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河蟹持续上岸一定要引起你足够的重视了

M.yZ023.CoM
俗话说秋后的螃蟹——顶盖儿肥,但今年立秋过后近些天高温仍没有消退的迹象,最近更是有养殖户反应夜晚河蟹有大量上岸的情况发生,在马上要迎来第五壳的关键时期,这个问题可愁坏了养殖朋友们。
一般在高温时,夜晚河蟹偶尔上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是如果是大面积的持续上岸且手电光照后反应迟钝不下水,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了。上岸时间过长会导致河蟹体内水分快速流失,从而使其食欲下降,体质变差,抵抗力降低,在蜕壳期还会出现软壳和蜕壳不遂的现象。那么引起河蟹上岸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一、缺氧
到了养殖后期,部分塘口夹草严重水韭菜大量漂浮,伊乐藻下沉腐烂,池塘内的水草所剩无几,剩下的还有大量丝状藻类泥渍附着,严重影响了藻水草的产氧能力,且塘内夜晚耗氧因素多,导致河蟹因缺氧上岸(缺氧引起的上岸一般灯光一照会立马下水)。
处理措施:夜晚增氧设备可以长开,没设备的塘口可以过水三四个小时,天气不好的晚上可使用热毒清+增氧片。
二、底质恶化,水体指标超标
五壳前,多数养殖户开始投喂高蛋白饲料和冰鱼,吃不掉的在高温作用下会在池底持续发酵发酸腐败,加上天气突变导致水体倒藻,导致氨氮,亚硝酸盐毒素偏高,河蟹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工作,造成河蟹中毒性应激上岸。
处理措施:这种塘口可多换几次水,每次15公分左右,然后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瓶)+卫底或整底(3亩/袋)降解毒素。(之后仍有上岸的情况发生的解毒应激精华液可多用两次)
三、弧菌感染,纤毛虫附着
在水质浓稠,底质差的塘会滋生大量弧菌和纤毛虫,一旦其附着于河蟹鳃部,将会导致河蟹鳃丝受损,时间久了会发展成黑鳃,这也是河蟹夜晚上岸频繁的原因。
处理措施:可用弧菌培养基检测一下,弧菌数量多的塘可用蛭菌110+蛭尊(5亩/组)裂解抑制弧菌的繁殖,纤毛虫(镜检鳃部)可根据池塘情况用药处理。(蜕壳期间需谨慎)
目前为止,有些塘口已经开始了第五壳,这种关键时期上岸问题已不容忽视,晚上要加强巡塘,争取把上岸问题扼杀在摇篮!

相关阅读

饲喂蚯蚓一定要谨慎


蚯蚓,也叫地龙、曲蟮或称曲蛇,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含量高,是喂猪鸡的良好的动物性饲料。它能促进猪禽多长肉、多产蛋,但如果喂饲方法不当,也会引发畜禽疾病,造成损失。因此,饲喂蚯蚓一定要谨慎。

蚯蚓对猪可传播肺绦虫病和气喘病。引起猪肺绦虫病的线虫有长刺后园线虫、短阴后园线虫和莎氏后园线虫,而蚯蚓就是传播这3种线虫的中间宿主。一条蚯蚓可携带数百条线虫的幼虫,危害极大。而肺绦虫的幼虫又带有猪气喘病的病毒,可使猪同时感染气喘病,这是一种双重感染,危害更大。

蚯蚓对禽类可传播4种寄生虫病:

第1种是气管交合线虫病。某养鸡场用大平2号蚯蚓喂鸡,122只鸡全部发病,死亡71只,就是由于蚯蚓传播了气管交合线虫病造成的。

第2种是环形毛细线虫病。虫体寄生在鸡的食管或嗉囊中,引起营养不良、瘦弱、贫血,严重者衰竭而死。

第3种是鸡异刺线虫病。虫体寄生在盲肠,引起消化不良、无食欲、下泻、瘦弱,鸡不发育,产蛋减少。

第4种是楔形变带绦虫病。虫体寄生在鸡十二指肠中,引起食欲大减,不消化、拉稀、消瘦,以至出现神经症状。这4种寄生虫病,都是由蚯蚓传播的。

预防蚯蚓传播疾病的措施,一是养蚯蚓一定要经过检疫,凡有寄生虫卵、包囊或幼虫的要立即处理掉,切不可留作种用繁殖。二是喂养蚯蚓,严禁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做饲料。三是蚯蚓的虫卵、包囊、囊蚴怕高温,因此,饲喂畜禽时,一定要彻底加热,决不能生喂。即使是死蚯蚓,体内的虫卵并未死,所以一定要加热。四是一旦在畜禽中发现有上述疾病时,须立即严格隔离,严防扩散。五是对畜禽要定时进行检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相关知识:

据测定,蚯蚓干体含脂肪7.9%、粗蛋白66.3%、碳水化合物14.2%;每百克蚓体含胡萝卜素92微克、维生素B,0.25毫克、维生素B22.3毫克及维生素D、E、蚯引素、蚯蚓解热碱、锰和铁等微量元素,铁的含量是鱼粉的14倍,完全可以代替进口鱼粉。蚯蚓具有特殊气味,是鳝、龟、鳖等特种水产动物特别喜食的一种主要饵料,起到了良好的诱食作用。

养殖户一定要警惕梅雨过后河蟹发病



七月,河蟹将完成第四次蜕壳,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次蜕壳。由于现在正处于梅雨季节,气温气压不稳定,本月也是梅雨期向高温期过渡的时期,高温、闷热、暴雨、烈日等极端天气频发,加之高温期河蟹吃食量大、排泄物多,往往会出现水质和底质恶化,水中有害物质增多。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起河蟹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抵御病害侵袭的能力下降,造成病害高发,所以这一阶段对于河蟹养殖也是一种挑战。对于这一时期的养殖管理要求高、难度大,养殖户朋友千万不要麻痹大意,有针对性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免疫力
提高河蟹免疫力,是从河蟹自身的机体出发,由内而外的抵抗病原的侵害,增强其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河蟹免疫力强则病害少,免疫力弱则病害多。
可以通过投喂优质饵料,保障河蟹充足的营养,促进免疫消化器官的健康发育,尤其是肝胰腺的健康发育,可以定期内服肝肠舒颗粒一袋拌一包饲料或是肝胆泰勒加生命元加高稳维西一组拌两包饲料,连续内服一个星期,能够明显提高河蟹摄食,河蟹食线明显,降低河蟹肝胰腺负担,提高免疫力。
二、减少病原积累
水体中一直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随着水温的升高,饵料残渣、粪便的大量积累,给病原微生物提供繁殖需要的营养,造成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会引起病害的爆发。所以需要定期使用弧菌天敌或者金碘等,定期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其浓度,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消毒改善水环境。
三、保持水质稳定
水质达标很重要,但水质稳定更重要。蟹塘水质稳定,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当外部环境变化时,水体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可以减少因水环境波动造成河蟹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消耗过多的能量。定期使用全效底改片或者强效底净,分解池底有机物,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5-7天为一个周期,定期使用黄金益菌素和优加益生菌等微生物,去改善水质,保障水体的藻相和菌相的动态平衡,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减少河蟹的应激引起的免疫力下降。

入秋后河蟹池塘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案



经过一段高温期后,螃蟹整体吃食不好导致体质普遍较差,很多地区已陆陆续续开始发病,出现死亡较多的情况。根据以往经验,每年立秋后,兴化地区养殖的螃蟹开始出现问题,特别是在经过一场大雨后,池塘很容易发生返底,水变,倒藻,蓝藻暴发等问题,诱发螃蟹各种疾病。根据多年的跑塘实践经验,结合流行病学发病规律,每年立秋后的一段时间是螃蟹发病高峰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入秋后螃蟹易发病呢?该如何处理才能尽量降低损失,下面跟大家分析一下。
一、发病的原因
1、大暑季节,持续高温期,螃蟹一直吃食不好,入秋后螃蟹体质差,是导致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2、池塘缺氧,螃蟹四壳后规格又大了许多,消耗池塘氧气也随之增加;外加高温多雨气候带来的水草腐烂,水体发红等消耗大量的氧气,释放毒素,导致池塘处于缺氧状态。
3、投喂量大,污染加重,底质差,池塘底部土壤酸化,还原化,有机化,毒性化越来越严重,底泥在缺氧的情况下滋生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虫等,很容易入侵到螃蟹体内。
4、入秋后温度下降,白斑病毒的致病性增加,其最适水温为22-28℃,进入活跃期,导致螃蟹病毒病高发。
5、高温期螃蟹体质差,若使用刺激性药物,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二、螃蟹死亡情况分析
1、肠炎、黑鳃
发病死亡量不大,但死亡持续时间长,多数发病池塘环境较差,无草或烂草严重,底质发黑发臭;投喂冰鲜鱼的池塘不注重防肠炎,所以发病较多。
处理方案:加强“底居安”改底,内服“氟多力+LY生命素+营养快线”一个疗程(5天),外泼“优肽”控制池塘细菌繁殖速度。
2、“抖抖病”
螃蟹“抖抖病”发病时,整体活力差,部分螃蟹爪子环在一起;也有部分表现为爪子时不时的抽搐,抖动,爪尖发红;人为刺激(敲击桌面)有较为明显的抽搐症状;进行肝脏解剖未见明显病灶,颜色正常。
据调查研究“抖抖病”是由螺原体感染导致发病,传染速度快。一般大规格螃蟹发病率高,青虾养殖多的塘口发病率也高。诱发因素有缺氧、药物刺激、塘口间的相互传染(进水,飞鸟)等,其中缺氧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处理方案:加强“底居安”改底频率,多增氧,保持良好的池塘溶氧和环境,外泼“银翘板蓝根散”+“营养块钱”,提高抗病能力,减轻抖抖病症状;内服“氟多力+LY-生命素”一个疗程(5天)。
3、白斑病毒病
之前(5-7月)发生过白斑病毒病的塘口,入秋后还会有一个发病高峰期,主要表现为螃蟹活力差;并伴随有肠炎发生,混养的龙虾也会出现死亡。
处理方案加强“底居安”改底频率,多增氧,配合使用“优肽”消毒,内服“银翘板蓝根散+LY-生命素+氟多力”一个疗程(5天),控制死亡量。
4、纤毛虫病
多发生在池塘底质较差的塘口,主要表现为螃蟹身体挂脏,发粘,体弱无力。造成螃蟹蜕壳困难,吃食不好,一般不会造成大量死亡,但卖相差,无法正常销售,螃蟹也很难长时间存塘。
处理方案:“底居安”,“底虫净”交替使用,提前预防纤毛虫病的发生。情况严重时可适当外泼“纤虫易克”,进行灭杀。

草鱼精养水质一定要养好


这几天遇到了不少微生物补充不足,藻菌不平衡,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蓝绿甲藻、褐藻过剩。有的还呈现出一定时间性,早上不太明显,中午过后,水面油膜、蓝绿藻、丝状藻类就逐渐增多,有的还夹杂一些黄色、褐色有机物。有的在水面漂着厚厚的一层。这些过剩藻类的出现,既增加了倒藻的风险,又大大降低了水体透明度,特别对于草鱼精养,需要水质清廋的鱼塘,无疑增加了草鱼发病的概率。

像今天去的仁寿刘老师的鱼塘,同是两口一样的鱼塘,右边的鱼塘水深两米多,鱼死较少;左边的水要浅一点,只有一米五左右,水体自净能力要差一点,水色更浓,我用手测在十厘米左右,就看不到手掌,可见透明度之差,草鱼精养要求水质清瘦,所以左边鱼塘草鱼死亡量要多好几倍的量。刘老师之前用的成都鱼康的芽孢原粉在调水,水质很好,很是认可。买饲料时,因为饲料公司赠送了一些调水产品和菌种,于是减少了芽孢原粉的用量。我遇到过很多这种情况,虽然投放了调水产品,但是否达到调节水质的效果未知。特别是自己培养的,如今天看到鱼塘边培养的菌液都发臭了,这种质量谈不上稳定,效果自然无法保证。

接下来去的一家同样是水质不好,一个七八十亩的小水库,死鱼已经一个月多了,老板在当地镇上买的鱼药,用药后稍好两三天,就又开始死鱼。站在水库边就可以发现水库中间不断的有气泡在往上冒,说明底质酸化严重,显然平时的调水改底没跟上,虽然老板说平时也在调水改底,可离草鱼精养30-40厘米的透明度要求,还是差很多。水体中有机物过多,其表面粘附的细菌也会随之增多,精养塘的密度一般都比较大,这就增加了感染病菌的机率,往往出现细菌性烂鳃病。

像这样的情况,内服加外用只能治其标,要彻底解决鱼病的问题,重点还是要调节水质和改善底质。当把死鱼控制住了,或是死鱼量不是太多了,此时反复的用芽孢原粉、酵素,当把水质控制好维持一段时间,就有助于鱼病的根治,防止鱼病的反弹。

气温下降河蟹怎么还上岸了呢?



3月26日-28日气温下降。部分河蟹养殖户反应塘口下午或晚上有河蟹上岸,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温度这么低还会缺氧吗?为什么同样降温有的塘河蟹不上岸?相信有同样疑惑的人不只少数养殖户。我今天就给大家一起分享这方面的内容。
下面先看几张照片:
这是1号塘3月28日早上6:10分的养殖户塘口数据。可以看出溶氧2.68mg/L。溶氧已经很低了,河蟹塘处于缺氧状态。
大家可以看到:左边2号塘照片是在28日早上6:10分时溶氧为3.75mg/L。右边3号塘照片是28日早上6:10分溶氧为7.61mg/L。大家应该能看出差异了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原因在哪里?我们接着往下看。
先来分析降温对我们河蟹养殖水体的影响。降温会导致水体应激反应,对藻类而言会出现倒藻死亡,增加水中有机质好氧。水体的应激反应导致河蟹的活动增加,消耗更多溶氧。微生物也会因为藻类的死亡,使微生物量增加,水呼吸增加,溶氧消耗大。
3号塘2天前全塘泼洒了水世纪的卵囊藻。卵囊藻的作用:在水中存活时间——长稳定,富含虾青素——提升免疫力。直接提升溶氧——起效快。卵囊藻能维持水体稳定,减少水体的应激反应,增加池塘溶氧。所以早期肥水很重要,肥水肥的好的塘口溶氧检测结果都高,溶氧丰富,选对肥水产品更重要。只有这样河蟹塘水体稳定,河蟹应激反应少,溶氧充足一壳蜕壳翻倍大。建议7-10天定期使用一次卵囊藻(首次使用剂量加倍),能增加水体的稳定性,让养殖变得更轻松。同时建议大家加强对水质溶氧,温度的检测,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装中易物联的Y23在线溶氧检测设备。这样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池塘情况,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使河蟹养殖更轻松。
北京水世纪:游龙

猪舍如何保温防病? 一定要做好措施


相信养猪户对于猪生病还是很头疼的,那么如何预防猪生病呢?我们又需要做哪些措施呢?

猪舍内保持干燥、温暖和舒适,猪才能健康生长。要想做到这一点,猪舍内必须具备三样宝贝:一是干细沙,二是褥草,三是红黏土。

为什么猪舍内必须具备干细沙呢?

因为干细沙具备松散、吸潮散湿的特点。猪舍内铺上部分细沙,可使猪舍内湿度减少,保持舍内干燥,能提高猪舍内的温度,有利猪体健康。

为什么猪舍内必须具备褥草呢?

因为农村养猪绝大多数农户都用开放式猪舍,舍内保温条件差,必须要在猪舍内铺些麦秸、稻草、干草等。这些垫草干燥、柔软,保温性能好,铺上后,使猪感到温暖和舒适。

为什么猪舍内必须具备红黏土呢?

因为猪躺卧的时间较长,用嘴拱土觅食的机会减少,猪只容易患缺铁症,特别是水泥地面的猪舍,更容易发生缺铁症。红黏土中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特别是含铁较多。猪舍内垫上部分红黏土,增加猪体(特别是嘴)与红黏土接触的机会,可防治缺铁病的发生。

铺垫的方法:垫草、细沙、红黏土的数量要根据猪只数量的多少和猪舍的大小而定。先将垫草用铡刀切短,草、沙、土的比数为5∶3∶2,然后将三者混合在一块,铺到猪舍内。这种方法不但使猪舍内保持干燥、温暖,而且可减少疫病的发生,有利于猪扒草、扒沙、扒土,便于自己调整铺位,使猪感到轻松、愉快和舒适,有利于其健康。

鳖有病的几个表现,平时一定要注意观察



鳖胆小,怕人,怕冷,喜欢钻泥,喜欢晒太阳。一旦得了病,它的行为反常,就不再钻泥和晒背,喜欢在阴而干燥的地方躲藏,行动缓慢,不怕人。根据这些特点,可尽快发现问题,对防治鳖病有利。
在没有病鳖栖息地点的池塘,鳖一旦得病后难以发现,往往耽误了治疗,一旦浮出水面,已病入膏肓,无法挽救。
健康的鳖行动敏捷,只要发现有人的活动或它认为不安全时,便很快潜水躲藏,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钻泥,因此很难发现鳖的行踪。
鳖如果有病,尤其是病重时,行动迟缓,清晨或傍晚在池边漫游,见人后缓慢地离去钻入水底。这时的鳖一般不钻泥,有的躲在池边的草丛中;有的在树根旁;有的钻进产卵场的砂场内;有的躲在墙壁的夹缝中。病鳖十分怕晒太阳,尽量躲在阴凉处。而有的养殖场鳖池做成垂直式的墙壁,鳖只好爬在晒背台上或饵料台旁,进入这种状况时,已很难救治。解剖后,往往可见肝脏发黑或变色,有的肠道充血,有的肺部也变色。

高温持续,螃蟹上边上草上岸后的池塘管理要点



这几天,天气高温还在持续,大部分池塘的螃蟹、龙虾大量上边上草上岸、软壳死、严重的池塘甚至出现大量损蟹的情况;有青虾的池塘,出现大量游边、死亡的现象。
【图一:螃蟹大量上边】
【图二:螃蟹大量上草】
【图三:龙虾螃蟹大量上边】
【图四:大量死蟹、死虾】
【图五:蜕壳蟹死亡】
再来看看最近池塘水的温度:
【图一:池塘水体表面的温度】
【图二:池塘底部的温度】
【图三:毛店长亲自下池塘,感受温度】
蟹工认为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3点:
1、高温水热底热
2、严重缺氧
3、虾蟹体质差
目前持续高温已经造成的危害:
1、吃料减少
2、体质减弱变差
3、损伤增多加重
蟹工列出未来几天高温天气,池塘管理的4大重点(供各位参考):
1、未来几天高温期间,白天不动水,(外河水还不错的)天黑放表层水半夜打水,开动增氧机;(外河水不好的)只能提前干撒长效增氧剂——“底立安”,同时半夜开动增氧机。
2、“超能粒”+“氧丹”喂食后使用,改善底部环境,减少耗氧,增加底部溶氧。
3、“氧生源”+“速立安”打破水体分层,快速提高水体溶氧量,缺氧急救。
4、最重要的是:温度回降后,需要及时泼浇“好又多”+“全能钙”快速补充能量,增强体质。
【蟹工特别提醒】:
1、“流水不腐”——最快、最有效的增氧就是水体流动;严重缺氧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一切可以促进水体流动的任何方式;其次才是急救类增氧剂。
2、水源很差的塘口,可以打地下井,以防不备之需。
3、溶氧是池塘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命脉之一,需要时刻关注。
4、缺氧后的池塘,一定要加强对养殖对象能量与体质方面的补充增强,同时需要做好避免病菌感染的消毒工作。

10月份以后,河蟹易感染此种疾病,蟹农们一定要提高警惕!



抖抖病


五、注意事项
河蟹颤抖病的病原体不仅侵袭鳃、胃、肠、肌肉,而且侵袭肝胰脏、心脏和神经等要害器官,因此治疗必须注意以下几个事项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在治疗河蟹颤抖病时,必须先杀灭蟹体外寄生虫,否则鳃及蟹壳上的伤口就成为病原的侵袭门户,病情会更加严重;且一边治疗,一边又大量感染,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甚至最后河蟹变得很虚弱,机体本身没有抵抗力而无法治疗。
(2)外泼消毒药与内服药饲必须相结合,将水体中及蟹体内外的病原都杀灭。外泼消毒药的质量一定要好,用药量要算准;不能认为外泼一次消毒药就可以了,因为外泼一次消毒药,当时可以将水体中淤泥最表层及蟹体外的病毒、病菌杀灭,但淤泥下面的病毒、病菌则未被杀死;同时,河蟹的颤抖病尚未治愈,病蟹还会不断向水中排放病原,在疾病流行季节,尤其是热天,病毒、病菌的繁殖速度很快。
(3)不能将药饲捏成团投喂。因河蟹主要是用2只螯足夹住饲料啃着吃,所以对制备药饲的要求比治疗鱼病的更高,在水中的稳定性一定要好;同时药饲的用量要算准。如蟹池中混养吃食鱼,则在上午、下午应先将鱼喂饱,药饲在傍晚投喂应稍推迟些,尽量使鱼少吃些药饲,同时适当增加些投喂药饲的量。
(4)一定要尽量争取早治及治愈。一旦疾病严重,病蟹失去食欲,就无法治疗。同时绝对不能从每天死几百只蟹至减少到死几只蟹时,就认为是治好了;或为了节省药费就停止继续治疗,这将得不偿失,过几天病原体大量滋生后,病情会愈加严重,而且蟹因反复患病,自身的抵抗力会降得很低,甚至会变得无法治疗。
(5)病死蟹一定要及时捞除深埋,不能到处乱扔,以免人为散布病原体。
(6)切忌在治疗期间外泼生石灰,因为杀虫药及消毒药一般呈酸性,如同时外泼生石灰,则将严重影响杀虫及杀病毒、杀病菌的效果。
(7)疾病治愈后,仍应继续做好预防工作,因为河蟹患颤抖病后不产生终身免疫。

到底是什么因素限制了你的河蟹产量?



每年我在市场结束后都会到全国各地的河蟹主产地进行一些调研,但随着调研的时间累积和调研深度加深,以往萦绕在脑袋里面一些模糊的地方逐渐清晰起来。是什么在限制河蟹的产量往上增加?
调研出来很大一部分老板,大都会说类似于这样的话:今年我全年水好、草好,料吃的也好,可为什么没有产量?我想,如果这个问题问我们刚加入这个行业的老板,他们也许会给出很多的原因,例如:水不好、草腐烂、长蓝藻、有肠炎、黑鳃.......但,如果问问我们有经验的,那批挣钱几率很大的老板,他们基本只会给出两个方向的可能:一,苗种,二,清塘。
这里,我不给大家讲刚进入这个行业老板们,提到的这些基本常见问题,我只说挣钱老板们最在意的这两个方面。
一、苗种
每年,我们在选择苗种的时候都有人说各种各样的挑选苗种的办法,挑苗种的目的很简单,都是为了河蟹养殖的更大,成活率更高。这对于我们的养殖来说是很好的技能,毕竟河蟹要养殖成功,就是能最后要起到的产量(养的好还要卖的好,这里不提怎么卖河蟹),而产量怎么来,这里有一个公式大家可以看一下:
规格x成活率=产量
同等放苗密度下:1规格大x成活率高=产量高
2规格小x成活率一般=产量一般
3规格大x成活率一般=产量一般
4规格小X成活率低=产量低
从实际的经验可以得出结论,每年能挣钱的老板和绝对亏的老板数量其实并不高,大部分的老板还是属于2-3点那多少挣一点,亏也亏不到哪里去的那一类。这有一个模型可以供大家参考
而苗种的重要性是在每年养殖中,当大家都没有在乎,但没有重视的部分。在这批挣高利润的老板眼中,苗种决定了50%的成功率。如果苗种不行,再努力的养殖,即使你水好、草好、吃料好,一样没有任何用处,最后的产量就是中间大部分老板的结局。
这里我强调苗种的优质,我说几点,大家试着注意,一是在苗种的亲本。这方面的注意点很多,但就两个方向深入些,一个方向是亲本的规格,就目前市面上大规格河蟹做亲本正悄然兴起,希望大家注意。大规格亲本的公蟹和母蟹目前都是选自不同的地区,避免近亲繁殖导致苗种退化。
另一方面是苗种期间的管理,投喂的饲料蛋白高低差异会导致河蟹苗越冬期间的营养累积度。还有就是苗种期间的水质管理等,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说。但大家对于苗种的注意力绝对不能轻视。
二、清塘
对于清塘,很多的老板认为就是用药将塘口里的杂鱼,虾杀死掉就好。然后时间允许的话就会再晒晒,认为这就是清塘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的老板能深入的了解清塘到底是怎么回事,就会在清塘上面下重功夫。如果说苗种是河蟹养殖中的重要性占比在50%,那清塘就要占比在30%。
也许有的老板会认为这样的占比太高,我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好茶水需要好茶才能泡得出来;我们国学中藏风聚气的福地......目前的所知中,珠江水产研究所林文辉教授翻译国外的《池塘底质学》大家可以尝试看看,从中学习池塘要想达到高产,该如何调整池塘底质的属性。一句话大家也许听过:新塘旺三年!为什么新塘就能旺三年?三年也许是个不确定的时间,但新塘在河蟹养殖中确实在前一两年中,养殖的过程是顺利的,结果大部分是良好的。相同的投入比情况下,新塘要占据优势。如果还有怀疑,这里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如果有过农村种植庄稼的老板会有这样的认识,一块地不一定适合种小麦,但种玉米可能会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地中将秸秆拿来焚烧后(当然,国家不允许焚烧秸秆了),那焚烧后的地来年的庄稼长势会好很多,为什么?
当大家带着这样的思考来看待我们的清塘时,可能你就会对池塘底部本身下更多的功夫,因为篇幅的原因,这里就不再一一的解释。大家一定明白如果清塘不彻底,来年养殖,必然会出现类似,杂鱼多、虾多、虫多、青苔多、病害多、草难保、水难调、蟹难看的结局。
比如,在用某些产品泡塘后,放苗下去苗中毒、爬边、上岸不下水,河蟹蜕一、二壳时间明显比别人的晚。还有很大的隐患是在三、四、五壳期间水好草好的情况下,年底产量低,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一二壳期间偷死掉了。由于气温的原因,我们的河蟹在一二壳期间的死亡是不大容易看得见,正是由于这样看不见得情况就会导致河蟹在年底结果的未知,因此有一部分老板还会说,养河蟹就是赌博。事实真是这样吗,我想这就是见仁见智了。
归根结底,早期河蟹死亡看不见,和苗种的品质、清塘的毒素残留以至后期的生产管理都是密切相关的,但个人的工作几年经验告诉反馈的结果是:河蟹的数量在一二壳决定80%,规格是在6个月的养成期累积下来的,想提高你的产量,希望能在这两个方面下大功夫!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684.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