的动物。它们的毛皮名贵,肉可食用,可以说全身都是宝。而且易于饲养,食量小,食料简单。貉子皮和狐狸皮质地轻软,珍贵,毛皮是目前在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供不应求,有广阔的国际市场,一张小小的貉子皮和狐狸皮可以卖到六七百元,一组种貉(3只)可卖到2000元。

每到狐狸和貉子的销售季节,皮货商们都上门收购,使拱宪武家不会为销售问题而担忧。只要保证狐狸和貉子的皮毛质量,坐在家里就可以挣钱了。

通过十多年的养殖,现在拱宪武家已经有乌苏里貉子100多只、兰狐200多只。他家每年的狐狸养殖和貉子养殖收入可达3、4万元。时值5月份,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拱宪武家的狐狸和貉子又到了产崽季节。

拱宪武高兴地告诉记者,狐狸和貉子一年之后就可以产崽了,而且每窝可产下5到8只幼崽,幼崽三个多月之后就可以出售了。并且,现在许多人都已经意识到养殖狐狸和貉子的好处,都纷纷开始养殖,他家的狐狸和貉子的幼崽也都卖的非常好。

拱宪武还告诉记者,狐狸和貉子饲养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它们的价格,狐狸和貉子的皮毛优良之分可使它们的价格上下相差200多元钱。因此,饲养狐狸和貉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它们的脾气秉性,必须要精心喂养,只有这样才能卖个好价钱,得到高的回报。

相关新闻:谢颜金养殖狐狸赚了10多万

狐狸骚、臭、脏,怕惊吓,但想发家致富,必须钻冷门,就得做别人不做的事。家住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双合村农民谢颜金风趣地说。

1997年谢颜金向亲戚朋友借来4000元,到河北省一家狐狸养殖场,买了一公两母3只狐狸。当时因饲养技术不行,产仔成活率不高,毛皮质量也上不去,投入大于收入,挣不够本钱。但他没有放弃,还是多次外出参观学习,购买狐狸养殖书籍,翻阅报纸杂志学习技术,试配饲料,观察狐狸习性逐步摸索。功夫不负有心人,谢颜金在两年多的饲养中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养殖狐狸经验。2000年,他又投资一万余元从黑龙江引进了稀特新品种白狐、蓝狐和银狐。正月交配,三月产仔,五月分窝,十月取皮,第二年一年就发展到了220只,3个品种。去年又引进了30只乌苏里貉,今年繁殖的26窝203只狐狸仔全部成活。

谢颜金小有名气了,收购商都找上门来,他还与东北三省和临沂做皮毛生意的老板们签订了回收合同,年收入10万多元。

相关阅读

养殖藏香猪走上致富路


听说信丰县万隆乡龙头村有一名靠养殖藏香猪致富的能人。近日,笔者来到龙头村的藏香猪养殖场,见到养殖场的主人刘章福正赶着一群黑黑的藏香猪到田园里吃草。

据了解,今年55岁的刘章福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90年他和朋友一起南下广东务工,在外辗转奔波了4年后,他回到了家乡,除了种地干农活,还在家乡做过多种工作,由于勤劳肯吃苦,攒了一些积蓄。为此,他想自己创业大干一场。

除了能吃苦,刘章福还非常善于捕捉商机。他通过看电视等途径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他拿出多年来的积蓄,从浙江引进了12头藏香猪,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开始了藏香猪特色养殖。

刘章福介绍说,他引进的这批藏香猪生长能力很强,适应山区生长,喜欢吃野生植物,所以成活率高,肉质很好,并且猪在外面生长抗病力强,基本上不发病,属于一种绿色产品。为了提高养殖水平,他订阅了《农村百事通》《致富快报》等报纸、杂志,认真学习藏香猪养殖技术。同时,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刘章福建起了39亩的李子园,让猪在果园里觅食,栽种了四五亩黑麦草和番薯藤,用青草、米糠等配料进行喂养。

经过4年的摸索和努力,刘章福的藏香猪养殖场已经形成规模,现在猪场有母猪40多头、公猪2头,存栏商品猪300多头、仔猪300多头,年出栏商品猪600多头,总收入200多万元,生猪畅销广东、深圳、福建等地。

谈到今后的打算,刘章福说,一人富不是富,最大的梦想是让大家一起致富。他准备继续扩大规模,成立合作社,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科学养猪走上致富路


现年48岁的胡玲,是驻马店市泌阳县花园街道张庄居委王岗组村民。她钟情于养猪事业,率先走上了致富路子。

2006年以前,胡玲家庭并不富裕,一家4口人,住在4间平房里,仅靠种地维持生活,一年收入1000多元。当时,两个孩子都在县城读书,家庭开支入不敷出,不知不觉间,竟欠下几万元的外债。

穷则思变。胡玲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但又如何能摆脱困境呢?经过调查和思考,胡玲与丈夫商议决定—养殖生猪。

目标一定,胡玲就带头苦干。没有资金,她向信用社争取贷款,还向亲友借贷,共筹资6万元。为了节省费用,胡玲和丈夫自己动手砌砖垒墙,修建起200平方米的养猪房,购买了猪崽,很快发展43头猪。当胡玲回顾创业历程时,不禁感慨万千:“那些日子,我和丈夫真是累坏了,可我们用心血创造出了自己的基业,心里感到无比甜美!”

2009年初秋,胡玲又投资扩建厂房,扩大了养殖规模,生猪存栏发展到300多头。正当她和丈夫高兴地走向实现年收入20万元的目标时,突然一场“灾难”把她打得晕头转向,她养殖的生猪生病了,相继死去40多头,造成近10万元的损失!母猪也被迫卖光,圈里几乎连一根“猪毛”都看不到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胡玲冷静思考,与丈夫一起总结失败的原因,发现主要是自己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来养猪,而忽视了科学知识的学习,不懂得常见病处置。

原因找到了,胡玲决心勤学技术,稳步发展,寻机再次大干。

要致富发展,首先要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于是,每天夫妻俩忙碌完农活,就坐在一起读书看报,并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探讨,总结经验和教训。与此同时,胡玲和丈夫还多次到县畜牧局拜访专家,学习科学养殖技术。

2010年5月,胡玲从外地引进良种猪,科学喂养,当年就获利9万余元。如今,胡玲扩大养殖场地760平方米,喂养母猪300多头,生猪存栏达1000多头,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村里的致富能人。

大白鹅养殖让村民走上幸福致富路


玄滩镇扶贫基金会于2014年3月份组织了38名农民前往自贡市富顺县参观学习养鹅技术,而如今已过去半年多时间,玄滩镇的多家养鹅农户已经见到成效,目前全镇有近20家规模以上养殖户,已出栏66000余只,利润达80余万元。

在参观过程中,代表们认真向当地农户请教,回来后,玄滩镇扶贫基金会多次组织动员,鼓励农户们参与养殖,增强他们的信心。当月就有7位农户参与投入养殖,首批出栏就达6000余只。镇扶贫基金会负责人告诉笔者:“玄滩镇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适合大白鹅养殖,同时离收购地荣昌县较近,运输成本低,我相信大白鹅养殖产业一定能发展起来。”

在参观富顺养鹅场后,农户们都十分兴奋,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又让他们犹豫不决,如何引进鹅苗、养殖技术、市场销路、资金投入等。面对这样的情况,玄滩镇党委政府成立了由扶贫基金会牵头的大白鹅养殖协会,对大白鹅养殖户给予每只鹅5元的首批养殖扶助金;养殖协会还定期聘请养殖专家作大白鹅养殖培训,指导养殖户搭建鹅棚,科学建设养殖基地;统一为各养殖户订购优质鹅苗,统一聘请兽医专家为鹅苗打疫苗;养殖协会还为各养殖户打通销售渠道,统一上门收购,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大白鹅养殖协会还积极向市、县扶贫基金会争取资金,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

此外,养殖协会还积极动员养殖户们互相交流经验,在养殖期间的每个繁忙时节互相帮助,保障养殖达到最佳效果。哪家要引进鹅苗了,要进行打针免疫了,要出栏装车了,附近的几户养殖户都会聚集在一起,借众人之手,快速完成。金龙寺村养殖户唐克平告诉笔者:“我每次出栏大白鹅1000多只,如果仅靠自己一只一只地栓捆,再装车,可能要一天的时间,这样,可能由于空气流通、挤压等造成死亡,遭受损失,现在大家互相帮忙,1个多小时就完成了。”

玄滩镇是农业大镇,广大村民的经济主要来源是靠外出打工挣钱,所以存在不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家庭,因此解决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广大群众的愿望。大白鹅养殖是正是解决了部分群众的迫切需求,不仅让他们能够致富,而且让家庭更加和谐,子女能够健康成长。

金龙寺村胡伯容是个年轻妇女,以前和丈夫一起在外地打工,为了照顾孩子便回家务农,成为留守妇女。自从到自贡参观了大白鹅养殖,她便大胆养殖,现已经形成规模。胡伯容兴奋地告诉笔者,她已养殖大白鹅近7000只,最近出栏了1000只,每只纯利润12-15元,照这样计算,一年养殖1万只鹅收入可达12万元以上。看到养殖利润可观,她把在外打工的老公也叫了回来,一起养鹅,既解决了经济收入问题,又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和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问题。大白鹅养殖让胡伯容一家的收入增加了,让她的家庭更加幸福了。

度假区朱老庄镇:养鸡走上致富路


一身鹅黄的衣裳,一阵唧喳的叫声,看见有人便扑棱着翅膀四处散开……走进朱老庄镇新城海村宓庆敏的鸡棚,只见一群群的小鸡在里面撒着欢。

看着这群长势不错的小鸡,宓庆敏脸上的笑容荡漾开来:"这群鸡真是我家的宝贝,发家致富全靠它了!买车盖房,可都是它们的功劳!"

7年前,宓庆敏开始接触养鸡这一行业,"我是搭上了别人的快车才成就了我今天的事业。""哦?这话怎么说?"笔者不解的问道。接着,宓大哥就跟我们打开了话匣子。"要说这事还得感谢俺村里的宓瑞翔,就是现在奥祥集团的老总。"经过一番交流才知道奥祥集团是新城海村的一家大型企业。8年前开始创建了欣奥祥的牌子,企业开始实行自孵自养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模式一经推广就带动了全村甚至朱老庄镇的经济发展。"咱自从加入了奥祥集团以后,人家给咱鸡苗,给饲料,给药,给技术服务,这都不用拿钱,都是公司先赊给我们,等这群鸡一出栏,公司再把提供的本钱去除,剩下的就是我们的纯利润。""那你们自己不用出资吗?"望着眼前这两个近两亩地的鸡棚笔者问道。"得建鸡棚啊,这个需要投点资,我当年养鸡没本钱,老板就支援我两万块钱建鸡棚,虽说是投点资,那咱自己的风险小多了不是?""那养鸡会不会怕气候或者是其他原因造成损失啊?""也怕,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遇到那种事公司也就是让咱搭个人工钱,搭个电钱,其他的损失都给赔偿。基本上也算是零风险了。"

"公司提供了这么有力的保障,您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这变化就大了,现在我一年最多养7窝鸡,价格公司按市场价定,我这一年弄好了能挣10多万呢!现在我也买车了,也盖房了,以前是解决温饱,现在可是跑步奔上小康了。"宓大哥还沉浸在养鸡致富的喜悦中。在新城海村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有企业和农民真正和谐共享,才能更快实现发家致富。

白占国:“养狐让我走上致富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内蒙古森工集团金河森工公司金寒北极狐养殖基地,家家户户挂起了火红的灯笼,门上贴着喜庆的春联。年味儿仍浓,2月17日一早,养殖户白占国和胡丽艳夫妇俩开始了紧张忙碌的一天。

白占国曾在山场一线做了20余年的采伐工,1997年从金森公司防火办内退,妻子胡丽艳是金森公司大集体职工,当时家中有2个孩子上学,生活压力大、负担重。2001年,金森公司结合“冷”资源优势鼓励职工发展以北极狐为龙头的特色养殖业,于是白占国夫妇开始尝试养狐狸,从8只种狐到几百只种狐和皮狐,养狐14年的辛勤的付出,使他们先后荣获“十佳文明户”、“家庭经济能手”、“再就业带头人”、“全国绿色小康户”等称号。

“养狐让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如今咱林区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也给北极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坚定了咱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白占国说道。

白占国的妻子胡丽艳粗略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02年种狐12只,由于起初没经验,基本没挣钱;2003年种狐达25只,存栏165只;2004年种狐达到43只,存栏360只;2005年种狐达到55只,存栏420只……截至目前,销售狐皮2800张,种狐600余只,狐皮最高达到每张2000元,种狐达到每只3200元,现已实现纯利润160余万元。

一家致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几年来,白占国夫妇俩先后扶持3户困难户脱贫致富,不仅在种狐上给予帮助和扶持,饲料、笼具、疫苗上都是以个人名义为他们提供贷款担保,同时在养殖技术上也大力支持。

在白占国家的院内,一条笔直的小路两旁高架起一排排铁艺饲养笼,毛茸茸的狐狸大小、颜色不一,有的发出阵阵的叫声、有的在笼中走动、有的眯着眼享受着暖阳。

走进操作间,墙角处整齐地码着狐狸专用饲料,旁边摆放着白占国自己用大油桶改装的上料推车,炉子上偌大的铁锅内是狐狸们最爱吃的肉和鱼干,里屋挂着待出售的狐狸皮。据胡丽艳介绍,金河镇气温低、饲养的狐狸品种好,该基地的狐皮大、毛针长、皮质厚,是衣服装饰和羽绒服毛领的优质选材,深受广大客户的喜爱。由于裘皮市场不稳定,今年狐皮价格不佳,近400张狐皮未急于出售。

胡丽艳说:“目前在金河镇从事狐狸养殖的共有200余户,为了缓解市场价格持续下跌,该地部分养殖户们成立了微信群,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盛亚红:带领妇女走上水产养殖致富路


年味未尽,浙江象山县黄避岙马滩巾帼水产专业合作社社长盛亚红就穿梭在西沪港的海带养殖棚间,开始为一个月后的收割忙碌起来。“今年的海带还没开始收,这几天就有好几个经销户打电话来问了,好多事情要趁早拾掇起来。”盛亚红说。

在成立合作社前,西沪港一带从事海带、紫菜等水产养殖的妇女不少,大多是自产自销,生产规模小,产品竞争力低下。为改变这一现状,2011年3月,曾荣获全国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称号的白屿村妇女主任盛亚红与同村的5名妇女一起,筹措30万元资金组建了马滩巾帼水产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的农村妇女创业致富。

“我们的东西不愁卖,每到收获季节,全国各地的客户就会主动上门来收购,一年到头是零库存。”盛亚红介绍,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她对社员实行民主化管理,大家互帮互助,共谋集体利益。做好水产养殖,技术和经验是关键,当社员们由于缺乏经验而陷入困境时,盛亚红就邀请专家亲临现场作指导,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提高各养殖户的风险抵御能力。她还以“马滩巾帼”作为合作社产品的注册商标,通过精心包装,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也拓宽了销售渠道。

现在,马滩巾帼水产专业合作社已成为省内知名的“妇”字号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社员56人,主要从事2000余亩海带和1000余亩紫菜的养殖与销售。2014年,合作社的销售额超过了300万元。

独臂羊倌自食其力走上脱贫致富路


张世景的羊群不断壮大。

望着装满山羊的车子缓缓地驰出万国山,独臂羊倌张世景喜形于色。看得出,这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万国山系清凉峰余脉,山林茂密,水草肥美。自25年前,张世景赶着5头羊来这里吃草,草地、羊群、独臂羊倌就成了万国山下固定的风景。

厄运接踵而至

张世景是临安昌化镇里后营村人。上世纪90年代初,接踵而至的厄运,使张世景一家的生活陷入了绝境:病重的妻子接连二次手术,丧失了劳动能力;在外打工的张世景因意外事故,失去右臂,家里从此债台高筑。更让老张绝望的是,独臂的他从此失去了打工的活路,家里没了经济来源,读小学的儿女交不上学费。远近乡邻纷纷为老张担忧,“这个家以后可怎么过呀?”

老张一家的困境牵动着当地父母官的心,村里、镇里先后上门,叫老张打申请,争取一些困难补助。望着一家无助的目光,老张没有动笔,他说:“现在家里确实需要钱,哪怕救救急也好,但是国家要照顾的人太多,我们就不给国家添麻烦了吧。”

坚毅化解艰辛

老张决定用仅存的单手重燃希望。在亲朋好友的接济下,老张买了5头种羊,赶上了离家四里开外的万国山。从此,无论酷暑严寒,他坚持每天5点起床,打理完家里的承包地,10点,到万国山放羊,直到晚上7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

有一次,老张收工时,发现少了一头公羊。这头公羊价值1千多元,老张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他马上逆着山羊回家的线路寻找,找了好几个小时,最后才在12里开外找到了。原来,公羊被猎户安装的铁夹夹折了一条腿,与羊群走散了。那天,老张连拖带抱在山崖间不知摔了多少跤,回到家已是晚上10点了。

有一回,羊群在雪天里走散。老张顶着鹅毛大雪在深山寻找。雪山路滑,双手攀爬都难,更别说独臂了。老张攀爬中一时使不上劲,跌下陡坡,翻滚了30多米,幸好被一棵小树挡住,捡回了一条命,可腰部却遭遇猛烈撞击,痛了一宿。那晚,老张一眼没合。第二天天刚亮,他就拖着酸痛疲惫的身子进山寻羊,翻了四个山头,总算找到了走失的3头羊。

还有一次,一条大蝮蛇挡住了羊群的去路,受惊的羊群挤成一团。为了使怀崽的母羊免受挤压,老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隔离了母羊,冒着生命危险赶走了毒蛇。做完了这一切,他已累倒在地……

单手重拾光明

看到父亲放羊常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儿子心疼,提出要退学帮父亲放羊。老张却坚决反对:“我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他告诫儿女,不但要读书,还要读好,用知识改变家庭的命运。

25年来,老张天天与命运抗衡,克勤克俭顶梁立柱,用独臂坚毅地担负着父亲的责任、丈夫的责任。

苦心人,天不负。苦心经营25年,老张“麾下”的羊群已由最初的5头,壮大到80多头。由于是野地放养,膘肥体壮,肉质好,老张的羊声名在外,产销两旺。

凭着一只勤劳坚毅的手,老张还清了外债,一双儿女娶媳婚嫁,还花30多万元盖起了三层小楼,村民们无不啧啧称道。

“呕—呕—呕—”

清晨的薄雾中,传来老张清亮的吆喝声。羊群再一次冲出羊圈,奔向“羊”肠大道,老张晃动着一只空袖管紧随其后,不长时间便消失在山林中。

养鸡开辟致富路


春雨后路面有些滑,记者跟着一辆运鸡的卡车来到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春的家里,一探他的养鸡致富经。

陈春家住湖滨区磁钟乡寺庄村,有16年的养鸡经验。谈起往事,陈春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养鸡时没有经验,风险大、成本高。为了把自己家的鸡卖出去,养鸡户都拼命压价出售,结果谁都不挣钱。”

几年后,陈春开始思考新的致富路子。2007年,陈春联合村里的养鸡大户,成立了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把分散的养鸡户组织起来,并从陕西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选鸡苗、养殖、防疫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很快,合作社的鸡打开了市场销路,客商纷纷上门收购,合作社也在价格上有了话语权,养鸡户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经过8年发展,如今该合作社拥有50多家养鸡大户,带动了周边村以及陕县、平陆的200多家养鸡户。目前,洛阳、陕西、山西等地客商也慕名而来收购该合作社的鸡。

“凡是从我们合作社卖出去的鸡,品质绝对有保证。”陈春坚定地说。

说起政府扶持,陈春心怀感激:“合作社成立之初,乡政府的工作人员帮我们协调问题、办理手续,出了很多力。我们合作社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这不,前几天乡里又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让我们享受便宜电价,一年能省几千块呢!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人致富。”

合伙开办养殖场 广安邻水两小伙走上养兔致富路


一个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一个是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梦想,两个10多年没有联系的小学同学合伙走上了养兔致富的道路。在广安邻水县两河乡黄金村,季道全和曾继全的创业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

一拍即合合伙开办养殖场

5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黄金村,看到季道全双手抱着兔子,站在一旁的曾继全正专心致志的给兔宝宝打疫苗。“为了把兔养好,我们一头扎进兔窝里,每天与这些兔子朝夕相处,连家里人都吃起醋了。”谈起这个养殖场,两小伙充满了活力和信心。

季道全和曾继全都是两河乡人,小学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小学毕业后,季道全选择继续学习深造,高中填报志愿时,季道全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农业专业。大学毕业后,由于没找到满意的工作,季道全独自一人前往上海,进入了一家模具制造厂做学徒。由于脑瓜灵活和工作刻苦,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月工资达7000元。虽然工资提高了,但季道全一直省吃俭用,把大部分工资都存了起来,因为他想着有一天他还要回农村,干他喜欢的事业。

与季道全不同,由于家庭条件差,小学毕业后,曾继全就离开校园,回到家中帮助父母干农活。因为喜欢动物,还不到13岁的曾继全便开始养鹅补贴家用。“不懂就问。”一遇到养殖技术上的难题,曾继全就找到当地农技部门请教。因为虚心好学,年轻的曾继全打动了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农业专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转养更有经济价值的种兔。随着技术和经验的成熟,曾继全的名气在附近传播开来,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然而毕竟一个人精力有限,再加上父母年迈多病,曾继全的养殖场人手明显不足。

一个在苦苦寻找合适的时机,一个到处寻找最佳合伙人。机缘巧合,在老家一次偶然相遇,曾继全和季道全两个同学一拍即合,开始了合伙创业之路。

罗永红:甲鱼塘套养花白鲢走上致富路


图为罗永红养殖的大甲鱼和鱼塘。

甲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和中药材料。近年来,四川省长宁县三元乡水产养殖大户罗永红通过以鱼养鱼的新模式,将甲鱼养殖和其他鱼类养殖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特色水产养殖的全新“致富路”。

据了解,罗永红先后在浙江宁波、广东顺德等地从事甲鱼养殖,掌握了甲鱼养殖技术以及甲鱼餐饮经营方法等。“家乡的生态环境这么好,完全适合搞生态养殖。”罗永红决定回乡创业。2011年,他从湖南洞天湖花64万元买回甲鱼苗2200只。第一年他买回的甲鱼就产出了3万多只甲鱼蛋,存活的也有2万多只,于是卖了几千只后剩下18000只自己喂养。

“我的甲鱼种子很正宗,采用纯天然的养法,只喂鱼、虾、田螺、河蚌等,营养价值也就比较高。现在我每天都用200多斤鱼来喂。”罗永红介绍说,甲鱼一般一年长1斤2两,只有农历4月到9月喂食,其余时间都在冬眠。甲鱼在冬眠期间不进食,体重会下降6两左右。为了确保水塘内循环环境的原生态,罗永红把甲鱼与鲢鱼等混养,让花鲢、白鲢去吃甲鱼的排泄物,甲鱼又吃不健康的鱼。

目前罗永红已经投资了300多万元。现有6万只甲鱼中可以上市的也有2万多只。甲鱼一般3年才可以出售,年龄不一价格不一,年龄越大价格越高,一个两斤多的最高可卖300多元,成本仅180元。

罗永红弓腰在甲鱼塘边的小棚里,用手刨出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甲鱼蛋。“今年产10万个甲鱼蛋没问题,游客来买2元一个。”

由于罗永红的甲鱼品质好,销量也基本不用发愁,2014年他已获利20多万元,如果2万只上市甲鱼全部卖出,可获利200多万元。

前不久,他和其他农户一起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天泉湖甲鱼养殖专业合作社,罗永红主要负责苗种和技术,其他成员主要投入场地和人力,“刚成立时仅7户,现在已达40多户了。”与此同时,罗永红还还开办了农家乐湖滨山庄,请了12个养殖人员和7个餐饮临时人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罗永红表示,将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带领更多村民一起致富奔小康。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5887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