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大闸蟹湿地生态养殖


黄河口河蟹,品种纯,生长快,个体大,肉鲜味美,肉质细腻而有弹性,成蟹个体平均体重100克~20xx来,通过河蟹生态养殖,取得了好的效益,20xx黄河口河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总结出了一套湿地生态养殖技术。
一、湿地养殖区选择
湿地养殖区要远离村庄、工矿区,自然环境优良,无污染,蓄水方便,水草资源、小虾及螺、蚬等底栖生物丰富,底质淤泥层少(10厘米),无凶猛鱼类等敌害生物,路渠等设施配套。
二、放苗
首先加强黄河口河蟹原种的选育工作,保持黄河口河蟹的优良性状,培育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品种,坚持选用野生亲蟹繁育,操作中实行自然筛选、去杂留纯、去劣留良,保证严格筛选。然后选择规格整齐,大小100只/千克~20xx9月~10月用灯光诱捕法或在各个水渠内插网捕捉大闸蟹,捕捉的成蟹应经2小时以上的网箱暂养,经吐泥滤脏后,分袋包装,保温运输至市场销售�Yz023.coM

相关阅读

黄河鱼


中文名称黄河鱼

拉丁名称Chuanchia labiosa Herzenstein

英文名称Yellow-river short-jaw high-Asian-carp,Huanghe naked carp

异名大嘴鳇鱼、鳇精、小花鱼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黄河鱼属

拉丁属名Chuanchia Herzenstein,1891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上游和青藏高原。

形态特征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略突出。口下位,横裂,下颌角质向上斜,形成截形钝缘。下唇完整,唇后沟连续,两侧深,中间浅。无须。眼稍大。体裸露,仅在肩带处具少数不规则的鳞片和腹,臀鳍间的臀鳞。侧线前部皮褶状,后部不明显。背鳍硬棘强,具深锯齿,起点位于体的前半部,在腹部之前;尾鳍呈尖叉状。体背侧灰褐色带黄,腹侧银白,体侧具少数暗斑块,各鳍浅灰色或黄灰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繁殖习性
适应于高原生活,在海拔3 000-4 300米的宽谷河段和湖泊中栖息。喜在河流干支流清冷水域缓六区的上层水体中生活。也能进入附属水体静水环境生活。个体中等大,体长一般多为150-250毫米。5月份产卵,卵黄色,粘性。主要摄食水中无脊椎动物和硅藻。

河口华鲮


中文名称河口华鲮

拉丁名称Sinilabeo tonkinensis tonkinensis (Pellegrin et Chevey)

异名Bangana tonkinensis (Pellegrin Chevey, 1934)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华鲮属

拉丁属名Sinilabeo Rendahl,1932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云南元江水系及越南红河。

形态特征
背鳍条3,11;胸鳍条1,15-16;腹鳍条1,8;臀鳍条3,5,鳃耙50-57。下咽齿3行,2.4.5-5.4.2。侧线鳞39[(5.5-6.5)/(5-V)]41;背鳍前鳞不规则;围尾柄鳞20。

标准长为体高的3.0-3.5(平均3.2)倍,为头长的4.3-4.9(4.6)倍,为尾柄长的6.5-7.5(6.9)倍,为尾柄高的6.1-7.0(6.5)倍。头长为吻长的1.9-2.1(2.0)倍,为眼径的5.0-6.5(5.5)倍,为眼间距的1.9-2.2(2.1)倍。

体较高,侧扁,尾柄长约与其高相等或稍短,背部轮廓呈弧形,腹部圆较平直。头较短,稍侧扁,头高大于头宽。吻向前突出,吻端及吻侧具3-4横行小珠星,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稍小于吻宽。吻皮向腹面下垂,覆盖于上唇的基部,但上唇的侧端外露,吻皮边缘光滑或具细浅缺刻,在前眶骨下方有1沟裂,斜向口角。口下位,呈弧形,口裂终止于眼前缘垂直线,其宽等于或超过头长的1/2。上唇厚而光滑,包在上颌之外;下后较薄,其前缘及内面布满小乳突,在口角处与上唇相连。下颌厚,突出于下唇之前,前缘成薄锋,被有角质鞘,与下唇有深沟分离。唇后沟中间有浅沟使之相通。颐沟发达,向后伸达口角后方的水平线。须2对,吻须极不显著,细弱似一小乳突;颌须较长,约为眼径的2/3,隐藏于口角的深沟中。眼较小,上侧位,眼间宽,稍呈弧形,为眼径的2-3倍。鳃膜约在前鳃盖骨后缘下方与鳃峡相连,其宽小于眼后头长。鳃耙短小,排列紧密。下咽骨较宽,略呈三角形,齿侧扁,顶端平斜。

背鳍外缘内四,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末根不分枝鳍条不粗硬,其长大于头长。胸鳍稍大于头长,后伸不达腹鳍起点,相距约有3-4个鳞片。腹鳍稍短于胸鳍,起点在背鳍第4-6分枝鳍条的下方,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但不达臀鳍起点。臀鳍外缘内四,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起点稍近,后伸达到或超过尾鳍基。尾鳍分叉,上下叶约等长,最长鳍条约为最短鳍条的2倍余。肛门位于臀鳍前方,距臀鳍起点约有2-3个鳞片。

鳞中等大,胸腹部鳞变小,背鳍前鳞也变小,腹鳍基有狭长腋鳞,背鳍及臀鳍基底都具鳞鞘。侧线完全而平直,向后径行于尾柄的中轴。腹膜灰黑色,杂有黑色小点。肠细长,多次盘曲。膘2室,前室短,约等于眼后头长,后室长而大,为前室3倍长。

体背侧灰黑,腹侧较浅,各鳍呈灰黑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

河口光唇鱼


[学名]: Acrossocheilus krempfi(Pellegrin et Chevery)
[资源名称]: 河口光唇鱼
[外文名]: He kou guang chun yu
 
[形态特征]:
 
体较侧扁。背缘和腹缘隆起。头中等大。吻略钝,向前突出。口下位, 马蹄形。须2对,纤细。鳞中等大,前胸部较略变小。身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云南省  [原产地区]:云南省麻栗坡县  
[气候带]:亚热带  [生命周期]:不祥  
[地理分布]:元江水系等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自然条件下,生活于元江水系等,栖息环境多为江河缓流水。

黄河鮈


[学名]: Gobio huanghensis,sp.nov.
[资源名称]: 黄河鮈
[外文名]:
[别名]: 船丁鱼、钉鮈
 
[形态特征]:
  背鳍3,7;胸鳍1,14~16;腹鳍1,7;臀鳍3,6。侧线鳞42~44,鳃耙5~6,鳃耙短小。下咽齿2行,3.5/5.3,主行齿末端呈钩状。体长为体高的4.3~5.7倍,为头长的3.8~4.1倍,为尾柄长的4.8~6.5倍,为尾柄高的10.2~11.4倍。头长为吻长的2.0~2.2倍,为眼径的5.5~6.8倍,为眼间距的3.4~4.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2.2倍。体较高,背部稍隆起,尾柄稍侧扁,腹缘平直。头尖,略呈圆锥形,头长大于体高。吻突出,吻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略呈马蹄形。唇较发达,其上具许多细小乳突。口角须一对,粗长,其末端达到或超过鳃盖骨后缘。眼小,侧上位。眼间宽平,眼径小于眼间距的1/2。鳞片较小,胸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平直,侧中位。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较具尾鳍基为近。胸鳍较长大,其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末端超过肛门。尾鳍深叉形。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与臀鳍起点之中点。体背灰褐色,腹部灰白;体侧中轴有一条浅灰色纵纹,并具有5~7个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由眼前缘至吻端有一明显黑色条纹。背鳍、腹鳍均具黑色条纹,其他各鳍灰白色。
 
[原产国家]:  [原产省份]:  [原产地区]:黄河中上游  
[气候带]:温带  [生命周期]: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黄河干支流中,常见于河湾浅水地带。以底栖动物、摇蚊幼虫等为主要食物,兼食钩虾及底栖藻类。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旬产卵。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改善河蟹养殖的生态环境?



随着河蟹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规格越养越大,产量越养越高,池塘承载的生物负荷越来越重,对河蟹养殖池塘进行科学的生态环境营造与修复,加强对河蟹质量安全控制,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为其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采用工程手段设计好河蟹养殖池塘:成蟹养殖池塘应选择近水源、水质好、排灌方便的地方,对老池塘要及时进行工程改造,改造后的池底要求相对平整,池埂坡比1:2.5-3,淤泥10厘米左右,多余清除,每个池塘要能独立地从进水渠进水,并能独立地将水排入排水渠,以免各个池塘的水相互串联,交叉感染病害。
二、采用理化手段改善好河蟹养殖池塘:河蟹养殖前,对池塘要认真消毒,每亩用生石灰200--250公斤,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养殖期间要定期更注新水,泼洒生石灰,每亩15--30公斤不等,以改善水质,调节PH,增加钙质。
三、采用生物手段调节好河蟹养殖池塘:一是种植水草,利用“蟹草共生”原理,为河蟹提供天然植物饵料,吸收氨氮,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溶氧,实践证明,河蟹池塘适宜种植的水草有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水草占地面积可占总水面的50-60%;二是移植螺蛳,投放滤水性鱼类花白鲢,利用他们的滤食作用降低肥度,净化水质,三是施用微生物制剂,PSB菌、EM菌、亚包杆菌都是不错的选择,可有效吸收水体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大闸蟹养殖之幼蟹的生态习性和养殖的适宜环境



蟹苗体小纤弱,平均体重6mg~7mg,营游泳生活,喜集群、顶风逆游,岸边生活,食料范围狭、取食能力低,对环境改变的适应和抗御敌害的能力差。
蟹苗经一次蜕壳后即成为幼蟹,平均体重10mg以上,附肢已成雏形,可掘土营底栖生活。Ⅲ期幼蟹开始在底泥打洞、穴居生活,对光有回避性,喜阴暗处,白天极少活动,傍晚开始觅食,以爬行为主,能攀爬、跃水,习惯于在水草上攀爬、隐蔽。防御敌害能力比蟹苗强。
幼蟹经一年生长成为蟹种,此时个体更大,用于养殖的,一般体重10g~12g,能钻洞、凿穴,以爬行为主,亦能攀高、游泳。
养殖幼蟹和蟹种,要环境安静、避风向阳,水温、水深适宜,水源充沛,水温20℃~30℃,水深1m~1.2m,水质清新、底质平坦、淤泥少、水草茂密、水草要覆盖达60%以上,天然饵料丰富,敌害生物少,溶氧在5mg/L以上,pH值7.5~8.5,水的透明度30cm~40cm。

黄河雅罗鱼


[学名]: Leuciscus chuanchicus(Kessler)
[资源名称]: 黄河雅罗鱼
[外文名]:
[别名]: 白鱼,鲤鱼
 
[形态特征]:
  体背部浅褐色,腹部银白色,鳍浅灰色。体长,侧扁。吻尖。口端位,口裂倾斜而宽大,上颌较下颌稍长。唇薄,无角质边缘。眼较小,位于头的前半部,眼后头长大于合并后缘至吻端距离。头顶较平。头后部至背鳍起点较平直,略呈弧形。下咽齿主行较细长,端部弯曲,呈钩状。鳃耙短小,排列稀。鳞中等大,薄而圆,银白色。腹部鳞较体侧鳞小。侧线前部向下弯成弧形,向后伸至尾柄正中轴。腹鳍外侧有腋鳞。代门靠近臀鳍起点。背鳍起点至吻的距离大于至尾鳍距离,个别距离相等。胸鳍较长。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之前。背鳍最后枝鳍条末梢多数超过臀鳍起点的垂直线。尾鳍分叉,上下叶末端颇尖。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青海  [原产地区]:青海黄河水系  
[气候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在我国黄河中游,海拔1000米-2600米高原山区干支流中,自青海龙羊峡以下的曲沟附近起,贵德、循化、民和,甘肃的刘家峡,宁夏的青铜峡,内蒙的包头,托克托等黄河干流及六盘山区等水域都有分布。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常栖息在黄河上中游干支流缓河湾处,捕获后易死亡。寻杂食食性,以水生昆虫、桡足类为主要食料,亦摄食水生高等植物如硅藻、绿藻等。在青海产卵期为5月上旬,成熟时雄鱼有显著副性征,即吻部、颌部、眼周围及侧有乳白色的细小珠星。

黄河高原鳅


[学名]: Triplophysa pappenheimi (Fang)
[资源名称]: 黄河高原鳅
[别名]: 舌板头,黄河条鳅
 
[形态特征]:
  体侧棕褐,背部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腹部银白色。背、尾鳍条具暗色条纹。头及体前躯较平扁,尾柄细圆,末端略扁。头大扁平。眼小侧上位。鼻孔稍近眼前。口大、下位、弧形。唇肉质,下唇具浅皱褶。须3对,吻须达眼前。下颌题状。体无鳞,侧线完全而直。背鳍末根不分支鳍条稍硬,上半部软。尾鳍凹陷。
 
[原产国家]:中国  [原产省份]:青海省  [原产地区]:兰州以上黄河上游干支流  
[气候带]:寒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分布于我国兰州以上黄河上游干支流及附属湖泊中。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生活于河叉或湖泊入口缓流处,游泳迟缓,常潜伏于底层,以小型无脊椎动物或鱼类为主要食物,7、8月逆水上溯产卵繁殖,有一定经济价值。

黄河鲤孵化


鲤鱼的孵化有池塘孵化、淋水孵化等几种形式。北方多采用池塘孵化方式。

孵化池

通常孵化池也是鱼苗培育池,其既要符合鲤鱼孵化,又要兼备鱼苗培育池的条件。面积一般在1~5亩,水深能加至l米,池塘污泥较少。使用前7-10天要彻底清塘消毒,清除一切野杂鱼和杂草。

鱼巢移入孵化池之前,要用十五万分之一浓度孔雀石绿溶液浸泡5-10分,边浸泡边翻动,使鱼巢浸泡完全。防止鱼卵水霉病的发生。

鱼巢放入孵化池之后,一般经3~5天即可孵出鱼苗来,这期间要多观察,及时清除青蛙,捞出蛙卵等敌害。每天清洗一次鱼巢,轻击水面,使鱼巢所附细物震落水中,保证鱼巢卵呼吸畅通,提高孵化率。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3919.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什么是候鸟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