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脱壳不遂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脱壳不遂:又称顶壳拉脚带帽,是影响螃蟹每年成活率的罪魁祸首之一,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出现脱壳不遂时,一定要找明原因,不要随意下药,因为此时螃蟹正处于大量脱壳,诊断不准确乱用药,往往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
流行情况:脱壳不遂往往伴随着养殖全程,流行于螃蟹的一壳、二壳的时候。
发病原因:一是水体环境恶劣。水草覆盖面小,水中有机质过多造成水质恶化,溶解氧含量偏低。二是气候突变。由于早春气候不稳定,对于螃蟹的应激致使螃蟹体质严重下降,导致脱壳困难。三是营养元素缺乏。保水性差的塘口,钙、磷、铁、锌、硒等营养元素严重缺乏;饲料中没有补充矿物质元素、复合维生素和蜕壳素,都会使河蟹因营养不良而造成脱壳障碍。四是病敌害侵袭。带病带伤的河蟹极易发生脱壳不遂。五:池塘毒素较重,每年大面积清塘药物的使用,导致池塘池塘底泥毒素较重,养殖密集区外水源的毒素.
图片一:顶壳
图片二:脱壳不遂(带帽)
症状:河蟹脱壳不遂症发生较为严重,有的病蟹有“抬壳”现象,甲壳与腹部交界处有裂缝,但不能脱壳,或者壳脱下后不久就死亡;有的无“抬壳”现象,揭开甲壳可见新壳皮已形成,但附在外壳上,多因不能脱壳而致死。
防治方法:1.一壳前期一定注重解毒(解毒灵),保证池水的肥活爽,只有水质好,才能保证有充足的溶氧,才能保证脱壳顺利。2.内服营养套餐60斤每袋。保证螃蟹自身体质。3.发现脱壳后三天开用应激硬壳灵+黄金多糖一组3亩,一星期后再使用一次。

相关推荐

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犊牛腹泻是在饲养过程中特别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程度不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犊牛的死亡,如果防治不当则会给养牛场带来很大损失。犊牛腹泻是一种临床综合症状,其发病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微生物感染、犊牛自身条件、饲养环境三个方面。为降低犊牛的发病率,减少损失,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做到病前预防、病后治疗。

1、微生物感染

犊牛腹泻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①细菌感染:引起犊牛腹泻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另外还有链球菌、梭菌、芽孢杆菌等。这种感染往往是由于食物、饮水等原因导致犊牛身体内菌落失调,从而引起潜藏在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腹泻。②病毒感染:引起犊牛腹泻的病毒主要是冠状病毒、黏膜病毒、轮状病毒等。由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的犊牛一般死亡率都较高,很难治疗。③寄生虫感染:引起犊牛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隐孢子虫、蛔虫、球虫等,这些寄生虫也往往引起人类腹泻。有寄生虫感染诱发的腹泻常表现出粪便带血且恶臭。

2、犊牛自身条件

犊牛因为发育不足导致自身身体免疫力低下、消化系统不成熟,以及犊牛对各种应激的反应,所以很细微外部原因就容易引起犊牛腹泻。初生犊牛自身免疫力很低,一般都是从母乳中摄取免疫球蛋白以抵抗微生物。所以一旦母乳不足,犊牛就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引发腹泻。由于犊牛没有很成熟的消化系统,所以适合的饲料很重要。犊牛腹泻有时会因为摄入过量的奶,消化不完全的奶会在其肠道内发酵,有时奶和代乳制品的日粮配比不均衡会使其营养不良,断奶后的犊牛饲料调配不适当会引起犊牛的消化不良。犊牛对一些环境变化很敏感,天气骤冷骤热、去角、断奶等应激反应都可能诱发腹泻。

3、饲养环境

犊牛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对腹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犊牛腹泻是在其生长过程中的常发病,是严重影响犊牛发育生长的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很有可能导致犊牛的死亡,对养牛场的经济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从其发病原因入手,探其根源,做好防治措施。犊牛腹泻是指因各方面原因导致犊牛消化系统不正常、下痢的一种症状。本病常发生于10日龄左右的犊牛,并且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尤其是四季交替变化时发病率更高,对犊牛的危害很大,死亡率很高。犊牛栏舍如果阴冷潮湿、缺乏光照、通风不良、消毒不严很容易引起微生物滋生,严重影响犊牛的健康。俗话说病从口入,犊牛若从不干净的乳头、食槽或水槽中喝奶、吃食、饮水,很容易导致病微生物钻入体内而引发腹泻。

4、犊牛腹泻的防治措施

对于犊牛腹泻,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准备适当药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措施:保持牛舍干净卫生。每天进行清理,及时开窗通风,让犊牛在牛舍内晒太阳,还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包括牛舍和饮食器具。避免因环境条件差导致犊牛因感染而腹泻。主要是从犊牛的饮食调配入手。首先,应保证哺乳母牛的健康,让其产出高质量的乳汁以供犊牛食用。第二,犊牛出生后应在6~12h内饲喂母乳,提供免疫力,并且在出生后3天内都提供母乳喂养,以促进犊牛消化系统的成熟。第三,随后适当地增加代乳粉含量,减少母乳,最后以饲料代替。要注意犊牛的生活环境变化,尽量减少应激,让犊牛维持在平稳的生长过程中。

治疗措施:对于已发病的犊牛要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发现犊牛的不良反应。犊牛发病时常表现为厌食、腹泻、脱水、无力,严重时行动困难、身体衰弱、粪便带血。首先应查明病因,判断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寄生虫感染,也可能是饮食过量。第二,采用综合治疗法,先停食1天,然后补充体液以治疗脱水现象,促进血液循环排出毒素,可采用静脉、腹腔、口服输液的方式。第三,对症下药,发热的患牛使用解热剂,粪便恶臭的患牛使用利泻剂,粪便无臭的患牛使用抗生素。若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进行输血,补充免疫球蛋白。

5、结语

降低犊牛腹泻的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扩大我国养牛产业的发展,做好预防工作,加强管理,保证犊牛的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扎西当周(1982-),男,青海海南人,本科,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工作。

扎西当周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畜牧兽医站,青海海南813099)

泥鳅腐皮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泥鳅腐皮病是由于养殖环境恶化,泥鳅感染细菌引起的皮肤发炎、水肿、出血、赤皮、烂皮、烂鳍等现象,统称为腐皮,是泥鳅的多发病。常与肠炎病混合发生,造成较多死亡,给泥鳅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一、主要症状

泥鳅身体两测、腹部、尾部、鳍根部及肛门等部位的皮肤发炎、水肿、表皮脱落、出血、皮肤溃疡及腐烂,严重的肌肉腐烂。溃疡灶容易感染车轮虫等寄生虫。有的泥鳅并发肠炎病,肛门红肿。病鳅摄食量减少、消瘦,继而出现死亡。

二、发病原因

夏季是该病多发季节,其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菌。水质恶化,水质过肥,氨氮量高,溶氧不足;水温高,温差大;饲养密度高,管理不善,外伤等原因导致泥鳅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感染细菌而发病。

三、防治措施

内服外消,综合防治

1.内服:“芪黄素+肝肾康+抗生素”拌料,连喂5天。

2.外泼:“香连溶液+戊二醛”全池泼洒。每天一次,连用2天。食台泼洒“果根素+大熊座”。

3.适度换水,改善水质:“普洁净颗粒”改底。

入秋后河蟹池塘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案



经过一段高温期后,螃蟹整体吃食不好导致体质普遍较差,很多地区已陆陆续续开始发病,出现死亡较多的情况。根据以往经验,每年立秋后,兴化地区养殖的螃蟹开始出现问题,特别是在经过一场大雨后,池塘很容易发生返底,水变,倒藻,蓝藻暴发等问题,诱发螃蟹各种疾病。根据多年的跑塘实践经验,结合流行病学发病规律,每年立秋后的一段时间是螃蟹发病高峰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入秋后螃蟹易发病呢?该如何处理才能尽量降低损失,下面跟大家分析一下。
一、发病的原因
1、大暑季节,持续高温期,螃蟹一直吃食不好,入秋后螃蟹体质差,是导致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2、池塘缺氧,螃蟹四壳后规格又大了许多,消耗池塘氧气也随之增加;外加高温多雨气候带来的水草腐烂,水体发红等消耗大量的氧气,释放毒素,导致池塘处于缺氧状态。
3、投喂量大,污染加重,底质差,池塘底部土壤酸化,还原化,有机化,毒性化越来越严重,底泥在缺氧的情况下滋生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等,很容易入侵到螃蟹体内。
4、入秋后温度下降,白斑病毒的致病性增加,其最适水温为22-28℃,进入活跃期,导致螃蟹病毒病高发。
5、高温期螃蟹体质差,若使用刺激性药物,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二、螃蟹死亡情况分析
1、肠炎、黑鳃
发病死亡量不大,但死亡持续时间长,多数发病池塘环境较差,无草或烂草严重,底质发黑发臭;投喂冰鲜鱼的池塘不注重防肠炎,所以发病较多。
处理方案:加强“底居安”改底,内服“氟多力+LY生命素+营养快线”一个疗程(5天),外泼“优肽”控制池塘细菌繁殖速度。
2、“抖抖病”
螃蟹“抖抖病”发病时,整体活力差,部分螃蟹爪子环在一起;也有部分表现为爪子时不时的抽搐,抖动,爪尖发红;人为刺激(敲击桌面)有较为明显的抽搐症状;进行肝脏解剖未见明显病灶,颜色正常。
据调查研究“抖抖病”是由螺原体感染导致发病,传染速度快。一般大规格螃蟹发病率高,青虾养殖多的塘口发病率也高。诱发因素有缺氧、药物刺激、塘口间的相互传染(进水,飞鸟)等,其中缺氧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处理方案:加强“底居安”改底频率,多增氧,保持良好的池塘溶氧和环境,外泼“银翘板蓝根散”+“营养块钱”,提高抗病能力,减轻抖抖病症状;内服“氟多力+LY-生命素”一个疗程(5天)。
3、白斑病毒病
之前(5-7月)发生过白斑病毒病的塘口,入秋后还会有一个发病高峰期,主要表现为螃蟹活力差;并伴随有肠炎发生,混养的龙虾也会出现死亡。
处理方案加强“底居安”改底频率,多增氧,配合使用“优肽”消毒,内服“银翘板蓝根散+LY-生命素+氟多力”一个疗程(5天),控制死亡量。
4、纤毛虫病
多发生在池塘底质较差的塘口,主要表现为螃蟹身体挂脏,发粘,体弱无力。造成螃蟹蜕壳困难,吃食不好,一般不会造成大量死亡,但卖相差,无法正常销售,螃蟹也很难长时间存塘。
处理方案:“底居安”,“底虫净”交替使用,提前预防纤毛虫病的发生。情况严重时可适当外泼“纤虫易克”,进行灭杀。

山羊瘤胃膨胀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


山羊瘤胃臌胀可分为泡沫型和气体型两类。泡沫型主要病因是采食大量的豆科牧草,日粮中豆粕等高蛋白饲料原料含量过高或者谷物等能量饲料粉碎粒度过小;气体型则是由于突然更换日粮中谷物等能量饲料,羊未能适应日粮所致。只要根据引发臌胀的原因,采用适当的措施,该病通常能治愈或控制。

1病因

1.1消化紊乱如羊采食过量的豆科牧草、有毒杂草或精饲料,瘤胃微生物区系发生较大改变,导致瘤胃消化发生紊乱,引起食物异常消化,产生的气体不能及时排出体外,从而致使瘤胃臌胀。这是引起羊瘤胃臌胀的主要原因,如果患病动物得不到及时和恰当的治疗,死亡率很高。

1.2食道阻塞通常咀嚼和反刍食团不会导致食道阻塞,但羊快速采食体积较大的块茎和瓜果类饲料时,容易造成食道阻塞,无法正常进行反刍和嗳气,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气体滞留在瘤胃里,导致瘤胃臌胀。

1.3破伤风等疾病和下颚、面部肌肉麻木破伤风等疾病和下颚、面部肌肉麻木,致使动物反刍、嗳气和消化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瘤胃臌胀。

1.4瓣胃错位瓣胃位于腹部右侧,由于受外力及其它原因会移到腹部左侧,瘤胃中食物不能正常排空,且左移的瓣胃压迫瘤胃,动物消化紊乱,导致臌胀病发生。

1.5突然换料突然换料时,动物瘤胃在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起消化新饲料的微生物体系,消化发生紊乱,通常会产生瘤胃臌胀。羔羊饲喂代乳料时多会出现臌胀。但此类臌胀并不严重,一段时间后基本都能自行恢复。

1.6日粮中镁、钾元素缺乏山羊日粮中缺少镁、钾元素也会造成瘤胃臌胀,治疗此类臌胀需补充镁、钾元素。

1.7睡姿不对老年、残疾、怀孕羊睡觉时如头朝下,瘤胃代谢产生的气体不能正常排除,会造成瘤胃臌胀。当动物起身活动后,此类臌胀就会消失或减轻。

2治疗措施

2.1瘤胃穿刺对急性瘤胃臌胀,瘤胃穿刺是常采用的措施之一。用套管针或兽用注射大针头,从腹部左侧最凸起的地方插入瘤胃并按摩腹部,将瘤胃内气体放出。放气时宜缓慢进行,避免因瘤胃内压力突然降低而造成动物死亡。2.2插入导管插入导管也是比较有效的处理急性瘤胃臌胀的措施之一。用一根直径为0.5~1cm,长约1m的柔软橡胶管(/),从患羊口腔经食管插到瘤胃臌起的地方,将气体缓慢放出。

2.3灌服或瘤胃注射植物油以3g/kg体重的剂量灌服或直接瘤胃注射大豆油等植物油,灌服或注射后按摩患羊腹部1~2分钟,然后赶着羊奔跑约5分钟。

2.4人工辅助对于异物阻塞食道和瓣胃左移引起的瘤胃臌胀,一般需用人工辅助的方法。(1)如异物卡在食道里,用手从外沿食道向下摸,摸到异物后轻轻向外挤压,将异物挤出。也可用双臂环抱患羊腹部臌起部位,然后突然用力挤压,借助压力排除异物。如以上两种方法都不能将异物排出,可使用一根直径小于1cm的柔软橡胶管插入食道将异物推入瘤胃。(2)对于瓣胃左移引起的瘤胃臌胀,患羊禁食一天后,将其仰卧、左右翻转帮助瓣胃复位。

2.5药物治疗(1)因采食过量精饲料引起瘤胃臌胀,可用10~15g小苏打溶于适量温水后,给羊灌服。(2)治疗因突然换料引起的瘤胃臌胀,可给患羊饲喂益生菌,或者从健康羊瘤胃内抽取瘤胃液给患羊灌服。(3)治疗因镁、钾元素缺乏引起的瘤胃臌胀,可用10g石粉+15g海藻粉+适量食醋给患羊灌服。3典型病例

病例1:2007年7月10日,我县安底镇某养殖户的黑山羊发病,反刍、嗳气停止,病畜不安,左腹膨大。主述该羊曾采食过大量新鲜苜蓿草。用2.2、2.3方法治疗而愈。

病例2:2007年9月2日,我县一养殖户所养山羊发病,呼吸迫促,反刍、嗳气停止,腹部急剧膨胀,腹痛不安,后肢踢腹,呻吟。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49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