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 蛋鸡球虫病的发病症状及治疗措施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球虫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虫病。它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惊人的。10~30日龄的雏鸡或35~60日龄的青年鸡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可高达80%。病愈的雏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成年鸡一般不发病,但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是传播球虫病的重要病源。下面一起来看看:蛋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蛋鸡球虫病的发病症状及治疗措施。

1、发病原因

球虫病是一种消化道传染疾病,主要是蛋鸡在饲喂过程中误食球虫卵,以致引发球虫病。球虫卵可以在地下生存4-9个月时间,抵抗力较强,且可以通过饲料、饮水、尘埃等媒介进行传染。如果鸡舍卫生环境较差则极易引发球虫病。当前,鸡群圈养是一种常用的蛋鸡养殖方法,养殖户认为这样可以降低球虫病的感染率,但如果没有严格控制防疫工作,此种养殖方法也会加快球虫病的传播速度。

2、发病症状

感染球虫病后的病鸡会出现精神萎靡且食欲不振,也会排出带有血丝的粪便。同时,部分病鸡的活动量大为减少,时常出现闭目缩颈现象。由外观看来,病鸡的羽毛也比较蓬乱,鸡冠呈现白色,两脚不自主外翻,并出现痉挛。

3、剖检结果

对病鸡进行解剖后可以发现,其盲肠呈现肿胀状态,且呈现深红色。同时,其十二指肠肠壁也会存在血斑,黏膜中存在大量球虫卵囊。除此之外,个别病鸡肺脏还会变白、肿胀,但其他肾脏器官却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4、治疗措施

在治疗患有球虫病的蛋鸡时,单纯利用磺胺类药物效果并不明显。为此养殖户应在投药过程中,在饮水中加入适量葡萄糖与维生素。同时,其他兽医也提出了以下两种新型的治疗方法:一是在病鸡饲料中连续添加硝苯酸胺,进行混合饲喂;二是在饲料中加入浓缩鱼肝油,并利用鸡群全天饮水的方式进行治疗,待鸡群症状有所好转后,可以在饮水中加入适量青霉素,进行后期的巩固治疗。

5、预防措施

首先是做好消毒工作,及时对鸡舍、笼具以及水槽等设施进行消毒,可以利用沸水或热碱水进行处理,必要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百毒杀药液进行消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百毒杀消毒液时,养殖户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配比。其次是注意蚊虫,定期消灭养殖场及周边的蚊虫,断绝蚊虫传播途径。再次是增强蛋鸡的抵抗能力,在球虫病发病期,养殖户应为蛋鸡投放维生素A,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硒元素,以充分增强蛋鸡的抵抗能力。最后是做好鸡场的环境调节工作,夏季可以在鸡舍两边加装窗帘,预防阳光直射,并降低鸡舍内温度。也可以在鸡舍两端安装通风扇,改善鸡舍内的通风条件,提升鸡群的舒适程度。利用降温方式可以调节养殖场环境,当前的卫生问题也必然不可忽视,蛋鸡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粪便,为了降低蛋鸡感染球虫病的风险,养殖人员应做好鸡粪的处理工作,日常工作中应及时清理鸡粪,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确保鸡舍干燥卫生。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蛋鸡育雏的管理工作,在鸡饲料或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以提升蛋鸡的免疫能力。

6、结束语

蛋鸡球病是一种危害较大且比较常见的原虫病,为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发现,如果可以预防球虫病,则蛋鸡可以达到品种的标准体重要求,如果由于疾病损伤胃肠道,则肠道指标也会相应降低,而细胞修复及炎症反应都需要消耗蛋白,以致蛋白分泌流失较为严重,从而降低了肌肉的生长作用,也严重影响了饲料的转化率。为此,蛋鸡养殖户应充分了解球虫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点、病理变化以及防治措施,提升对球虫病的认知程度,从而大幅度降低球虫病对蛋鸡生产能力的负面影响,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水平。

蛋鸡球虫病的病原学
概述
病原为原虫中的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的球虫。世界各国已经记载的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个种。不同种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不一样,其致病力也不相同。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la)寄生于盲肠,致病力最强;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寄生于小肠中三分之一段,致病力强;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寄生于小肠,以中段为主,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前段,有一定的致病作用,严重感染时引起肠壁增厚和肠道出血等病变;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哈氏艾美耳球虫(E.hagani)寄生在小肠前段,致病力较低,可能引起肠粘膜的卡他性炎症;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寄生在小肠前三分之一段,致病力低,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寄生于小肠后段,盲肠根部,有一定的致病力,能引起肠道点状出血和卡他性炎症;变位艾美耳球虫(E.mivati)寄生于小肠、直肠和盲肠,有一定的致病力,轻度感染时肠道的浆膜和粘膜上出现单个的、包含卵囊的斑块,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散在的或集中的斑点。
鸡球虫的发育
鸡球虫的发育要经过三个阶段:
①无性阶段,在其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内以裂殖生殖进行;
②有性生殖阶段,以配子生殖形成雌性细胞、雄性细胞,两性细胞融合为合子,这一阶段是在宿主的上皮细胞内进行的;
③孢子生殖阶段,是指合子变为卵囊后,在卵囊内发育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含有成熟子孢子的卵囊称为感染性卵囊。裂殖生殖和配子生殖在宿主体内进行,称内生性发育。孢子生殖在外界环境中完成,称外生性发育。鸡感染球虫,是由于吞食了散布在土壤、地面、饲料和饮水等外界环境中的感染性卵囊而发生的。
鸡球虫的感染过程
粪便排出的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约经1~2d发育成感染性卵囊。这种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配子、合子。合子周围形成一层被膜,被排出体外。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使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
流行病学

各个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15~50日龄的鸡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成年鸡对球虫有一定的抵抗力。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凡被带虫鸡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土壤和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鸡感染球虫的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人及其衣服、用具等以及某些昆虫都可成为机械传播者。
饲养管理条件不良,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时,最易发病。在潮湿多雨、气温较高的梅雨季节易爆发球虫病。
球虫孢子化卵囊对外界环境及常用消毒剂有极强的抵抗力,一般的消毒剂不易破坏,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达4~9个月,在有树荫的地方可达15~18个月。但鸡球虫未孢子化卵囊对高温及干燥环境抵抗力较弱,36℃即可影响其孢子化率,40℃环境中停止发育,在65℃高温作用下,几秒钟卵囊即全部死亡;湿度对球虫卵囊的孢子化也影响极大,干燥室温环境下放置1天,即可使球虫丧失孢子化的能力,从而失去传染能力。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粘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病鸡常排红色葫萝卜样粪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以后变为完全的血粪,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致死率可达50%以上。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粪便中带血液,并含有大量脱落的肠粘膜。
急性球虫病:
精神、食欲不振,饮欲增加;被毛粗乱;
腹泻,粪便常带血;
贫血,可视粘膜、鸡冠、肉垂苍白;脱水,皮肤皱缩;
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死亡率可达80%,一般为20-30%。恢复者生长缓慢。
慢性球虫病:
见于少量球虫感染,以及致病力不强的球虫感染(如堆型、巨型艾美耳球虫)。拉稀,但多不带血。生产性能下降,对其它疾病易感性增强。

病理变化

病鸡消瘦,鸡冠与粘膜苍白,内脏变化主要发生在肠管,病变部位和程度与球虫的种别有关。
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盲肠,两支盲肠显著肿大,可为正常的3~5倍,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盲肠上皮变厚,有严重的糜烂。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使肠壁扩张、增厚,有严重的坏死。在裂殖体繁殖的部位,有明显的淡白色斑点,粘膜上有许多小出血点。肠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有葫萝卜色胶冻状的内容物。
巨型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可使肠管扩张,肠壁增厚;内容物粘稠,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红色。
堆型艾美耳球虫多在上皮表层发育,并且同一发育阶段的虫体常聚集在一起,在被损害的肠段出现大量淡白色斑点。
哈氏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前段,肠壁上出现大头针头大小的出血点,粘膜有严重的出血。
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则肠管粗大,肠粘膜上有大量的出血点,肠管中有大量的带有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的紫黑色血液。
诊断

生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粪便涂片查到球虫卵囊,或死后取肠粘膜触片或刮取肠粘膜涂片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是不是由球虫引起的发病和死亡,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防治
加强饲养管理
成鸡与雏鸡分开喂养,以免带虫的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爆发球虫病。保持鸡舍干燥、通风和鸡场卫生,定期清除粪便,堆放;发酵以杀灭卵囊。保持饲料、饮水清洁,笼具、料槽、水槽定期消毒,一般每周一次,可用沸水、热蒸气或3%~5%热碱水等处理。据报道:用球杀灵和1∶200的农乐溶液消毒鸡场及运动场,均对球虫卵囊有强大杀灭作用。每千克日粮中添加0.25~0.5mg硒可增强鸡对球虫的抵抗力。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给予3~7倍推荐量的维生素A可加速鸡患球虫病后的康复。
免疫预防
据报道,应用鸡胚传代致弱的虫株或早熟选育的致弱虫株给鸡免疫接种,可使鸡对球虫病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亦有人利用强毒株球虫采用少量多次感染的涓滴免疫法给鸡接种,可使鸡获得坚强的免疫力,但此法使用的是强毒球虫,易造成病原散播,生产中应慎用。此外有关球虫疫苗的保存、运输、免疫时机、免疫剂量及免疫保护性和疫苗安全性等诸多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药物防治
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鸡球虫病的防制主要是依靠药物。使用的药物有化学合成的和抗生素两大类,从1936年首次出现专用抗球虫药以来,已报道的抗球虫药达40余种,现今广泛使用的有20种。

相关推荐

蛋雏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 蛋雏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球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原虫病,它是规模化养鸡业最为多发、危害严重且防治困难的疾病之一,主要危害的群体为3月龄以内的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温暖潮湿的5~8月最为严重,与蛋鸡的饲养管理是否到位、养殖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需采取综合的措施对鸡球虫病进行防治。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蛋雏鸡球虫病的发病原因蛋雏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1、病原与流行病学

该病是由于球虫原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寄生性的原虫对宿主有一定的选择性,球虫的卵囊抵抗力极强,可在土壤中存活4~9个月,各品种的鸡均易感,但是以雏鸡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尤其是15~45日龄的雏鸡最易发病,并且死亡率可高达80%。患病雏鸡病愈,其生长发育也会缓慢、受阻,增重速度减慢,成年后的生产性能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健康鸡啄食球虫卵囊而发生感染,因此受带虫鸡粪便污染过的饲料、土壤、饮水以及工具等都可传播。另外,其他鸟类、家畜及饲养人员也可成为该病的传播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温暖潮湿的季节多发,其中5~8月份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

2、发病原因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到位,环境卫生过于恶劣以及饲料中的营养不足造成的。当雏鸡的饲养密度过大,育雏舍的温度不适宜,相对湿度过大,过于潮湿,卫生条件较差时雏鸡会处于应激状态下,从而抵抗力下降,另外,这样的环境下还会导致病原大量繁殖,进而加大了雏鸡感染球虫病的几率,也是导致该病大肆流行的主要原因;另外,当雏鸡饲料的营养物质不全或者配比不合理时会导致雏鸡的体质较差,抗病能力不强。当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时,消化道黏膜的完整性自我保护和血液凝固的机制受损,而易受到球虫的侵袭,导致该病发生。

3、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雏鸡患有此病多为急性感染。病雏鸡在感染的初期精神不振、低头缩颈、闭上呆立、羽毛蓬乱、双翅下垂、喜卧不喜动、嗜睡、食欲减退。鸡冠和可视黏膜苍白,腹泻,粪便稀薄并伴有腥臭味,有时表面还覆盖有鲜血。病雏鸡的泄殖腔周围羽毛由于腹泻而导致被粪便黏连,还带有少量的血液。病鸡逐渐的消瘦,体重下降,两腿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最后会食欲废绝,渴欲增加,最终死亡。

病理变化。对病死雏鸡进行剖检可见明显的病理变化。嗉囊内充满积液,胸肌苍白,盲肠肿大,为正常的2~4倍,内容物为血样,小肠肿大,肠壁增厚,浆膜出血,并有针尖至米粒大小的灰白糜烂点。

4、诊断

对该病进行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最终确诊还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当根据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怀疑是鸡球虫病时,要采取病鸡的粪便或者其他病料,送人实验室进行涂征检查,其方法是将病料置于载玻片上,滴入甘油饱和盐水,混合均匀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视野中有圆形的裂殖体和裂殖子,即可确认为该病。还可以进行虫卵检查,方法是取病鸡的新鲜粪便,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进行检查,如果发现其中有卵圆形的球虫卵囊,可确认为该病。

5、防治措施

首先要给鸡群提供营养全价、配比合理的饲料,注意各营养物质的供应要充足,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根据雏鸡日龄的增加,及时的调整饲养密度,防止鸡群过于拥挤。保持舍内适宜的环境,调整好鸡舍的温度、相对湿度,加强通风换气,以降低舍内湿度,改善空气质量,勤换垫料,保持舍内清洁干燥。鸡舍每天都要及时的清扫,及时清理舍内的粪便,并将粪便堆放在指定地点进行发酵处理,定期对鸡舍的环境、工具等进行消毒,以减少或者杀灭环境中的球虫卵囊,从而防止该病的发生。做好夏季蚊蝇、鼠类的消灭工作,以减少传播途径。可对鸡群进行药物预防。鸡的最易感日龄为15日龄,此时可以接种球虫疫苗可以达到理想的预防效果,但是在接种时要注意不建议在饲料中添加抗球虫药。在发病高峰期,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鸡舍可以使用药物预防,一般从1日龄开始。对于发病鸡的粪便要做好处理工作,通常球虫卵囊随粪便排出后需要在1~3天才可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卵囊,因此在打扫鸡舍的粪便后,要将其运到远去进行发酵处理,可以起到杀死卵囊的作用。

治疗。如果对球虫病进行确诊后要积极治疗。要通过实验室确定主要致病球虫的种类,然后选择相应的敏感药物进行抗球虫的治疗。常用药为球立消、球妥、呋喃唑酮等。在治疗时可轮换的使用不同的球虫药物,以防止产生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用法为使用球立消按每升水加入0.5g,分早晚让病鸡饮用,连用3~5天,恢复正常后再巩固2天,防止复发。使用球妥时用量为每升25mg,每天1次,连饮3~5天,5天后再重复用药1次,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在饮水中加入一些保健类的制剂,如0.5%的海博莱胺基维他,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蛋鸡新城疫的发病原因 蛋鸡新城疫的症状及防控措施


鸡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鸡瘟”,即所谓亚洲鸡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各种日龄的鸡均能感染,20日龄—60日龄鸡最易感,死亡率也高。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神经机能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和坏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蛋鸡新城疫的发病原因蛋鸡新城疫的症状及防控措施。

1、发病原因

野毒污染。新城疫传播的途径很多,鸭、鸽、鸵鸟等都可带毒,并且散毒的范围广,如果养鸡场的综合防疫做的不到位,极易将病毒带入鸡群,一些免疫力较差的鸡群是易感群体,并且该病毒可广泛传播,污染环境,当抵抗力低的鸡感染后就会发病。

饲养管理不当。鸡群饲养管理不当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有些养鸡场将不同阶段的鸡混合饲养,这样就易导致病苗的毒力复壮并扩散,从而使疫病流行。另外,鸡在营养不良的状态以及应激状态下的抗病能力较差,因此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如温度不适宜、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等都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营养物质的缺乏也会影响到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而使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鸡群发病。

免疫程序不合理,也是造成成鸡群发生新城疫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目前的养鸡场的免疫水平较高,雏鸡一般都具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但是如果雏鸡在出生后过早的首免就会导致疫苗被母源抗体中和,或者几种疫苗同时免疫时机体会形成免疫空白期。如果此时有野毒进入则会引起鸡群发病;如果接种剂量过高,或者频繁免疫也会导致机体的抗体水平低下,导致该病的发生。另外,疫苗因运输、保管、使用不当等会使疫苗失效而引起免疫失败,一旦受该病毒侵害则无法产生抵抗力而发病。

除了以上几点外,如果对病死鸡以及淘汰鸡处理不当也会引起病毒的扩散,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不按工作流程工作也会导致此病发生和流行。

2、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鸡会表现出明显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时会发出湿哕音,病鸡精神高度的萎顿,食欲减退或者废绝,发病鸡下痢严重,排泄绿色的稀粪,并伴有神经症状的出现,表现为歪头扭颈、转圈,严重者还会瘫痪。产蛋鸡的产蛋量会明显的下降,产软壳蛋的数量增多,有的会出现假产鸡。该病在发病2-3天会出现陆续的死亡,约1周后死亡数量增加,因饲养管理水平不同以及病情控制是否到位,死亡率一般为10%-90%。

大多数的病例肉眼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剖检病死鸡后可见明显的病变。首先病死鸡的喉头充血、出血,扁桃体、气管黏膜、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盲肠、泄殖腔黏膜出血,头部的皮下、脑膜、脂肪以及其他的组织部位也可能有出血的地方。病死的气囊壁增厚,在腹腔内有黄白色的物质渗出。其他部位无明显病理变化。

3防控措施

因该病属于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播迅速,必须建立良好的防疫体系,除了要科学的接种疫苗外,还要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与传播。

科学免疫。对该病预防主要以免疫接种为主,要科学免疫。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以保证疫苗的质量和可靠性。在购回疫苗后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对疫苗进行妥善的保存和使用,使其发挥最大的效力。在免疫前要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新城疫的免疫程序,要综合考虑到鸡群的免疫状况、饲养管理水平、应用范围等选择适宜品种的疫苗、免疫方法以及接种的次数等。确定好首免的日龄,避免出现免疫空白期,在接种时要注意其他疫苗对新城疫的免疫干扰作用,并且要注意接种的剂量,弱毒苗的免疫方法采用点眼滴鼻的方法。在接种疫苗后的10-15天要检测疫苗的免疫效果,1-3个月后再进行检测,以确定再次接种的时间。在接种疫苗后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增强免疫效果,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一般选择使用的药物主要为黄芪多糖、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免疫增强剂。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管理对防控该病很有必要。要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做好养殖环境净化工作,另外,良好的环境与饲养管理水平还可以提高鸡体的抵抗力。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保证鸡群获取充足的营养,饲料中要保证各营养物质充足、配比合理。为鸡群提供适且的生活环境,做好日常的卫生清理工作和定期的消毒工作,保持鸡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加强通风换气的工作,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根据鸡的大小合理调整饲养密度。另外还要做好鸡群其他疾病的预防工作,在发病时也要注意合理的用药。防止免疫机制受到破坏。对养殖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技术水平和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养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当鸡群发生新城疫后控制该病的传播,及时的使用弱毒苗接种,在免疫接种同时可用阿莫西林饮水,每天2次,连用3天。此时还要加强管理,减少鸡群发生应激反应。

鸡新城疫的病原学
鸡新城疫病毒(NDV)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核酸为单链RNA。成熟的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300nm。由螺旋形对称盘绕的核衣壳和囊膜组成。囊膜表面有

放射状排列的纤突,含有刺激宿主产生血凝抑制和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成分。NDV血凝素可凝集人、鸡、豚鼠和小白鼠的红细胞。溶血素可溶解鸡、绵羊及O型人红细胞。病毒感染要经过吸附、穿入、脱衣壳、生物合成、装配及释出等六个阶段。在感染发生时,病毒吸附和穿入细胞是关键的两个阶段。鸡是NDV最适合的实验动物和自然宿主。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脑、脾、肺含毒量最高,以骨髓保毒时间最长。NDV在室温条件下可存活一周左右,在56℃存活30~90min,4℃可存活一年,-20℃可存活10年以上。一般消毒药均对NDV有杀灭作用。一般消毒药均对NDV有杀灭作用。病毒存在于病禽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中,以脑、脾、肺含毒量最高,以骨髓含毒时间最长。在低温条件下抵抗力强,在4℃可存活1~2年,一20℃时能存活10年以上;真空冻干病毒在30C可保存30天,15℃可保存230天;不同毒株对热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差异。本病毒对消毒剂、日光及高温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即可很快将其杀灭,很多种因素都能影响消毒剂的效果,如病毒的数量、毒株的种类、温度、湿度、阳光照射、贮存条件及是否存在有机物等,尤其是以有机物的存在和低温的影响作用最大。
流行病学
NDV可感染50个鸟目中27个目240种以上的禽类,但主要是发生在鸡和火鸡。珍珠鸡、雉鸡及野鸡也有易感性。鸽、鹌鹑、鹦鹉、麻雀、乌鸦、喜鹊、孔雀、天鹅以及人也可感染。水禽对本病有抵抗力。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的粪便及口腔粘液。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和尘土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结膜传染易感鸡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空气和饮水传播,人、器械、车辆、饲料、垫料(稻壳等)、种蛋、幼雏、昆虫、鼠类的机械携带,以及带毒的鸽、麻雀的传播对本病都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寒冷季节较易流行。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鸡均能感染,但幼雏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大龄鸡。纯种鸡比杂交鸡易感,死亡率也高。某些土种鸡和观赏鸟(如虎皮鹦鹉)对本病有相当抵抗力,常呈隐性或慢性感染,成为重要的病毒携带者和散播者。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2~15d,平均5~6d。发病的早晚及症状表现依病毒的毒力、宿主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途径及剂量、并发感染、环境及应激情况而有所不同。该病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气喘,有时可见头颈伸直,张口呼吸,食欲减少或死亡,出现水样稀粪,用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病鸡逐渐脱水消瘦,呈慢性散发性死亡。剖检病变不典型,其中最具诊断意义的是十二指肠粘膜、卵黄病柄前后的淋巴结、盲肠扁桃体、回直肠粘膜等部位的出血灶及脑出血点。速发嗜内脏型新城疫(VVND;Doyle,1927),可致所有年龄的鸡发生最急性或急性、致死性疾病。通常见有消化道出血性病变。速发嗜肺脑型新城疫(VPND;Beach,1942),可致所有年龄发生急性,通常是致死性疾病,以出现呼吸道和神经症状为特征。中发型新城疫(MND;BeaudetteandBlack,1946),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的低致病性形式。死亡仅见于幼雏。缓发型新城疫(LND;Hitchner和Johnson,1948),轻度或不显性的呼吸道疾病。无症状型或缓发嗜肠型新城疫(LEND;Lancaster,1981),主要是肠道感染。当非免疫鸡群或严重免疫失败鸡群受到速发嗜内脏型和肺脑型毒株攻击时,可引起典型新城疫暴发。鸡群突然发病,常未表现特征症状而迅速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以上。随后出现甩头,张口呼吸,气管内水泡音,结膜炎,精神萎顿,嗜睡,嗉囔内积有液体和气体,口腔内有粘液,倒提病鸡可见从口中流出酸臭液体。病鸡拉稀,粪便呈黄绿色。体温升高,食欲废绝,鸡冠和肉髯发紫。后期可见震颤、转圈、眼和翅膀麻痹,头颈扭转,仰头呈观星状以及跛行等神经症状。面部肿胀也是本型的一个特征。产蛋鸡迅速减蛋,软壳蛋数量增多,很快绝产。
非典型ND是鸡群在具备一定免疫水平时遭受强毒攻击而发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多发生于有一定抗体水平的免疫鸡群;病情比较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临床表现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病鸡张口呼吸,有“呼噜”声,咳嗽,口流粘液,排黄绿色稀粪,继而出现歪头,扭脖或呈仰面观星状等神经症状;成鸡产蛋量突然下降5%~12%,严重者可达50%以上,并出现畸形蛋、软壳蛋和糙皮蛋。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以各处粘膜和浆膜出血,特别是腺胃乳头和贲门部出血。心包、气管、喉头、肠和肠系膜充血或出血。直肠和泄殖腔粘膜出血。卵巢坏死、出血,卵泡破裂性腹膜炎等。消化道淋巴滤泡的肿大出血和溃疡是ND的一个突出特征。消化道出血病变主要分布于:腺胃前部-食道移行部;腺胃后部-肌胃移行部;12指肠起始部;12指肠后段向前2~3cm处;小肠游离部前半部第一段下1/3处;小肠游离部前半部第二段上1/3处;梅尼厄氏憩室(卵黄蒂)附近处;小肠游离部后半部第一段中间部分;回肠中部(两盲肠夹合部);盲肠扁桃体,在左右回盲口各一处,枣核样隆起,出血(而不是充血),坏死。非典型新城疫剖检可见气管轻度充血,有少量粘液。鼻腔有卡他性渗出物。气囊混浊。少见腺胃乳头出血等典型病变。

诊断
当鸡群突然采食量下降,出现呼吸道症状和拉绿色稀粪,成年鸡产蛋量明显下降,应首先考虑到新城疫的可能性。通过对鸡群的仔细观察,发现呼吸道、消化道及神经症状,结合尽可能多的临床病理学剖检,如见到以消化道粘膜出血、坏死和溃疡为特征的示病性病理变化,可初步诊断为新城疫。确诊要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也可通过血清学诊断来判定。例如,病毒中和试验、ELISA试验、免疫荧光、琼脂双扩散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等。但迄今为止,血凝抑制试验(HI)仍不失为一种快速准确的传统实验室手段。
(1)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用抗菌素、磺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2)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常有“咕噜”、“咯咯”的叫声,排黄、绿色粪便。
(3)腺胃粘膜出血,小肠出血坏死。
实验室诊断--病原检查:①病毒培养鉴定:样品经处理后,接种9~10日龄SPF鸡胚,37℃孵育4~7天,收集尿囊液做HA试验测定效价,用特异抗血清(鸡抗血清)或I试验判定ND病毒存在。②毒力测定: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测定、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测定。
血清学试验:病毒血凝试验(HA)、病毒血凝抑制试验(HI)、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现场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口岸进出境鸡检疫的筛检)。
样品采集:用于病毒分离,可从病死或濒死禽采集脑、肺、脾、肝、心、肾、肠(包括内容物)或口鼻拭子,除肠内容物需单独处理外,上述样品可单独采集或者混合。或从活禽采集气管和泄殖腔拭子,雏禽或珍禽采集拭子易造成损伤,可收集新鲜粪便代替。上述样品立即送实验室处理或于4℃保存待检(不超过4天)或一30℃保存待检。
用于血清学试验的样品,一般采集血清。
防治
一.新城疫的预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饲养管理,防疫,消毒,免疫,治疗及监测六个环节缺一不可。不能单纯依赖疫苗来控制疾病。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注意饲料营养,减少应激,提高鸡群的整体健康水平;特别要强调全进全出和封闭式饲养制,提倡育雏、育成、成年鸡分场饲养方式。严格防疫消毒制度,杜绝强毒污染和入侵。建立科学的适合于本场实际的免疫程序,充分考虑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及毒力,最佳剂量和接种途径,鸡种和年龄。坚持定期的免疫监测,随时调整免疫计划,使鸡群始终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一旦发生非典型ND,应立即隔离和淘汰早期病鸡,全群紧急接种3倍剂量的LaSota(Ⅳ系)活毒疫苗,必要时也可考虑注射Ⅰ系活毒疫苗。如果把3倍量Ⅳ系活苗与ND油乳剂灭活苗同时应用,效果更好。对发病鸡群投服多维和适当抗生素,可增加抵抗力,控制细菌感染。
参考免疫程序:
1.肉仔鸡7日龄LaSota或Clone-30弱毒苗滴鼻、点眼;24~26日龄LaSota喷雾免疫或Ⅰ系苗肌肉注射。或7日龄ND-Ⅳ系或Clone-30弱毒苗点眼+0.3mlND灭活苗皮下注射;15日龄LaSota弱毒苗点眼,或喷雾,或2倍量饮水。
2.蛋鸡和肉种鸡7日龄LaSota滴鼻点眼,同时ND灭活苗0.3ml肌肉注射;28日龄LaSota喷雾免疫或2倍量饮水;9周龄Lasota喷雾免疫;必要时可考虑用Ⅰ系苗注射补强;开产前2~3周ND+EDS+IB三联灭活苗肌肉注射,
二.(1)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鸡的抗病力和对免疫的应答。严格隔离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大中型鸡场应执行“全进全出”制度,谢绝参观,加强检疫,防止动物进入易感鸡群,工作人员、车辆进出须经严格消毒处理。
(2)预防接种:我国最常用的疫苗有鸡新城疫Ⅰ、Ⅱ、L(Lasota)系活疫苗和油乳灭活疫苗。Ⅰ系苗是一种中等毒力的活苗,产生免疫力快(3~4天),免疫期长,可达1年以上,但对雏鸡有一定的致病性,常用于经过弱毒力的疫苗免疫过的鸡或2月龄以上的鸡,多采用肌注或刺种的方法接种。Ⅱ系和L系苗属弱毒力苗,大小鸡均可使用,多采用滴鼻、点眼、饮水及气雾等方法接种。油乳灭活疫苗对鸡安全,可产生坚强而持久的免疫力,另外不会通过疫苗扩散病原,但是注射后需10~20天才产生免疫力。疫苗使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免疫程序和免疫途径。大型鸡场多采用气雾和饮水免疫;小型鸡场和农家养鸡可采用滴鼻和注射等方法。现介绍几个免疫程序供参考。小型鸡场和农户养鸡的免疫程序:第一次,4~7日龄雏鸡用Ⅱ系苗滴鼻免疫,25~30日龄用Ⅱ系或L系弱毒苗进行第二次免疫(滴鼻或饮水)。2月龄后用Ⅰ系苗肌注免疫疫期可持续一年以上。在有零星新城疫发生的鸡场或鸡群,可参考下列免疫程序:雏鸡在3~5日龄时以Ⅱ系苗滴鼻免疫,至17~21日龄仍以Ⅱ系或L系苗滴鼻或饮水进行第二次免疫,待2月龄后用Ⅰ系苗肌注。对产蛋鸡或种鸡可每年进行1~2次Ⅰ系苗肌注免疫。鸡新城疫油乳灭活疫苗可用于任何年龄的鸡。2周龄以内的雏鸡皮下或肌肉注射0.2毫升,同时以Ⅱ系或L系苗滴鼻,鸡很快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达70~140天;肉鸡以此法1次免疫,可保护至出售,2月龄以上的鸡用0.5升注射,免疫期可达10个月以上;经弱毒苗免疫过的育成鸡。在开产前2~3周注射0.5毫升,整个产蛋期均可得到保护。大型鸡场应建立免疫监测,定期测定母源抗体水平和鸡群的血凝抑制效价(H
I),以便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3)鸡场发生鸡新城疫的处理:鸡群一旦发生本病,首先将可疑病鸡检出焚烧或深埋,被污染的羽毛、垫草、粪鸡新城疫病变内脏便亦应深埋或烧毁。封锁鸡场,禁止转场或出售,立即彻底消毒环境,并给鸡群进行注射感康多肽(天宇生物)配合刀豆素混合饮水,每瓶用于1000羽成禽,2000羽雏禽,病情严重的连用2-3天。

鸭软骨病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软骨病、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钙、磷摄入不足或不能在身体内被充分吸收利用,使新形成的骨基质不能矿化,以致影响骨骼发育,引起骨骼变形的一种代谢性骨病。鸭软骨病又称鸭瘫风(成鸭)或佝偻病(雏鸭),在养禽业较为常见,尤以产蛋鸭多发,肉用种鸭在限饲过程中也较为普遍发生。

1鸭软骨病症状表现

患病的鸭肋骨和其他骨骼因大量沉积的矿物质分解而形成蜂窝状,容易造成骨折、骨骼变形等。患鸭会出现消化不良,有异嗜,异嗜后一段时间有跛行现象。由于骨质缺钙,会形成拱背、运动有障碍,具体表现:病鸭两腿发软,关节肿胀、变形,胫骨弯曲,嘴软,运步艰难,走路常用两翅支撑着地面迟缓行走,东倒西歪,或走几步即爬下,喜睡、蹲伏。鸭患病后,容易继发感冒、支气管炎等其他疾病,死亡率大增。

2鸭软骨病发病原因

(1)鸭群密度过大,鸭舍潮湿,不通风,不透光;

(2)日粮营养不全,缺钙或维生素D3或钙磷比例失调,导致矿物质代谢遭到破坏,骨组织生长异常或受阻,引发软腿或软骨病。也可能是由于锰等微量元素缺乏所致;

(3)胃肠道疾病、寄生虫病、先天性发育不良等因素和肝肾疾病也可影响钙、磷及维生素D的吸收利用;

(4)日常管理中操作粗暴,抓鸭、接种疫苗、称重等动作过快,鸭群应激时造成鸭相互践踏以及外伤或跗关节受伤。

3预防措施

3.1清洁鸭舍

经常打扫鸭舍,勤换垫草,保持清洁;注意保持鸭舍干燥通风,防止潮湿;尽量让鸭少扎堆,避免密度过大,相互拥挤;定期用0.01%百毒杀饮水消毒。

3.2多晒太阳

让鸭多运动,多晒太阳,动物体接受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使动物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3D,维生素3D对钙、磷的吸收和钙磷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当阳光照射不足时(/),在日粮中未添加维生素D的情况下,雏鸭会因对钙、磷的吸收和钙磷代谢障碍而患佝偻病。

3.3调整饲料

(1)及时改用配合饲料,换掉营养不全的饲料。注意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增喂维生素D、钙、磷,应注意钙、磷的添加量和添加比例,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2;1。喂食青料、麦麸或新鲜玉米,米糠占日粮的8%~10%,钙占1.5%。(2)添喂适量鱼肝油。

3.4其他日常管理

操作切忌粗暴,避免鸭群发生应激反应,减少刮伤、碰伤等外伤机会。青绿饲料采用高锰酸钾水冲洗消毒。产蛋期间,公母鸭比例要适当(正常比例1.5;5.5)。

4救治措施

(1)及时隔离患鸭,对重症患鸭经诊断无治疗价值的,应予以淘汰。

(2)采用肌内注射维胶性钙治疗。规格为每毫升含维生素D500IU、胶性钙0.5ml。每天每只肌注1~2ml,每天注射1次,连续治疗2~3d即可痊愈。

(3)喂服含磷酸氢钙0.5g的糖钙片和VB15mg(约2~3片),每日1次,连服3~5次。

(4)按每天每只维生素B110mg、贝壳粉0.5mg,混于饲料中饲喂。

(5)如能在针刺鸭趾血管放血的同时,口服鱼肝油或用新鲜八果麻或威灵仙绞成汁灌服,则治疗效果更好。

(6)鸭舍要给予充足的日光照射(穿过普通玻璃的阳光无效),日照不足的可用电灯光照替代,有条件的最好能让畜禽进行日光浴。封闭式的鸭舍应加强日光灯的照射,同时合理地补喂其他物质,以提高对饲料的消化率。

5治继发病

在治鸭软腿病时,应结合鸭感冒、支气管炎等继发病症治疗。

6注意事项

有的养殖户遇到鸭患软腿病后,认为就是缺钙引起的,从而大量增喂钙物质。其实,对于患软腿病的鸭,恰恰不能在饲料中增加过多的钙物质,最多不能超过3%,否则会引起中毒,给防治带来更大麻烦,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建议采用集约化养殖的养殖场把维生素D作为日粮中一种重要营养进行添加,万万不可忽视。

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犊牛腹泻是在饲养过程中特别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程度不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犊牛的死亡,如果防治不当则会给养牛场带来很大损失。犊牛腹泻是一种临床综合症状,其发病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微生物感染、犊牛自身条件、饲养环境三个方面。为降低犊牛的发病率,减少损失,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做到病前预防、病后治疗。

1、微生物感染

犊牛腹泻主要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主要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①细菌感染:引起犊牛腹泻的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另外还有链球菌、梭菌、芽孢杆菌等。这种感染往往是由于食物、饮水等原因导致犊牛身体内菌落失调,从而引起潜藏在肠道内的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腹泻。②病毒感染:引起犊牛腹泻的病毒主要是冠状病毒、黏膜病毒、轮状病毒等。由病毒感染引起腹泻的犊牛一般死亡率都较高,很难治疗。③寄生虫感染:引起犊牛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隐孢子虫、蛔虫、球虫等,这些寄生虫也往往引起人类腹泻。有寄生虫感染诱发的腹泻常表现出粪便带血且恶臭。

2、犊牛自身条件

犊牛因为发育不足导致自身身体免疫力低下、消化系统不成熟,以及犊牛对各种应激的反应,所以很细微外部原因就容易引起犊牛腹泻。初生犊牛自身免疫力很低,一般都是从母乳中摄取免疫球蛋白以抵抗微生物。所以一旦母乳不足,犊牛就很容易受到感染而引发腹泻。由于犊牛没有很成熟的消化系统,所以适合的饲料很重要。犊牛腹泻有时会因为摄入过量的奶,消化不完全的奶会在其肠道内发酵,有时奶和代乳制品的日粮配比不均衡会使其营养不良,断奶后的犊牛饲料调配不适当会引起犊牛的消化不良。犊牛对一些环境变化很敏感,天气骤冷骤热、去角、断奶等应激反应都可能诱发腹泻。

3、饲养环境

犊牛饲养环境的卫生条件对腹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犊牛腹泻是在其生长过程中的常发病,是严重影响犊牛发育生长的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很有可能导致犊牛的死亡,对养牛场的经济也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从其发病原因入手,探其根源,做好防治措施。犊牛腹泻是指因各方面原因导致犊牛消化系统不正常、下痢的一种症状。本病常发生于10日龄左右的犊牛,并且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尤其是四季交替变化时发病率更高,对犊牛的危害很大,死亡率很高。犊牛栏舍如果阴冷潮湿、缺乏光照、通风不良、消毒不严很容易引起微生物滋生,严重影响犊牛的健康。俗话说病从口入,犊牛若从不干净的乳头、食槽或水槽中喝奶、吃食、饮水,很容易导致病微生物钻入体内而引发腹泻。

4、犊牛腹泻的防治措施

对于犊牛腹泻,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并准备适当药物,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措施:保持牛舍干净卫生。每天进行清理,及时开窗通风,让犊牛在牛舍内晒太阳,还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包括牛舍和饮食器具。避免因环境条件差导致犊牛因感染而腹泻。主要是从犊牛的饮食调配入手。首先,应保证哺乳母牛的健康,让其产出高质量的乳汁以供犊牛食用。第二,犊牛出生后应在6~12h内饲喂母乳,提供免疫力,并且在出生后3天内都提供母乳喂养,以促进犊牛消化系统的成熟。第三,随后适当地增加代乳粉含量,减少母乳,最后以饲料代替。要注意犊牛的生活环境变化,尽量减少应激,让犊牛维持在平稳的生长过程中。

治疗措施:对于已发病的犊牛要早发现早治疗,及时发现犊牛的不良反应。犊牛发病时常表现为厌食、腹泻、脱水、无力,严重时行动困难、身体衰弱、粪便带血。首先应查明病因,判断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还是寄生虫感染,也可能是饮食过量。第二,采用综合治疗法,先停食1天,然后补充体液以治疗脱水现象,促进血液循环排出毒素,可采用静脉、腹腔、口服输液的方式。第三,对症下药,发热的患牛使用解热剂,粪便恶臭的患牛使用利泻剂,粪便无臭的患牛使用抗生素。若是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进行输血,补充免疫球蛋白。

5、结语

降低犊牛腹泻的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扩大我国养牛产业的发展,做好预防工作,加强管理,保证犊牛的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扎西当周(1982-),男,青海海南人,本科,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工作。

扎西当周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畜牧兽医站,青海海南813099)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250.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