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派:河蟹塘水体中出现小白虫该如何处置


蟹池出现小白虫的原因与危害
3、4月份河蟹池塘中出现的小白虫(沙虫)是轮虫、枝角类浮游动物,早上缺氧起来看到在水体表面集群呈现红色,所以称红虫,虫大量摄食藻类呈现出了绿色,又成了绿虫子,过一段时间,成虫带卵体色发黑,又成了黑虫子。枝角类是浮游动物,属于小型甲壳动物,多功能性脏器系统完善,生命力极强,具备有性生殖、无性生殖和孤雌生殖的特殊繁殖特性而繁殖生长能力很强。其寿命为一、二周至几个月,而在环境不适时产生休眠体寿命更长。枝角类主要滤食细菌、单细胞藻类以及有机碎屑,生长繁殖快,其营养价值很高,是多种鱼虾蟹苗期和花白鲢的主要饵料。所以在温度上升前期,环境条件适宜时很快形成优势种群,大量繁殖滋生,而杀也杀不干净,杀了又长,很快又大量繁殖滋生,反反复复又达到了高峰期。虫子过多,耗氧量大,易导致水体缺氧,虫子多了,消耗掉水体所有藻类,导致水体清瘦,造成有害指标(氨氮、亚硝基氮)快速异常升高。虫子多还会导致水体发白,成了白浊水、米汤水,而有机质、腐殖质过多,同时水发生浑浊,进而影响了水草的生长和使水体环境进一步恶化。
蟹池出现小白虫应如何正确处置
虫多了,藻类全被虫吃掉了,水质清瘦出现白浊水,此时不要施肥(更不能用残渣多的粪肥有机肥),只要不提供繁殖虫的肥料和营养,过段时间虫就会老化萎缩和逐渐消亡,在增氧、改底,氧化污染、降解底臭后,再补充一些外源有藻类的新鲜水,然后再补碳、补肥(可溶性好的多元氨基酸肥水素、培藻膏),做好肥水、调水、培水、稳水即可。
虫多就多一点,一般注意多增氧,因虫耗氧,易使水体缺氧,一旦缺氧大批死虫会臭底和使亚硝酸盐升高,那一定要连续用几天过硫(家里需备一些过氧硫酸氢钾钠复合盐50%的粉剂和改底除臭的片剂)。
实在虫过度繁殖出来了,就点个小灯,灯下离水面10厘米挂个小水泵,用60~80目网皮缝个长口袋,采用点灯小泵吸水、长网袋过滤灯下吸虫法,连续几个晚上下来虫不多就行了。
当然虫为什么多,是怎么引起的?应考虑后续避免过多残渣、残饵而产生有机质和腐殖质,采用净水、增氧、有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并注重改底。
虫为啥会有?举个通俗的例子:这里有一堆垃圾,有垃圾的地方自然会有苍蝇,但这并不表示说,是苍蝇制造了垃圾。而以前我们认为苍蝇就是病因,然后赶快发明一种化学武器出来,将苍蝇消灭掉;杀死苍蝇以后,垃圾里又跑出蚊子,我们又赶快把蚊子消灭掉。其实,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苍蝇、蚊子,而在于这堆垃圾,要想环境整洁、健康的关键是要把垃圾消灭掉。
各个池塘各人生产操作都有不同,一直以来,我们就解释在一些老塘口应做好清塘工作以降解塘底污染积聚,而在肥水施肥时也不能用农家肥、粪肥、农田用的大包有机颗粒肥或一些作物结秆和饼粕发酵肥,许多的有机质腐殖质残渣在池底腐烂发酵臭底,那样会引起青苔暴发和滋生许多的虫。所以说那些虫是沤肥沤出来的,后面还要去降氨氮、降亚硝酸盐,要改底除臭、净水并降解有机污染,应重视防缺氧,避免越搞越复杂。
(金兴水产养殖周新中)

相关知识

实战派:芒种时节河蟹管理要这么做



北京时间6月5日19时37分,迎来“芒种”节气,“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仲夏时节正式开始,盛夏即将登场。气象资料显示,芒种时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天气炎热,尤其是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将进入一年中多雨的黄梅时节。
对于河蟹养殖来说,通常两壳都已完成,正在或即将进行第三次蜕壳,这也是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段时间养殖管理的好坏对于将来河蟹的成活率和规格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蟹大小、看水草”,这句话人人都知道,已是老生常谈,对于河蟹来说,种水草就是“植树造林”,河蟹养殖环境的净化调节作用,最主要还是依赖于水草。池塘围网种草为河蟹养殖保持生长环境中水草的多样性提供了保障。但随着河蟹养殖密度的增加、特殊气候的影响,池塘生态压力也越来越大。对苦草、轮叶黑藻拆网前后的管理也是重中之重。对于围网内水草稀疏的塘,一定要施肥、壮根、促生长。中间和围网沿内侧也可抓紧时间移载一些轮叶黑藻,适当延长拆网时间,在拆网前后要购买鲜嫩的轮叶黑藻在环沟两边遍撒,让河蟹摄食。量要适当多些,河蟹摄食一段时间后,加上拆网后河蟹首先摄食围网内侧移栽生长的轮叶黑藻,拆网后河蟹摄食中间水草的量就会相应减少。这样水草生长的量就会超越河蟹摄食量,就不会造成拆网后河蟹在梅雨阶段的毁草,而造成后期养殖生态的失控。
对于以伊乐藻为主的池塘,要想办法减少杂鱼的量,保持水质清爽,高温将至,注意定期改底,保持15天一次,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净化底质,减少有机物的附着,使水草保持良好的光合作用。对于老化的水草要通过割茬促进根系生长,让其萌生新的植株,保持水草的“白根嫩芽”。方法:条块分割,避免池塘水质过浑、过肥对水草重新生长的影响。割茬后可根据水质情况适当施些壮根肥。割茬时间为避免高温对生长产生影响,尽量在6月20日前条块区分完成。
养蟹的最高境界是“养蟹不见蟹,种草不见草”。“养蟹不见蟹”是指水环境良好,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以内,河蟹一般在水草中活动,如果上岸、燥动就不正常。“种草不见草”是不让水草浮出水面,控制在水面以下。池塘养蟹依赖于良好的生态。拆网阶段和高温到来前,水草管理是重点中的重点,管好池塘水草,进入高温和后期养殖管理就会事半功倍,草好,蟹也一定会好!
除了水草管理外,浑水塘还要补放螺蛳。螺蛳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是河蟹最喜食的鲜活动物性饵料。在蟹塘中适时、适量投放活螺蛳,任其自然繁殖,既可为河蟹的整个生长周期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动物性饵料,促进生长,改善品质,提高规格,又能有效降低池中浮游生物含量,改善底质和水质。螺蛳最好大、中、小搭配。中小螺蛳净化水环境能力强,应投放在暂养区的环沟中。大的螺蛳投放在围网种草的区域,大螺蛳繁殖能力強,在围网区域内繁殖仔螺蛳不受河蟹的摄食影响,成活率高。螺蛳投放量掌握在500千克/亩左右。
盛夏来临前主要重在水草管理和螺蛳投放。通过生物的作用,才能使养殖水环境长期稳定在良好状态。环境好了,梅雨季节适当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常用生物制剂改善底质。做好前期的养殖环境调控,河蟹的后期管理并不会有多大问题的,就会使得后期的河蟹养殖管理工作相应简单易行。
另外还要注意的问题有:水浑的塘口草已经老化,水草压到底部不见阳光反而加快腐烂,会影响水质。每2~3天晚上测溶解氧,谨防缺氧,从本月起塘口常备增氧药品。有条件的自6月起,开启早晚各1小时左右(30亩/1.5千瓦)套水,补调模式。
(蒋贻盛)

河蟹塘里母蟹煮出来为何变成这样,我们该如何处理?



今天较多人发了张图片问我,葛店长这是怎么回事?
在去年,兴化螃蟹这个时候基本上结束了,所以此现象大家见得少,而今年,螃蟹迟迟不卖,导致母蟹卵巢开始变化,从现在开始,兴化塘口的螃蟹会慢慢出现此等现象,这几年葛店长带着团队成员一致跟踪研究,觉得最有可能的原因经分析后,就是母蟹体内受精了,并且在淡水中无法产卵,导致的流产,卵子坏死现象
图片为网友提供照片
图片黑色部分为受精后卵巢煮出来颜色
这样螃蟹进餐桌会受到消费者质疑
那么问题出现了,并且呈现越来越多趋势,农户该如何处理,这才是我们应该谈及的问题
葛店长给出几点建议:将塘口母蟹取出来,用暂养箱子打起来,公母分开,防止池塘淡水中交配;
可以将母蟹逐渐卖掉,不留塘。
葛店长寄语:面对客户质疑,各位商贩,农户可以安心解释,首先这种现象为正常现象,这黑色的东西没有毒!可以食用,并且口感还算可以,不用过分担心!
让我们齐心协力,打造兴化最高品质大闸蟹

河蟹塘水草养护!您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 ”?



本文
在当前养殖密度越来越大的环境下,河蟹塘普遍种植伊乐藻成为了养殖户的首选。伊乐藻模式下,草的好坏成为了影响河蟹规格大小的一个必要条件。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养殖户塘里的草都熬不过高温这一关。要想搞好伊乐藻,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它。
伊乐藻是河蟹不可缺少的栖息、隐蔽、蜕壳的场所,它为养殖动物提供氧气。以上这些是最基础的功能,下面这些功能才是养殖户接触的最直观表现,既伊乐藻起到的净化,稳定水质和改良底质作用。
伊乐藻的体质越健壮,它的净化能力就越强,但是每一株伊乐藻的净化能力都有一个上限,如果净化负担超过了伊乐藻的净化能力那么就会出现叶子挂脏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塘里伊乐藻覆盖率低时,伊乐藻叶子上就会容易挂脏。
简单点说:我们始终要处理好两对矛盾。第一、伊乐藻加藻相的净化能力一定要大于池塘的净化负荷;第二、伊乐藻与藻相的竞争中要处于快一步的状态,既伊乐藻只比藻类强一点,如果伊乐藻在与藻类的竞争中处于完全压倒性的优势,那么离碳酸钙过饱和的白浊水就不远了。
至于伊乐藻的养护方法,核心部分大同小异,只是在水草的生长节奏控制上有很多种不同的理念。大致分为两派,我们姑且称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观点是:前期要控制水草的长势,少施肥,少培藻,到了温度高时水草自然会生长起来。这种观点的优势是:节约各种成本,如肥料成本、人力成本。缺点是人为的因素被弱化,养殖户自己手里所能掌控的不多。
而且这几年的养殖环境不断恶化,气温和水源等等因素都在变化。比如青苔问题,如果不培藻、壮草,基本很难控制,当然也有朋友可能会说:我提前用杀青苔药预防下,这样不就可以了吗?这里我想说,扣蟹还那么小,还是尽量少用些刺激性的东西吧。
如果你的伊乐藻足够壮,一个化感作用就能让伊乐藻顶着青苔长,到了高温季节青苔反而会对伊乐藻起到保护作用。再比如苏南地区普遍河蟹和青虾套养,水没肥度,水草量少,青虾怎么办?再比如在苏北,尤其是兴化地区,水草如果长势不好,很可能就被小虫子搅起的浑水影响,还没开始发棵就萎缩了。
再则如果到了温度升高时伊乐藻的长势弱于藻类的生长,藻类占优势时水色变绿,透明度变低,再想补种伊乐藻的难度就相当大了。
任何真理都是有先决条件的,“婉约派”的观点也是如此:第一、养殖环境优良,包括外源水和池塘本身。第二、精养河蟹,且放养密度不能高。第三、绝对不能让河蟹有应激反应,如出现应激,伊乐藻会被扒掉。
再来讲讲“豪放派”。
“豪放派”的观点是:人为的促进伊乐藻的生长,尺度的把握是让它在和藻类的竞争中保持“一步之遥”的优势,伊乐藻弱时壮草;它太强时肥水、培藻或者人为减少伊乐藻数量。在伊乐藻和藻类之间掌握好平衡之术。这种观点的优点是一切尽在养殖户掌控之中,养殖成功的概率很高,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缺点是增加了养殖成本如投入品成本和人力成本。其中的人力成本这一项是最为大家所诟病的,经常说:拉草、剪草太费时费力!太麻烦了。
所以如果您选择“豪放派”时,最好想一想对护草这项繁重的工作是否有心理准备。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我可以选择使用控草功能的肥料呀?
这里我作一下说明:每年的高温到底高到什么程度?持续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恐怕谁心里都没数!不同的高温程度对伊乐藻的要求也不一样。我亲眼见到过控草肥的使用方法没把握好的,结果水草到了该长时,怎么都不长了,到了高温季节全部塌底!
要想人前显贵,就要背后受罪!
在水草生长节奏控制方面,我是一名“豪放派”观点的支持者。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从去年就跟踪的案例。
地点:常州市金坛区沙湖村张老板
20xx张老板新开塘两口七十亩,到了高温季节,伊乐藻全部断根上浮,白天浮上来晚上沉下去。当时没有采取保草措施,没几天草就不浮了,沉在塘底烂掉,直接导致了去年螃蟹规格小、产量低,好在青虾挽回了一部分成本。
年底找到我,问我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伊乐藻熬过高温天气。
我告诉他,这是一个贯穿整个养殖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在高温之前对伊乐藻做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让它熬过去。到了高温后,再对伊乐藻进行养护,效果很不理想。
张老板塘口去年12月份种草,我建议他从一月份开始每月使用一次生根保草肥,到了二月中旬温度回升的时候看水色用AOK聚藻素搭配氨基活绿爽肥水。
今年三月我去他塘口,张老板开心的告诉我,他塘里的水色特别嫩爽,伊乐藻已经基本长成形了而周边的养殖户的草还是一坨一坨的。
我告诉他:你也只是刚刚走正确了第一步,接下来就是拉草梳草。因为伊乐藻每一次拉草后,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健壮。
因为今年昼夜温差大,好多草不好、水不好的塘口都出现了脱壳困难,青虾上草头的情况,而张老板塘口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建议张老板后面拉草后生根保草肥还得跟上,今年拉个两到三次草,草的护理跟上,基本上就能保证伊乐藻的健壮程度,从而熬过高温天气。

如何防止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出现应激反应



抗应激反应,无论是对水草、池塘中藻类和河蟹都很重要。水草、池塘中藻类起应激反应死亡,水环境发生变化,河蟹马上会连带起应激反应,大多数的河蟹病害是因应激反应导致蟹活力减弱,病源体侵入养殖对像体内而引发。水草、池塘中藻类的应激反应主要是受气候、用药、环境变化(如:温差、台风天、低气压、强降雨、连续阴雨天、风向变化、夏季长时间水温高、泼洒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底质腐败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为防止气候变化引起应激反应,应养成关注天气气象信息的好习惯,提前听气候预报预知未来3天的天气情况,当出现闷热无风、阴雨连绵、台风暴雨、风向不定、持续高温等恶劣天气和水质泥浊等不良水质时,不宜过量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微生物底改调水改底,更不宜使用消毒药,只能使用解毒类生物制剂和增强河蟹体质的药物(如泼洒型VC),同时,应酌情减料投喂或停喂,否则会刺激河蟹产生强应激反应,从而导致恶性病害发生,造成严重后果。

河蟹塘水体浑浊的原因分析



蟹塘出现水浑的现象,而且有的长时间解决不了,用了很多的药物也不见效。根据日常工作经验,蟹塘水体浑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蟹在池塘的一角大量活动所致。建议养殖户要购买当地优质扣蟹,且一次放足。
2、池水过浅的塘浑浊度高。水位深的塘浑浊稍好过水浅的塘,原因是水浅的塘蟹活动空间较小,且水浅水温易上升造成河蟹提前觅食活动量增加导致,建议养殖户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加注水。
3、前期水质过瘦,尤其是导致青苔滋生的塘,水体浑浊较为严重,而且较难治理。前期水肥的塘,没有青苔,水质清新、草长势好,不见水浑现象。养殖户要有这个理念:前期一定要水肥些。
4、营养不足,导致蟹非正常活动,觅食活动频繁所致。日常仔细观察蟹吃食情况,及时增加投喂量或增加投喂次数,多投喂些高蛋白饲料。
5、水体浑浊有假浑现象。由于地质以及降雨,会使水看起来有些浑浊,用白瓷碗打出水来发现并不是很混,此种水用吸附剂,如净水剂、护水解毒安类产品配合底改就可解决。
6、下雨导致水浑浊。下雨后泥浆水流入,河蟹会出现应激反应,活动量增强导致水浑,等天晴后,观察两天,若未能恢复,此时吸附剂或者粉剂底改使用两次即可。
7、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因为最近气温一直较低,有害微生物大量滋生,也会导致水体发白、显浑,此时消毒后投放EM菌或者光合细菌,配合肥水使用效果更佳!
8、鳃上有纤毛虫寄生。整个养殖至今没有杀虫,也导致水体浑浊,纤毛虫以及轮虫、枝角类过多导致藻类不能有效繁殖,藻类不能繁殖直接影响对有机碎屑的微小粒子吸附利用,从而导致水浑,此种水杀虫后,消毒,进点新水后重新肥水。
9、底质恶化导致蟹活动不正常。清塘时,要清除过多淤泥;早用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不要过度投饵。
10.、缺乏矿物质,水温上升后水草大量生长导致矿物质不足。连续几次底改、吸附都没有成功的塘口,此时的原因可能是水体里有大量的悬浮物,此悬浮物的密度与水极为接近,而且粒径较大,吸附剂难以吸附,所以导致较难治理。
建议换掉三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的水,然后重新做水(包括肥水、投放微生物)。通过换水降低此种物质的含量来提高水体透明度。

河蟹塘常见水体对流情况分析


养蟹的朋友们都知道,水体是螃蟹的栖息地,一切能够影响水体,引起水体理化指标发生变化的因素,都值得我们密切关注。通常,我们关注得较多的是高温、雨水、浮游动植物、青苔、水草、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等等,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大家容易忽略的点,就是水体的对流情况。它是怎么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对养殖生产又有什么影响呢?接下来,我就具体地和大家讲讲。
一般来说,水体的对流作用是由重力作用引起的,即表层水由于重力作用而下沉,底层水相对较轻而上浮,从而引发了上下水体的交换,相应的上下水体的物质也进行了交换、融合。
1、风力吹拂引起的对流混合
水面受到风力吹拂后,表面的水会顺着风的方向运动,在下风口聚集、堆积,使下风口水面增高,此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风处水体下沉,底层水体向上风处运动,从而形成风力环流。一般来说,在水面开阔、水体较浅的水体,风力作用明显。对于河蟹的养殖,春季蟹池水位低,多风,容易发生风力环流,水体的混合带来的是溶氧、营养盐等均匀分布。而在养殖的其它季节,由于水位加深,气温升高,风力带来的作用相对有限,对流作用也只是表层区域的。在这里,极强的大风我们就不做讨论了。
2、加水、过水引起的对流混合
螃蟹的养殖使用的是外源水,通常是从邻近的小河里面抽取,所以,就有了加水、过水的过程。和风力引起水体流动相似,加水、过水也是水体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但之后呈扇形分开。通常,在春季逐渐加深水位的时候,池塘中水体混合较为彻底。而在夏秋季节,由于水位高,加水、过水主要的作用表现在注入新鲜外源水、保持水体流动、增加水体溶氧等等,在对流混合方面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大规模的换水,则会引起大范围的水体运动,水体充分混合,换去死水、坏水、浓水、浊水,注入健康的水,这对养殖生产是极为有利的,但是要注意螃蟹的应激。
3、季节变化引起的水体对流
正常情况下,水的最大密度温度为4℃,根据河蟹的养殖周期,季节变化引起的水体对流主要是在夏季转秋季的时候。这个时候由于气温下降,表层水和岸边的水温度下降较快,导致水体上重下轻,发生密度环流。此时正值8、9月份,河蟹养殖接近尾声,由于气温下降快,密度环流导致底层物质泛起,蟹塘容易缺氧,河蟹会产生应激。所以,我们应当适当地降低水位,注意及时增氧,并做好河蟹的强体质、抗应激工作。
4、昼夜温差大引起的水体对流
昼夜温差大集中在春秋两季,低高温之间的转换剧烈,不同水层密度出现差异,引起密度环流,河蟹极易产生应激,同时还有河蟹缺氧上岸上草的风险、引发倒藻,这个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注意防范。
5、暴雨天气引发的水体对流
相比于其它情况,强降雨引发的对流显得不那么温柔。大量的雨水从天而降,由于雨水温度较低,相对较“重”,落入池塘中,引发水体的剧烈冲突,上下水体强烈对流,大量的底部有机质泛起,有害菌滋生,耗氧加剧,蟹池极易缺氧和倒藻,而因此带来的应激反应对河蟹的体质和免疫力也是打击巨大,河蟹容易发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是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在雨前适当地肥水,泼洒一些抗应激的产品,雨后增氧、消毒、肥水、增强免疫力等等。
6、增氧机工作引发的水体对流
在河蟹养殖中,使用得较多的增氧机主要是微孔、水车、涌浪,而这三种增氧机工作时均能够引起水体的对流。所以,增氧机的启停应当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值得注意的三点是:首先,晴天中午溶氧过饱和,开启增氧机带来的水体对流混合能够减少底部的氧债,分解有机物。其次,阴雨天气本就容易缺氧,开启增氧机搅水只会加剧耗氧。最后,增氧机带来的水体对流只是一定范围的,增氧也是一定范围的。
总的来说,引起水体对流的因素不尽相同,但主要还是以水温的变化为主,这在特定的季节和换季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所以,时刻注意季节变化、天气变化,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河蟹的健康养殖。

近期河蟹塘水体浓浑问题分析



四壳已然接近尾声,20xx河蟹养殖的成败就看五壳翻倍的大小了,众所周知的是要想螃蟹养的好水和草肯定少不了,“蟹大小看水草,蟹多少看水草”“清水养大蟹”关于水草这里不多说,这里主要说一下7月以来蟹塘水体浓浑问题。主要表现在蟹塘水体呈黄绿色,在近期很多养殖户老板们问我为啥水体发浓发厚?我们该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在此笔者简单分析一下并提供自己的一点意见仅供参考。
首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黄绿水?
黄绿色的水是硅藻和绿藻共生的水色,其水色稳定且营养丰富。而就目前塘口状况来看黄绿色水中除了硅藻和绿藻外还含有大量杂质及蓝藻。就其原因主要为①进入7月以后持续高温天气环沟伊乐草活力渐弱出现磅草、草根发黑糜烂、水韭菜大量漂浮蟹塘水草较少失去了对水体的净化能力。②高温天气太阳光强烈藻类光合作用增强开始大量繁殖。③部分蟹塘螺蛳投放量相对较小而养殖过程中多螺蛳的消耗量较大螺蛳清水作用被大幅度降低。
就目前情况来看浓黄绿色水对河蟹养殖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影响:
①黄绿色水水色较浓厚,水体透明度较低,阳光照射不到底部,容易导致水体底部缺氧。
②在目前水草活力不好尤其是大雨过后水草趴底的情况下,水体透明度过低极易导致水草在池底糜烂从而败坏水质。
③水体底部缺氧条件下大量细菌滋生,提高了河蟹的发病率及蜕壳死亡率。
④水体透明度较低而目前天气闷热的条件下,水体底部温度得不到释放而导致底部温度升高影响河蟹蜕壳后的生长。
那么如何处理呢,笔者提供以下几点处理意见:
①水草多且活力尚好的塘口建议早晨先少量换注外源水,过水后用“水博士”1瓶3亩地解毒、调水。下午“全效底改片”一袋5亩降解水中杂质、增加底部溶氧、改善底部环境。第二天晴天用黄金益菌素发酵液一亩地五斤+优加益生菌1袋3亩地调节水质抑制蓝藻生长。
②缺水草的塘口可每天早上少量换注外源水持续2-3天,亦可补栽水花生为河蟹提供遮阴物且能净化水质。然后用“水博士”一瓶2亩地解毒,下午用“全效底改片”一袋5亩降解水中杂质、增加底部溶氧、改善底部环境。最后用黄金益菌素发酵液一亩地五斤+优加益生菌1袋3亩地调节水质抑制蓝藻生长。
③河蟹养殖塘全年螺蛳投放量大概为500—600斤,水体浓浑的塘口可根据自身塘口状况适度投放螺丝(避开大缺氧的环境)虑食蟹塘过多藻类达到净水的目的。

河蟹塘水经常肥不起来,藻类缺乏,如何处理?



养殖朋友们,螃蟹已经开始陆续的脱第一次壳了,但春季气温还不是很高,大部分的池塘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肥水肥不起来,池塘水质清澈见底,有的部分地方长有大量青苔、泥皮,池塘里面水珠遍地都是,有此水珠,藻类生长受到抑制,肥料使用后,没有效果。这样的问题面临绝大不分养殖户。小编总结了以下几点解决方案,仅供参考:(水珠也俗称鸡花、属枝角桡足类)
池塘里面水珠太多,抑制藻类的生长,肥不起来水是有一定原因的,单胞藻类是水珠的天然饵料,它将藻类大量摄食,导致水质清澈、白浊、青苔泥皮疯长等问题出现。
螃蟹在脱壳期间尽量避免用刺激性要物,补充电营养维生素,补充钙镁离子,促进螃蟹的生长脱壳。
根据观察,水珠过多,可以将水珠杀掉一部份,在来进行解毒培水,药物尽量选择刺激性小或无刺激性。可用药物进行局部杀灭,或沿池塘边使用喷雾器均匀泼洒一圈,2天后再解毒培水。
水珠有丰富的营养,是鱼虾的开口饵料,鱼苗场、虾苗场所用的丰年虫就和水珠属于同一科属,如果水蛛实在太多,也可以放养适量(每亩10-20条)体长3-5厘米的鲢鱼、鳙鱼或罗非鱼、对虾等来摄食水蛛。达到抑制水珠生长。
处理鸡花后进行培水培藻,先进行解毒,可以使用果酸、有机酸等系列产品,在进行施肥,可选用氨基酸精华液(2瓶)加上富藻2号(一桶)加上多肽益生菌(1袋)晴天浸泡3小时,在进行全池泼洒。用10亩。
配合益生菌同时能够不充池塘微生物种群,使池塘菌相达到优势,形成菌藻平衡,能对池塘底部的有害菌有着一定的抑制作用。
如果水质清澈,底部长有青苔和泥皮,这时候一定要进行处理,不然在下多少肥料都是浪费,青苔生长一般在水比较清澈的水中,青苔喜阳,阳光照射强烈,青苔繁殖快速,吸收池塘肥料,会抑制住水槽和螃蟹的生长,但青苔在没有阳光下是不能生长的,所以只需要阻断阳光,就能抑制住青苔的生长。
可用腐植酸钠进行遮阴,阻断阳光,青苔结合不了光合作用,自然死亡,腐植酸钠还能有一定的肥水效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36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