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县獭兔养殖现状与问题

张家川县獭兔养殖业中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乱交滥配、轻培育、重数量等不良现象,造成品种退化严重、综合开发利用率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獭兔养殖的经济效益,阻碍了獭兔养殖业的发展。

1獭兔养殖的现状

我县主要有哈白兔、新西兰、青紫蓝、比利时、中国白兔、安哥拉、西德长毛兔等皮用、毛用、肉用型等8个品种。2012年兔饲养量达到1.2万只,其中獭兔饲养量8056只,存栏3835只,分别占兔饲养量和存栏总数的67.1%、81.3%,其中主要以笼养的饲养方式为主。主要规模养殖户有2家,饲养规模较小,饲养方式落后。

2獭兔养殖存在的问题

2.1没有一套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

群众科学养兔意识差,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化的饲养管理方法。我县虽然獭兔饲养量较大,但大都以散养为主,卫生条件差,没有做好定期的兔舍消毒、兔粪处理等工作,从而导致兔球虫等病的发生,引起大批幼兔死亡。

2.2重治轻防

群众对防疫工作认识不够,重治轻防是养殖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养兔者不是从杜绝疫病发生的角度出发,而是抱着出现疫病对症治疗的态度,没有定期做好免疫接种,引起兔瘟等传染病的发生,导致兔的死亡。

2.3市场前景不亦乐观

因为没有带动养兔业的深加工企业,市场销售时畅时阻,挫伤了群众养兔积极性,商品转化率比较低,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模式尚未形成。

2.4养殖者存在经营观念误区

2.4.1认识误区

有些养殖户在饲养獭兔的过程中赚了钱,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后,不顾资金、技术等自身条件及市场潜力如何便一拥而上,盲目扩大养殖规模,最后导致失败。

2.4.2品种选择误区

目前市场上虚假广告到处都是,倒种贩种现象严重,坑害农民现象时有发生,而有些养殖户爱花小钱拾大便宜,不从有种兔许可证的单位引种,盲目操作,造成经济损失。

2.4.3经营规模误区

农户或是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滞后,仅把獭兔养殖做为一种副业来经营,而不重视管理防疫,不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或是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规模,导致管理跟不上、疫病爆发、产品滞销等,造成损失。

2.5没有实现产-加-销一体化

饲养者盲目生产,导致产销脱节。因为我县没有龙头企业可以开拓市场,因此缺少引导养殖户生产、深化加工等相应的配套服务,造成农户管理方式落后,面对大起大落的市场,农民只能被动接受无法主动出击。

2.6没有规划,建场选址随便

场址的选择是养殖业中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实现獭兔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商品生产的基础。而在笔者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发现,我县部分规模养殖场盲目草率选址,不按技术要求建场。不合理的兔场选址对建设投资、兔的生产性能发挥、健康状况、饲养管理水平、生产效能、经济效益及对周围环境都有不利影响。

3建议

要把握我县獭兔业的成本优势,将獭兔养殖变为我县农户发家致富的亮点,就必须选育与饲养并重,扶持龙头企业,增加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由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的飞跃,鉴于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3.1重视良种发育体系的建设

就獭兔而言,选择体型大、生长发育快、饲养利用率高、被毛品质好等性状,使用个体选择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就要选择生长发育快、体型大的个体作为种兔(/),以期把优良特性遗传给后代。在皮毛品质方面,应选留毛色纯正、毛密、被毛平整、枪毛少的个体留作种用,以期不断提高皮毛品质。

3.2以市场需求以导向,进行标准皮的生产

杜绝炒种,防止因急功近利而进行等外取皮等不合理现象的出现。提高獭兔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水平,坚持适时适龄取皮原则,并按科学要求进行皮张的腌制、定型、晾晒、保管等工作,以高质量的皮张换取獭兔饲养的高经济效益。獭兔皮主要用于裘皮服装业,只有符合短、平、密、细、美、中、牢特点的优质皮才有市场。

3.3走产业化开发的路子

要加强獭兔养殖龙头企业的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以公司为龙头、种兔场为基地、专业饲养户为骨干的生产模式,组建起利益共同体,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积极发展獭兔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生产效益。

3.4加强防疫工作

为了保证引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引进种兔时必须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切实做好隔离观察工作,以防止各种疫病的传入。种兔引进后必须隔离饲养1个月左右,经检查证明无病后才能转入健康兔舍或繁殖兔群饲养,发现异常或病兔应及时隔离,加强护理和治疗,同时还要做好防鼠害、防兽害等工作。

3.5注意獭兔保温

由于冬季青绿饲料缺乏,獭兔的营养水平下降,体质较弱,受胎率偏低,所生仔兔若无保暖设备容易冻僵或冻死,若要进行冬繁冬养,则需喂给獭兔营养丰富的饲料和准备适当的保温设备,以便保持獭兔的健康体质和所生仔兔的安全。

3.6正确选择兔场的场址

兔场的场址选择很重要,它不单纯涉及獭兔的发展,同时也事关我们的环境卫生,应从预防兽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等方面入手,结合獭兔的生物学特性加以周密认真地考虑,科学慎重选址,不可轻易草率。

相关知识

建水县养鸭业的现状及发展措施


建水县具有悠久的养鸭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前,养鸭业生产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进人九五和十五养鸭业发展迅速。据统计,2005年末全县鸭存栏32.93万只,出栏肉鸭81.64万只。有力地推动了建水县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人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1 发展养鸭业的有利条件

1.1广阔的水面和适宜的气候 全县国土面积3 759 km, 城区、曲江两个坝子宽广,大部分稻田长年有水,境内有曲江、沪江两河交错经过。有中型小水库3座,蓄水8 300多万扩,小型水库85座,蓄水7200多扩,水库坝50个。加上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090,平均降雨量783.1 m m,无霜期324d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四季如春,适宜养鸭。

1.2 具有种养结合的传统 建水县临安镇和曲江镇的群众历来有在水稻收割结束后利用鸭群放牧,采食田间遗谷的习惯。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鸭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前景广阔,两镇许多农户纷纷转向经营养鸭业,将部分长年有水的水田围田造塘,改造成塘边养鸭、塘中养鱼、附近种果的立体化三高农业,扩大了综合利用效果,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

1.3 消费量大 建水县历来有逢年过节吃烤鸭,嫁娶婚丧必有鸭,喜庆接客不少鸭的消费传统,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鸭子也成了广大家庭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随着建水县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外游客多达几十万人次(据统计, 2005年前来建水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有80.03万人),酿烤独特、精制、肉质嫩、味道鲜美的曲江和临安镇烤鸭深受国内外宾客的赞誉。现在建水的鸭子饲养量只能自给自足,外销不多,如果进一步开辟县外市场,需求量更是可观。

2 规模养殖情况

2.1生产方式 1990年之前,建水县鸭的饲养业一直是传统方式饲养,包括疾病防治、种蛋孵化、鸭的营养等。养殖户普遍于江河或池塘边划地为场,除了附设一产蛋舍或棚外,没有任何鸭舍。饲料单纯仅为稻谷加上放牧采食的青草。近年来,建水县的鸭子生产方式开始由分散零星户饲养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式的转变,由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商品经济方式的转变,并开始由落后的传统饲养方式向科学的现代化饲养方式的转变。鸭子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养鸭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2 养殖规模 建水县拥有一批规模养鸭专业户。据统计,2005年出笼商品鸭在1万只以上的养鸭户10余户,年孵化、销售雏鸭10万只以上的农户5户。近年来,由于建水县成鸭主要是自产自销,所以,规模养鸭主要集中在烤鸭比较出名的临安镇、曲江镇片区。为了便于管理,提高专业化、标准化饲养程度,在临安镇养鸭比较集中的犁园街村委会建成建水县蛋鸭养殖小区,辐射带动了全县养禽业的发展。

3 服务网络建设情况

经过 九 五和十五的发展,建水县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县14个乡镇建立乡镇兽医站,141个村委会设立村兽医防疫员,有村级兽医防疫员154 人,14个乡镇兽医站有畜牧兽医人员82人,县级兽医站38 人,县畜牧局机关(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8人,合计128人,其中乡镇兽医站、县兽医站、县畜牧局人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68人,中专55人。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技术职称52 人,初级技术职称59人,见习生2人。形成县、乡、村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网络,有专人承担全县畜牧业信息传递工作,有效地保障了养鸭业生产措施的落实和现代科技的推广,鸭的各种疫病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4 存在的问题

4.1 品种质量不高,不适应市场的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鸭子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先后引进了樱桃谷鸭、天府肉鸭、江南I号、江南I号等优良品种,但是缺乏瘦肉率高、生长快的品种和后备品种,鸭子过肥、油腻,不能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4.2 分片集中饲养,疫病隐患大建水县养鸭主要集中在临安镇和曲江镇。虽然鸭子的抗病力较强,疫病相对较少,但养鸭分散在千家万户,面小量大,而生产环境不能封闭隔离,同一水塘可能承载好几群来源不同的鸭群放牧,或者水塘相邻,容易造成鸭子感染各种传染病。当发生传染性疾病时,病原随水流向下游或者向周围扩散传播,使沿河上下游分布或者水塘周围的鸭群依次发病,损失严重。

4.3 鸭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产品单一,产业链短,制约了养鸭业的发展肉鸭主要以活鸭或简单加工,如烤、卤。蛋制品主要是以咸蛋、皮蛋的形式进人市场。并且在鸭产品的加工上仍然处于传统的手工劳作阶段,没有一家真正从事鸭屠宰、鸭肉加工、羽绒加工的企业,更没有形成品牌,市场上销售的烤鸭也只是一些个体户的小打小闹,数量少,储运不方便。缺乏新品种的开发、配套加工业的新建、鸭产品的保鲜、储运技术的研究及应用,鸭产品综合利用率低。

4.4 市场体系不健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渠道不畅最近几年,建水县的养鸭业虽然有了较大发展,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养鸭大户,但养鸭产业化经营起步晚、规模小、效益差,鸭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低,仍然以千家万户的个体面对市场竞争,缺乏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信息体系不完善,中介服务机构少,养殖户参与市场竞争难度大。只注重抓县内市场,缺乏对省内外市场的开拓。鸭产品零售终端数量大、规模小,实力不强,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状态,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

4.5 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养鸭业生产发展虽然较快,但与养鸡规模化相比较,养鸭的规模化程度低,饲养规模一般不超过5万只。大部分养鸭场(户)还是以家庭养殖方式经营,产、供、销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少,对饲养户带动能力不强,行业组织化程度低。从而使先进技术的推广,活鸭批量收购、运输、加工和销售以及打人县外市场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5 建水县养鸭业的发展措施

5.1 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突出重点,完善养鸭业良种繁育体系,积极开展品种改良,提高品种质量和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向无公害基地和生产卫生、安全的绿色食品方向努力。

5.2 加强鸭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扩大流通渠道依靠加工企业,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拓宽市场,扩大对外销售。在有条件的养鸭主产区,由乡镇、村委会把白条鸭、板鸭、烤鸭加工、运销户组织成立协会,增设营销网点,与国内品牌加工企业挂钩,按企业要求生产名牌产品,扩大鸭系列产品的外销量,继续壮大鸭产品个体运销户,政府出台相应一些优惠政策,培育市场,搞活市场流通,促进全县养鸭业的发展。

5.3 发展规模经济,加快养鸭业产业化进程建水县养鸭业发展速度较快,养鸭业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比重仍然很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分散的饲养模式不利于生产的整体运行和协调发展,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其产品在市场上也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养鸭业生产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必须走规模化生产之路,推广小区适度规模养殖、专业大户、专业村或专业养殖场,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采取专业村或饲养场也有利于统一防疫,对控制疾病传播十分有利。

5.4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养鸭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尚无养鸭龙头企业。因此,有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制定发展养鸭业的扶持政策,在政策和资金上吸引省内外的投资商和民营企业家投资养鸭业,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种鸭繁殖、优良品种引进、鸭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逐渐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沽的分配机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生产程度,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促进养鸭业的可持续发展。

5.5 加强科技推广,完善县、乡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畜牧兽医部门的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分区包片进行网络化技术指导服务。加强科技培训,做好良种、防疫治病、科学饲养管理等技术和产、销流通的中介服务,并建立必要的相关合同关系。如科技服务组织与养鸭户建立供料、科技服务及回收商品鸭的合同关系,与加工、流通企业建立商品鸭的供销合同关系。实行订单养鸭业,减少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应加强农户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网络的能力,了解市场,把握市场。

獭兔的经济价值与养殖前景


獭兔又称力克斯兔,起源于法国,是世界著名的短毛皮用兔,最早是由一种灰色普通毛皮兔中产生的短毛突变种培育而成的。獭兔全身密生光亮如丝的短绒毛,平整美观,富有弹性,不易脱落,可与水獭媲美,故称之为獭兔和天鹅绒兔。主要品种有:獭兔、银狐兔、玄狐兔及哈瓦那兔。具有下列特点。

1.毛质好

其被毛特点是短、细、密、平、美、牢,全身密生光亮如丝的短绒毛,平均每平方厘米为1.4万一1.8万根,毛长仅1.21.3cm,绒毛平均细度为1618mm,直立而软,弹性好,不易脱落,保温力强。

2.色彩多

现已育成20多种天然色彩美丽的獭兔,如:白色獭兔、黑色獭兔、巧克力獭兔、蓝色獭兔等。

3.肉质好

45月龄,体重在2.5kg左右时宰剥,产肉率较高,肉质好。獭兔既可提供优质兔皮,又可提供高质量的兔肉。具有以皮为主,肉用为辅,兼作观赏的多用途特点,经济价值较高。

4.繁殖力强

獭兔繁殖能力较强,每年4胎,每胎67只。

5.投资少

獭兔为草食动物,饲料以青料为主,精料为辅,饲养成本较低。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从前苏联引进大批獭兔。1979年港商包起昌为支援家乡建设,从美国引进种兔200只,1980年和1986年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先后又从美国分两批引进种兔2300余只。至此,全国已引进獭兔4000余只,普及推广到全国各地。

目前,全国獭兔存栏约为100万只。0.0890.133m2的獭兔皮每张市价在3540元,且供不应求。一只商品獭兔的产值在60元左右,其养殖成本不足25元。养殖10组獭兔(10公、30母)一年能繁殖700多只,一般养殖到6个月,体重在2.5kg时即可宰杀取皮,年净收益在2万元以上,是发展前景较好的脱贫致富项目。

獭兔皮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看好。目前,韩国、日本、欧美市场及我国香港地区年需獭兔皮百万张之多,而且在逐年递增。加上我国一些省、市也正开发研制新的兔皮产品,这就使獭兔皮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其潜力很大。

砚山县猪养殖猪瘟免疫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砚山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南部,地处323国道线旁,具有非常便利的交通优势。全县土地总面积3826.57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镇2个管理区,有l05个村民委(社区)1033个自然村。居住着汉、壮、苗、彝等七种民族。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猪肉的消费仍占全县肉类消费的主导地位,养猪仍然是砚山县广大农村的主要产业。2013年,全县生猪存栏35.31万头,出栏肥猪58.1万头,在庞大的养猪业生产发展中,为了保证农民所养的猪能健康快速成长,除了要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外,防病工作也很重要,尤其是猪瘟的免疫工作,一直是砚山县防疫工作的重点。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细小血管的变性,从而引起全身皮下点状出血,部分器官坏死和梗塞。猪瘟病毒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特点,病猪是本病主要传染源,病毒随尿液、粪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体外,并散布于外界,健康猪一旦接触到病毒,就会被传染,造成本病流行。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人和某些动物如:鸡、犬、鼠等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一般情况下,只有猪感染本病,病猪不分品种、年龄、性别,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发病率和致死率极高,对养猪业危害很大。砚山县猪瘟的流行形式,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差异,群众文化素质之间的差异等多种原因,呈现零星散发,并诱发其它疫病。

一、猪瘟免疫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免疫方面存在的问题

1.1防疫不及时

一是群众意识差,观念落后。砚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辖区内有壮、彝、苗等十多种少数民族,其中壮族居多,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偏远的村寨,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思想观念落后,经济困难,给猪瘟免疫工作造成很大的阻力。

二是村级兽医员文化程度低,全县共有100名村级防疫员,其中大部分只有初中文化,并且年龄偏大,接受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差,加之村级防疫员的工资报酬低,挫伤了村级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防疫不及时,主要是春秋两防和市场检疫时注射,平时补针不多。

1.2免疫失败

免疫是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然而有时生猪经过免疫接种后,仍不能产生抗猪瘟的免疫力,而造成免疫失败。导致免疫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较常见:

一是母源抗体的影响由于种猪各种疫苗的广泛使用,使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很高,若接种过早,当猪瘟病毒注入仔猪体内时,会被母源抗体所中和,从而影响免疫力的产生。

二是疫苗管理不当疫苗从出厂到村防疫员领用过程中,要经过很多个环节,多次进出冷库。加之村级防疫员家里没有疫苗冷藏设备,温度反复波动和疫苗保存不当,直接影响疫苗的效价。

三是疫苗使用不当。疫苗稀释后,如果使用时间过长,由于温度的影响,会使疫苗的免疫效果逐步降低,最后导致免疫失败。

四是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前后使用药物不当导致免疫失败。按照免疫程序,一般采用20日龄首免,60日龄第二次免疫,成年猪每年春秋两次免疫。但砚山县养猪户仍习惯在60日龄后才接种疫苗,且在免疫前用了一些抗生素类药物,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反应,其次是营养不良,缺乏一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影响机体的抗体合成而降低免疫力,从而出现免疫过的猪发生猪瘟病的现象。

五是免疫剂量不准。砚山县猪瘟疫苗注射不论猪的大小每头注射1头份,在发生猪瘟的病猪中也有5%的猪确实注射过猪瘟疫苗,并且还未到免疫失效期。因为有些村防疫员在注射时不太认真,有时量不足,不能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而使免疫力受到抑制。

六是潜伏期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猪在免疫接种前就已感染猪瘟病毒,但由于在潜伏期,症状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这时如果接种了猪瘟疫苗,不但起不到免疫作用,反而加速病的发展,最终造成免疫失败。

2.检疫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生猪流通频繁,检疫难度大,是猪瘟发生,传播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砚山县个体养猪发展迅速,规模化、专业化养猪户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生猪的自由交易量增多,全县有定点收猪户21户,每天都有上百头猪拉进拉出,大量生猪的频繁交易,可使带毒猪流入市场,并进入千家万户,是猪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小猪市场上一些猪贩子为谋私利,逃避检疫,加之检疫人员人手不足,检疫执法力度不够。不同程度地造成猪瘟病的流行。

2.2对私自经营疫苗活动的查处力度不够

砚山县畜牧局在上一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出台了生物制品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各种生物制品必须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管理,并向乡(镇)畜牧兽医站、村级兽医防疫员逐级发放,不允许私自出售生物制品,但还是经常遇到农户自行购买疫苗来注射的情况。由于对私自出售疫苗的情况缺乏有效的查处,疫苗质量得不到保证,为猪瘟病的发生流行埋下隐患。

2.3政府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砚山县的畜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的生猪存栏和出栏出逐年增长,很多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但是与烤烟相比较,使一些领导有了这样的认识,认为畜牧业是一项富民不富县的产业,致使在猪瘟免疫过程中,因防疫经费不足,基层村民委不支持工作等一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对猪瘟的免疫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解决砚山县猪瘟免疫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1.强化检疫

首先,定期组织全县各乡(镇)兽医站负责检疫工作的人员、村级防疫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猪瘟免疫的有关知识进行培训,使各站检疫人员、村级防疫员进一步加强对猪瘟免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猪瘟免疫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加大对生猪交易市场、鲜猪肉市场的检疫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逃避检疫的不法行为,坚决杜绝患病的猪上市或屠宰销售。

2.加强对猪瘟疫苗的管理

猪瘟疫苗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调发。在调发过程中,对疫苗名称,生产日期、失效期、使用剂量,保存温度等情况,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详细记录,防止任何单位或个人私自出售疫苗的情况出现,一经发现,轻者没收疫苗和销售收入并给予警告,重者根据因疫苗质量问题引起的事故程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这样确保疫苗质量,使猪瘟免疫取得实效。

3.强化免疫,保证质量

对广大农户宣传猪瘟免疫有关知识,使他们对猪瘟免疫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接受猪瘟的免疫注射,提高免疫密度,控制猪瘟病的发生。其次帮助村防疫员解决报酬低的问题,鼓励村防疫员开展多种家庭经营活动,如兽药、饲料等的销售,收入可观了就能提高村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解决猪瘟免疫密度低的问题。

4.加强管理,防止免疫失败

首先是完善仔猪与母猪的免疫制度。仔猪在20-60日龄时,进行猪瘟疫苗注射并佩戴耳标。仔猪凭免疫耳标进行交易,如有耳标的仔猪进入市场,不再补注猪瘟疫苗,避免重复注射;其次是进行规范操作,注意疫苗保存,预防注射前,对器械进行严格的清毒,针头不连用,一头猪换一次针头,避免造成交叉感染。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疫苗管理制度,对疫苗进行妥善保存,目前我们使用的猪瘟冻干疫苗,要求在零下15℃保存,严禁烈日曝晒或阳光直射。

5.政府应加强对猪瘟免疫工作的重视

业务部门提高认识,积极向政府领导请示、汇报,争取政府领导的重视,把猪瘟免疫防制工作提到议事日程,确实加强对猪瘟免疫工作的领导,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在猪瘟免疫工作中因防疫经费不足而对猪瘟免疫工作开展造成的影响,并认真落实《砚山县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应急预案》,使砚山县在发生动物重大疫病时能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

目前,砚山县的猪瘟免疫防制工作,经过各级业务部门以及广大基层兽医防疫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检疫执法、疫苗管理、免疫密度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全县范围内仍有零星的猪瘟病发生,给养猪户的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给砚山县猪瘟免疫防制工作带来很大影响。所以,加强检疫执法力度,严格管理好猪瘟疫苗,制定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并进行规范操作,使猪瘟免疫质量进一步提高。通过对猪瘟传播流行根源途径的综合治理,有效防制砚山县猪瘟病的发生流行,使砚山县养猪业能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四川白鹅 四川白鹅养殖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四川白鹅(SichuanWhitegoose)原产地为四川省,主要分布于四川的宜宾、成都、德阳、乐山、内江等市,以及重庆的永川区、荣昌、大足等市(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引进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四川省位于北纬27o70~32o10、东经102o30~108o40,境内具有山区、丘陵、平坝等多种地貌类型,海拔250~1000m。年平均气温16℃以上,年降水量1000~1400mm。无霜期长,日照少,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据清朝康熙年间当地县志记载:鹅,谷粒及鱼虾之属,乡居间有饲者,肉卵供食,毛可制绒。境内有岷江、沱江和嘉陵江等水系,水库、塘堰多,饲草繁茂,为养鹅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产区人民历来把养鹅作为一项重要的家庭副业,因而促进了四川白鹅向早期生长快、体型较大的方向发展。同时,产区素有以母鸡或人工孵化鹅蛋的习惯,形成了四川白鹅基本无就巢性、产蛋量较高的特点。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产区四川白鹅饲养量1985年约为199万只,1995年约为548万只,2005年约为1665万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四川白鹅体型中等,羽毛紧密、呈白色、有光泽。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白色,喙、胫、蹼呈橘黄色。成年公鹅体型稍大,头颈粗短,体躯较长,额部有半圆形的肉瘤,颌下咽袋不明显。成年母鹅体型稍小,头清秀,肉瘤不明显,颈细长,无咽袋,腹部稍下垂,少量有腹褶。雏鹅绒羽呈黄色。

2.体重和体尺四川白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四川白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70日龄和300日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见表3。

2.蛋品质四川白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4。

3.繁殖性能四川白鹅200~24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60~80个,高者可达110个;初产年产蛋数60~70个,第2~4个产蛋年产蛋数70~110个。在公、母鹅配比为1:4~5的情况下,种蛋受精率88%~90%,受精蛋孵化率90%~94%。母鹅无就巢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种场和基因库保护。南溪县四川白鹅育种场承担四川白鹅的保种任务,目前有40个多父本混合家系的保种核心群800只,每个家系4只公鹅、16只母鹅。2006年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江苏)引入保存该品种。四川白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我国2009年11月发布了《四川白鹅》国家标准《GB/T246992009》。

(二)选育利用

南溪县四川白鹅育种场等单位从1988年开始从事四川白鹅的保种选育工作。国内多个省、直辖市引入四川白鹅作为杂交或育种的母本资源。四川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重庆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广西南宁市种畜场等单位先后开展了以莱茵鹅、浙东白鹅、合浦鹅、皖西白鹅、太湖鹅等为父本,四川白鹅为母本的杂交组合试验,筛选出了莱茵鹅与四川白鹅、皖西白鹅与四川白鹅、合浦鹅与四川白鹅等生产性能较优的杂交组合,在养鹅生产中广泛使用。

从国家九五计划开始,四川农业大学以四川白鹅为材料,育成了天府肉鹅母本品系(四川白鹅新品系),与原四川白鹅相比,生长速度和繁殖性能均有提高,与育成的天府肉鹅父系组成配套系具有突出的生产优势,父母代在舍饲和放牧条件下,年产蛋分别为79.6个和80.5个;商品代在放牧补饲条件下,56日龄活重3394g,70日龄活重4220g,比同日龄四川白鹅多增重7189,上市日龄比达同等体重的四川白鹅提前10~14天。

五、品种评价

四川白鹅属中型鹅种,具有生长速度快、繁殖性能好、配合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在我国中型鹅种中四川白鹅以产蛋量高而著称,是一个理想的杂交利用母本品种或育种素材,可应用于我国肉鹅的杂交利用和育种工作中,如目前已经育成的天府肉鹅、扬州鹅中均有四川白鹅的血缘。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307.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