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及早淘汰的几种母猪

畜牧专家普遍认为,种猪群要有既定的母猪淘汰方法,其各个产次母猪的比例要保持稳定,1产次~8产次母猪的理想比例大约分别为17%、16%、15%、14%、13%、12%、10%和低于4%。如果有足够的未配种小母猪,就要遵循几项通用的原则,以决定断奶时是否淘汰某些母猪。

正常情况下,母猪产过8窝仔猪以后,产仔率就会下降,产仔率低的母猪应被正常淘汰。有些母猪在繁殖期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情况,应及早淘汰。

1、要淘汰连续两个产次产子少的母猪,但初次配种体重太轻,妊娠期过度饲喂,哺rǔ期失重过多,断奶体况差的母猪不应包括在内。

2、应淘汰那些用激素处理都不发情的母猪。母猪在断奶后最多应观察18天,激素处理后应观察7天,如果这些母猪到下个发情期仍配不上种,则应淘汰,因为这种母猪的产子率一般低于50%。那些配种难以成功的母猪即使用药物可促其发情,但是下一次配种还会出现困难,容易空怀,造成经济损失。此外,有些母猪受遗传因素影响,产仔率很低,每胎只产三四头仔猪,应及时淘汰。

3、是得过病毒性传染病如猪瘟、伪狂犬病等的母猪。得了这类传染病的母猪即使治愈后,下一次产仔时也很可能复发,并会传染给仔猪。为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须及早淘汰这类母猪。

4、是患rǔ房炎、子宫炎的母猪。这类母猪哺rǔ仔猪能力明显下降,泌rǔ力下降,必须提前淘汰。

5、是肢体有缺陷的母猪。比如瘸腿母猪,不但配种会受影响,而且由于不能经常活动,体质也不好,即使产下小猪,小猪也不会健康,应提前淘汰。

6、是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所产仔猪生长速度慢的母猪,也要淘汰。

7、要淘汰已产6窝~7窝的母猪。因为它们已开始出现窝产活子数少(主要是因为死胎数增加),其仔猪大小不均,较弱小子猪易怕冷、生病,rǔ房病例较多,身体笨拙,容易压死子猪等问题。为减少运动失调问题,应在选择或购买母猪时注意四肢情况,在圈舍内使用优质地板,不把母猪养得体重太大。但尽管如此,肢蹄病仍有发生,母猪因健康状况不佳,也免不了被淘汰。

相关阅读

种母猪几种常见病的防治方法


1.母猪产后胎衣不下

发生原因:一是母猪子宫收缩无力,二是胎儿胎衣与母猪子宫粘膜粘连。

防治办法:一是平时注意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增强妊娠期母猪体质和母猪分娩能力。二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或催产素10~50单位,加强子宫蠕动促使胎衣排出。三是用略高于体温的无菌水1000~2000毫升注入子宫内,刺激子宫蠕动促使排出,如果以上办法未得到解决,而又从阴道流出脓性分泌物,按子宫炎治疗或淘汰。

2.母猪阴道脱出

母猪产仔前后,阴道壁突出于阴门之外。一是母猪产期腹压增高或努责过强所造成的。二是母猪年老体弱阴道松弛。三是猪舍环境潮湿寒冷,对猪群互相挤压。

治疗方法:对轻度的不全脱出可用0.1%高锰酸钾水将脱出部分阴道洗净,用双手拇指顺阴道孔处轻轻将道送回原位,再用针头乱刺阴门周围或后海穴注射10毫升酒精,并让病猪站立走动一下,不再俯卧,一般可治愈。若阴道大部分脱出,用上述办法送回又反复脱出的可用阴门2/3缝合,暂时控制脱出,待3~4天炎症消失后拆线治愈。

3.母猪乳汁不足或无乳症

发生原因多属母猪妊娠期营养不足,其次是乳房炎和其他全身性疫病引起。内分泌失调也会造成本病,也有的来源于乳腺先天发育不良。

防治办法:首先摸清缺乳原因,对症治疗。母猪妊娠期要按妊娠母猪饲养标准给料,不可限食过重或用其他无营养价值的代食品填充。如属管理不当造成营养不良性缺乳症,每天给母猪饮服豆浆2000~3000毫升(0.5千克大豆),1周可以解决。用鲶鱼、老母鸡和胎衣煮汤饮服有效。其他疾病引起的,如乳房炎引起的泌乳不足或无乳症,首先治疗原发病/,再恢复泌乳功能。如因外伤感染引起的乳房红肿热痛、不让仔猪吃奶、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低沉等,局部肿胀有热痛的可冷敷治疗,局部外伤感染的可用双氧水或雷夫诺尔无刺激性冲洗患部,再涂碘酒消炎。

4.子宫炎

发病原因:多因配种或人工助产消毒不严带入病原体而引发的。分娩后子宫内留胎衣或未娩出的死胎腐败感染也是主要原因。

症状表现: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少,体温升高至40~41℃。阴门流出粉红色脓性分泌物。母猪日见消瘦,不能正常发情或发情配种不孕。

防治办法:经常保持床面卫生,人工授精时要消毒好输精管,并做到一猪一管,防止交叉感染。治疗可用0.02%新洁尔液或1%的盐水冲洗子宫,用消毒好的导尿管插入子宫口内另一端连通注射器缓缓注入(药液要加温与体温同高)。待药液排出后再注入160万单位青霉素。同时用160万单位青霉素和100万单位链霉素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天。

(辽宁黑山县畜牧技术推广站121400梁巍李小松)

引起母猪蹄裂的几种非疾病原因及预防母猪蹄裂的方法


1、母猪蹄裂的表现

母猪蹄裂多发生在秋冬和早春季节,早期症状为蹄甲出现轻度的开裂,然后创口逐渐扩大、出血,受病原菌感染后引起炎症反应,严重时会出现跛行,从而增加了母猪的淘汰率。蹄裂的母猪常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打滑、弓背、震颤、跛行等痛苦症状,为了减少负重站立造成的痛苦,病猪常躺卧。蹄裂的母猪因四肢疼痛不喜站立,会导致采食与饮水频率降低,进而引起生长速度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等。同时还会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使母猪出现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产仔数少、健仔率低、泌乳能力下降以及仔猪初生重小、断奶重小的现象。蹄裂常与其他蹄病混淆,要注意对症状进行区分,蹄裂以蹄裂、局部疼痛、愿意躺卧、活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而其他蹄病常以蹄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同时还伴有体温升高的全身症状。

2、引起母猪蹄裂的几种非疾病因素

秋冬和早春季节的天气干燥、气温不稳,地面的温度低,母猪为了适当环境的变化,体表细血管收缩,末梢血液循环以及血流量不足,当猪机体内多种营养素不足时,会导致代谢出现异常,导致正常的脂类物质分泌量减少,而不能维持蹄部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使蹄角质变得薄嫩,极易磨损,最终导致蹄壳龟裂、蹄横裂和脚垫裂缝。再加上由于地面粗糙,在母猪的运动和摩擦下,加重了蹄裂的发生,随后会不同程度的感染病原菌,而出现跛行。在实际生产中,引起母猪蹄裂的主要有品种、营养、气候等因素。

品种。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中易发生此病,其中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患此病。我国地方品种以及和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的猪极少发病,另外生长缓慢、背膘较厚的品种的发病率也较低。由于不同品种的发病率不同,所以此病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营养。母猪日粮中营养物质的不足或不均衡是蹄裂发生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生物素的长期缺乏,而导致生物素不足的原因则是由于长期饲喂单一的玉米-豆粕型日粮,而缺乏富含生物素的饲料。另外,饲料中的某些营养因子,如脂肪、叶酸等会与生物素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生物素的吸收。饲料的加工处理过程中也会造成生物素发生损失。当猪机体内缺乏生物素时,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会导致母猪患此病;饲料中的钙、磷不足或者比例不当,极易造成蹄裂;缺锰时会使蹄发生变形,出现横裂的现象;锌的缺乏会出现侧裂;而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使猪易患软骨病、肢蹄不正等,会使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尤其是集约化密闭猪场,猪群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患蹄裂。

其他。引起母猪患此病的其他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圈舍的地面条件。秋冬和早春季节的气候干燥,是此病的高发季。一般在发生蹄裂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的发病率高,这和圈舍地面的光滑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圈舍的地面过于光滑、看不见沙粒或者地面过于粗糙,易见较大的沙粒都会使母猪易患蹄裂。

3、母猪蹄裂的调控措施

在母猪的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加强预防母猪蹄裂的发生,以减少蹄裂对母猪的生长发育以及繁殖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保证猪场的经济效益。除了要注意选择优良品种,保证那些易引起肢蹄发生损伤的个体不留作种用外,在饲养管理方面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调控。

加强饲料的营养。要饲喂全价的优质饲料,以确保能量、矿物质、维生素,尤其是生物素和亚油酸的供给量。在蹄裂病的高发季节,可以在母猪料内添加一定量的脂肪粉或者大豆油,可以减少蹄裂病的发生。饲喂母猪的日粮中要保证钙、磷的供应量,并要注意其比例要适当,因为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会使引起母猪四肢疾病,发生蹄壳角质软化和蹄变形;要满足母猪对维生素D的需要量,可以促进钙、磷的吸收,以保证骨骼的健康发育,要保证母猪有足够的户外运动时间,以保证充足的光照。在日粮中添加生物素,可以提高蹄壳的硬度和强度,改善皮和被毛的状况,减少蹄壳碎裂和蹄垫损害。日粮中要注意其他类微量元素的添加量,如要保证锌、锰的添加量,可以减少母猪蹄部发生侧裂或横裂。

改善圈舍地面的结构、质地。集约化猪场的圈舍地面多以水泥地为主,水泥地面要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地面不能过于光滑也不能太粗糙,保证地面不能有尖锐的物体和积水。要定期让母猪到户外活动,以加强肢蹄的锻炼,同时母猪接受阳光的照射,有利于维生素D和生物素的合成与吸收。

在蹄裂的高发季节,可以在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料中添加2%的生物素和蛋氨酸锌,一般连续使用14d,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如果已经蹄裂已经发生,可以在运动场的进出口放入0.1%~0.2%福尔马林溶液,防止继发感染。在母猪的养殖生产中要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保证饮用水的卫生,有毒和有害的物质不超标。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母猪消毒、免疫和保健工作。

作者简介:陈振财(1962-),男,黑龙江肇州人,大专,畜牧师,主要从事动物卫生防疫管理方面工作。

陈振财

成鹅选择与淘汰技术


为了培育出健壮、高产的种鹅群,保证种鹅的质量,留作种用的鹅应经过以下3次选择,把体型大、生长发育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鹅留作种用,以培育出产蛋量高的种鹅。

第1次选择:在育雏期结束时进行。选择的重点是选体重大的公鹅,母鹅则要求具有中等的体重,淘汰那些体重较小的、有伤残的、有杂色羽毛的个体。经选择后,公母鹅的配种比例应为:大型鹅种1∶2,中型鹅种1∶(3~4),小型鹅种1∶(4~6)。

第2次选择:在70~80日龄进行。应根据生长发育情况、羽毛生长情况以及体型外貌等特征进行选择。淘汰生长速度较慢、体型较小、腿部有伤残的个体。

第3次选择:在150~180日龄进行。此时鹅全身羽毛已长齐,应选择品种特征明显、生长发育良好、体重符合品种要求,体型结构、健康状况良好的鹅留作种用。公鹅要求体型大、体质健壮、躯体各部分发育匀称、肥瘦和头的大小适中、雄性特征明显、两眼灵活有神、胸部宽而深、腿粗壮有力;母鹅要求体重中等、颈细长而清秀、体型长而圆、臀部宽广而丰满、两腿结实、间距宽。选留后的公母的配种比例为:大型鹅种1∶(3~4),中型鹅种1∶(4~5),小型鹅种1∶(4~6)。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梅花园10-2-502贵涛高邮编:277200)

泥鳅的几种捕捞方法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清淡鲜美,具有滋补药用的功效。泥鳅是目前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但是由于泥鳅身体圆滑,有喜欢钻入泥土中的习性,给捕捞带来较大的困难,造成养殖泥鳅的回捕率不高,直接影响养殖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人根据多年的经验,介绍几种捕捞方法供养殖户参考。

1.笼捕法

鳅笼用竹篾编成,笼长30厘米,直径9厘米左右,笼口装有能进不易出的倒须,另一端出鱼口直径约2厘米。捕鱼时,把泥鳅喜食的饵料团块装入鳅笼中,并堵住进鱼口,将笼沉入集鱼坑中,每隔1小时左右起笼一次。不要间隔时间太长,以防止笼内泥鳅过多窒息而死。野生泥鳅多采用此法捕捞。在泥鳅入冬休眠以外的季节均可作业,但以水温在18-30度时捕捞效果较好。

2.网捕法

把网片铺设在注水口附近的鱼溜底部,然后注入新水,流水会诱集鱼群,可定时起捕获鱼。或把网沉入底部,再将泥鳅喜食的沉性鱼饵投在网中,把网拉起既可捕获。也可在排水口设置三角网排放细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3.排干池水捕捉法

将池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水沟中,用抄网抄捕,最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为了不使鳅体受伤,应尽量徒手捕捉。

4.香饵诱捕法

晴天傍晚时,将池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再将水缓缓注入沟凼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中,把炒香的米糠及其他泥鳅喜食的饵料放在网具内,泥鳅味觉敏锐,闻香后钻入网具内而被捕获,此法多适于在稻田等水体捕获。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8月份以后晚上下袋较好。

5.药物驱捕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即茶叶榨取茶油后的残存物),用量是每亩稻田5~6kg。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手抓成团,松开散开为宜)即可使用。将池水放至3厘米左右,在池的四角设置鱼巢(用淤泥堆集而成,巢面堆成斜坡型,由低到高逐渐高出水面3-10厘米)鱼巢多少根据泥鳅多少而定。巢面积0.5-1平方米。池塘面积大的应在中央设置鱼巢。施药宜在傍晚进行,除鱼巢巢面不施药外,池塘各处需均匀泼洒药液。施药后到捕捞前不能注水、排水,也不宜在池中走动。泥鳅一般会在茶粕的作用下纷纷钻进泥堆鱼巢。第二天清晨,用池泥围一圈拦鱼巢,将鱼巢围圈中的水排干,即可挖巢捕捉泥鳅。

此法简便宜行,捕捞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且无污染。在水温10-25度时,起捕率可达90%以上,并且可捕大留小,均衡上市。(

种草养鹅的几种模式


鹅是草食家禽,养鹅的效益一在饲养技术上,二在饲草上。良好的饲养技术加上充足的优质饲草是养鹅取得成功的关键。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种草养鹅的几种模式。

种草养鹅要根据当地地域条件制订计划,可人工种植一年生牧草和多年生牧草相结合,以提高单位面积的载禽量。饲养规模的确定要因人、因地制宜。初养户的规模不宜过大,一般种草4~5亩,年养鹅量1000~1500只。文化水平较高,有一定饲养经验,家庭劳动力较充裕的养殖户可种植9~10亩牧草,年养鹅3000只左右。而条件成熟、饲养经验丰富的养殖户可以创办种草养鹅示范园区,年养鹅数量可控制在2万~5万只。在饲草利用上坚持割草喂饲,以提高单位面积载禽量,并做到适时刈割,适度留茬,以利再生。另外,饲喂仔鹅需嫩草,刈割间隔期宜短;而青年鹅消化能力强,可待牧草长到30厘米左右再进行刈割。每次刈割后还要适当多施肥,做好田间管理,以提高牧草产量和品质。
1、林间种草模式
随着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很多地方的树林种植面积越来越多,利用林间种草养鹅也成为农民致富、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间作牧草的林间其株行距以2米×3米为宜,每公顷种树1650株左右。林间间作的牧草品种有鲁梅克斯、苜蓿等。每亩每年可养鹅两批,每批60~70只。
2、玉米地种草模式
“草—鹅—鲜食玉米”生态农业模式的优越性打破了传统的“稻—麦”轮作种植方式,实行“草—鹅—鲜食玉米”种、养结合模式能够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该模式就是根据市场需求,规模生产无公害的鲜食玉米和鹅,并将玉米秸秆和鹅粪进行肥料化利用。鲜食玉米生产实行分期播种,均衡上市。种草养鹅利用鲜食玉米生长后期田間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等自然资源,使套种的牧草早播种、早出苗、早利用、多养鹅,达到免耕种草养鹅、省工节本增收的目的。

3、果园种草模式
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山地开发得到了大力发展,果园规模日益扩大。由于果园的林间隙地大,种草养鹅不仅是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使果牧结合,相得益彰。一只鹅一年所产生的鹅粪含氮肥1000克、磷肥900克、钾肥510克,如果按每亩牧草养20只鹅计算,就相当于生产氮肥20公斤、磷肥18公斤、钾肥10公斤,施入果园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促进果树生长,又节约肥料、减少投资。另外,果园种草养鹅,鹅舍可建在果园附近,一般离村庄都较远,从而减少了疾病传播的机会,有利于防疫。果园种草养鹅,一般选用黑麦草,也有选用苜蓿、三叶草的。某生猪养殖场,在养殖场后山利用10亩果园套种苜蓿养鹅1200只试验成功,平均每只鹅获利7.8元,而食野草的鹅每只仅获利5.62元。往年在果园套种花生、黄豆等,每亩年收入为200~300元,而套种苜蓿养鹅,每亩年收入近千元,有效缓解了果园投入,提高了果园经济效益。
林间、果园、鲜食玉米套种的种草模式发展养鹅业,是利用闲置土地的一种有效方法,种草养鹅的好处是可以扩大养殖规模,减少外出割野草或者赶鹅放牧的时间,可节省劳动力。由于种植的牧草品质远比野草优良,营养成分丰富,鹅食用后增重快,又节省饲养成本。种草养鹅还减少了鹅在放牧过程中被致病菌侵入的机会,鹅采食以青草为主、饲料为辅,减少了农药的污染,所以在生长过程中不需饲喂大量的药物,减少了成本投入。

几种养鳖池的建造


加温池
加温池主要用于稚、幼鳖阶段或商品鳖的集约化养殖。其面积根据生产用途设定。无论是锅炉加温、地热或者工厂余热,加温池都必须同时配备冷水和热水两套进水管道。当水温下降,水量不多,或者根据养殖需要进行换水时,将事先混合好的温水通过底部管道注入池中(不能将锅炉的热水直接注入),池水温度骤然升、降都会给鳖的正常生长和生存构成威胁。
幼鳖池
幼鳖的养殖介于稚鳖和成鳖之间。幼鳖对环境变迁的适应能力逐步增强,因此,幼鳖池的建造和使用上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在控温、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稚、幼鳖池可以合用,即按幼鳖池的标准建设,使用时,如养稚鳖,则降低蓄水深度及摄食——休息场的高度即可。幼鳖池同样可以用来养成鳖,此时则采取与上述相反的措施,相应提高水位和摄食——休息场的高度。
室内幼鳖池的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25平方米。池深0.8m~1.0m。用于养幼鳖的蓄水深度为0.5m~0.8m。池壁四周顶部有防逃反边,宽10cm左右。池底铺沙8cm~15cm。其他,如池底进水口向出水口方向的坡降、出水口的设置、池底的拦沙墙、摄食——休息场的面积等均与稚鳖池相同,建在室外的幼鳖池,既可以用水泥砖砌,也可以是土池,其他设施与室内幼鳖池相似。
亲鳖池
用于繁殖子代的鳖叫亲鳖,其饲养池称亲鳖池。由于亲鳖放养密度较稀,占用水面大,通常亲鳖池多修建在室外——常温露天池。
亲鳖池与室外成鳖池相类似,所不同的是亲鳖池的一边必须修建产卵场。
亲鳖池应尽量选择光照好、环境幽静的地方修建。视亲鳖的数量,亲鳖池可大可小,一般为1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池深1.8m~2.0m,蓄水1.2m~1.5m。为保持水位相对稳定,应设有溢水口。池底应有软泥或铺河沙。泥沙厚度30cm左右,供亲鳖越冬或渡夏潜伏之用。
池边四周除修建产卵场的一边,其余三边不露土或者铺以较硬的路面,以防亲鳖分散产卵。而在池中央需用板或竹箔搭成拱形晒台——浮岛(20平方米~40平方米左右)。在亲鳖池坐北向南的一边修建产卵场。为保持产卵场的干湿度,产卵场需高出水面1.0m左右,长度视亲鳖数量而定,一般每只亲鳖可按0.05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进行设置。产卵场的周边,凡沙会流失的地方都用砖砌一矮墙,内部铺上30cm厚的河沙,即成为产卵沙盘。沙要求松软,沙的粗细以亲鳖产卵挖洞不倒塌为度。鳖喜欢在向阳背风、无直射光的环境中产卵,因此,产卵场上应种植一些阔叶树木,或杆高叶茂的植物,并盖以顶棚,创造一个隐蔽、凉爽、幽静的产卵环境。亲鳖池较大时,产卵场也可以修建在池中央。
其他设施,如饵料台、进出水口、防逃墙等场所与成鳖池相似。

几种畅销的观赏虾品种


1.水晶虾

水晶虾是典型的南方区系的米虾种类,始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中叶。它是由中国产的彩虹钻石虾经过多代提纯稳定基因,使红色隐性基因得以保持,进化而成。水晶虾因其红白相间的体色而成为观赏价值极高的水族生物,虾体背部的头胸部、背部、尾部有4条红色斑纹,镶嵌于虾体的白色当中。白色纹路清晰,色泽如漆,匀称而鲜艳。淡水虾类中以水晶虾颜色最鲜艳,对比也最强烈,其身上纹路充满无限变化,有如锦鲤花色之美。

2.拳师虾

原产于印度洋、太平洋水域,在水族店中是普遍的一种虾类,身上具有红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长长的虾钳及长长的白色触须,身体多刺。因其对居住范围的意识很强,所以最好单独饲养或配对双数饲养。雌性的脚比雄性的略为细小,若身上带有卵,头及腹部就会变成浅青绿色。喜食活饵,但其剪刀似的双螯力量很小,所以要把活饵分成小块再喂。拳师虾被袭时,会用剪刀切去自己的脚而逃生,被切断处经过几次脱皮后会再生。养殖水质要求水温20~26℃,比重1.020~1.025、pH值在8.0~8.5。拳师虾对硝酸盐及硫酸铜敏感,需碘成分帮助其蜕皮。

3.樱花虾

樱花虾形状小巧可爱。成虾体长2.5~3.5厘米,全身布满圆形红点。色彩鲜艳,因体色不同,又有樱桃虾、玫瑰虾、火焰虾,是由人工培育草虾得到的一种红色变种。樱花虾适应能力极强,较易饲养,既能在略微偏酸(pH值6.6~7.0)的软水中生存,也可以在碱性(pH值7.0~8.4)的硬水中生活。但若要使其很好地繁殖,则应养在碱性、中等硬度的水中。樱花虾对温度的耐受范围非常大,可在10~30℃的环境中生存,还有的可在0℃水温下存活。一般养殖的适宜温度在20℃以上。樱花虾能够食用多种藻类,被认为是最好的水族箱内的清洁虾,它对水族箱的生态环境起到良好的维持作用。

(辽宁沈阳天天观赏虾养殖基地李天天邮编:110000)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683.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