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超高密度控温养殖技术

黄鳝超高密度控温养殖技术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主要弥补网箱养殖和普通无土流水养殖的不足,其优点在于:面积小(0.45~2平方米);水位浅(5~18厘米);密度大(每平方米放种苗2.5~7.5千克);产量高(每平方米产出50千克左右)。现将其技术要领介绍如下,供黄鳝养殖爱好者参考。

一、池址选择

养殖场选择建址要求周边无污染源,地势平坦并有充足、清洁的水源条件,排灌方便,避风向阳,供电持续有保障,交通便利,如果能将废弃的甲鱼养殖温棚加以改造,既可简化建池难度,又节省了养殖成本。

二、建池设计

选择一块地势平坦、地基扎实的场地,池场面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应在100平方米左右,池场设计为长方形。四周用砖砌实,高70~80厘米,池底用砖和水泥抹平,长方形池场两头砌成高2米左右的圆拱形,然后将池塘纵向用砖砌成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米左右,高为30厘米的小池子,每个小池子可用水产专用防水涂料粉刷,既能防止池子渗水,清洁方便,又能使细菌失去寄生场所。每两行池子共一排水管和进水管,排水管用两通的塑料管弯头,弯头口朝上安装在池底的一角,进水管直径为3厘米的塑料管,整体与蓄水池相连,在进水管通过每一池子的初始位置开一出水小孔,在温控大棚的顶头砌一个3~4米、1~1.5米的蓄水池并配备一个抽水泵和一个水位升降接角器,在蓄水池底或池中设计安装一个加温炉(可自行设计)在每个池子中放一块面积0.7平方米,厚度为2厘米的泡沫板,池中进水处不要让泡沫覆盖,让水直接流入池中,温室用木条、竹竿、泡沫、塑料薄膜覆盖。

三、鳝种放养

1.选种。最佳时机为3月底至4月底,7月上旬至9月中旬这一段时间,以笼捕的鳝苗为最优,凡有外伤感染,肛门红肿,头肿大,粘液脱落的鳝种应坚决剔除,鳝苗体色以深黄大斑为好。特别注意下雨前后3天时间不宜收购鳝种,农田大量喷施农药、化肥时不能收种。

2.消毒。将已收购的鳝苗放入装有等温水的铁皮箱中,每箱装黄鳝25千克左右,加水以覆盖黄鳝12厘米为宜,向箱中加入50毫升的黄鳝保护神;将收回的黄鳝,再次等温换水,将免疫王30~50克溶入铁皮箱中,20分钟后发现黄鳝精神萎靡、痉挛,有浮头不下沉等现象时应立刻清理。每隔20分钟清理一次,持续1~2小时后按大小规格放入池中。

3.密度。经过严格选种消毒后的鳝苗应放在水深为5~8厘米池中,每小时每平方米保证有30千克的水流量。由于在选种消毒时要剔除部分黄鳝,所以在放养密度上应超过计划放种的20%,鳝苗入池后经10~15天,才趋于稳定。

4,再次消毒。鳝种入池后3天应坚持药物处理,以防细菌、病毒感染和生理机能失调。第一、二天用免疫王每池2~3克,停水3小时;第三天用黄鳝保护神每池5~10克泼洒,停水3小时。

5.投饵驯饲。待黄鳝入池后的第二天开始驯饲,方法是将蚯蚓或鲜鱼(绞碎)按黄鳝体重的0.5%~1%投放在池中的注水处,以便让黄鳝沿水流寻味而来,没有吃完的饵料应捞出,如果7天后仍不开口吃食,应向池中泼撒保肝宁和速食净。正常摄食:15天后,即可开始加入粉状的配合饲料,鲜鱼与配合饲料比为20∶1,以后逐渐增大配合饲料的比例。待15~20天后,配合饲料基本上可代替鲜鱼。投喂时间以每天早上6~7点、下午5~6点为宜,投喂总量为黄鳝体重的3%~6%。

四、日常管理

“养鱼先养水”。高密度控温养殖,水与温度的管理尤为重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是衡量水质的基本条件,黄鳝的日投饵量为体重的3%~6%。鳝鱼吃剩的饵料应尽快捞出,以免污染水体,若饵料吃完后仍有少量黄鳝还在投饵处巡游,说明投饵量过少应适当增大投饵量。要注意观察注排水情况,注排水要均衡流畅,严禁蓄水池断水,待黄鳝正常吃食后要及时驱杀寄生虫卵,同时拌入肠炎平、利胃散,调整胃肠功能增进食欲。每隔半月或天气骤变应及时用免疫王泼洒一次,养殖全过程使用保肝宁、免疫王来提高鳝体的抗病能力和解毒排毒能力,保证养殖的顺利进行。

及时清除残饵和粪便以防水质污染腐败,水温一般控制在25~28℃。夏季温度过高应及时向蓄水池中加注深井水,冬季应注意加温和保暖。病害防治方面与其它养殖模式相同。

相关推荐

温室甲鱼高密度养殖如何节约饲料成本



□浙江萧山第一农垦场养殖户:谢志清
目前温室甲鱼普遍采用高密度的养殖模式,这种养殖模式的生产成本主要是饲料成本。如何降低养殖成本、增加效益,饲料是关键。饲料成本的高低是由饲料价格和饲料系数的高低决定。在饲料价格降低空间不大的状况下,如何选用高品质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系数是减少饲料成本的关键因素,也是我们养殖户最关心和需要认真探讨的首要问题:
一、放养优质的苗种
具有优良性能的苗种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较高,生长速度快,饲料系数低。个人认为,浙江地区目前日本品系的中华鳖品种养殖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二、选择好品质稳定的配合饲料
温室甲鱼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的环境中对营养物质需求不同,因此,养殖户在选择饲料时,要根据甲鱼个体大小、营养要求等,选用品质稳定、配方全面的饲料。我场经过多年来的养殖总结,认为“冠源”品牌的甲鱼饲料具有良好的适口性,投喂时在水中稳定时间比较合理,喂养的甲鱼生长速度明显提高。由于甲鱼增重的加快,饲料系数低,养殖效益才能提高,确实显示了名牌饲料的效益优势。
三、科学掌握合理的投喂量
合理的投喂量就是饲料转化率最高、甲鱼生长最快、整体产量最高。如果投喂量过低,甲鱼处于半饥饿状态,生长发育缓慢;投喂量过高,则不但饲料利用率低还会败坏水质。在养殖过程中,建议可以根据甲鱼重量确定投饵率,计算出最合适的投喂量,最好每天观察一次摄食情况,适当增减投喂量。当投喂量增加到每只甲鱼3克/天为止,直到甲鱼出温室,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样的投喂方式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
四、把握好投喂次数及软颗粒的制作时间
投喂次数同样关系到饲料的利用率。如投喂过频,饲料利用率低,劳动强度高;投喂次数太少,则每次投喂量必然加大,饲料损失率也大。一般情况下,苗种时期投喂次数可适当多些,幼甲阶段适当少些。软颗粒制作时间应在投喂前1~2小时制作好,这样有利于甲鱼肠道消化吸收,不但能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对保护水质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饲料营养价值高,可适当少些;营养价值低可适当多些。这方面要勤观察灵活掌握。
五、保持良好的水质、足够的氧气及适合的水温
保持良好的水质可以促进甲鱼摄食旺,生长快,提高饲料利用率。适宜的温度也是提高饲料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温室控温是人工操作,要根据气候变化,把温差变化控制在+/-0.5度以内,以便给温室甲鱼养殖创造一个良好外部环境。
六、注重疾病防治
甲鱼发生病害会影响摄食,即使摄食,其饲料利用率也不高,造成饲料浪费。因此,在温室甲鱼养殖阶段,要一直注意疾病观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
以上温室甲鱼养殖方法属个人经验总结,仅供大家参考。

稻田里高密度人工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



一、稻田建设

选作养泥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2000㎡左右,要求靠近水源,排灌方便,无污染,稻田保水性强,加固田埂,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底部入泥30厘米)建设30~50cm高的防逃墙。防止泥鳅钻洞、跳跃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5%左右,在距离田埂50~100cm处开挖宽、深均为40~50cm的鱼沟,田间鱼沟呈“十”字形或“#”字形状;在排水沟口附近或在稻田中央开设鱼溜,深60cm以上、面积5~6m、与鱼沟相通,鱼溜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二、施肥管理。为了保证泥鳅苗下塘即有充足而适口的天然饵料生物,并保证生长过程中浮游生物不断,坚持一次性施足基肥、后根据水质具体情况、及时、少量、均匀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约占80%)、每亩用腐熟的畜禽肥250~500公斤,施前先在阳光下晒4-5天杀菌,在水稻栽插前10-15天,所施基肥一次性深翻入土,然后上水、耙平、无土块。后视水质情况灵活进行追肥,一般20天左右追施腐熟有机粪肥一次,每次25kg。

三、水稻品种选择与栽插。饲养泥鳅的稻田水稻品种应选择抗倒伏、抗病能力较强的水稻品种,如武运粳8号、镇稻99等品种,6月初~6月中旬移栽结束。水稻移栽前秧苗施一次送嫁农药,移栽时要求稀植,每亩达1.7万穴,有利于通风透光,可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水稻移栽后7~10天追施一次水稻分蘖肥,每亩25kg尿素或40-50kg碳铵。

四、泥鳅苗种放养。待水稻移栽后,追施的化肥全部沉淀(一般7-15d),秧苗返青,保持鱼沟内水质透明度25~30cm,田面3~5cm水深。亩放规格3~4g/尾的鳅苗约2万尾,放养时应避免鳅苗身体破损受伤、体表光滑、无病,放养前用3~4%的食盐液浸泡10~15分钟,消毒后入田,有效预防泥鳅水霉病和防止将病原体、寄生虫带到新环境。

五、饲养管理。
1、泥鳅放养初期,秧苗移栽后到7月10日左右,池内天然饵料比较丰富,刚投放的泥鳅苗在新的水域生长环境不太适应,摄食较少,少量人工投饵。保持稻田水深5~10cm,秧苗分蘖后大约在7月15日~25日期间拷田,鱼溜内水加至60cm左右,2~3天换一次。泥鳅放养到7月中旬以后,视鱼、稻生长情况的逐渐增加水量和投饵。以主要投喂动物内脏、血粉、米糠、豆饼、麸皮等动植物性饵料和泥鳅专用配合饵料(占50%),投饵率约为5~8%;日投喂2次,上午8~9时、下午4~5时;投喂初期,将饲料均匀地撒在田面上或鱼沟内,以后逐渐将饲料投放在固定的鱼溜里,让泥鳅养成在鱼溜定时、定点、定量取食的习惯,以利泥鳅集中摄食和冬季捕捞。具体根据泥鳅取食、天气、活动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水稻生长中期。大约在7月20日~8月30日,动物性饵料占60~70%(随着水温升高,适当降低动物性饵料比例),投饵率8~10%左右,高温季节适当加深田间水位,保持田面水深15~20cm,并注意换水,当水温高于30℃时,减少投饵量或停止投饵。以防过多的残饵碎屑腐烂.败坏水质,一般每5~7换水一次,每次换水3~5cm,保持田水透明度25cm左右,保持黄绿色最佳。
3、水稻生长后期,8月30日以后,田间管水要干干湿湿,动物性饵料占40%左右,投饵率4~5%,水温低于15℃时停喂,及时捕捞上市出售。
4、稻鳅病虫害防治。由于稻田养鱼具有除草保肥,灭虫增肥作用,水稻病虫害发生率也较低。在水稻插秧前3~5天施送嫁农药,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水稻生长期内不得不防治病虫害的,必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用药前将鱼全部赶到鱼溜,灌满田水,稻田的一半先用药,剩余的一半隔天再用药,让泥鳅在田间有多一点躲避的场所。粉剂宜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喷施,水剂在露水干后使用。施药时喷嘴要斜向稻叶或朝上,尽量将药喷在稻叶上。下雨前不要施农药。次日再将鱼溜水换掉1/3~2/3。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稻田。泥鳅对敌百虫较敏感,严禁使用。
7~8月每隔20天左右在饵料里加一次抗菌素类药物,增强鱼体抵抗力,预防泥鳅赤鳍病。注意加强巡田,特别是天气变化时,发现泥鳅活动异常甚至浮头,及时加注新水。

5、泥鳅上市。注意观察,泥鳅达到上市规格就分次捕捞上市


河鲈鱼高密度工厂化养殖试验报告


河鲈又名赤鲈,为冷温带河湖鱼类,肉质鲜嫩,爽滑少刺,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量较低,是近年来市场热销的水产品种。河鲈生长速度较快,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2013年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进行了河鲈高密度工厂化养殖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养殖设施
河鲈高密度工厂化养成试验在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工厂化养殖车间内进行,选取养殖池4个,每个养殖池面积为48米2,池深1.5米,池塘底部有一定坡度,便于排污清池。车间内安静,保温性能良好,水源为地下深井水,水质透明清澈、无污染,呈弱碱性,水温常年保持在19℃左右,每个池塘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和独立的进、排水管道。地下水通过曝气池后由于地势差自动进入试验池塘,通过提降闸板可控制水体流量和池塘深度;池塘另一端设置上下两个排水口,分别排放漂浮污物和沉积污物。养殖期间池塘水体交换量达到每小时3~4次。
2.试验鱼种
试验用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培育的大规格苗种,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平均规格35克/尾。
3.药物清塘
2013年6月10日,各试验池用含氯30%的漂白粉20毫克/升彻底杀菌消毒,4天后冲洗干净并加注新水。
4.鱼种放养
2013年6月15日,进行河鲈鱼种放养,鱼种入池前用4%食盐溶液浸洗消毒10分钟。鱼种入池后,每池用50克三宝高稳维生素C全池泼洒,以提高河鲈的抗应激能力。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5.饲养管理
放养后第三天开始投喂冰鲜鱼,冰鲜鱼规格控制在河鲈体长的1/3左右,用塑料瓶等敲击池壁发出声音进行驯食。原则是每次投喂面积要大、投喂量要少、投喂时间要长,日投饵量不超过鱼体重的5%,每天投喂两次,每次用时应不少于2小时,驯化持续7~15天。驯化结束进入正常投喂阶段,每天投喂2次,投喂时间为上午8时和下午6时,投喂时要有耐心,开始时少投,当抛出的饵料鱼吃完、鱼上浮抢食时再加大投喂量,等池中鱼下沉不再抢食时停止投喂。河鲈宜暴食,饵料鱼投喂并不是越多越好,每次投喂量为河鲈体重的2%~8%,以1小时内吃完为宜,具体投喂量根据鱼的大小、摄食情况、活动状况等灵活掌握。
6.水质管理
水质调控是河鲈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的一项关键技术。养成期间每天检测水质,通过调节水的交换量来控制水质。根据水温、天气、鱼的摄食情况适时调整进水量,尤其河鲈饱食后注意加大进水量。随着河鲈的生长,试验塘的水位从80厘米逐渐增至1.2米,同时水体交换量由2次/小时增加到4次/小时。()整个养成过程中池水溶氧量要始终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使河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中。养成池的水化学指标检测情况见表2。
7.日常管理
养殖试验期间,每7~10天清理残饵、粪便等污物1次,注意对池壁和池底进行刷洗,使池内污物彻底排出。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水位、水质和鱼的活动情况等。投饵后观察鱼种的摄食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每个月随机抽取30尾鱼测量体长、体重,以便及时了解其生长情况,并对饵料鱼规格和投喂量进行调整。河鲈鱼种体长、体重测量情况见表3。
8.鱼病防治
在河鲈工厂化养殖试验期间始终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鱼病防治方针,放养前对池塘严格消毒,河鲈入池后全池泼洒三宝高稳维生素C以提高河鲈的抗应激能力,养殖过程中每10~15天交替使用0.3毫克/升二氧化氯和0.3毫克/升溴氯海全池泼洒消毒1次;每月投喂一疗程的大蒜素药饵,用量为2克/千克饲料,每次连续5天。由于预防得力,试验期间未发生河鲈大量死亡的情况。
二、试验结果
河鲈养成情况见表4。
三、经济效益分析
此次试验投放河鲈苗种8000尾,以1元/尾计,则成本为8000元;投喂冰鲜鱼8.1吨(饲料系数为4.2),按冰鲜鱼售价为3000元/吨计算,饵料成本为2.43万元;人工费4万元;水电、药物和其他费用3万元,总支出10.23万元。试验结束时收获河鲈成鱼3936千克,按市场价格50元/千克计算,产值为19.68万元,单位水体产值1025元。收支相抵,总利润9.45万元,单位水体利润492.2元,投入产出比1∶1.92。
四、分析与讨论
试验研究表明,河鲈成活率很高、生长速度极快,适合工厂化高密度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优质淡水养殖新品种。河鲈高密度工厂化养殖的关键技术是水质调控,原因如下:一是河鲈生长需要高溶氧水体,在溶氧量大于8毫克/升时其食欲最强,溶氧量小于5毫克/升时其食欲不振;二是河鲈养殖水体水温要适宜,在水温18~24℃时生长最快。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邮编:250117)
国菜趣闻
巴西国菜:烤牛肉
烤牛肉是巴西上层宴客的一道国菜,也是民间最受欢迎的一道菜。烤牛肉不加调料,只在牛肉表面撒点食盐,表层油脂渗出,外面焦黄,里面鲜嫩,有一种特有的香味。烤牛肉依部位有大腿、前臀尖、后臀尖、牛峰、牛排、里脊等十多道,道道色泽不同,风味各异。你要吃什么,服务员便削什么到你盘中。上国菜之前,先上若干道烤小菜:烤香肠、烤鸡心、烤鸡腿、烤猪脊、烤猪排等等。客人们最好不要先填饱了肚子,因为这些菜只能算是配角,烤牛肉才是真正的大牌。
丹麦国莱:魔鬼太阳
丹麦人爱吃鸡蛋糕与甜点,做出了风靡世界的丹麦奶酥。丹麦气候寒冷,肉类无腐败之虞,可以拿来生吃。丹麦最有名的国菜就是将生牛肉剁成泥状,上面放一个生蛋黄,与肉搅匀了用汤匙挖下来一口一口吃掉。这道菜叫魔鬼太阳,身价不菲,有人吃了这道菜可能作呕三日,但是丹麦人吃起来却津津有味。

江河网箱高密度养殖美国斑点叉尾鮰试验



摘要随机选用2只小网箱,每只网箱面积为4m2,实用养殖水体为8m3;共投放鱼种2850尾,每尾平均体重18.3g,平均每箱放养1425尾。经过5个月的精心养殖,共收获成鱼1912.5kg,最高一只网箱单产265kg/m3,平均单产239.1kg/m3,饵料系数1.26。

关键词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高密度

斑点叉尾鮰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自1984年引进国内以来,以其适应性强,易养殖、产量高、效益好、营养丰富等特点日渐受到广大生产者、消费者青睐。2004年6月,长洲区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在长洲区倒水镇进行了斑点叉尾鮰高密度网箱养殖试验,获得最高单产265kg/m3,饵料系数1.26的显著效果。现将具体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点的自然条件及网箱设置

本站建造的标准化船型示范网箱锚泊于桂江汇入西江处的倒水镇富万村,周边无污染,水质清新,氧气充足,全年水温10℃~32.5℃,其中水温在20℃以上的时间有224d,低于16℃仅有41d,斑点叉尾鮰全年可正常摄饵生长。网箱设置在有一定回流水的河边,流速平缓,水流速度在0.5~0.2m/s,水质良好,冬季水深一般也在2~3m,水体交换良好。

1.2网箱结构与设置

由于西江河水位变化较大,夹带的杂物较多,对网箱的冲击大,该河段渔民经多年摸索,逐渐总结形成一种牢固耐用的船型网箱。采用角钢作支架,杉木板作框架(每片板宽为10cm,板与板之间的间隔为3cm),用20只总浮力约4000kg的塑料圆桶作浮子。网箱由聚乙烯无结节网片裁缝而成,规格均为2m×2m×1.25m,有效养殖水体4m3,网目20mm,网箱加盖,箱内安装简易浮性投饵台,设置有简易的值班及仓库用房子。

1.3鱼种放养

鱼种进网箱前,要提前5~7d铺设好网箱,尤其是新网箱,更要进行浸泡处理;铺设网箱时注意认真检查网箱是否有破洞或者虚目等编织问题,在放鱼种时还要再仔细检查一遍网箱是否有破损。

试验鱼种是2004年3月初从广东省某养殖场购进,在池塘培育到18g/尾左右,于6月1日经锻炼消毒后转入小网箱中养殖。鱼种平均规格18.1g/尾,共投放鱼种2850尾,其中1号箱放1600尾,2号箱放1250尾,两箱平均放养密度为356尾/m3。

1.4疾病防治

(1)对池塘培育的鱼种用显微镜检查鱼鳃、鳍、体表等部位是否有寄生虫(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等);鱼种在起运前5~7d使用0.7ppm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或绝虫精等渔用杀虫药全池泼洒一遍,以免把寄生虫带入网箱,并在进箱时用5ppm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5~10min浸洗消毒才能放入网箱。

(2)由于鱼种进箱之前经过捕捞与运输,进箱后鱼种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且,鱼种从池塘到江河养殖,水环境的改变致使鱼体产生强烈应激反应,所以进箱后的10d内一定要加强管理,除第2天马上开始训食投饵外,每天还要泼洒高锰酸钾1次对鱼体及箱内水体进行消毒。

(3)鱼种正常生长后,要定期用氯神(强氯精片)挂袋,高温季节每隔20d每100kg鱼口服20~30g强克99;或用高锰酸钾25ppm泼洒。

1.5饵料投喂

1.5.1定时

每天2次,选择在7:00和17:00,投饵时将饵料分4次倒入,实行总量控制,准确称重和平均分配;洪水上涨时每天投饵1次,投喂时间在17:00后。

1.5.2定质

整个试验的饵料均采用鱼用膨化浮性配合饵料,粗蛋白含量在28%~32%。根据鱼体重不同选择相应颗粒规格的饲料(详见表1)。

表1鱼种规格与饵料粒径的变化
体重(g/尾)<5050~150>150
粒径(mm)1.0~2.02.0~3.03.0~5.0


1.5.3定量

饵料投喂量是通过计算出每个网箱内的鱼重量乘以投饵率而得,每7d进行1次调整,每次增加量为10%~15%,约1个月后重新抽样,根据抽样的实际结果,确定每只箱下一阶段的投饵量起点,避免频繁抽检对鱼生长造成影响。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来决定当天的投饵量:鱼体的平均体重,气温、水温,透明度,鱼类有无应激或疾病,以及养殖水环境有无突变情况。江河水质易受天气影响,若当天水体透明或江河水位变动较大时,饵料量需作减量调整或停止投饵。

1.6日常管理

做好“三勤”工作:即勤观察网箱是否安全、有无破网或堵网;勤观察鱼的健康、觅食和生长情况;勤观察江河水情预报、水位变化、水体透明度等,在大风和汛期到来之前,及时调节锚绳,把网箱移到岸边,防止网破鱼逃。生产养殖中避免无关人员上网箱,网箱加盖防强光,尽可能减少应激,在分级、搬运、换箱和抽样等操作时,做到鱼不离水,尽量减轻对鱼体的损伤。并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要求正确合理使用鱼药,做好日常记录,如测定水温、透明度、天气及江河水位变化情况、投饵和鱼摄食情况等。

2试验结果

2.1收获情况

两个试验网箱共投放鱼种2850尾、51.7kg重,经过150d的养殖,总死亡110尾,收获2740尾,成活率96.1%;收获商品鱼1912.5kg,平均单产239.1kg/m3,平均增重倍数37.0,试验箱收获情况见表2。

表21#、2#试验箱收获情况

放养情况收获情况

规格尾数总重规格尾数总重成活率平均单产增重倍数

(g/尾)(kg)(g/尾)(kg)(%)(kg/m3)



1#18.2160029.268515481060.396.8265.136.3

2#18.0125022.57151192852.295.4213.037.9

平均值18.1142525.86981370956.296.1239.137.0



2.2日增重及饵料系数

两个试验网箱的叉尾鮰养殖后总增重1860.8kg,平均尾增重679.1g,日增重4.52g,增重倍数37;共投饵2344kg,平均饵料系数为1.26。

2.3成本与效益

本次江河小型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8m3,共收获商品鱼1912.5kg,总收入18360元,总成本13926元,其中鱼种费2850元,饵料费9376元,折旧600元,人工管理费800元、药物300元。每千克鱼成本7.28元,总收益4434元,平均收益554.2元/m3,投入产出比为1∶1.32。

3讨论与建议

(1)从试验结果看,两种不同的放养密度对斑点叉尾鮰产量和养殖成活率影响程度差异不大,随着放养密度的加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成正比增加。放养密度的增大,饵料系数、个体增重成本和总成本相应减少,其群体增重倍数、日增重和经济收益显著提高。这种差异可能跟斑点叉尾鮰品种特性有关,即集群性生活方式,斑点叉尾鮰在低密度养殖时与鲤鱼养殖一样,具有“争霸”特性,从而影响其摄食、生活和生长。经过试验,我们认为江河小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放养密度宜掌握在400尾/m3左右为宜。

(2)梧州市地处北回归线,纬度低。根据我们去年对江河水温的测定,冬季的最低水温均在10℃以上,斑点叉尾鮰全年均可摄饵、生长。由于梧州地区常年水温较高,培育鱼种生产速度快,如果利用池塘配套培育大规格斑点叉尾鮰鱼种,保证及时提供江河网箱进行养殖生产,完全可以一年养成两茬,降低网箱折旧,节约养殖成本,提高养殖生产率,使我区江河网箱养殖业驶入集约、高效、科学的发展轨道。

高温季节高密度养殖罗非鱼应该注意五个事项



每年6月至9月是云南临沧市临翔区的高温季节,也是罗非鱼生长旺盛时期,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如何很好地利用这一段高温期促使罗非鱼尽快达到上市规格,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水位,增加养殖水体容积对于高密度养殖池塘,一般在夜间开动增氧机,特别是在阴雨天或天气突变的情况下,更要注意开机,防止泛塘。每月用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和饲料台进行消毒1次,浓度为0.25ppm~0.3ppm,并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进行防治鱼病。投喂颗粒饲料或膨化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在28%~30%左右,每日投喂2次,每次投喂时间要控制在40分钟~60分钟左右,投喂时要均匀,以使大部分鱼体都能吃到饲料,投喂量为鱼体总重量的3%~3.5%,并根据鱼体生长、摄食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确保罗非鱼正常生长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高温季节,由于天气多变,要多注意天气预报,如气压低、雷雨天气则要减少投喂或不投喂,以免浪费饲料,污染水体,影响罗非鱼生长。

五、适时出塘,减少存塘量。由于罗非鱼的生长受到水温的限制,所以在养殖期间(特别是在高温时期)要将部分达到上市规格的罗非鱼出塘,以减少存塘密度,使小规格的鱼种能够尽快生长,可以提高整个养殖的经济效益。高温期捕捞罗非鱼要注意选择在晴天进行,并停止投喂饲料,向池塘加注新水,最好进行一下拉网锻炼后再进行出塘,可降低成鱼运输的难度。

斑点叉尾鮰北方大棚高密度养殖模式介绍


水体,干辣椒粉0.5~1kg与鲜生姜1~2kg煎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2次。

水霉病。发病初期肉眼不易察觉,当肉眼可见时,菌丝已长入肌肉,且蔓延扩展,很快向外长出绒絮状的白色菌丝体,与伤口坏死组织缠绕并黏附在一起,使该患处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缓慢,食量减少,且常浮于水面,最终极度瘦弱至死。此病多发生在水温较低的冬天或早春,体表受伤的鱼极易受水霉菌的寄生。
防治方法: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溶液或1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鱼体5~10min。加强饲养管理,捕捞等作业时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鱼体。越冬前,根据镜检结果用药物杀灭寄生虫可有效预防此病。

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此病的主要症状是鳍条基部和皮肤充血,眼睛外突,鳃丝发白,肾脏红肿,肝脏发白,脾脏肿大,腹部膨大、积水。鱼尾向下、向上,悬浮于水中,出现间歇性的旋转,沉入水底衰竭而亡。
防治方法:目前对此病毒病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加强管理,预防该病的发生或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外用药物可以用碘制剂进行浸泡。内服药物,预防可以用三黄粉拌饵投喂;治疗可以用盐酸土霉素或氟本尼考,加适量维生素。

肠道败血症:病鱼离群独游,反应迟钝,头朝上尾朝下,悬垂于水中,有时呈痉挛式的螺旋状游动,继而发生死亡,死鱼腹部膨大,脾、肾肿大和出血,胃膨大,肠道扩张,充血、发炎,肠腔内充满气体和淡黄色的水样液体,黏膜水肿、充血。
防治方法:1.每天每吨鱼用15~20g氟本尼考加适量Vc或鱼用多维拌饵投喂,连续5~7d。2.每千克鱼在饲料中加入2g大黄、0.8g黄芩、1.2g黄柏,另加100mg维生素C,每天1次,连续5~7d。

六、总结。

随着斑点叉尾鮰行情价格走高,大部分的养殖户可能转向养殖斑点叉尾鮰,而大棚养殖斑点叉尾鮰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在养殖过程中需随时注意,防止疾病与意外的发生。

【奥罗1号】—高温高密度试养新突破



在罗非鱼链球菌越来越严重的行业背景下,针对罗非鱼病害,富豪渔业对罗非鱼苗进行了重新选育,引进泰国亲鱼筛选培育抗病力强和长速又不慢的罗非新品种“奥罗1号”,并于20xx年—20xx年在海南和茂名进行了不同地方的高温成鱼养殖,试验抗病力和生长性能。
我们对茂名试验塘做了全程的跟进,分两批对该品种进行试养。20xx年5——9月第一批奥罗1号新品种高温期试养结束,考验了该条鱼在高温期的抗病性。第二批试养20xx年9月29——20xx年3月24结束,该品种的抗低温性能也得到验证。
继第一二批试养成功之后,且在行情低迷,大家失去信心的背景下,茂名富豪渔业又于20xx年5月,又对该品种进行了高密度、高温期、全投料的试养挑战,并于9月17圆满成功。全程养殖数据如下:

1、池塘条件:
面积:4.5亩水面,1.5米水深
设施:2台1.5千瓦叶轮增氧机;1台1.5千瓦投料区底部增氧;溶养监控设备(鱼儿乐)一套

2、放苗情况:
数量:奥罗1号塘底鱼2.3万尾
规格:8—9.5朝,1000尾1.73斤
放苗时间:5月25号

3、出鱼时间:9月17号

共抓鱼19909斤(其中罗非19000斤)
养殖周期:141天
过斤成数:6成7
均重:0.923斤/条

4、投入情况:
全程共喂恒兴鱼苗料140包;恒兴907大鱼料366包,共计喂料506包。
料比情况:1.22
药品投入:3200元,平均亩成本474元,约0.15元/条
电费:3000元

5、鱼苗成活率:
共抓罗非19000斤,均重0.923斤/条,出鱼共计20585条
鱼苗成活率:89%
第三批高密度试养成功结束,感谢大家一如既往对着条鱼苗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也将在这条鱼苗上更用心去做,用良心做好苗!

经过这三批自己试养,通过自己一年的亲身饲养,希望能给大家分享一些有用的管理措施:

1、日常投喂注意观察鱼的吃料情况和粪便,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投喂量
发现有问题及时打样,确定肠道、肝胆是否健康,从而调整投喂,控料和肝胆调理。肝胆是免疫和排毒的重要中枢,肝胆差,鱼容易出现问题

2、观察水质和藻类变化:发现水面起膜、起泡;水质变黑、变浑浊、变蓝、早晚水色变化大等情况,及时测水、正确调水,保持水质良好。尤其是高温期和有大的天气变化情况下

3、注意环境变化和水质恶化情况下,鱼容易产生对环境变化的应激情况,任何大的天气变化和长期水质恶化,都会导致与的免疫力下降,难以抵抗病原生物侵害

4、注意改底:底质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池塘溶养和水质好坏。尤其高温期,养殖中后期,鱼类排泄增加,底部越来越差,底部发热,遇到白撞雨或转季情况,极易返底

5、投喂后注意增氧30分钟到1个小时,注意投料区增氧,让鱼有足够的溶养进行消化和营养转化。这样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

广告结束,有用的希望大家参考

用心做好这些工作,其实养好一条罗非鱼并不难,希望对大家有用!感谢大家的长久的关注和支持!

低迷行情下,高密度高增氧模式让罗非鱼养殖户稳赚



化州养殖户黄老板,1993年开始养殖罗非,4.2亩水面,2万番禺奥尼苗,基本采用精养全投料模式,全程使用粤海罗非膨化3A号料,15年7月30日放苗,16年5月28日清塘,起捕罗非1.9万斤(卖价3.5元/斤),大头鳊鱼2千斤(3元/斤),共2.1万斤鱼收入7.25万(未统计小罗及其他吃料杂鱼),用料410包(约4.2万元),电费鱼苗(1.2万元),亩利润:4404元,不含杂鱼料比:1.08!

黄老板格言:塘上无水难养鱼,家里无米难养妻---所以养鱼先养水。黄老板总结:全程使用粤海罗非膨化3A号料,背肉厚,效果非常满意。罗非低迷的行情下还能稳赚钱!
养殖亮点归纳:

一、选择优质种苗,用专门的鱼塘进行标粗。

种苗要选择大小规格均匀的,不能因贪便宜选用低价位的鱼苗,不然很容易混杂有野生罗非鱼种,野生苗光吃不长,浪费饲料,更会造成料比虚高。当前的罗非鱼价格行情很差,价格低,为了降低成本,很多养殖户舍不得投太多饲料,奥尼苗生长速度虽不及吉富苗,但奥尼苗耐肥水、少投料的环境下生长很好,非常适合粤西大部分立体养殖的山塘水库。奥尼罗非鱼特点是雄性率高,由尼罗罗非鱼(吉富)做母本,与奥丽亚罗非鱼父本进行杂交而来,不用激素诱导,理论上雄性率可达100%,而且抗寒、抗病力强。奥尼罗非鱼不象吉富罗非鱼可以留种,每年都要用两个亲本鱼通过杂交后才能育苗,而一对亲鱼每次的产卵量只有300-400尾,数量约为吉富苗产量的1/10。近年来吉富罗非鱼受病害、寒潮重创后,养殖户纷纷转向养殖奥尼苗,但往往是一苗难求。

二、选择优质的饲料并全程投喂。

选择饲料有以下几个标准:

1、颗粒大小均匀:代表厂家工艺优良,管理严格。

2、要选大厂家的:大厂家资金实力雄厚,注重品牌,饲料质量便稳定,性价比有保障。

3、选中高档料:中高档料料比低,能量高,后期生长快,添加免疫因子增强抵抗力。杂牌低档料虽然单价便宜,但是性价比低,更会影响鱼的肝胆健康。

三、1、管理好水源,水源要稳定、充足、清洁、卫生,水温适宜,水质良好,注重定期换水,杜绝其他鱼塘尤其是发病过的鱼塘排出的水,避免带入病菌。
2、加强增氧,氧气是否足量不仅仅决定养殖效果,更会影响鱼在高温恶劣环境下的抗病力。
3、多巡塘,注意风向的变化以及鱼游水情况,及时发现死鱼,打捞并对症下药。


控温养殖甲鱼之温室的温度控制



控温养鳖池温室的温度控制包括水温的控制和气温的控制两大部分。
1.调温池水温的控制
养鳖池的水温要求稳定在30℃±1℃~2℃散热范围内,而无论何种热源,引入养殖池之前的水温均远高于养殖池所需的水温。因此,不能把过热的水直接注入养殖池内,同时考虑水质处理要求,必须实行中间池与养殖池两级调节:一是将中间池的水温控制在某一温度值,当养殖水温低于30℃±1℃~2℃的温度值时,即将中间调节池的水注入养殖池中,虽然中间调节池的水温与鳖生长所要求的温度比较起来仍高一些,但由于经过一段距离输送以及养殖池面积较大,有时养殖池热水入口附近局部水温暂时偏高,但不会影响鳖的生活和生长。
中间调节池具有两种作用:
一是增加水中溶氧量。无论使用何种热源,热水溶氧不足是普遍现象。通过充气增氧可以增加水中部分溶氧量,但空气中含氧量仅占空气总量的1/5左右,一次增氧难以完全满足需要。通过中间调节,进一步增加了空气与水的接触,延长了水与空气的混合时间,从而加大了水的溶氧量。
二是热水调节和蓄水作用。由于锅炉或其他热源输出的热水温度过高,需加冷水混合后使用。采用中间池预混合,可起缓冲作用避免将过热的水直接注入养殖池,伤害进水口附近的鳖类。采用中间调节水池,通过水池蓄水,可以确保停电或机组出现故障时短期内继续向养殖池供水,特别是严冬季节其蓄水作用尤为重要。
中间池的容量根据加温池规模和养殖池换水次数确定。一般在出故障后能确保养殖池稳定6h~8h为宜。
中间调节池的水温控制通常根据外界气温及热负荷等情况确定。当外界气温在0℃以下时,中间池水温控制在40℃为宜,外界温度在0℃以上时,中间池水温35℃为好。
2.养殖池水温控制
养殖水体温度均匀与否对鳖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也是制约鳖的生长的因素之一。根据观察,若水温空变±5℃时,鳖自身将难以调节,生理出现紊乱,导致鳖的死亡。尤其是稚鳖本身适应调节能力较差,体质较弱,危害更大。
养殖水体的水温均匀性包括,一是横向均匀性,根据池壁的散热情况,一般水温由池中心向边缘依次降低;二是纵向均匀性,根据水体热循环特性,一般由表及底温度依次降低。因此,在控制水体水温均匀性时,必须考虑到水温的变化规律和分布。
为了较好地解决养殖池水温均匀性,同时结合循环换水的特点,主要采取以下两点措施:
一是采用底部排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将沉入池底的排泄物和残饵排出池外,防止水质恶化,减少因水质恶化而引起的疾病,另一方面可将底层较冷的水排出,提高水温纵向均匀性。
二是采用交叉多点近底层加水,进水管共有多个排出点,保证横向水温均匀性。尤其要保证近池壁的进水孔有足够的温水加入,以补充池壁的耗热。进水孔离池底一般为10cm~20cm,既保证近底层的水温,又进一步提高水温纵向均匀性。
3.温室气温和湿度的控制
加温养鳖温室室内的气温及相对湿度并不是制约鳖生长的重要因素。因为鳖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因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它的影响不像水温对其生长的影响那么大。但是,空气温度的高低对水温和相对湿度有间接的影响。如果气温低,一是水与气温温差大,水向空气中散热、散湿量增加,水温难以维持;二是含湿量大,阳光透过率下降对鳖晒背有影响,而在正常情况下,鳖每天需晒背2h~3h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若湿度大,塑料大棚的采光增温效果亦会下降。温室空气加温采用散热器,而减少湿度的主要措施是增设通风热气装置——排风机。该风机由人工控制,强制排气。尤其在早晨和晴天的中午,强制排风大有益处,早晨棚内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高;晴天阳光较强烈,适当排风减少空气湿度,有利于阳光透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2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