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时节河蟹养殖病害增加 养殖户需做好三方面工作


 八月份是河蟹养殖最为关键的时期,因为河蟹要进行最后一次蜕壳——生殖蜕壳,从而由黄蟹变为绿蟹,进入生长成熟期,同时这阶段也是河蟹病害高发的时期,八月份要历经大暑、立秋、处暑三个节气,天气变化较为频繁,有炎热、闷热的高温天气,也有凉爽的低温天气,气候的突变必然会引起养殖水体的突变,破坏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引发河蟹生病造成损失。因此,笔者特提出如下三要点供养殖户参考:
一、水质调控
1、养殖池塘要保持最高水位。
2、水草覆盖率要达50—60%。
3、每隔1—2天要补水一次。补水时间选择在凌晨或上午进行,傍晚不宜补水。
4、泼洒生石灰要慎重,最好选择在雨过天晴后进行,生石灰用量控制在5—10斤/亩.米。
5、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时,要根据监测的水质指标选择合适的微生态制剂,每隔7—10天使用一次。
二、饵料投喂
1、日投喂量要控制在河蟹存塘量的7—8%。
2、河蟹蜕壳前,动、植物饵料的投喂比例应作适当调整,植物性饵料的比例比前期相应增加,动物性饵料一般要求每亩控制在3—4斤。
3、河蟹蜕壳后,动物性饵料的投喂比例要提高,其中动物性饵料应达6斤/亩以上。
三、病害防治
1、及时清除残饵、漂浮与沉底的水草,水草不足时要及时补充,并增加投喂植物性饲料或投放仔螺蛳。蟹池内水草过多过密要开数条草沟,利于水体流动,条件充许时适当放养草、鳊或鲢、鳙夏花。
2、饵料中定期添加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微量元素,增强河蟹的免疫力,在临近蜕壳前,饵料中要添加离子钙—硬壳宝等蜕壳素,利于河蟹蜕壳。
3、治病时要对症下药,不可盲目用药和滥用药物。高温时期消毒杀菌、杀虫药要谨慎使用。
总之要统筹安排,采取综合措施,维持水体生态平衡,提高河蟹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相关知识

河蟹育肥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怎样才能使上市的河蟹肥满度达到最佳?通过养殖经验和对大量养殖户的了解、分析,总结出必须要合理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换水,保持水质优良:池塘在春夏季节养殖的过程中防病治病用药,难免存在一些残留物质,到秋季要勤换新水,预防池水变坏,保持池水的透明度,一般蟹池要在35厘米以上。换水最好在河蟹最后一次脱壳前进行,不但可以改善水质,还可以使河蟹脱壳整齐、顺利。以后每10天左右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不少于总量的30%。
二、合理投喂,保证营养充足:河蟹育肥期最好是投喂蛋白质含量32%以上的河蟹专用料,日投喂量是蟹总量的10%左右,实际生产中要以投喂后2~3小时基本吃完为准,后期随着气温、水温的逐渐下降,日投喂量要逐渐下调。投喂的时间一般以傍晚为主、清晨为辅。
三、合理施药,保证体质健康:河蟹育肥期对病虫害预防要坚持不懈,预防到底,特别是对纤毛虫病的预防,要采取“外消”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可在河蟹最后一次脱壳后10天用二氧化氯等药物全池泼洒1次,同时可以在饲料里添加防病治病的蟹用药物拌饵喂食,连喂5~7天。

做好后期管理三方面,提高河蟹产量最有效


河蟹蜕完最后一次壳后,从外观看,母蟹的腹部会长圆,公蟹螯足的绒毛会长满。但如果把河蟹打开来,仔细观察性腺,就会发现河蟹性腺还远远没有成熟。
河蟹真正成熟的时候,是性腺发育完全,开始上岸、转塘、水发浑的时候。
所以从河蟹蜕最后一壳到河蟹上岸成熟这段时间,是河蟹积累营养,压黄、增重的黄金时期,也是河蟹营养需求最高的时候。这段时期加强池塘管理、提高河蟹营养是增加产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那么这段时间具体该怎么做,才能使河蟹增重、提高产量呢?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补足营养
这段时期适宜投喂一些高蛋白的配合饲料、优质的冰鱼,来满足河蟹对营养的需求。粗粮推荐玉米(含淀粉高,可以满足河蟹对能量的需求)、黄豆(蛋白高,而且黄豆中的大豆异黄酮能够促进河蟹性腺的发育)。
注意:由于河蟹肠道短,对食物的消化率较低,为了避免大量优质饲料没有经过充分消化而浪费,建议在饲料中添加“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提高消化率,节约成本,同时提高河蟹的活力及免疫力。
二、及时育肥
育肥主要是增加肝脏、性腺重量和外壳的厚度,进而增加河蟹体重。具体措施如下。
1、最后一壳时,全池泼洒“营养快线+活力钙”2~3次,补充营养,减少软壳死亡,提高蜕壳膨胀率(“发头”),增加壳的厚度。
2、在饵料中添加“利多精+LY-生命素+营养快线”,促进肝脏营养积累和性腺发育增重。
三、加强改底
河蟹摄食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底差、底臭、低氧,河蟹吃料就会迅速减少,而养殖后期是一年中环境最差的一段时期,随着投喂量的增加,底质的污染会持续加重;同时随着昼夜温差增大,易返底,易长纤毛虫。
建议在九月份,不放松改底,该月改底应该在4次以上,“底居安”或“底虫净”,防止底臭影响河蟹摄食。
注意:
1、很多池塘养殖后期河蟹体表出现大量的纤毛虫,其原因就是后期不注重池塘的管理,池底污染加重,而纤毛虫就喜欢在污染重、水浑、底差的环境中生长。所以后期加强底改可以有效的预防纤毛虫。
图示:整个河蟹甲壳上布满纤毛虫
2、很多池塘后期河蟹发生黑底板、黄底板等症状,而且一旦发黑就很难洗掉,也很难处理。其发生的原因是池底残饵粪便在低氧或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发酵,使池底产生一种具有腐蚀性的酸性物质,腐蚀蟹壳。然后黑色的池底污染物再黏上去就成了黑底板,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池塘的底质不但发黑、发臭,而且还酸化了,这样的池塘尤其要注重改底,“底虫净”改底,防止底泥发酵,效果明显。

高温期河蟹池塘管理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6月水温升高、前期残饵粪便的积累,很多河蟹池塘的底质、水质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由于此阶段水温高、气候多变、投料量大、排泄物多污染快,极易导致河蟹体质下降、池塘水质及底质恶化加速、水草的净化作用减弱甚至死亡腐烂、疾病多发且传播迅速等问题出现。不少养殖户往往会因为高温期管理不善而影响河蟹生长,或因病害防治方法不当增加了河蟹死亡率,甚至有的养殖户由于用药不当加速了河蟹死亡或造成药害。即使是新开挖的池塘,也会因为这种因素出现问题,针对高温期的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一、稳定好水草。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高温期水草的好坏,直接决定河蟹养殖的成败。进入高温期,河蟹的饲料由精转粗,水草在河蟹食物中的比例上升,同时,水草也起到调控水质,提供河蟹藏身、遮荫的场所等作用。这期间要做到:
1、控密度,水草的覆盖率占30%-40%。
2、控长度,尽可能使水草头保持在水下20cm左右,及时用剪草机修整,保持水草底层水流畅通,或者使用“富草素”,可以有效束缚水草的纵向生长,并有效促进生根和横向的生长。此方法养殖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用来控制水草的生长。
3、对于水草过少的塘口应及时补种或移栽水花生,水草长势不好的塘口应根据塘口肥力适当采取施用“生物肥爽”。水草过多的塘口可以采取人工清除部分水草、缓慢加深池水、适量添加增氧药物底生氧或开启增氧机。及时清除漂浮的水草,防止腐烂而败坏水质。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如“利生素”可防止水草上积聚过多的污物。
二、增强好体质。
高温期河蟹摄食量大,残饵粪便较多,水质和底质易恶化,水温上升导致池塘水中有害菌较活跃,再加上6、7月份极端天气较多。假如河蟹体质下降,极易爆发疾病,所以在高温期必须增强河蟹的体质,提高其抗应激和抵抗病原的能力。
1、此阶段应适当降低颗粒饲料的蛋白含量,一般稳定在32%左右,动、植物性饵料比例应为45:55,同时因为摄食量的增加对河蟹的肠道负担增大,容易导致河蟹患肠炎。可在饲料中拌入“肽菌素”和“产酶益生素”预防肠炎,从而也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冰鲜鱼的投喂量,将鱼尽量剁成小块状,投喂时伴服一点食盐和“大蒜精华素”。
2、投饵遵循“四定”“四看”原则,根据吃食情况决定投喂量,总量不要超过河蟹体重的5%。
3、天气突然变化时,如暴雨、梅雨、雷雨等天气来临时,根据情况减少投喂量,甚至停止喂料。
4、通过兴化、常州、高淳、湖州等地的走访调查,长期在饲料中伴服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的增强河蟹体质,减少发病率。最受养殖户喜爱的套餐是“低聚糖863”搭配“强效EM”。也可添加“电解活性多维”或“速调速补”提供营养。
三、调控好水质。
1、注意消毒。高温期消毒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水质不良时用溴氯海因、二氧化氯、强氯精、等刺激性强的药物时,会引起河蟹的应激反应,应尽量减少使用。可以使用温和型碘制剂,也可使用生物杀菌产品“菌克27”,高温期每15天使用一次,主要成分为噬菌蛭弧菌,在裂解水中有害菌的同时,不会对河蟹造成刺激,还可以改良水质,促进摄食。
2、由于高温期也是农作物病虫害高发期,因而农药用量也较平时多,下雨后,周围农田中的农药残留随着水流进池塘,或者进入河道,进水后都会引起池塘水中药残超标,建议换水后及时全池泼洒氨基酸类水质解毒剂如“氨基酸解霸”,降解有机磷类的农药、肥水。
3、池塘养殖要注意前期要养藻,中后期要养菌,菌相平衡,水质自然好,这就需要在平时定期添加一些有益菌,如芽孢杆菌、乳酸菌、EM菌,有益菌一是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质和残饵粪便,也可以定植在河蟹肠道内,辅助消化,预防肠炎。
四、改良好底质
河蟹属于底栖生物,底质好坏对其有关键的作用。高温期的残饵粪便、死亡的藻类和原生动物,都会沉降在池底,腐败发酵,造成底热、底泥发黑发臭。在改底产品的选择上,建议不要一直使用氧化型改底,长时间的使用会造成底质板结,可以以芽孢杆菌为主的生物改底为主,如“底巧”,间隔使用氧化型改底。每月至少使用一次增氧型底改,提高底部溶解氧。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18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