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殖河蟹的三个技术环节


一、创造适合培育河蟹的池塘条件。
池塘水源要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灌排水方便。土质最好为粘土。池塘面积不宜太小,太小水质不宜控制,最好不能小于3亩。池中要设有滩面,供河蟹在上面栖息觅食,占池塘面积的三分之一。池中还要移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为河蟹藏身避敌、蜕壳提供安静的环境,还可作为河蟹的补充饲料,同时又可改善水质,防止池水过肥。池底淤泥不能过多,淤泥过多耗氧量大,水质易变坏,一般要求淤泥厚度以15厘米为好,防逃设施应建在堤岸上,不能建在堤岸的坡上,高度以50厘米为宜,向内倾斜角度为15度,一般采用双层塑料围成即可。
二、加强放苗期间的管理。
千万不能忽视清塘灭害。刚入池的蟹苗很弱小,如果清塘灭害不彻底,就会严重影响蟹苗的成活率。清塘工作一般在放蟹苗前10~15天进行,用生石灰或其它药物清除敌害,做到干净彻底。清塘一周后就可进水,进水时必须用40~60目筛绢布严格过滤,严禁敌害生物入池。
放苗时注意
①水温温差小于3℃,最好没有温差,放苗前一定要测好水温做到心中有数。
②放养前一定要等清塘药物的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方法是:可用玻璃杯取一杯池水对着光线看,如发现有许多浮游动物,说明药效消失即可放苗。
③蟹苗入池前最好先往蟹苗箱上淋些水。因经过长途运输的蟹苗腮腔失去大部分水分,如果突然放入池中,会因吸水过急造成死亡,因此应先淋些水,等蟹鳃腔慢慢吸满水后再放入池中。
三、有意识地控制河蟹的生长。
怎样控制河蟹生长,使之达到每公斤160只左右甚至更小呢?首先,增加放养密度,由以前的放蟹苗250克增加到500克(8万只左右)。这样培育的河蟹由原来的80只/公斤,增加到160只/公斤,密度增加,生长减慢,规格变小。放苗后还要看蟹苗的成活情况,一般蟹苗变成小蟹后每亩应达3万只,这样的密度才有希望培育出较理想的河蟹。其次,控制饵料。基础饵料培育较好的池塘,一般在2个月左右的时间不另投饵料,个别池塘天然饵料不足,可以补充些饵料,但要少量。这样前2个月的河蟹规格控制在2克左右。2个月后投喂些打碎的杂鱼等饵料,每天下午投喂一次,数量根据生长情况为河蟹体重的5%~20%,从饵料上人为地控制其生长。此外,要加强日常管理,做到每天巡塘,仔细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定期向池中泼洒生石灰以改善水质,每月或旬测体重和体长,掌握河蟹的生长情况,做好记录,便于管理和总结经验。

相关阅读

冬季养殖河蟹常见的三个死亡原因



冬季是河蟹极易死亡的时候。有的河蟹养殖户不注意加强管理,造成河蟹大批死亡。因此,预防冬季河蟹死亡,是提高河蟹成活率的关键之一。具体的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死亡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11月,都有一批生长了2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成为“绿蟹”,性腺成熟,进入其生命的最后阶段。凡是脚痒要逃跑的,因已经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大部分会自然死亡。对这些河蟹应趁其活时及时捕抓出售。
二、感冒死亡冬季白天黑夜温度变化大,水温差别也大,有时达10℃,河蟹很不适应,容易感冒,导致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法是:平时要注意调节水位,控制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要大于3℃,水面要种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但不要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三、消化不良死亡因气压、水温变化,河蟹的食欲改变,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胀死”,严重时会全部死亡。防治办法:
1.改变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2.在食物中定时加抗菌素和生长素。
3.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
4.投食要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适当减少其投饵量。
注意:无论是什么种类的河蟹,吃死蟹都是非常危险的,不仅是因为蟹本身营养丰富,死后易腐烂,而且河蟹体内含有一种叫组氧酸的物质,垂死或已死时,蟹体内的组氧酸会分解产生组胺。组胺为一种有毒的物质,随着死亡时间的延长,蟹体积累的组胺越来越多,毒素越来越多,即使蟹煮熟了,这种毒素也不易被破坏。因此,千万不要吃死蟹。

培育优质河蟹苗三个重要参数



中华绒螯蟹人工繁殖一般在小水泥地中进行。必须将水池环境调优,才能提高蟹苗成活率。
水温:河蟹育苗对温度有较高的要求,最适水温为20~25℃,升温要缓慢进行,每小时不得超过1℃。升温过快会刺激抱卵蟹提前排苗,排出的原蚤状幼体不能开口摄食,常引起大量死亡。
盐度:河蟹人工半咸水配方配制人工海水育蟹,蚤状幼体最适盐度为17‰左右。在蚤Ⅲ、蚤Ⅳ阶段适当添加钾盐,能促进幼体蜕皮。在大眼幼体淡化过程中,盐度下降每天不得超过3‰。
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对于蚤状幼体的生长发育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直接影响蚤状幼体的存活,另一方面水中溶解氧的高低直接影响水质状况,对蚤状幼体产生间接影响。池水溶解氧一般不得低于4毫克/升,生产中可用罗茨鼓风机不间断增氧。
水体中氨态氮含量过高,能使蚤状幼体动脉血液中氧含量降低,摄食量降低,代谢机能减弱,超过1毫克/升,能破坏蚤状幼体细胞,影响呼吸机能,死亡率提高。硝态氮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升,否则会引起蚤状幼体中毒,摄食量降低,鳃状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僵直而死。控制氨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密度。幼体合适的放养密度是每升100尾。起始放养量可高些,因为空间、水量、饲料等条件宽裕,但到中期需要分养,否则密度过高,分泌物过多,水质易恶化,到蚤Ⅴ期和大眼幼体时会发生大量死亡。(2)投喂量。投喂活饵(刚孵化的卤虫无节幼体)和人工配合料(蛋黄、自己配制的微型颗粒料),投喂量主要靠目测估量。人工配合料要求达到一定细度,蚤Ⅰ、蚤Ⅱ期可采用100目网筛、蚤Ⅲ、蚤Ⅳ期可采用60目网筛,蚤Ⅴ期及大眼幼体阶段可采用40目网筛。蛋羹或自制的微型颗粒料,可以添加一些维生素、类脂物或将来需要的抗生素载体。(3)水处理。换水采用彻底换水的方式,每天傍晚把水放掉三分之一,再用虹吸方法排掉三分之一,然后加新鲜水。白天可投喂人工配合料,晚上投喂卤虫无节幼体,保证晚间蚤状幼体蜕皮时有良好水体环境。换出的水可通过机械过滤和生物过滤后重复利用。(4)培育“绿水”。采用半流水方式,将富含浮游植物的“绿水”定时注入培育池中,净化水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67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