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网围无公害养殖的水域自然生态环境维护


1.栽种水草与休网轮养
生态养蟹水域水草的密度要经常保持在60%以上,密度低时要通过种植水草和休网轮养青虾进行水草培植,适宜围网内种植的水草有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和马来眼子菜等。密度过高时,加大扣蟹投放量和在水草茂密的围养区内每隔20xx的2~4月,每亩水面投放100千克鲜活螺蛳,让其自然繁殖,夏季不定时补充鲜活螺蛳量,以保持活螺蛳在围网内有一定的密度。
3.投放滤食性鱼类、套养青虾
每亩投放滤食性的鲢、鳙鱼30尾,幼体青虾2千克,鲢、鳙鱼可滤食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青虾又能大量繁殖,作为河蟹的优质活饵料。
4.保持水流畅通。经常清洗网衣,清除网衣周围的杂物,保持网围内外水体交换和水质清新。

相关知识

河蟹网围无公害养殖条件



1.网围水域条件
(1)网围区要选在远离航运要道与进排水河口的湖泊和外荡,水域开阔,风浪平缓,水质良好无污染。
(2)网围区水草茂盛,水草主要品种以轮叶黑藻、苦草和马来眼子菜为主,少量聚草、金鱼藻、水花生和菹草等,水草覆盖率应在80%以上,螺蛳等底栖动物丰富。
(3)网围水域常年水深0.8~1.5米,水位落差少,旱季不干枯。
(4)底部较平坦,淤泥较少,底质为黏土硬底,最好为沙泥。
2.网围设计与工艺材料
(1)网围面积:根据湖泊条件、管理水平确定,以自然生态养殖的网围面积为150~170亩。若个人投饲料养蟹,面积以30~150亩为宜。网围的形状以圆形为好,抗风能力强,省材料;多个网围在一起,以方形为好。方形网围要把四角设计成圆弧形,可防止河蟹沿直角向上攀爬逃跑和向下在网角底部打洞逃跑。
(2)网围的结构工艺与材料:建网围的主要网衣材料为聚乙烯3×3网线编织的网片,网目为2~3厘米。网围的高度以网围区常年平均水深为基础,总网高度不超过3~4米。网衣装上下两道聚乙烯纲绳,下纲网脚附加直径10~15厘米粗的石笼网,每米石笼装石子7千克,用倒矛桩将底网石笼插入泥中35厘米,底质硬时,用开沟器开沟。网墙顶部缝制40厘米高的防逃塑料板,每隔2~5米沿圈定的养殖区插一根直径12厘米、4~5米高的槐木桩或竹桩,插入泥底0.5~1米固定围网。为提高网围区的安全,通常在网围区外侧5~10米再建一道网围设施,防大风和行船。在两层网的四角设若干捕蟹地笼,用于经常检查网围逃蟹情况。

加强河蟹池塘管理 营造河蟹健康生态环境



良好的河蟹生态环境,可有效地控制河蟹池塘水质,增强河蟹体质。搞好河蟹池塘管理,营造河蟹健康生态环境,对促进河蟹稳产增产,获取最后的丰收至关重要。
河蟹池塘管理重在生态环境的营造,池塘水质的调控。今年以来,天气变化大,日夜温差大,给河蟹生长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确保河蟹的正常生长,加强池塘管理是关键。近日,埭头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渔业科技入户技术指导员深入示范户塘头,以营造生态环境,改良池塘水质为抓点,切实指导示范户加强河蟹池塘管理,为河蟹的丰产丰收打好基础。具体措施为:
1、加强水草管理。栽种水草主要为轮叶黑藻和伊乐藻,在池塘水体中形成至少2种以上水草群,力争水草面积占全池面积的60%左右。对缺少水草的塘口要进行补种,水草过多的塘口要做好人工删除,力求做到池中水草成“井”字分布,确保通风、通气。同时控制水位,一般不超过80厘米。
2、加快鲜活螺蛳投放。螺蛳投放量控制在1000-1200斤每亩。
不要一次性投放,最好分2-3次投放,螺蛳不但可为河蟹提供适口的天然动物性饵料,而且具有过滤水中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提高水体净化的作用。
3、加强食场消毒,用含量25%以上的漂白粉每亩用2-3斤进行泼洒,既可以消毒防病,又可调节水质。
4、合理使用EM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菌,每隔15天一次,用量为500g/亩。微生物菌可较快修复河蟹生态养殖环境,同时还能抑制有害细菌滋生,减少病害的发生,促进河蟹的快速生长,提高河蟹品质。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改善河蟹养殖的生态环境?



随着河蟹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规格越养越大,产量越养越高,池塘承载的生物负荷越来越重,对河蟹养殖池塘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营造与修复,加强对河蟹质量安全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工程手段设计好河蟹养殖池塘:成蟹养殖池塘应选择近水源、水质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对老池塘要及时进行工程改造,改造后的池底要求相对平整,池埂坡比1:2.5-3,淤泥10厘米左右,多余清除,每个池塘要能独立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独立地将水排入排水渠,以免各个池塘的水相互串联,交叉感染病害。
二、采用理化手段改善好河蟹养殖池塘:河蟹养殖前,对池塘要认真消毒,每亩用生石灰200--250公斤,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养殖期间要定期更注新水,泼洒生石灰,每亩15--30公斤不等,以改善水质,调节PH,增加钙质。
三、采用生物手段调节好河蟹养殖池塘:一是种植水草,利用“蟹草共生”原理,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吸收氨氮,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溶氧,实践证明,河蟹池塘适宜种植的水草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占地面积可占总水面的50-60%;二是移植螺蛳,投放滤水性鱼类花白鲢,利用他们的滤食作用降低肥度,净化水质,三是施用微生物制剂,PSB菌、EM菌、亚包杆菌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无公害蛋鸭场的环境控制


蛋鸭对温度、湿度、光照的要求
雏鸭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御寒能力差,育雏期间要注意保持温度相对恒定,参考温度:1周龄内30~32℃,2周龄至4周龄每周降低2~3C。若雏鸭有规律地吃食、饮水、排便和休息,说明温度正常。育雏期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55%~65%,光照时间1周龄内保持为23~24小时,以后每周减少2小时,直至减到14小时为止。蛋鸭为水禽,喜欢游泳,但圈舍不能潮湿,垫草必须干燥。雏鸭出壳3天后,可陆续下水游泳,但时间不能过长。
场区环境控制
空气质量主要受空气污染物含量的影响,空气污染物是指由于人类或动物活动过程以及自然现象产生,排入大气而对人类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按其特征可分为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气体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状态污染物主要有烟尘和飞灰,以及附在其上的病原微生物:()按其颗粒大小分为飘尘(可吸入颗粒物)、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气体状态污染物主要有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
蛋鸭场的空气环境分3个区域:缓冲区(指场区周边向外延伸500米范围内的区域)、场区(指运动场和水场区域)和舍区(内)。空气污染物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恶臭等气体状态污染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标准状态)、总悬浮颗粒物(标准状态)等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它们的指标都要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要求。
鸭舍的空气环境控制主要指控制空气污染物的含量,一方面受鸭舍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养鸭过程自身产生的污染。在控制和消除污染的同时,必须保证鸭舍温度、湿度和光照适宜。
控制和消除鸭舍的有害气体。基本思路是杜绝或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有害气体一旦产生则应设法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具体方法如下:①及时清理粪便,减少粪便中的硫化氢、氨气在鸭舍内的溢出量。②加强通风换气,把鸭舍内的有害气体排出舍外。③在鸭的饲料中加入益生素类活菌制剂,减少粪便中有害气体的产生量。
控制和消除空气中的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基本思路是减少颗粒物的产生,颗粒物一旦产生则要尽量消除。具体方法如下:①进行加工饲料、取暖和清理卫生等各项活动时要尽量减少灰尘、烟尘等颗粒物的产生.因为病原微生物一般附着在空气颗粒物的表面,有些颗粒物还能引起部分蛋鸭过敏。②进行鸭舍除尘,方法包括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式除尘和静电除尘等。③在鸭场周围及其运动场进行绿化造林。树木不仅吸附尘土,而且能够降低鸭场整个区域的有害气体浓度,增加氧气量。

无公害河蟹养殖饲养管理要求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生产、流通及加工等环节监控不力等多种原因,致使部分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问题较为突出,食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是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河蟹养殖也亟待从粗放的、随意的养殖走向无公害养殖生产。
一、饲料种类。包括植物性饲料、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三类。植物性饲料如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地瓜、土豆、各种水草等。动物性饲料如小杂鱼、螺蛳、河蚌等。配合饲料应按照河蟹生长营养需要,应符合GB13078(饲料卫生标准)和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制成的颗粒饲料。
二、投喂原则。投喂以饲料新鲜不霉变腐烂,水温低时少投,摄食量大时多投,“两头精,中间粗,精粗并重,增投水草”。无公害河蟹养殖投喂遵循“四看、四定”原则。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性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天晴多投,阴雨天少投;看水色,透明度大于50厘米时多投,少于30厘米时少投,并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发现过夜剩余饵料应减少投饵量。脱壳时应增加投饵量。定时:每天两次,早晨六七点,傍晚四五点各1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放,每间隔20厘米设一投饵点。定质:青、粗、精结合,确保新鲜适口,建议投配合饵料,全价颗粒饵料,严禁投腐败变质饵料,其中动物性饵料占40%,粗料占25%,青料占35%。定量:日投饵量的确定按3月~4月为蟹体重的1%左右,5月~7月为5%~8%;8月~10月为10%以上。每日的投饵量为早上占30%,傍晚占70%。饵料的投喂遵循宁少勿多原则,防止残饵造成水质、底质的污染和饵料的浪费。

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蟹池建造



按照河蟹的生活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从便于进行生产管理出发,选好建池地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发展池塘养蟹、提高有效产出的关键措施之一。
1.建池地点的选择:河蟹具有昼伏夜出、蜕壳生长和生殖洄游的生活习性,喜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和环境安静的水域,有打洞和上岸活动的习惯。因此,蟹池一般应选择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环境安静和通路通电比较方便的地方进行建造,而离水源较远或有工业污染的地方不宜选用。从池塘养蟹的发展趋势看,今后必然要起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因而蟹池的建造应注重规模,注重生产配套,注重以养蟹为主综合经营的需要,规模不宜过小,通常连片蟹池应在百亩以上,努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2.蟹池的规格:养蟹池塘面积大小虽然没有严格要求,但从多年生产实践看,蟹池面积不宜过小,过小既不利于河蟹的高密度养殖,又不符合河蟹的生活习性,水质管理、蟹病防治也有难度。通常养蟹的池塘以8~10亩为宜,20~30亩也可以。养蟹池塘的结构与建筑工艺多种多样。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蟹池池埂埂面宽2~3米,坡比为1:2.5或1:3,沿坡脚建2~3米宽的平台,用作河蟹上岸活动、觅食和蜕壳场所,再沿平台四周开挖3~4米宽的环形集蟹沟,沟深0.5~0.8米,用作河蟹暂养和捕捞用。蟹池中间为大平台,用于栽培水生植物,培养底栖动物,作为河蟹的饵料生产车间和活动栖息场所。蟹池一般建成长方形、东西向。这样的蟹池采光面积大,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与增氧。池底要求硬质黏土或黏壤土。池埂、池底要求不渗不漏,保水性能好。新挖的蟹池池埂要夯实,不能留有洞隙,以防漏水逃蟹,防止河蟹钻洞形成“懒蟹”。
②蟹池为长方形、东西向,在蟹池坡脚处不建平台,直接沿坡脚开挖4~6米宽、深0.5~1米的环形集蟹沟,蟹沟中间为平台,其他要求同第一种形式。
③蟹池形式。这种养蟹池可仿对虾池或罗氏沼虾池进行规划与建造。池塘形状多呈长方形,长宽比约为2:1。池坡不应太陡,坡比为1:(2.5~3.0)。池底平坦且向排水口倾斜,便于放干池水晒塘和捕捞。淤泥一般以不超过10厘米。池塘须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进水管上套有60目筛绢网袋,排水口必须设置拦网以防野杂鱼顶水进入养殖池中抢食和残害蟹苗。其最大优点是既适应河蟹觅食、活动、蜕壳、栖息的要求,又便于操作管理和河蟹捕捞,应加以大力提倡。另外,还可建造养蟹水泥池,长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均可,面积一般20~40平方米,池深0.8~1米,池底要向出水口一侧倾斜,并要建好排污设施。也可利用现有的养鳗池进行养蟹。
3.排灌设施:河蟹为甲壳类水生动物,对水中的溶氧、pH等环境因子要求较高,加上河蟹贪食,食量大,新陈代谢旺盛,排泄物多,活动比较频繁;极易引起水质变化、污染,因而养蟹池必须建有完善的进排水系。通常进水渠建在池埂上,而排水渠建在池下,最好和商品蟹的捕捞结合起来,平时用作排水,捕捞时通过在排水口安装套网放水捕蟹。进排水管道四周要用三合土夯实,排水管外端要加防逃网。总的要求是做到高灌低排;灌排分开,每只蟹池都能灌得进、排得出,不逃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
此外,有些地方喜欢在蟹池内建蟹岛,池底用小瓦等材料建蟹穴,供作河蟹上岸活动和打洞。从养殖生产实践看,为增加养蟹池水体,增加养蟹空间,最好不要建蟹岛。可扩大池坡和建好平台,作为河蟹上岸活动和蜕壳场所。至于建蟹穴更没有必要,否则反而引起“懒蟹”和黑壳蟹的形成。

无公害养殖河蟹池塘养殖的成蟹捕捞



池塘养蟹捕捞技术是生产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不少人采用抽干池水捕蟹,其实,池水抽干时,河蟹会深埋在池底的污泥中,强行捕捉会造成河蟹缺肢,河蟹鳃中充满淤泥,品级下降。再说,这种捕捞方法效果也差,损失较大,不是一种科学的捕捞方法,科学的捕捞方法为:
1.流水捕捞法: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多数河蟹离开洞穴,白天大部分在水中活动,并且有抢争水口、顶流而上的习性,只要在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处捕捉即可。
2.灯光诱捕:抽出部分池水,留30~40厘米左右,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要在池塘的四角点上灯,便能集中捕捞。
3.地笼: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渔具。地笼沉在水底,底网紧贴池底,形似长箱形,截面近方形,高和宽为40~60厘米,用毛竹片或圆铁做框架,用聚乙烯网片包裹在框架上,两端可长距离延伸,长达数十米(湖泊中使用时可延长到上百米),“地笼”由此而得名。网的下纲装有石笼,嵌入泥底,以防河蟹从网下钻逃。方形网箱的上面为盖网,水平前伸8~10厘米,以防河蟹从网上翻逃。地笼进水的正面,每隔数米开有袖口,袖囊向网内倒伸,使河蟹能进不能出。地笼的两端设有囊袋,以作收集灌蟹之用。利用河蟹贴底爬行的习性,地笼在全池拦截通道,迫使河蟹进入地笼的倒袖,汇集于囊袋中。这种捕捞工具的捕捞率很高,已被各地广泛使用。

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成蟹捕捞


池塘养蟹捕捞技术是生产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不少人采用抽干池水捕蟹,其实,池水抽干时,河蟹会深埋在池底的污泥中,强行捕捉会造成河蟹缺肢,河蟹鳃中充满淤泥,品级下降。再说,这种捕捞方法效果也差,损失较大,不是一种科学的捕捞方法,科学的捕捞方法为:
1.流水捕捞法:10~11月,成蟹开始生殖洄游,绝大多数河蟹离开洞穴,白天大部分在水中活动,并且有抢争水口、顶流而上的习性,只要在池塘缓慢放水,在出水口处捕捉即可。
2.灯光诱捕:抽出部分池水,留30~40厘米左右,晚上河蟹便会上岸,只要在池塘的四角点上灯,便能集中捕捞。
3.地笼:这是近年来新发展的渔具。地笼沉在水底,底网紧贴池底,形似长箱形,截面近方形,高和宽为40~60厘米,用毛竹片或圆铁做框架,用聚乙烯网片包裹在框架上,两端可长距离延伸,长达数十米(湖泊中使用时可延长到上百米),“地笼”由此而得名。网的下纲装有石笼,嵌入泥底,以防河蟹从网下钻逃。方形网箱的上面为盖网,水平前伸8~10厘米,以防河蟹从网上翻逃。地笼进水的正面,每隔数米开有袖口,袖囊向网内倒伸,使河蟹能进不能出。地笼的两端设有囊袋,以作收集灌蟹之用。利用河蟹贴底爬行的习性,地笼在全池拦截通道,迫使河蟹进入地笼的倒袖,汇集于囊袋中。这种捕捞工具的捕捞率很高,已被各地广泛使用。

无公害肉牛养殖应注意的地方 无公害肉牛养殖要点


要达到牛肉中没有抗生素、兽药、激素、化肥、农药及其它化学合成物质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残留,肉牛养殖必须按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有关要求进行生产和管理,必须按以下要求喂养。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无公害肉牛养殖应注意的地方无公害肉牛养殖要点。

1、牛舍的修建

牛舍应选址在地势较高、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地方。在修建时应对土壤进行翻新和消毒处理。牛舍应为平干舍,有牛床、运动场,每个牛舍面积不低于15m2,在牛舍前方设有专用饲料槽,运动场设有水槽。牛舍地面应用水泥清光处理。在牛舍后墙外修建排污沟,牛粪便经排污沟直接进入农村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减少污染。

2、育肥牛的引进

在基地范围内实行自繁自养的原则。不得从疫区购进,购进的牛应隔离观察,经临床健康检查无病,并附有检疫合格证。无检疫证必须在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补检。基础母牛可为本地母牛,育肥用牛应为杂交肉牛。肉牛饲养规模为50头以上;牛舍温度控制在5~21℃,相对湿度控制在50%~70%,饮用水采用人用自来水。

3、饲料的使用

粗饲料包括牧草、野草、青贮料、农副产品和非淀粉质的块根、块茎的使用,应是在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中生产的、农药残留不得超过国家有关规定,无污染、无异常发霉、变质、异味的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购买和使用,必须由畜牧管理部门批准的经销供应,在畜牧技术员的指导下使用。饲料原料应具有一定的新鲜度,在保质期内使用。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严禁使用违禁的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肉骨粉、骨粉、血浆粉、蹄粉、角粉、羽毛粉、鱼粉等动物源性饲料。合理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剂,尽量降低粪尿、甲烷的排出量,减少氮、磷、锌、铜的排出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4、疾病防治

饲养肉牛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进行预防,建立生物安全体系,防止肉牛发病和死亡,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品和抗生素的使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确定使用治疗药物的,需在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的兽药供应商处凭兽医处方购买,在畜牧兽医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使用。养殖区发生疫病或怀疑发生疫病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对重大疫情应先封锁、隔离,取样确诊,并同时报告当地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动物防疫法》采取控制、扑灭措施。由动物疫病监测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必要的疫病监测。定期对牛群进行布鲁菌病、结核病的检疫。使用驱虫药定期对牛驱虫。对牛舍、水槽进行定期清洗、消毒,避免细菌滋生。可用0.2%~0.5%过氧乙酸消毒,还可以使用石炭酸、煤酚、次氯酸盐。

5、肉牛的饲养管理

饲料的配制应根据肉牛不同生长发育时营养需要和标准进行合理、安全的配制,以满足肉牛发育的需要。饲喂肉牛时应按制度饲喂,不堆槽、不空槽、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保证足够的新鲜清洁饮用水。做好配种、产仔的繁育记录和兽医记录,对肉牛的生长发育、饲料消耗等进行生产记录。记录资料保存2年以上。肉牛上市前,应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产地检疫,获得《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进入家畜交易市场或屠宰场屠宰。运输车辆在装运前和卸货后都要进行彻底消毒。运输途中,不得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需要淘汰、捕杀的可疑病牛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采取措施处理,传染病牛尸体按国家规定处理。

6、主要推广措施

建立生产小区,积极推广小区建设模式,在远离工业污染的地方规划、建设养牛小区,实行工厂化养殖,切断污染途径。制定严格技术规范,加大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开展无公害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增强科学饲养意识,使广大养殖户严格按照肉牛无公害饲养操作规程,从事肉牛生产。加大牛的繁育改良力度,为无公害肉牛技术推广提供前提保证。大力开展青贮饲料、优质牧草种植。实施综合防治技术,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特点,制定综合免疫程序,并做到定期消毒,封闭隔离,以保证牛群的健康和安全。

一、肉牛场建设地址的选择

1.地形平坦、背风、向阳、干燥,牛场地势应高出当地历史最高洪水线,地下水位要在2米以下。

2.水质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量充足,最好用深层地下水。

3.牛舍场地要开阔整齐,交通便利,并与主要公路干线保持500米以上的间距,以保证肉牛场的安静环境和疫病的防控。

4.牛舍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及新鲜清洁的空气,禁用毒性杀虫、灭菌、防腐药物。

5.牛场污水及排污物处理达标。

二、肉牛选育与选配

现在我州饲养的肉牛主要是本地黄牛和引进品种(西门塔尔、安格斯、短角牛等)与国内黄牛的杂交后代。最好选择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的西本二元杂交、短西本和安西本三元杂交肉牛进行饲养,州广大养殖场、户要根据省、州、县肉牛遗传改良和育种规划使用畜牧部门提供的优秀公牛冷冻精液进行配种改良,目前,我州除推广使用以上所说的三个主要肉牛品种冻精外,还大力推广使用乳肉兼用西门塔尔牛冻精。对于外购的肉牛要经过严格隔离、检疫、免疫、消毒。

三、肉牛的饲养管理

1、犊牛的饲养管理:犊牛出生后1~1.5小时要使其及时喂给初乳,7日内一定要吃足。因为初乳有助于抗菌、泻胎粪、营养极为丰富。同时,补充一些维生素、维生素D和维生素E。犊牛的提早补饲至关重要,1周龄时开始训练饮用温水。为促进犊牛瘤胃的发育和补充犊牛所需的养分,提早喂给一些青、粗饲料的精料:一般在10~20日龄开始训料,开始训料时将精料制成粥状,并加入少许牛奶,初日喂10~20克,逐渐增加喂量;20日龄开始每日给10~20克胡萝卜碎块,以后逐渐增加喂量;30日龄时,用优质青干草诱其采食;60日龄开始加喂青贮饲料,首次喂量为100~150克。犊牛与母牛要分栏饲养,定时放出哺乳。犊牛要有适度的运动,犊牛达135-150日龄断奶。

2、育肥牛的饲养管理:犊牛转入育肥舍前,对育肥舍地面、墙壁用2%烧碱溶液喷洒,器具用1%的新洁尔灭溶液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舍温要保持在6℃~25℃范围内,确保冬暖夏凉。保持通风良好,当气温30℃以上时,按牛体由大到小的顺序拴系、定槽、定位,栓系铁链或缰绳以40~60厘米为宜。犊牛转入育肥舍后训饲10~14日,使其适应环境和饲料并逐渐过渡到育肥日粮。育肥牛的日粮配方参考如下:配方一:玉米面35%,豆饼6%、酒糟30%、干草28%、食盐(0.3%)及微量元素等添加剂1%;配方二:精料19.6%~22.4%、酒糟26.4%~27.1%、干草8.4%~9.1%、青贮秸秆42.2%~44.2%,另加复合添加剂1%。育肥犊牛日饲喂3次,先喂草料,再喂配料,最后饮水。一般在喂后1小时饮水。育肥牛10~12月龄用“虫克星”或“左旋咪唑”驱虫1次。“虫克星”每头需口服剂量为每千克体重0.1克;“左旋咪唑”每头牛口服剂量为每公斤体重8毫克。12月龄时,用“人工盐”健胃1次,口服剂量为每头牛60~80克。日常每日擦拭牛体1次,以促进血液循环,增进食欲,保持牛体卫生,饲养用具也要经常洗刷消毒。育肥牛要按时搞好疫病防治,经常观察牛采食、饮水和反刍情况,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3、适时出栏。当育肥牛18~22月龄,体重达350千克以上,且全身肌肉丰满,皮下脂肪附着良好时,即可出栏。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25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