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养殖的日常管理

一、投饵
(1)饵料配比:河蟹饵料有天然、人工饵料两大类。1年中总的饵料分配为动物性饵料(精料)占40%,粗料(糠、饼、麸等)占25%,青料(水、旱草)占35%。上半年是河蟹长骨架的生长季节,饵料分配上,青料占50%,粗料占30%,精料占20xx是河蟹成熟阶段,饵料分配上,精料占60%,粗料占20%,青料占20%。
(2)饵料投喂时间安排:放养后至3月底4月初,当平均水温未达10℃时,少投或不投,如水温高于10℃,可投喂少量糊状饵料。3月底4月初以后,平均水温达10~15℃时,可投喂糊状饼类、小杂鱼、螺师、豆渣、米糠、猪血、配合饵料等,亩量不宜多。5~6月份可投人工配合饵料及水草,7~10月份,增加动物性饵料投喂。11月份以后,酌情少量投饵。
(3)投饵量及投饵时间:日投饵量为河蟹体重1~5%,具体是:1~4月份,为河蟹体重1%左右;5~7月份为5%左右;8~10月份为5%以上。
投饵时间为傍晚,一般日喂1次。蜕壳期间,可少量多次投喂。
投饵要定时、定量、定质、定位。
二、换水
池水要经常保持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否则应换水。
换水情况是:春、秋雨季,7~10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夏季每3~5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
换水时应注意:
①池内、外水温差不要超过3℃。早春及初夏换入的水,水温最好高于池中水温;盛夏要换入低于池中水温的水;冬天不可换入水温较高的水,以免影响休眠。
②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1/2。
③要控制进水速度,一般以2~3小时换1次水为宜。
遇到下列情况时要及时冲水、换水:
(1)河蟹摄食明显减少,白天离水寻找洞穴,表明水质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天、闷热、炎热天气,要勤冲水、勤换水。
(3)久旱不雨、加水困难时,可每亩用生石灰15~20千克,化浆泼洒,5天1次,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状态。
三、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主要是经常巡塘。它是池塘养蟹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天巡塘要做到5看:
①看河蟹活动状态是否正常;
②看是否缺氧,若受惊动后,河蟹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上来,傍晚或清晨河蟹大量聚集在池边岸上,说明水中缺氧或水质变坏,必须立即换水或增氧;
③看是否有敌害,如发现池塘中有水蛇、水老鼠、水蜈蚣、青蛙、鸟类等敌害动物,应立即采取除害措施;
④看软壳蟹是否被同类残食,如发现有自相残食现象,则需加喂适口饵料和采取保护软壳蟹的措施;
⑤看防逃设施状况,若发现漏洞应及时修补。
四、池塘养蟹的常见问题
(1)池塘选择:用精养鱼池,不经任何改造,直接来养蟹是错误的。因为鱼与蟹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均不相同,精养鱼池水深、水肥、无水草,这是符合鱼类生长要求的;而河蟹要求水清、水浅、溶氧充足、池底少淤泥、水草丰富;鱼类所利用的是水的空间,而河蟹所利用的是池底表面积,水深反而对河蟹蜕壳生长不利,水太深池底也容易缺氧,改鱼塘作养蟹塘事先必须加以改造,使之适合河蟹生长要求。
(2)饲料投喂:有些养蟹单位和个人为了降低饵料系数,提高河蟹生长速度,不惜工本投喂富含蛋白质的鱼类配合饵料,这是错误的。因为鱼类吞食粉状或颗粒饲料的利用率很高,而河蟹咀嚼粉状或颗粒饲料时易使饲料散失,利用率低。根据河蟹的摄食方式,其饲料以块状、粘硬和不易在水中散开为佳。
(3)水草种植。很多养蟹专业户在池塘清塘消毒后,即投放幼蟹,池中无水草,这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池塘经生石灰清塘消毒待药性消失后,立即在池底种植苦草、菹划和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或者在水面种植水花生或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草。
根据养殖河蟹的密度状况,水草覆盖面积应占蟹塘总面积的10%~30%。
五、河蟹的夏、秋管理
俗话说:“七、八月长壳,九、十月长膘”,夏、秋高温季节,河蟹活动频繁,食欲大增,是河蟹生长的最好时机,这时应做好强化培育工作。
(1)加强饲养管理,必须相应增加投饲量,除有充足的水草之外,还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如屠宰场下脚料、小杂鱼、螺、蚌、贝类等,投饵量占河蟹体重的5%以上,主要看第二天食料有无剩余作相应的增减,投喂地点在池边浅水处,投饵时间为每天下午5时以后,以满足河蟹昼伏夜出觅食的习性。
(2)创造蜕壳环境,这时蜕壳时间长,并伴有蟹肢尖红状,常出现蜕壳不顺利现象,应种植一些芦苇、茭白等遮荫植物,为河蟹提供荫凉栖息场所,以减少河蟹蜕壳时格斗和便于躲藏敌害。有条件时,可将软壳蟹挑出来,放在通风、阴凉、有水草的池或盆内暂养,等蟹壳硬后,再放入池内饲养,提高蜕壳蟹成活率。
(3)调节水质,水深保持1米左右,水质清爽,一般每3~4天换水1次,每次换掉旧水30厘米左右,若发现河蟹多数登岸,吐泡呼吸空气中的氧,尤其是白天有大批攀爬出水面,受惊也不下水,或一下水马上又上岸,表明水质缺氧或败坏,此时,应尽快把陈水全部放掉,全部换上新水。
(4)做好防逃工作,经常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有无逃走的痕迹,检查是副产品有洞与外界河沟、稻田相通,出水口的拦护设备也要注意更换,有防无患。

相关阅读

黄鳝养殖的日常管理



要提高养鳝成活率,确保鳝养成功,除了抓好鳝种的投放和饵料的新鲜外,还必须搞好五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一、水质管理

保持水池清洁和酸碱度适中,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养鳝生产中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水质管理:一要保持适当水位。水浅易导致水质恶化,引起黄鳝停食和患各种疾病;二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3—5天应换水一次,盛夏时节最好1—2天换水一次。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要提前一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温调节至与池水相近,温差不能超过3℃;三要及时清除残食。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要用细网瓢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为防止残饵发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向池中或者网箱中泼一次生石灰水,以杀灭病菌,调节水体酸碱平衡。

二、底质管理

不少养殖户的黄鳝经常患病,生长缓慢,最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鳝池底质有问题。养鳝最好直接用黄粘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切忌直接捞取河塘的黑色淤泥作底质,因为其肥度高、病菌多,黄鳝极易感染发病。如用河塘泥作底质,应先捞出摊晒3。5天,使其疏松后铺入池底,再进注池水。对发病鳝池,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用曝晒过的河塘泥替换,以彻底杜绝细菌繁殖。若用网箱养鳝,同样要用曝晒过的河塘泥作底泥,其厚度在10—15厘米之间。

三、投饲管理

鳝种在野生环境下密度小,活动范围广,自己觅食,故开始放养的几天内基本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或吃食极少,要进行驯化。驯化的具体方法为:鳝种放养后3天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和动物内脏,投喂量控制在鳝种重量的1%范围内,3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箱(14平方米)放3—4个点。若用人工修建池养鳝,设5-6个点。

四、季节管理

重点是夏秋冬三季管理:一是搞好夏季防暑。俗话说:“过了六月天,黄鳝变金砖”。夏天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扁豆、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荫,也可在鳝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降温效果很好;二是抓好秋季催膘。秋季前期是黄鳝生长催膘的黄金阶段,此期要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为准备进入冬民期做好营养储备。另外,秋末气温不断下降,可在鳝池上面用透明塑料薄膜搭高人工保暖棚,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期,这对夺取黄鳝高产效果十分显著;三是确保安全越冬。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黄鳝即停止摄食进入休眠期。
对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或准备囤留到春节期间价高时上市的黄鳝,应及时采取安全越冬措施:一是干池越冬。黄鳝停食后,将池水放干,上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桔秆等,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黄鳝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即在黄鳝进入越冬期前,将池水升高到1米左右,让其钻入水下泥土中冬眠。越冬期间,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冰封导致鳝池缺氧。

五、防病管理

在黄鳝养殖中,防病一直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黄鳝体表无鳞,易受致病菌、寄生虫的侵袭,再加上黄鳝对少数药物敏感,专用的特效药不多,所以在生产中要以生态预防为主,比如:养殖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在鳝池中放养蟾蜍,减少人为损伤等等,在平时如见到病鳝应及时捞起隔离,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黄鳝的养殖──日常的管理


要提高养鳝成活率,确保鳝养成功,除了抓好鳝种的投放和饵料的新鲜外,还必须搞好五个关键环节的管理:

一、水质管理保持水池清洁和酸碱度适中,是加快黄鳝生长的必要条件。在养鳝生产中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水质管理:一要保持适当水位。水浅易导致水质恶化,引起黄鳝停食和患各种疾病;二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情况下,3—5天应换水一次,盛夏时节最好1—2天换水一次。新换的水特别是井水,要提前一天抽到蓄水池,使水温调节至与池水相近,温差不能超过3℃;三要及时清除残食。每次喂食3。4小时后,对残留的饵料要用细网瓢清除。特别是盛夏高温时节,为防止残饵发酵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还必须坚持每周向池中或者网箱中泼一次生石灰水,以杀灭病菌,调节水体酸碱平衡。

二、底质管理不少养殖户的黄鳝经常患病,生长缓慢,最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鳝池底质有问题。养鳝最好直接用黄粘泥粉碎后铺垫池底,切忌直接捞取河塘的黑色淤泥作底质,因为其肥度高、病菌多,黄鳝极易感染发病。如用河塘泥作底质,应先捞出摊晒3。5天,使其疏松后铺入池底,再进注池水。对发病鳝池,要彻底清除池底淤泥,用曝晒过的河塘泥替换,以彻底杜绝细菌繁殖。若用网箱养鳝,同样要用曝晒过的河塘泥作底泥,其厚度在10—15厘米之间。

三、投饲管理鳝种在野生环境下密度小,活动范围广,自己觅食,故开始放养的几天内基本不吃人工投喂的饲料或吃食极少,要进行驯化。驯化的具体方法为:鳝种放养后3天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和动物内脏,投喂量控制在鳝种重量的1%范围内,3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箱(14平方米)放3—4个点。若用人工修建池养鳝,设5-6个点。

四、季节管理重点是夏秋冬三季管理:一是搞好夏季防暑。俗话说:“过了六月天,黄鳝变金砖”。夏天可在池子四周种植南瓜、丝瓜、扁豆、葡萄等攀援植物或用稻草搭棚遮荫,也可在鳝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降温效果很好;二是抓好秋季催膘。秋季前期是黄鳝生长催膘的黄金阶段,此期要尽量投喂营养全面的新鲜饵料,为准备进入冬民期做好营养储备。另外,秋末气温不断下降,可在鳝池上面用透明塑料薄膜搭高人工保暖棚,可保证正常光照,又能延长一个月左右生长期,这对夺取黄鳝高产效果十分显著;三是确保安全越冬。每年11月气温下降到10摄氏度以下时,黄鳝即停止摄食进入休眠期。对当年达不到上市规格或准备囤留到春节期间价高时上市的黄鳝,应及时采取安全越冬措施:一是干池越冬。黄鳝停食后,将池水放干,上面覆盖15—20厘米厚的草包或农作物桔秆等,保持底泥湿润不结冰。覆盖物不要堆积过密,以防黄鳝窒息死亡;二是深水越冬。即在黄鳝进入越冬期前,将池水升高到1米左右,让其钻入水下泥土中冬眠。越冬期间,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冰封导致鳝池缺氧。

五、防病管理在黄鳝养殖中,防病一直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黄鳝体表无鳞,易受致病菌、寄生虫的侵袭,再加上黄鳝对少数药物敏感,专用的特效药不多,所以在生产中要以生态预防为主,比如:养殖用水严格消毒、过滤,在鳝池中放养蟾蜍,减少人为损伤等等,在平时如见到病鳝应及时捞起隔离,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水蛭的日常饲养管理


(一)场所选择

人工养殖水蛭,选择场地是很重要的。可建水池养殖,或利用池塘、水沟及低产田挖土沟养殖。场地要选择在适应水蛭生活习性的环境,最好周围有河流、水沟、河塘等,如排灌方便、避风向阳、杂草丛生的荒地、农田,要求土壤肥沃,无农药和化肥污染、无地下害虫。

(二)种类选择

人工养殖水蛭应选择药用价值高、健壮、体型大、产量高、产卵多、易饲养的种类(以6080条为500克最佳)。养殖的品种有医蛭、宽体金钱蛭、细金钱蛭、光润金钱蛭、扁舌蛭等,以宽体金线蛭与医蛭为养殖最多的品种。

(三)种源

人工养殖水蛭的种苗可向能培育优良品种和提供养殖技术的单位引种,或捕捉本地区优良的野生水蛭作为种源。

夏、秋季节是水蛭繁殖旺期,也是捕捉的最佳季节。捕捉方法如下:

(1)把竹筒一剖为二,除去节疤,在边缘及内面涂抹畜血,再复原捆好,插在水田角上或湖沼周围,让水淹没。然后搅动水体,使畜血的腥臭味四处扩散,水蛭嗅之就会进入竹筒吸吮畜血。次日早晨取出竹筒,即可捕到水蛭。

(2)用丝瓜络浸染动物血,晒干后放人田中或湖边。次日早晨捡起丝瓜络,即可抖出水蛭。

(3)用一竹筛,上面扎以纱布包着的动物血或内脏,将竹筛绑在长竹竿末端,手拿竹竿来回慢慢移动,水蛭嗅到腥味便纷纷进人筛内,取下竹筛即可获得水蛭。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捕捉到的水蛭要及时投放到养殖池内饲养,以免脱水或受挤压而死亡。

(四)养殖方法

人工养殖水蛭的方式有建水池养殖,或挖土沟养殖,也可利用废池塘、水沟、低产田等。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保持野生生态环境。另外,在养殖前,应测定当地水质是否适宜水蛭生存。可用田螺、螺蛳放养测定。

1.造水池养殖

应选择避风向阳、排灌方便处造池,或在房前屋后建池。水池宽3米,深1米,长度不限,可根据场地大小而定。池对角设进水口和排水口,以使水流动和对流。饲养水蛭的饲料是畜禽的血,易污染水质,因此,水必须是活水。池底下放一些石块和树枝供水蛭栖息。池内放人水草,可遮阴或食用。最重要的是放人一定量的田螺或螺蛳。

2.挖土沟养殖

这属大面积成片养殖法。可挖沟或利用旧沟、塘等,筑埂成连沟式养殖。沟宽3米,埂宽40厘米、高80厘米,水沟深60厘米,连成片状。两头分设进水口和排水口。同样,在底部铺设石块或树枝供栖息。再放入水草遮阴,并放人一定量的田螺或螺蛳共生,作为天然饵料。

(五)饲料的投喂

水蛭属典型的寄生型和吸血性动物。从小到次的各阶段中,其食性要求基本保持不变。主要食物为藻螺类、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及哺rǔ类动物的血液。人工饲养,天然饵料较为广泛,如螺蛳、田螺等。螺蛳或田螺可一次性投放//农村致富经网//,每亩25公斤左右,让其自然繁殖供水蛭自由取食。另外,可投入各种动物血块,每星期喂一次,如猪、牛、羊、鸡等动物鲜血凝块放人水池四周,或每隔5米放一块。水蛭嗅到腥味后很快会聚拢来,吸饱后自行散去。

(六)水质的调节

水源是水蛭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环境和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蛭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在饲养过程中,需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新、不被污染,进水口和出水口要畅通,保持水源流动、更新。尤其是78月份高温季节,要注意换水。每天投喂后余下的血块必须清除。如养殖密度高,水质更要清洁,保证一定的溶氧量。

(七)温度与密度

在三四月间,平均温度达到1013℃,土壤含水量为30%一40%,水蛭开始出土。出土后水蛭常躲在沟边枯草和淤泥缠结成的泥团内。天气转暖后,到田边、池塘边活动,有时伸展身体,静伏于水沟内,头端迎着进水水流。平日密集在沿岸带的水生植物上。+水蛭的放养密度可根据气温的高低和水面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每亩水面早春期间投入种苗20公斤左右为好,到秋季可收获鲜晶水蛭l000公斤以上。

(八)卵茧的孵化

一般水温在11C以上水蛭可繁殖产卵茧,水流能促进水蛭的卵茧孵化。56月产卵茧,经1625日孵出幼蛭。受精卵直接在茧内发育。水蛭在田埂和池塘边杂草中产卵茧,离地面28厘米,离水面约30厘米,但也随气候的干旱和地下水位的高低而变化。每个茧内的幼蛭数为1335条,多数为1020条。幼蛭自茧两端开孔(尖的一端)爬出,爬出后在海绵层的网孔中盘绕一会才离开卵茧。如茧内幼蛭数多,常在第一天孵出10余条或20余条,次日孵出剩余的数条。

初孵出的幼蛭呈软木黄色,体背部两侧各排列着7条紫灰色的细纵纹。随着幼蛭生长,纵纹间色泽逐渐变化,形成5条由两种斑纹相间组成的纵纹,而变为成体的色纹。

箱养殖大黄鱼的日常管理


在鱼苗阶段,由于个体较小,所使用的网箱网目也较小,经过一段时间后,因大量生物附着会使网眼堵塞,妨碍了网箱内外的水体交换,时间一长会造成缺氧;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生物生长快,40~ 50目的网箱3~5天左右即会堵塞。因此,应经常洗网,以确保网箱内外的水交换。通常在夏季高温季节,40目的网箱3~5天、20目的网箱5~7天、12目的网箱8~10天就需换洗一次。5~6毫米较大网眼的无节网箱,一般15天左右也需清洗一次。

结合网箱的换洗,应及时对鱼苗进行分级饲养,将不同大小的个体分开、分箱饲养,以防相互残食。为防止苗种在换箱过程中引起损伤及杀灭其他病原体,换箱时可用抗菌素等对鱼体进行消毒。鱼体活力下降、刚摄食完时及潮流较大时不宜换箱。

要经常检查网箱有无破损、移位,鱼的摄食及活动是否正常等,发现问题应及时补救。若无特殊原因,发现苗种不上浮抢食、又听不到声响时,应考虑到是否有破箱逃鱼及发病等问题发生。为防止鱼苗外逃及水鸟的侵袭,网箱上应加设网箱盖。

此外,还应每天测量水温、盐度、透明度、溶氧等理化因子,并做好记录。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83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