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铜鹅

【产地与分布】

该品种属中型肉用鹅种。因喙、胫、蹼均呈橙黄色似黄铜或青灰色似青铜而得名。主产于湖南省资江上游的武冈市,分布于武冈全市以及沿资江两岸的城西、新东、石羊、朱溪、荆竹、花桥、马坪、邓家铺、秦桥和安心等地,邻近的洞口、隆回、邵阳、新宁、城步、绥宁、涟源、株洲、靖县和衡阳等地及省外均有分布。武冈铜鹅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肉质好等特点,在历史上曾远销东南亚各地。用其加工制作的板鹅,紫里透红,油香四溢。

【外貌特征】

体型中等,外貌清秀,体态呈椭圆形。喙长。虹彩黄褐色。颈较细长,稍呈弓形,后躯发达。产蛋期腹下单褶或双褶,垂皮明显。武冈铜鹅通常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羽毛全白,喙橘黄色,跖、蹼、趾橙黄色,似黄铜,称黄铜型,约占67%;另一种是颈羽、翼羽、尾羽灰褐色,腹下乳白色,喙与眼睑连接处有线状的白环,胫、喙、蹼青灰色,似青铜,趾黑色,称青铜型,约占33%。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平均体重:初生95克,30日龄1110克,60日龄2750克,90日龄3830克,120日龄4060克,成年公母鹅分别为5240克、4410克。仔鹅35日龄时开始长粗毛,45日龄时腹、翼、尾部长出粗羽,60日龄时长主翼羽,75~80日龄长齐翅羽。90日龄公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1.94%,母鹅83.48%;90日龄公鹅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4.09%,母鹅76.58%。成年公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6.16%,母鹅87.46%;成年公鹅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9.69%,母鹅79.11%。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母鹅平均开产日龄185天(最早的为162天)。每年从9~10月产蛋开始至翌年3~4月结束,年产蛋2~4窝,平均年产蛋37枚,平均蛋重160克。平均蛋壳厚度0.42毫米,平均蛋形指数1.38。蛋壳乳白色。公鹅性成熟期140~160天,适宜配种年龄在200天以上。公母鹅配种比例1∶(4~5)。平均种蛋受精率84.2%,平均受精蛋孵化率94.4%。母鹅就巢性强,有97%的母鹅有就巢性,年就巢2~3次。公鹅利用年限4~6年,母鹅6~8年。

(湖南唐勇)yz023.cOM

相关推荐

似铜鮈


中文名称似铜鮈

拉丁名称Gobio coriparoides Nichols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鮈属

拉丁属名Gobio Cuvier,1817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珠江水系,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4-17;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2-3。下咽齿2行,2.5-5.2。侧线鳞39[(6-7)/(4-V)]40;背鳍前鳞16-17;围尾柄鳞16。

标准长为体高的3.7-4.3(平均4.O)倍,为头长的3.4-4.3(3.9)倍,为尾柄长的4.8-5.7(5.4)倍,为尾柄高的8.0-9.1(8.5)倍。头长为吻长的2.6-3.2(2.8)倍,为眼径的5.1-6.3(5.6)倍,为眼间距的2.5-3.3(2.9)倍,为须长的2.3-3.1倍,为尾柄长的1.1-1.5(1.4)倍,为尾柄高的1.9-2.4(2.2)倍。

体粗短,略侧扁。背鳍起点处稍高,腹部圆,尾柄稍高。头长约等于体高。吻圆钝,较短,鼻孔前方凹陷不显著,吻长小于眼后头长。眼较小,侧上位,眼间距较宽。口下位,弧形。唇较厚,结构简单,上下唇在口角处相连,唇后沟中断。口角具须工对。较长,末端向后延伸超过眼后缘的下方。鳃耙不发达。主行的下咽齿末端略呈钩状。鳞圆形,胸鳍基部之前的胸部裸露,有的个体裸露区可扩展到胸鳍基部和腹鳍起点间的后1/3处。侧线完全,平直。

背鳍无硬刺,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部为近。胸鳍较长,一般可达腹鳍。腹鳍可达肛门,但不及臀鳍起点。臀鳍较短,起点距腹鳍基部较距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叉形。肛门约位于腹鳍基部和臀鳍起点间的后1/4处。

脊椎骨4+35-36。体背深褐色,腹面灰白。体背中线上有一排小黑斑,体侧侧线上方有一条不明显的纵行黑色条纹,在尾柄处较为显著。各鳍灰白,均无明显斑点。

生活习性
淡水生。

北方铜鱼


中文名称北方铜鱼


拉丁名称Coreius septentrionalis (Nichols)

英文名称northern brassgudgeon, nortern bronze gudgeon

异名鸽子鱼、沙嘴子、尖嘴、黄头鱼(古名)

中文门名脊椎动物门

拉丁门名Vertebrata

中文纲名硬骨鱼纲

拉丁纲名Osteichthyes

中文亚纲名骨鳔鱼次亚纲

拉丁亚纲名Ostariophysi

中文目名鲤形目

拉丁目名Cypriniformes

中文亚目名鲤亚目

拉丁亚目名Cyprinoidei

中文科名鲤科

拉丁科名Cyprinidae

中文属名铜鱼属

拉丁属名Coreius Jordan et Starks,1905

品种描述

分布地区
黄河、淮河、长江水系,及内蒙古。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胸鳍条1,18;腹鳍条1,7;臀鳍条3,6。鳃耙12-13。下咽齿1行,5一5。侧线鳞55[7.5/(6.5-V)]56;背鳍前鳞18-21;围尾柄鳞20。

标准长为体高的4.2-4.8(平均4.5)倍,为头长的4.9-5.2(5.0)倍,为尾柄长的4.4-4.8(4.7)倍,为尾柄高的8.1-8.9(8.6)倍。头长为吻长的2.5-2.7(2.6)倍,为眼径的10.0-11.4(10.7)倍,为眼间距的2.3-2.6(2.4)倍,为尾柄长的0.9-1.0(0.93)倍,为尾柄高的1.65-1.75(1.7)倍,为须长的1.35-1.6(1.5)倍,为口宽的4.4-5.2(4.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倍左右。

体长,呈圆筒状,尾柄部侧扁,腹部圆.头小,略平扁,头后背部稍隆起.眼小,距吻端较距鳃盖后缘为近;眼间宽阔而平.鼻孔大,大于眼径,位置靠近眼的前方.口下位,稍呈马蹄形,略宽.上下唇均较发达,两侧口角处的唇稍游离,唇后沟略前伸,在颐部中断,其间距稍狭窄(较铜鱼为宽)。口角具须1对,较粗长,末端可超过前鳃盖骨的后缘.鳃把短小,排列较稀疏.下咽齿1行,第一枚齿顶端钩曲,第二、第三两枚为臼齿状,咀嚼面宽广,具1齿槽,除第一枚外,其余各齿顶端斜切.鳞片较小,游离部分略尖长;胸鳍基部具不规则的小鳞片,腹鳍基部也具少数小鳞;背鳍、臀鳍基部具鳞鞘,尾鳍基部覆盖有鳞片.侧线完全,极为平直。

背鳍无硬刺,其起点距吻端约与距臀鳍基部中点相等.胸鳍末端不达腹鳍.腹鳍末端不达臀鳍,其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不分枝鳍条相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与其基部后端距尾鳍基相等.尾鳍分又稍浅,上下叶稍圆,上叶较下叶略长.肛门较近臀鳍,约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后1/5处。

脊椎骨4+48-49。鳔较大,2室,前室长圆形,略平扁,后室细长,末端尖,其长为前室的2.3倍左右。肠略长,肠长超过标准长,约为标准长的1.1倍。腹膜淡黄色。

体青灰略带黄色,背部较深,体侧上部有青紫色的斑块,腹部带灰白色;背鳍灰黑,其他各鳍灰色带黄,鳍间膜下段呈黑色。

生活习性
淡水生。为中下层生活鱼类,喜栖息在水流缓慢、底质多砂砾的水体中。常成群活动,冬季潜伏于深水岩石下或深沱中,开春溯游产卵。


繁殖习性
生殖期5-7月,成小群或不分群产卵,卵沉性,但可随水漂流发育。9-10月份退至下游。幼鱼食其他鱼类的鱼苗,成鱼主食底栖动物。

圆口铜鱼


[学名]: 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 et Dabry)
[资源名称]: 圆口铜鱼
[外文名]: largemouth bronze gudgeon
[别名]: 水鼻子、麻花鱼、肥沱、方头水鼻子
 
[形态特征]:
  背鳍条3,7;臀鳍条3,6,胸鳍条1,18~20;腹鳍条1,7;侧线鳞55~58;背鳍前鳞20~23;围尾柄鳞20。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0~13;下咽齿1行,5-5。脊椎骨4+49~50。体长为体高的3.8~4.8倍,为头长的4.2~5.0倍,为尾柄长的4.0~4.8倍,为尾柄高的8.2~10.0倍。头长为吻长的2.3~3.0倍,为眼径的9.0~12.5倍,为眼间距的2.0~2.4倍,为尾柄长的0.9~1.1倍,为尾柄高的1.7~2.2倍,为口宽的3.0~3.3倍,为须长的1.2~1.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6~2.2倍。体长,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尾柄宽长。头小,较宽,上下稍扁平。口大,下位,较宽圆,呈半圆形。吻钝圆,且突出,吻褶覆盖上唇,下唇口角处形成一个肉质薄片, 唇厚,较粗糙。颌须1对,长而粗壮,末端可延伸达前鳃盖骨后缘。眼细小,鼻孔比眼略大,鳃耙短少稀疏。下咽齿呈臼齿状,尖端带沟。侧线很直,沿体轴中线延至尾部。背鳍无硬刺,位于背部的最高处,起点稍前于腹鳍,约在吻端与至臀鳍间距离的中点,胸鳍发达,宽且长,末端超过腹鳍基部,成熟个体胸鳍的不分枝鳍条颌第1、2根分枝鳍条特别延长,并且弯曲,鳍条内侧有粗糙的白色珠星。腹鳍起点在胸鳍基部至肛门距离的中点,臀鳍起点至腹鳍基部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叉形。鳔2室,前室小,后室大,约为前室的3.0~4.0倍,腹腔膜浅银白色并略带金黄。
 
[气候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  [生命周期]: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宜昌至宜宾的长江上游,以及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  
[水域环境]:淡水  
[生活习性]:
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的底栖鱼类,喜集群活动,夏秋两季一般生活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岷江等支流,冬季退入干流深处岩沱中越冬。

蔡有铜养殖蜈蚣成宝贝 “毒门”生意巧致富


众所周知,蜈蚣是传统的五毒之一,大家大多都对蜈蚣敬而远之。吴坑乡塘坑村的蔡有铜夫妇却因为蜈蚣养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几年前,蔡有铜走上了养殖蜈蚣的路子,做起了毒门生意

不测风云车祸后苦寻出路

眼下,是红头蜈蚣成虫出售的季节,也是蔡有铜夫妇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时间。今年蜈蚣的生长情况非常好,差不多能养殖出25万条成品商品蜈蚣。现在已经有一批蜈蚣顺利地出售了。看着一条条长势良好的蜈蚣,蔡有铜笑容满面。自从他2009年开始养殖红头蜈蚣以来,这是养殖量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好的一次。他盘算着,今年年收入迈过十万元大关,应该没什么问题。

当记者聊起蔡有铜夫妇,为什么会产生养殖红头蜈蚣的想法时,蔡有铜回忆道。原来,在2009年之前,他本是塘坑村一名普通的农户。文化水平只有小学毕业,天天在农田里忙活农务。虽说收入不高,却也能做到衣食无忧。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蔡有铜一家宁静的生活。蔡有铜虽然性命无忧,双腿却落下严重的残疾,不能像往常一样务农。车祸过后,生活还要继续,蔡有铜就一直寻找能让他养家糊口的工作,可是因为残疾的双腿,导致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蔡有铜灰心丧气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中的农业频道中看到,现在养殖红头蜈蚣的市场前景很好,蜈蚣市场供不应求,是普通农户发家致富的一条新途径。于是,蔡有铜就起了这样一个念头,自己为什么不养殖红头蜈蚣呢?

天道酬勤养殖蜈蚣终成功

刚开始我下了血本投入3万多,买了1000多条蜈蚣种苗,本想好好赚一笔,却没想到那一年蜈蚣中存活下来只有100多条。蔡有铜说。因为缺乏养殖经验,技术不过关,不懂得如何养殖红头蜈蚣,只是将蜈蚣随便的放置在自家老屋子中养殖,有一些蜈蚣因为环境不适死掉了,有些被老鼠吃掉了。结果第一年投入的3万元的资金血本无归。然而,第一年养殖的失败并没有熄灭蔡有铜养殖蜈蚣的念头。第二年,他又买了一批红头蜈蚣种苗养殖。与去年不同的是,在吴坑乡工作人员的联系下,他特地去金华兰溪蜈蚣养殖基地,邀请专门的技术员来传授养殖蜈蚣的技术。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在蔡有铜夫妇不断提高养殖技术下,日复一日的细心照料中,他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今年,蜈蚣刚一上市,就有温州、丽水等周边地区的客商前来订购。蜈蚣苗现在能卖到14.5元一条,已经被订走了5000多条了,主要是作为种虫用来繁殖。成虫的价格要便宜一点,也能卖4元一条,多为药用。蔡有铜说,虽然如今养殖场已经达到了700多平米,但他仍计划着外出考察别的蜈蚣品种进行养殖,继续扩大规模。

钢鹅(铁甲鹅、建昌鹅)


钢鹅(Ganggoose)又名铁甲鹅、建昌鹅。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钢鹅原产地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中心产区为安宁河流域的西昌、德昌、冕宁、会理、宁南、越西及攀枝花市的米易等县,在高寒的昭觉也有饲养。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西昌市位于北纬27o32~28o10、东经101o47~102o23,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区的安宁河谷,海拔1150~4182m,年平均气温17.1℃,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3.6℃;无霜期273天,年降水量1024.6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2500h,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产区水源丰富,土壤肥沃,草地面积广阔,为钢鹅的饲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西昌古名建昌,据县志记述唐朝懿宗时(859--872)建建昌府,故西昌钢鹅又名建昌鹅。安宁河流域多为丘陵,水草丰盛、雨量充沛、年温差较小,是养鹅的理想环境。有大量的农副产品和青绿饲料供给是形成本品种的物质基础。历史上,该地区交通闭塞,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无外地鹅种流人;同时,产地回族人多,户户有养鹅的习惯,除肉用外,还取其腹脂作为食用油的来源。长期以来群众注意选择体型大的鹅作种用,这对钢鹅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钢鹅存栏量1986年为2.9万只,1995年为3.3万只,2005年为4.9万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钢鹅体型较大,头颈高昂,颈长而弓,胸背宽广,背平直。成年鹅从头顶部起,沿颈的背部直到基部,有一条由宽逐渐变窄的深褐色鬃状羽带,颈两侧及腹部、小腿羽毛呈白色略带浅棕色。背羽、翼羽、尾羽为棕色或白色镶边的灰黑色,似铠甲,故又名铁甲鹅。腿外侧羽毛为灰黑色,有浅灰色镶边。喙呈灰黑色,虹彩呈灰色,皮肤呈黄色或淡黄色,胫、蹼呈橘红色,爪呈黑色。

公鹅前额肉瘤比较发达,呈黑色,质地较坚硬。母鹅肉瘤扁平,腹部圆大,腹褶不明显。雏鹅绒毛呈黄色,10~20日龄胎毛逐渐转为灰色,俗称翻白毛或换胎毛。

2.体重和体尺钢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钢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屠宰性能见表3。

2.蛋品质2005年12月西昌市畜牧局在西昌市安宁镇随机抽测360日龄鹅所产蛋50个,平均蛋重177.9g,蛋形指数1.53,蛋壳白色。

3.繁殖性能据对西昌市西郊乡、裕隆乡等养鹅户的调查,钢鹅180~200日龄开产,年产蛋数38个,平均蛋重178g。种蛋受精率83.7%,受精蛋孵化率85%~98%。90%的母鹅有就巢性。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尚未建立钢鹅保护区和保种场,处于农户自繁自养状态。

(二)选育利用

长期以来自繁自养,尚未进行钢鹅的系统选育和开发利用。

五、品种评价

钢鹅属中型鹅种,耐粗饲、易肥、肉嫩味鲜、适应性强;由于当地农户习惯利用钢鹅强制填饲生产鹅肥肝,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和肥肝性能。在加强钢鹅保种选育的同时,可以产蛋量高的鹅品种为母本,以钢鹅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杂交利用。

伊犁鹅(塔城飞鹅、新疆鹅)


伊犁鹅(Yiligoose)又称塔城飞鹅、新疆鹅。

一、一般情况

(一)原产地、中心产区及分布

伊犁鹅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和塔城一带,主要分布于博尔塔拉、阿勒泰、和田、喀什、阿克苏、博乐蒙古自治州以及乌鲁木齐等地。

(二)产区自然生态条件

伊犁和塔城位于北纬45o24~46o30、东经82o15~83o25,地处新疆西北部的谷地和盆地,平均海拔600m。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40℃;无霜期135~170天。年降水量200~500mm。产区水资源丰富、河流纵横、水草丰茂,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

二、品种来源与变化

(一)品种形成

伊犁鹅与欧洲鹅相同,起源于灰雁,驯养历史距今大约200余年,其生物学特性和生产性能仍与其野生祖先灰雁近似。据塔城县志记载,清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即有人养鹅,新疆巩乃斯河与特克斯河汇合处的肖尔布拉克沼泽草甸区域被证明是伊犁鹅早期的一个驯养中心。伊塔地区沿河两岸的居民,每年春季都有人到苇滩中去拣雁蛋,捉雏雁,用以孵化和驯养,经过两代以上的驯养后,基本可成为家鹅。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用鹅绒做枕头、棉衣和被褥,既轻暖、又防潮,尤其是鹅绒枕头被视为婚嫁珍品。鹅肉香美可口,鹅肉抓饭是民族佳肴,这些都是伊犁鹅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群体数量及变化情况

1985年伊犁鹅饲养量约11万只。2003年伊犁地区存栏量约5万只,塔城地区存栏量约3万只。

三、品种特征和性能

(一)体型外貌特征

1.外貌特征伊犁鹅体躯呈椭圆形,头上无肉瘤,颌下无咽袋;颈较短,腿短粗,翼、尾较长。羽毛紧贴,羽色有灰色、白色和花色。喙呈橘红色。虹彩呈蓝灰色,皮肤呈白色,胫、蹼呈橘红色。

灰鹅的头、颈、腰部羽毛为灰褐色。胸、腹、尾下为灰白色,并杂以暗褐色小斑。喙基周围有一条狭窄的白色羽环。翼羽、肩羽、腿羽呈灰褐色具棕白色边缘,如叠瓦状。尾羽呈褐色。

花鹅的羽色灰白相间,头、背、翼为灰褐色,其他部位为白色,尤其颈肩部大部分有白色羽环。白鹅全身羽毛为白色。雏鹅绒毛体上部呈黄褐色,体侧呈黄色,腹下呈深黄色。

2.体重和体尺伊犁鹅成年鹅体重和体尺见表1。

(二)生产性能

1.肉用性能伊犁鹅生长期不同阶段体重见表2,成年鹅屠宰性能见表3。

2.蛋品质伊犁鹅蛋品质测定结果见表4。

3.繁殖性能伊犁鹅产蛋季节性很强,一般多在春季繁殖产蛋,3~4月份为产蛋盛期;也有少数在春、秋两季都产蛋。年产蛋5-24个,平均10个。第1~3年的产蛋数分别为7~8个、10~12个、15~16个。第3年达产蛋高峰,并维持至第5年,第6年以后产蛋量逐渐下降。

公、母鹅配种比例1:3~4,种蛋受精率83%,受精蛋孵化率82%。母鹅就巢率100%。

四、品种保护和研究利用

(一)保种方式

采用保护区和保种场保护。2002年塔城地区承担了伊犁鹅品种保护项目,并建立了伊犁鹅保种繁育基地。伊犁鹅1989年收录于《中国家禽品种志》,2000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保护名录》,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二)选育利用

尚未开展伊犁鹅的系统选育工作。

五、品种评价

伊犁鹅是我国地方鹅品种当中唯一来源于灰雁的鹅种,是非常珍贵的小型鹅品种资源。其抗病力强、耐严寒、善飞翔,既能在江河湖泊沿岸的水域饲养,又能在草原上放牧饲养,是一个适应性极强的品种。但其产蛋量较低,应加强本品种选育,提高其生产性能,在开发利用中可引进地方鹅种或外来鹅种组建配套系。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24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