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胃线虫病的冶疗方法

鸭胃线虫病是由四棱科、华首科、裂口科、膨结科线虫寄生于鸭的腺胃和肌胃而引起的寄生虫病。病鸭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消瘦、贫血、下痢,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成批死亡。剖检可见病鸭胃黏膜发炎、肥厚,出现瘤状物和溃疡。

一、基本情况

象山县墙头镇一蛋鸭养殖户饲养1500羽绍兴麻鸭,4月龄前已经预防接种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3次,养殖场周边水域环境比较好,水中有丰富的水草、小鱼、小虾、螺蛳等供鸭采食,晚上补充玉米和豆粕,鸭营养好,120日龄产蛋率高达95%。2013年6月3日,突然有30羽鸭不采食,产蛋量减少了30%,到6月8日,死亡11羽,不采食鸭数量增加到50羽,6月9日又死亡22羽,养殖户遂带两只濒死鸭到县畜牧兽医总站就诊。据介绍,发病期间曾肌内注射环丙沙星0.3毫升/羽,但无明显疗效。现将送检鸭的诊治结果报道如下:

二、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缩颈,蹲坐不起,两腿无力,消瘦,眼部有混浊的渗出液,眼结膜苍白,羽毛蓬松,翅膀下垂,排白色稀便,肛门周边羽毛污染严重。

三、病理变化

肝脏贫血呈棕黄色,腺胃出现瘤状物,胃黏膜发炎、肥厚,胃部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白色结节,结节里面包裹着鲜红色或暗红色圆形或椭圆形包囊,切开包囊见有多条细线状虫体,长4~7毫米、粗1毫米,呈红色或粉红色。

四、实验室诊断

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中虫卵。虫卵呈淡黄色,椭圆形,卵壳厚,卵内含幼虫。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鸭胃线虫病。

五、防治措施

1.预防。清除鸭舍内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同时加强饲料和饮用水卫生。

2.治疗。用伊维菌素按3克/100千克体重的量拌料投服,同时每100千克饮用水添加50克小苏打(NaHCO3),1天后按0.5%的比例用20%环丙沙星拌料,连用4天。

用药治疗后回访,病鸭的精神状况和采食量恢复正常。为防疾病复发,用左旋咪唑按10毫克/千克体重的量拌料一次性投服。7天后鸭群痊愈。

六、小结

1.浅水水域中各种水草、小鱼、小虾、水蚤、螺蛳和蚌等,均是鸭胃线虫的中间宿主,放养鸭需及时用药驱虫。

2.线虫寄生在鸭胃部,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导致感染鸭消瘦、贫血,肝脏因贫血发黄。本病例因没有及时用驱虫药,导致病死率高达2.2%。

3.伊维菌素是新型广谱、高效、低毒抗生素类抗寄生虫药,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有良好驱杀作用,但超剂量使用可引起中毒,且无特效解毒药。因此,在治疗时既要保证疗效又要避免过量使用引起中毒。

4.鉴于虫体寄生消化器官产生毒素,并在移行中损伤消化器官引起胃部发炎,并致鸭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和腹泻,可补充一些电解质进行排毒,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以促进病鸭康复。

(作者联系地址:浙江省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邮编:315700)

相关推荐

禽比翼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本病是比翼科(Syngamidae)比翼属(Syngamus)的线虫寄生于鸡、雉、吐绶鸡、珍珠鸡、鹅和多种野禽的气管引起的。病禽有张口呼吸的症状,故又称开口病。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侵害幼禽,患鸡常因呼吸困难导致窒息而死。据四川报道,成都流行斯克里亚宾比翼线虫病时,幼鸡死亡率几乎可达100%,成年鸡很少发病和死亡。

病原体

虫体红色。头端大,呈半球形。口囊宽阔,呈杯状,其外缘形成一个较厚的角质环,底部有三角形小齿。雌虫远比雄虫大,阴门位于体前部。雄虫细小,交合伞厚,肋短粗,交合刺小。雄虫以其交合伞附着于雌虫的阴门部交配,构成Y字形,不独居。

(1)斯克里亚宾比翼线虫(S.skrjabinomorpha)。雄虫长2~4mm,雌虫长9~26mm。口囊底部有6个齿。卵椭圆形,大小为90m49m,两端有厚的卵盖。

(2)气管比翼线虫(S.trachea,图)。雄虫长2~4mm,雌虫长7~20mm。口囊底部有齿6~10个。虫卵大小为(78~110)m(43~46)m,两端有厚的卵盖,卵内有16个胚细胞。

发育史

雌虫产出的虫卵随气管黏液到口腔,被咽入消化道后,随粪便排到体外。也有被咳出的。卵在适宜的温度(25℃)和湿度(85%~90%)下,幼虫在卵壳内蜕皮两次发育形成第3期感染性幼虫。含幼虫的卵在土壤中可生存8~9个月。感染途径有3条:①感染性虫卵(即卵壳内含感染性幼虫)被终末宿主啄食;②感染性幼虫从卵内孵化,终末宿主摄食了幼虫;③感染性虫卵或幼虫被贮藏宿主摄食,再随贮藏宿主转入终末宿主体内。许多无脊椎动物如蛞蝓、螺、蝇和蚯蚓,均可充当这种宿主,幼虫在它们体内并不进一步发育,但保持着感染力。终末宿主啄食了有这种幼虫的贮藏宿主时遭受感染。终末宿主经口感染后,幼虫钻人肠壁,经血流到肺,再转至肺泡。感染后6h,可在肺泡内见到幼虫。感染后第3天,可在肺泡内见到第4期幼虫。之后幼虫上行到细支气管和支气管。感染后第5天,在细支气管和支气管内蜕最后一次皮,变为第5期幼虫,雌雄虫开始交合。感染后第7天,可在气管中见到虫体。感染后18~20天,气管中的虫体发育至性成熟。成虫的寿命随终末宿主之种类而不同,在鸡和吐绶鸡为147天。

流行病学

感染主要发生于鸡舍、运动场、潮湿的草地和牧场。雏禽大量密集时,往往普遍严重感染。感染性幼虫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弱,但在蚯蚓体内经4年4个月还对幼鸡有感染性;在蛞蝓和蜗牛体内,可活1年以上。野鸟和野吐绶鸡在任何年龄都有易感性,但不损害健康,可能是天然宿主,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曾有严重感染比翼线虫的野吐绶鸡引起鸡群流行本病的报道。来自野鸟体内-的幼虫通过蚯蚓后,对鸡的感染力增强,这有助于本病的散布和流行。

致病作用

因幼虫通过肺移行,严重感染时,引起肺溢血、水肿和大叶性肺炎。成虫以其头部深入气管黏膜下层吸血,造成机械和化学的刺激,可继发卡他性气管炎,并分泌大量黏液。本病只对雏鸡造成严重感染,年龄较大的鸡具有抵抗力。鸡缺乏维生素A、钙和磷时对气管比翼线虫更为易感。

症状

幼雏有3~6条虫体,即出现症状。本病的特异性症状是伸颈,张口呼吸,头左右摇甩,力图排出黏性分泌物,有时在甩出的泌物中见有少数虫体。初期食欲减退,消瘦,口内充满多泡沫的唾液。其后呼吸困难,窒息而死。较老或感染较轻的禽类多能康复,或无明显症状。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贫血。气管黏膜上有虫体附着,并为带血的黏液所覆盖。黏膜潮红,有线状出血及肺炎病变。

诊断与治疗

本病症状有特异性,打开病禽口腔,常能发现喉头附近的虫体;粪便检查可发现虫卵,易于确诊。可用噻苯唑、甲苯唑或苯硫咪唑等药驱虫。

预防

(1)禽舍和运动场应保持干燥,定期消毒。

(2)尽可能地避免在贮藏宿主多的地方放养。

(3)尽可能改自由放养为舍饲;火鸡与鸡分开饲养;防止野鸟进入鸡舍。

禽裂口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裂口线虫对雏鹅、雏鸭危害严重。寄生于肌胃角质膜下,引起肌胃出血。患禽消瘦,生长发育受阻,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

病原体为鹅裂口线虫(Amidostomumanseris,图),属裂口科(Amidostomatidae),寄生于鹅、鸭和野鸭肌胃角质膜下,偶见于腺胃。虫体细长线状,体表具有细横纹。口囊杯状,底部伸出3个长三角形尖齿。雄虫长9.8~14.0mm。交合伞发达,侧叶长于背叶。有两根等长的交合刺,末端分两支。雌虫长15~18mm。尾部呈指状,阴门位于体后部。虫卵椭圆形,大小为(68~80)m(45~52)m。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第3期感染性幼虫,易感的禽类因吞食了受感染性幼虫污染的食物或水而遭感染。禽类受感染后,幼虫侵入腺胃进行第3次蜕皮,第4期幼虫从腺胃沿肌层移行到肌胃,并发育成熟。

虫体钻入腺胃和肌胃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吸取血液并引起炎症和溃疡,角质膜易于剥落。患禽食欲减退,消瘦,生长发育停滞,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剖检可见肌胃角质膜有黑色溃疡病变,在病变部位可发现虫体潜于坏死灶内。

可用粪便检查法发现虫卵。剖检时在肌胃见有溃疡病变,于角质膜下发现虫体即可确诊。用左咪唑或甲苯咪唑等药驱虫。预防可参阅蛔虫病。

禽毛细线虫病的症状、诊断和防冶方法


禽毛细线虫病系由毛细科(Capillariidae),毛细属(Capillaria)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禽类消化道引起的。我国各地都有分布。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家禽死亡。

病原体

虫体细小,呈毛发状;身体的前部短于或等于身体的后部,并稍比后部为细;前部为食道部,后部包含着肠管和生殖器管,其构造与毛尾线虫相似。阴门位于前后部分的连接处。雄虫有1根交合刺和1个交合刺鞘,有的没有交合刺而只有鞘。虫卵两端有卵塞。毛细线虫寄生部位比较严格,可以根据其寄生部位对虫种做出初步判断。

(1)有轮毛细线虫(C.annulata,图)。前端有一个球状角皮膨大。雄虫长15~25mm,雌虫长25~60mm。虫卵大小为(55~60)m(26~28)m。寄生于鸡的嗉囊和食道。

(2)鸽毛细线虫(C.columbae)。雄虫长8.6~10mm;交合刺长1.2mm,交合刺鞘长达2.5mm,有细横纹;尾部两侧有铲状的交合伞。雌虫长10~12mm。虫卵的大小为(48~53)m24m。寄生于鸽、鸡和吐绶鸡的小肠。

(3)膨尾毛细线虫(C.caudinflata)。雄虫长9~14mm,食道部约占虫体的一半,尾部侧面各有一个大而明晰的伞膜。交合刺呈圆柱状,很细,长1.1~1.58mm。雌虫长14~26mm,食道部约占虫体的1/3,阴门开口于一个稍为膨隆的突起上,突起长50~100m。虫卵大小为(43~57)m(22~27)m。寄生于鸡、鸽的小肠。

(4)鹅毛细线虫(C.anseris)。雄虫长10~13.5mm,雌虫长16~26.4mm。虫卵的大小为(42~51)m(22~26)m。寄生于家鹅和野鹅小肠的前半部,也见于盲肠。和鸽毛细线虫很相似。

发育史

虫卵在外界发育很慢。有轮毛细线虫卵在28~32℃下,需要24~32天,卵内才形成第1期幼虫;鹅毛细线虫在22~27℃,需要8天;膨尾毛细线虫需11~13天。虫卵在外界能长期保持生活力。膨尾毛细线虫卵在普通冰箱中可存活344天,未发育的卵较已发育的虫卵更为耐寒。毛细线虫的发育史有直接型和间接型两种。鸽毛细线虫属直接型发育。终末宿主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幼虫进入十二指肠黏膜内发育,在肠腔内见到成虫是在感染后的20~26天。根据实验感染观察,这种线虫的寿命为9个月。有轮毛细线虫与膨尾毛细线虫需要蚯蚓作为中间宿主,卵在中间宿主体内孵化为幼虫,蜕皮一次,变为第2期幼虫,即具有感染性。膨尾毛细线虫卵被蚯蚓吞食后的第9天,幼虫即对鸡有感染性;有轮毛细线虫卵是在蚯蚓吞食后的第14~28天才对鸡有感染性。禽啄食了含有第2期幼虫的蚯蚓后,蚯蚓被消化,幼虫溢出。有轮毛细线虫的幼虫在嗉囊和食道内钻人黏膜,于感染后19~26天发育到性成熟;膨尾毛细线虫的幼虫在小肠中钻人黏膜,于感染后22~24天达到性成熟。成虫的寿命约10个月。

致病作用和病变

虫体在寄生部位掘穴,造成机械性和化学性的刺激。轻度感染时,嗉囊和食道壁只有轻微炎症和增厚;严重感染时,则增厚与发炎变为显著,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和黏膜的溶解、脱落或坏死等病变;食道和嗉囊壁出血,黏膜中有大量虫体。在虫体寄生部位的组织中有不明显的虫道。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增大,形成伪膜,并导致腐败是常见的病变。

症状

患禽食欲不振,消瘦,有肠炎症状。严重感染时,雏鸡和成年鸡均可发生死亡。鸽感染捻转毛细线虫时,由于嗦囊膨大,压迫迷走神经,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和麻痹而死亡。

诊断、治疗与预防

用粪便检查法发现虫卵或剖检死禽发现虫体和相关病变做出诊断。可用左咪唑、甲苯咪唑等药进行驱虫。搞好禽舍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并进行发酵处理以消灭虫卵。严重流行的地区,可进行预防性驱虫。

鳗居线虫病


疾病名称鳗居线虫病

为害对象 主要发生于幼鳗
疾病概述 我国不少养鳗场发生此病,主要发生于幼鳗,影响幼鳗生长,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据知,欧洲鳗的发病率高于日本鳗。

病原
为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和粗厚鳗居线虫(A.crassa)。虫体粗短,呈圆筒形,通常透明无色,但吸血后呈乌黑色,头部膨大呈球形,食道前段膨大呈球形或瓶形,肠粗大,无直肠和肛门。雌雄异体,雌虫较雄虫大,卵胎生。

症状
病鳗体色发黑瘦弱,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或不摄食。重病鱼腹部有硬块状肿大。剖腹后,可见鳔外壁充血,鳔增大。剪开鳔时,感觉鳔壁增厚,内壁充血,肉眼可见半透明或黑色的线虫。部分病鱼线虫较多时,可使鳔壁破裂,线虫进入体胶,可从肛门爬出体外。

发病规律
线虫在宿主鳔中成熟产出幼虫或含胚卵,从鳔进入消化道,并排出体外。幼虫被剑水蚤类吞食后,在其血腔中发育,幼鳗吞食蚤类后,幼虫通过肠壁、体腔,最后到达鳔内发育成成虫。从幼虫侵入鳗体到发育成熟大约需1年左右。夏、秋季病鱼容易死亡。

防治方法
病鱼无治疗方法,故以预防为主,可定期泼洒晶体敌百虫,浓度为0.2-0.4毫克/升,杀灭水中剑水蚤和幼虫,能较好地控制此病。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01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