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之越冬方法及疾病防治技术介绍


黄鳝是变温冷血鱼类,对环境适应性强,当气温降低10℃以下时(生长温度15~30℃),就很少摄食而入穴冬眠,此时为了黄鳝安全越冬,应采取相应的越冬措施。

1、越冬方式

当气温在10℃以下时,将池塘养殖的黄鳝转到室内越冬,在室内用池子或水桶按1公斤黄鳝、2公斤水的比例,将黄鳝放到池子或桶中,每天换水一次,保证室内温度在5℃以上;如果是室外池塘养殖,可在养殖池上搭建塑料大棚,每天中午温度最高时把大棚的通风门打开,让棚内空气清新。在大棚顶端安装通风孔,以防黄鳝缺氧死亡。遇到低温时要加厚并盖严薄膜,也可采用其它加温方式保持水温。此法适用于小面积的养殖户,但搭大棚所需费用较高,因此可采取以下简便易行的干池越冬方法:在水温低于5℃之前,向池中加土,将土堆成“十”字形的埂,再将埂稍稍压实,以便于让黄鳝钻入其中冬眠。泥土深要大于30厘米。在水温0~5℃时,将池水排干整个池中的泥土冻硬以至冻伤鳝体。另外,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泥土而使泥土中水分挥发太快,最好在土上覆盖一层稻草或麦草或玉米秆,厚度10~20厘米。此外还要经常在中午前后向池中洒水,以保持泥土湿度,待当水温升高到5℃左右时,即可向池中加水,并开始投喂少量饵料。

2、疾病防治

如果是室外越冬大棚越冬,棚内空气流通性不好,容易发生疾病,因此要加强越冬期间的疾病防治:

采用内服药与外用药相结合的方式对鱼病进行防治。预防时可用中草药(大蒜等)和抗生素(土霉素等)制成药饵定时投喂,中草药用量为每100公斤鱼喂30~50克,每月一次,一次三天;抗生素用量为每100公斤鱼喂5克左右,每月一次,一次三天,两种药物交叉使用,相距半月。或可使用外用药全池泼洒,如用生石灰、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漂白粉,使用剂量分别为30毫克/升、0.5毫克/升、1毫克/升,每10天使用一种,轮换使用。

在越冬期间,发生的鱼病主要是车轮虫病,其次是舌杯虫病,治疗措施是于早晨向池中泼洒溶化后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当天晚上对越冬池塘大换水,方法是打开排污管,使池水降至0.5米,然后加注新鲜温水使池水复原,对鱼病起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至于合剂的使用浓度,由于在疾病预防时经常使用,导致病原体对药物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故在治疗疾病时,使用浓度应根据实际情况比一般浓度适当提高。


相关推荐

斑点叉尾鮰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技术介绍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称沟鲶(ChannelCatfish),属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鱼类。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现在基本上全美国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产地是水质无污染、沙质或石砾底质、流速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进入咸淡水水域生活。现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斑点叉尾鮰是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于1984年与云斑鮰同时引进的一种鮰科鱼类,经过几年的研究及推广养殖,证实该种鱼适合我国大部份地区养殖。

一、生物学特征:

㈠形态特征
斑点叉尾鮰体型较长,体前部宽于后部,头较小,吻稍尖,口亚端位,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皮肤上有明显的侧线孔。头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触须4对,其中鼻须1对,颌须1对,颐须2对,长短各异,以颌须为最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鼻须最短。鳃孔较大,鳃膜不连于峡部,颐部有较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体重大于0.5公斤的个体斑点消失。具有脂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各鳍均为深灰色。体两侧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鱼体两侧有明显而不规则的斑点,成鱼斑点逐步不明显或消失。

㈡、食性
根据对2.3-28.1厘米327尾斑点叉尾鮰的观察和食性分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投喂的配合饲料都能摄食,尤其喜食由鱼粉、豆饼、玉米、米糠、麦麸等商品饲料配制而成的颗粒饲料,还摄食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常见的有底栖生物、水生昆虫、浮游动物、轮虫、有机碎屑及大型藻类等。斑点叉尾鮰从鱼苗至成鱼在以人工饲养为主的池塘中,鱼苗、鱼种及成鱼主要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摄食商品饲料的强度鱼苗期要低于鱼种及成鱼,这可能与幼鱼阶段摄食器官发育程度,池塘中对幼鱼适合的天然饵料数量有关。斑点叉尾鮰属底栖鱼类,较贪食,具有较大的胃,胃壁较厚,饱食后胃体膨胀较大。有集群摄食习性,并喜弱光和昼伏夜出摄食。摄食方式在10cm以前吞食、滤食方式并用,10cm以上开始以吞食为主,兼滤食。

㈢温度适应范围
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试验结果表明,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6.5℃,最适生长温度为18-34℃。在溶氧2.5mg/l以上即能正常生活,溶氧低于0.8mg/l时开始浮头,正常生长的PH值范围为6.5-8.9,适宜透明度为30~40cm。

㈣年龄和生长
性成熟年龄为4龄以上,人工饲养条件好的少数3龄鱼可达性成熟,性成熟鱼体重为1000克以上。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第一年体长可达18-19.5cm,第二年可达26-32cm,第三年可达35-45cm,第四年可达45-57cm,第五年可达57-63cm。斑点叉尾鮰第一次性成熟后其生长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迹象。

二、苗种培育

斑点叉尾鮰的苗种培育池面积以1-2亩为宜。鱼苗下池前10-15天用生石灰、漂白粉、茶饼等对鱼池进行消毒,然后用猪、牛、人粪将水质培肥(为了克服家肥带来寄生虫的危险虫,也可以采用生物肥肥水,安全、可靠),方法同家鱼苗种培育。待水中出现大量浮游动物时,将卵黄囊消失后2-3天的鱼苗放入肥水池中。

苗种培育宜采用二级饲养法。一级饲养是将2厘米左右的鱼苗养到10厘米左右;二级饲养是将10厘米左右的鱼种养成30-50克左右的大规格鱼种。一级饲养亩放2.5-3万尾左右,二级饲养亩放量为7000-8000尾左右。苗种培育一般以单养为主,或在鱼苗下池后15天左右每亩搭配规格为4cm的鲢400-600尾,以维持良好的水质。

斑点叉尾鮰在4.5cm以下时偏重摄食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无节幼体。4.5cm后开始转入以人工饲料为主。10cm到成鱼阶段摄食人工饲料及个体较大的生物,如水、陆生昆虫,大型浮游动物,水蚯蚓,甲壳动物,有机碎屑等。刚下塘的鱼苗4-5天可不喂食,或少量投喂混合饲料。4.5cm以后可将粉状配合饲料用水搅拌成团球状投喂,苗种长到6-7厘米时投喂粒径为1.5-2毫米的破碎了的配合饲料。鱼种生长到12cm左右时可使用直径为3.5mm的颗粒饲料。

水温在15~32℃时每天上、下午各投饲一次,投饲量约为鱼体重的3-5%,水温降至13℃以下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冬季每周喂1-2次。根据斑点叉尾鮰群体摄食的习性,投饲宜集中,将饲料直接投喂到鱼池中,投喂范围约占鱼池面积的10%。苗种培育池应定期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

苗种培育阶段常见的鱼病有小瓜虫病、车轮虫、孢子虫病、水霉病,在养殖过程中药注意做好疾病分防治工作。鱼苗经过120天左右的二级饲养,10月底规格可达到30-50克,亩产250公斤,成活率90-98%,饵料系数1.4-1.6。

三、斑点叉尾鮰的成鱼养殖

斑点叉尾鮰既可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江河、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放养,同时也是高密度流水养殖,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的重要品种,我国目前斑点叉尾的成鱼养殖方式仅限于池塘和网箱养殖。

㈠池塘养殖
斑点叉尾池塘养殖方法分主养和混养两种。主养时放养密度为每亩800-1000尾,搭配鲢、鳙200-300尾。混养时每亩放斑点叉尾鮰300-400尾,鲢、鳙鱼300-350尾,鳊鱼100-150尾,鲤、鲫鱼亦为杂食性鱼类,且争食能力强于鮰鱼,故不予混养。斑点叉尾鮰鱼种放养规格一般为5~25cm,以15cm最好。鲢、鳙搭配鱼种规格以50克左右为宜。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12月至翌年元月,或在秋季将鮰鱼从大规格鱼种培育池直接转入成鱼池养殖。在饲养管理中,应十分注意水中溶氧。如放养密度大最好配置一台增氧机。除了天气突变外,投饵过量也会导致水中缺氧,水体溶氧量要求在每升4毫克以上。

㈡网箱养殖
成鱼放养密度:150-250尾/平方米,养殖水域要求无污染,水流交换流畅。网箱养殖鮰鱼同养殖其它品种鱼类大致一样,即包括场地选择、安装网箱设备、苗种进箱、饲养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网箱养鮰应注意以下数点:
1、斑点叉尾鮰体表无鳞,易造成机械损伤,苗种进箱及换箱时应小心操作。苗种进箱前应以食盐水或者其他消毒剂消毒处理。
2、坚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投饵、苗种入箱后应利用投饵措施对其进行摄食驯化。投饵量随水温、鱼体重量变化而不同。饵料配方可随鱼体重变化进行适当调正。
3、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网箱养殖密度高,许多鱼病都有接触传染的特点,在这一养殖环境下更应保持水质清新,加强防病措施,尤其在分箱和并箱的时候,一定做好消毒和内服处理措施。
4、勤换箱、勤洗箱,使水体能充分自由交换,保持箱内水体溶氧充足。

四、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技术

斑点叉尾鮰的鱼病防治是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今年来由于新的疾病不断发生和流行,疾病的防治也成为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应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工作,落实“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
㈠病毒性疾病
1、斑点叉尾鮰病毒病
病原: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
病状:病鱼皮肤及鳍基部出血,腹部膨胀,并有淡黄色渗出液(腹水)。鳃苍白或出血,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如解剖检查则可以见到肌肉组织、肝、肾和脾有出血区。脾脏呈浅红色和肿大;胃膨大有粘液状分泌物。肠灰白色,无食物。病鱼呈螺旋形游动,呆滞和头朝上垂直悬浮于水中。该病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高温季节发病,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下的鱼种,3-4月龄的幼鱼也会感染。病程一般为3-7天。死亡率可达95-100%,残存鱼生长缓慢。
防治:单从药物治疗该病很难治愈,故应改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预防:改善水质,保持好水体的透明度,对于池塘养殖常用益生活水素和肥水宝调水,每月用PV-菌毒嘉消毒水体,同时每月用润生康拌料投喂,增强鱼体免疫力,提高对病毒的抵抗力。治疗:抗毒嘉拌料内服,连用五天,PV菌毒嘉或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3次。
2、斑点叉尾鮰白点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
症状:体表出现白色小点,病鱼游动缓慢,吃食下降,有浅黄色的腹水产生,此病一般与其它细菌性疾病并发。鱼体表的白色小点形成之前类似于红色血泡,血泡破裂后形成皮肤溃疡状白色小点,往往会被疑为由单孢子虫导致。此病最容易在天气变化(尤其高温季节下雨后发生)。该病死亡率在20%左右,严重点的可能会更高些。
防治:治疗:鱼虾毒克拌料内服,连用五天,PV菌毒嘉或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3次,一般这个病可以到有效的控制。
㈡细菌性疾病
主要由气单孢菌、爱德华氏菌和柱状屈桡杆菌感染引起。在病鱼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1、出血性病
病原:嗜水气单孢菌
病状:病鱼在水中呈呆滞的抽搐状游动,停止摄食,体表有圆形稀疏的溃疡(皮肤、肌肉坏死),腹部肿胀,眼球突出,体腔内充满带血的液体,肾脏变软、肿大,肝脏灰白带有小的出血点,肠内充满带血的或淡红色的粘液,后肠及肛门常有出血症状、肿大。此病多发于春季或初夏。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水产灭毒精或PV菌毒嘉消毒,挂瓶或挂袋。选用嘉菌敌一号或氟苯尼考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
2、爱德华氏病
病原:爱德华氏菌
病状:初期病鱼胸鳍侧有直径为3~5mm的损伤,外部如针状的创伤,并深入到肌肉。在10~15天内损伤面积逐渐扩大,病菌频繁入侵病鱼血液或感染肾脏,患病的成鱼在损伤的肌肉内有恶臭的气体。死亡的病鱼明显与肾脏、肝功能衰弱有关。发病后期难以治疗。
治疗:可用抗生素如氟苯尼考等治疗。用量参照出血性腐败病。
3、腐皮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继发真菌感染
病状:初期在病鱼躯干部、头部出现损伤,或鳍条有灰白点,并有轻微充血。当病状扩大时,则变成灰白色溃疡。皮肤完全被侵蚀、肌肉暴露。随着感染加深,导致鱼类死亡。另外感染鱼的鳍被腐蚀后,病原体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通常鳃丝末端开始有褐色的坏死组织,发展到鳃丝基部。真菌可作为继发性病原侵入这些病变部位,该病一般发生在3-4月份,水温超过25度会很快治愈。
防治:一般采用内外结合治疗法。使用施必康或PV菌毒嘉消毒,挂瓶或挂袋,连用次,内服选用嘉菌敌一号或氟苯尼考,配合尚肝宁和水产专用多维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在初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4、细菌肠炎
病原:细菌引起
 病状:病鱼肛门红肿外突,轻压腹部有黄色液体外流,基本停止摄食。
防治:内服选用精品肠鳃灵,配合尚肝宁和水产专用多维搅拌在饵料中投喂,连续5天。同时外用水产灭毒精消毒水体,连用两天。
㈢真菌病
1、水霉病
病原:水霉
病状:被感染后的鱼,其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会长出或小或大丛的灰白色棉花状菌丝体。捕捞、产卵等操作造成的损伤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病灶通常会使水霉菌侵入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
防治:戊二醛消毒处理,或水产灭毒精消毒,同时内服抗生素如:嘉菌敌一号。
㈣寄生虫病。
1、鱼波豆虫病
病原:鱼波豆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和体表。被寄生部位由于分泌过多的粘液而形成一层灰白或带有兰色的膜。有时会出现细菌的继发性感染。全年均可发生此病,但在水温较低时危害较大。防治:嘉虫清或用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2、毛管虫病
病原:毛管虫
病状:寄生于鳃部,严重时鳃组织肿胀、贫血,有时腐烂。对鱼种和成鱼都能构成很大危害。
防治:用嘉虫清和0.7PPM硫酸铜与硫酸亚铁(5∶2)全池泼洒。
3、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病状:小瓜虫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如环境条件适于此病,几天内可使全部鱼死亡。小瓜虫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组织后,形成大头针头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此病有季节性,春季水温20~25℃时适宜小瓜虫病生长和繁殖。
防治:内服嘉虫灭,同时使用外用杀虫药物:全无敌以及相关产品。
4、车轮虫
病原:车轮虫以及小车轮虫
病症:主要寄生于斑点叉尾鮰体表皮肤、鳍。少量寄生时,斑点叉尾鮰摄食及活动正常,大量寄生时易导致鳃、皮肤粘液增生,鳃丝充血,体表皮肤具出血小点,食欲下降,投饵时鱼体集中于饵料台下游,不上台摄食或上台摄食易散群。病鱼体色加深、鱼体消瘦,喜于池边或池底摩擦。一般不会导致大批死亡。流行高峰为春夏季及秋季,尤其在暴雨季节,养殖水受地表水污染时易导致车轮虫感染
治疗:嘉虫清连用两次全池泼洒,严重时可以同时内服嘉虫灭。
5、指环虫
病原:指环虫
症状:该病对斑点叉尾鮰养殖的危害影响很大,严重时可造成大规模的死亡。指环虫主要寄生在鱼鳃上,也可寄生在鱼的皮肤、鳍或口腔、鼻腔等处。寄生少量时,症状不明显。大量寄生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受到后固着器的刺激和破坏,肿胀或贫血呈苍白色,分泌大量粘液,有的发生变性、坏死、萎或增生,有的整个鳃部没有一点血色,有的往往感染真菌。一般每尾鱼鳃部上寄生着几十个,多的达上百个不等。病鱼呼吸困难,游泳缓慢,鳃盖难以闭合,最后窒息而死。
治疗:改善养殖环境,嘉虫清全池泼洒,连用2次,中间间隔2天。内服嘉虫灭,连用5至7天。
6、孢子虫
病原:粘孢子虫
症状:粘孢子虫主要是侵袭鱼体皮肤、鳃瓣及鳍条,形成胞囊。病情愈发展,胞囊愈大,数量愈多,皮肤表面糜烂、发白。病鱼日渐消瘦.变黑,活动迟缓,体表产生较多粘液。鱼苗受害比成鱼严重,严重时发病时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诊断:该病根据症状和镜检即可作出诊断,注意与小瓜虫病区别。
治疗与预防:在放养网箱周围用生石灰泼洒,可以杀灭藏在网箱青苔中的部分黏孢子虫及虫卵,起到预防的效果。治疗:嘉虫灭内服,外用全无敌或嘉虫清消毒。

黄沙鳖养殖技术之侵袭性疾病防治



(1)钟形虫病(累枝虫病、吊钟虫病)
【病原】该病病原为原生动物中的累枝虫、独缩虫和聚缩虫等。
【症状】肉眼能见到病鳖四肢、腹甲、颈部等处呈现一簇簇土黄色絮状物,严重时全身呈白色,镜检可见寄生虫。当池水呈绿色时,由于虫体的细胞和柄呈绿色,因而病鳖身上也呈绿色。患此病的一般为稚鳖或幼鳖,虽不会引起大量死亡,但病鳖摄食量明显下降,影响其生长发育。发病无季节性,全国各地养殖中华鳖的场地都有此病出现。
【防治方法】
①用3%食盐水浸洗10~20分钟,每天1次,连续2天。
②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或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20~30分钟。
③用1%高锰酸钾溶液涂抹病灶,涂后放入隔离池,每天涂1次,连涂2次。

(2)水蛭病(蚂蟥病)
【病原】该病为鳖穆蛭寄生引起。
【症状】水蛭用后吸盘吸附在鳖的体表吸取其血液,在体后和裙边、四肢腋下寄生最多,少则几条,多则数十条。被大量寄生后,鳖表现为反应迟钝、疲倦无力、身体消瘦、皮肤苍白多皱、食欲不振、喜欢上岸而不愿下水。轻者影响鳖的生长,重者由于长期外源性失血,血红蛋白减少,血液携氧能力降低,呼吸和心跳加快,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
【防治方法】
①养鳖池应建有安静向阳的晒背场地或晒背台,鳖经常进行日光浴可提高自身免疫能力,防止水蛭病发生。
②经常使用生石灰(5~7天1次),用量为15~20毫克/升,全池洒施,蛭类会因不适应碱性环境而死亡。
③用1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或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0.7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全池泼洒均有较好的疗效。
④用10%氨水或2.5%盐水,在水温10~32℃时浸洗病鳖20~30分钟,蛭类脱落或死亡。

蜈蚣养殖的疾病防治方法


蜈蚣人工饲养历史较短,在人工饲养情况下,有些疾病还没有表现出来,有些疾病已经发现了还没有根治的有效措施。现将目前已掌握的几种疾病介绍如下。

1.绿霉病

(1)发病原因

多为饲料发霉变质,或饮用了不洁净的饮水,或饲养池湿度较大,或健康的蜈蚣吃食绿霉病致死的蜈蚣等,都能引起绿霉病的发生。

(2)症状

早期患病蜈蚣头部、腹部、关节处,表现出黑绿色斑点,随着病菌的扩散和浸润,继而食欲减退,活动失调、爬行缓慢,全身肿胀,不久将出现灰绿色孢子而死在瓦片上。解剖后轻挤虫体,有绿色菌丝状物出现。本病病程较短,传染面广,死亡率高,是蜈蚣的主要疾病。

(3)防治方法

1)预防

保持饲料的清洁卫生和新鲜。经常刷洗饲料槽和饮水槽(盘),掌握室内相对湿度和饲养土的湿度,即可预防本病的发生。

2)消除病因

如果发现饲养池中有病死的蜈蚣,应立即将患病个体清理出来,置于干燥处饲养让其自愈或淘汰。把饲养池内的饲养土和瓦片清出,放在太阳光下暴晒,池内用3%福尔马林或3%来苏儿喷洒消毒,待其池内干燥、药味散尽后,方能再放入蜈蚣饲养。同时把食槽、水槽(水盘)也进行刷洗消毒。

3)药物治疗

捡出的病蜈蚣隔离出来单独饲养后,在其身上喷洒1:3000的硫酸铜溶液。药物治疗可用食母生0.6克、土霉素0.25克、氯霉素0.25克,拌入400克的饲料中连续饲喂直到痊愈。

2.铁丝虫病

铁丝虫寄生在蜈蚣体内,曾发现其成体从蜈蚣肛门排出,使蜈蚣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瘦弱。据解剖分析,大多因饲喂大青蝗等昆虫所致。只要注意饲料种类的选择与搭配,铁丝虫的感染可以防止或减少。

3.消化道疾病

(1)发病原因

由于湿度偏高,饲料腐烂变质,造成消化道病变引起消化不良。本病多发生在秋后阴雨连绵、低温的一段时期。

(2)症状

发病蜈蚣早期呈紫红色,行动缓慢,毒钩全张,不食不饮,身体瘦弱。一般在发病5~7天后死在瓦片下面。解剖后发现蜈蚣腹内有少量淡黄色粉状物,是蜈蚣主要疾病之一。

(3)防治方法

在秋后阴雨、低温季节,应在池内加灯泡,一方面增加温度,另一方面降低湿度。具体做法是在饲养池内,10米2的面积设4个15瓦的灯泡。或在晴天的中午晒池。同时保持饲料新鲜和清洁的饮水。湿度降低80%左右,可以防止本病发生。一旦发现本病,除及时调节温度、湿度外,还要采取如下措施:

1)清除病原

采取清池的办法,把饲养池中蜈蚣的尸体捡出,对病蜈蚣隔离治疗。病情严重时,把饲养池中的瓦片彻底清理出来,用3%的福尔马林或0.2%的高锰酸钾溶液喷洒瓦片,晒后重新放入饲养池。

2)药物治疗

用磺胺嘧啶0.5克,饲料300克;酵母片0.6克、土霉素0.4克,饲料200克;氯霉素0.25克,饲料300克,分别拌匀,交叉使用,今天喂这个配方,明天喂那个配方直到病愈。

4.脱壳病

(1)发病原因

由于蜈蚣栖息环境过于潮湿,空气湿度亦大,加之蜈蚣饲料营养不足,特别是矿物质饲料缺乏,造成蜈蚣体质弱,使脱壳时问延长,真菌在体内寄生,也会引起本病发生。

(2)症状

蜈蚣患病初期表现极度不安,来回爬动,或几条蜈蚣咬集在一起。后期活动无力,表现呆滞,不食不饮,死在饲养池四周。//致富经//

(3)防治方法

1)隔离措施清除病死的尸体,隔离有病的个体进行治疗。转移健康个体,对原来的饲养池进行消毒。

2)药物治疗土霉素0.25克、食母生0.6克、钙片1片,拌在400克的饲料中,连喂10天病可治愈。

5.蜈蚣虱螨病

虱是小螨虫,螨就是大螨虫。

(1)发病原因

主要是饲养室、饲养池空气不流通,闷湿、臭味难除,地面和墙壁不卫生所致;有的螨虫是随蜈蚣的食物带人,即主要是虱螨寄生在蜈蚣饲料虫身上,随饲料虫带人饲养池。

(2)症状

患虱螨病的蜈蚣,节与节之间的缝隙中寄生着大量虱螨,当条件适宜时,这些虱螨大量生长、繁殖,消耗吸收蜈蚣身体的营养,使蜈蚣体质消耗较大,逐渐消瘦,体质衰弱、食量减少,活动量逐渐减小。节与节之间的缝隙里有黄色粉状物存在。引起蜈蚣身体不舒适,逐渐衰弱而死亡。

(3)防治方法

1)预防方法

饲养房要通风,使室内空气保持清新、干燥(相对)。一旦发现有虱螨发生,首先要把患病的个体捡出,使患体和健康的个体分开饲养,并对患体用消毒液清洗消毒,如用50毫克/千克水的戊酸氰菊酯(速灭菊酯、速灭杀丁),向患体身上喷洒效果很明显。

2)药物治疗

虱螨发生后,把患病蜈蚣挑出,用小型喷雾器盛装杀虫脒溶液,喷洒患体表面。每3天喷1次。药液配制为25%的杀虫脒3毫升,用酒精1毫升,再加水96毫升。

对大群的治疗,首先应换房换土。对原来的饲养池应进行消毒,消除留在地面的寄生虫虫体。对大群用25毫克/千克的杀虫脒喷洒。

黄沙鳖养殖技术之传染性疾病防治



传染性疾病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
(1)腐皮病
【病原】该病由产气单胞菌、假单胞菌、无色杆菌三种细菌共同感染引起。
【症状】病鳖的四肢、颈部、尾部、裙边等处皮肤糜烂坏死而形成溃疡,严重者颈部骨骼露出,四肢烂掉,爪脱落。鳖体缺乏维生素会加重病情。此病病程很长,如不发生继发性感染,多数病鳖能长期生存,也有少部分能自愈,但颈部感染和病情严重者,大部分在短期内死亡。
【防治方法】
①投喂鳖全价配合饲料,或在动物鲜活料中添加1%的“特型甲鱼预混料”(佳纬牌)。
②注意培养嫩绿水质,防止鳖群相互咬斗,每半个月用30毫克/升的生石灰水全池泼洒,以杀灭病原菌和调理水质。
③放养前用20毫克/升的呋喃唑酮溶液浸浴鳖体(水温低于20℃时浸40~50分钟,高于20℃时浸30~40分钟),有预防及早期治疗的作用。
④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氯霉素、呋喃唑酮、百炎净等药物制成药饵,药物任选一种,交替使用。每千克饲料拌入药1~2克做药饵,每半个月1次,每次连续喂2~3天,每天喂1次作为预防;治疗量加倍,每天1次,连续喂6天。

第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后一页

鹧鸪的疾病防治技术


新城疫鹧鸪出壳后9~12天,用鸡新城疫Ⅱ系苗饮水,35天后再饮一次,两个月后用新城疫Ⅰ系苗肌肉注射,每年防疫两次。同时做好定期消毒工作。

球虫病有盲肠球虫病和大肠球虫病两种。患盲肠球虫病,鹧鸪排血便。患大肠球虫病,病鸪不拉血便,只拉黄白稀便。用克球粉、氨丙林等抗球虫药物预防。治疗可在饲料中加入0.02%的磺胺二甲嘧啶或复方新诺明,在饮水中加青霉素,每只1万单位,连饮3~5天。

白痢病鸪排白色水样粪便。主要因卫生条件差,饮水污染造成。预防措施,搞好饲养场地的卫生消毒,保持饮水清洁,对种鸪进行防疫,孵化前对种蛋消毒。雏鸪患白痢,在饲料中拌入0.01%痢特灵,喂3天。成鸪患白痢,饲料中拌入0.04%土霉素喂3~5天,饮水中加青霉素连饮3天。

黄鳝养殖疾病防治要把好三关




其二是把好消毒关;其三是把好管理关。下面将常见病的防治介绍如下:

肠炎病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按“四定”投饵,不投喂腐败变质饲料,防止饥饱无度。定期用15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生石灰或1克/立方米~2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每50千克病缮用大蒜头500克、食盐250克捣烂拌饵投喂,连用3天~6天。

腐皮病防治

鳝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消灭病原体。保持水质清新,定期用1克/立方米~1.2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15克/立方米~20克/立方米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在鳝鱼池里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蛤蟆),已发病的鳝鱼池,可用1只~2只蟾蜍,将头皮剥开,系于绳上,在池中往返拖几次,2日~3日即有明显好转。

赤皮病防治

捕捞、运输、放养操作细致,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定期换水、消毒,保持水质清新。用1克/立方米~1.2克/立方米漂白粉泼洒,连用3天。用金霉素每毫升0.25个单位浸浴病鳝。

萎瘪病防治

同一鳝鱼池规格整齐,防止争食。放养密度适宜,密度过大,应及时分池。饲料要求营养全面、丰富,投均匀,满足鳝鱼摄食生长。

水霉病防治

鳝鱼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捕捞、运输、放养操作细致,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用30克/升~50克/升的食盐水或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浸浴患病鳝鱼5分钟~10分钟。

毛细线虫病防治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卵。每50千克鳝鱼用90%晶体敌百虫5克~7.5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用6天。用贯众、荆芥、苏梗、苦楝树根皮(16∶5∶3∶5)中草药合剂,按每50千克鳝鱼用药290克,加3倍的水煎煮至原水量的1/1,取药汁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用药6天。

棘头虫病防治

用生石灰彻底消毒或将池水排干,暴晒,杀死中间寄主,切断传播途径。用90%晶体敌百虫每50千克鳝鱼5克~7.5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投喂6天,同时用0.5克/立方米~0.7克/立方米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水蛭的天敌及疾病防治


在养殖水蛭过程中,防治与消灭敌害是重要一环,务必做好这一工作。

危害水蛭的天敌主要有田鼠、蛙类、蟾蜍、黄鼠狼、蛇等。

病害有皮肤病、肠道病及寄生虫病。

(一)天敌防治

1.微电围网法

饲养水蛭的池、沟四周用尼龙网围起来,网高度约高出地面11.5米,其底部的网要用泥土埋实,再在地面网四周竹子上通上微电。敌害接触围网后就会电昏或触死,以达到防治天敌进入池沟内危害。

2.工具诱捕法

在水蛭养殖池沟周围放上捕捉工具,如夹子、笼子及药物食料,最好放置在围网四周的角上。每天晚上放,早上收,但要注意避免伤及人,应设专人负责,精心观察动向,引诱天敌上勾而消灭之。

(二)疾病防治

水蛭的生命力很强,一般无疾病。在饲养过程中,只要掌握好不流人化肥、盐碱性物质的水源;保持池沟里水流进出孔畅通;食料新鲜;清除食料、血液残留物以及经常换水,水质不被污染,就能养好水蛭。反之,可能会发生以下疾病。

1.皮肤病

这种病是由真菌与霉菌引起的,夏季最易发生。由于水流不通,食料、血液等残留物没及时清除,使之发生水质污染,造成水蛭皮肤受到损伤或外来物的侵入,在皮肤上引起伤口或皮肤红肿。如不及时处理,就会使水蛭皮面无光泽,花纹不清,身体松软,出现呆滞、不食、不活动,甚至死亡。

2.肠道病

主要在饲养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所致。如投喂变质、发霉的食料,或者吃了病畜禽的血液等,引起水蛭减食或不食,不游动,身体瘦小,排泄无常,吸盘无力等症状,不及时治疗即会虚弱而死亡。

肉鸡的疾病防治


我国对肉鸡的养殖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养殖农户对肉鸡疾病的防治问题更加关注。笔者在本文中从肉鸡的养殖特点入手开始分析,对肉鸡疾病的防治工作展开了讨论,希望笔者的讨论能够应用到肉鸡养殖以及疾病防治中去,以此来提高农户的养殖经济效益和疾病的控制水平。

一、前言

肉鸡的生长周期短并且抗病的能力较差,做好肉鸡的疾病防治首先要选好养殖场地,做好通风以及疾病的防治工作,还要对不同的疾病进行预防,进行科学养殖,以此来提高肉鸡的成活率和养殖质量水平。

二、肉鸡仔鸡的生长发育特点

1.饲养周期较短、生长速度较快、饲料报酬较高

肉鸡仔鸡的生长速度很快,一般情况下仔鸡孵出时体重为0.04千克左右,但是现在市场上全价饲料的销售比较广泛,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使用,也就间接导致了肉鸡仔鸡的育雏期体重可达到0.6千克左右,6周过后,仔鸡一般可以出栏,那时体重会增加到3公斤左右。

2.各组织器官和鸡肉发育不健全、不均衡

由于肉鸡仔鸡生长速度非常快,因此肌肉的生长速度远远快于心脏等多方面器官的生产发育,尤其是心肺的发育速度非常缓慢,所以心肺提供的血氧不能满足仔鸡肌肉生长所需的量,也就间接导致了代偿性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腿骨和胸骨长时间受到挤压,容易发生病变,出现疾病。虽然这种疾病对仔鸡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是影响了经济效益,降低了等级。

3.个体的抗病和适应能力较差

相对于正常仔鸡育雏时间来说,肉鸡仔鸡从出壳到出栏所经过的45天是非常短暂的,对于正长的仔鸡这仅仅是育雏的时间,所以出栏后的肉鸡虽然个头很大,但是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非常差。因此,肉鸡养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日常的监管和护理工作,防治腿部疾病和胸部疾病的发生以及一些综合性的症状。

三、肉鸡养殖中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免疫程序过于固定

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农户的养殖免疫程序一直一成不变,在任何养殖周期都采用一样的免疫程序,不断使用,没有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能灵活调整,为免疫工作带来了难题。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灵活多变的免疫程序可以帮助养殖农户增强肉鸡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适应自己养殖场的发展和规划。

2.接种程序存在问题

在保证免疫程序正确的情况下,还要重视肉鸡的接种问题。如果接种程序存在问题,也会对前期的免疫工作造成影响,造成免疫的失败。在免疫过程中,要重视肉鸡的呼吸道疾病、笑话逗啊疾病,不能随便改变接种途径,以防对免疫结果的改变。

针对这一问题,要明确肉鸡免疫途径有多种,对不同的疫苗应该使用合适的途径进行接种。点眼滴鼻适用于新城疫Ⅱ系、Ⅳ系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接种;翼下刺种适用于鸡痘疫苗;禽流感、禽霍乱等疫(菌)苗以肌肉注射为好;对肉鸡群体免疫,最常用最简便的就是饮水法;新城疫Ⅱ系、Ⅳ系苗、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疫苗、传染性法氏囊弱毒疫苗等都可以使用饮水免疫法;气雾免疫省时省力,而且对某些与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效果最好,如鸡新城疫各系疫苗、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

四、加强肉鸡疫病防治的措施方法

1.合理选择肉鸡规模养殖场的场地

首先,养殖场地的选择要合理,例如为了防治人畜共同患病的情况发生,要把养殖场所选在远离人口秘籍的地区,以干燥的地区为宜,地势要高,并且要和其它养殖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2.选择健康的肉鸡鸡苗

在养殖场确定地质后,要选择优质的健康的肉鸡鸡苗,为肉鸡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疫病的发生,确保肉鸡的质量和养殖农户的利益。

3.做好消毒工作

当气温产生变化时,要根据气温的变化都养殖的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是在夏天要做好消毒工作,防止病毒在合适的气温条件下进行生长蔓延,从而威胁肉鸡的安全。当有肉鸡生病时,要及时用药或者进行隔离,当有肉鸡死亡时,要对用具、鸡舍进行彻底消毒,同时盆和其他工作一起进行,例如饮水和喷雾消毒等。

4.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进行接种工作时,卫生部门应该做好监管和指导工作,选择合理的免疫程序,尤其是在禽流感高发的季节,要格外注重免疫工作。选择疫苗时要充分考虑到肉鸡的具体情况,采取滴鼻、注射等疫苗接种等方法。疫苗的接种工作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展开,疫苗的保管工作也不容忽视,要在冰箱中保管,并且取出后至合适温度再使用。

5.科学管理肉鸡规模养殖场

5.1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工作,并且要对日照、温度等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不同的季节要预防不同的疾病。在夏天要防止热病的产生,因此要做好降温工作,在冬季要做好保温工作,确保鸡群有足够的抵抗力,减少疫病的发生。

5.2养殖人员要加强消毒意识,当有外来人员进入养鸡场时,要及时做好彻底的消毒工作,一般在养鸡场内可以设置消毒池,为消毒工作提供便利,并且针对鸡舍内部,也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

5.3在肉鸡患病时,用要也要确保其合理性。当肉鸡出现病症时,用药要根据病情和鸡龄等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选择无毒的药物,严防胡乱用药,药不对症,过度用药等。用药要确保高效性,以此来为肉鸡合理治疗,并且要节约用药治疗的成本。

五、结束语

肉鸡的疾病诊疗工作是肉鸡养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肉鸡的疾病预防涉及到多个环节,在养殖中就应该做好相关工作,减少疫病防治的投资。结合笔者的论述,养殖户要做好选种、消毒、疫苗接种等工作,科学合理的管理养殖场,以此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提供健康的肉鸡。

狐狸养殖的常见疾病防治方法


(一)狐场的卫生管理

狐疫病的防治,要贯彻防重于治的原则,平时做好狐场的管理,防止疫病从饲料、饮水及外来兽带入,加强病原的监测及预防接种,把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狐场的卫生管理。

1.饲料卫生

(1)绝对禁止从疫区采购饲料。有很多传染病是家畜和毛皮兽的共患病,从疫区采购来的肉类饲料,其家畜就带有该类传染病,狐采食后即发生这些疫病。如犬瘟热、狂犬病、伪狂犬病、炭疽、结核、布病、肉毒梭菌病等。残留食物及脱下的毛要随时清理,防止积存成堆,引起腐败而生病。

(2)搞好笼舍周围的环境卫生,防鼠灭蝇,笼舍下的粪便及其他污染物应每天清除,笼内粪便要随时清理,防蝇灭蚊,用杀虫剂定期对笼舍周围喷洒,杀灭蚊蝇。用机械办法防鼠灭鼠,防止疾病的传染。

(3)垫草干净、柔软。垫草是防寒保温、梳毛及产仔保温的必备材料,要干燥,无污染,无腐烂、防止鼠类絮窝而传染其他疾病。最好是使用前在太阳下曝晒、消毒。

2.饲料加工室及饲喂用具的卫生

(1)饲料加工室的卫生管理。饲料加工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细心、有经验。进出饲料室要更换工作服及专用鞋,其他人员严禁入内。饲料加工室要防毒、防火,其消毒药物应用无毒无味的高效消毒药物。饲料加工室随时清理,保持清洁,每次完毕用水冲洗,不留死角,防止细菌的繁殖。

(2)加工用具和食具的卫生。饲料加工用具及食具是狐每天必备的用具,食物常要接触,易成为细菌繁殖基地,每次用完后要彻底冲洗,定期消毒,对食具要采用蒸煮消毒来完成。

(二)狐场的防疫管理

1.消灭传染源,加强检疫工作。引进的狐,要隔离饲养两周以上,或经过必要的检疫,没有任何传染病后方可入场。饲料、物品要从非疫区购进,以免引起传染病流行。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狐场出入口应设消毒池,池内放入烧碱与石灰的混合物,防止带入传染病,定期进行全场性预消毒,各种用具不能相互串用。病死狐尸体要深埋1米以下或焚烧,剖检场地用烧碱彻底消毒。

2.定期接种疫苗,增强狐群的免疫力每年春天配种前,即每年12月末至翌年元月上旬,完成种狐主要传染病的疫苗接种。7月中旬要对新生幼狐和种狐再次接种。幼狐应在分窝3周时注射疫苗,不能断乳后就注射。在大群预防接种前,要进行小群(5~10只)试验性接种,观察7~10天,无不良反应时,方可对大群进行预防接种。如接种后局部出现脓肿或严重患病及死亡时,不能用该种生物制品,应更换其他生物制剂。具体预防接种可参考下表:

3.消毒消毒是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目的在于消灭被传染原散布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以切断传染途径。根据目的可分三种,即预防性消毒、临时性消毒和终末消毒。按使用方法可分为物理的、生物的和化学的。狐场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1)物理消毒。包括清洁冲洗、日晒、干燥和高温等,用以对病原微生物生活力予以重大影响。常用日光曝晒、火焰消毒、水蒸汽消毒等。

(2)生物消毒。主要是对粪便、污水和其他作生物发酵处理。

(3)化学消毒。是应用最广泛的消毒方法。常用化学消毒药物是漂白粉、高锰酸钾、来苏儿、甲醛、烧碱等。①漂白粉用以消毒粪便、垃圾箱、水源,不适宜于金属笼体消毒。②高锰酸钾广泛用来消毒开始腐败的畜产品、饲料配制室及饲料加工器械。③来苏儿用5%~10%的热水溶液消毒窝箱、食板、饮水槽等饲养器皿和加工调制器械,1%~3%溶液消毒手、尸体及解剖器械等。④甲醛用来消毒窝箱、工作服、实验室用具等。⑤烧碱除金属笼外的一切器具及场所均可消毒,效果很好。

4.杀虫在狐场的饲料配制室、冷库周围及其他地方,因有饲料残渣和粪水,常见有家蝇、绿蝇和腐肉蝇及其他双翅类吸血昆虫,它们是传染病活的传递媒介,因此必须进行扑杀,达到消灭传染媒介的目的。

防蝇的关键是保持好场内卫生,场内要经常打扫,粪便和污秽的垫草,应及时清除,进行生物热发酵。脏水坑要填平,粪坑要盖严。饲料配制室应经常保持清洁,严防蝇类侵染饲料。必要时用机械或化学方法杀灭。

5.灭鼠鼠类是狐场的一大公害,它破坏建筑,毁坏饲养用具,偷吃、污染谷物饲料和肉、鱼饲料。更主要的是鼠类是狐场传染病发生和传播的原因之一。实验证明,鼠可传递各种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犬瘟热、狂犬病、副伤寒等。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灭鼠。常用的方法是机械灭鼠和化学灭鼠,化学灭鼠时一定要注意在夜间撒布,清晨收回保存,灭鼠后要把鼠尸收拾干净,妥善处理。

狐常见疫病的防治

狐场的疫病对狐场的危害极大,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后造成的经济损失极大,在养殖中一定要做好常见疫病的防治。

(一)犬瘟热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急性、慢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种肉食动物均可患本病。幼龄动物易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狗、狼、银黑狐、北极狐等肉食动物对犬瘟热病毒易感。在笼养狐中银黑狐最易感,北极狐稍差,所有年龄的狐均可发病,但以2.5~5月龄幼狐最易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病犬、病狐及其他带毒的动物。通过接触传染,特别在狐配种期,跑狐等频繁接触相互传染。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夏季犬瘟热常爆发于断乳的幼狐中间,开始不易被认识,直到秋季大批发生才能获诊断,从而造成严重损失。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时,银黑狐、北极狐的潜伏期为9~30天,有时长达3个月。在一些病例中出现本病的特征性临床症状。银黑狐和北极狐开始体温升高(40℃~41℃),持续2~3天,拒食、少食、呕吐。鼻镜干燥,并出现龟裂。在疾病的2~3天开始,先是浆液性、后是黏液性,最后是化脓性结膜炎,定期不定期从鼻腔内排出透明液体,有时转为黏液性或化脓性鼻炎。

当肺被侵害时伴有咳嗽,初为干咳,后为湿咳。春秋两季发生时更易侵害到肺。消化器官发生卡他性炎症,腹泻,有时混有血液。

神经系统被侵害时,病狐的四肢、头部等大块肌肉出现强直收缩、麻痹或半麻痹,或出现某肌群有节律抽动。银黑狐发生突然性视觉障碍、瞳孔高度散大,虹膜呈绿色。本病持续时间约为2~3天,有的20~30天以上。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作初步诊断,必要时进行生物学实验和特异性包涵体检查。

与其他病如副伤寒、巴氏杆菌病及维生素B1缺乏症和病毒性肠炎应严格区别,鉴别诊断。

防治。接种疫苗,建立健全狐场的兽医卫生制度,及时对发病狐进行隔离、处理、淘汰。

治疗。本病没有特殊的治疗药物。办法是隔离病狐,加强饲养管理,降低谷物饲料的比例,增加易消化的鲜肉、肝、蛋、乳等以保证病狐营养。同时用其他药物对症治疗。

(二)狂犬病

狂犬病是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共患的并以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病。病毒通过咬伤传递给毛皮动物,最终以呼吸麻痹而死亡。

1.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所有哺乳动物及禽类对狂犬病均易感,人也易感。患有本病的狗和野生动物是狂犬病的天然宿主。这些患病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在兴奋期跑到居民点及狐场咬伤人兽而引发狂犬病。笼养狐,多半是跑到狐场的患狂犬病的野生动物和狗,经笼壁咬伤狐而散发该病。狂犬病在野生肉食动物中广为传播,银黑狐是农畜中本病的经常传播者。有明显的季节性,即在动物发情和猛禽回游的季节发病较多。年龄不分成年兽或幼兽均可发病。

2.临床症状狐狂犬病与狗一样,大体可分为三期。前驱期。狐短时间沉郁,运动不明显。

兴奋期。高度兴奋,攻击性增强,咬、扒、撕遇到的一切物体;自体损伤,拒食,不饮水,长期呻吟;流涎增强,腹泻。麻痹期。后躯摇晃,后肢麻痹;体温下降无意识躺卧,肌肉高度痉挛,最后死亡,银狐病程3~6天。

3.诊断临床上根据症状很易诊断。高度兴奋,食欲反常,后肢麻痹,在本地有狂犬病流行,并发现有疯狗和野生动物与狐场接触,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与神经型犬瘟热及中毒相区别。

神经型犬瘟热无攻击性和狂暴,幼龄狐最敏感,而狂犬病任何年龄狐均可发生。

中毒症有强烈腹泻、呕吐、无攻击性,并进行饲料的毒物化验,即可确诊。

5.预防防止狗、野兽进入狐场,加高围栏和围墙,使狐场与外界隔离。不允许把野生兽抓来直接放入狐场。狐场工作人员(工人、职员、兽医、技术人员)要进行狂犬病疫苗的接种。防制狐场发生狂犬病后,要实行封锁,并及时向有关卫生部门报告疫情。严格杜绝病狐跑出狐场。对狂犬病死亡后的尸体及可疑尸体一律烧毁。对临床上健康狐实行紧急接种。被患狐咬伤的狐在不超过8天的情况下允许接种。做好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措施。

从患狂犬病的最后一个病例死亡算起,经两个月后取消封锁。

(三)李氏杆菌病

李氏杆菌病是以败血并伴有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急性细菌性传染病。是狐场易发的传染病之一。病原体是李氏杆菌,该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秋冬季在土壤内能保持5个月以上。在麸皮内保存5个月到1年。在组合饲料中保存10个月,皮张中保存60~100天,而不失去活力。

1.流行病学猪、马、牛、绵羊和家禽都易感而成带菌者。狐中银黑狐、北极狐均易感,特别是幼龄狐易感。

主要传染来源是病兽和以病畜的肉作为饲料的家畜和家禽。传染途径是经饲料或饮水由口腔进入机体。维生素缺乏、蠕虫病及其他疾病致使机体抵抗力降低,饲养管理不良,都是发病的诱因。本病没有明显季节性,但常发于春夏季。

2.临床症状幼狐表现沉郁与兴奋交替进行,部分或完全拒食。兴奋时共济运动失调,后肢摇摆和不全麻痹。头部、颈部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肌肉震颤,颈部弯曲,有时向前伸展或向一侧,或向后仰头。采食饲料时出现颈部的痉挛性收缩运动,从口中流出黏稠的液体。常发结膜炎、角膜炎、下痢和呕吐。在粪便中发现淡灰色黏液或血液。幼狐从出现症状起7~28天死亡。成年狐除上述症状外,还发现有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的细菌学检验可确诊。

4.治疗根据临床症状对症治疗。另外改善饲养管理水平,加强营养,在此基础上,在饲料中混入新霉素(每只量为1万单位),每日饲喂三次,可有好的效果。

5.防治措施患病狐一律隔离,对病狐污染的笼子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2.5%苛性钠消毒。地面清除干净后用漂白粉消毒。防止啮齿类和野禽进入狐场。为预防本病的发生,对羊、猪副产品用前进行细菌学抽查化验,发现后不能饲喂。最好对饲料煮熟后饲喂。

(四)巴氏杆菌病

狐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毛皮动物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败血和内脏器官出血为主要特征,常呈地方性流行。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本菌抵抗力不强,50℃时30分钟杀死,58℃20分钟杀死,70℃~90℃时5分钟杀死,煮沸立即死亡。但能耐受零下70℃冷冻而不死。各种消毒药能很快杀死该菌。

1.流行病学幼龄银黑狐最易感。本病的传染来源是饲喂患有巴氏杆菌病的家畜、家禽等副产品。尤其以禽类屠宰的废物喂毛皮动物最为危险。被巴氏杆菌病污染的其他各种饲料、饮水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感染途径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在狐场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夏、秋季多发,冬季少见。凡是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的诸因素都是发病的诱因。

2.临床症状本病多呈急性经过,一般病程为12~72小时,个别达5~6天,死亡率30%~90%。银黑狐突然发病,食欲降低至废绝,精神沉郁,躯体摇摆,并伴有呕吐、腹泻,在粪便内带有血液和黏膜。迅速消瘦、体重减轻。当神经系统受到侵害时,伴有痉挛和高度收缩的咀嚼运动,神经高度紧张而死亡。心跳、呼吸频率升高,体温波动于40.8℃~41.5℃。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作预诊,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检验。临床上与副伤寒、大瘟热、阿氏病和肉毒中毒区别。

4.治疗改善饲养管理,排除可疑饲料,投给新鲜易消化饲料,如鲜肝、乳和蛋等,提高机体抵抗力。特效治疗注射抗家畜巴氏杆菌病高度免疫的单价或多价血清,成年狐皮下注射血清量为20~30ml,1~3月幼狐10~15ml。对症治疗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也有很好疗效。青霉素每千克体重2.5~10万单位,链霉素每千克体重3万单位,土霉素每千克体重2.5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续7天。

5.防制措施饲料严格检查,特别是禽类副产品,一经查出,坚决淘汰,对可疑的要煮熟后饲喂。定期消毒,严防鸡、猪入场。对疫区内的狐要进行特异性预防接种。本病发生时,及时清除可疑饲料,换以新鲜饲料。对病狐和可疑狐立即隔离治疗。污染的笼具和食具,场地要严格消毒。死亡后的尸体要深埋或烧毁。

(五)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狐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脾脏肿大,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现浆液性出血性浸润为其主要特征。病原体和家畜及人的病原体一样均为炭疽杆菌。本菌在病原菌中为大型杆菌,其抵抗力不强,75℃时1分钟即可杀死,一般消毒药很快杀死。但形成芽胞后的杆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在干燥条件下于140℃经3小时,煮沸经10~15分钟,110℃高压下5~10分钟才被杀死。

1.流行病学哺乳动物除猫、狗有抵抗力外其余的均易感。银黑狐和北极狐不易感。

传染源是患炭疽死亡的尸体,被狐吞食后而发病。吸血昆虫以及死亡于炭疽病动物尸体接触的野禽,有时也可成为传染的媒介。

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季仔狐中多见。如随肉类饲料侵入时,可在短时间内席卷狐场,在2~3天内发生大批死亡。如不采取扑灭措施,可长期在狐场传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临床症状狐患病时病程较长,一般为1~2昼夜,其他毛皮动物时间短,从20~30分钟至2~3小时。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浅、快,步法不稳,饮水量增加,食欲废绝,腹泻,粪便内混有血块和气泡常从肛门和鼻孔里流出酱油色血样泡沫。咳嗽,呼吸困难,抽搐。咽喉水肿,一般以全部死亡告终。

3.病理剖检变化对疑为炭疽病的尸体不得随意剖检,否则易扩散而造成人畜及其他狐发生死亡。在确诊而需剖检时,必须在特定环境下,严格作好防护及各种消毒措施。

剖检典型变化,营养状态良好,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酱油色血样泡沫。可视黏膜蓝紫,尸体膨胀,高度浮肿,咽喉淋巴结出血,咽喉部肿胀。内脏发生高度败血症状。

4.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初步诊断,确诊还须采取病料送实验室作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当细菌检查材料腐败及皮张时不能进行细菌学检查)。

北极狐和银黑狐炭疽与副伤寒相似,但副伤寒主要发生于两个月的仔狐,且没有咽喉和头颈部水肿。

4.治疗可应用抗炭疽血清进行特异性治疗。银黑狐、北极狐成年用量20~30ml,幼狐10~15ml。抗菌素用青霉素,银黑狐、北极狐20~30万单位。

5.防制措施严格检查肉类饲料,特别是急宰的家畜。狐场发生炭疽时,对狐场实行封锁,从最后一个病例死亡起,再经15天没有死亡时,才宣布撤消封锁。对病狐和可疑狐实行隔离治疗。死亡尸体不能取皮,一律烧毁。被病狐污染的笼子用喷灯火焰消毒,或用20%漂白粉溶液彻底消毒。地面用1份漂白粉和3份土混合消毒,之后连同漂白粉一起铲除地面并深埋。饲养人员严格遵守防护制度,以防感染。

(六)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又称出血性黄疸,是多种动物和人共患的,呈短时间发热、黄疸、血尿、贫血、黏膜坏死、消瘦的传染病。病源为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对日光、干燥、高温和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如加热50~60℃,3~10分钟即可杀死。

1.流行病学银黑狐钩端螺旋体常呈地方性爆发或散发,死亡率达90%~100%。自然条件下,银黑狐和北极狐对本病易感。传染源是啮齿类特别是鼠类,家畜也是传染源,特别是猪,因为猪的钩端螺旋体症状轻微,多为隐性传染,长期带菌,不断向外排出,污染环境。带菌动物由尿向外排出钩端螺旋体,肉食动物达500天以上,家畜达120天以上。狐吞食了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直接食用患本病的家畜肉或器官而引起地方性流行,伴有高度死亡率。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本病易发于7~10月份。其地方性流行特点是在发病5~10天内使大量狐发病后平息,以后经5~10天以上又重复出现。一般不波及整个狐群。多数狐经轻微过后产生坚强免疫,不再重复感染。

2.临床症状主要分为超急性、急性、慢性三种。超急性发生在地方流行的初期。病狐突然拒食、呕吐、下泻,精神沉郁,心跳加快,达每分钟105~180次,呼吸加快,每分钟70~80次。很少发生黄疸。经12~24小时,口吐白沫发生痉挛而死亡。没有康复的病例。

急性发生时,病狐食欲突然废绝,呕吐、下泻。长久躺卧,消瘦,精神沉郁,行步缓慢。出现显著黄疸。肛门括约肌松弛。尿频、尿急、尿色黄红。频死期伴有背、颈和四肢肌肉痉挛性收缩。强烈流涎,口唇周围有泡沫样液体,最后窒息而死亡,病程持续2~3天,很少康复。

慢性病例多由急性和亚急性转变而来。在食欲正常的情况下出现进行性消瘦、虚弱、贫血、定期下痢等症状。经过2~3个月,在显著衰竭情况下死亡。

3.诊断本病超急性和急性病例症状明显,结合流行病学不难诊断,但确诊还需实验室进一步诊断。本病与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区别诊断。本病的显著特点是黄疸,体温在整个病程中变化不大;其地方性爆发在7~10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最后结合实验室诊断即可鉴别诊断。

4.治疗早期用抗钩端螺旋体血清进行特异性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一般注射一次,个别情况下不好转时,可进行2~3次注射。皮下注射血清用量:成年银黑狐、北极狐为25~30ml、1~3月龄仔狐为5ml,3~6月龄为10ml。

对症治疗推荐用药:泻剂、强心剂,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肌肉注射链霉素等。

5.防制措施严把饲料质量关,对所有肉类进行严格检验。

发现可疑饲料煮熟后饲喂。用水安全,饮具每5天涮洗,消毒,防止啮齿类动物污染饲料和水源,定期灭鼠和消毒。对病兽坚决隔离,淘汰,不得中途放进狐场。

(七)狐阴道加德纳氏菌病

加德纳氏菌病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人、畜及毛皮兽共患的细菌性传染病。狐、貉等毛皮兽易感本病,给养狐业造成很大危害。

1.流行病学本病过去在我国养殖业中没有记载,是近年从国外引进种狐时带入的,其病原体为加德纳氏菌。目前,在我国各地养狐场中广泛流行,危害极大。流行途径主要是通过种狐的交配传染。也可通过接触传染,如通过狐场工具(抓狐钳、手套等)和饮食具传染。患病动物的尿、粪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是传染途径之一。

2.临床症状银黑狐、北极狐感染加德纳氏菌后,主要引起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母狐出现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炎、卵巢囊肿、肾周脓肿等症,因此造成空怀和流产。病情严重者,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狐卧在笼内一角,其典型特征是尿血,后期体温升高,肝脏变性、黄染,肾肿大,最后败血而死。

3.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初诊。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春季性兴奋期发生,成年狐发病率高于幼龄种狐。公狐发病,引起包皮炎和前列腺炎等。表现食欲减退,消瘦,性欲减退或丧失交配能力,个别公狐发生睾丸炎和关节炎。

4.防治本病用氯霉素、红霉素、氨苄青霉素均可治疗。用氯霉素每天3次,每次1片,连续投药12天。为了防止抗药性,中间可停喂1天。

为预防本病,从外面引入狐时一定要检疫,另外,要加强饲养管理,以提高狐的抗病能力。最好的办法是用加德纳氏菌病疫苗接种,即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生产的狐狸阴道加德纳氏菌病疫苗,对检疫为阴性的狐,进行肌肉注射,每头1毫升,免疫期6个月。应该注意的是,检疫为阳性的狐,因已经感染加德纳氏菌病,此时注射疫苗无效,因为注射的疫苗会被病狐体内的抗体所中和。已感染本病的狐,如果需要做种用时,需要用药物治疗,即喂氯霉素12天,杀死体内加德纳氏病菌,经过1个月,待自身抗体消失后再注射疫苗。

野鸡的疾病防治


野鸡的饲养历史不长,所发现的疾病也不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鸡白痢滩白痢)

鸡白痢是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在雏难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成年锥鸡则是慢性潜伏发生的传染病,雏维孵化出壳3-4天即可发病,通常5-7天病势达到高峰。病雏衰弱,聚集怕冷,闭目垂翅:吃食

减少,甚至不吃,肛门周围粘有白色石灰样粘稠粪便,气味恶臭;多数病雏呼吸困难;雏难消瘦甚至死亡。

防治:①用0.03肠峡喃酮伴人料内,服3日停2日;②用0.05-0.1%土霉素溶解于水或伴在饲料中服用;③饮水中添加万分之二至四的痢特灵,连饮5天,或用痢特灵0.04%混料;④用0.02%黄连素水溶液饮用3

一5天.

(2)鸡新城疫

鸡新城疫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传染病,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但多发生在春秋两季.病雄显得精神萎顿,食欲减退乃至消失,高烧可达44℃以上;缩颈低头,翅膀下垂:眼圈发紫,继而表现为严重的呼吸困难;嗦囊充滞液体或气体,倒提起来,口流酸臭液体,常见下痢,后期可出现神经症状.本病传染快,死亡率可达90-10096.

防治: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适时接种新城疫苗。具体方法是7-10日龄时用新城疫二系疫苗(10倍稀释)点眼鼻各1滴,25-30日龄以同样的疫苗,剂量和方法作二次免疫.两个月以上的堆鸡用新城疫I系疫苗用灭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100倍,刺人鸡翅膀内侧无血管处或皮下注射0.1毫升,也可将疫苗稀释1000倍,在难鸡胸部肌肉注射1毫升.

(3)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叫传染性腔上囊病。雄鸡的法氏囊病在难鸡的养殖业中偶有发生,但危害较大,不能忽视.病雄往往出现觅食量突然下降,怕冷打搜,排白色水样粪便,死亡率可达20-40%.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适时做疫苗,具体方法是13-14日龄用法氏囊疫苗加2%的奶粉稀释饮水,25-30龄用同样疫苗,同样的稀释方法饮水进行二免.

(4)鸡痘

鸡痘是雄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由痘症病毒所引起,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主要是接触感染.可分为皮肤型、粘膜型、混合型三种.

症状:皮肤型主要是脸耳等无毛处出现高颗粒状至豆粒灰白色水泡;

粘膜型(又称白喉)在口腔咽喉粘膜上,生成黄白色小结节,甚至增大融合成片,因而病雏呼吸困难、打呼噜、眼睛肿胀、流脓、失明;混合型是皮肤和口腔粘膜症状同时发生、死亡率较高。

治疗:无特效药物,可用对症疗法,减轻症状和防止并发症。

预防:用鸡痘疫苗接种,可防止发生本病.出壳1周雏雄可在翼下避开血管针刺接种,如接种处形成结痴,表明接种成功,免疫期约4个月。种雄尚需继续防疫接种。

(5)啄癖

由于野鸡饲养密度大,饲料营养价值不完全,没有喂砂粒,加上饲养管理不当,如光照太强或环境阴暗潮湿,有害气体过多等引起啄羽、啄肛、啄趾等恶癖。轻者有外伤、出血,重者啄死,在饲养中危害甚大。

防治措施:

①不同生长阶段饲喂不同营养标准的配合饲料;

②有的啄癖可能是饲料中缺少食盐造成的,可在饲料中加0.5%的食盐,连喂1-2天即停;

③有的啄癖是由于饲料中缺乏硫化物所致,可在饲料中加硫酸钙粉,每只0.5克,连喂4天;

④增加羽毛粉或灰粉,每10千克料加5克,投2-3天或投喂啄癖灵粉,3克/千克;

⑤改善饲养管理条件,调正密度,保持舍内干燥、清洁、通风良好;

⑥适时断啄。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46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