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殖河蟹预防病害需做好六件事


清除池底淤泥

淤泥的主要成分是大量残饵、有机物、死亡的动物尸体和生物排泄物。过多的淤泥在夏季容易导致水质恶化,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机酸、硫化氢、氨等,抑制和危害河蟹的生长和生存,特别是病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存在于淤泥中,一旦条件适宜,各种病原体即泛滥成灾。因此,利用冬季蟹池空闲时机,抽干池水,用机械或人工,将池底淤泥全部清除。
冰冻照晒池底
蟹池清理后,理顺水沟,用机械定期抽水,尽量使池底经过严寒冰冻和阳光照射1个月左右,以改善池底的土质状况,让一些病原体经冰冻和日光的照射被杀死,为日后蟹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建好进排水系
除了考虑水流充足、水的理化因子符合蟹的生长,不受污染和不受病原体外,还要注意进排水用同一水渠而导致的相互传染和重复感染,所以要求每个养蟹池都能单独地将池水排出去。
进行药物消毒
蟹苗放养前20天,用生石灰、漂白粉等严格消毒,生石灰消毒每亩用75~100公斤,将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漂白粉消毒每亩用15~20公斤。
做好蟹体消毒
蟹苗下池前,用合适的药物消毒。常用每升15~20毫克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分钟,或用每升10毫克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浸泡10~15分钟。
移栽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可以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环境,还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饲料并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增氧,改善水质。水产品种当中的沉水植物有苦草、小茨藻等,浮游植物有水花生、浮萍等,这些植物要在冬春季播种、移栽或移植,使得蟹池覆盖率在60%以上。

相关阅读

河蟹生态养殖病害预防技术要点



一、营造生态环境
1.合理选场,科学建池
养殖池塘选址应具备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新的地方。水渠管道建设要尽量做到每个塘口独立,做到相互不过水、不串水。
2.改良池塘环境
a.及时清理淤泥,定期晒塘
b.合理种植水草,投放螺蛳调节水质
c.定期泼洒生石灰调节PH值,杀灭有害菌体
d.科学使用好增氧机,改善水体溶氧条件,避免缺氧及有害物质的产生
e.定期使用水质改良剂、微生物制剂调节水体、改良底质。
二、增强河蟹体质
1、加强饲养管理
a.根据塘口、气候、市场条件合理设置放养密度
b.按照“定质、定量、定位、定时”的大方针,应时制宜做好投喂工作
c.根据河蟹生长要求,饲养要做到“两头精、中间青”
d.加强日常管理,定时巡塘,建立档案。
c.饲养中定期添加Vc、大蒜素提高活力和抗应激能力
三、灭杀病原体
1.彻底清塘,生石灰60-70kg/亩或漂白粉10-15kg/亩
2.投放前做好消毒工作,10-20ppm药浴蟹苗10-30分钟
3.养殖操作工具定期消毒,可用合适浓度的漂白粉和高锰酸钾
4.驱赶水鸟、杀灭锥实螺等中间寄主
5.根据水产病害测报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高温时节河蟹养殖病害增加 养殖户需做好三方面工作



 八月份是河蟹养殖最为关键的时期,因为河蟹要进行最后一次蜕壳——生殖蜕壳,从而由黄蟹变为绿蟹,进入生长成熟期,同时这阶段也是河蟹病害高发的时期,八月份要历经大暑、立秋、处暑三个节气,天气变化较为频繁,有炎热、闷热的高温天气,也有凉爽的低温天气,气候的突变必然会引起养殖水体的突变,破坏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引发河蟹生病造成损失。因此,笔者特提出如下三要点供养殖户参考:
一、水质调控
1、养殖池塘要保持最高水位。
2、水草覆盖率要达50—60%。
3、每隔1—2天要补水一次。补水时间选择在凌晨或上午进行,傍晚不宜补水。
4、泼洒生石灰要慎重,最好选择在雨过天晴后进行,生石灰用量控制在5—10斤/亩.米。
5、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时,要根据监测的水质指标选择合适的微生态制剂,每隔7—10天使用一次。
二、饵料投喂
1、日投喂量要控制在河蟹存塘量的7—8%。
2、河蟹蜕壳前,动、植物饵料的投喂比例应作适当调整,植物性饵料的比例比前期相应增加,动物性饵料一般要求每亩控制在3—4斤。
3、河蟹蜕壳后,动物性饵料的投喂比例要提高,其中动物性饵料应达6斤/亩以上。
三、病害防治
1、及时清除残饵、漂浮与沉底的水草,水草不足时要及时补充,并增加投喂植物性饲料或投放仔螺蛳。蟹池内水草过多过密要开数条草沟,利于水体流动,条件充许时适当放养草、鳊或鲢、鳙夏花。
2、饵料中定期添加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微量元素,增强河蟹的免疫力,在临近蜕壳前,饵料中要添加离子钙—硬壳宝等蜕壳素,利于河蟹蜕壳。
3、治病时要对症下药,不可盲目用药和滥用药物。高温时期消毒杀菌、杀虫药要谨慎使用。
总之要统筹安排,采取综合措施,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春季河蟹养殖常见的六种病害防治方法



河蟹养殖在病害方面以预防为主,但一旦出现病害应尽早处理,下面简要介绍春季河蟹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
一、上岸不下水症
1、主要症状:病蟹爬在岸边、水草或桩上,长时间不下水。
2、病因:细菌或纤毛虫、单胞藻类感染引起。
3、防治方法:
(1)若有纤毛虫寄生,先用无水硫酸锌0.4~0.5克/立方化水后全池泼洒杀虫,病情严重的2天后再用一次即可;
(2)喹诺酮、维生素C拌饵投喂4~6天;
(3)第5天用三氯异氰尿酸0.3~0.5毫克/升化水全池泼洒。
4、注意事项:如有寄生虫,先杀虫后消毒。
二、水肿病
1、主要症状:病蟹腹脐及鳃丝水肿透明,有时趴在池边,不摄食也不活动。
2、病因:细菌感染引起。
3、防治方法:间隔使用三氯异氰尿酸0.3~0.5毫克/升或漂白粉(有效氯26%以上)0.5~1.0毫克/升,连续3天。
4、注意事项:如有寄生虫,先用硫酸锌杀虫后消毒。
三、烂鳃病
1、主要症状:病蟹鳃丝变色,有炎症,局部溃烂,有缺损。
2、病因:细菌感染引起。
3、防治方法:三氯异氰尿酸0.3~0.5毫克/升全池泼洒,连用3天。
四、黑鳃病
1、主要症状:鳃呈黄色、黑色,鳃部长满藻类或原生动,细菌损伤鳃组织,使呼吸困难。
2、病因:主要因水质和底质差导致。
3、防治方法:
(1)适量换水;
(2)用底质改良剂定期改良底质;
(3)用二氧化氯0.2毫克/升消毒,连用2~3次。
五、甲壳、附肢溃疡病
1、主要症状:病蟹腹部及附肢有黑褐色的溃疡性斑点、溃烂(有时肛门红肿),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摄食下降,最终无法脱壳死亡。
2、病因:细菌感染引起。
3、防治方法:三氯异氰尿酸0.3~0.5毫克/升,连用3天。
六、纤毛虫病
1、主要症状:病蟹体表长着一层的毛状物,毛上有污物,蟹壳无光泽,手摸光滑粘稠污物难刮除,摄食减少,反映迟钝,生长缓慢,蜕壳困难。
2、病因:聚缩虫、钟虫、累枝早、单缩虫等寄生引起。
3、防治方法:甲壳净(纤虫净),用法及用量按药物使用说明书使用。

大棚蔬菜的冬季生理病害可预防


冬季蔬菜大棚室内温度低,容易导致蔬菜发生冷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李玉红提醒菜农,正确区分冬季常见生理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要科学用药,做到及时防治。

畸形果多

冬季是棚室蔬菜畸形果高发期,主要是在花芽分化的重要时期,受到不良气候环境的影响。花芽分化是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生理和形态标志,这一时期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花芽生理分化完成后,便开始发育,在这一阶段,形态分化时期,最易出现畸形花、果,种植户需要加强在阴雨天气棚室内的补光,注意提高棚室温度,可在叶面上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促进花芽分化。

转色不良

冬季西红柿等蔬菜转色不良的因素很多,例如低温、光照少、氮多钙少等因素,都会影响蔬菜正常转色。同时,影响到转色不良的状况也很多,例如筋腐病、青皮果、茶色果等等,往往冬季的环境条件导致色素转化受到严重的影响,种植户需要及早摘除畸形果,减少植株影响消耗,勤擦拭棚膜注意棚室补光,减少氮肥用量,叶面补充硼钙等中微量元素。确保冬季大棚蔬菜能不受气候条件影响、安全生产,达到丰产的效果。

叶片发黄

冬季棚室内温度过低,冷害易发生。记者采访了解到冷害多发生在两种情况之下:一种是冬季连续阴雨天,影响棚内温度,这时蔬菜就处于饥饿状态,导致叶片发黄。此时可用小水勤浇,避免水量过大,并配合施用功能性肥料。另一种是拱棚蔬菜定植过早,冬季蔬菜定植遭遇寒流天气,影响蔬菜生长,这时种植户需要注意收看天气预报,加强棚室保温,增加覆盖物厚度,白天注意棚室内增温。低温天气避免浇水,可在叶面上喷施氨基酸、甲壳素类叶面肥提高植株抗性。

做好河蟹的体质调控能够避免病害的发生



在河蟹养殖中各种病害频繁发生,影响河蟹的成活率,造成河蟹养殖产量低,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各种病害的发生都与河蟹体质状况有关,做好河蟹的体质调控能够避免病害的发生,是河蟹养殖中的重要工作。
一、体质调控的意义
河蟹是非常低等的动物,它的功能器官非常简单、脆弱。在养殖过程中,易受环境及养殖条件的影响,养殖条件的变化会使河蟹付出大量的能量、营养物质来适应这些变化,以保证自身器官功能的正常。体质调控就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来改善河蟹的体质、免疫力,通过内循环、代谢的调控,保证肝肠等器官功能正常化,增强河蟹的抗病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体质调控的方法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饵料、营养中添加提高免疫力的物质;改善肝肠消化防御机能;有效去除有毒物质在体内的蓄积这三个方面对河蟹进行体质调控。
免疫力就是防止病原对机体造成损伤的壁垒。在河蟹养殖中,能够提高免疫力的物质一般使用多糖类,尤其是黄芪多糖。但并不是所有的黄芪多糖都能够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的作用。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芪黄素是富含真正活性的分子量为8-16万道尔顿的黄芪多糖。饲料中添加芪黄素能够提高河蟹体质,增强河蟹的免疫力。肝胰腺、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同时也是免疫器官。通过对河蟹肝肠的调控,提升其防御机能。同时肝肠等免疫器官如果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肝肠的免疫功能会受损,造成免疫缺失,形成免疫障碍。因此,需要在养殖过程中定期进行肝肠的排毒工作,以保障肝肠的免疫防御作用。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专利产品果根素能够排出河蟹体内的各种毒素,保护肝胰腺、肠道的免疫功能。在养殖过程中河蟹经常发生的藻毒素(倒藻引起)、氨氮、亚硝酸盐中毒,尤其是河蟹塘杀虫剂(敌百虫等)使用后造成的中毒,导致肝胰腺病变,影响河蟹各期蜕壳,严重造成死亡,这些情况都可以应用果根素进行肝胰腺的排毒及修复。
三、体质调控的方案
日常预防:
内服:芪黄素0.5克/公斤+果根素2毫升/公斤
3-4天/周
外泼:芪黄素6亩/袋+果根素3亩/瓶
四、总结
养殖过程中定期应用芪黄素、果根素能够有效提高河蟹(尤其是河蟹苗)的体质、免疫力;肝肠功能强,摄食率高,生长快;河蟹的抗病力强,发病几率小,降低了养殖风险。通过几年的应用,芪黄素、果根素在提高河蟹体质、免疫力方面的应用效果非常好,是比较成熟的河蟹体质调控的应用方案。

黄鳝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防病工作



对于任何养殖动物的疾病都就树立“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采用比较科学的养殖方法其实就是预防疾病的最好办法,否则即使用药不断,也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养殖效果。黄鳝适应能力强,在野生条件下很少发生疾病,但在人工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养殖密度过大、操作不当、水质变化等诸多原因,常遭受致病菌、病毒、寄生虫等的侵袭而感染疾病。养鳝要成功,必须抓好种源、水质、消毒、饲料等多方面的工作。

一、选好苗种

很多农户从市场收购野生黄鳝养殖,黄鳝往往出现陆续死亡,甚至全军覆没。这主要是因为捕鳝者捕鳝方法不当且出售之前在家里贮存了一段时间,致使大量黄鳝受伤、中毒,甚至感冒、发烧。应该购买笼捕、徒手捕捉、电捕的黄鳝并做好贮存,或收集天然苗,购回的鳝通过10-15天观察养殖,进行消毒、驯食、驱虫,淘汰弱、残、病鳝后再进行催肥。规模养鳝应引进良种鳝,坚持自繁自养、获得优质鳝苗是养鳝成功的基础。

二、保持良好水质

水质不佳是黄鳝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鳝池腐烂物过多,不采取生物处理也不清池致使水质变坏,给病源体繁殖侵染创造适宜条件。池中有机质过多,产生氨态氮、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致使黄鳝皮肤吸入有害气体引起发病甚至死亡。天气突变,池中浮游生物大量死亡;长时间不换水,致使PH值发生较大变化,引起黄鳝不适而患病。

新建鳝池投鳝前应加水浸泡或用冰醋酸“脱碱”。黄鳝适宜生活在PH值为7-8的微碱性环境中。长时间养殖,水体易酸性化,需要泼洒生石灰水进行调节。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残饵、黄鳝粪便以及鱼药残留物,可采取微生物处理。夏天每3—5天泼洒1次光合细菌,其他季节每隔7天泼洒一次EM菌,可有效吸收氨态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合成有益的微生物,抑制其他病源微生物生长,从而达到净化水质、防病和增产的目的。为了避免水质恶化要经常换水,同时注意换水时水温相差不得超过±3℃,否则易造成黄鳝感冒。水源缺乏的养殖户可把鳝池换出的废水抽到蓄水池,泼洒光合细菌净化处理后与新鲜水混合使用。

三、做好消毒防病

防病药物选择通过国家GMP验收的专用药物,“鳝宝”系列药物专注于黄鳝养殖,在药物的选取、制剂的处理等方面,充分考虑黄鳝的生理特点,解决了由于鱼药刺激性强、异味重等原因,导致在养殖中引起死亡等弊端。

刚购回的鳝苗,笼捕鳝或从野外收集的鳝苗,入池养殖前应用“鳝宝杀毒先锋”浸泡消毒。养殖过程中经常添喂大蒜素能有效的防治肠炎、赤皮、出血症,以及暴发性传染病等常见病。每10-15天进行1次鳝体消毒,用“鳝宝杀毒先锋”和生石灰交替使用。每月投喂1次“鳝宝烂皮出血散”、“鳝宝病毒清”和多种维生素(连喂3天)。每隔50-60天左右在喂料中添加“鳝宝肠虫清”,防止体内寄生虫。

四、合理饲喂

饲喂坚持定点、定时、定质、定量的原则,以免造成黄鳝吃食无规律、饥饿、过量进食、不适应饲料口味等现象,导致黄鳝体质下降,诱发疾病。培育蚯蚓、蝇蛆所用的猪粪等畜禽粪便,一定要加入EM菌进行充分发酵处理。生产出无菌饵料喂鳝,以免带入病菌引起黄鳝感染。投喂蚯蚓、蝇蛆等饵料,喂前须冲洗干净并用高锰酸钾液消毒。黄鳝入池先用蚯蚓、蝇蛆开食,待采食正常后逐步投喂配合饲料,并最终达到动物饵料和配合料各占50%的比例。

高温蜕壳前河蟹养殖户要做好预防工作



小满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投饵量的增大,水中有害污染物不断积累,氨氮、亚硝酸盐等毒素开始蓄积,有害藻类、细菌大量繁殖,水色容易浑浊、变浓,往往导致河蟹第三壳、第四壳伤亡较大。因此,河蟹养殖户建议提前做好蜕壳前的预防工作,避免蜕壳期河蟹损伤。
1.蜕壳前解毒。高温期蓄积的毒素(氨氮、亚硝酸盐、药残等)会直接导致河蟹慢性中毒,吃食量减少、缺氧等一系列症状,使得河蟹蜕壳无力,出现蜕壳不遂、拉脚等现象。建议全池泼洒3倍解毒应激精华液(7亩/瓶),降解池塘毒素,缓解高温应激。
2.蜕壳前改底。在蜕壳前,建议使用一次卫底(2亩/瓶),改善池塘底质,减少毒素和有害菌滋生,防止高温期底质泛酸、发热。
3.蜕壳前强体。在每次蜕壳前,全池泼洒金维安(4亩/袋)+离子钙(2亩/瓶),提前补充营养,增强对高温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保证螃蟹蜕壳时体内储存足够的能量和钙质,预防软壳、顶壳、拉脚等不良现象。
4.蜕壳前调水。养殖中后期水质容易浓浊,导致水体溶氧不足,河蟹蜕壳过程中缺氧,造成伤亡,因此建议在蜕壳前,使用FS-活力菌(2亩/袋)调节水质,减少水中耗氧有机物,提高透明度。
5.蜕壳前拉草。伊乐藻生长过旺的塘口,在大量蜕壳前一定要打草头、拉草,保持水草间的空隙,防止河蟹缺氧和形成懒蟹。

河蟹育肥期管理要做好六方面工作



蟹塘育肥期是指8月20号—河蟹上市的这段时期,它既是河蟹营养积累时期也是河蟹养殖的关键时期,管理的好坏不仅决定了河蟹养殖产量而且更决定河蟹的品质,这阶段建议养殖户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合理调整饵料结构科学投饵。调整动物性饵料和植物性饵料比例,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65:35,有条件的可以在蟹塘补投活螺蛳200—250kg/667㎡,也可以喂冰鲜鱼和野杂鱼,植物性饲料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如果投喂颗粒饲料选择蛋白质含量36-40%的饲料。无论何种饲料应新鲜、无污染、无变质。日投饵量5%—10%(蟹存塘量),每天2次上午1/3,下午2/3,具体投饵量还要按照“四看”灵活掌握。
2、合理调整水位严控水质。水位保持100—3000px,透明度控制在30—1000px,ph:7.5_8.5,溶氧5㎎/l以上,氨氮0.5mg/l以下,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结合底改调节水质,使水质达到“肥、活、嫩、爽”,合理使用增氧机,定期换水确保河蟹在优良的水质中生长。
3、加强水草管护。一是及时捞取蟹塘里的断草以防腐败水质。二是根据水草生长情况定期使用氨基酸护草肽,促进水草生长,叶片粗壮。三是水草密度要合理,保持50—60%,塘口密的及时疏理;塘口稀的及时补栽水花生、水浮萍。
4、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巡塘,每天早、中、晚三次,观察河蟹的摄食、活动、蜕壳以及池塘是否缺氧。二是注意防偷、防逃。“秋风起,蟹脚痒”这个时候河蟹最易逃逸,要勤检查防逃设施,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蟹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的要根据虾的生长情况及时捕捞上市,降低蟹塘存塘量。
6、河蟹育肥期使用药物要谨慎,注意药物的休药期,尽量少用药或不用药。保证河蟹安全上市。

做好河蟹“水瘪子”病预防的几点措施



近两年,“水瘪子”病已成为河蟹养殖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并且发病情况和流行范围呈扩大之势,给河蟹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水瘪子”病原因复杂,实践中很难做到对症下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预防,尽量降低其爆发几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损失。5月份是水瘪子容易形成的季节,建议养殖户要做好以下几点措施:
一、严把苗种关
在选购苗种时一定要注意,尽量去质量有保障的河蟹育苗场引苗,不要选择野生亲本繁育的扣蟹,而且选择扣蟹时尽量避开水瘪子病高发地区,防止苗种带病。
二、加强环境调控
一般水草过密、过早腐、水质过浓、增氧设施不勤开的养殖池塘更容易暴发“水瘪子”病,且一旦暴发,感染率也高。因此平时一定要做好日常环境管理工作,及时处理池塘水草,定期使用杀菌消毒药(可使用氯制剂)进行池塘杀菌消毒,并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还需勤开微孔管道增氧,为河蟹生长与氨氮分解提供充足氧气。严格控制中后期伊乐藻密度,保持水流畅通,割草、拉草、补肥一个都不能少。
三、补充营养
二壳以后随着气温回暖,河蟹食量增加,是强体防病的最佳时机,可在饵料中添加适量营养物质(多维、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增强抵抗力。
四、改底
经常投喂动物性饵料的塘口一定要注重改底,促进残饵、粪便的及时转化,切勿长时间堆积塘底,一旦温度升高,很容易引起病变。
五、高温期严格控制饵料投喂量
切勿盲目投饵,每天检查河蟹吃料情况,遇恶劣天气、水质突变要第一时间减料,及时采取增氧、调水改底等措施应对。
六、中后期尽量少杀虫
使用安全性高的消毒剂(蛭弧菌、碘制剂等)消毒,及时解毒,勤换水,处理蓝藻要谨慎,尽量不要全塘杀。
七、增强河蟹自身体质,提前加强保肝护肝
建议养殖户从5月份起,每隔半个月定期使用保肝护肝剂拌饲料内服,增强河蟹肝脏解毒及营养转化功能。千万别等到肝脏全白、糜烂后再去用药。

高温季节预防河蟹病害的三种方法



进入高温季节,在河蟹养殖过程中会频发病害,极易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经济损失。下面介绍高温期间河蟹病害预防的三种方法:
一、提高免疫力
提高河蟹免疫力,是从河蟹自身的机体出发,由内而外的抵抗病原的侵害,增强其抗病能力,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河蟹免疫力强则病害少,免疫力弱则病害多。
可以通过投喂优质饵料,保障河蟹充足的营养,促进免疫消化器官的健康发育,尤其是肝胰腺的健康发育,在投料高峰期定期拌喂一些保肝护肠的药物,降低河蟹肝胰腺负担,提高免疫力,在病害高发期(7-8月份)拌喂氟苯尼考等抗菌药物。从充足的营养和肝胰腺健康的生长发育两个方面,提高河蟹自身免疫力。
二、减少病原积累
水体中一直存在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随着水温的升高,饵料残渣、粪便的大量积累,给病原微生物提供繁殖需要的营养,造成病原微生物大量生长,在水体中积累到一定的浓度,就会引起病害的爆发。所以需要定期使用聚维酮碘等药物,定期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降低其浓度,达到减少病害发生的效果,消毒改善水环境。
三、保持水质稳定
水质达标很重要,但水质稳定更重要。蟹塘中水质不一定要调到最好,但一定要稳定,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当外部环境变化时,水体也能保持相对稳定,可以减少因水环境波动造成河蟹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而消耗过多的能量。若水质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稍微不达标时,不一定要急着去调整、处理,可以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河蟹也会慢慢的适应,这样更利于河蟹的生长。定期使用底质改良剂,分解池底有机物,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5-7天为一个周期,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这些微生物,去改善水质,保障水体的藻相和菌相的动态平衡,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减少河蟹的应激而导致免疫力下降。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26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