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养殖之种苗放养技术


(1)放养前的准备:在3月水温适宜的时候,即可引入细绿萍,亩放种150—200公斤,气温在10—25℃时,细绿萍繁殖较快,每隔5—7天施肥一次,每亩用过磷酸钙1.5—2.5公斤,打细过筛,并拌合草木灰5—10公斤施用,气温较高时,可分别浸泡后,滤其清液兑水50公斤喷于萍面,也可用0.2%的磷酸二氢钾液喷施。到栽秧时,每亩可产萍2000—3000公斤,既可作水稻的底肥,又可部分用于养鱼或螺。同样,入春以后,每亩可引入泥鳅种10—15公斤,田螺种200—300公斤,田螺生长期、休眠期与甲鱼基本相同,一只成螺一年产仔4胎,每胎约10个小螺,依靠田螺不断增生新螺和繁殖的泥鳅,为甲鱼持久地提供饲料。据安徽报道,在100平方米的水体中投放30公斤福寿螺,可繁殖180万只幼螺,能供500—800克重的甲鱼80—100只食用。而充足的细绿萍,又可保证螺类正常繁殖与生长,有效地防止螺类伤害稻秧。
(2)放养时间:甲鱼稻田养殖的放养时间,完全根据环境温度和稻田准备程度等来确定,只要稻田准备妥当,外界水温达到20℃以上即可放养。在华南地区,一般4月分即可投放,与早稻生产同步;而在长江流域,通常到5月中旬投放,与中晚稻共生;在北方,投放时间更迟一些。但对于具体的稻田来讲,必须在消毒处理后10—15天,稻田经施肥已有大量饵料生物产生时,及时投放。甲鱼种苗在投放前,一般要将大小规格适当分选,尽量使同一稻田中放养的苗种规格一致,以免相互残杀,弱肉强食。投放前还应对甲鱼消毒,通常用2%—3%的食盐水浸洗苗种5分钟左右即可。
(3)放养密度:稻田放养甲鱼的密度与苗种个体的大小密切相关。由于稻田水浅,通常不具备越冬条件,而且生长期较短,因此,一般多用于饲养商品鳖而较少培养稚鳖和亲鳖。对于放养规格为100—250克的幼鳖来说,亩放300—600只是比较适宜的,条件好的稻田可取上限或更高,条件较差的稻田放养量可取下限或更低些。

相关阅读

河蟹养殖之苗种放养技术



河蟹苗种的科学合理放养,是获得高产、高效的前提条件之一。生产上对河蟹苗种总的要求是:数量充足、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为了达到以上四点要求,在河蟹苗种放养中须抓好四关。
河蟹苗种放养时的质量关:培育幼蟹用人工繁殖的蟹苗。质量要求:体质健壮、活泼,手抓一把轻捏成团,松手后能迅速散开逃逸。经过淡化,规格整齐,每公斤14-16万只左右。培育蟹种用V期幼蟹,质量要求:体色呈青灰色;肢体完整,无伤无病、附肢齐全;幼蟹弄翻后能立即翻正并能迅速爬行,反应灵活。
河蟹苗种放养时的消毒关:蟹种下塘时,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病原菌带入。消毒的药物很多,如用高锰酸钾50毫克/升消毒2分钟即可;用福尔马林15ppm浸洗19分钟,最后不要直接下塘。蟹种到达池口后,先将蟹苗箱放入池水中浸泡2—3分钟,再放在岸边20xx养成上市蟹亩放1300—1500只;一龄扣蟹1000—1200只/亩(规格在200—360只/公斤);规格在160—240只/kg亩放养量800-]000只;规格在100—200只/kg,亩放养量700—800只。如是辽河水系品种应在前面放养量的基础上增加20%,如果是蟹鱼虾、鱼蟹混养,则应对混养鱼的种类、数量、规格严格控制,尤其不能放危害鱼种的鱼类,如黑鱼、鲤鱼、青鱼等,但可适量放养鲢、鳙鱼以及少量的草、鳊鱼,放养量控制在500尾/亩。
河蟹苗种放养的时间关:冬前冬后放养,正冬不放,一般越冬后的蟹种3月份放为最好,水温达10℃时,投放最适宜,若放大眼幼体则宜在5月上旬或中旬放养。温度高、生长快、成活率高。另外注意河蟹苗种放养须在晴天进行。

河蟹养殖之蟹种放养技术



1.自育蟹种:放养蟹种实现本地化,是提高河蟹成活率、增加河蟹商品规格和产量的首要基础。养殖大规格优质河蟹必须有大规格优质蟹种,优质蟹种必须有优质的蟹苗提供可靠保证。
2.外购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为100~200只/千克为好,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齐全、指节无损伤,无寄生虫附着。严禁投放性早熟扣蟹。
3.蟹种放养:严格把好放养关。配套培育的幼蟹如采取三级放养,可于春季前后放入大池;采取二级放养,可在蟹苗放养20余天、蜕壳2次后从蟹苗培育池移入成蟹池。具体做好:“一区”、“三改”、“三适”。“一区”即设置蟹种暂养区,用网围一块养殖区,为大塘面积的1/10~1/5,将优质蟹种放入其中强化培育,待大塘的水草长至占整个塘面50%以上、螺蛳已繁殖一定数量再放入大塘饲养;“三改”,即改冬放为春放,改小规格为大规格,改外蟹种为自育蟹种;“三适”,即适当的放养规格、适当的放养时间和适当的放养密度。放养规格一般掌握在80~120只/千克,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放养蟹种要求80%以上为自育蟹种。生产实践证明,自育蟹种的成活率、抗病力及长成规格明显示优于外购蟹种。蟹种放前先用6毫克/升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泡10~15分钟,再放入大暂养区。
4.放养密度:对于水源充足、饲料丰富和饲养管理较好的池塘,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500~600只。在蟹种放养前,将蟹种放入浓度为3%~4%的食盐水溶液浸泡3~5分钟后放养。
5.放养时间及方法:一般掌握在2月底至3月进行,3月底结束放养为宜。宜选择天气晴暖、水温较高时进行,以保证放养的成活率。采用一次放足、三级放养的方法。所谓一次放足,就是放养的全部蟹种应一次性备齐放入。三级放养则是指对面积大的养蟹池塘,可在塘内先用网布进行小面积围栏,将备齐的蟹种先放入围栏区,进行强化培养,蜕壳数次后再分级放开。

大闸蟹养殖之蟹种放养技术要点



蟹种放养是成蟹养殖的第一道工序,选择品种纯正、体质健壮、规格适宜的蟹种科学放养,是养蟹成败和效益高低的关键。放养蟹种应掌握以下技术要点。
1、做好放养前的准备:蟹种放养前要抽干池水,让池底经日晒或冰冻一段时间,修整好池埂、圩堤和防逃设备,用生石灰、茶粕等彻底消毒,移栽芦苇、蒿草、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同时投放一定数量的鲜活螺蛳。为防止蟹种摄食水草嫩芽,可事先用密眼网围拦占蟹池总面积10%左右的地方,让蟹种暂养一段时间,然后拆除网围,使蟹进入生态环境较好的大水面中生长育肥。
2、注意选购蟹种质量:蟹种有用天然苗和人工繁殖苗培育之分,还有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之别。目前养殖效果最好的是长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种,但数量极少。一般用以长江水系亲蟹模拟天然条件繁殖的蟹苗培育的蟹种,但选购时要注意识别,防止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最好自育蟹种或购买本地健康的蟹种,避免长途调运外地来路不明或“带病”蟹种养殖。同时,要鉴别性早熟蟹种。所购蟹种既要品种纯正,又要规格合适、肢体完整、爬行活跃、体质健康、无病无伤。
3、掌握放养规格和密度:为了提高商品蟹的规格和养殖效益,最好选择上年培育的每1kg80~160只的“扣蟹”放养。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条件、养殖模式和饲养管理措施灵活掌握,原则是宜衡不宜密,精养的每667m2不应超过1200只,最好在700只左右,混养和粗养的一般每667m2放养200~600只。
4、重视科学的放养方法:蟹种运输:运输时间越短越好,最好在12小时以内,蟹种用网袋或蟹苗箱盛放,运输途中防止挤压和失水。放养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水温10℃左右时进行。浸水处理:经运输的蟹种放养前应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如此反复2~3次,让蟹的鳃吸足水份。蟹种消毒:为防止蟹种带入寄生虫和病菌,经浸水处理后放入配置好的药液(每1kg水用高锰酸钾50mg、或呋喃西林1~2mg、或喹乙醇6~8mg)中,浸泡消毒3~5分钟,然后让其自行爬入养殖水域。

池塘养殖大闸蟹之蟹种放养技术



1.清塘消毒
蟹种放养前,先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腐殖质和过多的淤泥,曝晒池底,清除乌鳢等凶猛性鱼以及鳝、蛙、蛇等河蟹的敌害生物。时间是在投放蟹种前半个月,可在干池里放水深至5cm~10cm,每公顷用生石灰1125kg,溶化后全池泼洒。生石灰能杀死细菌、寄生虫、水生昆虫、椎实螺、害鱼、蛙卵、蝌蚪、青泥苔等,这是因为生石灰经水化后变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的作用,其反应式是:CaO+H2O→Ca(OH)2。用生石灰清塘后,还可提高池中的pH值,尤为重要的是可增加池中钙离子的含量,部分满足河蟹蜕壳中对钙的需要,促进河蟹的生长发育。也有带水清塘的,具体方法是水深1m左右,每公顷用生石灰1875kg~2250kg,同样是化水全池泼洒。清塘药物还可用漂白粉等,但综合效果不如生石灰。
2.蟹种选择
目前长江中下游省份池塘养蟹的蟹种大都选择长江天然1龄蟹种。要求蟹种体色正常,体形完整,无断肢足,体质健壮,规格一致。对于长江口附近的蟹种要严格检查看有无蟹奴寄生,对蟹奴寄生的蟹种要坚决剔除。
3.蟹种投放时间
湖泊养蟹的蟹种以冬末春初投放为好,但池塘养蟹不宜投放过早,因河蟹在池塘中越冬会因水位过低而冻伤甚至死亡。一般认为,池塘养蟹的投放时间以2月份~3月份为好,这时,要加深池水防冻伤。在运输和投放等操作中注意不使之冻伤和损伤,蟹种进池适应一段时间后即可摄食生长。
4.放养规格
80年代中期刚开展池塘养蟹时,投放蟹种的规格偏小,约为20xx代后期,改为投放每千克60只~100只大小的规格蟹种,这种大规格蟹种一是成本增加,二是成分复杂,尤其存在着一定量的性成熟现象,导致养殖效果也仍然不佳。适合的规格应为120只/kg~200只/kg,即每只5g~8g左右。
5.放养密度
根据目前池塘养蟹尚有一些难题没完全解决的现状,建议放养蟹种密度不要过大。投放密度过大,往往因饲料不足而使河蟹自相残杀,或者因水质不适而导致疾病增加,以致死亡。

甲鱼养殖之肺进水防治技术



甲鱼肺进水在目前温室养殖中比较常见,且易被误诊。此病发病快、来势猛,对稚甲鱼危害尤其严重,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100%。
1、外部病状
病鳖起初表现为食量减少,在食台上精神不振,微呈瑞气状,下水后漂浮于水面,游泳时尾部上翘。如不及时治疗,一段四脚朝天,体表无任何病变。解剖检查,肝呈土黄色,肾、脾微肿,肠中无物,肺气泡肿胀。
2、病因分析
当甲鱼池密度过大时,导致水质恶化,呈酸性,致使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同时水中亚硝酸盐含量超标,使甲鱼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减弱。一旦条件适宜,病原菌就会侵害甲鱼,尤其是稚鳖,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
3、防治方法
当大量甲鱼漂浮于水面且死亡量较大时,首先将池水排干,把甲鱼抓入大盆中浅水暂养两天。池重新进水,增氧机关小。第一天外泼生石灰30克/m3。第二天外泼利福平2克/m3。然后重新放鱼。少量甲鱼尾部上翘或死亡量不大时,只需关小增氧机,外泼利福平2克/m3+林可5克/m3,第二天外泼生石灰30克/m3,第三天再外泼生石灰20克/m3,即可痊愈。

甲鱼养殖之疥疮病防治技术



[病原]鳖疥疮病又称鳖穿孔病、鳖洞穴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产碱菌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初期,鳖颈部、背甲、裙边、四肢基部和腹部出现点状突起,且这些突起逐渐增大、红肿、溃烂;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扩大,露出骨骼,出现穿孔。剖解病鳖,体腔积液;肺充血,呈紫红色;肝脏充血、肿大,呈紫褐色;肠管充血、肿胀,肠道内无食物;胆囊肿大。
[流行情况]鳖疥疮病危害各种年龄的鳖,尤其对稚鳖、幼鳖的危害更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在常温养殖条件下,流行时间为每年的5~11月,发病高峰为6~9月。
[防治方法]
预防采取综合预防的方法。
治疗
1.参考鳖细菌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2.每千克体重病鳖每日腹腔注射15毫克庆大霉素,或40毫克红霉素,且每日外涂红霉素软膏,治愈率达80%。
3.“甲鱼宁”用白酒溶解成糊状,并用水稀释后,第1、2天按每100千克鳖267克的剂量全池泼洒,以后剂量减半,连泼5天为1个疗程,共用1~2个疗程。4.病灶处洗净后涂抹“治鳖灵1号”。

文章由养殖致富网(http://m.yz023.com/y/5245672.html)为您提供,感谢您访问本站,欢迎您继续访问!

相关推荐
最新更新