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养殖常见病纤毛虫病防治技术


1.病原:病原是聚缩虫、单缩虫、钟形虫、累枝虫及斜管虫等。主要寄生于河蟹的腹甲、附肢及鳃等部位。
2.流行:此病很常见,危害蟹卵、幼蟹及成蟹。发病时间多在5~9月份。
3.症状:中度感染的病蟹放在水中,肉眼可见体表和附肢上有少量土黄色的绒毛,腹甲表面尤为明显。当河蟹严重感染时,肉眼明显可见病河蟹鳃部变成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呈灰黑色绒毛状,体表长着许多棕色或黄绿色绒毛,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无敏感反应,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病蟹离群独游,蜕皮和呼吸困难。甚至无力蜕壳而死亡。死蟹腹部具有较多黏液。
4.防治方法
⑴预防:对该病的预防经常采用微生物制剂及水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及水质条件,防止水体有机物过多。另外放蟹种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养殖中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尤其在河蟹蜕壳后应及时换水。药物预防用硫酸铜0.25毫克/升全池泼洒。但鱼蟹混养池忌用。
⑵治疗:①对蟹体上只有少量虫体附着的轻度感染,通过加大换水量和增加小杂鱼、田螺等动物性饵料的比例,促进河蟹及时蜕壳,待蜕壳后再进行大换水,即有一定作用。中度感染时除了采取以上措施外,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②首先排除1/3的池水,加注新水后全池泼洒15~20毫克/升浓度的生石灰,连用2~3次。③成蟹池用0.7毫克/升硫酸铜全池泼洒2次,或用10~25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2次,24小时后换水60%以上,并及时加满池水。④用15毫克/升茶籽饼浸泡12小时后的浸出液全池遍洒,蜕壳后进行大换水。⑤重度感染时将病蟹捕起,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浴10~20分钟。⑥全池泼洒硫酸锌0.5~0.8毫克/升,次日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3毫克/升,间隔3天后全池泼洒益水宝,益水宝用量为0.4毫克/升,3~5天后全池再次泼洒硫酸锌1次,用量为0.3毫克/升。⑦全池连续泼洒藻虫清2次,其用量为0.7~0.8毫克/升,第二次间隔2天泼洒。

相关阅读

秋蟹须防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是秋季河蟹常发生的一种寄生虫病,病原体是由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虫体寄生于河蟹体表、附肢、鳃部等部位所引起。多发生于秋季鱼蟹混养塘,幼蟹、成蟹都能感染。
1.主要症状
病蟹体表长有许多黄绿色或棕色绒毛状物,体表、附肢有滑腻感。病蟹食欲下降,甚至不食,蟹体消瘦,行动迟缓,对外来刺激无反应。当大量纤毛虫寄生时,可堵塞出水孔,鳃部黏液增多,严重影响河蟹呼吸,导致河蟹无力脱壳而死亡。

2.防治措施。
(1)蟹池放养前,应清除过多的淤泥。每亩用生石灰100千克清塘,消毒杀菌。
(2)幼蟹放养时,用20ppm硫酸锌溶液浸洗15分钟。
(3)在蟹池中移载足够的水草,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水草可吸收水体中多余的有机质。
(4)生长旺季每2天~3天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水30厘米~40厘米,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长期保持池水肥、活、爽。
(5)对发病蟹池,全池泼洒1ppm硫酸锌或1ppm甲壳净。

3.注意事项。纤毛虫病易与着毛病、水霉病相混淆。其主要区别为,患纤毛虫病的河蟹体表在清水中可见黄绿色或棕色的绒毛;着毛病为蟹体表附着绿色水绵丝状物质;水霉病是灰白色棉絮状茵丝,茵丝末端有球状孢子或由孢子联成的黑色菌体。治疗时,着毛病可全池泼洒0.7ppm硫酸铜,次日换水。水霉病可全池泼洒4%~5%食盐水。

中华绒螯蟹


[学名]: 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ards
[资源名称]: 中华绒螯蟹
[外文名]: Chinese mitten-handed crab
[别名]: 河蟹,毛蟹,湖蟹,螃蟹,大闸蟹,清水蟹
 
[形态特征]:
  中华绒螯蟹头胸甲呈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面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区与心区分界显著。前者的周围有凹点。额宽,具额齿4个。眼窝上缘,近中部处突出,呈三角形。前侧缘具4个锐利的齿突,最后一个齿突最小,并引入一隆线,斜行于鳃区的外侧。沿后侧缘内方亦具一隆线。雄性螯足比较大,掌节于指节基部的 内外侧密布绒毛,腕节内末角具一锐刺。步足以最后3对较扁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各具刚毛,第四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很密具刚毛。雌性腹甲第5节上有一对生殖孔,雄性在第7节上有一对交接器,雌、雄腹部形状不同。
 
[原产国家]:中国,朝鲜,日本  [原产省份]:江苏、安徽等省  [原产地区]:南通,安庆等  
[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36  
[地理分布]:目前北欧诸国、英国的泰晤士河、朝鲜沿海以及北美洲都有分布。中国东部沿海,北起辽河口,南至闽江口,都有河蟹苗天然分布。但以长江口为最大产卵场。  
[水域环境]:海水,淡水,半咸水  
[生活习性]:
中华绒螯蟹在蚤状幼体初期以浮游植物为主食,随后即转为杂食性,偏爱动物性饵料,喜掘穴栖居,其掘穴能力很强。河蟹感觉器官比较发达,对外界环境反应灵敏,视觉尤其敏锐,有趋光习性,爬行动作迅速,也能攀高和游泳,尤其横向爬行方式,更为独特。如受强烈刺激或伤害时,会发生自切现象,一旦断肢又会在折断点复生新足。中华绒螯蟹雌雄异体,生殖期有洄游的习性,即生殖洄游,在淡水中性成熟的中华绒螯蟹,成群沿江河而下,到达河口区的咸淡水中交配繁殖。所以海水是其交配产卵的必要条件。从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到成蟹,要经过多次的蜕壳成长过程。

中华绒螯蟹苇塘养殖


一般沿湖地区及河流、水库下游都有一定数量苇塘荒地。这里涝一片水,旱时一片苇,芦苇不成材,种地怕涝雨,但对发展河蟹养殖十分有利。
1.建池
利用苇塘建池养蟹,一般就其地形、地貌,以利进水、排水,可建造大大小小的养蟹池。苇塘建池养蟹,面积大,养殖的河蟹质量好、个体大,但面积太大管理困难,精 养程度低,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
在苇塘建池养蟹,水深80厘米左右即可,环沟、蟹沟适当加宽,沟内栽移可供河蟹摄食的水生植物,水底培养底栖动物。
2.清除敌害
利用苇塘养殖河蟹敌害生物较多,如水蛇、青蛙、鲶鱼、塘鲤等都是河蟹的天敌,必须认真捕捉、清塘,彻底杀灭天敌。
3.蟹种投放
蟹种投放基本同稻田养蟹,亩放5~7克幼蟹2000~2500只,面积太大应适当少投,也可根据天然动、植物饵料的多少调整蟹种投放密度。如自然水坑较多,可以适当投放一定量的链鱼、鳙鱼、草鱼,但不能放养鲤鱼等杂食性的鱼类,更不可以放养鲶鱼、塘鲤等肉食性鱼类。
4.投饵
饵料以苇塘的天然动植物性饵料为主,辅以人工投饵。放养前期以天然饵料为主,辅以人工投饵,入秋开始以投喂精饲料为主。
5.水质调节
水质调节基本同稻田养蟹,但苇塘养蟹水质一般不会太肥。如水质太瘦,放养蟹种前可适当施肥,促进浮游生物的繁生,为底栖动物的繁殖提供饵料。
6.防逃设施及收捕
防逃材料和安装与池塘养蟹大同小异。成蟹收捕较池塘、稻田养蟹困难,除放水收捕、引诱、 投饵诱捕之外,还要下塘捉捕,甚至见洞挖捕,比较费时、费力。

河蟹苗至成蟹阶段淡水纤毛虫病防治技术



纤毛虫病属原生动物门,用胞口或渗透方法营养,繁殖是用横分裂法生殖或芽生法生殖。无论是在淡水还是在海水中,都分布着纤毛虫类,但大多数栖息于淡水中。许多纤毛虫栖息于小水池中,也有寄生种类寄生于河蟹的鳃中,是一种危险的寄生虫。
纤毛虫钻入河蟹上皮细胞中形成小的白色或淡黄色创伤,体表长满许多棕色或黄褐色绒毛。被寄生的河蟹行动迟缓,食欲下降,乃至停食,终因营养不良、无力蜕皮而死。死蟹腹部常观到较多黏液块,镜检可发现河蟹体表、附肢、鳃等处有许多纤毛虫体。病蟹鳃部、整个头胸部、腹部、四对步足有大量纤毛虫附生,仅有少许河蟹为局部少量寄生,寄生纤毛虫的河蟹体表污物多。
淡水纤毛虫病是由于投喂量大、残渣剩饵不清除、池水过肥和水质恶化而引起的。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会造成河蟹大量蜕壳不遂而死亡。其防治措施有:改善水体环境,排除1/3老水,泼洒生石灰,使池水中生石灰浓度为15~20毫克/升,连用2次,将池水透明度提高到40厘米以上;用0.05%福尔马林浸洗病蟹1~2小时;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1~2次,使池水中福尔马林浓度达1~2毫克/升;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使池水中药物浓度达0.7毫克/升;用硫酸锌全池泼洒,使池水中硫酸锌浓度达到0.3毫克/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336.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