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一.河蟹养殖对环境质量的要求
水温:适宜水温15~30℃,最佳水温22~25℃;
溶氧:溶氧≥5毫克/升,尤其是池底溶氧不能低于5毫克/升;
pH:适宜7.0~9.0,最佳7.5~8.5;
透明度:适宜30~50厘米,最佳50厘米以上;
硫化氢:不能检出;
淤泥厚度:淤泥厚度小于10厘米;
底泥总氮:底泥总氮小于0.1%。
二.养蟹池条件与设施
1.水源充足,水质适用。河蟹养殖只要水质适用,水量丰足,一般均可用为水源。如附近有工业废水排放,必须引起重视,必须对水质加以分析,看看有无对河蟹有害的物质。具体按照《淡水养殖用水水质》的规定。在充分收集当地的水文、气象、地形和土质等有关资料的同时,要充分结合各季节养蟹生产注、排水措施,确定水源水量是否足用。
2.池塘建造。养蟹池四周挖蟹沟,面积30亩以上的还要挖井字沟。池塘蟹沟宽3~5米、深0.8米;稻田养蟹四周蟹沟宽5~10米、深1.2~1.5米,中间蟹沟宽1米、深0.6米,稻田蟹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形状以东西向长、南北向短的长方形为宜。池塘面积10亩以上为好,稻田10~100亩为宜。水深1~1.5米。蟹池的排灌设施要完善,做到高灌低排,排、灌分开,每口蟹池水能灌得进,排得出,不逃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土质以黏土最好,黏壤土次之,底部淤泥层不超过10厘米。
3.防逃设施。通常养蟹池边一根芦苇、树枝或一个小洞,均能成为河蟹外逃的通道。因此,在成蟹池四周必须有牢固可靠的防逃设备,以防河蟹外逃,一般用水泥防光墙、钙塑板、铁皮,尼龙薄膜、玻璃和油毛毡等,从而达到防逃的目的。

相关推荐

无公害河蟹标准化生产之成蟹的养殖池条件与设施



1.养蟹池选择与修建
养殖成蟹池塘与养殖扣蟹一样,选择靠近水源、水量充沛、水质清新、无污染、排水方便的池塘、外荡等水面均可。但必须四周建好防逃设施,面积以5000平方米以上为好,大水面更有利于实施标准化生产养殖管理。水深可控制在0.8~1.0米,夏季可控制在1.0~1.5米,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土质与底泥为黏土的池塘最好,黏壤土次之,底部淤泥不超过10厘米。
2.放扣蟹前的准备
清塘消毒:秋冬排干水,铲除表层10厘米以上的淤泥,晒塘冻土;放养前2周,采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22千克/平方米。水草栽培根据不同季节安排茬口,沉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浮水植物占总面积的1/3,沉水植物区用网片隔拦网,保护水草萌芽。当水草移植结束可将原池的浑浊水夜间排干后,立即加注经过滤新水至0.6米深,新水加注后可再投放螺蛳(投放量每公顷为4500千克)。促使水质更清、增强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生植物的活力和利用率。
3.扣蟹放养
扣蟹放养前必须做好蟹苗验收工作。本单位培育的无公害扣蟹,必须做好检测工作,要求规格整齐,大小100~20xx生产计划。外单位采购的扣蟹必须提供扣蟹的检疫、验收证明资料,以防劣质扣蟹苗种投放,严重影响无公害生产计划,影响商品蟹质量安全。凡通过验收的扣蟹苗种在投放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用0.3%~0.4%食盐水溶液浸洗3~5分钟后放养。放养期间一般在3月底放养前结束,放养方法可采用一次放定三级放养。

育肥猪对环境的要求


摘要:了解育肥猪对环境的要求,给育肥猪提供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这样才可使生长发育快,饲料的报酬高,抵抗力强,疫病少。现全面阐述了猪对环境的要求及采取的相应措施,这对指导快速育肥猪有重要的意义。

1温度

温度是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在温度过低的情况下,猪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要通过加快分解代谢,即利用食物中获取能量或动用体内贮存的能量或脂肪代谢来产生能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这样就把饲料中的部分养分用于维持体温,即维持消耗,维持消耗不增加体重,不创产值,使猪的饲料报酬低;在高温环境下,猪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外界就比较难,猪就必须通过加强呼吸,加强外周血液循环来增加散热。这些活动都增加养分的消耗,同时必须减少热量的产生,表现为减少采食,这样猪的生长速度也会减慢,饲料报酬降低。在冬天,猪舍内温度降低,料肉比会增加,可见环境温度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较大,在寒冷的环境中养猪等于燃烧饲料来维持猪的体温。要解决此种现象,就必须要提高猪舍的环境温度,提高猪舍的隔热保温性能,减少热量的散失。

2.湿度

湿度一般指的是相对湿度,即空气中水分的饱和度。猪舍内的水汽主要来自地面上的水分蒸发和猪呼出的水汽。湿度影响猪的温度调节。高温环境在夏天阻碍蒸发方式的散热,在冬天加快空气导热方式的散热。同时,高湿度环境下有利于微生物的繁殖存活,易导致猪患病。因此猪舍要保持干燥。但是过分的干燥也不利于猪的健康,会导致猪的黏膜干燥,呼吸困难,灰尘增加,这也不利于猪的健康。一般生长育肥猪舍内空气湿度60%~80%为宜,可在猪舍内悬挂干湿温度计测得。

控制猪舍内湿度的方法是:尽量减少猪舍地面水的存在,如及时排除舍内尿液,减少水池内污水的存在,也不要频繁清洗猪舍。排除猪舍内的湿气,用天窗或换气扇。提高猪舍温度,方法是加温。冬天猪舍内湿度过低时,当然在0℃以上,10℃以下时,外界气温在0℃以下时,猪舍内会形成大量雾气,舍顶上会形成水珠滴下,这样会使猪舍内湿度增大,当舍内温度提高时,其内就不会有雾气和水珠,湿度就会下降。

3气流

气流影响猪的散热速度。气流的形成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炎热的夏季,气流有助于猪体散热,对猪的健康和生长是有利的,所以夏天应加强通风,采取开窗和用电扇或风机。在冬天,气流加大猪的散热,对猪不利,因此冬天应减弱气流,风速的分布范围也很重要,分布应均匀,如果风速分布不均匀,有疾风的存在,外界寒冷的空气不经混合直接吹向猪体,会使猪产生冷应激,夏天如有通风死角,猪会感到闷热。如果没有风压,那么猪舍内空气的流动主要靠温差,在冬天,外界的空气温度比猪舍内的低很多,冷空气密度提高,比重大,进入猪舍后向下走,而热空气密度小,比重小,向猪舍的上方走,在冬天,顶棚有天窗或顶棚不严实热气就会溢出,并且将猪舍内的有害气体排除,冬天顶棚的天窗和合理的进风口有助于控制猪舍内的空气质量,进气口应高一些,这样冷空气在进入猪舍后有机会与猪舍高处的热空气混合,而不至于直接吹到猪体上。

4有害气体

在冬天气温低时,人们往往为了猪舍内保温,密闭猪舍四周,减少或取消通风换气,使舍内有害气体超标,尤其是氨气浓度很大,人进入猪舍有很强的刺鼻味,有害气体超标对猪的健康及生产发育有严重的影响,猪往往出现气喘病、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在这种环境下,发生这些疾病用药物治疗不显效。对此应及时对猪舍通风换气,并及时清理猪舍内的粪尿,以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5微生物含量

无论是猪直接接触的地面,还是空气中都有大量的有害微生物的存在,尤其在规模化养猪的情况下,猪向环境中不断排放大量有害的微生物,如果舍内环境不良,则微生物浓度会很大,这样有害微生物不断侵袭猪体,不断影响猪的免疫系统,轻则降低其生长速度,重则引起猪发病死亡。要降低猪舍环境中的微生物浓度,必须要改善猪舍内的环境状况,通风换气是减少环境中有害微生物最有效的措施,通风可以带走微生物,通风可以改善环境中的空气新鲜度,微生物喜于污浊的环境下生长繁殖,新鲜清洁的空气可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及时清理舍内杂物及排泄物,不留死角,定期对猪舍环境进行消毒,采用化学消毒(喷洒药物)和物理消毒(安装紫外线消毒灯管)相结合,夏天每周消毒1次,冬天半个月消毒1次。

6阳光

阳光对育肥猪有一定的影响,当前许多养猪场为了猪舍的密闭及温度的易于控制,顶棚都是密闭遮光结构,使猪舍内常年照不到阳光,这对育肥猪的健康和生产发育不利,因为,阳光照射猪体,可产生促进钙吸收代谢的维生素D,在阳光的环境下猪的新陈代谢旺盛,使猪生产发育加快,同时阳光照射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因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的功能,所以,力争使猪能生长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如果做不到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粉。

黄鳝对环境的要求-水温



水温即池水的温度,它是包括黄鳝在内所有鱼类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黄鳝对水温尤其敏感,俗话说黄鳝有“四怕”,即怕冷、怕热、怕光、怕吵,其中前“两怕”都与水温有关。

1.黄鳝对温度的适应能力研究表明,黄鳝的生长温度范围为15~28℃,最适的温度范围为23~25℃。当水温下降到10℃以下时,黄鳝停止摄食,钻入土下20~35厘米处越冬。在夏季当水温超过28℃时,黄鳝摄食下降,在天然环境下会钻入泥下或洞口低温处蛰伏。在人工养殖环境里,若池底为水泥或砖石结构,黄鳝会表现不安、浮游于水面,长时间高温会导致死亡。

2.养殖环境中的温度调节与控制对于夏季较高的水温,一般采用遮荫降温措施,如池边搭遮荫棚架,上盖遮阳物,或种植瓜果类,使其枝藤爬上棚架,加水、冲水、换水也是夏季降低水温的措施之一。水温还会影响水体中其他动物的生长,影响各种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从而间接地影响黄鳝的生长。对于一年四季水温的不断变化的事实,在养殖中要考虑到黄鳝有效的生长时间,就要重视保温、加温、控温、降温等各顶措施。


商品河蟹的安全质量要求



商品河蟹的安全质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一个地区声誉及经济发展的大事,国家农业部NY5064-2001《无公害食品中华绒螯蟹》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供港澳食用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对此有专门规定如下:
1.挑选有国家认可的检验检疫员资质的技术人员,作为商品河蟹进出场的专职检验员。检验员必须遵纪守法,恪尽职守,秉公办事。
2.注意保持场地环境卫生,同时包装材料应卫生、洁净。运输工具在装货前应清洗、消毒,做到洁净、无毒和无异味。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温度剧变、挤压、剧烈地震动,不得与有害物质混运,严防运输污染。
3.坚持商品河蟹进出场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制作包装篓和标签;统一指定地点进出场商品河蟹;统一专人检验签字;统一有企业法人代表检查各道程序合格后,签字才能放行。要自觉接受口岸检验检疫机构的查验,确保商品河蟹的安全质量。

稻田养罗非鱼的条件与设施



1、养鱼稻田的条件

养殖罗非鱼的稻田要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不受旱涝、洪水影响,保水力强,阳光充足,水质和土壤酸性不过高,土壤肥沃的水稻田。

2、养鱼稻田的设施

(1)加高加固田埂

一般将田埂加高到40厘米,宽30厘米,并夯打结实,以防大雨时田埂溢水逃鱼,同时可防止黄鳝、泥鳅、鼠类等钻洞,造成漏水逃鱼。

(2)开挖鱼沟、鱼溜

在养鱼稻田开挖鱼沟、鱼溜,是为了在水稻浅灌、晒田、施化肥、施农药或遇到干旱缺水时,罗非鱼有比较安全的躲避场所,同时也有利于捕捞时集鱼。

鱼沟和鱼溜可在插秧前挖好或插秧后10~15天开挖。鱼沟的深度要求30~50厘米,沟的上面宽30~50厘米:根据稻田大小,可开成“田”、“目”等形的鱼沟。沿田埂周围的圈环沟要在靠田埂留下一行秧苗之内开挖,开挖鱼沟占用的秧棵可密植在靠田埂内侧的那行秧棵内。这样,既可为鱼沟遮荫,又弥补了挖沟所占的面积。尽管边行很密,但由于一边靠田埂,一边靠鱼沟,通风良好,阳光充足,稻禾长势往往比中间还好。面积1亩以上的稻田可在田中央开挖“十”字形中央沟。4~5亩的长方形稻田可在田中央开“井”形沟。中央沟与环沟相通,环沟的两端要与进、出水口相接。在鱼沟的交叉处或田四角开长1米、宽66厘米、深66~100厘米的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溜的多少依田块大小、形状和排水口的方向因地制宜设置。整个鱼沟和鱼溜的开挖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左右。

(3)开挖进、排水口和设置拦鱼设备

进、排水口的地点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这样,无论进水或排水,都可以使整个稻田的水顺利流转。在进、排水口要设置拦鱼设备,避免罗非鱼逃逸。拦鱼设备可用木头制成木框,木框上敷设铁丝网或聚乙烯网片,网眼的大小要随鱼体的大小而变动,以防逃鱼。拦鱼设备安装高度,要求高出田埂30~50厘米,下部插入泥中,要牢固结实,没有漏洞。


水蛭养殖对环境有什么要求吗?


虽然田间、河边的水蛭总是让不少的人感到害怕,但是水蛭的药用价值同样让人感到欣喜,这也导致了许多人开始养殖水蛭了,但有着很多新手养殖户不知道水蛭对于环境同样有着一定的要求,下面小编就水蛭养殖对于环境有什么要求和大家说说。

一、温度要求

水蛭是一种变温动物,缺乏自我体温调节能力,主要是靠着周围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实质上同样影响着水蛭的发育,例如如果温度低于10°那么水蛭会出现休眠的状态,而如果水温高于32°则会出现生长发育变缓,如果超过了48°则会出现死亡的情况,这些都是各位养殖户需要注意到的,而水蛭最佳生活温度也是生长最快的温度大概是25°~30°作用,这些是大家需要注意到的。

二、水质要求

水蛭对于生活的水质也有着相应的要求,中性水蛭比较适合水质的生长,PH大概可以控制在6~8之间即可,但是如果出现了水质过碱性那么就容易出现水蛭死亡情况,而如果水质出现了过酸性那么虽然对水蛭生长影响不大,但是过酸性的水质说明了水质出现了一些明确的问题,此时可以考虑进行更换一下。

三、环境饵料要求

在野外当中,水蛭一般是以浮游生物、软体动物、昆虫以及腐殖质为食物,在人工环境当中这些事物可能会有些欠缺,为了让水蛭能够更健康的成长,小编建议大家可以模拟一下野外生长环境,比如说适量的投放一些螺、蚌等一些动物,再者可以通过投放适量的粪便来制造一些浮游生物等等来辅助水蛭更好的成长,这样既可以保证饵料的是新鲜的,同样可以通过制造这些生物来控制水质恶化情况,大大减低水蛭出现病害危险,但在投放和制造饵料的时候一定要保证饵料的数量,避免出现饵料数量过多而破坏生态环境。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0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