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暂养运输中的死亡原因及对策分析


1、“发烧”缺氧,使黄鳝窒息

所谓“发烧”,是指盛装黄鳝的容器内水温显著升高,如果不及时换水,水质进一步恶化,直至呈暗绿色,并有强烈的腥臭味,这标志着水中严重缺氧,大批黄鳝会因窒息而死。但是这时体质比较健壮的黄鳝,往往能挤到表层,奋力竖身昂头,直接呼吸空气,因而不会发生死亡。缺乏经验的人常被这种表层假象所蒙蔽,实际上表层以下的黄鳝已经相互纠缠成团,亟待抢救或已经大量死亡。产生“发烧”的原因,是因为黄鳝体表富含黏液,容器内鱼的密度又大,如果不及时换水,黏液越积越多,在被细菌的分解过程中,能很快地将水中的溶解氧消耗掉,并产生热量,从而使水温显著升高。所以在贮运时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抑制细菌增殖,并及时换水,可以提高成活率。

2、黄鳝受伤引起死亡

用钩捕获的黄鳝,往往会使头部受伤;用破损的篾篓或其他粗糙锋利的容器盛装,会使体表创伤;集中盛放时相互用嘴咬,一般是尾部被咬伤。据统计,这些受伤的黄鳝,在4天的贮存对比中,以头部受伤的成活率最低,只存活5%;体表受伤成活率为17.5%,而在同样条件下,无伤黄鳝的成活率为97.5%。受伤黄鳝,往往受强者的挤压而沉没于容器的底部。所以在暂养和运输时,要将病、伤的黄鳝剔出;容器要尽量光滑,无破损;密度要适量。

3、水温升高造成死亡

水温的上升能引起黄鳝本身耗氧量的剧增。比如水温在8.5~10℃时,黄鳝平均耗氧量每小时每千克为38.74毫克;在黄鳝最适水温23~25℃时,耗氧量跃增到每小时每千克为326.34毫克;水温上升至30~34℃时,耗氧量剧增到每小时每千克为697.54毫克,这样高的耗氧量,自然极易引起水中缺氧而死鱼。所以,贮运黄鳝最好是春、秋季节,水温在25℃以下;并要定时换水,经常搅拌,保持最适温度。


相关阅读

河蟹塘套养鳜鱼死亡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镇渔业科技示范户赵耀主反映,他去年河蟹塘套养鳜鱼苗成活率很低,我调查走访了我镇其他河蟹养殖户,发现有不少河蟹养殖户存在类似情况,当然,也有不少河蟹养殖户鳜鱼苗成活率很高。成活率最低的,40亩河蟹塘套养了400尾鳜鱼苗,年终只起捕1尾。最高的,16.2亩塘,放165尾,年终起捕149尾,成活率达90%,差别如此大。经过对全镇河蟹养殖户套养鳜鱼苗前准备工作和套养后管理工作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造成鳜鱼苗成活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药物清塘不彻底,塘中遗留的野杂鱼,如乌鳢、鲶鱼等凶猛性鱼吞食了鳜鱼苗。
2.进水时,进水管没用密眼网袋过滤,乌鳢等野杂鱼随水入塘。
3.放养的鳜鱼苗种规格偏小或不齐。规格偏小,下塘后,适应环境能力差;规格不齐,存在大吃小。
4.放苗地点水位太浅、离河岸太近或在下风处。放养的苗种在苗种场起苗时,经过多次拉网,已受伤生病。放养后,苗种遂渐消瘦,最终死亡。
5.个别养蟹户放养鳜鱼苗时,装鳜鱼苗的氧气袋没经过温度缓冲,直接放入池塘,氧气袋水体和池塘水体温差大于3℃,导致鳜鱼苗死亡。
6.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严重不足或不适口。池塘中饵料鱼严重不足,部分鳜鱼苗因长时间不能进食,逐渐消瘦,最后饿死;池塘中鳜鱼苗的饵料鱼不适口,如:饵料鱼规格偏大,鳜鱼苗进食后,不能完全吞食,被饵料鱼卡死,饵料鱼规格过于偏大的,鳜鱼苗则无法进食。
7.放苗后,塘中水体严重缺氧,鳜鱼苗因缺氧死亡。
8.塘中水草密度太大或塘中生大量青苔,鳜鱼没有活动空间,有的被青苔缠绕而困死。
9.养殖到中后期,没有进行有效病害防治,部分鳜鱼病死。
10.为了给塘中鱼蟹治病,用了鳜鱼敏感的药物,鳜鱼被药死。
针对以上因素,提高鳜鱼苗成活率,应当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首先要认真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彻底杀死野杂鱼等有害物。要挖出塘底部分淤泥,只保留10~15厘米深度。清塘药物可选用生石灰,亩用120千克,先打干池水,只留5~8厘米深水,生石灰化水后,要趁热泼洒,泼洒后,要用耙子在淤泥中来回拖拉,从而有效杀灭野杂鱼。这样做,是因为部分乌鳢、鲶鱼和鲤鱼会潜伏在淤泥中,尤其会潜伏在下水裤走过的脚塘里。还因为池塘水抽干后,附近池塘水位还较高,在池塘四周底部周围出现微弱渗水流,部分乌鳢等凶猛鱼类得以苟活。如果是种藕塘改养河蟹的,还要先彻底清除藕杆,再用药物清塘。对于底质偏碱性塘口或急于准备放苗塘口,可选用漂白粉清塘,亩用15千克左右,化水全池泼洒。清塘前要检查生产日期及包装有无破损,最好检查有效氯。对于新开挖的塘口,也要清塘。尤其是农田开挖的塘口。因为农田中有水渠,或多或少会有野杂鱼留存。药物彻底清塘后,老塘口还要充分晒塘。
2.塘口每一次进水,都有要用密眼网袋过滤。进排水口用塑料网围住,塑料网下端连滑石笼,且和防逃网连成一体,石笼埋入泥下30厘米,并且要夯实。
3.放养的鳜鱼苗种,要求规格在6厘米以上,且体质健壮、活动能力强、无病无伤、规格整齐。在苗种场起苗时,鳜鱼苗规格不齐的,一定要用网筛筛一下。放养的鳜鱼苗,必须是同一批次的苗,而且要一次性放足。
4.放鳜鱼苗地点应在塘口上风处,离岸1米以上且水位较深,附近没有大量水草。
5.鳜鱼苗放养时,如果氧气袋水体和塘口水体温差大于3℃的,应把氧气袋放在塘里缓冲10~15分钟,等两水体温度相近,再打开氧气袋缓缓放苗。
6.根据各个塘口情况,在清塘后,每亩可放养麦穗鱼0.5~1千克或抱仔青虾0.5~1千克,让其自然产苗,供鳜鱼苗摄食。放鳜鱼苗前,在蟹塘边浅水处观察,发现有适量小鱼苗或小虾苗时,再放养鳜鱼苗。
7.鳜鱼对低溶氧相当敏感,塘中应配备微孔增氧设备,在天气不好,塘中水体溶氧不足时增氧。随着水温不断升高,逐步加深池水,5~7天加新水一次。高温季节,2~3天加新水一次,最好保持微流水。养殖中后期,视池水水质状况,每周或每10天换水1/4~1/3。换水时,不可先抽水,然后再加水,这样做,水草暴露在阳光下,易脱水死亡,使水质变坏。从5月份开始,交替用EM菌和光合细菌调节水质,每15~20天一次,使用前和使用后7天不得使用杀菌剂。确保塘口水质清新、溶氧适中。
8.塘中水草覆盖面要小于55%,多出的要及时清除。在高温来临前,要逐步加深池水,并对伊乐藻进行割刈,保留水草底部10~20厘米。水草之间要留2~3米无草区,这样可避免水草过多,造成蟹池缺氧。对于易生青苔的塘口,药物清塘前,可选用硫酸铜,每亩0.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5天后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进水后,放蟹种前7~10天,每亩施经发酵的有机肥100~150千克或生物有机肥10~15千克。使水适当变肥,从而抑制青苔生长。对于已经生青苔塘口,青苔覆盖面较大的,可用杀青苔剂和泥土混合,在有青苔的地方撒,用药面积较大的,用药后视水质情况,注意换水增氧,然后再用腐质酸钠。
9.鳜鱼病害主要是爆发性出血病,其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重点放在水质调控上。中后期,10~15天用全效底改一次(用量5~8亩/袋),15天左右用生物制剂调水一次,10~15天用碘制剂对水体杀菌消毒一次。鳜鱼病害防治可以和河蟹病害防治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10.在给塘中鱼蟹治病时,要避免用鳜鱼敏感的药物。全池泼洒硫酸铜溶液,要避开高温天气,用药后要注意增氧,视水质情况,可适当换水。

河蟹暂养死亡原因分析及注意事项



河蟹暂养有两个目的:一是使部分“黄蟹”完全成熟为“绿蟹”;二是待价而售,充分发挥地区、季节差价获得较高利润。但不少养殖户片面追求暂养规模,忽视河蟹暂养技术的提高,易造成大批暂养蟹死亡,经济损失颇大。
一、死亡原因
1、生理性死亡:河蟹性腺成熟后,需要进入海江交界处的咸淡水区域进行生殖洄游,如继续在淡水中暂养,会造成体内渗透压过高而亡。
2、河蟹质量差:暂养河蟹规格不同、暂养密度高、暂养时间过长,容易造成互相残杀,规格小的死亡率高;如果暂养蟹中有病蟹、肢体不全的蟹易造成疾病传染,暂养蟹因发病而死亡;有些养殖户收购河蟹后再进行暂养,由于河蟹离水时间较长,长时间因呼吸作用而使鳃腔与鳃丝受到严重损失,失水过多,导致河蟹大量死亡。
3、暂养环节多:部分暂养户起捕河蟹时,先用封闭型网箱暂养,后来又转入土池中暂养。由于网箱孔目是河蟹攀爬的附着物,密度较高时,容易折断河蟹附肢,有些河蟹会因步足受损丧失保护能力而死亡。
4、生态水平差:有些暂养户仅以防逃为重点,忽略了河蟹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如暂养池面积过小、水草覆盖率低、无可供河蟹隐蔽的人工巢穴使河蟹完成最后一次蜕壳的能力大大降低;水位浅导致水质变化快、溶氧低使河蟹频繁上岸,造成体力消耗多;暂养池清淤不力使水体偏酸、暂养蟹抗病能力差;水质肥、暂养密度高,也会造成暂养蟹窒息死亡。在这种恶劣环境条件下,以上原因致使暂养蟹死亡率提高。
5、投饵量不足:水温在4℃以上,河蟹仍会摄食。如投饵量不足,加之暂养池天然饵料生物少,会造成河蟹为争夺有限的饵料而互相残杀,部分河蟹蜕壳不隧而亡或因索饵而逃跑。
二、暂养注意事项
1、暂养池的选择。综合考虑到水源、水质、淤泥、水体交换等条件,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溶氧丰富的微流水附近,淤泥沉积少、水生植物覆盖率在40%以上、僻静处、注排水方便的塘口,面积3~5亩,水深1.5~1.8米。暂养蟹入池前半个月彻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既可杀灭病原体,又可提供ca2+,提高pH。
2、暂养蟹的要求。暂养蟹要求体质健壮,规格均匀,甲壳、附肢完整,无病、无伤,并一次放足。选好的河蟹用4%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消毒杀菌。放养过程中如遇软壳蟹、顶壳蟹,应单独剔出暂养于壳变硬后,再放入暂养池。
3、减少暂养环节。最好不要用网箱暂养河蟹,若是暂养时间短,可在箱体四周铺设水花生进行网箱暂养。暂养密度应视暂养条件、管理水平及暂养时间长短而定,一般掌握在每亩150-200kg;经过长时间运输的河蟹,入池前应逐只进行检查,剔除伤残蟹、垂死蟹、死蟹和病蟹,最好分级分池暂养,以利于捕捞出售。
4、暂养病害防治。在河蟹暂养时,定期泼洒0.5毫克/升强氯精消毒水体,每半月用土霉素拌饵投喂,连喂5天,预防蟹病;若出现蟹腹部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拒食现象,可用用2毫克/升的土霉素和蟹康宁Ⅱ号拌饵投喂;若发现水老鼠、水蛇、青蛙等,可用药物(捕)杀、工具捕杀、人工捕捉等方法除害。
5、暂养管理措施。若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暂养对象选择绿蟹会降低死亡率,因为它们不需完成生殖蜕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河蟹的暂养时间一般以1个半月到2个月为宜,尤其是水体面积小、水质差、水体交换转慢、河蟹暂养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暂养时间更应缩短。暂养河蟹入池后必须及时加强科学管理。日常管理主要是保持水质清新,每5~7天选择中午换一次水,每次换水15~25厘米,每20~3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钙质,每天要捞除池中残饵、杂物、死蟹等;每天投饵一次,投喂量为暂养蟹量的3%~5%,其中动物性饵料占60%,确保河蟹健康上市。

越冬期亲鳖上浮死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近年来,笔者发现一些养鳖专业户越冬期亲鳖上浮水面后逐渐死亡的现象。我们通过解剖、分析,可能是以下四个原因。
一、外购野生亲鳖内伤过重 由于大部分亲鳖都是外购野生鳖,因为捕鳖方法的局限,有些野生亲鳖当时看似健壮,实际上有很重的内伤。还有的是运输时群堆集装,互相挤压咬伤。这些带伤的成熟亲鳖开始虽也产卵,但食欲和抵抗力都明显下降,达不到越冬所需的肥满度,入冬后就会因难耐基础代谢能量的消耗和疾病的侵袭逐个上游水面。如不及时抢救,就会逐步死亡。
二、产后培育差 亲鳖产卵后,不但需要足够的营养恢复体质,还需要一定的能量积蓄以利越冬。所以产后亲鳖的饲料结构不同于平时,而一些养殖专业户不注意产后亲鳖的培育,往往使亲鳖没有足够的能量积累进入越冬期。因此冬季天气偶现晴暖时亲鳖就大批上浮水面觅食,当这种现象反复几次后,就更加加重体能的消耗而无力潜回水底,逐渐消瘦死亡。
三、水环境不好 鳖的呼吸虽是以肺为主,但鳖是一种变温的水生动物。到水温下降到12摄氏度以下时就会本能地潜入深处冬眠。此时全靠辅助呼吸器官——鳃上组织获得水中的溶解氧维持生命。所以对水体缺氧和产生的有毒气体特别敏感。一些养殖户越冬前不注意调节水质和水体消毒,当冬季水质败坏时,亲鳖就会不顾严寒被迫浮上水面呼吸。此时极易冻伤吻端的鼻孔和头颈部。当冻伤部位肿胀发炎后就会堵塞呼吸道和感染呼吸器官而窒息死亡。有的则因水体中有毒气体浓度高而直接中毒死亡。
四、寄生虫侵袭 侵袭鳖的寄生虫很多,但主要是蛭类、螨类和原虫类。这些寄生虫对鳖的危害很大,蛭类吸于鳖的体表,使鳖不得安宁而降低食欲直至消瘦死亡。螨类寄生虫于雌亲鳖的输卵管中,可造成输卵管炎。
针对上述主要原因,提出以下对策与预防措施供参考。
一、对策
1.当发现有上浮的亲鳖时,当确诊上浮的亲鳖是营养不良,就应及时捞出移到温室里(如无温室,应临时搭建塑料棚保温池)精心饲养。放养前每千克注射25%的葡萄糖5毫升与维生素C3毫升。然后每天投喂营养合理的全价配合饲料,直到完全恢复后再放回越冬池。
2.当确诊上浮的亲鳖是因病而起,应及时捞出到保温池里暂养治疗。先在一个肢下每千克注射25%的葡萄糖3毫升,然后在另一肢下每千克注射庆大霉素15万单位,每隔4天注射一次,三次即可。打药后要移到保温池里精心饲养,投喂营养全面的全价配合饲料。
3.当水质发黑,发褐紫色,亲鳖大批上浮时,应及时排出池水2/3,然后逐步注入新水,越冬池水深一般不得少于1.5米。当水体PH值低于6.8时,每立方米水可用15克生石灰化水泼洒调节。如水面有腐烂的杂草或其它飘浮物时应全部捞出。
二、预防
1.外购野生亲鳖应挑选活动自如,反应灵敏,体表无病伤的健壮甲鱼做亲鳖。运输时要用布袋单只单装,单层排列。下池前要用1立方米水20克的高锰酸钾药水浸泡10分钟消毒。下池后要投喂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2.越冬前要注意水体环境,切忌水质过肥,水色呈茶绿、浅黄绿。产后培育的饲料营养中,能量饲料的比例不得少于25%,绝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3.越冬前如发现有寄生虫,先用晶体敌百虫按每立方米水0.1克化水全池泼洒杀灭大型寄生虫,一星期后再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按每立方米水0.7克浓度(水温在20~25摄氏度时)泼洒杀灭原虫性寄生虫。

鳝苗大批死亡的原因及对策



近日在三厂镇出现了一批从事黄鳝养殖的专业户,但由于措施不当,在引进苗种后不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死亡现象,损失达近万元。据初步诊断,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活体解剖发现肠内有毛细线虫或棘头虫,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毛细线虫病。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笔者通过与养殖户的接触和交流,认为这次鳝苗发病并大量死亡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

一、鳝苗可能携带病原体

笔者逐一走访了这些养殖专业户,通过活体解剖,均不同程度的发现毛细线虫,且这些鳝苗均来自同一地区,在运回后不久即发病,因此不能排除其携带病原的可能。

二、环境条件差

由于有些养殖户盲目引种,与之配套的设施没有完全跟上,因此有的只好把鳝苗暂养于小水体中,有的水体设在室内并缺乏必要的光照条件,一旦发起病来传播速度极快。也有的养殖户所用的水源不洁,且所用的水草没有完全洗净,不良的环境条件降低了鳝苗的抗病能力,也给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养殖技术粗浅和防病意识欠缺

由于黄鳝养殖在本地是一个新兴产业,人们对其生活习性及饲养管理不是很了解,技术比较落后。防病意识较差。因此,建议养殖户在鳝苗引种之前,一定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否则黄鳝的养殖将很难获得成功。

1.运回的鳝苗在放入池中以前,应先用3%~4%的食盐水浸洗4~5分钟,既可以有效防止水霉病,又可消除鳝种体表的寄生虫,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养殖户在引进鳝种之前,应先把鳝池建好,并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的地方。在池中放置的瓦块、树墩以及水花生等水草应经过消毒并在清水中反复洗净。

3.病害的防治在养殖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苗种在放养前要消毒,养殖池在鳝苗投入前7~10天,每平方米需用生石灰0.2公斤清塘消毒,以杀灭有害病菌,平时每半个月用15毫克/升的生石灰溶液消毒,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细菌性疾病可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液全池泼洒治疗;发现寄生虫病可用0.7毫克/升的90%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

养殖技术是养殖户必须要掌握的,因此对毫无基础的养殖户来说,在引种之前应先多阅读一些有关黄鳝养殖的书籍,对养殖黄鳝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切不可盲目引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南方冬季罗非鱼死亡原因及对策



眼球突出,眼球晶体混浊发白;腹部膨大,表皮有充血现象,但鱼鳍、鱼鳃无异常症状,体表无寄生虫寄生。解剖检查,可见鱼腹内充水,肝脏有病变,多为黄色、淡黄色,并有肿大和脂肪块,以上症状皆出现于所检查的病鱼,只是由于病情轻重不同而表现稍有差异。因此,排除为寄生虫和病毒病,可初步确定鱼患的是同一种细菌病或营养性疾病。

而鱼价平稳,甚至下降,致使利润大幅下跌,许多养鱼者不愿用好饲料,或用不起好饲料。因此,所用饲料中蛋白含量偏低,蛋白与能量比例不平衡,并且缺乏多种维生素,导致养成“脂肪(肝)鱼”。而脂肪(肝)鱼抗病害和抗应激能力差,易在越冬期或越冬后死亡,给养鱼业带来巨大损失;而投喂全价饲料,虽成本高一些,但饲料系数低,而且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丰富且充分,鱼体质强,因此死亡率低。另外,有资料表明,越冬期鱼类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正常养殖无太大差异,而对脂肪及维生素的需求量与正常养殖对比差异甚大。因此,越冬前一个月应在饲料中加入1%左右的鱼油或植物油。同时,适当加入品质好的“多维素”,增加鱼体脂肪、维生素积累量,有利于罗非鱼安全越冬。

1月份以后,每天开机40分钟左右。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277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