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绿脓杆菌病的病因,防治措施及治疗方法

鸡绿脓杆菌病是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由于感染绿脓杆菌而导致。往往呈急性发病,且病程持续较短,主要特征是精神萎靡,角膜浑浊,明显脱水,体质衰竭,且快速死亡,通常是鸡群出现急性暴发,造成大批死亡。虽然该病发生较少,但只要发病就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必须加强防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鸡绿脓杆菌病的病因,防治措施及治疗方法。

1、病原

鸡绿脓杆菌的病原是假单孢菌属的绿脓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土壤、水、空气以及人和动物的皮肤和肠道内都存在该菌。绿脓杆菌为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低,可在多种培养基上生长。抵抗能力强,对多种抗生素和消毒药都不敏感,因此在治疗该病时要进行药敏实验以选择高效的药物。

2、流行特点

该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并且可以发生在各种年龄的鸡身上,雏鸡为易感群体,该病的特点是病程短、死亡率高,1~7日龄的雏鸡一般呈暴发性的发生,并且会大批量的死亡,公雏的发病率要低于母雏。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种蛋受到污染、外伤、呼吸道和消化道。主要诱因是种蛋在孵化过程中消毒不到位而受到污染;免疫注射和药物注射时注射器消毒不严格,受到创伤,雏鸡由于脐带愈合不良等。

3、临床症状

鸡绿脓杆菌可分为急性败血型、关节炎型和眼炎型,这三种类型可单独发生或合并发生。急性败血型主要表现为精神不佳,体温升高,可达43℃以上,食欲减退或者废绝,嗜睡,常卧伏不起。眼睑、面部、肉垂以及颈部的皮下发生水肿,胸部膨大,呈暗青色,腹部柔软、膨大,外观呈绿色,呈现腹式呼吸,呼吸困难,羽毛蓬乱无光泽,双翅下垂,严重下痢,会排出灰绿色或者灰黄色的水样粪便,有的其中还混有血液,粪便会黏附在病鸡肛门的周围,使周围的羽毛污秽,严重病例的肛门发生水肿、出现外翻,有的还会出血,病鸡会出现脱水,逐渐消瘦。口腔内有大量的灰白色黏液,有的病例看不到明显的临床症状,发生突然的抽搐死亡;关节炎型的症状主要发生在跗、跖关节,会发生肿大,病鸡站立不稳,跛行,有伤口感染的病例会流出黄绿色的脓液;眼炎型表现为一侧或者双侧的眼睑肿胀,出现结膜炎或角膜炎,角膜为白色浑浊,有眼屎,多为带有微绿色的脓性分泌物,严重的病鸡会出现单眼或者双眼失明。

4、病理变化

一般最急性突然死亡的病例剖检后看不到明显的病理变化,急性病例可见皮下发生水肿,并且有淡黄色或者黄绿色的胶冻样渗出液,皮肤和肌肉有出血点或者出血斑,其中以颈部最为明显;脑膜水肿,实质有出血点;胸腔和腹腔内有积液,为混浊的绿色,并有纤维素样渗出物;肝脏发生肿大,质地脆弱,颜色为土黄色或黄红色,表面有坏死灶;心包积液,心冠脂肪、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脾脏、肾脏、肺脏肿大、充血,在输尿管内有尿酸盐沉积;胃黏膜有出血斑,易剥离;肠黏膜严重充血、出血,消化道呈卡他性炎症病变;气囊混浊、增厚;有的会出现关节肿大,关节液浑浊增多。

5、诊断方法

可通过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对该病进行初步的诊断,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无菌取病料接种在普通琼脂培养基、肉汤、血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可见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出淡绿色,圆形菌落,菌落周围的培养基为蓝绿色;肉汤中形成菌膜,培养液变为蓝绿色糊状;血琼脂菌落周围有溶血环;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有棕绿色菌落。挑取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一端有鞭毛、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通过药敏纸片进行药敏试验可见对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高敏,对新霉素、林可霉素、罗红霉素低敏。

6、防治措施

预防。对该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日常的卫生清洁与消毒工作,及时清除舍内的粪污,对鸡舍、用具等消毒,并定期进行带鸡消毒,消除诱发该病的不良因素。重视种蛋、孵化设备以及相关环节的消毒。防止肉鸡发生外伤。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鸡舍空出后,进鸡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消毒,并要空舍最少1周后才进鸡。加强环境的控制工作,调整鸡群的饲养密度,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通风换气的工作,及时更换垫料,保持舍内干燥。在养殖过程中要减少鸡群发生应激反应,以免诱发此病。在免疫注射和药物注射时要对针头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另外,对刚出生的雏鸡用庆大霉素滴鼻可起到预防的作用。

治疗。因绿脓杆菌对多种抗生素不敏感,因此要进行药敏试实验选择高敏感药物,才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对于治疗该病效果较好,可以给每只病雏鸡使用恩诺沙星,按照200mg/kg加入饮水中,连用5天;用氟苯尼考加入饮水中饮用5天。通过以上治疗可起到显著的效果。

7、鸡绿脓杆菌病治疗方法
绿脓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属于条件致病菌,该病的发生与鸡群受到应激因素影响、机体抵抗力下降、外伤、疫苗注射时消毒不严、饲养管理不良、环境卫生差等密切相关。
取病死鸡的肝、脾等器官作组织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有小杆状、散在的红色菌体。从主要脏器、卵黄及皮下浸润部位能分离纯粹绿脓杆菌,形态为两端钝圆、单独散在、无荚膜、无芽胞的小杆菌。液体培养物作湿片检查时,菌体运动活泼,作银染时发现菌体一端有鞭毛。
细菌培养物与绿脓杆菌特异性血清作玻板凝集试验和生长抑制试验均为阳性。也可用此方法作血清型鉴定。作动物接种时,取l周龄健康雏鸡作皮下注射接种,每只接种l0个菌或口服18小时肉汤培养物l毫升,2~3天后能从肝脏回收到绿脓杆菌。
注意对种蛋、孵化器、注射疫苗等一系列环境的消毒和防范,对鸡栏、鸡笼应尽量避免带有尖刺,在鸡舍空出后应作彻底的清洗消毒,以控制本病的发生。
鸡绿脓杆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敏感,可根据当地情况选用。但由于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发病后治疗效果往往不太理想,但能控制疫情的蔓延。

相关知识

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由于我国养鸡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集约化饲养,禽类大肠杆菌病在一些养鸡场严重发生,给养鸡业带来的损失愈来愈大.目前,我省的病情也十分严重,病型种类繁多,病因复杂.而且由于菌株耐药性的产生,常用的药物对其不敏感,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我省的养鸡业的发展.根据临床发现我省目前发生的鸡大肠杆菌病主要有败血型,全眼球炎,卵黄性腹膜炎.脐炎,肝周炎,气管炎.根据发病原因的临床症状进行辩证施治,采用药物治疗以及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加强饲养管理,消毒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使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大降低,从而确保了养鸡业的健康发展.

1、发生与流行

目前,鸡场发生大肠杆菌病大多都是跟不利的外界条件有着密切关系的。大肠杆菌病在鸡群发生,主要表现以下的一些特点。①鸡群的发病范围比较广并且有很高的死亡率;②不同日龄的鸡群对于大肠杆菌病都具有易感染,并且感染后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典型症状;③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情况非常严重;④大肠杆菌病在鸡群中有很多的传播途径;⑤鸡群发病后的治疗难度很大。以往鸡场出现大肠杆菌病的流行之后,饲养者都是给鸡群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大多都是喂给抗生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鸡群对常用抗生素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所以这就要求饲养者以后治疗鸡群大肠杆菌病的时候不能单纯依靠抗生素治疗,还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2、患病类型

因为大肠杆菌病侵入鸡体内的数量和毒力都不相同,疾病也都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在鸡群内进行感染,鸡日龄与个体差异以及受到的各种应激刺激都不一样,导致大肠杆菌病在鸡体内的潜伏期存在差异,所以鸡群感染大肠杆菌病的类型差别也很大,在实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类型,常见的有死胚和弱雏、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眼球炎等。此外还有关节炎、鸡大肠杆菌肉芽肿、大肠杆菌性脑病、皮肤病变型等,但是据相关的报道可知,这些类型患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高。

3、综合防治

3.1严格选择鸡苗

养鸡场在引进种鸡之前应该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并且要及时进行检蛋操作,种蛋入孵前要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程序,还要强化孵化厅与孵化用具的消毒卫生管理措施。饲养场应该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如果条件不允许而必须要从场外购进种鸡,也要保证从正规的厂家购买质量佳的雏鸡。

3.2强化鸡舍的消毒制度

饲养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大肠杆菌,日常饲养生产中的饲料、饮水、空气等都能作为大肠杆菌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饲养者在及时清扫鸡舍的同时,不仅需要保持舍内的通风换气状况良好,还要按时对鸡舍及其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全方位的消毒。饲养场应该尽量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鸡群出栏后鸡舍和用具都应该进行彻底清扫和冲洗、消毒之后,空舍超过2个星期才能进新雏,并且在进雏前应该采用甲醛对全舍进行熏蒸消毒处理。鸡舍进鸡后还要每个星期进行1~2次的带鸡消毒处理,以彻底的净化鸡舍,避免鸡群再次感染发病。

3.3控制鸡群环境

实际生产过程中,肉鸡饲养会产生很多的应激因素,直接影响鸡的生长发育,并且会相应的抑制鸡的免疫功能,从而诱发大肠杆菌病。预防鸡群发生大肠杆菌病必须从饲养管理方面入手,控制鸡生存环境的条件适宜,尽最大可能将鸡群受到的应激刺激降低。

3.4疫苗接种

据相关资料可知,我国鸡场目前在生产中主要用于鸡群大肠杆菌病的免疫菌苗有活菌苗、油乳剂灭活菌苗和亚单位疫苗。大多鸡场在临床上仍然是主要用经典的菌体灭活苗。不同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分离株间往往缺乏交叉保护,且同一血清型分离株间也可能不保护。

3.5药物治疗

目前,我国鸡场对于大肠杆菌病的控制主要是采取药物防治的方式。对于垂直感染大肠杆菌病的鸡群应该在鸡苗刚出壳后即采取4~5天的药物治疗;如果是生长期的鸡群,要控制大肠杆菌病也应该选择相应的敏感药物,临床应用可见效果非常好。而处于育雏期的鸡群,采用药物控制大肠杆菌病最合适,可收到比较良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用于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药物太多,而且市场比较混乱,所以在药物选择时常出现滥用、重复、超量、超次数用药的情况,选择用药的时候应该根据鸡场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药物,保证药物发挥疗效。鸡场如果需要给鸡群选择新的药物,就必须先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得到结果之后给鸡群进行过敏性试验后再大范围的全面应用这种药物进行疾病治疗。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可知,中药治疗大肠杆菌病的效果也不错,能够改善免疫机能,提高动物抵抗力,中兽药的抗药性几乎没有、残留也很低且只有很小的副作用,将其用于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很有研究价值。

鸡得了大肠杆菌怎么治疗?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松乱,食欲减退,废绝.部分病鸡腹泻,泄殖腔下方羽毛潮湿,污秽粘连.跛行,产蛋量下降,雏鸡卵黄吸收不全.眼炎,有的有神经症状。慢性消瘦,生长缓慢,关节发炎。

病理变化
病理剖检眼观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莫混浊,内有渗出物与心肌粘连,纤维素性肝周炎。表现肝肿大,肝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渗出,纤维素性支气囊炎,气囊混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肉芽肿,主要在十二指肠、盲肠、肠系膜和肝脏等部位产生大肠杆菌肉芽肿,卵泡膜充血,变形,卵泡呈红褐色或黑褐色。输卵管充血、出血。公鸡睾丸充血,交媾器官充血,肿胀。

诊断
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特征,可做出步诊断,确切要进行实验室诊断。
2、采取细菌分离鉴定。无菌采集病变组织心血或肝脏病料。接种在伊红美兰琼脂上,大多数菌落在伊红美兰琼脂上出现黑色,并有金属光泽。接种在麦康凯培养基上出现红色菌落,并向培养基内凹陷生长。即可确诊为大肠杆菌。
防治措施
1、预防:
1.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消毒
(1)搞好孵化车间的环境卫生,对种蛋及孵化设备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经种蛋传播及初生雏的水平感染。
(2)搞好饲养环境的卫生消毒。大肠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特别是粪便污染严重,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创伤等感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空气和食具等是主要的传染媒介,所以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消毒是预防控制大肠杆菌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2.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在育雏、育成期间,应保持稳定的温度、湿度,防止贼风,保证空气新鲜,防止有害气体污染,控制饲养密度,防止过度拥挤,减少应激,及时清理粪便,搞好环境卫生,保持所有用具清洁卫生,舍内外及用具定期消毒。在育成鸡饲养阶段,除上述外,应注意转群、开产的应激,种鸡注意人工授精的应激及授精用具的卫生消毒。在夏季尽量减少热应激,特别是三伏天。
3.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选择全价配合饲料,保证鸡群的营养需要,使鸡群体质健壮,提高防病能力。在受到应激如断喙、接种、转群、热应激等造成鸡体抗病力下降时,可在饲料中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合适的抗生素,以提高营养水平,增加抗病力。同时再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降低应激,增强免疫力,预防继发感染并辅助治疗疾病。
4.定期预防投药
在饲养过程中,虽然鸡群没有发病症状,但部分或大部分鸡可能带菌,一旦受到外界应激就很可能发病。所以笔者建议定期预防投药。根据本场发病情况或饲养条件可定为每一个月或两个月加药一次,如氟哌酸、恩诺沙星、甲砜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这样既降低治疗成本,又可以减少发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5.定期进行免疫
对于发病严重而控制不理想时,可进行疫苗免疫。一定要从正规厂家选购疫苗,对鸡群进行免疫,一般在40日龄、120日龄免疫两次,种鸡在400日龄再加强免疫一次。
2、治疗:
1.西药治疗:鸭浆联抗(鸭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美国瑞普斯)肌肉注射;未经免疫的雏鸭可用鸭浆膜炎-大肠杆菌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预防时,每只雏鸭皮下注射血清0.5毫升;治疗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重复1次;成鸭0.5ml/kg体重,1次/天,重症连用2~3次,或遵医嘱。
2.中药治疗:用白术、茯苓、桑皮、泽泻、大腹皮、龙胆草、白芍、木瓜、姜皮、甘草等煎汁服用.并将药渣磨碎拌入饲料中饲喂。

鸡大肠杆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 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病、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全眼球炎、肉芽肿等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雏鸡及4月龄以下的鸡易感性高。鸡大肠杆菌病是目前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较高,会导致鸡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增加、产品品质下降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鸡大肠杆菌病的症状与病理变化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大肠杆菌病是畜牧生产中广泛发生,并且也是较为防治的一种疾病,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鸡急性或者慢性细菌性传染病,目前在养鸡业中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较高,危害非常大。近年来,随着养鸡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率有着持续上升的趋势,会导致鸡的生长发育受阻,饲料转化率降低,死淘率增加,种鸡以及蛋鸡的蛋的品质下降,孵化率降低,治疗费用增加,给养鸡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养鸡生产中最主要的疾病之一。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各年龄的鸡均可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呼吸道、蛋壳穿透、交配等。鸡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会表现出多种症状,根据症状以及病变可以分为大肠杆菌败血症、脐火、气囊炎、卵黄性腹膜炎、关节炎、肠炎等。一般患此病的鸡没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普遍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要根据此病的流行特点、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来做出诊断,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因大肠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在此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以及环境控制,从而减少该病的诱发因素。

1、流行特点

该病无季节性发病,但是以冬季和夏季为多发季节,各阶段的鸡群均可感染此病,其中在幼雏和中雏中的发病率较高。该病常与呼吸道疾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支原体、腹水症等混合感染,危害较大。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饲养管理水平、环境卫生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和应激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因大肠杆菌在自然环境、饲料、饮水、鸡体表等处,因此在养鸡生产中会对全过程造成威胁,如果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环境恶劣、卫生不良等会使鸡群感染此病,该病发病急,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的传播途径主要经过鸡的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种蛋。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垂直传染,即病鸡或带菌母鸡的粪便污染蛋壳后,大肠杆菌经蛋壳进入蛋内,使得种蛋孵化进出现死胚,或者刚孵出的雏鸡患此病;接触性传染,指大肠杆菌污染饲料、饮水、空气以及环境后经鸡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传染,引起气囊炎,进而引发全身性感染而出现心包炎、肝周炎、败血症等;继发和混合感染,这是该病的一个主要特点,该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诱因的,包括非传染性因素和传染性因素,其中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不良的环境以及不当的饲养管理是此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传染性因素则是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沙门氏菌病等诱发或继发大肠杆菌病,或者是在发生大肠杆菌病的同时混合感染其他传染病,这就使得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增高。另外在交配或者人工授精的过程中由于授精工具消毒不到位,也会传播此病。

2、症状与病理变化

鸡大肠杆菌病没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患病类型较多,临床表现与鸡的发病日龄、病程长短、受侵害的器官与位置、有无继发或混合感染有着很大的关系,常见的鸡大肠杆菌病的类型主要有急性败血症型、脐炎型、气囊炎型、卵黄性腹膜炎型、输卵管炎型等。病鸡共同的特征表现为精神萎靡,缩头闭眼,呆立或者蹲于笼内,饮欲增强,食欲减退,体温高,羽毛粗乱,逐渐消瘦,较为严重者会出现食欲废绝,饮水量减少,腿部皮肤干燥,腹泻,并陆续出现死亡。

急性败血症型。发病于5-9周龄的育成鸡,肉仔鸡的发病率较高,夏季为多发季节,该病型常与腹水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混合感染,发病较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症状表现为病鸡会出现呼吸困难,精神不佳,眼半闭、缩颈呆立,双翅下垂,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排白色或者黄绿色的稀粪。对病鸡进行剖检可见腹腔内有黄色块状渗出物,肝脏肿大,为紫红色或者铜绿色,有的会大出血。在肝脏的表现有白色的坏死灶,有心包炎,浑浊增厚,心包腔内充满淡黄色的液体,心包膜和心外膜上附着一层白色纤维蛋白,严重者会出现黏膜弥漫性出血,肠管呈紫红色。肾脏出血、水肿。

脐炎型。主要发生在刚出壳的雏鸡,病雏多见脐乳周围红肿、脐环闭合不全,有的皮肤有破溃,时间长后脐周围会发红或变为紫黑色,后腹部发生肿大而呈现出红色或青紫色。病雏精神沉郁,食欲不佳或不食,多排黄白色或黄绿色稀便,有腥臭味,肛门周围的羽毛黏连,最初几天的死亡率较高。进行剖检可见脐孔张开,皮下有暗红色或紫黑色液体,卵黄囊吸收不良,卵黄液多为黄绿色。肝脏肿大,小肠胀气,黏膜有点状出血点,盲肠扩张,内充满黄白色或者黄绿色的稀粪。

气囊炎型。发病群体为5~12周龄的雏鸡,其中以6-8周龄的发病率最高,该病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由于鸡患其他传染性疾病,如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后对大肠杆菌易感,使得空气或者尘埃中的大肠杆菌进入呼吸道后,使鸡患病。病鸡会表现出呼吸道疾病的症状,逐渐消瘦,最终死亡。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胸气囊和腹气囊浑浊,囊壁增厚,囊内有黄色纤维性或者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有的病例还会出现肺水肿、心包炎、肝周炎。

卵黄性腹膜炎型。多发生于产蛋鸡,主要由于泄殖腔、输卵管炎感染发炎经起的,此型还易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病鸡可见腹部膨大、下垂,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鸡冠为红色或暗红色。剖检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的淡黄色的液体,为破裂的卵黄液,有腥臭味。腹腔的表现覆盖了一层纤维性渗出物,肠管、腹腔发炎、黏连。卵泡变形、破裂呈不正常的色泽,有的发生皱缩,长时间滞留在腹腔内的卵沟会凝固,输卵管黏膜发炎,沉着有针头状出血点。

3、实验室检验

进行实验室检验可以对该病进行确认,并确定对哪种药物敏感度较高,便于准确用药治疗。常使用的方法有镜检法,无菌条件下取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观察到中等大小、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菌;细菌分离法,无菌取病料接种麦康凯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h后,会在培养基上长出中央凹陷的透明粉红色菌落,挑取少量菌落涂片染色后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的革兰氏阴性菌;生化试验结果可见可以分解葡萄糖、麦芽糖、甘露醇,产酸产气,不能分解蔗糖,MR试验呈阳性,V-P试验呈阴性,吲哚试验呈阳性,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药敏试验,用药敏纸片进行试验,结果对头孢噻呋、林可霉素高敏,对恩诺沙星、新霉素中敏,对土霉素、强力霉素不敏感。由此可以选择适宜的药物来治疗此病。

4、防治措施

因此病的主要诱因是饲养管理与环境因素不佳,因此要预防此病首先要加强对鸡群的饲养管理,做好环境的控制工作,减少鸡群的应激反应,阻断病原的传播。保持鸡舍内的环境卫生,每天都要清扫舍内的粪便,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卫生工作。养鸡场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消毒制度,要配备健全的消毒设施,并认真的执行,定期的对鸡舍、工具、设备进行消毒,并且要注重带鸡消毒,给鸡群创造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另外,还要保持饲料以及饮用水的清洁与卫生,调整合适的饲养密度,在保温的同时要注意加强通风,不但可以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还可保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做好鸡舍冬季防寒,夏季防暑的工作,但是要注意避免出现骤冷骤热的现象,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以避免不同日龄、不同批次的鸡群之间发生交叉感染。鸡群要进行封闭式的饲养管理,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场区和鸡舍,以减少鸡群感染此病的几率,预防此病的发生。为了预防此病的发生,可以对鸡群进行药物保健,可在饮水和饲料中投入抗生素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进行免疫接种,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但是在疫苗的选择上要注意,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所购买的疫苗不一定有效,因此,可以用本场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来制作疫苗效果较好。

对于病鸡首先要及时的隔离及治疗,如果是急性发病死亡或不可治疗的病死鸡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时不可盲目用药,在用药前要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要根据药敏试验交替的使用抗生素。因大肠杆菌对多种药物都有抗药性,治疗效果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大量用药还会增加养鸡的成本,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中药疗法,对该病进行辩症施治,合理的搭配中药成分,进行中西药结合的方式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建议药方为:黄连、黄芩、紫花地丁、秦皮各60g,赤芍、栀子、木香、白头翁、知母各50g,大黄、甘草各40g,地榆100g。用法为烘干粉碎,按照每100kg饲料中用药5009的量拌料,让鸡自由采食,连续使用3天,可有效控制此病。

基本简介
禽大肠杆菌病(aviancolibacillosios)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其主要的病型有胚胎和幼雏的死亡、败血症、气囊炎、心包炎、输卵管炎、肠炎、腹膜炎和大肠杆菌性肉芽肿等。由于常和霉形体病合并感染,又常继发于其他传染病(如新城疫、禽流感惑、传染性支气管炎、巴氏杆菌病等),使治疗十分困难。目前本病已成为危害养业的重要传染病,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临床症状
精神萎靡不振、采食减少或不食、离群呆立或蹲伏不动、冠髯呈青紫色、眼虹膜呈灰白色、视力减退或失明、羽毛松乱、肛门周围羽毛粘有粪便、绿色或黄白色稀粪、蹲伏、不能站、不愿动或跛行、关节肿大、肝肿大、肠道粘膜出血和溃疡、心包发炎、腹腔积有腹水和卵黄
病原和发病机理
病原是肠道菌科埃希菌属的大肠埃希氏杆菌,简称大肠杆菌。本病的血清型很多,国际上报道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有01、K1、02:Ki和O78:KO国内发现的有O5、O7、O14、O64、O68、O73、O74、O89、O103、O147等。
当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如过热、过冷、密度过大、营养不良以及其他疾病因素(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巴氏杆菌病等),可使皮肤和黏膜的屏障机能降低,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拔病。病鸡排出的细菌,经粪便污染蛋壳感染鸡胚造成胚胎死亡和雏鸡发病。粪便污染环境,经饮水、饲料、空气传染给健康雏鸡。
防治要点
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都敏感,最好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1、肌肉注射美国瑞普斯大肠杆康;未经免疫的雏禽可用大肠杆菌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隔日再重复1次;成禽0.5ml/kg体重,1次/天,重症连用2~3次。
2、土霉素100-500g用法:混饲。按每100kg饲料100-500g用药,连用7d。也可用痢特灵、按每100kg饲料20-40g或氟哌酸(诺氟沙星),按每100kg饲料5-20用药,饲喂5-7d。
3、禽菌灵750g用法:混饲,拌入100kg饲料中自由采食,连喂2-3d。

猪红斑病的病因 猪红斑病的预防措施及对症治疗方法


猪“红斑病”,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的皮肤性疾病,在夏季非常多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猪只体表的不同部位出现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粉红色或红紫色斑点,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死亡率较低、饲料转化率降低等特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猪红斑病的病因猪红斑病的预防措施及对症治疗方法。

1、病因分析

免疫抑制性疾病。这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猪传染性疾病中,大多数都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对机体具有非常大的危害,其中主要是由于发生慢性猪附红细胞体、慢性猪瘟以及病猪圆环病毒导致的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等免疫抑制性疾病而引起猪红斑病。

体表感染细菌和体外寄生虫。气候炎热的夏季,猪舍不容易保持环境卫生良好,此时如果没有进行严格消毒,或者饲养管理不当,就会导致体表感染大量病菌或者滋生大量的体外寄生虫,再加上蝇虫、蚊子以及使用没有经过消毒的注射器等形成机械性传播,从而更容易发生多种皮肤性疾病。

过敏性皮质炎。猪体表由于蚊虫叮咬,以及体表病菌分泌产生的毒素刺激等,导致皮肤上形成粉红色斑块,发生过敏性或者溢出性皮炎、毒素性皮炎等。

饲料因素。正常情况下,饲料中添加200~250mg/kg的铜能够促使猪保持生长状态良好,但如果铜的添加量达到300mg/kg以上,就会导致体表皮肤泛红,并排出黑色粪便。另外,猪缺乏维生素B3也会导致体表被毛稀疏,皮肤发红,发生贫血,排出混杂血液的尿液等。

2、临床症状

一般整个猪场的发病率可达到30%左右,病猪体温明显升高,能够达到39.1~39.7℃,且在耳朵、胸腹部、肩背部、后臀部等处都散布有斑点状的粉红色丘疹,病情严重时还会相互融合形成红紫色或者粉红色的斑块。随着病程的进展,斑点状丘疹的中心区域逐渐变成黑紫色。在整个病程中,病猪被毛粗长,皮肤苍白,采食量不断降低,饲料转化率持续降低,机体渐进性消瘦。另外,病猪会频繁摩擦墙壁,并有油脂性物质出现在表皮上。

3、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发现机体消瘦,皮肤苍白,腹部皮下存在黑紫斑;胃底膜发生出血,形成溃疡,甚至出现坏死;肾脏轻度肿胀,表面存在灰白色的坏死点和出血点;肺脏发生肿大、出血,肺间质明显增宽,导致肺脏和胸黏膜之间发生黏连;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发生肿大和出血。

4、预防措施

猪场必须坚持采取全进全出的猪流动原则,饲养环境要定期进行消毒,饲养密度适当降低,加强通风,避免发生应激。猪群饲喂营养全面和均衡的日粮,如果饲喂自配料则要定期添加适量的脱霉剂进行脱霉。发现病猪要立即采取隔离治疗,对于没有治疗价值的病猪要及时采取淘汰处理。

5、对症治疗

猪瘟,猪场可采取使用普通猪瘟活疫苗(细胞源)进行免疫预防,对于165日龄的后备猪以及种公猪、种母猪,可安排每年进行2次免疫,分别选择在每年3月份和9月份进行1次,也可采取跟胎免疫,但要注意对发情没有规律的母猪进行补免,每头用量为8头份或者5头份;对于仔猪,可在20~25日龄或者30~35日龄进行首免,如果猪场条件允许最好监测母源抗体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首免日龄,之后在65~75日龄进行1次加强免疫,每头用量为4头份。如果猪场已经发生猪瘟,可对新生仔猪采取乳前免疫,每头用量为1头份。

猪圆环病毒病,猪场选择使用圆环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仔猪一般在3~4周龄进行首免,经过3星期再进行1次加强免疫,每次每头肌肉注射1mL;后备种猪一般在发情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之间具有3星期的间隔时间;生产母猪分娩前1个月要进行1次免疫,每次每头肌肉注射2mL。

猪皮炎肾病综合症,出现发病后要对全部猪舍以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抗病毒药物,还要配合添加一定量的芬苯哒唑或者阿苯哒唑,用于防止发生寄生虫病。如果病猪症状比较严重,建议肌肉注射由强效阿莫西林、地塞米松、鱼腥草注射液以及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金银花、水牛角、牛黄等)组成的混合药液,每天1次,连续使用3天,同时配合使用长效头孢噻呋、长效土霉素等用于防止继发感染。

猪丹毒,种公猪和种母猪每年使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在春、秋季节各进行1次免疫,育肥猪需要在60日龄使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或者猪三联苗进行1次免疫即可。病猪要采取隔离治疗,按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1.5万~3万IU青霉素,每天2~3次,连续使用3~5天,也可选择使用氨苄青霉素进行治疗,如果配合使用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体表寄生虫,猪感染虱、疥螨可选择使用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进行驱虫,感染硬蜱可采取人工清除。

猪红斑病发病原因
猪“红斑病”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而引起猪群的一种综合性皮肤性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免疫抑制性疾病为主要原因
在诸多的猪传染性疾病中,免疫抑制性疾病比较多,对机体的危害也非常大,而对猪“红斑病”起主要作用的免疫抑制性疾病主要是由猪圆环病毒引起的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弓形体的“带虫免疫”、慢性猪瘟和慢性猪附红细胞体病等。
体外寄生虫和体表细菌的感染
夏季天气非常炎热,环境卫生不易控制。如果消毒不严格,饲养管理不科学,就会使体表病菌和体外寄生虫大量滋生,再加上蚊子、蝇子、不干净注射器等机械性传播,皮肤性疾病就会大量发生。
过敏性皮质炎
由于蚊虫的叮咬,体表病菌所分泌的毒素的刺激等原因,皮肤出现粉红色斑块,表现出过敏性或溢出性皮炎、毒素性皮炎等病症。
诊断要点
发病猪只体表出现许多散在的突出体表呈“粉红色、红紫色”的斑点状丘疹,首先由后臀部位出现,并随着病程的延长,红斑点丘疹向躯体的不同部位蔓延,如肩胛部、夹背部、耳朵、腹下、四肢等。严重时斑丘可覆盖全身各处。
病猪皮肤出现的斑点状丘疹,开始呈粉红色,直径大小为2毫米~6毫米的圆形或不规则的隆起,随着病程的延长,斑点状丘疹的“中心”会出现黑紫色区域,并逐渐蔓延变大,相互间融合成一片,严重者还会逐渐溃疡。如果周边环境控制不好,常并发疥螨、痒螨、渗出性皮炎等,病猪出现摩擦墙壁、表皮有油脂性物质出现等症状。
病猪会出现采食量下降,渐进性消瘦,饲料转化率降低,皮毛粗长,体表苍白,个别出现黄染、发热、便秘或腹泻等病症。
病猪最后多因“营养不全”而衰竭死亡或继发其他疾病,如慢性副嗜血杆菌病、慢性胸膜肺炎、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等并出现死亡。
综合防治
对于本病的防治,在临床上有多种方法,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结合实际,从几个方面简要归述如下:
饲养管理方面
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在天气闷热、断奶、免疫、子猪阉割、猪群转栏时,在饮水中添加维多利,减少应激,增强机体抵抗力,尤其要注意饲料质量、疫苗免疫、温湿度变化等。
环境卫生方面
加强环境卫生措施,定期进行交替消毒,加强猪场环境和猪舍消毒灭蚊工作。将病猪集中隔离在远离健康猪群的地方,进行饲养和治疗。此外驱虫保健工作也必须慎重。
药物控制方面
(1)在饲料中添加抗病毒I号粉(2袋/吨饲料)+恒福特(6袋/吨饲料)+强力霉素(250ppm)+鱼腥草散(按推荐剂量使用),连用混饲10天~15天;同时做好猪群驱虫工作,在饲料中添加伊干二净,以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
(2)症状较严重的猪,可推荐使用恒丰强阿莫西林+清开灵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维生素C+地塞米松,混合肌注,一天一次,连续3天,患病猪皮肤上斑点会逐渐消失,同时用长效土霉素、长效头孢噻呋等控制继发感染,进而可有效控制本病。

鹅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鹅大肠杆菌病是由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所引的一种常见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卵黄性腹膜炎、败血症、心包炎、气囊炎以及输卵管炎等为主要特征。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养鹅生产业的发展,给广大养鹅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下面就来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鹅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鹅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1、临床症状

雏鹅。脑炎型,主要是7日龄的雏鹅容易发生,且往往是由病程持续稍长的病鹅转化而致,主要表现出神经症状,走动摇晃,通常脖颈发生扭曲,采食减少或者完全停止,病程往往能够持续2~3天。关节炎型,主要是7~10日龄的雏鹅容易发生,病雏通常是一肢者两肢趾关节或者跗关节出现发炎,并明显肿胀,限制活动,出现跛行,采食减少,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在3~5天内由于衰竭发生死亡。败血症,通常是7~15日龄的雏鹅容易发生,往往先发生结膜发炎,眼肿不停流泪,部分上下眼睑会发生黏连,严重时甚至眼睑、头部、下颌部都发生水肿,特别是下颌部发生明显水肿,用手触摸存在波动感,大部分快速发生死亡,部分在发病5~6天后死亡。

母鹅。有些产蛋母鹅患病后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拒绝走动,往往呈卧地状,并离群独处或者在水面上漂浮,气喘加快,无法稳定站立,头部向下弯曲并以嘴部着地,腹部明显膨大。排出黄白色的稀便,且有散发臭味的污秽排泄物黏在肛门周围,并混杂有蛋清、凝固的卵黄或者蛋白小块。发病后期,食欲废绝,眼睛由于脱水明显凹陷,喙和蹼干燥并发绀,羽毛蓬松杂乱。通常病鹅在表现出临床症状后2~6天内发生死亡。母鹅呈急性发病时会快速死亡,且膘情状况较好,死亡时往往有软壳或者硬壳蛋滞留在泄殖腔。个别病鹅的病程能够持续至少10天,最终由于严重消瘦而发生死亡。有些病鹅能够逐渐好转而恢复健康,但产蛋机能较难恢复。

公鹅。患病公鹅主要是阴茎发生病变,轻症时整个阴茎发生严重充血,肿大至正常的2~3倍,很难看清螺旋状的精沟,并在多个部位存在芝麻粒到黄豆粒大小不等的黄色脓性或者干酪样结节。重症阴茎能够肿大至正常的3~5倍,并有1/3~3/4的长度会露到体外,无法缩回到体内,且这部分阴茎存在黑色的结痂面。无论是体内还是露出的阴茎,特别是基部往往会存在不同数量和大小的黄色脓性或者干酪样结节,将结痂剥除会露出溃疡面,并存在出血。挤压结节,会有脓样或者干酪样的分泌物流出。另外,大部分患病公鹅的肛门周围也会存在类似的结节。病鹅阴茎外露时,会丧失交配能力,但精神、食欲以及体重都没有发生异常变化,也不会发生死亡。

2、实验室诊断

涂片染色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鹅的肝脏、脾脏组织进行触片,同时取心血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大量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且菌体两端钝圆。

细菌分离培养。在无菌条件下,采取病死鹅的肝脏、心脏、脾脏组织分别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以及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接种,放在37℃恒温箱内进行24h培养,发现平板上都长出菌落。其中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长出灰白色的圆形菌落,边缘整齐,稍微隆起,表明光滑、湿润;麦康凯琼脂平板上长出粉红色的圆形菌落,边缘整齐,略微隆起,表面光滑;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长出黑红色的圆形菌落,发出金属光泽。挑取典型菌落进行涂片,经过革兰氏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也能够看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与涂片检查一样。

3、防治措施

药物治疗。及时挑选出病鹅并进行隔离饲养,舍内保持通风良好,粪便要每天定时进行清除,确保舍内的干燥、清洁,并进行全面消毒。如果病鹅症状比较严重,可每只胸肌注射10万~20万IU链霉素或者庆大霉素,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也可在每千克日粮中添加2g大肠杆菌净(主要由秦皮、黄连、白头翁、黄柏等组成),混合均匀后饲喂,连续使用5天。对于大群鹅,可按体重使用20~25mg/kg阿米卡星,添加在饮水中混饮,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或者使用10~15mg/kg新霉素或者5~7.5mg/kg恩诺沙星,添加在饲料中混饲,每天2次,连续使用3~5天。如果使用上述药物用于预防该病,用量要减半。同时,全群鹅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的复合维生素B和氟苯尼考,先连续使用4天,然后停止用药2天,再连续使用3天。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规划饲养场地,确保舍内通风透气,鹅群饲养密度适宜。通常情况下,舍内饲养密度适宜为2~3只/m2,而运动场的面积至少为舍内面积的2倍,同时确保有适应于运动场面积的水面供鹅群活动。鹅舍加强消毒,保持环境卫生良好,如运动场及鹅舍地面可喷洒1:1000克霉素进行消毒。另外,种鹅在产蛋以及抱孵期要饲喂钙水平较高的饲料,并适当增加饲喂微量元素,以提高体质。

种鹅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禽巴氏杆菌病又称禽霍乱或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创伤感染,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春季和晚秋,气候多变、天气寒冷、饲养管理不当、舍内潮湿、通风不良、拥挤等原因易引起发病和流行.在门诊病例中,发现5起种鹅巴氏杆菌病例,由于养鹅户对此缺乏预防措施,常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种鹅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种鹅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

1、临床症状
发病后,种鹅表现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常跟不上群或不愿活动。行动迟缓,步履蹒跚,嗉中积食、肿大,倒提病鹅张口呼吸,口鼻流出酸臭液体,鼻孔有黏性分泌物流出,鼻窦肿大,喉头积有分泌物。病鹅表现摇头,角弓反张,腹泻,粪便稀薄,呈浅黄色、灰白色或绿色。有的鹅关节肿大,疼痛,脚趾麻痹,继而发生跛行,一般病程可延续一个月左右或更长。
2、剖解变化
死亡鹅可见心包内充满透明的浅黄色渗出液,心冠脂肪和心内膜充血和出血,心肌颜色变浅并且柔软。肺脏有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在胸肺膜表面,偶见有一层黄白色假膜覆盖。胃肠黏膜充血、出血,并内有大量黏液,肠道内容物似粉浆或带有血液,有出血性炎症,肠黏膜发红或有出血点,特别是十二指肠端充血、出血较明显。肝脏充血、肿大,表面和切面均散布细小、灰白色假膜。母鹅的卵巢有明显的出血,卵泡上的血管出血程度不一,有的卵泡变形,似半煮熟样。
3、治疗方法
(1)西药治疗。①全群鹅可用磺胺6-甲氧嘧啶,剂量为每公斤体重0.2克,进行混饲,2次/天,连用3~5天。对于有症状的鹅可肌肉注射头孢噻呋,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1次/天,连用3~4天。②对于有明显症状的鹅,可在饮水中添加0.02%多西环素,2次/天,连用3天。也可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0毫克,1次/天,连用3天。③可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剂量为每公斤体重5毫克,1次/天,连用3天。④在饮水中配制口服补液盐,用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混合后加常温水1000毫升搅拌均匀,让鹅自由饮用。也可用电解多维227克加水150升,另外加入0.1%维生素c,现配现用,让鹅自由饮用。可在饲料中添加2%欧贝莱(一种微生态制剂),对于疾病恢复可起到良好作用。
(2)中药治疗。可用金银花160克、穿心莲150克、黄芩100克、桔梗90克、大青叶90克、黄连须80克、甘草50克,这些药量为100只鹅1天的量。每天1剂,煎汁拌料,连用3天。此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和止泻作用,对疾病具有一定疗效。
4、预防措施
(1)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预防该病发生是完全有可能的。对于常发、多发、易发的鹅场可使用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该疫苗安全性高,易于注射,无毒副作用,对鹅无任何不利影响,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流行。
(2)注意鹅舍的环境变化,保证鹅舍的通风换气,减少应激产生,尤其是更换饲料时,要注意渐进性换料,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及电解多维,以便增强鹅的体质和抗病能力。
(3)隔离病鹅,死鹅要深埋或焚烧等,做无害化处理。将鹅舍内的粪便彻底清扫干净,粪便、垫草等清扫物堆积发酵,可用3%的火碱或1:800消毒威对鹅场及周边环境彻底消毒。鹅舍、料槽、饮水器和一些用具等,亦用0.2%过氧乙酸或0.3%百毒杀进行全面消毒。使用0.1%过氧乙酸对鹅群进行喷雾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用7天。鹅舍每天定时进行清扫、消毒,保持舍内干燥、清洁、卫生。要改善饲养条件,特别要注意防寒、防潮及饲养密度。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一种体内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遭遇饲养条件欠佳、饲料更换太勤、环境气候突变、寒冷、潮濕等应激因素时,即可引起发病。

鹅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惹起的接触性感染病,常惹起鹅的急性败血症及组织器官出血性炎症,常伴随严重的下痢,又称禽霍乱、禽出血性败血症、摇头瘟等。本病盛行于天下各地,无显着的季候性,一年四序都可产生。本病产生后,同种和差别种的畜禽间都可相互感染。本病流传门路普遍,可经由过程净化的饮水、饲料、器具等经消化道或呼吸道和毁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是伤害养鹅业的一种严重感染病。

1、临床症状

1.1病发早期,病鹅一样平常无后期症状,早晨采食正常,第2天即发明殒命;有时病鹅体现忽然不安,倒地后仰,扑动双翅很快殒命。

1.2病发中期,病鹅精力疲劳,离群,打打盹儿,不爱下水;食欲降低,饮欲加强;体温降低到41.5~43℃;张口呼吸,由口鼻中流出黄灰绿色粘液;排挤绿色灰白色或淡绿色恶臭稀粪。一样平常泛起临床症状2~3天即殒命。

1.3病发前期,病鹅连续性出血性下痢,瘦削、血虚,有些产生枢纽肿胀,体现跛行,行走未便,切开肿胀部位有豆腐渣样渗透物。

2、病理剖检

2.1早期急性殒命病例,可见眼结膜充血、发绀,浆膜小点出血,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出血点,肝脏外貌有很纤细的黄白色坏逝世灶。

2.2中期殒命病例,眼结膜发绀,心外膜及心冠脂肪有出血黑点,心包液增多,为淡黄色通明状液体;肝脏肿胀,质脆,外貌有针尖状出血点和灰白色坏逝世灶,胆囊肿年夜;肠管黏膜充血出血,有的呈卡他性炎;肺气肿、出血;呼吸道黏膜严重充血、出血;肾出血性病变。

2.3前期病鹅枢纽肿胀,枢纽囊壁增厚,枢纽腔内有暗白色混浊的粘稠状液体,有的有干酪样物资,肝脏外貌有大批灰白色坏逝世灶。

凭据上述情形可建设开端诊断,肯定性诊断须联合试验室磨练。

3、试验室诊断

3.1病本相态学视察:无菌接纳病发鹅的血汗涂片,肝脏、脾脏抹片,用碱性美蓝或瑞特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视察,菌体呈卵圆形,两头着色深,中心着色浅,呈典范的南北极着染的小杆菌。

3.2病原分散造就

3.2.1无菌操作接纳肝、脾组织,接种于血清琼脂平板上37℃造就24小时视察,菌落为圆形隆起、平滑潮湿、边沿整洁、淡灰白色、中等巨细的菌落,并有荧光性。

3.2.2无菌操作接纳肝、脾组织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37℃造就24小时,可见潮湿的水滴样小菌落,菌落四周不溶血。

3.2.3血清肉汤造就,呈匀称混浊,后泛起黏性沉淀,外貌构成菌环。

3.2.4钩取典范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可视察到白色小杆菌,其菌体形状同前。

3.3生化实验:纯造就物在48小时内,可剖析葡萄糖、半乳糖、甘露醇和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肌醇、菊糖;M?R实验、V-P实验、石蕊牛乳实验均为阴性;不液化明胶,H2S实验阳性。

3.4植物实验:将肝脾组织研磨成糊状,用心理盐水以1∶5浓缩,给小白鼠皮下打针0.2ml/只,于24~72小时因败血症殒命。剖检可见接种部位皮下组织泛起水肿,心包和胸腔有浆液性、纤维生性渗透物,心表里膜出血,肝、淋逢迎肿年夜。专心血、肝脏举行纯造就,可见典范菌落,镜检可见典范小杆菌。

4、防治办法

4.1药物医治:

4.1.1药物敏理性实验:经由过程药物敏理性实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举行医治。接纳纸片法举行药物敏理性实验,效果该菌对丁胺卡那霉素高敏,对青霉素、磺胺噻唑中敏。

4.1.2平日选用丁胺卡那霉素、磺胺噻唑举行医治,也可选用青霉素、土霉素举行医治。丁胺卡那霉素肌注,用量20mg/kg,逐日2次,5日为一疗程;磺胺噻唑粉剂用量0.3g/kg,首量加倍,逐日3次,内服时配等量的NaHCO3。

4.2免疫预防:

4.2.1应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甲醛疫苗,2月龄以上鹅,每次肌注2ml/只,两次免疫距离8~10天,免疫后果较好。

4.2.2应用禽霍乱弱毒疫苗、1560Fo菌苗,肌肉打针1ml(约含10亿活菌)/只,免疫期可达半年。

4.2.3有前提的鹅场,可从本地病发鹅分散菌株,制成氢氧化铝自家灭活菌苗。应用时,育成鹅和成鹅每只肌注2ml,免疫期3~4个月。

4.3增强豢养治理:禽霍乱的产生多因该病原是体内前提致病菌,当碰到豢养欠佳、情况天气渐变等应激身分,便可激发本病。一旦病发,应尽早隔离医治,周全消毒,并应全群举行预防性投药。在本病严重产生地域,应增强情况卫生,鹅舍坚持透风枯燥,恰当活动。避免家禽混养,严禁在鹅场四周宰杀病禽。保持按期检疫,早发明早医治,下降丧失。

5、小结

5.1在医治历程中,因为差别血清型菌株对药物敏理性差别,最好先辈行药敏实验,然后选用最敏感的药物举行医治,以避免耽搁最好医治机会。

5.2在免疫预防方面,本病多发地域应接纳尺度疫苗和当地疫苗株制成的灭活菌苗团结免疫,可取得更好的、更有用的预防后果。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411.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