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河蟹的安全质量要求


商品河蟹的安全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一个地区声誉及经济发展的大事,国家农业部NY5064-2001《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供港澳食用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对此有专门规定如下:
1.挑选有国家认可的检验检疫员资质的技术人员,作为商品河蟹进出场的专职检验员。检验员必须遵纪守法,恪尽职守,秉公办事。
2.注意保持场地环境卫生,同时包装材料应卫生、洁净。运输工具在装货前应清洗、消毒,做到洁净、无毒和无异味。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温度剧变、挤压、剧烈地震动,不得与有害物质混运,严防运输污染。
3.坚持商品河蟹进出场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制作包装篓和标签;统一指定地点进出场商品河蟹;统一专人检验签字;统一有企业法人代表检查各道程序合格后,签字才能放行。要自觉接受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查验,确保商品河蟹的安全质量。

相关推荐

商品蛋鸡产蛋期生产质量动态分析及对策


蛋鸡生产过程中,在正常情况下,蛋鸡开产后5~7周即达到产蛋高峰并维持8个月左右,以后的产蛋率逐渐下降。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蛋鸡场常出现蛋鸡开产、高峰和维持时间等延迟或缩短;产蛋率不稳定,达不到高峰;高峰期或产蛋上升期产蛋突然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下面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商品蛋鸡产蛋期生产质量动态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方法。

1、动态分析的必要性

规模化养殖条件下,鸡的产蛋量将接近遗传极限,其生理与代谢处于极度紧张的状况,而所处环境条件均依赖人为提供与控制,存在较多的应激,自身调节受到极大的限制。实践证明,鸡的生产性能随鸡群体质、周龄、生产强度、技术管理水平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动。若各种条件合理且相互协调,就能保持鸡体健康,因而能发挥鸡的遗传潜力,其生产性能、产品质量和鸡场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养鸡场的各种条件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任何一种条件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养鸡系统紊乱,使鸡群的总体情况和生产性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养鸡者要有危机意识和防患于未然的紧迫感。

2、动态分析的基础

广泛的专业知识:现代化养鸡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品种特征与特性、遗传与生产性能、环境和营养需求与生产力、饲料原料与饲粮配制的规格、预防和疾病等。这些知识的获得,一方面是通过培训和查阅资料,另一方面则要注意在生产中学习和积累经验,经常深入实际观察,与饲养员交流,与鸡“对话”。人、鸡虽无共同语言,但鸡的精神状态、生产性能、行为以及粪便状况等,会敏锐地反映出鸡群是否异常。在广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基础上,就比较容易区分哪些现象是正常的,哪些是异常的。

系统、真实的生产记录:真实可靠的生产记录,是发现和分析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钥匙。产蛋期应有以下记录:每日死亡(外观状况)、淘汰(淘汰原因)和存栏母鸡数;每日每只鸡的耗料和饮水量;每日产蛋数(含破蛋、软蛋)和总蛋重;气温和舍温;光照对数和通风量;饲料原料购人种类、数量和时间;饲粮配制的料号、数量、送入各舍的料号、数量和日期等。每日有记录,每周有报表。同时,应记录异常情况,如停电、停水等等,并及时报告生产主管。

绘制标准生产图:为便于管理和分析生产情况,规模化养鸡场至少应绘制所饲养品种的标准产蛋曲线图、死亡率和耗料曲线图等;每周应将本场平均产蛋率、死淘率和耗料量也绘于图上,并与标准进行比较。在对生产全过程监控下,一旦出现问题,就比较容易发现、找出原因和找出对策。

了解产蛋率升降和死淘率变化的正常规律:如果无条件绘制标准产蛋曲线和死亡率与耗料线条图,可参考鸡群产蛋率和死淘率正常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①产蛋率正常升降规律:标准化条件下饲养的鸡群,在始产期和产蛋高峰期,产蛋量应当是逐步上升的。即使变动,其幅度也很小,一般不超过0.5%。至高峰期后,每周下降0.5%~1%属正常。进行分析时,要先分清楚产蛋率下降是真下降还是假下降。有时假下降的幅度偏大,是由于部分母鸡产蛋周期同期化所致。假若鸡群中有3%~5%的鸡都在这一天休息不产蛋,那么这一天的产蛋量有可能下降3%~5%。②正常死淘变化的规律:鸡场几乎每天都会有死鸡或被淘汰的母鸡。死亡和淘汰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变幅相对较大。在科学饲养管理规范化的鸡场,正常情况下,月平均死亡率不超过0.5%~1%,

3、动态分析的方法

当异常情况发生后,可采用排查式对比的方法。首先,列出可能影响的因素,然后认真加以对比,逐一排除非事故因子,最后很自然地就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因素上,便于判断。如产蛋量突然下降,可从以下三大方面考虑。

管理与应激因素:如停电、停水、投料推迟及更换饲养员等,都会引起产蛋量下降或略有波动,但鸡群一切正常。在有记录可查和对有饲养经验者,容易找出原因。纠正后,产蛋量回升快。

饲粮与营养因素:一般发生在更换饲料原料或使用不同厂家的配合料后,且数群鸡在产蛋量同时下降,但死淘率正常。对策是立即停喂原饲粮,重新配制饲粮,并迅速检查饲料或饲粮,明确何种营养物质缺乏。一般而言,缺乏某种维生素对产量的影响是逐渐的;而缺乏钙或食盐后,其下降速度较快,下降的幅度也大;蛋白质不足首先引起蛋重变小。

疾病因素:许多细菌性疾病或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都会引起产蛋量突然下降,严重时死淘率升高。发生疾病的特征是:首先鸡群饮水量减少;而后采食量降低或伴有腹泻,继而粪便形状、颜色异常或呈现病状(在不同疾病,这两种情况出现的顺序可能相反);接着死淘率升高;最终鸡群产蛋量大幅度下降或蛋品质出现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根据本鸡场历年发病及周边疫情进行初步判断,将病鸡送检验部门确诊;加强消毒、隔离或封锁,以防扩散;在饲料中拌入预防性或保健性营养药。应牢记,在未确诊前切忌乱投药或紧急接种。

提高蛋鸡产蛋率的方法
产蛋率的高低始终是衡量蛋鸡生产水平的最重要指标,而蛋鸡产蛋又受到十分复杂的因素影响,所以如何提高产蛋率就成了提高效益的关键措施,那么究竟该如何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呢?结合多年来的生产和临床实践认为,蛋鸡产蛋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管理因素、产蛋规律等。
一遗传因素不同品种的蛋鸡具有各不相同的遗传性能,因而产蛋率也各不相同,要选用繁殖性能好的品种,如海兰褐、京红1号、京粉1号等。
二营养因素
1饲料卫生不达标严禁使用卫生标准不达标的饲料,特别是不能使用发霉变质的劣质饲料,饲料中营养成分的不平衡或不足会严重影响产蛋。
2饲料中矿物质元素的影响饲料中铁、镁、锌、锰等的含量都会影响钙磷的吸收,进而影响蛋壳质量。当这些矿物元素在体内含量高时,会与磷酸根离子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而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在补充微量元素时,量不能太大,同时考虑饮水硬度的因素。
3日粮中钙的含量不足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94%,蛋鸡产蛋期每天摄入的钙主要是满足产蛋需要,一只鸡每天约需钙3~3.5克,过低过高都会影响蛋壳质量。因此,在产蛋期必须选择含钙量较高的饲料,且补充的钙盐有利于机体的吸收。添加方法及时间:当鸡群中见第一枚蛋时或开产前2周(约18周龄),为照顾已开产母鸡,日粮中可加入一些贝壳粉,让开产鸡自由采食,直到鸡群产蛋率达5%时再改换为产蛋饲料。
4磷的含量不当机体内钙、磷的吸收总是协同的,适宜的含磷量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在育雏、育成期,钙磷比例在1.5~2∶1时,钙磷的吸收利用率最高。生产中计算磷的含量,须计算饲料中的有效磷。植物饲料中磷大多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不易被分解吸收,所以必须补充无机磷酸盐或动物磷酸盐来保证磷的供应,或加入植酸酶促进植酸磷的分解,保证血液中一定的含磷量,使产蛋鸡日粮中钙磷比例达到5.5∶1。
5维生素D含量不足维生素D是钙吸收的辅助因子和促进因子,可提高血浆中钙和磷的水平,保证正常骨骼的矿物质和机体的其它机能。当血液中钙浓度低时,维生素D的需要量就会增加。但维生素D不能代偿钙、磷的缺乏。所以,产蛋鸡的饲料中必须有充足的维生素含量,这种较高的含量可使钙、磷比例的重要性降低。但作为脂溶性维生素,还要注意过量引起的中毒。此外,维生素E和维生素A与产蛋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三疾病因素
新城疫:病毒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后,先在呼吸道和肠道内繁殖,然后侵入血液扩散至全身。在生殖道研究中发现,新城疫病毒引起的输卵管炎和卵巢炎能使蛋壳的厚度和重量受影响长达50天,功能上最大的损害是在子宫部,影响了蛋壳的正常形成导致出现薄壳蛋。
减蛋综合征: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可在输卵管狭部蛋壳分泌处大量复制导致黏膜分泌功能紊乱。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后,可使子宫部的蛋壳腺细胞变形,使蛋壳颜色受影响。禽流感:病毒可使病鸡体温升高,破坏生殖系统,致使卵黄充血,甚至破裂出血,可造成输卵管炎症甚至输卵管的萎缩等。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氏杆菌等:通过在肠道内的大量繁殖,致使肠道菌群失调,使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导致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钙量不足,此外,还可引起细菌性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需要注意的是,产蛋鸡病后,免不了用药,下列药物不能用于产蛋鸡:一是磺胺类药物,对机体有毒害作用,连用3天后降蛋明显。二是呋喃类药,如恩诺沙星等有抑制产蛋作用。三是金霉素因与血中钙形成难溶的钙盐排除体外,影响产蛋。四是氨茶碱具有松弛平滑肌作用,可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产生的哮喘,但用于蛋鸡降蛋明显。五是抗病毒药(如金刚烷胺)、抗球虫药(如克球粉等)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的松等)也影响产蛋。
四管理因素
影响产蛋较大的是温度、光照、鸡舍内氨的浓度以及外界各种应激。
蛋鸡最适宜产蛋的温度是15~22℃,要采取冬季保温、夏季降温的措施。气温升高,鸡的采食量减少,肠道对钙的吸收率降低,高温使鸡呼吸加不能太高,补钙饲料不能含有较多的其他矿物质元素,以免在体内产生拮抗作用。环境因素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快排出二氧化碳增多,使血液中碳酸浓度下降,蛋壳变薄。所以高温季节应注意降温。除通风外,还可采取其他防暑降温措施,如屋顶刷白、喷水,舍内采用喷雾降温或安装电风扇均有效。同时要适当提高饲料中的含钙量。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碳酸氢钠以提高血液中碳酸的浓度,也有利蛋壳质量的改善。光照的作用可使皮肤中的7~脱氢固酸转变为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产蛋鸡的光照时间16~17小时/天,强度2.7~3.5瓦/平米。鸡舍通风不良,舍内有害气体达到很高的浓度。由此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超过低温的影响。因此要及时清除鸡粪,加强鸡舍通风,降低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含量。
更换饲料要有个过程,至少7天渐进更换。否则,突然换料会严重影响产蛋。严防噪音、天气突变、饲养员换衣等,不过这些外界应激对产蛋率造成的影响是暂时的,只要这些应激消除了,产蛋率就会自动回升。如果鸡群受到应激特别厉害,产蛋率迟迟不回升,可是适当饲喂抗应激产品,有助于产蛋率的回升。
五实用验方
重视蛋鸡产蛋期保健,使用功能性添加剂是提高产蛋率的有效方法。
添加大蒜或海带粉可提高产蛋。大蒜中含有蛋白质、糖类、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及钙、磷、铁,大蒜素能增加采食量,提高消化能力,经验表明,在日粮中添加3%可增蛋5%。海带粉含丰富的碘化物、矿物质和维生素及促生长的活性物质。
在特定条件下,添加适量麦饭石、色氨酸、胆碱等也可提高产蛋率。人工强制换羽,延长产蛋周期,提高蛋鸡的利用价值,达到增蛋的目的。

冬季暂养商品河蟹技术



商品河蟹的暂养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本文介绍采用网箱、蟹笼以及网兜(室内干法)三种方法对商品河蟹进行冬季暂养的技术。
1、准备工作
1.1暂养河蟹选择
选择的河蟹要体质健壮、无病无伤、蟹体肥壮、生殖腺饱满、蟹壳坚硬。
1.2河蟹暂养开始时间
河蟹入箱时间在10月初至11月初,以10月中、下旬为主。放养的河蟹要规格一致,雌雄、大小分开,作好记录标志。
1.3暂养前消毒
进行暂养前,先要对暂养的河蟹进行消毒。可用浓度为50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2分钟。同时,也应对暂养器具如网箱、蟹笼、网兜等进行消毒。
2、网箱暂养
2.1暂养池塘选择
暂养池塘要求水深2m以上,水质洁净无污染、溶氧丰富。
2.2网箱制作
网箱材料选择具有韧性、抗氧化的优质塑料网片,决不能用劣质再生聚乙烯网片。网箱规格一般为1m×1m×1m,网箱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日常操作。在网箱的顶端留出活动开口,方便放蟹、取蟹、填草等。网片裁好后,用聚乙烯绳缝合牢固,网目大小以河蟹不能逃出为原则。箱底内衬一层密眼网布。
2.3暂养技术
(1)网箱放置
用竹竿将网箱吊置在水中,设置成固定式网箱。网箱入水80cm,露出水面20cm。箱底不与水底地面接触,箱与箱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一是要勤检查网箱有无破损现象,发现后要及时修补;二是查看箱内有无死蟹,分析死亡原因,清除箱内死蟹,发现蟹病及时防治;三是查看网箱底部及周围水域水质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挪动网箱位置;四是冬季结冰时要及时破冰,适当下沉网箱。五是做好暂养期间的各项记录,包括入箱时间、入箱数量、出箱数量、并箱情况等。
3、蟹笼暂养
3.1暂养池塘选择
暂养池塘要求同网箱暂养,水深2m以上,水质洁净无污染、溶氧丰富。
3.2蟹笼制作
蟹笼材料选用优质聚乙烯网片(网目规格1cm),以细钢筋作为内部骨架。蟹笼整体呈圆柱体,底面直径30cm,笼高100cm,上端收口。
3.3暂养技术
(1)蟹笼放置
将河蟹放入蟹笼后,将蟹笼口扎紧,用竹竿将蟹笼吊放于水面以下,整个蟹笼都要浸没于水中,底端不能与池底接触。
(2)放养密度
蟹笼中的河蟹应紧凑地放置,放养密度为5kg/笼。
(3)日常管理
要保持越冬池水深在2m以上,如发现水位下降要及时注水;封冻以后,要保持冰面光洁透明,如果结成乌冰要打碎重新冻结,下雪要及时扫清冰面。尽量不要惊动越冬河蟹,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不要轻易挪动蟹笼。
4、网兜(室内干法)暂养
(1)网兜规格:网兜用0.6mm网眼的无结节网片制成规格为50cm×40cm。
(2)网兜放置
将河蟹装入网兜中,扎紧网兜口,使河蟹紧凑放置而无法自由活动。将装有河蟹的网兜放置在室内阴凉处,每天淋水两次,使河蟹及周围环境保持在一个比较潮湿的状态。
(3)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为每兜3~5kg。
(4)日常管理
将河蟹放入网兜时,要将河蟹的活动空间降至最小,即将网兜牢牢扎紧;室内要保持较低的温度,不能超过8℃;每天淋水,淋水的时间为上午8时一次,下午16时一次,水温4~5℃;河蟹所在越冬环境一定要保持安静,要防止一切外在因素打扰河蟹休眠,淋水时动作也应缓慢;如发现死蟹,应及时挑出。
5、暂养效果
暂养成活率可达95%,暂养期可达120天。影响暂养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有越冬时间和河蟹质量。早期暂养的河蟹由于还处于摄食期,不能作长期暂养,10月底~11月初开始暂养的河蟹,能暂养较长时间,当水温、室温降至5℃以下时,河蟹进入冬眠状态,在适当增加暂养密度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另外影响成活率的因素还与暂养密度、暂养期间的管理、暂养场地环境条件、是否适时上市有关。暂养后的河蟹,体重将比入箱前略有减少。暂养河蟹的规格、数量要适应市场,一般选择75~125g之间的河蟹,成本低、周转快,暂养150g以上的河蟹,市场空间大,价格稳定,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河蟹生长对水温的要求



河蟹是变温动物,本身没有调节体温的能力。河蟹体温随着水温变化而变化,它通常的体温略高于周围环境温度。水温变化会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和变态。在适温幅度内,温高时,河蟹摄食旺盛,生长和变态速度快。如水温在21度上下时,1期溞状幼体只需4天左右就可变态,水温在15度左右时变变态缓慢。水温在10度左右时,河蟹摄食明显,10度以下时,摄食能力减弱。河蟹能忍受低温,水温在-1到-2度时,抱卵蟹能顺利过冬,蟹卵和亲均不会死亡。冬天河蟹停止进食,隐藏在洞穴中过冬。
河蟹交配、产卵和和幼体变态,对温度均有一定要求。如亲蟹越冬在6.5度以下,亲蟹交配8-15度;抱卵蟹饲养阶段,水温应控制在11-16度左右;幼体变态则需19-25度。
水温对河蟹摄食、脱壳、生长有一定的影响。水温在10度以上时开始摄食,15度左右时脱壳生长,20-28度时生长旺盛,生长最佳水温时15-25度。如果超过28度时,河蟹的脱壳就会受到抑制。

养河蟹水质要求


水深要求“春浅、夏满、秋勤、冬深”,定期监测水温、含氧量、透明度、酸碱值、氨氮及亚硝酸盐含量。根据不同的季节对池水进行更换加注,合理调节水的深度,同时在养殖过程中,每半个月交替使用一次水环境改良剂,以维持底质条件和良好的水质。

1、水深要求

养殖河蟹的水深根据季节的不同按照春浅、夏满、秋勤、冬深的要求及时调整,一般春天时水深要控制在60-80cm左右;夏天时将池中的水灌到最满,至少要在1m以上;秋天时要经常换水,以确保水中的含氧量充足,水质清澈;冬天时把水位保持1.2m以上,以利于河蟹越冬。

2、水质监测与控制

池中的水要定期监测水温、含氧量、透明度、酸碱值、氨氮及亚硝酸盐等,并做好相关数据和河蟹摄食及天气的情况记录,日常加强巡查池塘,多观察水质的变化和水色,出现情况及时的加水换水解决,一般春末夏初时每隔10天往池内加一次新水,每次加注3cm左右,选择白天进行;夏季高温时,池塘内的水要灌满,6-9月份每5天就换一次水,每次更换5cm左右,一般换水时间选择在下半夜或是上午10点左右;秋季时如果水质出现腐坏或是碰上闷热天气,要及时对池内的水进行更换。

3、使用水环境改良剂

在养殖过程中,为更好的调节水质,每15天可以交替使用益水宝益利多底改黑金底改立得等水环境改良剂,以维持水质良好,保证底质条件。

常见的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案

1、水体发红:常见于由稻田改造成的池塘,由于塘内的稻草等草根腐烂,使得甲藻在池内大量的繁殖,影响绿藻生长,碰到这种情况,可以在第一天使用解毒益水爽,第二天使用水黄金组合小球藻种搭配肥藻王或者促肥使用,为藻类补充培水,促进生长。

2、水体发白:主要是由于水中沙虫、基虾、轮虫等浮游动物太多,可以使用伊微乳进行杀虫,三天之后再用小球藻种配合促肥或肥藻王培育池中的藻类生长。

3、水体发黑:主要是由于池中的藻类老话、死亡造成的,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再肥水,要对水中进行增氧,一般可以先使用带增氧剂的底质净,第二天再往池内投放20cm左右的水,同时往池内补充一些新鲜的藻种。

4、水体突然变清、倒藻:主要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化或是使用药物之后导致藻类应激死亡,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小球藻种配合促肥或肥藻王进行肥水,同时还要往水中增氧。

5、水体白沫多,发黏,表层有油膜:主要是由于藻类老化引起,可以先换30cm水,然后往池内泼洒解毒应激宝或应激解毒安。

6、氨氮偏高:主要是由于池内的饵料残渣和粪便堆积过多难以降解,这时可以使用益水清或解毒应激宝将池中的氨氮毒性降解,第二天之后再向池内泼洒益水宝或益利多。

7、酸碱度偏高:有可能出现在肥水3-5天后,藻类的光合作用太过强烈,表层池水在下午时酸碱度偏高,这种情况一般无需管理,5天左右即可恢复正常,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是由于当地的水质和土质原因造成酸碱值偏高,这种情况可以在上午使用益水清或解毒应激宝缓解水中的毒性,下午用三效底改,晚上再将益水宝和红糖一起浸泡起,次日上午泼洒到池塘即可。

8、酸碱度偏低:可以按照6kg/亩的比例少量多次的向池内泼洒熟石灰,可以根据情况连续使用。在中后期塘底饲料酸败时,可以使用小球藻种配合促肥或肥藻王肥水,为藻种培水,提升稳定水中的酸碱度。

9、亚硝酸盐偏高:出现这种情况,要勤更换水,多对池水进行增氧,同时先使用亚硝消+底改立得,第二天再泼洒解毒益水爽和磷肥,通过磷促进氮,加快水中的藻类生长速度,但切记不可以使用氮肥。

有关河蟹苗质量的几个问题探讨



种田品系越纯,个体越大蟹苗的质量就越好?发展河蟹养殖业,保持不同水系河蟹的优良性状,选择个体较大的种系作为亲本合乎科学,仍需大力提倡。但是种田的地理品系和个体大小与蟹苗质量优劣没有根本的联系。地理品系和个体大小多与扣蟹和成蟹的养殖特性和养殖效果有密切关系。
丰年虫用得越多蟹苗质量就越好?回答是否定的。近两年的生产实践已经证明在沿海地区利用自然海水培育蟹苗,不投喂丰年虫一样能培育出优质健壮的蟹苗。用单细胞藻类、活体轮虫、十支角类、桡足类和鲜活的丰年虫幼体和成体等生物饵料进行育苗的育苗场,其育来的蟹苗质量就一定好吗?问答不一定,关键看是否掌握了健康育苗技术。鲜活饵料虽然营养价值高,不易污染水质:但河蟹幼体大量的排泄物,很易使水体巾的细菌繁殖过盛,幼体被感染或致病。而单细胞藻类如存育全过程中均被使用,其不仅可作为饵料并且可调节净化水质,有效控制弧菌的数量,预防和减少病占的发生,蟹苗质量有大幅度提高。
河蟹育苗期间随便给幼体喂点什么饵料就行了吗?为了降低育苗成本,增强育苗厂家的竞争力,降低养殖户的购苗成本,提高育苗技术水平,可以少用甚至不用鲜活的丰年虫幼体。但一定要加强蚤状幼体的营养和饵料的投喂,用多种鲜活或冰冻的动物性饵料来替代丰虫以保证幼体营养全面,个体健壮。
蟹苗个体大小除与种蟹个体大小、育苗方式和工艺过程有关外,还与幼体的营养条件有密切关系。某些育苗场待河蟹泽状幼体发变态至大眼幼体后的第3天起,为了防止水质恶化,就大大降低了投饵,大眼幼体摄食明显不够,营养不足,个体无法长膘,从而现出池蟹苗个体明显偏小的现象..
药源性和营养性疾病可从蟹苗的表现特征予以简单有效的推断长期大剂量使用抗菌素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和采用高水温育苗造成营养积累不足以及饵料营养结构不合理、投喂不足等引起的营养性疾病对蟹苗质量的影响很大。健康育苗并不等于不用药。水域环境尤其是集约化育苗环境是病原体滋生的场所,水产动物幼体无时无刻不受着病原体的侵袭。我们提倡健康育苗,除了改善育苗环境之外,合理有计划科学地用药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育苗过程中用药过度的蟹苗,易引起水体中或幼体体内的菌群失衡,幼体大多会出现二重感染。未感染的幼体免疫力差,容易因环境条件剧变产生应急性反应,造成感染或引起并发症而导致大量死苗的现象。有营养性疾病的蟹苗南于个体小,体质弱,抵抗力差,也容易引起死亡。这些情况一般较难从育苗场家知道详细,也较难采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定量监测:但是药源性疾病或营养性疾病最终会反应到蟹苗身上我们可以从蟹的外观表现、活力、个体大小等状况进有效推断不同育苗方式所培育的大眼幼体,质量有一定的差异即恒温苗(工厂化苗)、土池苗、天然苗在变态发育为1期仔蟹过程中,蟹苗与1期仔蟹的成活率、发育时间等由于蟹苗所处的水环境条件不同.蟹苗质地、I期仔蟹变态成活率等参数无疑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一天然蟹苗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蟹情质量往往较高,其个体大,体色淡黄,体表光洁。而土池苗地由于育苗方式。技术水平不同所育成的蟹茁质量存着较大差异,那种低密度粗放式土地育苗所育来的蟹苗质量一般较好,而类似工厂化的高密度充气强化培育方式的土地蟹苗,依据育苗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其蟹苗质量有很大的差异:哪种为土池蟹苗质地很好的养殖者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只要运用健康育苗技术培育优质的工厂化蟹苗是完全实现的。不管是何种蟹苗.其质量的鉴别标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我们不能完全迷信任何一种蟹苗,也不能把某种蟹苗一棍子打死,应以科学的方法加以严格鉴别。
4养殖条件和养殖技术对培育效果的影响正确的养技术是提高l期在蟹成活率的基本保证选用优质的蟹苗是提高河蟹大眼幼体至Ⅱ期变态成活率的首要条件,采取积极的池塘消毒清塘1作,并运用正常的养技术,对养殖效果的影向不大,差异小养殖过程巾出现Ⅱ期仔蟹大量死亡的现象,往往是由于蟹苗体表上携带着丝状细菌、聚缩虫等肄物,或者是由于池塘的清塘消毒工作不彻底所造成的为了防止Ⅱ期在蟹后现大死亡现象,Ⅱ期仔蟹后可用5~10mg/L生石灰化浆均匀泼洒或用l~2m1的欣碘全地泼洒.并结合使用抗生素药饵有良好的效果。大眼幼体早期低水温时的培育效果略好于后期高水温期时的培育效果相同质量的蟹苗,采用同样严格的消毒和管理措施早期低水温时培育的成活率往往高于后期商水温期时的成活率.早期培育效果较好。4年的试验发现,早期大服幼体至Ⅲ一v期仔蟹的培育成活率一般可达73%~75%而后期天
气转暖、水温升高万物复苏,土壤中的青蛙、野杂鱼、虾蟹等敌害生物随之纷纷I叶J现于池塘内,由于敌害的摄食危害此时的培育效果就会适当降低大眼幼体至Ⅲ一v期仔蟹的培育成活率一般为68%~72%。除此以外后期蟹苗中往往会有少量白头苗出现,这些白头苗在变态发育过程中会不断死亡,一般不到Ⅱ期仔蟹就即死亡,对后期仔蟹的培育效果也有较大影响。我们这几年采取一些措施后,后期蟹苗中白头苗的比例可以控制在3%以下。一般来说,水处理条件好的育苗场凭借其良好清洁的水质优势可以预防白头苗的出现。水温高低不是I期仔蟹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一定范围内,培育池池水水温的高低与大眼幼体至Ⅱ期仔蟹的变态成活率无明显关联。我们在早期低水温期的培育试验过程中,测量早晨塑料大栅内地水的最低水温只有12℃,中午也只有14℃。发现1~2d短期低水温对大眼幼体的成活无明显的影响,只是其变态所需的时间有一定的延长。后期高水温期,中午池水水温高达30℃,大眼幼体至I期住蟹的变态时间有所缩短,但对I期仔蟹的成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河蟹优质苗种的选购与培育要求



1.选购无公害优质苗种
选购无公害的优质苗种可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养殖成蟹的单位可建立自己的无公害育苗基地。首先由本单位培育、选育优质河蟹亲本,在河口海岸边建立无公害土池自然繁育场。自繁、自育和自养,做到有效控制杂质苗的出现,达到真正选择优质无公害苗种的要求。另一种方法就是养殖商品蟹的单位与已建立无公害河蟹繁育场结成合作伙伴,互惠互利,有效控制杂质苗种,选购真正的优质苗种。
2.培育优质苗种要求
成蟹养殖一般都是选购的优质1龄扣蟹。那么就从仔蟹开始培育。1龄扣蟹按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培育。
大眼幼体经1次蜕壳变成外形接近成蟹的Ⅰ期仔蟹;经3次蜕壳而成的仔蟹称为Ⅲ期仔蟹;经过5次蜕壳即成为Ⅴ期仔蟹;底栖生活,规格一般为5000~6000只/千克。扣蟹是由仔蟹经过120~150天饲养、培育成100~200只/千克左右的性腺未成熟的幼蟹。

养殖大规格河蟹的几点技术要求



当前河蟹养殖由“大养蟹”转变为“养大蟹”养“生态蟹”。通过这种转变,生产出品质好,规格大的河蟹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因此,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日益受到养殖户的重视。现就此养殖技术要求分析如下:
1.生态环境
要生产出品质好、规格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河蟹,营造良好的适宜河蟹生长的生态水域环境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促进河蟹的蜕壳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减少用药量。如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呢?应从栽种水草、投螺、微生物制剂的使用来调节水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①在池塘用生石灰清塘消毒10天之后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使其呈“井”字型,使其面积一直保持占到池塘面积的40%左右,保证有充足的水体面积,利于池塘水体流动、河蟹自由活动、空气溶氧。种植时,要做到多品种水草搭配栽种,以沉性水草为主(伊乐藻、苦草、菹草、轮叶黑藻)浮性水草(浮萍、芜萍)和挺水植物(芦苇、茭白)为辅。通过以上措施,能增加水体的溶解氧、为河蟹提供饵料、降低水温避免河蟹性早熟、栖息避难减少自相残杀、蜕壳之场所,能加速分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营造良好的水质。②在清明前后,投放螺蛳300千克/亩,让其自然繁殖,为河蟹提供饵料,净化水质,6、7月份根据养殖情况再投放150千克螺蛳。③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泼洒生石灰浆、EM菌原液、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调节水质,促进有益菌群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增强河蟹体质,减少河蟹病害的发生。通过以上措施,使水体溶解氧达5mg/l,透明度在40cm左右,PH值在7.5左右,各种理化指标达到渔业水质标准。
2.苗种及放养密度
优质的苗种是取得养殖成功的基础。应选择正宗的长江绒鳌蟹苗,要求规格统一,附肢齐全,无病无伤,活动有力、体色正常,无性早熟的蟹苗。同时应改变以前的放养习惯,要提前放养,适度稀放,选择大规格的蟹苗,规格应在100-120只/千克左右,放养密度应控制在800只/亩以下。放养前用3%的食盐溶液洗浴3-5分钟。适当搭配混养如鲢鱼、鳙鱼等滤食性肥水鱼类,不宜混养肉食性鱼类(乌鳢、鲶鱼)及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这样利于水质调控,增加收入。
3.水位
养蟹池塘的水位要做到“春浅、夏满、秋适量”。具体来说,放养早期,水位在60厘米左右,便于水温的升高。天气温度升高以后,就逐渐注水提高水位,每隔10天左右,注水10厘米,使水位达到1.5米左右。夏季每隔15天左右,就换水15厘米左右,边排边注,减少河蟹的应激性。秋天应保持适当的水位,利于河蟹生长。
4.防河蟹性早熟
⑴为了防止河蟹性早熟,应6-9月高温季节,通过每周换新水,加深水位,栽种水生植物,起到降低水温,减少河蟹性早熟。⑵合理投饵6月份之前,水温低,可投喂一些动物性饵料,7月份以后,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做到“两头多而精,中间少而粗”,有利于河蟹正常生长,减少性早熟。
同时,做好病害防治、日常管理等措施,就能养成高品质、大规格的河蟹,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池塘大规格优质商品河蟹养殖技术



1、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1塘口条件
池塘面积10~15亩,东西向,长方形,平均池深1.5m以上,其中池中间1.5m深,四周环沟2.0m深。靠近水源,进排水源水质无污染,无“三废”排放,水质标准符合我国养殖用水的水质要求。
1.2防逃设施
池外围用黑色钙塑板为防逃板,入土10cm,每隔0.7~1.0m用竹桩固定,外加网片防敌害入侵蟹池,沿池埂内坡用厚塑料膜铺垫,起保水防渗漏作用。
1.3池塘清整
在放苗前一个月左右用150~200kg/亩的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并带水浸泡5~7d,然后彻底换入适量新鲜水。
1.4种植水草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要想池塘河蟹养得好,首先种好一塘草”。待池塘加入新鲜水后,即可在环沟内种植水草(如伊乐藻等),并在清明节前后加水至中间平板10cm,以便洒播苦草籽,并以每亩使用2kg复合肥全池泼洒,这样能使发芽后的苦草幼芽迅速生根和生长。
1.5投放螺蛳
待水草长至3~4cm后,可每亩投放鲜活螺蛳150~250kg左右。
2、蟹种投放
2.1幼蟹选择
投放的幼蟹应首选长江系中华绒螯蟹(本镇选用的是“水阳江”牌优质幼蟹),并且规格要整齐适中,附肢健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杂质,有光泽,活力较强。
2.2幼蟹投放
幼蟹投放一定要做到早下塘,在春节前后即可按每亩投放扣蟹300~500只,规格在100~200只/kg,投放前须将扣蟹用高锰酸钾溶液或苯扎溴铵溶液等浸泡消毒,并且宜选择在早晨或夜间进行。
2.3其它种类投放
为合理利用水体,每亩可投放越冬虾苗1.5~2kg,花、白鲢越冬苗种10~20尾;为更好地清除杂鱼(因养殖过程中随打水而带进的),可按每亩投入规格为5~10cm的鳜鱼鱼种8~10尾。
3、成蟹养殖
3.1饵料投喂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渔时季节、天气变化、河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需求以及河蟹吃食活动情况等,合理调整每天的投喂量。另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须按“四定”的投饵方法采取“两头精、中间青”进行投喂。早期以全价配合料为主并将日投饵量控制在蟹重的3~5%左右。4月份为种植好水草,务必要做到投饵足而精,并逐步向动物性饵料转移,日投喂量应控制在蟹重的5~7%左右。到了7~8月份,由于水温较高,为防止投饵过剩败坏水质,可适当降低动物性饵料的投喂量,并辅以植物性饲料(如:南瓜丝、山芋丝、各种水草等)。在养殖的中后期应以动物性饵料(如鲜小鱼等)以及全价配合饲料为主,并且投喂量一定要足,以免造成因后期投喂不足而互相残杀,具体投喂量应以投饵后1~2h内吃完为佳。
3.2水质管理
3.2.1水位管理
早在2~3月份蟹池四周环沟保持在0.5~0.6m即可,到4月份清明节前后为种植好水草(以苦草为好),可将池塘中间平板处加至10cm左右,随后根据水草的生长状况可逐渐加深水位。在高温季节应将水位加至15m以上。到九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可适当降低水位。
3.2.2水质管理
河蟹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通常要求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PH值要求在7.0~8.5之间,透明度在30~40cm。因此,在池塘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定期换、注水,早期可每隔10~15d换水一次,每次换入1/3。在高温季节为确保水质清新,应坚持每天添加新鲜水,并每隔5~7d换水1次。另外每隔15~20d用生石灰8~10g/立方米化水全池泼洒。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或EM菌等微生物制剂化水全池泼洒以改善水质。
3.3日常管理
3.3.1坚持定期巡塘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5次,及时检查防逃防盗,观察水质、水温的变化,以及河蟹的摄食活动情况,并及时调整河蟹投饵量以及各种管理措施。及时清除田埂杂草及河蟹的残饵和水面的漂浮物等,及时清除养殖敌害。
3.3.2加强蜕壳期管理
河蟹在生长过程中,蜕壳是非常关键的,为加强河蟹蜕壳期管理,在河蟹大量蜕壳时,应适当减少投饵量并减少人为干扰,在大量蜕壳后要立即增加投饵量,并适当增加新鲜的动物性饵性,在河蟹蜕壳高峰期要保证环境安静。
4、病害防治
在蟹病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在不同生长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预防,坚持生态预防,以选用光合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为主进行调节水质。在高温季节,应根据不同的塘口条件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二溴海因、溴氯海因等,在纤毛虫高发期应每隔15~20d采用甲壳净或纤虫净等杀虫1次,为避免出现抗药性,药物应交替使用。在日常投饵过程中应定期添加一些内服药(如:大蒜素及免疫促长剂等)及微生物制剂进行预防。
5、成蟹捕捞
池塘养殖河蟹可在9月份以后采用地笼进行张捕,适时上市,也可采用干塘捕捉,集中上市。

斑点叉尾鮰养殖之放养鱼种的质量要求和放养量



1、鱼种的质量要求

(1)体型正常、丰满度高,体色鲜艳,无伤残,游泳活泼、溯水力强,规格整齐。

(2)体重30~50克,该规格鱼种在长江流域,当年可达到500~1000克的商品规格,而且成活率高。

2、放养量的确定

放养数量取决于诸多因素:池塘面积大小、生产者经验、生产季节长短、所希望的商品规格和产量。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池塘面积和产量的预期,在确定放养量时池塘深度不起作用。预期过高使单位放养量大于安全养殖的限量就可能发生问题。池塘放养量可用以下公式简单计算:放养量(尾/亩)等于收获产量期望值(千克/亩)除以预期商品鱼平均体重(克/尾)与预期养殖成活率(%)的乘积。

如果放养鱼种健康状况良好、体重30~50克,并且管理措施适当,在14℃以下放养鱼种,养殖期间死亡率一般不会超过5%,如果放养时水温超过22℃,死亡率就会上升到6%~10%。例:如设计单产400千克/亩,养成商品鱼平均规格500克/尾,养殖成活率95%,则每亩的放养量为:400/(500×95%)=842(尾/亩)。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7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