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河蟹怎么还上岸了呢?


3月26日-28日气温下降。部分河蟹养殖户反应塘口下午或晚上有河蟹上岸,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温度这么低还会缺氧吗?为什么同样降温有的塘河蟹不上岸?相信有同样疑惑的人不只少数养殖户。我今天就给大家一起分享这方面的内容。
下面先看几张照片:
这是1号塘3月28日早上6:10分的养殖户塘口数据。可以看出溶氧2.68mg/L。溶氧已经很低了,河蟹塘处于缺氧状态。
大家可以看到:左边2号塘照片是在28日早上6:10分时溶氧为3.75mg/L。右边3号塘照片是28日早上6:10分溶氧为7.61mg/L。大家应该能看出差异了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原因在哪里?我们接着往下看。
先来分析降温对我们河蟹养殖水体的影响。降温会导致水体应激反应,对藻类而言会出现倒藻死亡,增加水中有机质好氧。水体的应激反应导致河蟹的活动增加,消耗更多溶氧。微生物也会因为藻类的死亡,使微生物量增加,水呼吸增加,溶氧消耗大。
3号塘2天前全塘泼洒了水世纪的卵囊藻。卵囊藻的作用:在水中存活时间——长稳定,富含虾青素——提升免疫力。直接提升溶氧——起效快。卵囊藻能维持水体稳定,减少水体的应激反应,增加池塘溶氧。所以早期肥水很重要,肥水肥的好的塘口溶氧检测结果都高,溶氧丰富,选对肥水产品更重要。只有这样河蟹塘水体稳定,河蟹应激反应少,溶氧充足一壳蜕壳翻倍大。建议7-10天定期使用一次卵囊藻(首次使用剂量加倍),能增加水体的稳定性,让养殖变得更轻松。同时建议大家加强对水质溶氧,温度的检测,有条件的可以考虑装中易物联的Y23在线溶氧检测设备。这样我们能更好的了解池塘情况,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使河蟹养殖更轻松。
北京水世纪:游龙

相关阅读

河蟹中后期气温逐渐下降 加强养殖管理措施



盛夏过后,气温逐渐下降,对于河蟹生长较为适宜,也是河蟹促肥增量的关键时期,如何调控好水质,营造好生态环境,科学投喂,控制好病虫害,是夺取河蟹最后丰产丰收的关键,为此,抓好河蟹后期管理至关重要,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水质调控。
健康养蟹对水环境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必须科学地调控好水质。蟹池水质一般要求透明度35厘米~4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如池底积淤较多,透明度低,水色变浓,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步足末端变黄,因此采取措施改良和改善底质环境条件,保持底质清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就显得十分重要。今年高温过后,特别是近期雨水较多,且天气气温变化较大,很容易造成水体缺氧,水草下沉,腐烂死亡,恶化底质,导致水质变坏,致使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河蟹后期生长,为此,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1)定期注换新水(雨水较多要排水),一般7~10天注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水体1/5左右。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适中”的原则,一般控制在1-1.2m。
(2)科学使用底质改良剂和水质调节剂调节好水质,采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吸收水中、水底有毒有害物质(硫化氢、氨等);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淤泥,分解池底淤泥中的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以提高溶氧,稳定pH值,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和品质,水质生态环境较差的应10~15天使用一次。
二、水草管理。
后期池塘水草覆盖面积50%左右,水草过多影响河蟹正常活动及蜕壳、成熟。水草生长过旺,可人工割除多余的水草,控制生长,及时捞出变质、死亡的水草;池中水草不足,人工投入少量消毒后的水草供河蟹摄食,并为其提供栖息、蜕壳场所,避免多在水底淤泥中爬动,使体色变得灰黑。
三、病害预防。
病虫预防是河蟹中后期管理的关键,病虫害控制的好坏是减少后期因病“趴塘”减产减收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为了确保河蟹增重育肥直至上市,减少危害,建议在9月中旬之前,采用硫酸锌复配药杀灭纤毛虫,相隔1~2天后,使用碘制剂消毒水体,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病虫害的危害。
四、科学投饵,促肥增重。
高温过后,是河蟹最后的脱壳、增重育肥期,河蟹的摄食强度大,育肥聚黄,体重显著增加,饲料营养直接决定了河蟹的品质和丰满度。因此,在做好生态环境维护的基础上,要科学合理投饵,以满足河蟹增重育肥、快速生长的需求,达到品质优良、高产高效的目的。
中后期河蟹投喂主要以精饲料为主,动物饲料占60%,植物约占40%,日投饵量为蟹总体重8%-10%,以投饵后2小时吃完为准,达到催肥增重加大规格的目的。
五、预防“秋老虎”
虽然立秋已过,还是要多看天气预报,关注天气变化,以便及时做出预防,防止温度冷热剧变应激,尤其是脱壳期前后;同时,增强底部溶氧并维持良好的水色以及藻相都可以减少应激的危害。
六、加强防逃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河蟹一旦成熟就会上岸,养殖户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要提前做好塘埂渗漏的检查,防逃设施的维护,及时检修,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要加强夜间巡查,防止偷盗。
七、适时捕获上市
养殖户要根据市场行情与河蟹养殖情况,适时抓捕上市,俗话说:“会养殖还要会卖”。养殖户不仅河蟹要养殖的好,还要抓住行情,尽量在高价时卖出也是关键。

河蟹“上岸”应对大全



河蟹放苗后“上岸”的情况比较普遍,经常有客户到店咨询这个问题。其实,影响河蟹苗上岸的因素比较多,下面笔者根据多年塘头技术服务经验,对容易引起河蟹上岸的原因及处理措施进行总结,供大家参考。
1、清塘药残
药物泡塘后,处理不彻底,残留量高,会导致河蟹上岸。特别是菊酯类药物,分解慢,残留时间长,在土壤中逐渐释放;且河蟹对此类药物极敏感,会引起河蟹中毒上岸,影响河蟹体质和前期成活率。
处理措施:(1)清塘时尽量减少使用高毒性、高残留性药物。放苗前先使用“碧水安”解毒,降低残留。(2)出现中毒上岸时,连续使用“碧水安”解毒,“底加氧”环沟干撒。
2、氨氮、亚硝酸盐高
若环沟长期不清淤,清塘不彻底,氨氮、亚硝酸盐等毒素从底泥中释放,会导致河蟹上岸。
处理措施:使用“碧水安”外泼,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的毒性,配合“底加氧”改底,解底毒、增底氧,降低毒素影响。
3、放苗应激大
(1)蟹苗经过长途运输,放苗后会出现上岸。(2)天气温度温差大,急剧降温和升温,河蟹应激大,会出现上岸。
处理措施:放苗前使用“激活”+“LY-生命素”泡苗;剧烈变温天气,外泼“激活”,降低蟹苗应激反应。
4、细菌感染(烂鳃、黑鳃)
蟹苗在苗塘养殖时,由于密度大、底部环境差、越冬期间管理松懈,易出现烂鳃、黑鳃、磨爪等细菌感染的情况,被感染的河蟹在放苗后容易上岸。
处理措施:加强管理,使用“底居安”改底,“优肽”外泼,减少细菌感染。
5、缺氧
(1)前期环沟水位浅,水体小,河蟹苗集中在环沟,部分区域密度高,天气变化时,容易局部缺氧,河蟹会上岸。(2)部分池塘投放大量螺蛳,晚上会增加耗氧,导致上岸严重。
处理措施:1、保持合理水位;2、合理投放螺蛳;3、使用“肥水肽”肥水,补充营养,促进藻类、水草产氧;4、螺蛳靠边的池塘,晚上在环沟干撒“底加氧”。
6、缺料
河蟹摄食增加,但投喂量不足,水质变浑,河蟹活动量增加,出现上岸。
处理措施:(1)增加投喂量;(2)吃料不好的池塘,使用“冰鲜宝”拌冰鲜鱼投喂诱食。
7、加水刺激
加水时,水流刺激,引起河蟹聚集,在进水口附近会有河蟹上岸。
处理措施:“碧水安”+“激活”外泼,稳定水质抗应激。
8、“老头蟹”
河蟹苗没有严格挑选,有部分“老头蟹”,出现“老头蟹”上岸。
处理措施:拣出“老头蟹”即可。

气温下降河蟹养殖塘口纤毛虫大量繁殖 养殖户需警惕



进入秋分,随着气温的持续降低,许多塘口纤毛虫开始大量繁殖,附着于河蟹甲壳、鳃部、步足等部位,引起河蟹急躁、食欲下降、行动迟缓,严重的导致烂鳃、呼吸困难等现象,对后期成熟的螃蟹构成较大危害,甚至导致死亡。今年由于气候和后期管理等原因,许多塘口(尤其苏南地区)已经出现纤毛虫爆发现象,特别是大规格螃蟹,感染几率较高。出现纤毛虫的塘口可用药物配合换水加以治疗控制,没有爆发的建议及早预防,以防为主,保持水体清爽,减少有机污染物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纤毛虫病的爆发。
病因:
寄生于河蟹身上的纤毛虫主要是三种:累枝虫、钟形虫、斜管虫,多发于高密度养殖水体,养殖后期气温的降低,水体有机物浓度高,加上长时间不换水,导致纤毛虫大量繁殖。若不及时处理,后期可能继发为颤抖病和水肿病。
流行情况:3-9月份,其中以5-6月和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病症:
中度感染的河蟹可见其甲壳、步足等部位有棕色或者黄绿色绒毛状物附着,摸上去有滑腻感,有时镜检鳃部可发现纤毛虫附着。表现为行动迟缓、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摄食明显下降,鳃丝发暗同时伴有黑点(长时间患病)、有粘液,长时间伏草上岸不动,无力蜕壳而亡。
预防:
1.白露过后,根据池塘具体情况调节水位,高密度养殖塘口建议每隔2-3天换一次水,水源必须清爽,少量多次。
2.每星期至少使用一次三效底净片(2亩/袋)+靓水(4亩/瓶),分开使用,分解水中有机污染物,保持水质清爽。
3.后期控制饵料投喂,经常巡塘观察,根据天气、水质和螃蟹活动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避免饵料浪费导致有机物浓度高诱发纤毛虫病。
注:
若是发现轻度感染(蟹体上少量附着,肉眼观察不明显),可通过加大换水量,使用高蛋白饵料,促使其蜕壳从而去除附着的纤毛虫。
仕必得小贴士:
河蟹纤毛虫病、水霉病、着毛病的区别
这三种疾病在病症上非常相似,都表现为河蟹体表有丝状物,附着脏污、有滑腻感等,很多养殖户朋友平时难以分辨,以至于难以对症下药,延误病情,下面总结其病原、病症上的区别,仅供参考。

入秋后河蟹持续上岸一定要引起你足够的重视了



俗话说秋后的螃蟹——顶盖儿肥,但今年立秋过后近些天高温仍没有消退的迹象,最近更是有养殖户反应夜晚河蟹有大量上岸的情况发生,在马上要迎来第五壳的关键时期,这个问题可愁坏了养殖朋友们。
一般在高温时,夜晚河蟹偶尔上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是如果是大面积的持续上岸且手电光照后反应迟钝不下水,这种情况就要引起重视了。上岸时间过长会导致河蟹体内水分快速流失,从而使其食欲下降,体质变差,抵抗力降低,在蜕壳期还会出现软壳和蜕壳不遂的现象。那么引起河蟹上岸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一、缺氧
到了养殖后期,部分塘口夹草严重水韭菜大量漂浮,伊乐藻下沉腐烂,池塘内的水草所剩无几,剩下的还有大量丝状藻类泥渍附着,严重影响了藻水草的产氧能力,且塘内夜晚耗氧因素多,导致河蟹因缺氧上岸(缺氧引起的上岸一般灯光一照会立马下水)。
处理措施:夜晚增氧设备可以长开,没设备的塘口可以过水三四个小时,天气不好的晚上可使用热毒清+增氧片。
二、底质恶化,水体指标超标
五壳前,多数养殖户开始投喂高蛋白饲料和冰鱼,吃不掉的在高温作用下会在池底持续发酵发酸腐败,加上天气突变导致水体倒藻,导致氨氮,亚硝酸盐毒素偏高,河蟹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影响呼吸器官的正常工作,造成河蟹中毒性应激上岸。
处理措施:这种塘口可多换几次水,每次15公分左右,然后使用解毒应激精华液(2亩/瓶)+卫底或整底(3亩/袋)降解毒素。(之后仍有上岸的情况发生的解毒应激精华液可多用两次)
三、弧菌感染,纤毛虫附着
在水质浓稠,底质差的塘会滋生大量弧菌和纤毛虫,一旦其附着于河蟹鳃部,将会导致河蟹鳃丝受损,时间久了会发展成黑鳃,这也是河蟹夜晚上岸频繁的原因。
处理措施:可用弧菌培养基检测一下,弧菌数量多的塘可用蛭菌110+蛭尊(5亩/组)裂解抑制弧菌的繁殖,纤毛虫(镜检鳃部)可根据池塘情况用药处理。(蜕壳期间需谨慎)
目前为止,有些塘口已经开始了第五壳,这种关键时期上岸问题已不容忽视,晚上要加强巡塘,争取把上岸问题扼杀在摇篮!

河蟹频繁上岸,问题出在哪?



近期很多养殖户反应,扣蟹下塘后出现频繁上岸现象,甚至出现部分损伤,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将直接影响第一壳的成功率,并对以后的蜕壳生长留下隐患。因此,仕必得建议大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温差应激性上岸。近期雨水较多、水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差大,扣蟹对温度敏感,下塘后应激反应较重,尤其是外地运输的苗,反应更强烈。此种情况以水质清瘦、水位过浅的池塘较为常见。建议措施:先泼洒金维安或者金多安,天转好后使用藻乐肥+藻肽低温肥水,维持水体保温能力,水位过浅的适当加点新鲜水再肥水。
2.缺氧浮头性上岸。目前扣蟹都集中在环沟里,环沟水域有限,水位也不深,导致继密度过高,溶氧压力大,特别是水草载得稀疏、没肥度的池塘,很容易缺氧,导致扣蟹上岸。此类现象一般发生在晚上,上岸数量多,天亮后一部分会下水,少部分蟹留在岸边浅水区域。建议大家以后一定要在放苗前将水肥起来,以培养足够的藻类产氧。
3.药残中毒性上岸。很多地区习惯用有机磷及菊酯类农药清塘,低温下药物残留时间长,且大部分残留在底泥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释放毒素,扣蟹经长途运输后活力受影响,身体代谢水平低,无法抵御毒素侵害,加上甲壳类水产动物本身对农药很敏感,导致中毒,大量上岸。这种情况白天和晚上都有,而且上岸的扣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通常蜷缩在岸边形成“僵蟹”,上岸不下水。建议措施:清塘后一定要过水,然后先用针对性降药残产品-底居速解安解底毒,第二天用解毒应激精华液解水毒,立体彻底降解毒素。
4.肝胰脏受损性上岸。今年很多上岸的苗子扒开来看后,发现肝胰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白,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扣蟹越冬前没有进行营养强化,导致越冬期大量消耗肝脏里物质和能量,出现发白,另一方面毒素药残的刺激及致病菌感染,也会导致发白。此类上岸现象一般都伴随着一定的损伤,要引起重视。建议措施:全池泼洒金维安+肝舒康,促进肝胰脏及体质恢复,严重的,配合底居速解安解毒。
5.PH变化大导致的上岸。3月上旬晴天居多,而近期伴随新一轮降雨天气,导致光照少,藻类及水草光合作用弱,PH值比晴天时低,加上水位浅,导致短时间内PH等水体理化性质变化过大,扣蟹不适应而上岸。建议措施:可泼洒全能,稳定水质,前期水质不宜过肥、过浓。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04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