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青蟹幼体培育

(1)蚤状幼体的培育表蟹的蚤状幼体分5期,初孵蚤状幼体(Z1),体长只有1.04-1.14毫米,具很强的趋光性,这也是生产中判断其体质是否健壮的依据。蚤关幼体要经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其变态成活率受饵料品种及数量、光照强度、培育密度、水质状况的影响。

①密度蚤状幼体的密度宜控制在5-6万尾/立方米左右,大小要均匀,期别最多不差2天。

②光照光照太强直接影响蚤状幼体的变态发育,太弱不得利于单胞藻的繁殖,一般控制在1500-15000勒克司为宜。

③饵料初孵蚤状幼体已开始摄食,必须立刻投饵。蚤状幼体的饵料有单胞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贝类幼虫、豆浆、蛋黄等。实验证明,全部利用代用饵料如蛋黄等,幼体变态成活率极低。单喂单胞藻类如牟氏角毛藻、叉鞭金藻,蚤状Ⅰ期到蚤状Ⅱ期成活率虽然很高(80%-90%),但此后死亡严重,不能到大眼幼体。单喂轮虫的崐结果同单胞藻相似,单喂卤虫无节幼体,蚤状Ⅰ期到蚤状Ⅱ期有一半死亡,蚤状Ⅱ期以后缓和但变态至大眼幼体者不足10%。蚤状Ⅰ期、蚤状Ⅱ期阶段以轮虫和单胞藻为主。单胞藻维持池水中密度20-30万细胞/毫升,辅助投喂轮虫20-30个/天尾,卤虫10-20个/天尾。蚤状Ⅲ期至蚤状Ⅴ期阶段要以卤虫无节幼体为主,50-80个/天尾,轮虫、桡足类辅之,10-30个/天尾。并维持池水单胞藻密度10万细胞/毫升左右。

④换水蚤状Ⅰ期一般不换水,以添水为主,每天10%添加。蚤Ⅱ期以后开始换水,每天1/3-1/2,换水用80目筛绢网箱,换水网箱不宜太小,否则达不到换出脏物的目的,时间一长将污染池底,败坏水质。添水后温度、盐度应与原来保持一致。

⑤温度蚤状幼体期水温一般25-30℃。幼体变态速度与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水温30℃时经15天变成大眼幼体,26℃时则需18天。

⑥充气蚤状幼体期充气量以使水面微沸为宜。充气除了可增氧外,还可使幼体、饵料以及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均匀。

(2)大眼幼体的培育大眼幼体已初具蟹形,大眼幼体体色为淡黄色或粉红色,透明,头部朝下,能捕食比其身体还要大的食物,喜栖于池底。大眼幼体易相互残食,因此,适当的密度和充足的饵料是培育大眼幼体的关键。

①密度大眼幼体培育密度不宜过大,否则易相互残食,一般以1500-2000只/立方米为宜。

②遮避物为了减少大眼幼体互残的机会,在池内设置一些棕榈片、针叶树枝、垂吊人工海藻、塑料网片等,让其攀附栖息。M.yz023.CoM

③饵料大眼幼体饵料以蛤肉、鱼虾肉为主,早晚各投饵一次,投饵量为体重的10%-15%,并根据摄食情况适当增减。

④换水日换水2-3次,并每天吸污、清除残饵,添水时应用100目筛绢网过滤。

⑤温度与盐度水温控制在27-35℃。随着幼体变态长大,对盐度的要求有下降的趋势,大眼幼体期应适当降低盐度,有利于大眼幼体发育,一般0.028-0.026。大眼幼体一般经9-16天可变成幼蟹。

相关知识

锯缘青蟹亲蟹


(1)亲蟹的来源用作育苗的亲蟹一般从当地自然海区采捕的抱卵蟹,或从养成池、育肥池选出的膏蟹。自然海区采捕的亲蟹孵化率较高,养成池中的亲蟹次之,育肥池中的亲蟹孵化率较低。

(2)亲蟹的选择与运输选择那些已交配过的卵巢完全成熟的膏蟹或抱卵蟹,体肢完整无伤残,身体强壮,个体达250克以上,体表无寄生物,抱卵蟹的卵子上无聚缩虫等。亲蟹在运输过程中切忌拥挤,要覆盖一层海草以保持水份。

(3)亲解的培育亲蟹培育的好坏是育苗成败之关键,严格的管理必不可少。

①培育池亲蟹培育池、桶要事先铺设一层5-10厘米的细沙,细沙要经反复淘洗以防污染水质。按0.5-1只/平方米在池中布置80目的气石,0.5-1吨的塑胶桶1-2只气石便可。培育池上方要用黑布遮光。池底要设置蟹屋,供亲蟹栖居。保持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亲蟹安心待产。

②培育密度亲蟹的培育密度不宜过大,以1-2只/平方米为宜,0.5-1吨的培育桶(缸)最多放一只。膏蟹同换卵蟹要分开培育。

③投饵亲蟹的饵料以贝肉、沙蚕为好,杂鱼虾次之。早晚各投饵一次,投喂量一定要充足,以略剩为宜,投饲过量易污染池水。

④温度水温直接影响胚胎发育的速度,在20-29℃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发育速度加快。其关系如下:

D=6632.6(t-4.8)-2.03(式中D为天数,t为水温)。

⑤盐度亲蟹只有在纯海水中才能产卵孵化,所以池水盐度须在0.020以上,以0.025-0.030为好,低于0.020会导致亲蟹流产。

⑥换水育苗用水经沉淀24-48小时,经砂滤、100目筛绢过滤后方可进入培育池。亲蟹培育期间要经常换水,以保持水质清新,日换水80%,换水时盐度、温度不易过大,最好与原水一致。

⑦其他管理措施牋整个育苗期间,每天要加强检测水质,pH值维持在7.8-8 .5,氨氮100毫克/立方米以下。控制光照度800-1000勒克司,充气量以波状为宜。每天还要吸污清除残饵粪便,并观察亲蟹摄食情况,检查卵子的发育情况。

锯缘青蟹育苗技术


(一)准备工作
1.在受精卵孵化期间,应做好饵料生物的培养工作,培养足够的单胞藻、轮虫等饵料生物备用。
2.在幼体临将孵出之前必须把育苗用的池子或胶桶和各种容器、工具等,消毒备用,检查机、电、设施,进、排水 和充气系统等。

(二)育苗技术
刚孵出的第一期搔状幼体甚为饥饿, 且不能自行觅食,因此,在蚤状幼体临将孵出之前必须在池子(或桶)内投入充足的硅藻或轮虫或蓝藻、螺旋藻及蛋黄微控等微小饵料,其投量按水体积计算,每毫升20只轮虫等,以供孵出幼体后分池(桶)培育食用,这样使刚孵出的幼体,不致于饿死或被残食。

1.各期幼体的鉴别根据各期幼体形态的特征及其习性,及时地投喂各种适口、足量的饵料,为了掌握投饵技术, 先要熟识各期幼体之特征,这样才能因材施用。

2.蚤状幼体(Zoea)的培育
蚤状幼体期是青蟹育苗过程中的关键。不得疏忽。从幼体分池培育时起,池水应不断打气,使育苗水体保持有充足的氧气,使水中的饵料生物随水流动,从而增加蚤状幼体吞食的机会,适时换水,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正常之蚤状幼体活力大,能在水中活泼游动,其趋光性亦很强,而畸形的蚤状幼体则沉于池(桶)底且不会趋光,背棘弯曲,腹节无法申直,过1一2天即会死亡。在投饵充足和水质优良的条件下,第一期蚤状幼体经 3一5天的培育即可蜕皮,而变成第二期搔状幼体时,可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藤壶的幼虫或牡蛎幼虫等,其投喂量需比第一期蚤状幼体多10倍〈按个体计〉。使其有充分的摄食机会,此后每经3一5天即蜕皮一次,经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通常蚤状幼体孵出后在水质良好的条件下,水温30℃时经15天或26℃时经18天即可变成大眼幼体。

3.大眼幼体(Megalopa)的培育
大眼幼体已呈蟹形, 唯腹部尚未收贴腹面,体呈淡黄或粉红色透明,其头胸部朝下,并且用游泳器一腹肢运动,能捕食比其本身还要大的食物,喜栖息于池底或其它物体,诸如残饵、江蓠或置于水中的针叶树枝叶上。大眼幼体已具有锋利的钳形螯足,常会互相残食,因此应供给充足的饵料。

技术管理:育苗用的设施、设备和部分技术管理等与捕捞天然苗人工培育的相同外,最好增加或加强若干管理措施。大眼幼体分池培育时,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00一2000 只。为了减少其互相残食提高存活率,在池内应放置一些棕榈片或针叶树枝或垂吊一些塑料网片或人工海藻等,让其攀附栖息,安居生长。盐度控制在30左右;水温控制在30℃左右;每天投喂糠虾、碎贝、虾肉或鱼肉,分早、晚各投饵一次或投喂一次亦可。日 投饵量约为幼体重的10一15,但应视摄食情况而有所增减,每天早晨必须清除有机碎屑等残饵。每日换水2一3次,水要经过120目或150目的筛绢过滤后才能进入蟹池。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大眼幼体变成幼蟹所需时间依环境因子不同而异:陈与郑指出为9一14天;翁指出大眼幼体在盐度为31一2时11一12天就能变为幼蟹,在盐度较低时则约7一8天即可完成变态,林等指出当盐度为30一35时为期3一5天即可;丁、林等试验表明,当水温在26一29℃,盐度为20需10一16天才能变态成幼蟹。由此可见,大眼幼体蜕壳变为幼蟹所需时间随盐度、水温的不同而异。但一般经9一16天即可变态成幼蟹。

4.幼蟹培育
大眼幼体完成蜕皮变态成为幼蟹,营底栖生活,能游善爬。食性与成体相同。在培育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水温盐度和饵料等三大要素。

变态成幼蟹后仍在原地培育,其操作过程大体上与捕捞天然幼蟹人工培育相同,但应严格控制淡化海水程序;每天换新鲜海水时,每次需慢慢地加入1/10的淡水,使其盐度逐渐过度到15一20。如在露天培育则应严防暴雨与烈日,盐度低于10均或高于40以上均会使幼蟹死亡,从而降低其存活率。因此下雨时池子(桶)应加盖;水温维持在30℃左右,投喂比较大的碎贝、虾、鱼肉。分早晚各投一次或在下午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其体重的10%左右,但仍需视其摄食情况而增减。池中仍需悬挂一些棕榈片或网片等作幼蟹的隐蔽物。这样青蟹在饲料丰富,水质优良的条件下成长最快。蜕壳频率亦最高,如此培育10--20d,经过两次蜕壳可长成为小规格的幼蟹苗,即可出售,或再培育30天左右让其长成为大规格的幼蟹苗出售,大规格幼蟹苗每只售价约为小规格苗的3.5~4倍。

锯缘青蟹养殖技术


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采取的养殖方式多样,有围塘单养、围塘混养、低坝高网养殖、笼养、水泥池养殖等。春季放养的Ⅲ期以上的幼蟹,养殖4个月左右,可达200克以上,秋季放养的幼蟹需越冬,到第二年5~6月份达到商品规格。

围塘养殖技术:单养面积为3~为宜,中间有蟹岛。

每亩放养:夏苗1000-1500只,秋苗1500~2000只;蟹池要建有进水和排水闸门;日常换水以少量多次为原则,小潮以添水为主,一般3~4天换水一次,大潮时应尽量换水,日换水量为池水的1/3~1/5,高温季节1/2~1/3,并投放水质改良剂;饵料均匀地投放在池四周,清晨喂一天的1/3,傍晚后喂2/3,一般日投喂量为:甲壳宽3~4cm,为体重的30%,5~6 cm为20%,7~8 cm为15%,9~10 cm为10%~12%,11 cm以上为5%~8%;青蟹通常采取与对虾、与脊尾白虾、与鱼类、与缢蛏等贝类混养。

青蟹的捕捞方法有:捞网捕法、笼捕法、饵料诱捕法、灯光照捕法、干池耙捕法、干池手捉法、捅洞钩捕法、涵管捕法、铁耙打捞法和刺网法;锯缘青蟹保湿露空保活时间长,便于长途运输,夏天运输可采用竹箩装运或加冰装箱运输,途中淋洒海水维持湿润,冬天运输可用竹箩或塑料箱装运,注意保暖。

锯缘青蟹孵化设备


(一)孵化设施
1.孵化桶
最简便的孵化桶是0.5一1t容量的塑胶桶或陶瓷缸等。家庭式的孵化青蟹幼苗,可在此等容器进行。产卵后的雌蟹暂养在原池中,待受精卵临孵化时,把孵发灰黑色的亲蟹放入孵化桶或池中,直到孵出搔状幼体为止,每两天换水一次。

2.孵化池
日本水产种苗育苗中心利用孵化草虾、班节对虾用的1027m的水泥池行青蟹(蟳)苗大规模的人工繁殖,由种蟹放入后经孵化或蚤状幼体,以至成长为 蟹苗,都在同一池内饲育。这种池池底留有一个排水孔,孔上接一个网目为120目的长方形滤水网箱,露出水面以便在育苗期间换水时防止幼体流失。池底不铺沙,但需向排水口稍作倾斜。池两边必须安装塑料通气管,每隔1米设一充气头,以便连接塑料管进行打气,使池水不停涌动。

(二)技术管理
根据青蟹繁殖的生态习性,管理好水质环境,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所在。孵化时的海水温度应控制在30-33左右;太高则不利于蚤状幼体的蜕皮与渗透压的调节,但亦不得低于20。适于幼体生存的水温以26℃左右为最佳,30℃次之,低于22℃时第二期蚤状幼体则全部死亡。故在孵化时需预先调节好盐度和水温,并要充 分打气和适当换水。

(三)孵化发育
刚从母体内产出而粘附在腹肢刚毛上的卵呈黄色,卵径为0.23mm,其后渐为桔黄色,然后呈青褐色,半透明状,复眼形成后心脏开始跳动,最后演变为灰色透明,胚体进入原搔状幼体阶段,在一星期之内,可孵出第I期蚤状幼体。将要孵出时,母蟳即浮向水的表层,而在水桶、池的四周游动,并将头部朝下而游泳足朝上,腹部几乎与桶、槽底垂直,然后其游足急速游动,并用步足拨开孵出之蚤状幼体,使其分散在水中。开始过浮游生活。

如果受精卵孵化顺利,孵化率可达60%,但如有畸形则无法长大,即应全部舍弃。

蟹卵由产出受精后至孵出幼体约需14一21天,蚤状幼体孵出后应即将母蟹捕起,另行放养。利用蚤状幼体的趋光性能,用集光方式收集幼体分池、桶培育。以免幼体密度过高, 败坏水质而影响成活率。

锯缘青蟹多品种混养


将草虾、青蟹、江蓠(龙须莱)和虱目鱼等混养在一起,也有再加一些砂虾,其混养量每亩放草虾1333只(2只/m2),青蟹333.3~1333只,虱目鱼数十尾,这种混养方式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及饵料,可避免多余之饵料污染池底。又因江蓠有净化池水的功能,故能保持较佳的水质而获得较佳的养殖效果。通常青蟹养殖3个月后即可收成,草虾经4~5个月即可收获,每公斤约30尾,虱目鱼经 4~7个月后可用刺网捕获。平均每7~8个月清池并晒坪一次。这种混养方式因饵料用量少,故成本低,是很有经济价值的养殖方法之一。

青蟹与鱼混养:混养鱼的品种有虱目鱼、鲻鱼、鲫鱼、 大阪鲫、罗非鱼等,放养密度不宜过高,以免影响青蟹生长, 一般以30~50尾/亩左右为宜,所混养的品种视池塘环境条件而定,以免喧宾夺主。

锯缘青蟹单品种混养


即青蟹分别与鱼、虾、贝、藻等单品种混养。

(1)青蟹与虱目鱼混养

青蟹的放养期为春季4~5月及秋季的11月,每亩的放养量为333~1333只。多在虱目鱼最后~次收获时~起捕捞,当11月收获时每只约重150~200 克,最大的可达250克。

(2)草虾与青蟹的混养
每亩放养1333尾左右的草虾时,可放养333~1333只左右的青蟹苗种。放养苗种的时间宜在草虾苗放养之后,因青蟹比草虾更偏于肉食性,若两者同时放养,则青蟹会吃掉小虾苗。草虾与青蟹的收捕期并不~致,又因同~批放养的青蟹成长情形比草虾更为参差不齐。青蟹通常系利用吊网内置饵料而诱捕,或利用养殖池注水之际,青蟹会溯水聚集于水闸附近的习性而捕之,草虾则大多利用投网捕获。

(3)青蟹与牡蛎混养

在浅海滩涂上养牡蛎时,在水泥或陶制的圆筒边钻10多个洞,放在滩涂上,利用圆筒外壁附养牡妨,筒内养青蟹,这种~举两得的养殖方法,既降低成本又增加收入,经济效益高。

(4)青蟹与江蓠混养

江蓠(Gracilaria)又称龙须菜,是生长在潮间带的红藻类之~,经济价值很高,含有25%以上的琼脂质,是制造琼脂的重要原料,我国北方和台湾称之为龙须菜,闽南称之为海面线,广东称为蚝菜、海菜、粉菜等。

青蟹与江蓠的混养,是把不同大小的幼蟹在江蓠池中养成为菜蟹、空母等商品蟹。

①青蟹幼蟹的放养

混养的青蟹可分为两种:~为壳宽 3厘米的幼蟹,~为壳宽6厘米,体重75~100克的幼蟹。在台湾省青蟹幼蟹的放养可分为三水,即头水在农历2月放养,二水在农历3月,三水在农历5月。各水放养青蟹苗每亩287只,头水苗因放养时水温尚低,~般养青蟹者尚未开始放养,故其价格较为便宜。

②投饵

青蟹的饵料~般以低值贝类或河蚶〈俗称〉和淡水螺等贝类为主。混养者甚少投饲下杂鱼,故水质不易变坏,所用的河蚶量为每天约60~80公斤。

③收获

头水青蟹在农历4月即可收成,其壳宽通常可达9~10.5厘米,二水青蟹在农历7月收成,此时收成的青蟹体是~年中最大型的,俗称白露青蟹,其中壳宽通常可达12~15厘米,三水青蟹则约在农历8~11月收成,此时水温已渐下降,尤其是俗称九降凤或寒露北风吹起之后,青蟹不再蜕壳,其成长即逐渐停顿,以致收获时体型参差不齐。

收成的雄蟹可分为俗称沙仔的上蟹、尚未交配过的中蟹及已交配过而壳红的下蟹等三级,因而其价格亦有高低。

已交配的雌蟹(即有母)亦依其体型大小而分为12厘米以上大型的,11.1厘米以上中型的及9.9厘米以上小型的,因而其售价亦有高低。 ~般青蟹养殖的存活率大约是20~30%。和龙须莱混养则普遍可达到50%。这和下列原因有密切的关系:

龙须莱可提供蟹苗隐藏的场所,还可减少互相残食的机会;所投的饵料都是活饵料。很少有五须虾发生的侵害。水质清澈,盐分维持在20~25。

中华绒螯蟹幼体培育


工厂化育苗目前,河蟹的人工育苗有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和天然海水工厂化育苗两种方法。其操作要点之二是幼体培育:

河蟹从蚤状幼体孵出到大眼幼体(蟹苗)出池,要经过5次脱皮变态过程,时间长达1722天。蚤状幼体能否顺利地完成5次脱皮变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按照河蟹幼体的变态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搞好幼体的培育,是河蟹人工育苗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培育池的清整消毒:在抱卵蟹入池孵幼前半个月,需清除池底淤泥,洗刷池壁,维修进排水系,增温通气等设施,准备好充足的生物活饵料。然后再用生石灰、晶体敌百虫、漂白粉或福尔马林等药物彻底清池消毒。通常晶体敌百虫每亩用5080克,配成药液全池泼洒,或用30ppm的福尔马林药液,也可用45ppm的漂白粉药液,全池泼洒,杀灭有害生物。由于福尔马林的药效较长,要提前710天使用,其它药物也要提前34天使用,待药性消失后方可放入抱卵蟹进行幼体培育。进水的处理:培育池进水如用天然海水需经沉淀后,经较稀的筛绢网过滤送入育苗车间,再在各育苗池的进水口管道上,装上较密的筛绢网,进行过滤后进入育苗池,以保证进入育苗池的水质清新干净,适合培育幼体的需要。

幼体放养密度:幼体放养密度随进水增温、送气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技术水平而有所不同。以江苏为例,通常每立方米育苗水体放I期蚤状幼体1520万尾,高的每立方米水体也可放3040万尾,均能获得较好的育苗效果。

饵料投喂:幼体培育常用的活饵料,以藻类、轮虫和卤虫为主,并辅以用鱼粉、蛤肉等制成的人工配合微颗粒饵料。投喂方法为全池泼洒,坚持少量多次,蚤状幼体I、II期,每天投喂68次,蚤状幼体III期以后每天投喂46次,投喂量可适当增加。饵料要求新鲜、适口、喂足喂均匀。饵料颗粒的大小也应随着幼体的生长而逐渐加大。如投喂卤虫,蚤状幼体IIV期,以投喂丰年虫的无节幼体为主,蚤状幼体V期可投喂丰年虫成体或淡水枝角类。投喂动物性活饵料时,要掌握好投喂量,以当天吃完为原则,以免活饵料吃不完留在培育池内与河蟹幼体争空间、争氧气、争营养物质。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育苗生产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工作,一般从蚤状幼体I期到蚤状幼体III期阶段,以加水为主,少量排水,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约1/3;蚤状幼体III期以后,逐步增加换水次数,并加大换水量,每次换水2/3;蚤状幼体V期,每天换水两次,每次换掉池水的1/2,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以促进群体同步变态,提高育苗效果。保持池水上下层水体溶氧分布均匀也十分重要。通常在育苗池底部铺设送气管道,从池底充气增氧。充气量为育苗池水体的1.52%。在池底铺设充气管道进行充气,不仅可使池水溶氧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上下水体溶氧分布均匀,而且可使蚤状幼体在池内始终保持游离状态,可防止幼体抱团而引起死亡。蚤状幼体培育适宜酸碱度为7.58.5。由于在培育过程中,大量投喂动物性饵料,再加上藻类大量繁殖,容易引起池水酸碱度的变化,影响幼体培育。为此,要加强水质监测。通过控制投饵量和及时加水,保持酸碱度的相对稳定。

蚤状幼体对海水的盐度适应范围很广,从833皆可。但为了有利于幼体的整齐变态,促进生长,要求在育苗过程中,池水的盐度也要保持稳定,防止发生突然变化。水温也是影响河蟹幼体培育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926℃,蚤状幼体I、II期的最适水温为1922℃,蚤状幼体III、IV期为2224℃,蚤状幼体V期到大眼幼体为2426℃。在整个幼体培育过程中,要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昼夜温差不宜过大。要建立水温监测制度,加强水温调控。日常管理:建立河蟹幼体培育专业队伍,日夜专人值班,每天早中晚各检查1次幼体生长发育变态情况,并通过显微镜检查幼体的摄食情况,定期测试水温、水质,根据检查掌握的情况,调整各项饲养管理技术措施。河蟹育苗常见的病虫害是聚缩虫的寄生,可用孔雀石绿、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药物杀灭,也可通过加大换水量的方法进行生态防治。

蟹苗出池:蚤状幼体经变态成为大眼幼体(蟹苗)后,再经57天的培育就可出池。蟹苗出池前,应向培育池内不断加入淡水进行淡化处理,至蟹苗出池时,池水的盐度应小于12,使其逐步适应淡水环境,为放流或养殖打好基础。出苗则采取在育苗池出水口处加一40目的网箱,拔去出水孔塞子让水流进网箱集苗即可。出苗前应放掉部分池水,减轻池底压力,防止出水孔因压力较大而挤伤蟹苗。出池蟹苗可通过称重过数后出售,用于放流或养殖。

锯缘龟怎么养?


锯缘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饲养龟,有不少的人养宠物会选择锯缘龟,那么锯缘龟怎么养呢?下面总结了一些养锯缘龟的注意事项,详情请看下文。

一、干养

锯缘龟是属于半水龟,比较好养,可以耐低湿度。锯缘可能是最偏向陆地的半水龟之一,虽然在栖息地它可能也待在烂泥里,但是和自来水是不一样的,如果长期呆在水里,锯缘龟可能会腐甲。锯缘壳的颜色比较班驳,加上手感又软,有些时候用指甲都能扣出印来,所以早期的腐甲较难被发现。因此为了防止锯缘腐甲,完全可以对其象陆龟一样饲养,白天只放水盆,晚上泡个澡。

二、晒太阳

如果长时间不晒太阳,锯缘容易出现爆壳的现象,多晒晒太阳对它有好处。但是锯缘龟也不能长时间的接受日晒和暴晒。

三、饮食

锯缘是杂食,但很多养殖者还是倾向于给其吃高蛋白的蠕虫和肉,但同时补钙不足,导致生长过快大但甲壳不结实,对于那些蛋白质含量很高但缺乏钙质的小虫子,尽量还是不要给其多吃。如果摄取蛋白质越多,骨质中流失的钙质也越多,另外如果食物中酸性物质比例太高,为了保持血液酸碱平衡,维持弱碱性,骨质必然要抽取更多的钙质。因此要定期给它补钙,以及各类维生素,不光是锯缘,其他品种也是如此。

四、温度

锯缘对温度要求比较高,低于19度就可以进入冬眠。25度以上正常进食,但是超过32度又可能进入夏眠。所以,对于温度的控制比较重要,建议用加热棒进行恒温饲养。食性,锯缘喜欢吃活食,尤其是昆虫,可以喂蚯蚓、蝗虫、面包虫等。互动性一般,因为吃活食的龟基本都比较凶猛,锯缘也是。

锯缘龟还是比较好饲养的,但是野生的数量非常少,已经被列入了保护动物,如果养殖锯缘龟一定要去正规商场购买。

青蟹


名称青蟹

分类 动物部水生类
异名 真蟹、螃蟹(《北海民间中草药手册》)、海赢(《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潮蟹(《南海海洋药用生物》)、
来源本品为蟹科动物青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全体。

形态特征
形似普通蟹类,头部较宽大,背面有很大的头胸甲。步足像虾类,亦为5对,第1对为强大的螯足,常用后4对足横行。腹部缩小,折伏于头胸部的下方。小触角1对,在头胸部前面中央;大触角1对,退化,很小,在头胸部前面中央。眼1对,有柄能动。口器与虾相像。

生态环境生活于沿海一带泥底海域中。分布于我国东海、黄海、南海等地。

采制全年可捕捉,捕捉后洗净,捣极细烂,煮熟喂服。

性能
味甘,性平。滋补通乳,活血治伤。

《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治母猪产后乳水不足。

《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滋补。治鼻出血,扭伤腰痛,子宫下垂等。

《南海海洋药用生物》:开胃,催乳。治水肿,产后风等。

用量猪羊60~120克,牛马250~500克。

附方
1、治母猪产后乳水不足方:活海赢(青蟹)120~250克。捣极细烂,黄酒250毫升。煨烂掺饲料内喂服(《浙江民间兽医草药集》)。

2、治子宫下垂单方:大青蟹1只,酒饼1只。酒饼研末,放入青蟹内,煨熟内服。连服2~3剂即愈(《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3、治肺热咳喘方:青蟹数只,放童便中浸1夜,炭火煨熟内服(《中国民族民间秘方大全》引东乡族偏方)。

备注
早在公元前2世纪,我国人民就发现把海蟹放进漆里,可使漆不致蒸发而变硬,使油漆长期保持液态状:近代科学研究发现,原来甲壳纲动物的组织里含有一种强有力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可使漆变硬的酶的活动。可见许多古代民间经验,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不能轻易否定,当然也不能轻易肯定,一切均应以具体实践和科学试验为根椐。这虽然与畜牧兽医无关,但与动物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特此录之,以供参考。a

强化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 培育优质蟹苗



五月上旬,又到了大眼幼体的投放阶段。培育优质蟹苗,提高蟹苗成活率,必须从大眼幼体的前期管理抓起。
关于大眼幼体的选择,一般采取看,问,跟,守的方法。即看亲本大小,问品质口碑,跟幼体进池,守淡化时间。通过细节防控,来降低选种和淡化阶段给后期培育优质蟹苗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购回大眼幼体后,怎样保证回捕率,保证规格,培育优质蟹苗,已成为养殖户面临的一大难题。为此,我们经过多年摸索总结认为,育苗的关键在于前阶段的规范管理。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近年来对河蟹亲本的选择,提纯,复壮无法科学到位,基本属于近亲繁殖,使河蟹的种质退化,不良遗传增多,抗逆能力下降,导致大眼幼体成活率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从大眼幼体入塘时就强化和促进规范管理:
放苗前一周解毒肥水,培养藻类和枝角类为幼体提供营养丰富的健康饵料。选择用解毒超爽或净水王解毒,然后用浸泡后的黑金神+粉剂活菌王+酵素钙肥+六抗培藻膏肥水。枝角类含有幼体所需的氨基酸、脂肪酸和维生素以及矿物质。同时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在水体中分布均匀,鲜活适口,游动速度慢,容易捕食。还可减少因投喂人工饵料给幼体带来的肝胰腺负担,以及投喂不均匀或不足,造成幼体的自相残杀,以提高成活率。
大眼幼体下塘前后泼洒离子对钙+泼水多维。补充水体营养元素和矿物质盐含量,提高水体硬度和水体缓冲性,促进幼体蜕皮时对钙的吸收强化甲壳硬化,减少蜕皮死亡率。
放苗后的第二天早晨,必须用新噬菌皇抑制水体弧菌,防止弧菌的大量繁殖影响幼体蜕皮。中午投喂酵母+活力素。酵母中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诱食促消化功能,增强幼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时也是枝角类的饵料,以促进天然优质活饵稳定健康的繁殖。活力素能很好的补充幼体所需的能量和多种营养元素,改善体内微生态环境,增强活力,提高抗应激能力。
第三天幼体已开始变态,提高水体硬度,稳定和提高水体溶氧,营造蜕皮环境。在中午前后泼洒酵母+离子对钙+降解灵。
第四天幼体已基本变态,在水草上附着或浅水处底栖。此时应该在水体中抄捕,查看有无游动幼体,如果游动幼体较多则说明大眼幼体成活率低,可以选择补苗。中午投喂酵母+保肝促长灵+活性蒜宝,改善变态后幼体肝脏造血细胞的机能,增强肝脏细胞的新陈代谢,保肝健胃,以消除厌食和消化不良等现象,促进幼体健康变态。傍晚抛撒粒粒神,改善底部环境,使变态后蟹苗能在浅滩沉底,以提高成活率。
经过第一阶段3~5天的科学投喂和现场的细节管理。大眼幼体在新环境里,适应能力和抗逆性明显提高,直接的感觉就是,幼体变态同步,蜕皮整齐,个体强壮,成活率高。
综上所述,健康育苗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加强育苗过程中的每一项细节管理,消除不良隐患,是培育高产优质蟹苗的关健所在。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139965.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