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的倒池时机及方法

M.yz023.coM
倒池是河蟹育苗中一项常用技术,就是将一个池中的幼体移入另一个池中,使水质和底质得到根本改善。及时把握倒池机会,合理运用倒池技术,能够消除不良影响,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质量的关键。
(一)倒池时机
倒池虽然是一项比较有效的技术,但在此过程中幼体会有损失、工作量较大,所以不宜过于频繁。但在必须倒池时要注意把握时机。
1.在蚤状幼体基本变态为V期的第二天晚上倒池,此时幼体适应性强,趋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聚缩虫病严重时用药物加以治疗,用药后的第二天宜迅速倒池。2.在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时,即可判为“泛池”,此时应立即着手倒池。3.在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时立即倒池急救,以免在确诊过程中造成大量死亡。4.在池水水质变得浑浊黯淡时,取样观察,如幼体缺乏活力,宜尽快倒池。
(二)倒池方法
1.灯诱法:一般在相邻两池间来用。正常时间安排在III,IV,V蚤状幼体变态后的第二天进行。盐度差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两池温度尽可能相近,温差不超过1度。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瓦~2000瓦的碘钨灯,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小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可用虹吸管吸苗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2.溢水法:一般在相隔两池间使用。将溢水网箱放入移出池边的下水道中,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3.放水法:一般在相隔两室倒池时使用将移出池水位降低至60厘左右,打开排水阀,让苗从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网箱收集,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三)倒池后管理
倒池后要立即投喂饵料,第一次可按正常量的1.5~2倍,同时施用抗生素于水体中,以避免移池过程中造成的伤口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相关阅读

河蟹养殖及时把握倒池机会是提高育苗成活率关键措施



一点,适应性强,趋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
泛池时河蟹育苗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水质突然变坏时,常会发生泛池现象。因此,每隔二个小时:要对各个池口检查一遍,如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时,即可判为泛池。此时一方面要立即使用0.2-0.5ppm的高锰酸钾(或其它氧化剂、增氧剂)缓解一下,一方面立即着手倒池。
急救,以免在确诊过程中造成大量死亡。在生产实践中,此项措施往往具有良好效果。
1.5当出现缺氧状态时虽然河蟹育苗是在不断充气的状态下进行的,但仍会经常发生缺氧情况,在育苗的中后期,溶氧往往会在4毫克/升以下,这往往不被人们注意。从表征上看,池水水质变得混浊暗淡,缺少亮质和生机;取样观察,幼体缺乏活力。此时,通常换水难以彻底改观,宜尽快倒池。
1.6当密度过大时河蟹育苗幼体密度过大时,变态时间会延长,变态率减低或不同步,导致单位水体出苗量下降,甚至整池绝收。因此,当河蟹幼体发育至蚤Ⅲ时密度仍在40万尾/米3以上,至蚤Ⅴ时密度达25万尾/米3以上,应结合倒池进行分池,控制蚤Ⅳ密度在20万尾/米3左右,蚤Ⅴ密度l0-15万尾/米3为宜。
2.如何倒池
倒池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灯诱法、溢水法和放水法.在育苗布池阶段就应该考虑以后的倒池尽可能在相邻两池间进行。育苗池最好一室两排,利用预热水池作周转池,每五池左右设一周转池,或从中间向两边作两分法倒池,或作循环周转式倒池,并利用几个高密度池在蚤Ⅴ阶段将所有池子布满。这样运作有助于减小工作量,提高倒池效率和出苗量。.
2.1灯诱法一般在相邻两池间来用。倒池正常安排在Ⅲ.Ⅳ.Ⅴ蚤状幼体变态后的第二天进行.将准备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净并消毒,加入过滤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处不少于10厘米。调试盐度与准备移出的池子相同,盐度差控制在2‰以内。调好盐度后开始加温,两池温度应尽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过l℃。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钨灯,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小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用虹吸管齐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头不能触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损失;另一头要平放在移人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冲池底造成幼体损伤)。当灯光下没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气两分钟,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气。停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蟹苗会集中下沉,造成损失。如此往复,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2.2溢水法一般在相隔两池间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后,加入移出池的原水30-40厘米,加新水至l米深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溢水网箱放入移出池边的下水道中(溢水网箱由外箱、网架和网箱组成。外箱为方形,高度30厘米,开口面0.2平方米左右,长宽尺寸以能够放人下水道,便于在下水道中操作为准。内置一方形网架,架高40厘米,以能放入外箱为准。架上套一网箱,网箱必须紧绷在网架上,否则会造成死亡,网目大小根据幼体大小选用,一般用80目或60目筛绢,以灯诱法虹吸幼体至网箱中(检查溢出水中是否漏苗),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2.3放水法一般在相隔两室倒池时使用。将移人池清洗消毒,加水80厘米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移出池水位降至60厘米左右,打开排水阀,让苗从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网箱收集,然后带水移入新池。在实际生产中,三法同时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在大眼幼体变态二天以后,如遇到紧急情况,也可用抄网直接捞取幼体至新池中,以实现倒池的目的。
3.倒池后的管理
倒池后应立即投喂饵料,第一次投饵量可达正常投饵量的1.5-2倍(以实际池水水体计),同时施用2ppm的土霉素(或其它抗菌药物)于水体中,以避免移池过程中幼体形成的伤口受到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河蟹池蓝藻暴发的危害与处置方法



蓝藻是包括蓝球藻、念珠藻、颤藻等藻类的统称,为单细胞原核生物,以细胞群形式出现时才容易看见,也就是水产养殖通常见到的“水华”。多年养殖的老池塘,池底淤泥深厚,加上外源水质富营养化,蟹池在高温季节尤其是养殖中后期,往往出现蓝藻暴发现象,轻则影响河蟹蜕壳、生长和产量,处置不当将引起河蟹中毒、大批死亡而导致养蟹亏损,这已成为近年来困扰蟹农较为棘手的难题。
一、蟹池蓝藻的危害
1、引起河蟹中毒发病。河蟹长期在富含蓝藻的水体中活动容易粘附藻体,使蟹体不清洁,鳃部沾附藻体后使蟹呼吸困难,导致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失灵,兴奋性增加并急剧活动,伴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使河蟹发生环爪、撑爪、甚至抖抖病的机会增加。蓝藻暴发时,河蟹蜕壳受到严重阻碍,鳃部呈水肿症状,往往蜕壳不遂而死亡。同时,蓝藻大量死亡时会释放出蓝藻毒素,引起河蟹中毒。微囊藻会释放作用于肝的肝毒素,鱼腥藻会释放作用于神经的神经毒素,这类毒素的积聚都会严重紊乱河蟹的代谢循环,极易造起大批死亡。
2、导致蟹池水质恶化。当蓝藻大量繁殖时,白天由于蓝藻的光合作用,pH值可上升到10左右,晚上会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缺氧,使得水体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上升。藻体死亡后,蛋白质分解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中积累到一定量后,引起河蟹慢性中毒和长期溶氧不足,严重时出现大量死亡。
3、影响水草正常生长。蓝藻大量生长繁殖时形成“水华”,使水体透明度降低,阻碍水草光合作用进行,水体与空气中的气体交换受到影响,水草的生长受到抑制;蓝藻死亡后,藻类尸体腐烂恶化底质和水质,引起底臭,最终导致水草枯萎腐烂。
二、蓝藻产生的原因
1、水体富营养化。蓝藻大都在28~35℃、pH值8~9.5及有机质丰富的水体中旺发。长期养殖的蟹池因清淤不到位、或前期大量使用有机肥,以及高温期投喂较多的饵料,造成氮、磷过剩,适宜鱼腥藻、微囊藻等种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2、蟹池生态环境差。蟹池中水草长势好,透明度适宜以及螺蛳投放合理的蟹池产生蓝藻的风险小,这三者相互紧密联系,螺蛳多可以滤食水体中多余的营养,调节了水体透明度,减少了底层耗氧;较好的水质水草生长茂盛,反之,如果水草长势不好或没有水草,底层溶氧低,螺蛳也很难起净水作用。
3、水体营养失衡。一是池塘清整消毒不彻底,土壤中含有种藻;二是外源藻种随注水进入蟹池,一旦温度、酸碱度等条件适宜,便开始大量生长繁殖;在池水矿化度、氮磷比例等因子严重失衡时,有益的绿藻和硅藻等藻类繁殖受到抑制,蓝藻更容易成为优势种群,而引起蓝藻暴发。
三、蓝藻的预防
1、加强高温期的管理。主要是管水、护草和控饵。进入高温期前要稳定蟹池水位,将水质调至最佳状态,在外源水质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建议蟹池不要大量换水和经常加水,缺水时可在水质相对清新的时候适当补水,进水后要及时使用生物制剂调水。水草管护要做到适时刈割草头,防止立秋后疯长,被蟹夹断的浮草要及时捞除。高温期可少投或不投冰鲜鱼等动物性饵料,增加颗粒饲料和南瓜、土豆丝等植物性饵料的投喂比例,并注意控料,避免盲目投喂。
2、重视改善底质。目前市场上“底改”(改良底质)产品较多,蟹农使用也比较普遍。进入高温期后应避免或减少使用含磷底改产品,选择不含磷的底改或生物底改产品,一方面可络合水中过多的磷肥,切断蓝藻的营养供给,另一方面提高水体氧化还原反应,消除底臭,营造良好的水草根部环境,利于水草生根壮根,促进水草吸收肥料和净化水质的作用,从而达到预防蓝藻暴发的效果。
3、调节池水pH值。蓝藻喜高温和高pH值环境,定期泼洒有机酸、降碱灵和酸性的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等),释放出酸性代谢产物控制水体pH值,消除蓝藻的生存环境。
四、蓝藻暴发的处置
1、物理方法处理。当蟹池蓝藻发生时,一是在风比较大的池塘下风口,将池埂开一缺口,让聚集的蓝藻水排出蟹池;或在上风口一端进水,通过水的流动并借助风力将蓝藻带到下风口,下风口一端抽表层水排出池外;也可用捞海等工具人工捞除。二是安装底层微孔管增氧设施,适时开机增氧,既增加池塘底层溶氧,又加速池底有机腐败物质的分解转化,降低底层氨氮、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
2、慎重使用药物。目前市场上杀蓝藻的药物较多,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在选择和使用杀藻药物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可将适量的漂白粉、或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或络合铜制剂等药物直接泼洒在池边的蓝藻藻团上,可起到杀灭作用,使用得当副作用较小。用药后要考虑到,池塘的下风口含氧高,蟹、鱼、虾等养殖动物喜欢聚集,杀死的藻尸体蛋白质分解产生毒性较大,所以白天用药物处理蓝藻,晚上一定要用解毒产品和开机增氧,保持蟹池较高的溶氧。

河蟹池早期肥水(青苔池)心得


3月份河蟹池由于气温低普遍在5~15度,且温差大,及下雨频繁,导致河蟹池青苔产生的机率大幅增加,许多河蟹池里出现青苔且不易消除,且肥水难度较大,今年在常州地区部分河蟹池使用我公司的一系列产品,效果较好。在此交流一下我用药的心得,早期青苔主要是以棉絮状青苔(俗称棉苔)居多,且水浅(一般在50厘米以下)基本水体一清到底,水体很瘦,
针对此情况,我们采取先杀灭青苔后肥水的方案:首先使用“纤苔净”,一瓶用1-2亩,局部较多区域适当加量使用,使用完后,干洒“控苔解毒底改”颗粒到青苔居多处,主要起到加速青苔死亡的作用,一般一包用3-5亩,一般使用后2~3天青苔开始死亡,一个星期左右青苔基本死光,青苔死亡后,我们马上开始肥水,由于早期水温低,且经常下雨导致肥水很难肥,且不易保持,无论使用速效的无机肥还是其它有机肥,都不易把水肥久点,精博出产的“藻动力”对于早期低温肥水有着特有的效果,由于早期藻类生长难于破壁,所以不易生长,从而导致不易肥水,而藻动力在这方面作用突出,一般使用3-4亩一瓶,水过瘦过清(有条件的引5公分的外源水)可以使用2亩一瓶,使用后2-3天可以起到明显效果,水体由原来的清澈变得嫩绿,由于早期下雨较多,为了保持肥效的持久,所以要配合“氨基酸肥水膏”使用,一般一桶用8-10亩,水深的可以保持半个月的肥效。
由于3月份是成蟹养殖脱第一壳的关键时期,所以把水体肥好,减少水体的应激变化,对于河蟹生长至关重要,经过这些年的使用心得,针对长有青苔的河蟹塘,先使用纤苔净,配合干洒控苔解毒底改,过3~4天后,使用藻动力加肥水膏,建议根据下雨的情况,一般7-10天追肥一次,可以有效解决早期青苔多且水难肥这个难题。(

蜈蚣室内池的建造方法及注意事项


人工饲养蜈蚣可以采用冬季加温饲养方法打破其冬眠的习性,使其连续生长,并使种蜈蚣由原来自然温度下年产1次卵,改变成年产2次卵,提高饲养蜈蚣的经济效益。

室内人工饲养蜈蚣要充分利用室内空间,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所以蜈蚣室内池的建造一般采用立体池,扩大饲养面积。

这种蜈蚣室内池适于大规模、商品化生产使用。特别是对那些房屋不足又想多养的户也很适用。既能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又能节省投资。更重要的是这种立体饲养池保温性能好。立体多层饲养池建造应就地取材,形状和大小按饲养室的条件设计。每格长度90~100厘米,宽80~100厘米,总高180厘米,每层高60厘米,池壁高36厘米,每层上部空24厘米,便于操作。

立体多层饲养池后面靠墙,建造时省一面池壁,与墙结合部要处理好,不能有缝隙。立体饲养池两侧用砖砌成,使用卧砖,侧墙厚12厘米;底板和顶板可用薄水泥正面池壁用砖砌成,水泥砂浆勾缝,池壁内侧四周上部镶嵌20厘米宽的玻璃带,作为防逃用。池子内1/2的面积用来建垛体,供蜈蚣栖息,1/2的面积留作活动场地用,可在活动场地上投饲料、放饮水盘。

蜈蚣室内立体饲养池主要优点是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增大饲养量;缺点是通风效果不好,特别是夏季更为明显,因此使用这种池时,要注意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度。

浅析河蟹苗池管理之青苔防治方法



随着河蟹养殖面积的增加,对于河蟹苗种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蟹苗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年底产量的多少。有一些养殖户开始摸索自己培育蟹苗,方便自己蟹塘使用,同时确保数量和质量。
在蟹苗培育过程中,有很多影响蟹苗成活率和质量的因素:比如青苔、蝌蚪、水体昆虫、水体矿物营养缺乏及有毒有害物质超标,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蟹苗在培育过程中出现死亡现象,导致蟹苗产量低,品质差。笔者近几年工作中发现,很多蟹苗池在放苗后有大量青苔滋生,有的覆盖池塘面积三分之一之多,有的直接生长于底部,不管哪种青苔,都不利于娇小的蟹苗生长,下面笔者就池塘青苔的危害作简要分析:
1、青苔直接缠绕蟹苗,导致活动和摄食困难,直至死亡。
2、有青苔池塘透明度过高,光线直射池底,蟹苗易应激反应,导致死亡。
3、青苔大量生长的池塘,水体清瘦,水体营养缺乏,藻类难以生存,造成水体溶氧不足以及蟹苗天然饵料的匮乏。
4、昼夜温差大,水体清瘦缺乏藻类稳定水体环境,白天光照强烈,温度上升快,晚上温度下降快,温度差大造成蟹苗应激反应大,难以适应。
5、晴天光照强烈,pH易快速上升,影响蟹苗正常活动
为提高育苗成功率和成活率,在日常育苗过程中,应提前做好池塘相应管理工作:
1、放苗前20xx出现青苔池塘可以在清塘前泼洒青苔药物,杀灭青苔孢子。
总之,苗池青苔控制重在提前预防,早发现,早处理,做到可控可防,为蟹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确保蟹苗高产量,高品质。

河蟹池日常管理要点



如何科学地养好一塘河蟹?常言说得好“三分养,七分管”。巡塘工作是了解河蟹生长情况最直接和最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每天的巡塘次数最好不低于3~4次,分别在黎明、午后、傍晚或午夜各巡查一次。巡塘时应注意观察:
1.注意蟹情动态,观察河蟹活力情况,是否有病害或其它反常行为;
2.观察河蟹是否蜕壳,蜕壳是否顺利,蜕壳的数量是多是少;
3.查看河蟹的摄食情况,检查饲料流失和消耗状况;
4.检查养殖池塘的阀门是否严密,堤坝有无缺口;
5.注意观察蟹池水位、水质与水色的变化;
6.观察蟹池内的水草与螺蛳的生长情况;
7.注意观察蟹池内的丝状藻类与蓝藻繁殖生长情况;
8.观察河蟹上岸等可能发生的各种迹象;
9.注意观察同一蟹池内河蟹个体有无出现大小悬殊的情况;
10.注意查看蟹池内有无敌害生物,并随时消灭掉。
认真做好了河蟹养殖日常巡塘工作,才能及早发现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科学解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的成活率,达到提高河蟹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养鸡怎样选择适宜的育雏时机


在养鸡生产中,育雏是关键环节。虽然一年四季都可以育雏,但养殖成效的高低和养成后的生产力,却因育雏季节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因此,选择适宜的育雏时机,是养好小鸡的前提。

1.春雏。

3~4月中旬孵出的雏鸡,称为春雏。这个时期气候转暖,对育雏非常有利,雏鸡成活率高;新鸡到8~9月就能开产,正是老鸡停产换羽季节,能弥补淡季市场鲜蛋的不足,经济价值高。但3月份气温仍较低,需要供热保湿,育雏成本亦较高。

2.晚春雏。

4月下旬~5月孵出的雏鸡称为晚春雏。这一时期气候温暖,管理省事,雏鸡成活率较高,雏鸡价格也较便宜,便于挑选优良个体,育雏成本低。新鸡在9月下旬~10月开产,仍在老鸡换羽季节,且第一个生物学产蛋年度的时间也较长。

3.夏雏。

7~8月份孵出的雏鸡称为夏雏。夏季气温高,种鸡体质弱,孵出的雏鸡生活力差,且这时蚊虫危害严重,不利于雏鸡生长,容易养成僵鸡;新鸡要到第二年开春后才能开产,第一个生物学产蛋年度的时间短,养殖效益差,一般不采用。

4.秋雏。

9~11月份孵出的雏鸡为秋雏。秋季秋高气爽(www.nczfj.Com/),气候干燥,适于雏鸡生长,成活率高。新鸡到来年开春就能产蛋,且产蛋率较高。但由于鸡体没有充分发育成熟就开始产蛋,故鸡小蛋小,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标准蛋重,且产到秋季就要换羽停产,第一个生物学产蛋年度的时间很短。

5.冬雏。

12月~翌年2月孵出的小鸡称为冬雏。冬季气候寒冷,给温时间长,育雏成本高;小鸡在室内培育,缺乏阳光和运动,需要较长的育雏条件和精细的管理。但新鸡产蛋早,5~7月就能开产,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当年不换羽,第一个生物学产蛋年度的时间长,经济价值高。

综合以上情况,养蛋鸡以育春雏为好;育雏条件较差、缺乏经验的养鸡户,则以育晚春雏为宜;当春季育雏失败时,可以育秋雏;育雏条件好,有经验的养鸡户,也可以育冬雏。(新疆赵薇)

河蟹(苗种)池浑浊水形成原因与改良方法的剖析



图片由汪心昌提供
基本情况:本塘为河蟹苗种暂养池,种殖的水草种类为伊乐藻。池塘面积20亩,水深0.5米。放苗时间为3月初,4月初施用过复合肥(50kg)、尿素(20kg)等培草,5月初泼洒过阿维菌素溶液,至5月15日尚未转入成蟹养殖池。本塘水色如图所示为浑浊水质,且沿岸边已形成藻类水华带,暴雨后水色变为更浑浊。水质检测结果:氨氮、亚硝酸氮正常范围内,pH值9.4,藻类水华非蓝藻形成而是由小型绿藻形成,肉眼观察岸边与显微镜观察水质未见大量浮游动物。
形成原因分析:①按混浊水形成原因与水质分析结果分析可知,本池塘浑浊水不可能是因为大型浮游动物过多引起的混浊水,也不可能是不良藻类(如锥囊藻等)引起的浑浊水;通过其养殖期间天气变化与养殖活动分析,引起水色浑浊的原因是:其一、投放苗种数量过多与苗种规格不断增大及河蟹因水温上升引起的活动量加大而引发;其二、暴雨引起沿岸泥沙流入池塘引发水色更浑浊。②绿藻水华形成原因:从养殖塘沿岸边藻类形成水华与施肥情况看,这是因为养殖塘水温上升、且养殖水体中氮源物质丰富而引起。
改良方法:第一天在藻类聚集区用高浓度“水立爽”化水后泼洒;第二天全池泼洒“净水宝”;第三天全池泼洒“活力六六+磷肥”。当然必须建议养殖者加大投饵量与及时转入成蟹养殖池与连续情天用药是最基本的措施。

蜈蚣室外饲养池建造方法及注意事项


蜈蚣室外饲养池建造没有固定的要求,以适用、便于管理为原则。最好的方式是建成半地下式的。宽1.5~1.8米,深度0.6米,长度根据地形和需要而定。池子地上部分要坐北向南,北墙高出地平面1.2米,南墙高出地平面0.5米,两侧墙砌成斜坡,冬季加盖塑料薄膜和草帘子,晴天揭开草帘子,靠塑料薄膜透光增加池内温度,使池内温度维持在5~9℃。晚上把草帘子放下来盖在薄膜上保温。

池底用砖砌,并用水泥砂浆抹缝,砖渗水性能好,比水泥抹地面实用。池底处理好了以后,底上铺一层饲养土。饲养土应为菜园土,无污染,然后在饲养土上摆垛体。过去为蜈蚣造隐蔽的环境的做法是在池内堆些石块、砖块、瓦片,造成一些空隙让蜈蚣栖息。近些年将石块、瓦片堆改成用整砖砌成较正规的垛体,这样的垛体不仅缝隙多,还便于管理。

用红砖摆蜈蚣的隐居垛体,可以是卧砖的,也可以是立砖的,但观察统计结果表明,蜈蚣夜里离巢外出的数量卧砖的垛体比立砖的垛体多。据分析这可能是两种形式垛体的适用性不同而造成的,卧砖形式的垛体比立砖形式适用。因为卧砖垛体有效利用面积大,且平卧爬行省力,安全,故栖息的个体多。所以,目前多用卧砖垛体。做法是在砖的四个角垫四小块泥,把平缝做成1.5~2.0厘米。砖与砖之间还留立缝,宽度也在1.5~2.0厘米,这样砖缝四通八达。蜈蚣饲养池的四壁上部内侧,镶嵌一面周宽20厘米的玻璃,这是防逃带,防止蜈蚣从池子顶部逃跑,因为池顶部夏季不是加盖薄膜而是加盖尼龙网防止敌害,如不修防逃带蜈蚣就容易逃跑。

半地下池的前面再修一个地上池,地上池宽2.5~3.0米,长度与半地下池相同。高度在40~50厘米,池壁内侧上部做一周防逃带防止逃跑。地上靠近半地下池前墙的80厘米宽的一部分留作活动场用,地面拍平,用来投放饲料虫。另一部分种些绿色植物,如麦冬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蜈蚣夜晚可到有绿色植物的场地去活动,捕捉绿色植物地里的昆虫、饮植物上的露水。

半地下池前壁地上部分的底部留一些砖缝,让蜈蚣自由出入半地下池。半地下池有调节温度的作用,夏季底层温度低、上层温度高,白天温度升高,蜈蚣可以到垛体下部乘凉,晚上温度下降时它们又都出池寻找食物,与野生状的环境基本相同。地上池上面用尼龙网盖严,防止敌害进入场地危害蜈蚣;场地上空根据需要吊几盏黑光灯,诱捕野生昆虫供蜈蚣捕食。

半地下池上空还应搭一个半坡形的石棉瓦或玻璃钢瓦的凉棚,夏天遮阳并防止下雨时雨水浇到池子里面淹没蜈蚣。冬季不影响太阳射入半地下池内。

倒棘鲬


中文名称倒棘鲬


拉丁名称Rogadius asper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鲉形目

拉丁目名Scorpaeniformes

中文亚目名六线鱼亚目

拉丁亚目名Hexagrammoidei

中文科名鲬科

拉丁科名Platycephalidae

中文属名倒棘鲬属

拉丁属名Rogadius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我国南海。

形态特征
体延长,平扁,向后渐狭小,头平扁尖长,具颗粒状和锯齿状突起,棘棱发达,头侧有1纵棱,眶下棱等具锯齿,眼大,上侧位,虹膜分2叶,边缘光滑,口大,前位,下颌突出,两颌、犁骨和腭骨具绒毛状齿群,犁骨齿群分离。前鳃盖骨4棘,下缘前端具一向前倒棘,鳃盖骨2棘,体被栉鳞,侧线鳞约47-55,侧线前方第一至第二或第三鳞具一小棘。背鳍2个,分离,具9鳍棘、11鳍条,臀鳍11鳍条,基底略长于第十背鳍基底胸鳍宽大,下侧位,腹鳍亚胸位,伸越臀鳍起点,尾鳍圆截形。胸鳍21-23,鳃耙1+(6-7),犁骨、腭骨齿扩大,有些呈犬齿状,腭齿2行。

生活习性
海水鱼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17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