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常见病弧菌病的控制要点


原因:引起河蟹弧菌病的病原有多种弧菌,其中主要包括鳗弧菌、溶藻酸弧菌、副溶血弧菌等。该类菌主要感染血淋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放养密度高,饲养过程中河蟹受到机械损伤或敌害侵入,使蟹体表受损,水质污染。投喂人工饲料过多,导致弧菌继发性感染。病蟹腹部和附肢腐烂,体色变浅,白色不透明,发育变态,停滞不前。病蟹组织中,特别是鳃组织中,有血细胞和细菌聚集成不透明的白色团块,濒死或刚死的病蟹体内有大量的凝血块。病蟹身体瘦弱,活动能力减弱,行动迟缓,匍匐在池边,多数在水的中、下层缓慢游动,趋光性差,体色变白,摄食减少或不摄食,有时病蟹呈昏迷不醒状。随着病情发展,胸足伸直失去活动能力,最终聚集在池边浅滩处死亡。
危害:危害幼蟹,蚤状幼体甚至大眼幼体。发病率较高,死亡率可达50%以上。如若幼体染病,l天~2天内即会导致“全军覆灭”。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为夏季,流行水温25℃~30℃。
 诊断:将病蟹的血液淋巴涂片,若发现有弧状、螺旋状或S型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且具该病症状的,基本可判定为此病。对于早期患病幼体,通过身体比较透明的地方,在400倍显微镜下,可见到细菌在幼体内各组织间的血淋巴活泼游动。确诊需用弧菌多价血清进行凝集试验。
防治
预防:合理放养,保持适宜的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3只~6只,每只5克~10克。在捕捞与运输过程中,要尽量小心,避免蟹体受伤。及时更换新水,调节水质,保持水质清洁,以防止因有机质增多而导致该病发生。在育苗和养成期间,注意消毒预防,欣碘1ppm预防消毒效果很好,另外消毒两天后注意补充有益菌种间接抑制弧菌。

相关阅读

河蟹养殖常见病腹水病的防治技术


河蟹腹水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很大的河蟹疾病,病蟹的背甲内有大量腹水。
(一)病原
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其中嗜水气单胞菌较常见。
1.嗜水气单胞菌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5-1.0微米×1.1-1.7微米,无芽孢,无荚膜,绝大多数菌体为单个,少数为2个相连,极生单鞭毛,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产气,无氯化钠胨水中生长良好,含6%及以上氯化钠胨水中均不生长,其中1株菌对柠檬酸盐不利用,1株菌对赖氨酸脱羧酶阴性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与嗜水气单胞菌不同外,其余30多项生理生化反应均与《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嗜水气单胞菌相同,个别生化反应不一致是由于不同地区分离到的菌株存在的差异所致。
2.拟态弧茵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为0.4-0.8微米×0.8-1.4微米,无芽孢,无荚膜,极生单鞭毛,单个或2个相连,菌体直或稍弯,葡萄糖氧化发酵测定为发酵型产酸,但不产气,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乙酰甲基甲醇试验阴性,酒石酸盐反应阴性,对多黏菌素敏感等30多种生化反应与《白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上的拟态弧菌相一致。
3.副溶血弧菌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阳性,触酶阳性,还原硝酸盐,对弧菌抑制剂0/129(150微克/毫升)敏感。胞外产物具明胶酶、几丁质酶、淀粉酶、酪蛋白酶、磷脂酶等多种酶活性及溶血活性。
(二)流行情况
全国各养蟹地区均有发生,1龄幼蟹至成蟹均受害,在长江流域于5-11月均有发生,其中尤以7-9月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发病严重的塘甚至绝产。在池中不种水草或种得很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的蟹塘,发病尤为严重。
(三)症状
在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时病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多数爬至岸边或水草上,不吃食,轻压腹部,病蟹口吐黄水。打开背甲时有大量腹水,肝脏发生严重病变,以至坏死、萎缩,由原来的黄色变为淡黄色,直至灰白色;鳃丝排列不整齐,有时有缺损,呈灰褐色以至黑色;病蟹胸部肌肉很不丰满,很瘦;折断步足有大量水流出来,步足肌肉萎缩;心脏肿大,心跳乏力;有时背甲的内膜也被烂成残缺不全,因而从背甲外面观察,背甲呈花斑状;肠内没有食物,或在近肛门处有少量粪便,有的肠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胸部和腹部连接处水肿,不能正常蜕壳,最后衰竭而死。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鉴定,作出最后确诊。如果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可采用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研制建立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直接将分离菌株鉴定到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因嗜水气单胞菌的菌株很多,其中有不少菌株是不致病的,因此,如仅作细菌鉴定,还不等于已找到了病原菌。
(五)预防措施
要进行全面综合预防,具体方法详见河蟹颤抖病的预防措施。
(六)治疗方法
采取三步曲治疗方法。第一步:先杀虫,如河蟹体表有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必须先杀虫。否则固着类纤毛虫寄生后,损伤鳃组织及蟹壳,这就为细菌不断入侵打开了门户,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第二步:外泼消毒药及内服药饲相结合,将蟹体内外及水体中的病原菌同时杀灭。外泼消毒药可以任选一种,最好是选用无残留、无公害的二氧化氯或水产保护神、伏碘,这些药比三氯异氰脲酸、二氯异氰脲酸钠、漂白精等的费用略贵,但后者会产生诱癌物质,污染环境。外泼消毒药的次数随病的轻重而定,病轻的泼药次数少、间隔时间长;反之则泼药次数多、间隔时间短,一般为2-4次。
内服药饲可以选用下列任一种:
(1)每千克饲料中加蟹安Ⅲ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的、河蟹喜欢吃的颗粒药饲,连喂6天左右。
(2)每千克饲料中加治鳖灵1号10克,拌匀后制成水中稳定性好、河蟹喜吃的颗粒药饲,连喂6天左右。如在饲料中加些保肝解毒药及维生素C、维生素E,则疗效更好。第三步:在停药后2天,全池外泼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适合河蟹生长。并进一步加强饲养管理,使河蟹尽快康复,健康成长。种得很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的蟹塘,发病尤为严重。

河蟹养殖常见病真菌病的防治技术



1.病原
河蟹真菌病的病原为离壶菌。该菌的菌丝很长,为不规则交叉分支,一般不分隔,弯曲,直径8~40微米。菌丝吸取河蟹幼体营养,生长发育很快,不久就充满宿主体内,不论头胸和腹部内均可寄生,好似松树叶和杨树根须。在河蟹幼体内的菌丝颜色不断变化,呈黑、绿、青、灰、桔黄等颜色,靠近幼体表面的菌丝形成隐子囊。真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一般比细菌强,耐受温度、盐度、pH值的范围很广,在含有氯化钠为0.7%、pH值5~11的范围内均可生长。
2.症状
受感染幼体头大尾小,体呈黑色,摄食量减少,活动力减弱。该菌传播速度很快,第1天幼体就可能有1%寄生,2~3天后所有幼体100%感染,严重者全部死亡。
3.流行情况
据调查显示,目前该病已为我国河蟹人工繁殖中的主要病害,北起辽宁,南至海南岛,从沿海到内陆,大部分河蟹人工育苗场均有发生,从河蟹胚胎的卵-幼体-蟹-成蟹-亲蟹,真菌类离壶菌均有寄生,尤其对幼体和幼蟹造成很大威胁,一般成活率只有5~6%,如果蟹苗经药物浸泡再培育幼蟹,成活率可提高1~3倍。
4.防治方法
真菌病原目前尚无有效办法杀灭,但已掌握其传染途径和寄生部位。因此首先应设法切断其传染途径,宜从亲蟹入手,凡是河蟹人工繁殖场,应选择没有离壶菌寄生的成蟹作为亲蟹,在亲蟹促产前进行消毒处理。

河蟹养殖常见病颤抖病的预防措施



1.为河蟹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做好预防工作的首要条件。不仅要选择有质好、量足的水源地区养蟹,而且必须采取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1)必须有独立的进水、排水渠道。
(2)清除池底过多淤泥,经过曝晒、冰冻后再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3)要养好蟹必须种好水草。种好水草有5大优点:①水草可供蟹食用,力蟹提供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②水草为河蟹蜕壳提供隐蔽场所;③水草能吸收水中及泥中的肥料,减轻富营养化,使水变清新;④在盛夏,水草还能起遮荫、降温的作用;⑤白天水草营光合作用,可以增加水中溶氧。
(4)定期外泼生石灰,保持水呈弱碱性,增加水中含钙量,适合河蟹生长。
(5)定期外泼“养殖保”、“多福可乐”等复合光合细菌制剂,可显著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态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水体溶氧量,减少有机耗氧量,并能减少换水量和次数,甚至不需换水,同时也显著地提高了养殖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李勤生等,2000)。
(6)成蟹塘可以混养少量白鲢、花鲢的夏花鱼种及螺蛳等,以清除池底及水中的残饲、过多的浮游生物;螺蛳还是蟹的饲料。

2.必须将河蟹养得健壮,提高河蟹自身的抵抗力这是做好预防工作的关键。蟹种必须纯,严禁近亲繁殖;在捕捉及搬运时要细心,严防蟹体受伤;投喂营养全面、水中稳定性好的优质颗粒饲料;在饲料中添加l%“养殖保”或“多福可乐”等复合光合细菌制剂,可明显提高河蟹抵抗力、促进生长、增加产量、降低饲料系数(李勤生等,2000);投喂量要适当,进行精心饲养管理等。

3.努力减少和消灭病原

(1)蟹池及工具必须进行消毒,尤其是发过病的塘及发病塘用过的工具一定要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入蟹种,并对蟹种用水产保护神消毒。
(3)疾病流行季节进行药物预防,每月外泼消毒药1-2次,及内服药饲1-2次,每次连服2天,每天内服的药量为治疗量的一半;当周围蟹塘发病时,尽量不从外河进水,如一定要进水或换水时,可在进口处挂消毒药进行消毒,或待水换好后,立即全池泼1次消毒药,养蟹大户如能备有蓄水池则更好。

河蟹养殖常见病稚蟹弓背病的防治技术



稚蟹弓背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及副溶血弧菌生物型等细菌感染稚蟹,引起病蟹上岸、腹肢支撑地面将身体支起,反应迟钝,大量死亡的疾病。
(一)病原
李艾宽等(1999)报道,稚蟹弓背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生物型α。二者都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无芽孢,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淀粉水解、甘油生酮、明胶水解、胨化、还原硝酸盐阳性,产酸、产碱、酸凝固、凝乳酶凝固阴性,副溶血弧菌生物型菌对葡萄糖氧化发酵产酸不产气,甲基红试验阴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脱氧核糖核酸碱基比为(42-45)摩尔%。嗜水气单胞菌为葡萄糖氧化发酵产酸产气,甲基红试验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不敏感,脱氧核糖核酸碱基比为58-62摩尔%。用这2种菌分别浸浴大眼幼蟹、稚蟹,均于第2天即开始发病死亡,症状与自然发病的相同,且又从人工感染的病蟹中回收到了这2种菌。
(二)流行情况
主要是危害大眼幼体入暂养池变态为稚蟹后不久发生,流行广、危害大,可导致稚蟹大批死亡,甚至全部死亡。
(三)症状
大眼幼体变为稚蟹后不久便大批爬上岸,或躲藏在岸边的土缝中,以腹肢支撑地面将身体支起,反应迟钝,甚至人驱之也不回到水中,最后死在岸上。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可用血清学、分子生物技术进行快速诊断。
(五)预防措施
(1)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并进行消毒。
(2)选择健壮亲蟹进行人工繁殖,采取微流水生态育苗(王武等,1998),将苗培育得健壮。
(3)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采用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保持水质、底质优良、稳定(详见河蟹颤抖病的预防措施),提高蟹体抵抗力。
(六)治疗方法
疾病早期可以外泼水产保护神及饲料上喷水产保护神进行治疗。

河蟹养殖常见病河蟹急性中毒的防治方法



河蟹急性中毒有两种症状:

(1)有毒因子,因为侵袭强度大,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河蟹的鳃、三角膜,使河蟹背甲后缘涨裂出现假性“蜕壳”,或三角膜呈红、黑泥性异状,或河蟹的腹脐张开下垂,四肢僵硬而死亡。

(2)有毒因子,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水草、人工饲料的吃食带进,经由胃、肠的血泫循环,使河蟹内分泌失常,螯足、步足与头胸部离异而死亡。
致使河蟹中毒死亡的因子,有池塘内部的,如池底有毒气体硫化氢、氨、水中生物性毒素等。有外源性的,如过高浓度用药,受有毒物感染的饲料等。

防治方法:
①蟹种放养前,养殖池干水后每亩用100千克生石灰清塘。6~9月,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
②年终,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5厘米)。
③在池中栽植聚草、水花生来净化水质。
④一旦出现病症,马上更换新水。

河蟹养殖常见病颤抖病的症状及预防方法



河蟹颤抖病的症状:病蟹呈昏迷状,附肢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活动缓慢,反应迟钝,上岸不回。病蟹环爪、倒立、拒食。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鳃部症状;肌肉发红,尤其以大螯、附肢中肌肉明显;肛门有时红肿、无粪便,有时有长条状污物黏附;头胸甲下方透明肿大,充满无色液体;肝胰腺成灰白色,肝组织糜烂并发出臭味。
1、流行情况
此病从幼蟹(5—10g)到成蟹(200-250g)皆有发生。发病时间5-10月份,而在8-9月份夏季高温季节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该病流行期间的水温为23-33℃,而以立秋后25-25.8℃水温时发病最为严重,10月份以后水温降至20℃以下,该病逐渐减少。放养密度越大、规格越大、养殖期越长、患病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2、预防方法
该病以预防为主,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1)幼蟹养殖期慎用药物,尤其是对器官伤害性大的药物。
(2)引进扣蟹时注意检疫。
(3)保持水质清洁,经常换水。每亩水面每20天左右泼洒5-10kg熔化的生石灰,使池水的PH值稳定在7.5-8.5之间。
(4)定期用底质改良剂改善底质,半个月左右用一次EM菌等生物制剂全池泼洒改善水质。
(5)发生本病后,不可盲目用药。
(6)严格饲养管理,注意水体及饵料中有毒物质的监控。
(7)饲料中添加免疫增效剂(中草药、多糖类)增强蟹体免疫力,增加河蟹抗应激反应能力。
(8)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时,应首选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以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加剧病情。

河蟹养殖常见病窒息症防治技术



又称缺氧症、猝死症。用鳃呼吸的特种水产动物最易发生窒息症,窒息症是人工养殖常见的多发病。河蟹一般要求池水溶氧量为5毫克/升,若低于2毫克/升则会发生缺氧窒息死亡现象。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换水、无增氧设备和饵料密度超限。也可能是池水中有机物过多(残食、烂草、淤泥、排泄物),即水过肥,招致微生物大量繁殖而耗氧及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池中浮游生物(藻类、原虫、微生物)大量繁殖污染,也会造成缺氧、中毒和病害。池水盐度过高会降低水的溶氧量,也容易发生缺氧症。
临床检查观察时,病初可见食欲降低,活动力下降,头不时浮出水面困难地呼吸;病后期不食、不动、浮于水面,最后窒息死亡漂浮水面或沉底。剖检时,单纯缺氧症尸体一般鳃部色泽不发黑,但会有细沙附着,不见有其他病症。检测水中溶氧量,可以确诊。
治疗蟹窒息病,应立即换新鲜水或增氧,同时清除池中过多的水生植物,特别是腐烂的植物。这项措施越早、越快、越见效。也可将上草或上岸呼吸的蟹捞出放入新鲜水池中饲养,以缓解病情。如有条件的养殖场,可进行池水溶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监测,以便于采取换水或清池消毒等措施,从而从根本上防止病的发生。放养密度始终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过密,可引发缺氧、伤害以及污染,使池水水质变坏,促使大量生物(藻类植物、微生物、寄生生物等)繁殖而产生疾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47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