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规模化养鸡场流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随着农村养鸡数量的不断增多,规模化养鸡场也越来越多,但是养鸡场的鸡病也越来越容易流行.因此,如何防治鸡病的流行,降低死亡率,增加养鸡收益,就变成了养鸡的关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一下:农村规模化养鸡场流行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方法。

1、流行现状

笔者选取的450例样本中,出现次数较多的鸡病为温和型禽流感、非典型新城疫、大肠杆菌病、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和球虫病等。鸡病的高发期为每年的四季更替时,在这450例样本中:疑似被病毒感染的疾病有21例,占比为48%;被混合感染(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的有293例,占比为65.11%;被寄生虫感染的有30例,占比为6.67%;被细菌感染的有310例,占比为68.89%。

2、流行特点

鸡病的种类增多。目前的鸡病主要有非典型新城疫、病毒性疾病、瘟热性疾病、温和型禽流感、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弧菌性肝炎、肿头综合征等。

非典型性的疾病逐渐增多。所谓的非典型性疾病是指症状不明显,表现特征也不够典型的一类疾病,这就对鸡病的诊断与治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比如:非典型性新城疫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产蛋量减少以及低死亡率;传染性法氏囊病在临床上的剖检病变与此病在理论上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发病的日龄也会增宽,如有的鸡在10日龄就感染此病,但有的鸡要到140日龄才感染此病。所以,在临床上一定要多动手,多解剖病鸡;同时要多了解鸡群的免疫情况,疫情暴发史和用药史。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来对鸡病进行确诊。

单一的鸡病减少,多呈混合感染。在上面的450例病鸡样本中,混合感染就占65.11%。这会导致诊断和用药难度大大提高,增加了病鸡的死亡概率。如:温和型禽流感继发大肠杆菌、传染性喉气管炎并发大肠杆菌等。

养殖环境恶化,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农村的规模化养鸡几乎都是建立围墙或者围栏来圈地养鸡的,所以单位面积内的养鸡密度过大、不同日龄的鸡在一起混合饲养,鸡种的来源也不统一,且几乎没有进行鸡病检疫,导致鸡病一直没有中断。

新陈代谢性疾病增加。首先是饲料原因:因喂食高蛋白、高能量的饲料能加快肉鸡的生长速度,减少投入提高产出,但是会导致猝死症、腹水症以及鸡内部器官的代谢紊乱。其次是药物使用不当:包括用药品种、方法和量的选择,如果没有选对,就会导致治疗没有效果或者药物中毒,都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3、综合防治

改善饲养条件。首先是加强围墙或者围栏的建设,以防止动物和风的侵入,起到防盗和保温的作用;其次是要加强鸡进食、进水和休息场所的建设,要利于消毒;最后是要防止鸡从上部飞离的设施建设。

消毒灭菌。进鸡苗前要对养殖场所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采用o.5%百毒杀喷雾消毒,春天和秋天每天1次,其余时间3天1次;高锰酸钾熏蒸养鸡场,熏蒸过程中,要关上所有门窗。要在消毒后2-3天再养鸡,同时时间间隔也不能大于10天,若大于10天就要重新消毒;对于鸡进食和饮水的地方要用1%-3%的漂白粉澄清液进行充分浸泡。对于鸡的饮水可将111杀菌灵按1:700的浓度来配比杀菌。进入养鸡场就要换上专用的衣服和雨鞋,把手放在消毒液中清洗,减少病菌带人;若养鸡场出现病死鸡,就要马上分析并找出致死的原因,并加于防治,同时将病死鸡进行无害化处理。

免疫预防。对于养鸡常见传染病的基础免疫要执行到位,同时对新城疫和禽流感这两种传染病的疫苗要作为重点执行,否则养鸡很可能失败。另外还要依据周边的鸡病流行情况来决定是否还要进行某种疫苗的补免,保证养鸡的成功,提高养鸡收益。免疫预防的鸡病包括新城疫、球虫病、鸡大肠杆菌病、鸡慢性呼吸道病等。

预防、诊断与治疗。因我国的大多数农村养鸡场所处的环境欠佳,很难达到标准的饲养条件,所以只能采用药物来预防和治疗鸡病。首先就是要针对鸡的发病季节和易感日龄来进行有计划的免疫预防;其次是要依据鸡群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鸡病的流行规律来确定用药治疗。对于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这类病情复杂的疫病,则要多做临床解剖和镜检,以最终准确确定病原,对症下药;最后,为了了解鸡群的免疫注射情况和用药史,掌握鸡群的免疫能力,就要对鸡群做抗体检测,保证鸡群的准确协同用药。

相关知识

犊牛球虫病的流行特点及综合防治


球虫病是犊牛比较易感的一种原虫性寄生虫病,感染后肠道黏膜会被破坏,肠管发炎而且上皮细胞崩解,临床生产中主要可见感染犊牛以腹泻、下痢和出血性肠炎为患病特征,除了犊牛最易感染之外,鸡、兔、牛等多种畜禽也对该病具有较高的感染率。球虫病的流行常具有季节性散发的特征,此病在牛群中广泛流行,会对饲养者造成比较大的危害。

1病原及流行

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牛的球虫共有十余种,其中以邱氏艾美耳球虫、斯氏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最强,而且在临床生产中属于最常见的。球虫的发育过程中没有中间宿主的存在。如果土壤、饲料或饮水中存在的感染性卵囊被畜禽吞入,消化道中逸出的子孢子会进入上皮细胞而吸取营养,然后成长为第一代裂殖体,通过分裂而成为第一代裂殖子。如果通过粪便检查而发现卵囊,可以作为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在临床中应该加以重视。

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流行性,但是以春、秋季发病比较多。牛群不分年龄而全部都具有易感性,但是在临床中,可见症状表现明显的是半岁至两岁的犊牛,感染后的死亡率大约为40%。犊牛感染球虫病的潜伏期大约是2~3周不等,感染后通常呈急性经过,发病过程大约在10~15天左右。

2.临床症状

患病犊牛在临床上表现出血性肠炎、腹痛,血便中常带有黏膜碎片。大约经过1个星期之后,肠黏膜被破坏而造成细菌性继发感染的时候,则会导致患牛的体温升高到40~41℃,可见前胃迟缓,肠蠕动增强、下痢,大多患牛会由于体液消耗过多而发生死亡。慢性感染的患病犊牛,在临床中可表现为长期下痢、贫血,最终会由于极度消瘦而发生死亡。感染球虫病的犊牛在发病初期可见精神萎靡,被毛粗乱,食欲降低,体温偏高,持续腹泻,并且排出带有血液和大量黏液的粪便。随着病牛病程的发展,患牛体质逐渐消瘦,鼻镜干燥,结膜苍白,反刍消失,瘤胃蠕动减弱或停止,体温升高,排出的粪便中混杂有恶臭黏液,尾部及肛门周围被血液和粪便污染。

3防治措施

治疗犊牛球虫病可选则以下药物:①呋喃唑酮,每千克体重7~lOmg内服,连续服用7天;②盐霉素,每天每千克体重2mg,同样连续服用7天。③金霉素lg拌水口服,每天2次,连用3天。④氯苯胍lOmg/kg.w,拌水口服,每天1次,连用3周。⑤磺胺二甲嘧啶片,每天每千克体重lOOmg,连用3天,同时应该配合有助于消化和健胃效果的药物。

如果感染犊牛出血严重,可以肌肉注射0.2g维生素K3,每天2次;而如果感染犊牛的病程较长并且表现脱水,可以采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复方氯化钠溶液250mL,5%碳酸氢钠溶液150mL,10%维生素ClOmL,维生素BilOmL,静脉滴注,每天2次。

在平时的饲养过程中,应该尽量将犊牛和成年牛分开进行饲养,避免供给犊牛的饲料被球虫卵囊污染。牛舍应该尽可能的位于干燥、向阳的位置,球虫对一般消毒药物都不具有敏感性,生产中可以采用2%的苛性钠溶液定期消毒牛舍、牛床、食槽等。舍饲牛的粪便和垫草应该采取集中消毒或生物热堆肥发酵的处理方式,在犊牛感染发病的时候,可以采用1%克辽林溶液进行消毒,包括牛舍、垫草、粪便及饲槽,并且保证每个星期要进行1次清洁消毒。

4小结

每年的5~9月份,属于犊牛球虫病的多发时段,发病原因可能与农户散养、管理不精细有直接的关系,每年的这个时间段属于闷热多雨季节,球虫适宜在此时进行大量繁殖。球虫一般都寄生在犊牛的肠道上皮中,主要的感染特征是出血性肠炎,在生产中很容易与沙门氏杆菌病发生混淆。如果在实际的生产中发现l~2月龄犊牛有表现出血性腹泻的,采用抗菌、抗病毒药物治疗没有效果,而且病程比较长的情况,即可怀疑为球虫病感染,应该对犊牛群进行驱虫治疗。寄生在犊牛体内的球虫,因为处于不同的生殖阶段,所以对不同的抗球虫药物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常常比较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在养牛生产中,应该尽量将多种驱球虫药物联合应用,这样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用抗球虫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采取补液疗法进行支持性治疗,可以增强犊牛体质,增强犊牛的抗病能力,从而提高治愈率。感染球虫的犊牛必须采取隔离治疗的方式,保持牛舍的环境干燥并且卫生,彻底消毒被病菌污染的场地。

农村猪病的流行特点及应对措施


我国农村养猪业在我国农村养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带领飞速的发展,而我国农村养猪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在往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下只有有效的对猪病进行控制才能彻底提高我国当前农村养猪业的经济效益,本文通过对养殖户经验的积累总结了当前农村猪病的流行特点及应对措施。

一、流行特点

1.条件性疫病增多

在许多生猪中流行的条件性疾病的发病因多半是饲养环境管理不善造成的,饲养人员管理不到位和环境的恶化导致条件性的疫病增多,并且这类在生猪中流行的多为传染病寄生虫病,细菌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繁殖障碍综合征的疾病。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弓形体病,疥疮,伪狂犬病毒,疥疮,细小病毒,蓝耳病,乙型脑炎,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猪喘气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2.混合或继发感染疾病的增加

在当前农村猪病流行在大多数疾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这不是由一个单一的病原体(两个或两个以上)引起的传染病属于多呈病的病原体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状况,临床症状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特异性,但损害是十分严重的,表现为一系列综合征也是十分难控制的。常见疾病:猪附红细胞体与蓝耳病混合感染,肺部疾病,猪大肠杆菌病,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轮状病毒腹泻并发;猪瘟、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猪气喘病,巴氏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或复杂的流感。

3.在非典型疾病增加了

生猪流行病造成疫情将由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些传染病病原体将对生猪的免疫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生猪存栏时猪群有各不相同的免疫力,使疫情病原菌的毒性效应也会作用出不同的效果,强度很有可能会创造出新的变异株的血清的出现,肆意在猪群中感染并流行,病变特点是非典型病变特征和倾向于亚临床状态。如轻度猪瘟,临床症状轻而不典型,病毒弱株通常导致疾病通过隐性感染。感染母猪常出现母猪综合征,持续的感染或潜伏感染在孕猪中,常表现为弱仔,弱胎,流产,死胎,现象,使猪的疾病诊断的难度增加。

二、两个问题

1.日常管理不善

中国的许多养猪场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一直有所忽视,猪粪快速传播不及时处理会增加蚊子和苍蝇的繁殖数量,这也意味着提高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因此不能对猪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直接影响并增加生猪的发病率。

2.不及时诊断,免疫监控不到位

关于猪的疾病监测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到位的免疫检测技术可有效的降低生猪的发病率,和疾病的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猪病病原体毒力的不断进化并阻断了疾病的传播途径。

3.引种混乱,没有严格制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引种部门和引种渠道已被开发,而在开发这些引种部门和引种渠道的同时也将疾病的发病概率大幅度提度了并且会使得新型疾病随种带入以及传播的几率增大,这些就是因为引种混乱,没有严格制度把关不严造成的。

4.兽药和疫苗使用的混乱

不合理使用药物和疫苗,也使猪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免疫力低下的状况,进而导致频繁的猪病,一些养猪专业户在中国滥用药物和疫苗会使复杂的疾病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药物和疫苗失去有效性,值得猪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早期诊断困难,,值得猪病愈发的出现难诊断、难控制、难隔离、难处理的状况

三、应对措施

1.加快生猪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步伐

走生猪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农业之路,是控制阻断猪病传染源,降低或减少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途径。低碳高效养猪能源消耗小,新经济的污染率低,目前新型经济养猪模型,低排放,应用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已经在中国先进的养猪农场中广泛应用,真的打开了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共同发展。这也从根本上实现生猪养殖健康增长,从而加快猪的猪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步伐,重视生态环境在养殖生产和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在目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高免疫质量,强制免疫

不合理使用药物和疫苗,也使生猪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免疫力低下的状况,从而导致频繁的生猪的流行性疾病,一些养猪户在中国滥用药物和疫苗会使复杂的疾病在不同程度的增加,药物和疫苗失去有效性,值得猪疾病越来越多地出现早期诊断困难,困难控制,难以分离,难以处理的局面。

3.提高法规的宣传,加强防疫的农民意识

我国养猪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增加农民相关的动物防疫法规和猪疾病知识的宣传,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防疫理念,建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饲养理念,促使并加快农村养猪业的顺利发展。改变传统的养殖习惯,改变进料方式减少猪病的发生。

4.加强生猪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生猪生产过程,加强对生猪生产管理,积极引导他们学习生猪生产的先进的管理知识,加强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饲养水平,掌握药品和疫苗的保存,注射和剂量的掌握方法和疫情的动态发展,从源头阻断和控制生猪传染病病原体在种群、猪群及子代间的传播。

喷雾免疫在规模化养鸡场的操作方法


笔者在市场服务过程中发现,许多种鸡场在接种新城疫、传支等活苗时一直沿用饮水、滴鼻、点眼等传统方法。他们认为喷雾免疫对鸡群有一定的干扰,往往会加重慢性呼吸道疾病和气囊炎,且喷雾免疫要求技术太高,操作不当时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甚至免疫失败,导致严重的疫苗反应。其实喷雾免疫的诸多优势很多技术人员还不了解,如对呼吸道有亲嗜性的疫苗(鸡新城疫IV系弱毒疫苗和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疫苗等),喷雾免疫效果特别好;喷雾免疫是模仿最初的病毒感染方式,产生局部免疫的保护时间比饮水和点眼来得快(喷雾免疫只需要3天,饮水免疫需要9天,点眼免疫则需要7天);早期用粗颗粒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Ma5株)喷雾免疫,可大大降低肾肿问题;应用喷雾免疫时不仅可刺激黏膜产生分泌型的IgA等,形成局部免疫力,而且可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应答,形成体内广泛而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由此可见,喷雾免疫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免疫方法。

一、喷雾免疫注意事项

1.在孵化场进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苗(Ma5株)喷雾免疫时,一般在鸡盒上方约1米处喷雾,喷后3秒钟再把鸡盒盖上。如果喷雾后立即盖上盒盖,光线变暗会导致雏鸡缩脖,水珠就落到了鸡身上,特别是在冬天,运输时雏鸡很容易受凉。这个问题孵化场应加以重视。

2.降低舍内粉尘含量和增加湿度。舍内粉尘会黏附在疫苗雾滴上,并随之进入呼吸道,这样不但会引起呼吸道疾病,而且也降低了疫苗效力。因此,喷雾免疫前应加大通风量并保持3~5分钟,以降低鸡舍粉尘含量,保证舍内空气清新。在舍内干燥时(尤其是厚垫料平养肉种鸡时),在喷雾免疫前可先喷两遍水,水应喷成雾状,高度在1.7米左右,以沉降舍内空气中的粉尘,提高舍内湿度,同时结合试喷掌握合理的喷雾免疫速度。

3.减轻鸡群应激。避免在鸡群刚吃完料和饮完水后进行喷雾免疫,若出现应激惊群,对鸡群产生的损伤比空腹时更严重。喷雾不能与称重、转群、更换饲料等操作同时进行,并避免在天气突变时进行喷雾免疫。喷雾免疫必须在鸡群健康时进行,有减料、腹泻、降蛋等异常情况出现时应推迟免疫。对患病鸡尤其是感染呼吸道疾病的鸡只,可采用其他免疫方法免疫,否则不但不能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而且可能加剧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4.注意鸡群的日龄。日龄过小的鸡不宜进行喷雾免疫,因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容易出现免疫副反应:20日龄前多是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一定数量的死亡,20~50日龄多是严重的呼吸道症状,50~90日龄表现一定的呼吸道症状,90~110日龄可能会有轻微呼吸道症状。产蛋期以后,基本没有呼吸道症状且对产蛋率的影响很小。随着鸡日龄的增加,喷雾免疫越来越安全。

5.免疫间隔和用药。喷雾免疫与其他免疫操作要相隔1周,尽量避免不同疫苗相互干扰。在喷雾免疫前、后7天内不得在饲料或饮水中投喂抗病毒药物,以免造成免疫失败。在喷雾免疫前、后1天内不能进行带鸡消毒,不可供给含消毒剂、清洁剂的饮用水。喷雾免疫前、后1天应给鸡只饮用0.1%维生素C或速溶复合维生素,同时添加抗菌药物如硫氰酸红霉素、氧氟沙星、氟苯尼考等,预防呼吸道疾病。

6.喷雾设备保养和人员保护。喷雾免疫设备要专用,不能兼作他用,特别不能用于喷雾消毒。机器用后用清水冲洗,擦拭干净,晾干后再存放起来。每次使用机器前一定要调试(/),尽量避免工作中途出现故障。在喷雾免疫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可能会吸入灰尘和疫苗,对人的呼吸系统造成伤害,所以必须戴好口罩。此外,为了防止手直接接触疫苗,还要戴好手套。

二、喷雾免疫时需控制的环境条件

1.保持舍内适宜的温湿度。当舍温超过30℃后疫苗的蒸发量加大,很多雾滴在到达鸡的头部之前就被蒸发,鸡群吸收的疫苗剂量不足,造成浪费较多,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同样湿度过低会导致舍内灰尘量增加,灰尘与雾滴结合并迅速沉降至地面,也会影响免疫效果。因此,喷雾免疫时应使舍内的温度保持在18~24℃,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若湿度达不到理想要求,应先喷水补湿。在夏天炎热季节免疫,应选择早晨或晚上比较凉爽时进行,或采取降温措施后再进行。一般不要在环境温度低于4℃的情况下进行免疫。

2.关闭舍内门窗和通风系统。喷雾免疫时要关闭舍内门窗和通风系统,如在通风情况下进行免疫,空气流动势必影响疫苗吸入量,且大量疫苗雾滴会随风飘出鸡舍。喷雾免疫后15~20分钟开启通风系统,以保证鸡舍通风。

3.关闭照明系统。关闭风机后鸡舍内会突然变得安静,此时多名操作人员的进入和喷雾产生的噪声会使鸡群惊恐,造成严重的应激,甚至会造成鸡只踏压致死,所以喷雾免疫前要先关闭照明系统,先在鸡舍一端喷清水,待鸡群对机器的声音适应后,操作人员手拿应急灯并将灯调暗或遮暗光线后缓缓进入鸡舍。操作人员动作要轻,切忌发出大的声响,更不能在鸡舍内大声喧哗或跑动。平养鸡舍的喷雾免疫最好在晚上进行,喷雾结束后应及时开灯让鸡散开,防止压死鸡只。

三、喷雾免疫的具体操作方法

1.控制喷雾速度。喷雾速度与所使用的机器、免疫用水量和免疫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有关,也决定着所用疫苗的剂量、疫苗分布的均匀程度以及鸡只能否获得足量的疫苗剂量。喷雾速度的控制是确保免疫效果的关键环节,是比较难掌握的,必须提前试喷。试喷时,先将1栋鸡舍的鸡分成几组,先对其中的1组参照疫苗剂量用清水缓慢、匀速地试喷,要求较慢、匀速地喷两遍,且刚好喷完。根据试喷情况,确定人员行进的最佳速度。喷雾时由鸡舍的一端开始,边喷边向另一端缓慢移动,往返1次,使鸡群在免疫后头背部羽毛略潮湿。对同一栋舍内的鸡只,要在同一天内完成免疫。

2.疫苗和稀释液的使用量。喷雾免疫的疫苗剂量应比肌内、皮下注射或点眼、滴鼻等接种方式多2倍左右。稀释液的用量,则应根据饲养方式、鸡的日龄和雾滴大小来确定,以1000只鸡为例,10周龄以内使用400~500毫升,10周龄以上使用600~700毫升。在冬季舍温低于10℃时,注意控制喷雾用水量,防止过量的水喷在鸡身上,造成鸡感冒。

3.疫苗的稀释。疫苗稀释最好选用无菌蒸馏水,没有蒸馏水的养鸡场可以用桶装矿泉水替代,切不可用生理盐水,以免造成疫苗失效。为防止喷出的雾滴迅速蒸发,可在蒸馏水中加入3%~5%中性甘油。稀释疫苗时,加入0.1%~0.3%脱脂奶粉可起到保护疫苗的作用。冬天喷雾免疫时,稀释液温度应在20~30℃之间,避免鸡群产生冷应激。稀释疫苗时,要用干净的玻璃棒充分搅拌均匀,使疫苗充分溶解。盛放疫苗的器具尽可能用塑料或玻璃器具。稀释后的疫苗应在1小时内用完。

4.选择合适的雾滴。雾滴的大小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要坚持小鸡大雾滴、大鸡小雾滴的原则,同时,雾滴的整齐性也很重要,要求机器产生的80%雾滴在标准范围内。8周龄以内的小鸡进行喷雾免疫,雾滴应在80微米以上,不致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疾病;8周龄以上大鸡喷雾免疫时要求用30~40微米的小雾滴,以产生好的免疫效果。

5.保持合适的喷雾高度。平养鸡在鸡头上方1米左右处喷雾,笼养鸡在每层笼正上方10厘米高处平行喷雾。喷雾高度如掌握不好,很难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

四、适时进行抗体监测

抗体监测也是衡量喷雾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喷雾免疫当天就要进行抗体监测,以掌握免疫前鸡只的抗体水平,便于确认免疫效果。喷雾免疫后10~15天对大群鸡按5的比例抽测进行抗体监测,发现抗体上升不理想时应及时补免。另外,笔者在服务中发现,小鸡早期用新支二联活疫苗喷雾免疫后,需要间隔7~10天再加强免疫1次,因为首免的雾滴比较大,免疫效果也大打折扣,需要用相同的疫苗及时加免。

(作者联系地址:韩文格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邮编:050091;严兆杰青海省平安县畜牧局邮编:810600;阎俊霞河北省崇礼县畜牧办公室邮编:076350)

规模化鸭场鸭病的分类及综合防治


鸭病的暴发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传染,不利于鸭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鸭场规模化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治鸭病的传染,促进鸭养殖业的完善,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性的改善措施,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

1 鸭病的种类

为了促进养鸭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减少鸭病的产生,就需要全面掌握鸭病的种类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关于鸭疾病的种类一般有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类疾病、营养代谢造成的疾病。

传染性的鸭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导致鸭体内病毒数量增加,从而产生病变,最后形成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危害比较大,传播速度较快,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鸭的生长和繁殖。传染性疾病的产生传播一般分为4 个阶段,潜伏期、传染前期、传染高峰期和扩散期。传染性疾病可以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无论是哪种传染性疾病都会造成病毒感染,并且都会将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介质进行传播。因此在防治过程中对于传染性的疾病要严格防治,避免造成大规模的传染。此外还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和传播途径。传染需要3 个要素,即传播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鸭群,这3 个元素同时具备就会引起鸭病传染疾病的产生,所以要想处理传染病就需要从这3 个方面去改善,切断传染源,阻碍传播途径,分散易感鸭群等。

在鸭的体内产生,有的寄生虫也在鸭体的表面产生。其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有绦虫、吸虫、棘头虫等,其中吸虫的比例比较大。寄生虫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食用感染、皮肤感染等接触性感染。食用感染就是鸭在吃食过程中将带有寄生虫的幼虫或害虫吃入,引起感染。皮肤感染就是昆虫体内的寄生虫在鸭体表面孵化,或是昆虫将体内的寄生虫卵注入到鸭的体内,其中常见的就是吸血昆虫。鸭一旦患有寄生虫病就会出现生理机能下降,营养不良等现象。

营养代谢病或是中毒都是由于外在环境或是人工饲养所造成的,养殖户在养鸭的过程中不注意饲料的选择和搭配,导致鸭出现食物中毒或是营养不良,一般饲料除了常见的生物饲料外还有一些营养素和有机饲料,如果搭配不当就会造成鸭营养不良或是中毒,这些疾病会严重影响到鸭的生长和发育。

2 综合防治

鸭病的防治对于鸭的生长繁殖以及养殖的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的促进鸭的规模化养殖就需要加强对鸭病的预防。现针对鸭病的防控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加强对鸭舍的日常卫生环境的管理。鸭舍是鸭所生长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鸭病的产生,所以应加强对鸭舍的日常管理。鸭舍的卫生环境是导致鸭病产生的关键,传染病、寄生虫病都是由此产生,对此要确保鸭舍环境和卫生能够符合标准。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对鸭舍进行消毒、清理、打扫等,每天及时对鸭舍进行通风换气,确保鸭舍内的空气流通,避免产生病菌。在杀毒时要掌握好杀毒剂的搭配和剂量,对鸭舍中的食物槽、粪尿沟等场所要仔细的杀毒。做好鸭舍的日常卫生管理,为鸭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饲料是鸭获取营养的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要注重饲料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增强鸭的免疫力。在日常饲料的选择上要结合鸭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饲料。对于饲料质量也要严格把关,在搭配上要科学合理,不能只使用单一的饲料,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素、有机饲料等。在日常的饲料管理上还要注重对鸭的放养取食的管理,鸭在自由活动中极易接触到带细菌或是寄生虫的食物,所以在日常放养时要选择干净广阔的环境,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还能够及时观察鸭的取食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治解决方案。当出现鸭病时要及时找出鸭病的种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当鸭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传染病时,要及时的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还要及时的隔离和处理病鸭。如果是寄生虫疾病就需要及时对鸭进行杀毒和治疗,必要时还要给鸭服用抗生素药物等。加强对常见鸭疾病的预防,促进鸭病防控的顺利进行。为了更好的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对鸭疾病的防治。从全方位的角度去了解鸭病的种类和其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

规模化鸭场鸭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鸭病是在养殖鸭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疾病,鸭病的传染性比较强,一旦暴发,就容易导致大范围的传染,从而不利于鸭的生长和繁殖,同时,还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不利于鸭场规模化的发展。为了更好地防治鸭病的传染和促进鸭养殖业的完善,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性改善措施,以实现养鸭的经济效益。
1规模化鸭场中鸭病的种类及其产生原因
为了促进鸭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以及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和减少鸭疾病的发生,就需要全面地掌握鸭病的种类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关于鸭病的种类一般有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类疾病和营养代谢疾病。
1.1传染性鸭病
传染性鸭病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体内病毒增加,从而产生病变,最后形成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传染病的影响范围比较广泛、危害比较大、传播速度较快,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鸭的生长和繁殖。传染性疾病的产生和传播一般分为4个阶段:潜伏期、传染前期、传染高峰期、扩散期。传染性疾病可以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无论是哪一种传染性疾病都会造成病毒感染,并且都会将体内的有害物质通过介质传播,因此,在要对传染性疾病进行严格防制,以避免造成大规模的流行。此外,还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染途径。传染病流行三素包括传播源、传播途径和易感鸭群,所以,要防止传染病流行从这三个方面去改善,即切断传染源、阻碍传播途径、分散易感鸭群等。
1.2寄生虫类疾病
寄生虫疾病也是鸭病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鸭的体内,有的寄生在鸭体表面,其中比较常见的寄生虫有绦虫、吸虫、棘头虫等。寄生虫主要经食用感染、皮肤感染等接触性感染,食用感染就是鸭在吃食过程中将带有寄生虫的幼虫或害虫吃入而引起的感染;皮肤感染就是昆虫体内的寄生虫在鸭体表面孵化或是昆虫将体内的寄生虫卵注入鸭的体内,其中常见的是吸血昆虫。寄生虫病会导致鸭的生理机能下降,造成营养不良现象。
1.3营养代谢及中毒病症
营养代谢或是中毒都是由于外在环境不良或是人工饲养不当所造成的,一些养殖户在养鸭的过程中不注意饲料的选择和搭配,导致鸭食物中毒或是营养不良,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2防控鸭病的综合措施
疾病的防治对鸭的生长繁殖和养殖经济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鸭的规模化养殖,需要加强鸭病的预防。以下针对鸭病的防控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
2.1加强对鸭舍日常卫生环境的管理
鸭舍是鸭生长的环境,直接影响到鸭病的发生,所以必须加强对鸭舍的日常管理。鸭舍的卫生环境是导致鸭病产生的关键,传染病、寄生虫病都是由此产生,因此,要确保鸭舍环境和卫生能够符合标准。在日常管理中要及时对鸭舍进行清理、打扫、消毒等,每天进行通风换气,确保舍内空气流通,以避免滋生病菌。在杀毒时要掌握好杀毒剂的搭配和剂量,对食槽和粪尿沟等要仔细进行杀毒。
2.2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
饲料是鸭获取营养最主要的来源,因此要注重对饲料的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机制可增强鸭的抵抗力。在日常饲料的选择上,要结合鸭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饲料,对于饲料质量也要严格把关,在搭配上要科学合理,不能只使用单一的饲料,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一些营养素、有机饲料等。此外还要注重鸭的放养管理,鸭在自由活动中极易接触到带细菌或寄生虫的食物,因此在日常放养过程中要选择一个干净广阔的环境,这样不仅便于管理,还能够及时观察鸭的取食情况。
2.3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治解决方案
出现鸭病时,要及时找出鸭病的种类,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解决。制定科学合理的鸭病防控方案就是为了降低鸭病的发生率,以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鸭病造成的危害,避免病情的扩大和传染。当鸭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传染病时,要及时找出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还要及时隔离和处理病鸭;如果是寄生虫病,就需要及时对鸭进行消毒和治疗,必要时还要给鸭服用抗菌药物等。
3总结
规模化鸭场中的鸭病防控措施对于鸭的养殖和生产十分重要,为了更好地促进养殖业的发展,应加强对鸭病的防治,全方位了解鸭病的种类和产生原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李成贵,钱兴祥,李永敏,倪月琴,何根山,黄俊达,杨广发,郝涛,金燕丽.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06).
吴胜香,陈芳,吴胜峰.规模禽场禽流感的综合防控措施.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0(05).
叶子清.规模化鸡场净化疫病的综合措施.畜禽业,2008(10).
郑之祥,杜乐新.规模化养鹅场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病因、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PRRSV)所引起的猪繁殖障碍和呼吸疾病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于1987年首次在美国发现,此后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该病例的报道,我国于1996年由郭宝清等在流产胎儿中分离到PRRSV。近年来,全国许多省份都有该病流行的报道,是我国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病因、流行病学及防治措施。


1、病原

该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1991年在荷兰兽医研究中心,从感染的病猪分离得到,并命名Lelystad病毒(LV)。病毒粒子呈卵圆形,有囊膜,直径50~65nm,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其分为两个毒株型,即欧洲型和美洲型,两者在抗原性上有一定的差异。

2、流行病学

目前,猪是唯一感染PRRSV的动物,其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而育肥猪发病较温和。该病可以通过空气、直接接触、精液及粪便等多种途径传播,还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使胎儿致病。另外,猪场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大,也是该病流行的不利因素。

3、诊断方法

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妊娠母猪后期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新生仔猪死亡率高,发病仔猪出现间质性肺炎的特征性病变及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PRRS。但该病的确诊还有赖于实验室诊断,其方法分为血清学诊断和病原学诊断。

3.1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试验操作容易,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因此广泛应用于实验室的诊断方法。目前国内外已建立四种检测PRRSV抗体的方法: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血清中和试验(SN)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3.1.1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

IPMA由Wensvoort等在1991年率先建立,是当时最早用于PRRSV的血清学诊断方法,至今仍是常用的检测手段。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从感染后6天的猪体中检测出PRRSV抗体。但由于该方法检测的结果有一定主观性,须肉眼判断,所以不适于大规模检测。

3.1.2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IF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在美国被广泛应用,该法需细胞培养、荧光镜检,结果依肉眼观察,具有一定局限性。

3.1.3血清中和试验(SN)

SN特异性好,但由于中和抗体出现时间较晚,不适用于早期诊断。Yoon等人为添加20%新鲜猪血清或小鼠血清增加补体含量,提高试验的敏感性,可在PRRSV感染的早期作出诊断。

3.1.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ELISA主要用于PRRSV抗体检测,具有良好特异性和敏感性。Dea等建立的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人工感染的猪检测结果表明,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达到100%和96%。

3.2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诊断与其他的诊断方法相比,除了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外,还可以鉴定毒株类型,并对病毒基因序列的分析提供了方法依据。另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病原学诊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包括病毒分离与鉴定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3.2.1病毒分离与鉴定

取病猪的肺脏、血清或淋巴结,将其病料接种原代肺泡巨噬细胞(PAM)或传代细胞系CL-2621、MarC-145进行培养,经传代后出现特征CPE者,表明病毒分离呈阳性。也可将细胞培养分离的病毒,用间接荧光技术和酶抗体法进行鉴定。

3.2.2分子生物学诊断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尤其是RT-PCR技术、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等诊断方法。

3.2.2.1RT-PCR技术

将提取PRRVS的RNA转录成cDNA作为模板,再对其不同的ORF基因序列设计相应的引物,然后对引物进行扩增,检测目的基因,由此建立了RT-PCR技术的诊断方法。这种诊断技术不仅特异性强、效率高,而且能够鉴定毒株类型。Christoph等建立的TaqManRRT-PCR的方法,对美洲毒株和欧洲毒株感染的群猪进行准确鉴别。另外,PRRSV的ORF7基因序列保守性较好,因此用RT-PCR法来诊断PRRS,常以检测ORF7基因序列作为诊断依据。

3.2.2.2核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ISH)

ISH是采用地高辛标记ORF7基因的cDNA制备特异性探针,来检测组织切片中的病毒RNA。Sur等以PRRSV的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ORF7基因片段,利用地高辛标记方法制备PRRSV特异性cDNA探针,建立了检测PRRSVRNA的原位杂交技术。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在淋巴结、肺泡巨噬细胞等组织感染细胞内检测到PRRSV的RNA。

4、防治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疗法,主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其防治的关键是如何做好PRRVS的防疫工作。因此,主要实施细节包括加强饲养管理,经常消毒畜舍、定期免疫及检测等防治措施。另外,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引进之前必须进行PRRS检测。

4.1加强饲养管理

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原则。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按季节合理安排猪群密度,做好防虫灭鼠工作,防止与禽类接触。对外来人员出入猪场要进行严格控制,工作人员及车辆的出入应进行消毒处理。

4.2经常消毒畜舍

由于该病可以通过空气、直接接触、粪便等多种途径传播,所以对畜舍的消毒也是切断这些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一般对非疫区每2周全场大消毒1次,每周1~2次带猪消毒。消毒剂使用复合醛类对猪场、舍内进行消毒,而散养户的猪栏圈舍可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4.3定期免疫及检测

在疫苗的选择上,虽然弱毒苗与灭活苗相比免疫性较好,但在安全性上存在着潜在的问题,所以在生产实践中要谨慎使用。另外,PRRSV有抗体依赖性增强的现象(ADE),因此要定期检测血清的抗体,以防止抗体低于保护水平,增加发病几率。

对无PRRS病史的猪场,一般选用灭活疫苗,在母猪配种前1个月和产前1个月各接种1次,种公猪每4个月接种1次,并定期检测抗体水平。而对发生PRRS的猪场,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弱毒疫苗。在后备母猪配种前2~3周进行1次加强免疫,有效抵抗怀孕期PRRSV的侵害;新生仔猪可采用二次免疫法,即断奶前后各免疫1次。

5、结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自1987年在美国被发现以来,至今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其危害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此,做好PRRS的防治工作是降低PRRS发病率的重点。虽然该病疫苗的临床应用已经得到普及,但PRRSV变异毒株的不断出现也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笔者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人们终会发现流行病毒的变异规律,解决流行疾病暴发带来的灾难。

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特征是母猪呈现发热,流产,产木乃伊胎、死胎、弱胎等症状;仔猪表现出异常呼吸困难症状和高死亡率。现将该病的诊断及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1发病情况

2006年8月至2008年底,我县畜牧管理站门诊部临床共诊疗(包括尸体剖检)猪病857例,其中养猪场63例,散养户794例。据统汁:发病率通常以母猪、仔猪较高,肥育猪较少;死亡率以仔猪最高,其次为母猪和育肥猪;90%以上的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和弱胎并继发不孕。

2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临床症状

(1)妊娠母猪初期精神倦怠,厌食,体温升高至41~42℃,皮肤潮红,呼吸急促,眼结膜发红,鼻镜干燥等症状。病程较长的母猪后期四肢瘫痪,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全身发绀,而后衰竭死亡。妊娠后期流产、早产和死胎,产出弱仔数明显增多,产后无乳,6周后出现重新发情的现象,但造成母猪不育,少数猪耳部发紫,皮下出现一过性血斑。(2)仔猪以2~28日龄感染后症状明显,早产仔猪在出生当时或几天内死亡。大多数出生仔猪表现被毛粗乱,精神沉郁,体温高达42℃,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四肢麻痹,共济失调,有的仔猪耳发紫和躯体末端皮肤发绀,便秘。育成猪双眼肿胀,结膜炎和腹泻,出现肺炎症状。

3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出现在呼吸系统和淋巴组织。肺脏呈红褐色花斑状,不塌陷。显微镜病变主要表现为间质性弥漫性肺炎,肺泡壁增厚,肺间质增宽,肺泡及肺泡膈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在感染病毒后48、60、72小时剖检猪,腹膜、肾周围脂肪、肠系膜淋巴结、皮下脂肪和肌肉发生水肿,子宫颈淋巴结、胸腔前上侧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中度到重度水肿,并呈褐色。部分肺与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壁变薄。部分病死猪肝脏肿大,表面有少量出血点或坏死斑点,有的黄染,质地较脆。脾脏肿大、坏死,边缘呈锯齿状。肾脏肿大,表面有白色斑点。剖检大化县某养猪场一经产母猪发现,胸腔有大量黄色或黄褐色水样分泌物渗出,腹膜炎,腹膜与肠粘连,腹腔有大量黄色腹水,卵巢炎,子宫钙化,输卵管炎。

4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诊断

根据荷兰提出的简易诊断方法:20%以上的胎儿死产,80%以上母猪流产,断奶前有26%以上的仔猪死亡,三项中有两项符合即可得出初步诊断。或另一指标作初步诊断:发病14天内死亡数在20%,仔猪出生后第1周发病死亡率大于25%,母猪流产或早产率大于8%。另根据急性病猪在临床显现期和濒死期出现五大病理变化作为初诊依据:(1)急性败血症;(2)全身性的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肿大、活化或增生;(3)间质性肺炎;(4)广泛性的微循环障碍;(5)非化脓性脑炎。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4.1病毒分离与鉴定病毒分离是诊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最确切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易感细胞分离法。目前用于分离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的细胞主要有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PAM)、CL~2621细胞、MA104细胞系的克隆株Marc~145。采集病猪的血清和肺组织分离成功率最高。将猪的肺、死胎儿的肠和腹水、胎儿的血清、母猪血液、鼻拭子和粪便等进行病毒分离。病料经处理后,再经0.45nm滤膜过滤,取滤液接种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培养5天后,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染色,检查肺泡巨噬细胞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抗原。

4.2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ELISA可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抗体,方法是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接种PAM培养作已知阳性抗原,并用相同方法制备模拟抗原,当阳性抗原孔的OD值与模拟抗原孔的OD值之比大于1.5时,即可判样品为阳性。

4.3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抗原,血清抗体滴度≥1∶20时判为阳性,血清抗体滴度≥1∶64作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活动性感染标志。

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防治措施

5.1预防措施最根本的方法是清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这项工作应反复进行。

5.1.1建立健康猪群坚持自繁自养,不从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史的猪场引进猪只,减少健康猪同病毒接触。因生产需要从外引种时,须先对预购猪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引进猪后应隔离观察1个月,同时进行严格检疫,确认无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方可混群,杜绝带毒猪引入易感猪群。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严格的日常消毒措施,以建立健康猪群。

5.1.2坚持全进全出制度,严格管理早期断奶,不同日龄的仔猪分别饲养在不同场区。肥育猪应实行全进全出,每批猪进出前后猪舍都要进行清洗消毒。严格控制啮卤类动物在猪舍进出、繁殖,防止猪与野生动物、禽类接触。加强饲养管理和搞好卫生防疫工作,合理安排猪群密度。原种猪场和规模化猪场在未查清病因前不能使用疫苗,以免干扰诊断和检疫。搞好检疫,及时淘汰凼‘清学阳性猪,是减少或杜绝该病流行的根本途径。哺乳猪舍的净化是防止本病在哺乳猪群中传播的一项有效措施,可将所有断奶仔猪移至其他猪舍育肥后出售。空圈后彻底清洁3次,然后用甲醛制剂、过氧乙酸等彻底消毒,14天后再进猪饲养。

5.1.3加强日常消毒种猪场或规模化猪场应严格执行综合防治措施及消毒制度,防止来访人员随意入场,必须入场人员应消毒洗手、更衣换鞋,车辆用具均应消毒。清除猪舍内外废弃物,用10g/L次氯酸钠彻底消毒1次。然后每周定期带猪消毒2次。种猪、仔猪、育成猪转群时消毒1次。配种区、妊娠区、运动场、育肥舍每周定期带猪消毒1次,周围环境每月定期用50g/L次氯酸钠彻底消毒1次。空闲猪舍用过氧乙酸熏蒸消毒。

5.1.4免疫接种本病具有传播途径广、传播速度快、在猪群中长期持续感染等多种特点,使用疫苗是目前有效可行的控制办法,国内外已研制了多种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对无病的猪场及养猪户,在母猪配种前1个月和产前1个月各接种1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灭活苗,配种前1个月接种疫苗是防止胎盘感染,配种后1个月接种疫苗是使仔猪产生母源抗体,种公猪每4个月接种1次,每年3次。对发病猪场及养猪户,在母猪配种前1个月和产前1个月各接种1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弱毒疫苗,其产仔猪断奶后1天和1个月各接种1次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弱毒疫苗;种公猪每4个月接种1次弱毒疫苗,每年接种3次。发病猪场及养猪户使用弱毒疫苗比使用灭活苗好,但弱毒苗不安全,在一般情况下不用弱毒苗,控制不了疫情时才用弱毒苗。

5.1.5隔离淘汰病猪和消毒猪舍发病猪场应采取紧急封锁、隔离并注意保持猪舍的通风、干燥。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及病死猪做无害化处理。用具用0.5%过氧乙酸和4%甲醛溶液消毒,全场猪舍用火焰喷射消毒,均为每天2次,连用3天。病死猪的垫草及粪便等污物堆积焚烧。

5.1.6定期驱虫体内外寄生虫消耗猪体营养,使猪群抵抗力下降,特别是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还会加重呼吸道症状,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

5.2药物治疗治疗本病要标本兼治:退热、抗菌、净化病毒、病后机体的恢复。两年多来,笔者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使用了几种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方案一:头孢畜健(注射用头孢噻呋钠,齐鲁动物保健有限公司)每250kg体重的猪用1g(1瓶),疫安欣(复方细胞转移因子,德国默克·金制药公司比利时生化分厂)每250kg体重的猪用50mg(1瓶),链血清(广西北斗星)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支),混合肌肉注射;胆王咖食因(广西北斗星)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支)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配合中草药治疗:连翘、金银花、黄芩、鱼腥草、龙胆草、石膏、白头翁、大青叶、神曲、麦芽、甘草煎水喂服5~7天,可增强猪的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减少死亡。用此方法在临床上治疗275例,治愈234例,治愈率达85%。

治疗方案二:赛福龙(河北远征)每200kg体重的猪用1g(1瓶),疫百特(85%多聚~反义寡核苷肽)每100kg体重的猪用1g(1瓶),疫毒黄金(1278.70,-1.00,-0.08%)甲(广西北斗星)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支),混合肌肉注射;胃动力(美国亚卫)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支)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加喂氨基酸电解多维有利于机体的迅速康复,能迅速增加维生素和电解质的供给量,连喂3~5天,可重复使用。用此方法在临床上治疗了228例,治愈185例,治愈率达81%。

治疗方案三:阿莫西林钠(北赛孚)每100kg体重的猪用1g(1瓶),培罗欣(植物血凝素,美国雅培制药公司澳大利亚公司)每200kg体重的猪用10mg(1瓶),链血清,混合肌肉注射;无名高热康(河北远征)每100kg体重的猪用10ml(1瓶)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配合复方香菇多糖拌料饲喂,连喂3~5天,可重复使用。复方香菇多糖与植物血凝素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能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复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快速诱生干扰素,全面抵抗各种病毒感染。用此方法在临床上治疗了354例,治愈304例,治愈率达86%。

6小结与体会

由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免疫抑制性疾病,不仅造成猪发病与死亡,还造成免疫抑制,导致猪瘟等其他疾病的免疫失败,所以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防治,能够有效地防止其他疫病的发生。

目前国内已有正规的批准文号的灭活疫苗,但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此情况下,使用抗生素、广谱抗病毒药及中草药、各种营养补充剂、免疫增强剂对症及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64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