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形成懒蟹?


所谓懒蟹就是幼蟹养到年底,有些河蟹个体极小,其头胸甲宽仅1~1.5厘米,体重1克左右。它们往往栖居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称为懒蟹,又称僵蟹石蟹。形成懒蟹的主要原因是:
(1)池中缺少附着物(水葫芦、水花生、聚草等)。
如水中溶氧经常不足或水质污染,河蟹就离水在岸边挖洞栖息,时间一长就适应沿岸洞穴生活,懒得下水觅食,故个体生长很慢。
(2)水位变动大,有些水体像潮水河,水位忽高忽低,河蟹就容易在潮间带挖洞穴居,懒于出来活动,形成懒蟹。
(3)投饵不均匀。
一部分河蟹因投饵不匀而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
由此可见,产生懒蟹的技术关键是尽量减少幼蟹穴居的数量,使幼蟹在池内过隐居生活。

相关推荐

大闸蟹养殖户如何防控懒蟹的形成



在蟹种放养前期,由于池塘环境、水温、水质因子的变化,蟹会栖居洞穴里或水草丛中,不肯出来活动和觅食,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慢慢的就成了“懒蟹”。
 
一水体溶氧量太低:
 
河蟹要求每升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毫克以上。当每升水中溶氧量低于3毫克时,河蟹会上岸栖息。时间一长,它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建议使用:氨基肥肽+碧水硅藻旺肥水培藻,稳定水体,提高溶氧。
 
二是养殖水位变动频繁:
 
养殖水位时高时低,有的河蟹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建议前期少量换水,保持水位稳定。
 
三、池中缺乏水草、附着物:
 
河蟹有攀附和隐居的习性,在有水草、芦苇的池塘,白天和夜间均能观察到有大量的仔幼蟹攀附在水草、芦苇,甚至竹筒、草袋上等处觅食和玩耍。如果水中缺少这些附着物,就会有部分河蟹离水上岸,使之穴居的机会增多,产生懒蟹的机会便增加了。建议前期合理种植水草。
 
四、是饵料投喂不均匀:
 
河蟹养殖过程中投喂饵料不均匀,部分河蟹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河蟹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建议:饵料投喂充足,做到均匀投喂,可使用维康高稳vc+维康乳(3~5亩)全池泼洒,増强体质,补充营养与能量。
 
五、水质变化:
 
1.前期使用过多无机肥料(尿素、磷肥),使氨氮、亚硝酸盐增加,影响摄食出现懒蟹。建议:碧水源+攻底亚硝净;
 
2.ph:水体碱度过高,影响摄食活动,形成懒蟹。建议:氨基金解霸(或解毒王)+生态活水素。

豆蟹到扣蟹养殖过程中如何防止懒蟹的形成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每年都有一些蟹个体小,甲壳黑且坚硬,往往栖息在洞穴中,很少出来活动和觅食,因此生长缓慢,被称之为“懒蟹”。
产生“懒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池塘水位变动太大而造成河蟹在水位线附近打洞。如果水位忽高忽低,变动过大,河蟹来不及迁居,久而久之就穴居在洞穴中,懒得出来活动、觅食,形成“懒蟹”。
建议:要保持池塘水位相对稳定,同时还要做好汛期和枯水期间的进排水工作,这1河蟹顺利蜕壳也有一定的好处。
2、由于池水中溶氧量低而造成河蟹在水中感到不舒服而离水上岸栖息,这样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河蟹在沿岸洞穴中生活的习惯,懒得下水觅食,这种蟹通常个体较小,没有商品价值。
建议:要定期换水,以增加水中溶氧,保持水质清新。并且选用单胞藻源、氨基酸肥水素、定向培藻素等产品进行肥水,可以快速解决水瘦引起的缺氧问题,防止懒蟹的出现。
3、由于投饵不均匀而造成一部分河蟹抢不到饵料,只能食洞穴附近泥中的腐殖质来维持生命,时间一长,这部分河蟹就不觅食,个体也长不大。
建议:控制河蟹的放养密度,投饵一定要均匀,尽量使河蟹都能吃到适口的饵料,养成河蟹觅食的习惯。
4、由于池塘中缺少水生植物和漂浮性的附着物,如水花生、水葫芦等。当水中溶氧不足或夜晚的时候,河蟹离水呼吸空气和觅食。如果水中有水生植物和漂浮性的附着物,河蟹就爬到附着物上,过一段时间再下水,这样才不影响河蟹的生长。如果池塘中没有附着物,河蟹常常爬到岸上打洞穴居,离生活。
建议:池塘中要栽种水生植物和漂浮性的附着物,以占到水面的40%~60%为宜,使河蟹能在水中隐居,爬到水生植物和漂浮性的附着物上活动。
5、由于水质污染而形成“懒蟹”。河蟹对水质要求较高,如果水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或重金属离子等有一个或几个指标超标严重,河蟹就会上岸打洞穴居。
建议:不用被污染的水源,池塘水质恶化后应及时排出和加注新水,使河蟹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并且定期使用菌制剂如佳菌多、活性酵素、降氨灵、亚硝净2号灯产品,可以显著改善水质,防止懒蟹出现。

为什么螃蟹肝胰腺会白化?



为什么螃蟹肝胰腺会白化?
1、螃蟹体内有一种叫虾青素的物质,虾青素具有超强的抗氧化能力,虾青素含量越高,螃蟹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能力就越强,所以,虾青素让螃蟹具有了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螃蟹体内缺乏虾青素,则螃蟹的免疫力明显下降,生存易受到威胁。螃蟹体内的虾青素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环境中获取。
2、据研究发现,当螃蟹受到冻伤、农药中毒、水质恶化等恶劣的环境胁迫时,会大量消耗体内虾青素,如不能及时从环境中获取补充,易造成螃蟹肝胰腺白化症,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螃蟹白肝花肝。所以,肝胰腺白化也是螃蟹免疫力降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不及时改善,就容易受到病原侵袭,造成肝胰腺萎缩坏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瘪子。
3、为什么蟹肝宝能增强螃蟹抵抗力和免疫力,让螃蟹肝胰腺更红润饱满?一方面,蟹肝宝功能饲料选用了富含虾青素的原料,饲料中虾青素含量高,所以能让螃蟹肝胰腺更红润。另一方面,蟹肝宝功能饲料应用了海大研究院生物发酵酶制剂,能有效改善螃蟹肠道健康,所以,使用一段时间后,螃蟹肠道更粗壮。
再则,蟹肝宝功能饲料选用了优质的饲料原料,营养配方平衡,螃蟹肝胰腺的消化率更好,所以,螃蟹肝胰腺更饱满。【南通海大~蟹肝宝功能饲料研发团队】

蜈蚣冬眠吗?蜈蚣为什么会冬眠?


蜈蚣是低等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到了气温比较低的冬季,蜈蚣蛰伏在地下不吃不喝,体内物质代谢水平相当低,这是对它自身的一种保护。

蜈蚣的冬眠在中原地区,从寒露开始,身体物质代谢开始降低,活动减少,停止生长。到霜降时,开始冬眠。到翌年清明以后,方能恢复正常的生理代谢,食量增加,开始活动。

1、蜈蚣冬眠前的话动规律

在野生条件下,蜈蚣冬眠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在冬眠以前,从生理上到行为上都是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利越冬,增加起蛰后的抵抗力。

首先,冬眠前蜈蚣身体要做好充分的营养贮备,以供冬眠期的代谢消耗。尽管冬眠期间蜈蚣的代谢水平很低,但毕竟没有停止,仍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半年时间必定要消耗占体重一定比例的物质。如果冬眠前体内物质贮存不足,冬眠时把体内的营养物质消耗完了,第2年春季出蛰时体质很弱,抵御不了天气的变化刺激,就会死亡。所以,蜈蚣在进入冬眠以前吃食量增加,食物以脂肪、蛋白质的形式贮存在体内。饲养生产中,在冬眠前1个月,就应该供给蜈蚣充足的饲料量,并且饲料的营养价值要高,使蜈蚣很快肥胖起来,体重迅速增加,以备冬眠期体质消耗。

其次,蜈蚣冬眠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般来讲,冬眠场所温度最好在1-3度,环境湿度在30%,饲养土的湿度在11%-15%为好。温度低于0℃时,可能会把螟蚣冻死,温度超过10℃,蜈蚣生理代谢加速,体内贮存的物质很快就消耗完,又会造成死亡现象。越冬环境中湿度过大,会降低螟蚣冬眠时的耐寒性,湿度过小,蜈蚣体内水分散失较快,也会影响冬眠时的成活率。

根据以上情况,蜈蚣在野生情况下冬眠前要寻找最适的地方冬眠。中原地区要寻找地下10厘米以下的地方冬眠,在东北要寻找地下70-80厘米深处的地方冬眠。

2、冬眠期特征

冬眠完全是由季节变化、天气寒冷引起的蜈蚣对低温的一种适应。每当气温降到0℃左右时,蜈蚣而有长有短。一般江南地区螟蚣的冬眠期短,而北方地区蜈蚣的冬眠期长。

冬眠期间蜈蚣的外部行为完全停止.不吃不喝也不动,静静地消耗着冬眠前贮存在体内的营养物质,内部必要的代谢活动在最低水平上维持着。这种沉睡状态,一般在冬眠的中后期最深沉,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最迟钝,也最容易受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死亡。因为这时蜈蚣没有逃逸能力,防疫能力也很差,是最脆弱的时期。

冬眠前,蜈蚣体内营养物质贮备不足是很危险的,即使代谢水平很微弱,也不能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退一步说,即使维持到第2年春季冬眠结束,由于体内物质消耗完了,还没来得及恢复,遇上恶劣环境,也会大批死亡。

在自然状态下,蜈蚣的冬眠习性,是因适应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在人为条件下,可改变这种习性,打破冬眠,加快其生长发育节奏。

3.冬季加温饲养

蜈蚣是冷血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热带地区蜈蚣是无冬眠的,在北方人工饲养条件下,饲养室温度保持在15℃以上,加上保证充足的饲料供给,蜈蚣也不会进入冬眠状态。因此,蜈蚣也可以进行冬季加温饲养。

加温饲养的房舍一定要保温性能好,这样可以节约燃料,同时要有通气换气的条件。室内空气不新鲜时,可以在不大幅度降低室温的前提下进行换气。

野生蝎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少?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蝎子资源现有可供市场量仅能达到需求量的10%左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解决办法,一需要加强保护野生蝎子资源,二需要发展人工养殖。但保护野生资源说起容易,做起难。因为国家并未宣布蝎子是何种级别的保护性动物,在法律保障上是一个空白。因此,现在只要是有野生蝎子生长的地区,因其价高利昂,当地居民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季节,捕捉蝎子。在捕捉时,不论大小蝎子,统统一扫而光,人为造成野生资源渐渐枯竭。

野生蝎子为什么会越来越少?这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20世纪60~70年代,农村房屋大多为土木结构,适于蝎子栖息,那时家居野生蝎子较多,农民常被蝎子蜇伤。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房屋普遍由土木结构改为砖混结构,蝎子无处栖身,生存条件被破坏。

(2)由于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如开山垦荒、筑堤造田,尤其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适合蝎子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由于蝎子价高利昂,人们对其无计划地滥捕,使得野生蝎源每年以30%的速度锐减,眼下已渐近枯竭。

(4)人工养殖蝎者极少,目前还不到人群的万分之一。很多不懂得蝎子的人都认为蝎子不能养。始终未形成大面积养殖形式,因此蝎子越来越少。

按目前捕捉情况估计,要不了几年,野生蝎子就会趋于灭绝。为能使这一贵重动物能继续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就要大力发展人工养殖。

池塘养成蟹为什么要设蟹穴和蟹岛?



成蟹养殖池坡度大,不利于河蟹挖洞穴居。设人工蟹穴的目的是便于河蟹隐居。蟹岛,又称蟹墩,设在池塘中央,其目的是为河蟹提供浅水、安静的蜕壳环境,以避免自相残杀。
以往人工蟹穴采用固定式蟹巢。即采用小青瓦在池内砌成镂空状蟹巢。这种固定式蟹穴有很多弊病。一是瓦片易碎,蟹穴群容易坍塌,给以后的捕捞操作带来很大困难;二是在蟹穴区粪便残饵多,造成严重污染区,其淤泥多,溶氧条件差,河蟹在此生活,脐黑,体色深,生长慢。改进的方法可采用移动式蟹穴。即用毛竹筒、塑料管构成,直径9~10厘米,长30厘米,毛竹一端竹节打通,塑料管一端用网片封闭,每8~10根捆成一捆,每捆的捆扎绳由浮子浮于水面。投放时,应接近投饵区,而远离蜕壳的蟹岛区,一般每亩放置50~60捆。这种移动式蟹穴的优点是便于提取蟹穴,倒出其中河蟹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而且由于蟹穴经常移动,可有效地防止穴区污染。此外人造蟹穴也是良好的捕捞工具,减少劳动强度,避免了河蟹损伤,用人工蟹穴捕蟹,回捕率可达60%左右。
蟹岛在蟹池中央,呈方形、圆形、十字形和廿字形小岛。以往小岛高出水面20~30厘米,但这种设置的弊病是占用了养殖水面,而且小岛往往容易成为水老鼠、水鸟的栖息场所。因此,应将蟹岛改为低于水面10厘米的蟹墩,在其上种植水生经济作物。蟹墩上不投饵料。这样既防止了敌害生物的栖居,又为河蟹蜕壳提供了浅水、隐避和安静的环境。

蟹种培育中的懒蟹与早熟蟹的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



蟹种是成蟹养殖基础,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1龄蟹种培育技术已趋向成熟,目前蟹种培育大都达到亩产量100kg、高产池塘达250kg以上的水平。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懒蟹”与“早熟蟹”比例偏高成为困扰广大养殖户的难题,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分析了“懒蟹”与“早熟蟹”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供养殖户参考。
一、概念描述
1、懒蟹。在蟹种培育过程中,常有一些仔蟹前期在洞穴里懒得出来活动、觅食,后期虽能觅食,但不蜕壳、不长大,到蟹种捕捞时,其规格在500只/kg以上,少数仍停留在Ⅲ期~Ⅴ期仔蟹阶段,达不到蟹种的规格要求,失去了成蟹养殖的价值,蟹农称之为懒蟹。
2、早熟蟹。1龄蟹种收获时,部分较大规格个体的蟹种外部形态、副性征已与成熟蟹相同,性腺已完全或接近成熟,这种个体的蟹种被称为早熟蟹,也有称性早熟蟹种。早熟蟹放养后往往帨壳不逐而死亡,即便不死亡,其生长速度也很慢。
二、产生原因
1、育种池塘过大。育种池塘小而适宜,幼蟹相对集中,饵料容易做到均匀投喂,每只蟹获取饵料的机会也越高,规格相对更均匀整齐。池塘越大,幼蟹相对分散,饵料投喂无法实现全覆盖,久而久之,蟹种则会逐渐出现规格分化较大的局面,小的成为懒蟹,大的成为早熟蟹。
2、密度过高或过低。幼蟹密度过大,如果投饵再达不到均匀的要求,部分幼蟹吃不到足够的饵料,只能摄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质,维持生命,其个体生长缓慢,出现“懒蟹”。幼蟹密度过低,容易造成蟹种营养过剩,规格偏大,早熟蟹比例大幅度提高。
3、水体溶氧量太低。蟹种培育过程中,要求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当水中溶氧量低于3mg/L时,幼蟹会上岸或附着在水草上栖息,时间一长,上岸的这些幼蟹就在岸上洞穴里生活,不再下水觅食,这些蟹就成了懒蟹。
4、水位变动频繁。养殖水位时高时低,蟹种在水位上升时打洞穴居,水位下降后来不及向下迁徙,只得长期居于洞中,“以不变应万变”。
5、缺少附着物。水体溶氧量较低时,幼蟹往往离开水体,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如果水中有附着物没有或不足,幼蟹就能爬上去。如果水中无附着物,蟹种只好往岸上爬,在岸上打洞穴居。
6、饵料投喂不均匀。蟹种培育过程中如果投喂饵料不均匀,导致部分蟹种觅不到饵料,久而久之,这部分蟹种就缩在洞里,不肯出来觅食,容易形成懒蟹。如果投喂饵料过精,特别是动物性饵料过多,再加上培育池中天然饵料比较丰富,使生性贪食的幼蟹营养过剩,形成了早熟蟹。
7、有效积温增加。育蟹种水体较小,水位浅,水温上升快,如遇持续高温季节,水温一直较高,加速了幼蟹的生长和性腺发育,形成早熟蟹。
三、控制措施
1、建设标准化蟹种培育池。育蟹种池塘面积以5亩左右为宜,池埂坡比1:2~3,池深1.2~1.5m。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考虑到投饵和幼蟹捕捞操作便利,培育池池底最好为锅底形结构,自然形成浅水区和深水区。
2、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育种池要求靠近水源,水量充沛,进排水方便。水草具有供幼蟹摄食、隐蔽蜕壳、降温和净化水质等作用。浅水区栽种水花生,深水区栽种伊乐藻,呈条状型分布,水花生长成后要占全池面积的50%以上。
3、控制和调整在池幼蟹密度。实践证明,蟹苗亩放养量与蟹种亩产量不存在必然的关联性,一般按亩放蟹苗0.75~2kg灵活掌握。可一次放足,中途适当调剂。培育期间进行两次抽样:第一次在蟹苗下池培育4~6天,即首次蜕壳全部变态成Ⅰ期仔蟹时,要求Ⅰ期仔蟹密度达到13万~18万只/亩;第二次在培育25~30天蜕过5次壳的Ⅴ期幼蟹时,要求密度达10万只/亩左右。
4、饵料的品种选择与合理投喂。大眼幼体下塘前要培育适量的浮游生物,如天然饵料不足可按蟹苗重量100%~200%投喂专用开口料,每天投喂4~6次。蟹苗蜕变成Ⅰ期幼蟹后投喂专用幼蟹料,随着幼蟹规格的增长,当培育至Ⅴ期时,逐步降低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同时要防止饵料不足,造成幼蟹相互残杀。7~9月份,要适当减少精料的投喂,多喂一些水草、浮萍、南瓜丝等植物性饵料,10月份后,投喂蛋白质含量高的育肥饲料,供其壮膘越冬。
5、加强水质与水位管理。在蟹种培育过程中特别在高温期间,每10~15天使用一次底质改良剂或水质改良剂。前期不宜频繁换水,应保持水位稳定,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逐步地提高水位。7~9月高温季节,培育池水位尽量保持在1m以上,为防池塘水温过高,5~7天换水1次,但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每次换掉原池老水20%左右。
6、保持水体溶氧充足。有条件的育种池要安装微孔管增氧设施,以便养殖过程中,特别在高温季节、连续阴雨天气开机增氧。但高温季节,白天尽量不要开机,因池塘表层水温高达35~36℃,一旦开机,会使上下水体形成对流,表层的热水会进入池塘底部,对幼蟹产生应激和不适。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02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上一篇:澳洲美利奴羊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