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的幼体培育技术

幼体培育是指幼体破膜(Z1)至大眼幼体(M)出池阶段,约需18-22天。此阶段是育苗生产最关键的阶段,也是最紧张的时期,因此,必须一切工作服从于育苗,后勤物资供应要确保育苗的需要,育苗车间应昼夜安排人员值班,经常检查各项设备的运转情况,并落实以下技术措施
幼体培育阶段的控温
幼体发育的快慢与温度有直接关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水温越高,幼体发育越快。温度低于18℃,幼体变态时间拉长,易感染疾病。温度高于26℃,幼体发育快,但身体纤弱,抗病力弱,幼体成活率低。因此,河蟹育苗期间温度应控制在20℃-25℃之间,最高不得超过22℃-25℃,每天升温不超过0.5℃。在生产实践中,为了缩短生产周期采用温度上限是可行的,但有的单位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一味实行高温育苗,温度长期控制在25℃以上,这样育出的蟹苗养殖成活率低,对客户不利,因此,高温育苗不宜提倡。
人工海水的配制
海水配制
河蟹具有生殖洄游——降河洄游的习性,降河到江河口进行生殖,因此决定了人工育苗需采用半盐水。
人工配置海水的方法
先测定本地淡水水源的水质化学成分。测定配水原料的纯度和含量。进行计算,校正配方原料的用量,以满足配方中主要成分的适宜值,在技术上允许的适度可进行经济分析,确定配料用量。逐一溶解。充分搅拌,以防水体内溶解不均。进行沉淀。提取上层清液,入贮水池备用
化学成分最适含量
盐度14,钙200毫克/升,重碳酸盐120-140毫克/升,镁500毫克/升,钾200毫克/升,硫酸盐1000-1200毫克/升,铜、锌、银0.01毫克/升以下,铁0.02-0.2毫克/升,碘0.02-0.1毫克/升。具体配方是:海水14克/升,氯化钙0.4克/升,硫酸镁2.8克/升,氯化镁2.2克/升,氯化钾0.4克/升,三氯化铁0.1毫克/升。若人工配制的海水PH低于7时,可用生石灰调节至微碱性,一般用量为50-100毫克/升。
幼体饵料投喂
Z1之前
幼体的生物饵料主要是单胞藻类、轮虫、卤虫等,代用饵料主要是蛋黄、蛋羹、鱼糜浆以及各种悬浮微粒饵料等,只有在活性饵料不足时,辅助投喂,代用饵料应尽量少投,过量容易败坏水质。蚤状幼体随着个体发育变态,摄食方式由滤食性转化为捕食性,由被动摄食转为主动摄食,食物也由植物性转以动物性为主。Z1在孵出后不久就能捕食轮虫,在孵出后10小时左右就可捕食卤虫无节幼体。
Z1到Z4
在育苗生产中一般的饵料组成是这样的:Z1期以单胞藻类为主,Z1期末就应搭配适量的轮虫和刚出膜的小卤幼;Z2期就应以轮虫和初出膜的卤幼为主,但要搭配适量单细胞藻;Z3期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但要搭配轮虫;Z4期以后,可主要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大眼幼体期则不同于藻状幼体期,其摄食方式和游泳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眼幼体性情凶猛,食量较大,自相残杀非常厉害,这时的饵料一定要投足,应以卤虫成虫或新鲜鱼糜、肉糜、悬浮饵料为主,不足时再搭配一些蛋羹。
单胞藻的投喂
单胞藻在水中需要保持一定的密度。其密度大小与个体生长发育和其它饵料投喂有关,一般为10万-20万/毫升。北方密度较大,Z1为30万/毫升,Z2为20万/毫升,Z3为15万/毫升,Z4为10万/毫升,Z5为8万/毫升。单胞藻在水中具有多种作用:一是作幼体基础饵料;二是经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体溶解氧;三是能降低水中的氨氮,稳定水质,维护良性生态循环。单胞藻的作用是轮虫、卤虫等动物性饵料和代用饵料所不能替代的,因轮虫、卤虫也要食单胞藻,在育苗水体中维护一定密度的单胞藻是必要的。在单胞藻合理密度的环境中,培育的幼体活力强,变态整齐。从Z1至淡化前的大眼幼体均需维持一定密度的单胞藻。
注意
饵料投喂量视幼体的摄食情况酌情增减,平时要注意观察,一要观察水中有无残饵,二要观察幼体的肠胃饱满程度(结合镜检)。投饵的原则是少投、勤投,一般每日的饵料分10-12次投喂。收购的轮虫要用清水冲洗干净,也可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刚孵出的卤虫无节幼体要将壳分离干净,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投喂。卤虫成虫多为死体,投喂时应首先清除卤蛆、水绵等杂质,然后用清水冲洗,直至流出清水,刚开始投喂时(大眼幼体1日龄),应用刀剁一遍或切肉机切一遍,避免个体过大,下沉较快,幼体利用率不高。卤虫成虫不宜速冻,因速冻时,卤虫体液结晶,穿破体壁,溶化时随水流出,只剩一层皮膜,利用率降低。鲜活饵料应保持新鲜,如发现变质、有异味的饵料,应立即停喂。豆浆、蛋黄均为代用饵料,下沉速度较快,且在水中不易观察,一定要少投或不投,投喂时应尽量用较细的筛绢过滤,并注意泼洒均匀。
幼体培育中的换水操作
换水要求
天然海水育苗,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管好蓄水池、沉淀池。蓄水池一般较大,几亩、十几亩或几十亩,对于用过的旧池,要彻底清淤之后使用,以免有机质过多,水温升高,富营养化。蓄水池(几亩、十几亩)至少有3-5个,这样可轮流纳潮进水,以防水质老化,纳水后也要时时观察水情变化,并作出相应对策。即使纳进的是新水,在育苗之前还需进行严格处理,其中包括水温、盐度、PH调整、消除或降低水体中超量金属离子以及清除水中有害生物等。处理方法除海水沉淀外,还需过滤(网滤或砂滤)、添换水、充气及使用EDTA钠盐等,必要时也需进行海水消毒。
注意事项
(一)育苗期间必须每天换去部分老水,同时加入部分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换水的方法是:采用尼龙筛绢做成网箱,网箱固定在钢筋焊成的铁架内,放入育苗池中,再用胶管插入网箱内虹吸排水。网箱的目数应根据幼体的生长及时更换,依次为80目、60目、40目,日换水量随幼体的生长及水质的变化不断调整。换水时应勤检查网箱有无破洞,漏苗。
(二)换水一般宜在清晨或傍晚投饵前进行,以防饵料散失。
(三)幼体小,游泳能力差,由于吸力,幼体容易贴在换水网箱的网目上,应及时从网箱内向外泼水,将贴壁的幼体冲入水中,否则时间一长,这部分幼体就会窒息死亡。
(四)待池水排至预定数量后,应立即加进等量的新水,并保持水温、盐度相应一致,同时注意补加EDTA或其他药物。
(五)在浅池换水时,要严防换水网箱触底或牵动池底充气管,造成池底污物泛起,引起全池幼体受污染中毒。
(六)幼体在小的时候,因游泳能力较差,排水时很容易贴在网箱外侧,应及时将这些幼体冲进池内,否则,时间过长易窒息死亡。
(七)水排至规定的数量后,应立即加进新水,加水时应保持温度、盐度相对恒定,同时注意补加有关药物。
幼体培育中的倒池操作
倒池要求
倒池就是将一个池中的河蟹幼体移入另一个池中,使得水质和底质得到根本的改善,提高育苗成活率和蟹苗质量。倒池多易伤苗,所以应适时得法。

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必须倒池
(一)当蚤状幼体发育至Z5时。此时池底污物堆积较多,形成有害底层,易导致幼体大量死亡。此时的幼体相对“老”一点,适应性强,驱光性好,倒池成功率大。
(二)当发生聚缩虫病时。用药物治疗,虽有明显效果,但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水质不稳,易导致水质恶化,因此在用药后,应及时进行倒池。
(三)当出现“泛池”时。“泛池”是指池塘中发现大量白色或黑色粘结物泛起或水质突然恶化。此时要立即使用0.2-0.5毫克/升的高锰酸钾缓解一下,另外就要迅速倒池。
(四)当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时。在诊断出原因前立刻进行倒池来实施“急救”。
倒池方法
溢水法:一般在相隔两池间使用。将移入池清洗消毒后,加入移出池的原水30-40厘米,加新水至1米深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溢水网箱放入移出池边的下水道中(溢水网箱由外箱、网架和网箱组成。外箱为方形,高度30厘米,口面0.2平方米左右,长宽尺寸以能够放入下水道,便于在下水道中操作为准。内置一方形网架,架高40厘米,以能放入外箱为准。架上套一网箱,网箱必须紧绷在网架上,否则会造成死亡,网目大小根据幼体大小选用,一般用80目或60目筛绢),以灯诱法虹吸幼体至网箱中,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灯诱法:一般在相邻两池间采用。倒池正常安排在Z3、Z4、Z5变态后的第二天进行。将准备移入的池子洗刷干净并消毒,加入过滤后的新水,保持平均水位30-40厘米,水位最低处不少于10厘米。调试盐度与准备移出的池子相同,盐度差控制在2以内。调好盐度后开始加温,两池温度应尽可能接近,相差不宜超过1℃。在移出池上接一只1000-2000瓦的碘钨灯,灯头距水面30厘米左右。减少充气量,照亮5分钟后,即用虹吸管开始吸苗(注意虹吸管一头不能触及移出池的池底,以免泛底造成损失;另一头要平放在移入池的池底,以免水流直冲池底造成幼体损伤)。当灯光下没有成群蟹苗后,可停气两分钟,以便蟹苗聚集后再行充气。停气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蟹苗会集中下沉,造成损失。如此往复,直至两池水面基本相平。用此法一般可移出95%以上的蟹苗,余下部分可通过放水收集。
放水法:一般在相隔两室倒池时使用。将移入池清洗消毒,加水80厘米左右,调节盐度和水温。将移出池水位降至60厘米左右,打开排水阀,让苗从集苗道排出,在集苗池用集苗网箱收集,然后带水移入新池。
注意事项
在实际生产中,三法同时使用往往效果更好。在大眼幼体变态两天以后,如遇到紧急情况,也可用抄网直接捞取幼体至新池中,以实现倒池的目的。如要利用倒出池,则在幼苗出池后,经清底冲洗消毒再放水放苗。倒池后应立即投喂饵料,每一次投饵量可达正常投饵量的1.5-2倍,同时施用2毫克/升的土霉素(或其他抗菌素药物)于水体中,以避免移池过程中幼体形成的伤口受到感染,第二天早晨加注新水至正常水位即可转入正常管理。
幼体培育中的充气操作
充气应注意下列几个问题
(1)在育苗期间,每分钟内应有占水体1%-1.5%的气量进入池水内,因此,鼓风机的规格应根据育

相关阅读

锯缘青蟹幼体培育


(1)蚤状幼体的培育表蟹的蚤状幼体分5期,初孵蚤状幼体(Z1),体长只有1.04-1.14毫米,具很强的趋光性,这也是生产中判断其体质是否健壮的依据。蚤关幼体要经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其变态成活率受饵料品种及数量、光照强度、培育密度、水质状况的影响。

①密度蚤状幼体的密度宜控制在5-6万尾/立方米左右,大小要均匀,期别最多不差2天。

②光照光照太强直接影响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太弱不得利于单胞藻的繁殖,一般控制在1500-15000勒克司为宜。

③饵料初孵蚤状幼体已开始摄食,必须立刻投饵。蚤状幼体的饵料有单胞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贝类幼虫、豆浆、蛋黄等。实验证明,全部利用代用饵料如蛋黄等,幼体变态成活率极低。单喂单胞藻类如牟氏角毛藻、叉鞭金藻,蚤状Ⅰ期到蚤状Ⅱ期成活率虽然很高(80%-90%),但此后死亡严重,不能到大眼幼体。单喂轮虫的崐结果同单胞藻相似,单喂卤虫无节幼体,蚤状Ⅰ期到蚤状Ⅱ期有一半死亡,蚤状Ⅱ期以后缓和但变态至大眼幼体者不足10%。蚤状Ⅰ期、蚤状Ⅱ期阶段以轮虫和单胞藻为主。单胞藻维持池水中密度20-30万细胞/毫升,辅助投喂轮虫20-30个/天尾,卤虫10-20个/天尾。蚤状Ⅲ期至蚤状Ⅴ期阶段要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50-80个/天尾,轮虫、桡足类辅之,10-30个/天尾。并维持池水单胞藻密度10万细胞/毫升左右。

④换水蚤状Ⅰ期一般不换水,以添水为主,每天10%添加。蚤Ⅱ期以后开始换水,每天1/3-1/2,换水用80目筛绢网箱,换水网箱不宜太小,否则达不到换出脏物的目的,时间一长将污染池底,败坏水质。添水后温度、盐度应与原来保持一致。

⑤温度蚤状幼体期水温一般25-30℃。幼体变态速度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水温30℃时经15天变成大眼幼体,26℃时则需18天。

⑥充气蚤状幼体期充气量以使水面微沸为宜。充气除了可增氧外,还可使幼体、饵料以及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均匀。

(2)大眼幼体的培育大眼幼体已初具蟹形,大眼幼体体色为淡黄色或粉红色,透明,头部朝下,能捕食比其身体还要大的食物,喜栖于池底。大眼幼体易相互残食,因此,适当的密度和充足的饵料是培育大眼幼体的关键。

①密度大眼幼体培育密度不宜过大,否则易相互残食,一般以1500-2000只/立方米为宜。

②遮避物为了减少大眼幼体互残的机会,在池内设置一些棕榈片、针叶树枝、垂吊人工海藻、塑料网片等,让其攀附栖息。

③饵料大眼幼体饵料以蛤肉、鱼虾肉为主,早晚各投饵一次,投饵量为体重的10%-15%,并根据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④换水日换水2-3次,并每天吸污、清除残饵,添水时应用100目筛绢网过滤。

⑤温度与盐度水温控制在27-35℃。随着幼体变态长大,对盐度的要求有下降的趋势,大眼幼体期应适当降低盐度,有利于大眼幼体发育,一般0.028-0.026。大眼幼体一般经9-16天可变成幼蟹。

中华绒螯蟹幼体培育


工厂化育苗目前,河蟹的人工育苗有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两种方法。其操作要点之二是幼体培育:

河蟹从蚤状幼体孵出到大眼幼体(蟹苗)出池,要经过5次脱皮变态过程,时间长达1722天。蚤状幼体能否顺利地完成5次脱皮变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按照河蟹幼体的变态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搞好幼体的培育,是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培育池的清整消毒:在抱卵蟹入池孵幼前半个月,需清除池底淤泥,洗刷池壁,维修进排水系,增温通气等设施,准备好充足的生物活饵料。然后再用生石灰、晶体敌百虫、漂白粉或福尔马林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通常晶体敌百虫每亩用5080克,配成药液全池泼洒,或用30ppm的福尔马林药液,也可用45ppm的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生物。由于福尔马林的药效较长,要提前710天使用,其它药物也要提前34天使用,待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入抱卵蟹进行幼体培育。进水的处理:培育池进水如用天然海水需经沉淀后,经较稀的筛绢网过滤送入育苗车间,再在各育苗池的进水口管道上,装上较密的筛绢网,进行过滤后进入育苗池,以保证进入育苗池的水质清新干净,适合培育幼体的需要。

幼体放养密度:幼体放养密度随进水增温、送气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而有所不同。以江苏为例,通常每立方米育苗水体放I期蚤状幼体1520万尾,高的每立方米水体也可放3040万尾,均能获得较好的育苗效果。

饵料投喂:幼体培育常用的活饵料,以藻类、轮虫和卤虫为主,并辅以用鱼粉、蛤肉等制成的人工配合微颗粒饵料。投喂方法为全池泼洒,坚持少量多次,蚤状幼体I、II期,每天投喂68次,蚤状幼体III期以后每天投喂46次,投喂量可适当增加。饵料要求新鲜、适口、喂足喂均匀。饵料颗粒的大小也应随着幼体的生长而逐渐加大。如投喂卤虫,蚤状幼体IIV期,以投喂丰年虫的无节幼体为主,蚤状幼体V期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淡水枝角类。投喂动物性活饵料时,要掌握好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原则,以免活饵料吃不完留在培育池内与河蟹幼体争空间、争氧气、争营养物质。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育苗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一般从蚤状幼体I期到蚤状幼体III期阶段,以加水为主,少量排水,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约1/3;蚤状幼体III期以后,逐步增加换水次数,并加大换水量,每次换水2/3;蚤状幼体V期,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2,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以促进群体同步变态,提高育苗效果。保持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分布均匀也十分重要。通常在育苗池底部铺设送气管道,从池底充气增氧。充气量为育苗池水体的1.52%。在池底铺设充气管道进行充气,不仅可使池水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上下水体溶氧分布均匀,而且可使蚤状幼体在池内始终保持游离状态,可防止幼体抱团而引起死亡。蚤状幼体培育适宜酸碱度为7.58.5。由于在培育过程中,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再加上藻类大量繁殖,容易引起池水酸碱度的变化,影响幼体培育。为此,要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控制投饵量和及时加水,保持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蚤状幼体对海水的盐度适应范围很广,从833皆可。但为了有利于幼体的整齐变态,促进生长,要求在育苗过程中,池水的盐度也要保持稳定,防止发生突然变化。水温也是影响河蟹幼体培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926℃,蚤状幼体I、II期的最适水温为1922℃,蚤状幼体III、IV期为2224℃,蚤状幼体V期到大眼幼体为2426℃。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要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宜过大。要建立水温监测制度,加强水温调控。日常管理:建立河蟹幼体培育专业队伍,日夜专人值班,每天早中晚各检查1次幼体生长发育变态情况,并通过显微镜检查幼体的摄食情况,定期测试水温、水质,根据检查掌握的情况,调整各项饲养管理技术措施。河蟹育苗常见的病虫害是聚缩虫的寄生,可用孔雀石绿、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药物杀灭,也可通过加大换水量的方法进行生态防治。

蟹苗出池:蚤状幼体经变态成为大眼幼体(蟹苗)后,再经57天的培育就可出池。蟹苗出池前,应向培育池内不断加入淡水进行淡化处理,至蟹苗出池时,池水的盐度应小于12,使其逐步适应淡水环境,为放流或养殖打好基础。出苗则采取在育苗池出水口处加一40目的网箱,拔去出水孔塞子让水流进网箱集苗即可。出苗前应放掉部分池水,减轻池底压力,防止出水孔因压力较大而挤伤蟹苗。出池蟹苗可通过称重过数后出售,用于放流或养殖。

螃蟹幼蟹的土池培育


土池要求
选池地点同上。要求地底平坦,少淤泥,池埂不漏水,有防逃设施。形状为东西向长方形。面积以0.5-1亩为宜。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一般于放养前10-15天进行池塘消毒。水深1O-20cm时,亩用生石灰80-100kg。水深60-100cm时,亩用生石灰150-200kg,放养前3-5天,亩施入200-300kg腐熟粪肥,以牛粪为佳。
放养密度
一般亩15-20万只〈0.6-1.2Kg/亩〉
 
管理措施
主要管理要点如下:
①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不宜超过30cm。4-5天后注水1次,每次1O-20Cm,直至水深60-80Cm,高温季节每天换水1/3左右。
②蟹苗下塘后,每天每亩全池泼洒豆浆1.5-2KG,并根据风向在蟹苗密集处多法些。同时,在池边投喂湿状糊状饵料,如豆饼、麦款、米糖、水蜓蚓等,每天投喂2.5-3Kg/亩15天后,每天喂5kg/亩,上午喂1/3,傍晚喂2/3。
③在水面适当放养一些水生植物。
④幼蟹蜕壳肘,要适当降低水位。
⑤防止敌害如青蛙、水老鼠、水蛇等入侵。

中华绒螯蟹幼体培育及管理关键技术



当幼体孵出结束后,产卵孵化池的藻类、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等小型浮游生物正好生长旺盛,适合于河蟹幼体的摄食。培育池中的幼体数量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5万左右,不可过多,以免损失。
河蟹幼体培育至1周后,要及时分次追肥,使水色保持鲜、肥、活、爽,水的透明度保持30厘米左右,水中的小型动物密度每毫升8~10个,要保证大型枝角类,桡足类的数量,也可以投喂培育的卤虫。
当培育池中的河蟹幼体个体增大,数量显得密集时,要及时分养。半个月以后,部分已变成大眼幼体,待全池所有幼体己基本变态结束后,就必须及时进行蟹苗淡化工作。方法可以采取从孵化池捕捞后集中在网箱内淡化,时间选在大眼幼体长到第三天开始捕捞,放入4~6平方米的网箱,然后淡化2~3天即可。如果是在原池淡化,当全池所有幼体己基本变态结束后就必须及时开始向池中放入淡水1/8~1/5开始淡化,排出基本等量的原水,以后每天放入淡水缓慢淡化,使水的含盐度达到0.3%~0.5%便到了蟹苗出苗期,出苗工作应在3~5天内完成,之后便进入幼蟹和扣蟹养殖期。

强化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培育优质蟹苗



傅太康,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技术服务部核心成员,从事水产技术服务已有十多年时间,对螃蟹养殖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实战经验。他发表的《健康养蟹四季指南》、《强化养护管理,提高蟹苗的质量和成活率》等养殖技术文章,因为具有实战性、实用性,广受养殖户的认可和欢迎!
5月上旬,又到了大眼幼体的投放阶段。培育优质蟹苗,提高蟹苗成活率,必须从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抓起。
关于大眼幼体的选择,一般采取看,问,跟,守的方法。即看亲本大小,问品质口碑,跟幼体进池,守淡化时间。通过细节防控,来降低选种和淡化阶段给后期培育优质蟹苗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购回大眼幼体后,怎样保证回捕率,保证规格,培育优质蟹苗,已成为养殖户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经过多年摸索总结认为,育苗的关键在于前阶段的规范管理,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近年来对河蟹亲本的选择,提纯,复壮无法科学到位,基本属于近亲繁殖,使河蟹的种质退化,不良遗传增多,抗逆能力下降,导致大眼幼体成活率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从大眼幼体入塘时就强化和促进规范管理:
放苗前一周解毒肥水,培养藻类和枝角类为幼体提供营养丰富的健康饵料。选择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解毒,然后用浸泡后的黑金神+粉剂活菌王+酵素钙肥+六抗培藻膏肥水。枝角类含有幼体所需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同时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在水体中分布均匀,鲜活适口,游动速度慢,容易捕食。还可减少因投喂人工饵料给幼体带来的肝胰腺负担,以及投喂不均匀或不足,造成幼体的自相残杀,以提高成活率。
大眼幼体下塘前后泼洒离子对钙+泼水多维。补充水体营养元素和矿物质盐含量,提高水体硬度和水体缓冲性,促进幼体蜕皮时对钙的吸收强化甲壳硬化,减少蜕皮死亡率,
放苗后的第二天早晨,必须用噬菌皇抑制水体弧菌,防止弧菌的大量繁殖影响幼体蜕皮。中午投喂酵母+活力素。酵母中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诱食促消化功能,增强幼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也是枝角类的饵料,以促进天然优质活饵稳定健康的繁殖。活力素能很好的补充幼体所需的能量和多种营养元素,改善体内微生态环境,增强活力,提高抗应激能力。
第三天幼体已开始变态,提高水体硬度,稳定和提高水体溶氧,营造蜕皮环境。在中午前后泼洒酵母+离子对钙+降解灵。
第四天幼体已基本变态,在水草上附着或浅水处底栖。此时应该在水体中抄捕,查看有无游动幼体,如果游动幼体较多则说明大眼幼体成活率低,可以选择补苗。中午投喂酵母+保肝促长灵+活性蒜宝,改善变态后幼体肝脏造血细胞的机能,增强肝脏细胞的新陈代谢,保肝健胃,以消除厌食和消化不良等现象,促进幼体健康变态。傍晚抛撒粒粒神,改善底部环境使变态后蟹苗能在浅滩沉底,以提高成活率。
经过第一阶段3-5天的科学投喂和现场的细节管理。大眼幼体在新环境里,适应能力和抗逆性明显提高,直接的感觉就是,幼体变态同步,蜕皮整齐,个体强壮,成活率高。
综上所述,健康育苗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加强育苗过程中的每一项细节管理,消除不良隐患,是培育高产优质蟹苗的关健所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37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